- 相關推薦
第三層交換與路由器的比較
在過去,網絡中的數據大都遵守"80/20"規則,即網絡中只有大約20%的數據包是通過骨干路由器與中央服務器或企業網絡的其他部分進行通信,而80%的網絡流量主要仍集中在不同的部門子網內。而現在,情況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至形成了"20/80"規則。
為了應付不斷增長的數據流量,共享介質型的網絡紛紛被交換型網絡所替代。這種變化對原來用于網絡分段的傳統路由器產生了直接的沖擊。鑒于大部分的數據流量都跨越 IP子網,路由器事實上已經成為了網絡傳輸的瓶頸。
傳統的路由器主要功能是實現路由選擇與網絡互聯,即通過一定途徑獲得子網的拓撲信息與各物理線路的網絡特性,并通過一定的路由算法獲得達到各子網的最佳路徑,建立相應路由表,從而將每個IP包跳到跳(hop to hop)傳到目的地; 其次,它必須處理不同的鏈路協議。IP包途經每個路由器時,需經過排隊、協議處理和尋址選擇路由等軟件處理環節,造成延時加大。
同時路由器采用共享總線方式,總的吞吐量受到限制,當用戶數量增加時,每個用戶的接入速率降低。路由器更注重對多種介質類型和多種傳輸速度的支持,而目前數據緩沖和轉換能力比線速吞吐能力和低時延更為重要。雖然路由器的性能最近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大約達到1Mpps,但采用這種路由器的費用也高得驚人。
和路由技術相比,交換技術的好處就是速度快,當網絡規模很大時,高速、大容量路由器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現代通信網絡大都采用光纖技術,所以現在數據網絡的主要瓶頸是節點路由器。現在的第三層交換、路由交換或其他名詞都是這種思路的結果。雖然第三層交換最初是為局域網設計的,它采用目的IP地址進行交換,但是現在這種技術也已經開始在廣域網中使用。
第三層交換在現在的網絡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需要將廣播封包擴散,而是直接利用動態建立的MAC地址來通信,如IP地址、ARP等,具有多路廣播和虛擬網間基于IP和IPX等協議的路由功能,這方面功能的順利實現,主要依靠專用集成電路(ASIC)。把傳統的路由軟件處理的指令改為ASIC芯片的嵌入式指令,從而加速了對包的轉發和過濾,使得高速下的線性路由和服務質量都有了可靠的保證。
【第三層交換與路由器的比較】相關文章:
第三層交換技術介紹07-31
第三層交換機說明指導07-26
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區別10-13
思科路由器及交換機的基本管理06-01
怎么把路由器當成交換機用06-19
詳談路由器與交換機的工作原理與區別05-27
路由器和貓,集線器,交換機的區別06-07
如何吧路由器當交換機用的教程06-06
華為交換機路由器配置命令大全10-22
華為交換機路由器配置實例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