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間舞蹈的基本知識
民間宗教舞蹈
功德舞
又名師公舞,是釋、道二產生出來的一種酬神舞蹈,亦歌亦舞。鼓點有二流鼓、菩薩鼓;打擊樂的特點是兩面鈸擊打時,鈸貼半圓圈地一扭,發出"岑車當"的呼聲表示傷感之情,在舊社會,人去世后、遇災難、起福還福、家中有人生病,要"拜星"。農歷七月十四日孟圣節,便出現功德舞,有的地方做大型功德,說是給不好死的游靈超度,送其到西天去,免使殘害人畜。寺廟誕節,請師公酬神。個人請師公驅鬼、贖魂"和平"、出現旱、水、蟲災、瘟疫,也做功德。做半天一日 的功德有乘佛、收煞、開壇、祭亡等。功德舞有小場面,也有大場面。"上刀山","過火煉",則是驚心動魄的表演。立一條數丈高的木桿,木桿兩邊安上無數雪白的刀片,道公佬逐一踩著刀口爬上爬下,又曰"上刀山",夜里,把十幾擔木炭鋪地,約二丈長,一丈來寬,道公赤腳從燒紅的再撒上食鹽的火炭上,邊唱邊舞踩踏過去,叫做"過火煉"
跳傀僮
屬釋、道二教傳下的宗教類的民間舞,又稱"神邊"、"跳廟"。演員即是做功德的師公,道具有神相、白紙旗、小銅鈴、木制的大刀、棍、锏、劍。打擊樂有兩頭大中間小的橫鼓、小鑼。服飾有佛帽、袈裟、和服,上鄉龍鳳等。"神相"均按照古書圖文中介紹此神的年齡、性別、外貌及其動作雕刻出來。跳傀僮一共有36只神相,名稱是:海通、白旗、三元、三界爺、寒山三圣、土地、太婆、辛公、趙公、馬公、康公等;唱段主要是:唱海通、唱白旗、唱三元、唱三界爺、唱田歌、唱土地爺、唱寒山爺。還有在里外稻田邊唱邊舞求雨或捉禾蟲等內容。
走馬
既屬宗教,也是模擬烈馬飛奔動作的一種舞蹈。民國9年(1920年)前后,流傳于福綿、成均等地。師公頭頭死后,魂靈上西天,要通過"走馬"把神兵神將送去給他。舞蹈動作是:一人在前打鑼、撒谷。一人在后面裝扮竹馬,鞭馬飛奔。這些舞蹈,屬封建迷信性活動,在舊社會玉林當地盛行。解放后已少見,只是在一些邊遠山區和鬧廟誕時出現。
民間擬獸類舞蹈
玉林市的舞龍、舞獅、舞麒麟、舞鳳、舞竹馬、唱春牛、吹簫引鳳等舞蹈均為擬獸舞。
舞春牛
一種介于采茶、牛戲之間的模擬動物的舞蹈。萌芽于清朝末年,早期稱唱春年。無完整劇本,以民間傳說為題材,藝術形式簡單,以牛公、牛婆為主角。一人披一張夾被,戴竹與紙扎的牛頭,爬引扮牛。牛公拿著錢尺,牛婆一手舞扇。一手舞手帕;兩者臺步有別,唱腔各有一調。其他旦角、丑角等人物屬配角。出賣時,趕牛出門,逗牛喂料,上山下坡,犁耙田地,動作生活化。音樂以吹六笛為主,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唱詞通俗生動,唱腔流暢,群眾喜愛。市內各鄉鎮至今仍然流行此種舞蹈,民間晚會經常演出。
跳鶴
甭末到民國初年在新橋、沙田等地流行。因當地發生過瘟疫,沙田關塘高坪鐘二叔遂在春節期間"跳鶴"。傳說鶴象征延年益壽,跳鶴可免遭瘟疫之害。舞蹈動作簡單,用竹、紙扎成鶴身,游村走街演出。一人用彩帶逗鶴,一人舞鶴,模擬白鶴的展翅、伸頸、顫跳、金雞獨立跳等動作。一旁有鑼鼓配合。至今當地仍有流傳。
舞麒麟
語云:"麟為瑞物之長",民間把它作為驅邪引福的仁獸,傳說它是孔夫子出世之時,天上玉皇放下來的?啄纲n它一塊紅綢,它便一連拜了十六戶人家。從此便有麒麟戴紅花,在城鄉都有從正月初一到十五舞麒麟到各家各戶拜年的習慣。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一連鬧半個月,麒麟歌全是祝賀之詞。見物賀物,見人賀人,靈活多變,群眾喜歡。
舞獅、舞犀
民間對舞獅的傳說:孔子出生,麒麟入孔家,戴"花紅"而出;接著有一只獨角獅闖進屋內,把家具撬翻打爛孔?准壹叶∮玫丁⒐鞔颡{,走趕它出門,此獅轉身向孔家拜三拜,孔家人一回頭,看到剛才打爛撬翻的家具全部復原。人說這是"神獅"。舞獅習俗由此而來。每舞獅必有武術隊。表示打了獅,能逢兇化吉。解放至今,舞獅活動很興盛。舞獅沒有唱,只用大型的鑼鼓配合,舞的活動量很大。除了逐戶上門恭拜,還在公共場所表演。表演一開始,舞獅的人即擺開了丁字腳,拜四大向后用大幅度的舞步,按"山"字形跳"出山獅",接下動作是,找青、舔青、吞青、剔牙、困覺。此時出"大小面"做爬、剃等風趣的表現。接著,是獅子的翻身、醒獅、拜四大向、回山,然后是"打獅"武術表演。 舞犀與舞獅大致相同,但舞犀的藝人不多。
舞龍
舞龍 即龍舞,又稱舞龍燈,是象征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一種民間擬獸舞。清代元宵節是玉林州舞龍佳日。"龍"到各家討彩頭。人們爭相接龍,發利市。一條龍一般有三四丈長,分為五、七、九戴。大概五至九人舞。舞龍頭有打樂和六笛伴奏,只舞不唱,在雄壯威武的鼓樂中,前頭一人撐著圓形的能自己轉動的龍珠,發出"螺螺"呼聲,龍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龍頭即在空中跟著上下翻飛,龍身龍尾隨之舞動。舞龍如今在玉林城鄉更為活躍。
舞竹馬
清朝同治年間,粵東的劉華東根據元末明初蘇復之南詞劇本所編的古劇《金印記》,以戰國時梁惠王"渭水筑壇拜相"故事改編成《六國大封相》。劇中,六國將軍分乘六匹戰馬上場。民間藝人擷取這個情節,將六匹馬簡化為兩匹馬上場。每逢寒山誕節,農民組成隊伍流行拜神,流行隊伍中,有人裝扮竹馬匹。到了清末,民間藝人流行隊伍的兩匹竹馬分解出來,編而成"舞竹馬"。演員是四男三女。馬童與扮竹馬各一人,逗馬一人,掌花燈二人。主要舞蹈動作是:碎步、虎跳、正步跳轉、單雙手攔馬、丁字步、八字步、跳馬、雙手逗馬。其唱詞叫《十二紅》,以一年十二個月的花為每段唱詞的頭一句,接著唱的是古代著名人物,如諸葛亮等。
風麟祥
山心鎮龐村老人莫耀群父子精通編導戲劇舞蹈,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起,他們根據商朝鳳鳴歧山出了周文王,鳳鳴則生貴人的典故,湊成了"鳳麟祥"。又名麟鳳舞或跑月、雙鳳朝陽。又根據古書所載"麒麟、鳳、龜、龍乃為四靈"之說,編出了集鳳凰、麒麟、日、月等象征吉祥的道具。主要動作有碎步、撲翅轉、金雞獨立跳、雙腿并立跳、半邊月、跨腿小跳、踏步半蹲轉、蹉步跑跳。
【民間舞蹈的基本知識】相關文章:
漢族有哪些民間舞蹈03-10
印度民間舞蹈基本介紹11-16
漢族的民間舞蹈有哪些?03-18
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03-11
印度民間舞蹈有哪些12-26
民間舞蹈的有哪些特點11-20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03-25
民間舞蹈相關知識簡介03-18
民間舞蹈的學演技巧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