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原文翻譯
隆中對最早出自《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廬對》,《三國志》亦有引用。小編下面為大家整理關于隆中對的原文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隆中對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姡豢汕乱。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飛乃止。
隆中對原文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yuè)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是確實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可如同一條臥著的龍啊,將軍是否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毙焓f:“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后專權,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智慧與謀略淺薄不足,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停止,先生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興起,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F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用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是否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到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拿著飯和水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了!标P羽、張飛才不說了。
注釋
(1)隆中:地名,今襄陽城西13公里古隆中。
。2)對:回答、應對。
。3)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瑯琊陽都人。
。4)躬:親自。隴畝:田地。
(5)好(hào):喜愛。為:唱。
。6)《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
。7)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
(8)樂(yuè)毅:戰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余城。
。9)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許,承認同意。
。10)惟:只有。友善:友好,關系好。
。11)信然:確實這樣。
。12)先主:先,先帝,主,劉備。屯:駐扎。
。13)新野:現河南省新野縣。
。14)器:器重、重視。
。15)謂:對,說,告訴。
。16)豈:大概,是否。
。17)之:代詞,代諸葛亮。
。18)與俱來:與(之)俱來,和(他)一起來。俱。一起。
。19)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里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20)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21)枉(wǎng)駕:屈尊。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22)顧:拜訪。由是:因此。
(23)遂(suì):于是,就。
。24)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凡:總共。
。25)乃見:才見到。因:于是,就。
。26)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7)漢室傾頹:指漢朝統治崩潰、衰敗。
(28)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29)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29)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遷都到陜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
。30)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31)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32)欲信:通“伸”,伸張。想。而:表轉折。智術:智謀,才識。用:因此。
。33)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然:然而。猶:仍,還。已:停止,罷休。
。34)謂:認為。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么。
。35)出:產生。自:從。
。36)已來:已,通“以”,表時間。跨:占據。
(37)不可勝數:數也數不清。勝,盡。
。38)比于:同,相比。
。39)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40)克:戰勝。為:以為,變成。者:的原因。
。41)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
。42)謀:籌劃。今:現 在。
(43)挾(xié):挾持,控制。
。44)令:號令。
(45)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46)此:這。誠:的確。
。47)爭鋒:爭強,爭勝。已歷:已經經歷。
。48)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49)賢能為之用:為:被。
。50)可以為援:為:作為。援:外援。
(51)圖:謀取。據:占據。利:物資。
。52)盡:全部取得。連:連接。通:到達。
。53)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國:地方。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54)殆(dài):大概。
。55)資:資助,給予。
。56)所以:用來。
。57)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
。58)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
。59)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60)高祖:劉邦。
。61)因:依靠,憑。
。62)劉璋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63)殷:興旺富裕。
。64)而:但是。
(65)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
。66)胄:后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的后代,所以稱它“帝室之胄”。
。67)信義:信用道義。
(68)著:聞名。
。69)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70)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71)西和諸戎:向西和中國西部各族的和好。
。72)南撫夷越:向南安撫中國南部各族。
。73)內:對內。
。74)修:治理。
。75)政理:政治。
。76)將荊州之軍:將:率領。
。77)宛、洛:河南南陽和洛陽這里泛指中原一帶。
(78)身:親自。
。79)川:平野。
。80)簞食壺漿: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81)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
。82)日:一天天。
。83)悅:高興。
(84)之:代詞,代與諸葛亮關系變好這件事。
。85)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86)猶:好像。
。87)愿:希望。
隆中對賞析
《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于透過現狀,掌握全局,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開頭寫他“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就頗耐尋味。“躬耕隴畝”,并不是簡單地寫他親自耕作,而是著重說明他隱居于田野。于此讀者可以想到,一個負有卓越才識的人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而“好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這個問題!读焊敢鳌,是古歌曲,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亂的歌曲。諸葛亮吟誦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懷,以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作者用一“好”字,說明他并非偶爾一吟,可見其感慨之深!吧黹L八尺”,是外貌描寫。但從這堂堂儀表的外貌描寫里,不僅為了顯示人物的魁偉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作者接著寫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蕓蕓眾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的顯赫一時的豪杰。樂毅,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余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諸葛亮“自比于”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對諸葛亮的自許,客觀上也有不同的反響,對此作者也著意作了交代。“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里說的“時人”,自然是指當時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們“莫之許”,并不說明他才能低下,平生無大志,恰恰說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說明他不是那種夸夸其談,鋒芒畢露的人,而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因而不被“時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與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則完全承認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接著寫徐庶向劉備推薦他,更見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在封建時代,“龍”是被神化了的四靈之長,用“龍”來比喻諸葛亮,在當時可算是最高不過的評價了。然而又用一個“臥”字,說明他雖有卓絕的才干,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與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作了有機地呼應。“思賢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脫口說出“與君俱來”。可是他并不了解諸葛亮決不奉迎以求聞達的為人,所以徐庶接著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边@不僅把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和至高無上的尊嚴寫了出來,而且也為劉備屈身親往隆中求見諸葛亮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劉備屈駕求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边@既是對劉備是否真誠求賢下士的觀察和考驗,同時也是對諸葛亮自許甚高,決不輕易結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弄得如此機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劉備“屏”去左右之后,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表露他對漢室江山傾頹,皇帝遭到挾持的深切憂傷,以及對奸臣(主要指曹操)竊取政柄的強烈不滿。接著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平生抱負。最后誠摯懇切地提出咨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諸葛亮對策,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的重點。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后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從寫作上看,本文的層次極為清晰,結構十分謹嚴。作者自始至終圍繞著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作者先寫“隆中對”前,次寫“隆中對”時,后寫“隆中對”后,結構布局一目了然。寫“隆中對”前,采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會聲譽,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諸葛亮其人的與眾不同。繼而又從側面加以敘寫,通過徐庶的薦舉和劉備的屈駕“三往”,進而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質非凡。這就為諸葛亮對策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先有劉備之請,而后有諸葛亮之對,自然是順理成章。如果說隆中對前,是通過作者的敘述和他人的反響來突出諸葛亮的高明的話,那么隆中對時,則是讓人物自己登場現身說法,進行具體論述,從而更雄辯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深刻觀察和科學分析,把自己的對策作了有條不紊地論述。如前所述,他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后寫“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劃,沿著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樣寫來,既精辟地論述了當前形勢,又推斷了將來的發展趨勢。在論及建立根據地時,什么地方適宜,什么地方不適宜;什么地方先“圖”,什么地方后“圖”,談得一清二楚。在論及統一大業時,先談對內、對外等多方面的準備,后談如何進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寫隆中對后的反響,不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從文章的結構來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語言的概括精練,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度。諸如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眱H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而當關、張“不悅”時,劉備僅用“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而其中似盡未盡的深刻內容,留待讀者去尋思玩味。再就全文來看,篇幅也極為有限,然而卻能把對策及其前前后后寫得那么廣闊,分析得那么透辟,論述得那么周詳,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本文言簡而意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度龂尽繁粫r人譽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見一斑。
作者介紹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并《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度龂尽肥且徊考o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隆中對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隆中對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3-29
隆中對原文對照翻譯12-09
《隆中對》原文集翻譯11-24
隆中對原文翻譯-注釋03-10
隆中對原文翻譯注釋01-22
《隆中對》原文及譯文04-11
離騷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3-15
氓原文及翻譯03-20
釵頭鳳原文及翻譯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