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行測常識考點之禮儀宗法制度
導語:宗法,是指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制,依血緣關系分大宗和小宗,強調前者對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對前者的服從。中國君主制國家產生之后,宗法制與君主制、官僚制相結合,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體制和法律維護的主體。在歷史上還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這種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這種制度起著維護西周政治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一種原則,其主要精神是嫡長繼承制。與此相關,產生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簡要介紹如下:
一、冠禮和笄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這樣才能成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的。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 15 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也要取“字”。結發是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禮經中并無笄禮詳文。梁代賀瑒說,笄禮由主婦為笄者結發著笄,由女賓以酒醴禮之。女子到了 20 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家庭禮儀
1.排行——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2.宗法——孝悌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三、喪禮
以《儀禮》的記載為主要依據的中國古代喪禮制度,等級分明。同樣是死,說法就尊卑有別,“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喪禮也有不同的等級。
四、年齡稱呼習慣
古人對年齡稱謂一般不直接說出實際年齡,而是用一定的詞語代替。
1.襁褓 不滿周歲
2.黃口 嬰兒
3.孩提 二三歲
4.始齔 七八歲
5.垂髫 三四歲到八九歲
6.總角 八九歲到十三四歲
7.束發 十五歲左右
8.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四歲
9.及笄之年 女子十五歲
10.弱冠 男子二十歲
11.而立之年 三十歲
12.不惑之年 四十歲
13.知天命之年 五十歲
14.耳順(花甲) 六十歲
15.古稀之年 七十歲
16.耄耋(màodié)之年 八九十歲
17.期頤之年 一百歲
【行測常識考點之禮儀宗法制度】相關文章:
行測常識儲備之節氣詞語03-29
行測考試之醫學常識儲備03-29
行測常識積累之清朝文學小說03-29
禮儀常識之引導禮儀06-08
行測常識儲備之中國之最03-29
行測常識關于物與物分類的答題技巧01-22
商務禮儀之握手禮儀常識07-29
實用商務禮儀常識之形象禮儀03-18
行測常識積累《瑯琊榜》中的人文歷史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