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路規劃建設環境保護
導語:公路工程造價人員證書分為甲級和乙級兩個種類。一般由交通部發布甲級考試考務工作通知,乙級資格考試有關事項由各省確定并報部備案。其中甲級證書比乙級證書高級且適用全國,乙級一般由各省自主考試,適用范圍由各省通知確定。
近些年來,交通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給社會經濟帶來了一片繁榮景象,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由于過去環保意識不強,在修建公路時,對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地形地貌等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損失。公路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公路發展有了質和量的飛躍,各種等級的公路通車里程迅速增加。但是,公路環保,水土流失對公路尤其是農村路網的迅速建設將是一項重大課題。從公路定線和施工建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沿線山體裸露、植被受損、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現象。國家一再強調經濟建設應服從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戰略。就公路建設而言,因其點多、線長、面廣,破壞范圍較大,沿線的森林、草原、水流、礦產、名勝古跡等需要保護的范圍也十分廣闊。過去,由于受不切合實際的改造自然、戰天斗地等愚昧影響,不遵守科學規律蠻干,導致不少地區沒有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片面地把大自然視為征服的對象,而不努力尋求如何適應和保護大自然的方法,結果,經濟上去了,而生態卻失去了平衡,環境受到了污染,人民的健康受到了危害。盡管如此,我們并不否認近些年來公路建設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但也決不可把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視而不見。近年來交通部在環境保護設計規劃中,提出了公路設計必須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要與環境效益相統一,并且在遵守國家《建設項目環境設計規定》前提下,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進行設計,就是說經濟建設要符合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原則。究竟如何兼顧公路建設和保護好環境的關系,我們對在公路建設中的水土流失和保護治理有必要進行一些討論。
一、公路建設中引起水土流失的多種因素
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因開挖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原有表土與植被之間的平衡關系失調,表土層抗蝕能力減弱,在雨滴打擊和水流沖刷以及風蝕作用下產生水土流失。在隧道及大挖方段施工過程中,由于隧道內挖方量大于填方量,多余的土石方因受地形和運輸條件的限制,不便運往填方段,不得不進行棄渣處理以及施工過程中和完工以后,施工作業面土石渣料處理好,對取土坑、棄渣場等處理不當,都有可能產生新的水土流失現象,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表現為;
一是水力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過程中新筑的路基或產生的渣土,因其結構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擊和水流的沖刷下產生水土流失。以至在溝口形成大面積淤泥,嚴重地淤塞河道和排水溝等,造成排水不暢,將含有大量泥沙的泥水直接進入糧田,沖、淹莊稼和樹木,掩埋良好的耕地。
二是重力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公路建設過程中,由于線路開挖及土石方的開采,改變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地表原有的土石結構平衡遭到破壞,在重力作用下,有可能產生坍落、滑坡等破壞現象,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三是水力和重力兩者共同作用下的水土流失。在施工過程中及施工完成后幾年內,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復,使得施工區內地表裸露,加上長期的日曬風吹的作用,產生剝蝕等表土流失。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砂石料,因其質地疏松、孔隙度大,在雨后吸水飽和,破壞了原來的平衡,極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危害,危及下游的城鎮、村莊、道路、水利、農田以及人們的生命安全等。
二、公路建設引起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一是預防措施;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得對公路沿線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初步設計階段,應按環境保護的評價意見擬定環境總體設計方案,并進行論證,公路建設水土流失的預防,應從設計階段和施工過程中到工程竣工后都給予充分的重視,設計時盡量使挖填平衡,提高土、砂、石料利用率,減少棄渣量,修路時應盡量減少破壞地貌及植被,在河道兩岸筑路,不得將土石傾入河道,應結合路基安全措施,修筑沿河防洪堤,廢土棄石應合理堆放在指定范圍內,或用于加高堤身,工程竣工時應搞好護坡造林和種草,廢料場應整修加固,使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滿足防水沖的要求。
二是防治措施;在施工設計階段,要作出環境工程設計,在施工階段,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隨時研究如何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并加以糾正,以公路建設施工區兩側為重點防治區域,采取系統的防治措施,針對道路施工按挖方、填方、半挖半填等類型,分別采取護坡、擋土墻和生物措施,對工程棄渣,修建攔渣壩,棄渣表面覆土造林,對道路影響村莊和農田安全的,要修建護壩,控制危害,對施工區和直接影響區,采取全面系統的防治工程,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一般情況下要采用山體護坡、擋墻、恢復植被、引溝梳水等進行適當的綜合治理,實現最基本的公路設計和施工建設要求,就可以建成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符合環境要求的公路。
三、在公路規劃建設時要結合社會發展統籌考慮
公路是連接城鄉間的通道,而對其有地方特色或名勝古跡等應給予充分重視,使人們認識到修建公路不只是片面追求交通發展,而忽視了毀壞大自然實際上就是毀滅人類自己的現實,因此意識到應該設計具有全方位社會價值的公路,從而向公路設計部門和施工單位貫徹公路建設應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的這個概念。
一是設計人員從選線到設計的全過程,都要把環境保護設計和工程方案一齊抓,使線路盡可能避開環境敏感區(如工廠、學校、醫院、村莊、旅游景點、野生動物保護區、文物古跡和水源頭等),力求采用環保新技術和新材料,把公路工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二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價值觀,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生產方式、風俗人情,而不是采用統一的標準,生搬硬套。應主動邀請沿線有關人士提意見,通過分析,作出經濟、社會、生態等環境合理統一、人文景觀協調、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一種和諧統一設計,對特殊地區、生態環境及名勝古跡應請有關的專家參與咨詢論證,根據沿路地帶的特征,進行專門的環保設計,尤其在古文化發源地,地下文物資源豐富,特別需要執行有效的保護措施。
三是公路定線不能只單純地視其為一個幾何圖形,而應視其為一個美學實體。人們不能只單純看它是一個靜止的形狀,而應將其看成是人們出行的觀景通道,一般來說,人們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在心理上會產生明顯的反應,如橋梁的形狀、水的流動、樹林分布、彎道陡坡、垃圾墳場等都會引起司乘人員心情的愉悅或煩躁,因此,設計人員在注重公路主體技術設計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對周圍環境的配套設計。
四是公路設計建設必須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公路修建的決策層中要有當地政府和沿線百姓代表參加,凡屬國道的新建、改建、罩面等,除考慮其安全、耐久外,還應考慮沿線區域內的社會人文、生態平衡、經濟環境、自然景觀以及預防污染、保護名勝古跡等,同時也要為公路以外其它運輸模式提供便利條件,鼓勵設計人員在環保方面提出新穎的設計方案。
四、重視城鄉公路建設過程中的環保規劃設計
縣鄉公路的大部分路段是在農村,它的特征是;土地面積廣闊、人口密度低,氣候、地形、水土、地質、生物的差異較大,公路與其它運輸體系分散,在這些地區修建公路遇到的問題是;土方工程對農業資源、自然景觀的影響,如路線分割耕地、草叢危害農作物的生長,山石爆破會造成水土流失、邊坡失穩等,所以公路選線應全面考慮其兩側的社會自然環境,合理保護土地資源,避免不利的地質條件及對名勝古跡的危害。為了滿足沿線人民出行及田間耕作的需要,還應設置足夠數量的跨線橋、通道,設計時廣泛要征求群眾意見,另外,還要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設計擋土墻、邊溝、截水溝,盡可能采用植物防護,這樣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自然景觀。路線兩側范圍內有自然保護區、水源區、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原則上是將路線繞避這些生態環境,如果實在難以繞避,設計部門應主動提出保護方案。
城郊的道路是城鄉結合部,是利用率較高的地段,即是一座城市的出口路又是鄉村通往城內的必經之道,是人口在逐漸增多、城區面積不斷增大、交通狀況逐步復雜的通道,這種情況先是沿著建筑、人員和商業繁華與否的變化,逐漸向前擴張,交通設計規劃部門要與市政部門緊密聯系,作好預可規劃。對環城公路或連接市區出入口公路的線形,應注意平縱曲線的組合設計,使汽車能勻速行駛,減少事故,同時也要對汽車噪聲、空氣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對立交橋和匝道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多考慮立交型式和布局的美觀,并要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注意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由于市郊日漸擴大,還必須預留橋梁結構發展的空間,在環境設計上要注意綠化、排水等,使城郊結合部成為一座城市外圍的自然景觀。
城鎮內人口密集,很多過境公路通過鬧市區,造成車流密度大、交通擁擠,而且平交道口多、紅綠燈多,車輛多數在呆速狀況下運行,引起的噪音和廢氣排放嚴重污染,這些都給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帶來了隱患,我們應靈活多變地解決解決好這些問題,如在城市中心地帶合理解決好平交和立交設計和建設,使車流通暢,避免堵塞。對交通噪聲、尾氣污染,無法利用自然條件防治的,可以建造聲屏障或栽植行道樹以減少噪聲和污染。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將路線避開敏感點,或采取工程措施,降低交通噪聲、行車振動、空氣污染影響。保存好重要的歷史文物、寶塔、石刻、名人故居、名勝景點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為不僅要使人煙稠密的居民有健康安全的住所,還要有文化和美觀的環境,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公路設計人員要隨時向環保、建筑、文物、藝術等專業人員進行咨詢,才能較好地完成上述要求。
五、公路的規劃設計建設應重視美學的運用
這是對交通部門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條公路建成后,司機及遠離沿線的居民和接近沿線居民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關心的是路面寬闊平坦,行車效果好,其次才是環境美觀,而后者關心的則往往與前者相反,公路設計者為了使汽車能高速行駛,必須采用半徑大的平曲線和豎曲線,因此不僅要移去重要地段附近的障礙,還要鏟(填)平某些地面的自然地貌,因而便破壞了某些自然的東西。要減少這些破壞,則要減小平曲線半徑,避開風景名勝區,但也因此降低了行車速度。采用小半徑的曲線愈多,路上發生撞車的可能性也愈大,這是司機所不希望的。如何解決上述的矛盾,必須于做好環境效果分析,或采取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定線,盡可能的保存好風景名勝。為使公路沿線景觀優美,根據現有公路用地寬度,做好兩側的排水設施、凈空帶、停車坪等加以美學深化設計,因此現實生活中,如何美化這公路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公路美學是目前體現公路設計的重要方面,公路的線形、構造物等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必須與大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不能把公路僅僅視為一個簡單的圖形,而應看成是用土、石、瀝青、混凝土、灌木、樹林等建成的美學實體,當汽車行駛、轉向、變速、爬山、下山、過河時,都能給乘車者一種動態的美好感覺,因此,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規劃建設的公路,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國道干線規劃建設中,線路往往要通過有高山大川、林海峽谷、草原沙漠,公路建設所遇到的問題是大范圍的土石方施工,它將破壞大地上沉積層,減少了腐殖土,使空氣中一氧化碳增加,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在省級公路規劃建設中,線路往往通過重丘、山嶺、城鎮等敏感區,修路中的高填深挖、山石爆破,又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污染以及誘發地質災害等問題。
在農村路網建設中,線路往往要通過村莊、田間等,多數是沿著鄉間人行小道模式進行拓展,沒有大興土木的勢頭,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要好一些。
總之,保護生態自然,改善人文景觀,減少水土流失,降低環境污染,是我們在發展交通時必須要重視的問題。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是對公路設計和施工單位的殷切期望,希望我們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建設好一條環境優美的公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后代的功德路,我們在發展交通、修好公路的同時,確保“三同時”制度很好落實,引導公路設計和建設單位遵循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的有效實施,更好的促進交通與環境的和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公路規劃建設環境保護】相關文章:
關于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地質08-15
淺談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05-11
公路建設工程多次性計價過程05-15
公路工程建設主要相關法律08-12
公路工程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現狀及對策05-10
高職院校職業指導規劃體系的建設08-14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05-27
城市規劃對建設都市的重要性09-11
公路工程施工環境保護監理監測現狀及建議06-19
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測量監理工作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