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時間:2024-10-29 16:54:36 海潔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精選2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精選2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

          最近幾天在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用繪本《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們來講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詢故事。

          后面的日子里,蛤蟆先生定期去拜訪蒼鷺做心理輔導。

          1. “兒童自我狀態”

          漸漸地,蛤蟆先生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被全心關注的感覺,很少有人這么認真傾聽他的事情。而且,不用反復詢問對方是否聽清了自己講的內容,不用去改變說話的方式,也不用一直糾正或者道歉。這使他開始關注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開始審視自己,從而打開了一種新的認知模式。

          蒼鷺繼續討論上篇講到的一個學術性狀態:“兒童自我狀態”。蒼鷺解釋了“兒童自我狀態”的起因:我們出生時就具備了幾種最基本的情感。隨著我們長大,這些基本情感變得更為復雜交織了,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從而定義了我們這一生的行為表現。

          正因如此,在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場景時就會觸發這些行為,做出自動的反應,會如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并且每個人表現出的行為還不太一樣。

          有些人在實際生活中被別人批評時是置之不理的,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但有的人就會直接被當場訓哭,而且覺得相當丟臉,哭完之后大概率會耍脾氣。

          小孩子其實有很多基礎情感的,譬如說,他們很熱情好客,活潑開朗。但也有憤怒,悲傷,恐懼的情緒。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在幼年時期是很常見的。

          有時,小孩見到自己喜歡的人,會忍不住撲上前去擁抱他們,或者親吻他們的臉頰來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喜愛之情,以及熱情和欣喜的一面。

          相反,如果他們遇到不喜歡的人跟他們說話或逗弄自己,小孩子們就會耍脾氣來表達他們的憤怒和不滿。

          另外,當遇到令他們悲傷的事情,就會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露出來。例如哭泣。

          恐懼這個情感往往在小孩子做了噩夢或者遇到了未知的事物時出現,通常的表現就是尖叫。

          之后,蒼鷺也說了這些基本情感是不分年齡段的,在特定的場景里,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陷入“兒童自我狀態”。

          2.“自然型兒童”

          后面,蒼鷺補充說明了我們天生就有這些情感在運作,這是一種“自然型兒童”。

          嬰兒時期時,我們如果得到了自己所要的東西就會開心的喊或叫。

          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往往在愛的包圍下的嬰兒,長大后的情緒都會較為穩定些。(但也不排除隨著許多其他因素導致情緒變壞了)。但如果父母對于嬰兒的哭訴感到厭煩或是無視他們,就會在嬰兒身上引發相反的效果。

          蛤蟆先生在結束與蒼鷺這次交談之后開始回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有個嚴厲的父親,總會覺得沒達到父親的要求。他受不了父親廠里的喧囂,并暗自決定自己死都不會去這種地方。而蛤蟆先生的母親就相較于和藹一些。不過對丈夫很言聽計從,還總是觀察丈夫的臉色,因此蛤蟆先生幾乎沒有感受到母親的關懷,連擁抱的次數都少之又少,盡管母親也曾和蛤蟆嬉笑打鬧過。所以蛤蟆先生的.童年時期也說不上快樂。

          生活里也有很多人有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快,在缺乏愛和陪伴的環境里,人就會容易迷失自我,容易抑郁和難過。當他們遇到令他們不悅的事情時,就會比常人有更大的情緒波動,會促使他們異常憤怒,好似有許多積壓的怒火一時間迸發了出來,哪怕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3. “適應性兒童”

          蒼鷺還描述了另一種“適應性兒童”:因為在父母的責怪和批評中長大,他們就會順從和討好父母,從而讓父母不再謾罵他們。

          換句話說,有時太想得到表揚和關愛就會做出一系列讓父母開心的舉動,去尋找心理慰藉或關注。蛤蟆先生就是這樣來博得父母對他的肯定。如果父母贊許了他,就會在心理上得到滿足,也會開心一段時間。

          最后,蛤蟆先生因為跟蒼鷺聊了很多自己的心事,得到了情緒上的釋放,所以在走出訪談室之后,蛤蟆先生感到了久違的快樂。

          所以,當你感到心里煩悶和傷心時,找人傾訴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樣可能會讓你情緒變好,整個人也會輕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2

          一、只有當事人自己愿意,心理咨詢才會開啟和奏效

          尊重每一個人是否主動尋求改變和接受心理咨詢的意愿。這代表的是,不管別人怎么說,你還是可以痛苦。如果沒有準備好,你就保留現在的狀態好了。

          要承認這一點本身就需要勇氣,更何況是面對一個抑郁的來訪者。在書中,咨詢師蒼鷺第一次和受訪者蛤蟆先生見面,仍然堅定地承認這一點,不把他當成一個弱者對待。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在首次會談結束后,蛤蟆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咨詢。臨走前他還是有許多疑惑與不安,于是問咨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此時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關于心理咨詢中共同因素的研究也發現,對于咨詢本身的期待與希望,可以解釋咨詢效果中的15%,這算是非常大的比例了。

          二、我們經常處于兒童或父母自我狀態,而很少保持成人狀態

          不快樂的根源也許是自己依舊處于兒童狀態以及偶爾處于父母狀態,而不是處在所謂的成人狀態,導致無法自己快樂起來。

          1、兒童自我狀態,指我們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它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幼年時將剛出生就具備的幾種基本情感抓緊發展演化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感受融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

          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在長大后,依舊自動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反應,童年時的情感和行為處理模式和小時候一樣,然后再次體驗到童年時候的感受,這種感受好的壞的都有。許多感受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關。

          2、父母自我狀態,就是表現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語重復從父母那學來的掛念和價值,會很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

          父母狀態就讓自己猶如一個法官,一直在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后懲罰他們,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譴責自己,但這些都是處于父母狀態。

          3、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都有情緒化的地方),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而不是重復兒童時的自動反應或是重復父母的處理方式。

          在成人狀態下,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夠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ㄗⅲ核季S導圖引自豆瓣用戶“陌上花花兒開”)

          三、是我們自己在潛意識里選擇了不快樂

          這類似于阿德勒的觀點:我們無法改變痛苦的經歷本身,但可以選擇改變看待經歷的看法。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錯待他、讓他不快樂的時候,心理醫生蒼鷺卻指出: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個人怎么能進入你的腦袋,強迫你產生任何情緒?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別人或許會影響你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請記住,“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看清這一點,才能逃脫我們給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無期徒刑。

          所以讓我們不再譴責自己的方式是,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能客觀地去看,并從經驗中學習,而不再只是陷入情緒的泥沼,感到無力、內疚和懊惱,慢慢地,我們就會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生,以及它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深入記憶之流,并從中領悟和學習。

          四、警惕自己完全不自知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

          “自證預言”是指一旦我們在童年時決定了用怎樣的態度和觀點,就會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態度和觀點影響了我們的選擇行為,構建了我們的底層架構,我們通過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通過控制事情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一樣。

          就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隨時可以給你報出一連串他遭遇過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會忽略美好的時光而選擇性的記憶那些悲傷和不開心的事情。又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不夠優秀,陷入自卑與自責,或者說是困在“我不好,別人都好”的自我預設里,所以潛意識里做的行為都是為了印證這樣的預設,形成“贏了預言游戲,輸了自己”的狀態。

          “心理游戲”是指在每個人的人生坐標里,為了達到必然后果(自證預言)而采取的行動。最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于自己正在進行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完全不自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3

          故事概要:原本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整個人的狀態和以前都不一樣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鼴鼠在報紙上看到咨詢師蒼鷺的介紹,建議蛤蟆先生去和咨詢師蒼鷺交流試試。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蒼鷺的咨詢室聊天,通過和蒼鷺的對話以及對話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漸漸探索自我、改變想法,脫離了抑郁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而且這時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樣。

          在蛤蟆先生和蒼鷺的咨詢溝通中,涉及了“兒童狀態”、“父母狀態”和“成人狀態”三個名詞!皟和癄顟B”是指人對父母或其他人一直產生依賴情感,在面對、處理事務時運用自兒童時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兒童狀態還分為“自然型兒童狀態”和“適應型兒童狀態”,后者是在幼小兒童時期為了在強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狀態。處在“父母狀態”的人會經常性以強者、教育者的姿態對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狀態”則會用指責、批評教育的方式,我覺得處在這種狀態的男性用現在流行詞來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養育型父母”是用“我是為你好”的態度對待他人!俺扇藸顟B”相較于前兩者來說,是指能控制情緒、運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發生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處在“適應型兒童狀態”中,因為他的父親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狀態”對待他,而他的父親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這種愛挑刺、指責他人的人包圍。在接受了蒼鷺先生咨詢和幫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過往經歷和情緒,將自己調整到“成人狀態”,改變了從前對工作的看法,喚起了對朋友的關心和興趣。

          蒼鷺在咨詢過程中通過詢問、引導蛤蟆先生思考、回顧過往經歷的方式,讓我聯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課業故事。Steve說他有一門學科的考核不是考試,是交一份論文,論文主題很特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出生以后的經歷并將這些經歷寫成論文。我當時聽到這段的時候,就覺得很別致,也產生了寫寫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想法,然后這也就是想法,至今沒有動筆。不過后來我會在發呆的間隙里回憶回憶之前發生的一些事情,結合當下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或方式,發現過往種種經歷對我現在的影響是有跡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張的“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是真實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創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機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從蛤蟆先生的經歷中,讀者可以發現這兩個理論共存且不矛盾。

          書的后半段提到“自證預言”,關于這個概念我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里也看到過。什么叫“自證預言”呢?蒼鷺舉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認為日子過得很糟糕,今天很難過,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會頭痛欲裂、全身不得勁,這一天會繼續覺得糟糕。如此往復下去,就會像最初“預言”一樣,日子真的很糟糕。細想之下,“自證預言”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潛意識中想法和態度會間接影響到人的行為,這樣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數一般,預言成真了。如此看來,雞湯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給自己一個微笑”、“對自己說你真棒”這些觀點,還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別喜歡閱讀過程中發現在讀的書里內容和以往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觀過的影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雖然有著種種聯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當我自己發現這些相似點后會收獲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悅,有一種畫面感:在我的腦海里,各種亂糟糟記住的東西慢悠悠、顫巍巍地伸出一根細線,鏈接在一起,接著知識地圖一點點的顯露出輪廓。這樣的發現也讓我之前因為“讀過書卻無法寫出滿意的讀后感”、“讀過書后記不住具體語句與內容”、或者“無法向他人介紹我讀過的書籍”這些情況,產生我讀了書卻什么都無法獲得的焦慮感得到緩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人物設定是沿用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話書《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因為前者在書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車、入獄、逃獄等驚險刺激的經歷,可都是一筆帶過,于是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準備之后閱讀《柳林風聲》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關注的公眾號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曉雪引用了《柳林風聲》中的一段話:“文學、童話,在邏輯上都是寫的另一種生活。尤其是文學里的童話,是鼓勵著人們不要只在真實的生活中來回徘徊,看盡瑣碎,那實在是很容易日漸狹小,日漸短淺,日漸猥瑣!蔽液苁窍矚g,這不也是閱讀的妙處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4

          蛤蟆本來是個有趣又閑散的富二代,在經歷了一些生活變故之后,他變得郁郁寡歡,每天只待在家里喝悶酒,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好在他的幾個好朋友及時留意到了他的狀態,督促他去做了心理咨詢。

          蛤蟆本以為心理咨詢是不斷地接受說教,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的心理醫生蒼鷺經驗豐富,通過提出好問題不斷引導蛤蟆做自我覺察,他堅信每個動物都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似乎也跟著蛤蟆一起參加了這場心理療愈之旅。

          首先要覺察自己的狀態,蒼鷺先是畫了一個狀態溫度計,上面的刻度從0到10,0-1代表常有自毀自殺傾向,5表示狀態一般,9-10表示很幸福,對自己十分滿意。蛤蟆不出所料地標在0-1之間,就如他狀態表現出來的一樣糟糕。我應該大部分時間都在5-6之間吧,有時候更低,但是很少有超過7的時候。

          覺察到自己的狀態之后,蒼鷺引導我們去尋找抑郁的原因。蛤蟆回憶起他的朋友對他的態度,還有他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來自家人的嚴苛要求及不被關愛,他傷心地哭了起來。蒼鷺強調了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剖析自己痛苦的原因,追溯童年不快樂的回憶,看到一個敏感憂郁的小孩在艱難的環境里掙扎著長大,滿是痛苦和無奈。

          童年的種種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很多事情我至今仍印象深刻。場景之一是幼兒園被校園霸凌,那時我和奶奶一起生活,她怕我頭上長虱子給我剃了光頭(我并不怪奶奶,她其實一直對我很好),去學校的時候被所有人當做異類,被女同學擋在廁所外,被男同學嘲笑,以敲我的腦袋為樂趣,甚至將吃完的口香糖粘在我頭上……后來我干脆不愿意去學校,不得已去了也躲在學校后面的磚廠里不去上課。

          這樣的場景很多,那時候我實在是太弱小了,只能被動受欺負。再加上我小時候就有深深的死亡焦慮,常常驚恐發作直接暈死過去,更被人所排擠。讀幼兒園的時候因為驚恐發作了兩次,直接被送回家了。所以童年時我基本沒有朋友,鄰家的小孩也不愿意和我玩,甚至有時還會在暗地里使壞。

          說起缺愛,也并不是因為父母不愛我,事實上我相信他們都很愛我,只是我小時候經歷了太多,又十分敏感好強,再加上父母其實也是在一個壓迫和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初為人父母總有很多顧及不到的地方。

          我記得大概四歲時父親教我識數的一個場景,我總是寫不好數字8,他對我十分失望,便摔筆離去不再教我。那種失落感后來很多次重現,每次考試不如意的時候,被人否定的時候,我都找不到支撐,因為自己好像一直都很糟糕一樣。

          說來荒謬,那時為了躲避計劃生育部門的追查,父母在我4歲時帶著剛出生的妹妹遠走他鄉。那時我有種強烈的被拋棄感,這種感覺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我4-6歲期間,父母和妹妹一直在外不敢回家,而在家里的我和奶奶,也因為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蠻橫無理,欺凌弱小,只能一直過著提心吊膽,東躲西藏的日子。

          那時他們基本就像什么進村一樣挨家挨戶搜查,基本1-2個月就要來搜刮一次,每次沒拿到錢就不走人,后來我們實在拿不出錢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搬走了,媽媽的嫁妝只剩下了一排搬不走的組合柜。奶奶不得不把豬圈在山洞里養,我們每天要抬著豬食走兩個山洼去喂豬。

          后來家里的東西搬空了,他們就開始搞破壞,家里的門被翹掉,屋頂的瓦被掀掉。有一次我和奶奶爬了兩座山想躲過去,卻在出山時被村干部守個正著,我們就像做錯事的犯人一樣被押回去,最后還是去鄰居家借了錢才把他們打發走。

          這些事情為啥這么多年了我還是能記得這么清楚,一是因為這群人的所作所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創傷,他們用盡辦法欺凌弱小,搜刮財物的態勢一直印在我腦海里。二是因為這些所謂的政策讓我和家人的生活都過得支離破碎,我童年的種種不幸當然也和他們逃不了干系。

          這樣的回憶我還能一直寫下去,在閱讀這一章時,我停留了很長時間,因為我有太多的回憶可以追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恐懼、悲傷、憤怒加上高敏感讓我的成長陷入加倍hard模式。

          為了博得家人的點點關注,我很小就懂得很多人情世故,俗稱“很懂事”,代價是真正的自我無法釋放,被持續壓抑,致使我現在很多時候還是分不清哪些是我的'直覺,哪些是經過我無意識過濾后的反應。

          我一直都是以我應該怎么樣去規范自己的,真正的感受被我強勢地扔掉或者視而不見。我有很強的恐弱心理,不愿意承認更不敢直視自己的弱點缺點,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了就會遭受自我猛烈的攻擊。

          蒼鷺說:“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的關鍵線索”而我在回顧這些往事時還是會覺得難過。會很心疼小時候的自己,很想告訴她不需要那么懂事的,可以哭可以鬧,允許自己犯錯和生氣,考試考不好也沒關系。

          繼續后面的咨詢,我覺察到那時盡管我有很多的憤怒,但我表現出來的卻很安靜聽話。然而憤怒不會消失,它只是轉換成了另外的情緒—郁悶、慪氣。我經常和自己慪氣,變現為動不動就反省和自我攻擊。和家人慪氣時,我總是繃著臉一言不發,安靜得有些反常。有些孩子釋放憤怒的方式可能是任性、撒潑、叛逆,但這顯然是我很難做到的。我倒希望自己能這樣釋放出來。

          循著蛤蟆和蒼鷺的對談,我了解了改變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唯有自己想要改變時才能真正改變。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及成人的狀態,三位一體,成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人生有四個坐標,你選擇了什么坐標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的終極奮斗目標。最后的咨詢課上,我其實很想知道如何才能達到“你好我好”的狀態。

          最后蒼鷺也給出來一些答案,比如充分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感情做聯結,這樣就能管理好情緒,發展自己的情智能力,實現從個體走向共生。糟糕的是,我似乎完全陷在了第一步,最后蛤蟆先生如愿走出抑郁狀態時,我又再次陷入焦慮。

          我意識到自己好像沒有跟上后半程咨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溯過去上,時不時想起童年不快往事,最后成了我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因為我小時候有這么多糟糕的經歷,然后一次又一次自證預言,給自己的逃避找借口。我看到自己偽裝成一個受害者,又想用同樣的借口去逃避真正的人生課題。

          在我的成長經歷里,這樣的時刻發生過很多次,這次我識破了自己的“騙術”,看到了逃避背后缺乏的是直面困境的勇氣。但我還是困惑,這勇氣從何而來呢?怎樣才能做出自我改變,用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諸多變故,我依舊在尋找答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小說,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書。我沒有系統的學過心理學,有的僅是對心理學的些許熱情和對親子教育的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對拓展區域的一些零散認知。但我仍然想以一個門外漢的角色談一談對這本書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為一系列的變故變得抑郁起來,于是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去看心理醫生蒼鷺。經過與蒼鷺的十多次見面,蛤蟆先生開始學會正視自己的問題,并在蒼鷺的幫助下,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做回了快樂的自己。

          文章雖簡短,內容卻很豐富。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其實心理咨詢師的作用便在于幫助咨詢者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直視自己過往所經歷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就會發現,其實心理問題的解決,或者說情緒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靠我們自己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決心。第一步就是正視自己的過往。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

          所謂兒童自我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兒童來處理問題,比如遇到問題喜歡逃避;父母自我狀態即是把自己當成父母一樣來處理問題,比如像個法官一樣挑剔和教育別人,而成人自我狀態則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三種狀態沒有絕對的好壞之稱,但我們只有處在成人自我狀態,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這些狀態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現在所存在的狀態是對過往經歷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經歷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歷,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雙胞胎即使經歷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為他們對自己經歷的看法不同。

          我們常說:三歲看老。一旦我們在童年的時候決定用什么樣的態度和價值觀,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中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價值觀,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于是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大腦里的信念和預期。換句話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我們一直確信自己運氣差,就會發現,在經歷的所有事情中,我們都是運氣差的,即便有時候我們有可能中獎,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而與中獎失之交臂,而這種失去,大多與自己相關。

          說了這么多,最想表達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逃避,正視它,誠實的對待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處理,包括情緒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6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前幾天偶然遇到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剛讀完,趁著這股熱乎勁,想要總結下自己的讀后感。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在處理技術問題,那些技術問題相比過去要難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了解物理世界?墒莻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們了解多少呢?

          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許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認清當前的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

          父母自我狀態: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成人自我狀態: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時此地,具體表現為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當你處于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時候,都是潛意識進入的,很難感知到,這兩種狀態都是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響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狀態,需要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中去形成自己的個性情感狀態。

          人生坐標

          這個坐標可以用來理解行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好,你不好”坐標的的.人會加強自己的優越感,總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比如我們童年時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級領導。其他坐標的相對應類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當你理解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基于哪個坐標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來的溝通了。我們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下,進行進一步的對話。

          基于以上的認知,才能了解自我意識,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緒。

          以上是我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淺顯認知與收獲,希望對讀到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7

          沖著這本書的排行版與名字好奇心,開啟了學習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對于心理咨詢具體的點位與其中交流的互動依舊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筆展開二度閱讀。同比這一次閱讀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認知里,仿佛它就像一個疾病,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個很深的認知誤區,就如抑郁與抑郁癥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容。一個是狀態一個是病癥。天會下雨也會陽光,月有圓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狀態。國外心理咨詢是很普及的活動,仿佛就像社區服務點一般。而國內往往有點“談虎色變”,當然目前認知與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倒是可喜。但當前青少年自殺率,厭學率等系列數據表明,單認知提升已遠遠不足,甚至專業性貼入社會各通道,有點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國的花朵”。

          咨詢的過程,并非我們平常以為的,說教傳授,更多的是引領來訪者不斷進行自我探尋,自我反觀覺察,讓來訪者自己生長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詢前提必須是從來訪者自愿開始。

          一個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例與心理年齡,可能他有很好的學歷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擁有一個很小的心理年齡。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常有3種模式的心理狀態,即將:父母型狀態(扮演指責批評權勢等),成人狀態(理性客觀地分析處事),兒童型狀態(弱小受傷無助等)。

          一個人的童年心理軌跡往往決定了后面整個人生對待人事物的.相處模式或者是總基調,就如一開始種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結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這個原有軌跡,意味著改變,改變意味著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長的改變過程。

          情緒的力量與作用遠比學習一門技術知識更關鍵,因為它是內在的力量。就如當下很多優秀的人可總覺得過不好一生。因為內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覺察內心世界,觀察每一個情緒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成為“我是我的觀察者”,觀察每一個起心動念。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之來處。

          愿我們都成長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8

          和這本書的相遇,是偶然聽羅翔老師提到的《柳林風聲》,網友說它是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在網友們的推薦下,我網購了這本書,并用兩晚上的時間讀完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的著作。這本書可讀性強,書里的知識點和專業用詞淺顯易懂,相對較少。它用一個小故事告訴了我許多道理,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用它來治愈自己,也可以更加了解學生,更好地與學生相處。

          這本書主要講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因陷入抑郁,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從而把自己困在家里,朋友們發現后決定帶他向蒼鷺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在與蒼鷺醫生的十次談話中,蛤蟆先生從抑郁情緒中逐漸走了出來。

          書中將人分為三種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兒童的自我狀態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為了避免父母生氣和懲罰,自然型兒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父母,順從父母的`心愿和要求,由此產生適應型兒童。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蛤蟆因為沉迷汽車而受到獾的譴責,在吸煙室里獨自面對獾時,蛤蟆發誓痛改前非。看到蛤蟆悔過,獾從嚴歷挑剔般的父親轉變成了和顏悅色的父親。當走出吸煙室,獾提出讓蛤蟆公開承認錯誤,蛤蟆立馬拒絕。蛤蟆的態度為什么轉變如此之大?書中提到,“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币驗樵谖鼰熓遥氐搅藘和m應狀態,面對父親般挑剔的獾,他只能順從同意并取悅他。其實,老師教育學生也和蛤蟆面對獾一樣,學生會同意老師的觀點以求放過,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認可,所以會一再重復錯誤。長期以往下去,這些學生或許就成為了我們口中的“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本身并沒什么問題,很多時候是家長、老師對他們認識不深,只有運用正確的心理知識去幫助他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許多啟示和思考,書中的新理論也使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切實發動自身力量,讓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已經看過兩遍了,篇幅不長,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癥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鼴鼠、河鼠、獾,還有心理咨詢是蒼鷺,這些動物的登臺,讓人感覺在讀童話,生動的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的標準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幾個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的麻煩和笑話,看似很樂觀,可當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關心,體貼給了他改變自己的動力。

          我們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變只能靠自己

          蛤蟆與咨詢師蒼鷺初次見面,蒼鷺先生讓蛤蟆知道,他來咨詢不是為了讓朋友高興,要為自己負責,最后蛤蟆表態,愿意與咨詢師合作,找出感覺悲慘的原因,并且決定做些什么來改善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蒼鷺寧愿把首次見面當成體驗。

          蛤蟆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著蛤蟆的眼鏡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承諾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歸根到底取決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

          咨詢師在咨詢中要善于傾聽,對來訪者的表達,蒼鷺先生每次咨詢過程中,都讓蛤蟆把自己表達完整,童年的記憶,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評判,只要做好引導。生活中面對孩子,特別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也應該如此,不能對孩子喋喋不休,否則起到反作用,影響親子關系。

          感悟四:適可而止

          心理咨詢時間每次大概一小時,有時蛤蟆還想說些什么,蒼鷺先生也會做出停止的動作,給蛤蟆廣闊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間,這讓蛤蟆有時會甚至期待下一次見面。

          生活中的溝通也要學會適可而止,給對方思考的空間。

          感悟五:人有多種狀態

          人的心理成長與年齡增長不是同步的。

          書中提到: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這幾種狀態會交替出現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對待別人或者自己。

          學習成長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經怎樣,通過學習都會改變,就像蛤蟆經過多次的咨詢,終于告別過去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0

          書中的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后來卻一反常態躲在屋子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做了心理咨詢。10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探索內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書不厚,但從始至終關注心理健康,給我帶來頗多啟發。教學生活中,我們也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轉變告訴我理解和分析學生所處的心理狀態就要走進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長經歷。每個孩子誕生時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作畫的人,白紙繪成什么畫面,關鍵在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嬰兒時期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父母的反應,而孩子在適應父母的喜怒時也學會了一種生存策略,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這種調整成為以后所有行為形成和發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雛形。我們與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視角,并不會隨著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們身上,影響我們未來的每一個決定。

          其次,要學會科學引導學生調節自己的情緒。傾聽是一把利器。看了蒼鷺和蛤蟆的咨詢過程我發現,蒼鷺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是怎么做的?”你說我聽,這樣的方式,給了蛤蟆足夠的尊重,讓他慢慢開始打開心扉,不斷成長。減少指責也是一大法寶。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意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多些耐心和寬容,讓他慢慢自己去幫助自己,認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觀和我們有很大不同,換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讓孩子感覺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納,同時也能讓我們更心平氣和。

          選擇“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中,我們不僅相信學生是好的、是可發展的,更要重視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過行為和態度,展現自己的美好。這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面對失敗,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教育過程中挫折不勝枚舉,而挫折會產生困惑,困惑是學習的第一階段。由困惑產生焦慮將成為你改變的動力,激發你的創造力。停止內耗,悅己才能更坦然地與世界交手。

          羅伯特·戴博德先生將人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險重重。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1

          畢淑敏老師說過:“學習心理學是生命的福祉”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在這個被“內卷”“996”式席卷的時代,我們時常跌入低谷,徘徊迷茫。這個時候如果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和開導,那一定比你在痛苦中沉淪要好得多?墒呛芏嗳藢π睦碜稍儾⒉涣私,所以遲遲不愿邁出求助的那一步!陡蝮∠壬タ葱睦磲t生》就是一本閱讀價值很高的溫暖而治愈的心理學入門讀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的是一只患有抑郁癥的蛤蟆在朋友的幫助下通過10尺心理咨詢,最終找回了快樂和希望的童話故事。很多心理學的書籍告訴你道理,然后教你方法,讀者需要看完書后去學習使用這些方法幫助你改變。但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其一在于它非常細節地記錄了10次完整的心理咨詢過程,讓我們完全和蛤蟆先生感同身受,一起進行療愈。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其二則在于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化身為書中的蒼鷺醫生,賦予了該書以童話的形式來訴說一些硬核專業的心理知識。書中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蒼鷺對蛤蟆說“不管是憤怒還是悲傷,都不是所謂的抑郁癥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讓我們自己悲傷和憤怒。”所有的情緒由心而發,是可控的過程,也是自我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解讀的最好過程。讀者讀起來不會有緊張,難堪的想法,完全置身于一個溫暖的童話故事中來實現自身的治愈。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鄙n鷺先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角色,他是溫柔又強大的心理咨詢師,博學且不賣弄自己的知識。他循循誘導著蛤蟆探求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手把手帶著蛤蟆成長。蒼鷺像是父親,像是兄長,像是靠譜的朋友,也許讀者在看見他的.時候,腦海里會自動浮現出一位身邊的人物,不管這樣的人是誰,總是在我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最溫馨的陪伴者。

          蛤蟆先生或許真的存在,是你是我,是我們每一個人。當你開啟專注讀這本書的自我療愈時,你會在書中看到心理咨詢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看到心理咨詢的溝通技巧,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希望所有不快樂的人,都能通過閱讀走出低谷,能夠遇見一個幫你敞開心扉,找尋自我的蒼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2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伤F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們決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嚴的獾、關心朋友但有點絮叨的河鼠,還有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督促蛤蟆重視這個問題,并帶他去接受心理咨詢,幫助蛤蟆找回自己。于是本書故事就此展開。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能逐漸感受到蛤蟆先生在面對心理咨詢師蒼鷺時從最初的無話可說到漸漸打開心扉,愿意對醫生訴說自己抑郁的原因,令人大吃一驚的是最關心他的朋友鼴鼠、河鼠和獾竟然是造成蛤蟆先生抑郁的罪魁禍首,因為河鼠對蛤蟆先生的態度并不好,會罵他討人嫌,說他是個混蛋,蛤蟆先生為了讓河鼠消氣就承認自己是個混蛋,但他的`所作所為不被河鼠接受,這讓蛤蟆感到非常難過。而獾則是像蛤蟆先生的爸爸一般,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蛤蟆先生的不好,這讓蛤蟆先生感到羞辱。但蒼鷺醫生卻全身心地關注并理解蛤蟆,醫生傾聽并不斷向蛤蟆發問的方式,使得蛤蟆覺察到了自己的種種想法和感受。漸漸地,他開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審視自己。就這樣不斷地治療,到最后,蛤蟆先生終于在蒼鷺醫生的幫助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恢復健康。

          在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了心理咨詢的力量和魅力。心理醫生用專業的知識和溫暖的話語,引導蛤蟆先生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本書的語言簡潔易懂,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自我探索和治療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同時,它也讓我們更加理解和關注身邊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會如何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

          總的來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心理學讀物。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心理咨詢的力量和魅力,更讓我們深入了解了人性、情感和成長的過程。通過蛤蟆先生的故事,我們得以一窺自己內心的世界,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情感是如何被過去的經歷所塑造的。讓我們明白,無論面臨何種困境和挑戰,真正的改變始終來自于我們自己的內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3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書,1月第一周閱讀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F在發現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結合工作生活中的經歷總有不一樣體驗,不只是這本書,而是不同時間不同年齡讀同一本書,仍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優秀的書本,常讀常新。

          心理話題有時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淺了又沒有用,本書用講故事的方法逐層深入,唯一的感覺就是太短了,結局也有點奇怪,我如果寫可能是另一種結果。

          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人成熟的表現就是能夠獨立,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幫忙解決。

          2、要做真實的'自我,并勇于表達自我。不要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兒童狀態,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個人的性格和發展方向,去學習如何應對周圍的環境,有些成年人仍會以兒童狀態去應對環境的改變。

          4、父母自我狀態,學習父母的應對方式,去用固有方式無意識配合他人。

          5、成人狀態,能思考當下狀況,基于事實決定怎么做,所有知識技能為自己能所用,不被腦子里父母的聲音影響,能夠不斷改變革新。

          6、學會傾聽,遠比學會表達更重要

          7、很多情緒是個人選擇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是正確的表達途徑,只是長久習慣的反射。要學著接納自我,認識不足并改變。避免自證預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諾的力量。

          8、人生坐標,人生游戲,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標。這個坐標將前面的內容整合了起來,最后引出。

          9、積極向上,關心他人,動態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強大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獨立走向共生,雙贏思維。

          永遠為夢想而活,不斷改變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4

          這本書很久之前在APP上囫圇看過一遍,當時對我并沒有什么觸動,看完就忘。這次看完卻收獲良多。里面談到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我們默認18歲就是成年長大,開始脫離父母,包括思想和生活上的脫離。但什么才是對自己負責呢?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之一,就是我開始真正的面對這個問題。我曾經特別討厭「情緒穩定」這個詞,現在我弄清楚了,我討厭的不是這個詞,而是「冷漠」和「壓制」這兩個詞。我更愿意用控制情緒的能力來代替情緒穩定。

          我覺得,對自己負責,不是無視他人的情緒,而是在我們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能保有延遲動作和緩和當下的能力,當理智回歸以后,又能認清和理解那些觸發我們情緒的,來自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的本質,分清那是氣話,沖動還是真正的惡意。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很熱門的原生家庭問題,我覺得除去少部分真正有惡意的父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愛孩子,只是很多方式都不對。這些不對的方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長大以后,又造成了很多人生困惑和痛苦。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長大呢?我覺得是:我們既能抗議他們的不對方式,又能理解他們的'愛的時候,就是真正長大。而一味的抱怨原生家庭,絕對不是。

          我們身邊情緒控制能力強的人不多,打心底喜歡我們的人也不多,所以如果我們自己能擁有更強一點的情緒控制能力的話,就能更好的包容,保護和引導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不是嗎?喜歡是理解,是我了解你的本質,所以即便你在情緒最低處,我也喜歡你。

          任何重要的人生關系里,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回到自我負責。真正的自我負責絕對不是無視他人的情緒,而是能正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行為,看清本質,表達不滿,遠離真正的惡意,包容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5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身體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吧,我感覺我在你身體里對你不好”而另一種聲音卻在反駁“你覺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覺得不好才會去心理咨詢,其實我覺得我在你身體里挺好的”,這個對話像不像正在被焦慮和抑郁情緒困擾的你?你對很多事情也提不起興趣,不想見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這看似是一本童話故事,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最真實的感受。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開始,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這個感覺有沒有似曾相識呢?也許只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子,某個瞬間,一直看似積極樂觀的你,卻突然間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那些讓人斗志昂揚的正能量通通試失效,所謂堅強,不過是一盤散沙,你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醫生的10次咨詢中,部分讀者可能會有一些代入感,通過閱讀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經沒有辦法繼續,請及時尋求專業力量的幫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蒼鷺,我們可以擁有美好。

          這本書觸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們深陷痛苦時,卻不自知自己為何痛苦,我們把自己的人生劇本活成了悲劇,卻不知這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的自證預言,然而你賣力的演繹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戲,最后贏了游戲,卻輸了自己。

          蛤蟆從一開始像個孩子一樣依賴父母權威,依賴心理醫生給他一個答案,通過追溯童年,直面內心的恐懼,到最后幡然醒悟,沒有人可以真正幫你,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6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狂歡,在歲月的激情中我們的內心也難免會受到挫折,在寂靜的夜晚,我一聲不響地讀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墒撬麉s漸漸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熱心善良的朋友們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嚴的獾、關心朋友卻嘮嘮叨叨的河鼠和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都出手幫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就容易興奮,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這番模樣了。鼴鼠心里亂糟糟的`!边@句話中我被善良的鼴鼠因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擔憂的這種情感所感動,或許就是擁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復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此書中最讓我心怡的動物莫過于智慧又威嚴的獾了。在動物們都對問題一籌莫展時,他總能一針見血的說出問題的根本。在《憤怒的表現》中“又高又壯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車,還把蛤蟆先生聲色俱厲地的訓了一頓,讓蛤蟆先生當場悔恨落淚,發誓要改過自新。”這里的獾讓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嚴,在“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顏悅色的慈父模樣”中。在這里我體會到了獾的慈祥與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點。

          當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換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認為在書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現實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在他們的內心深深的陷入低谷,臨近絕望時他們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關懷嗎?在《成長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見咨詢師,文章寫道“蛤蟆先生發現這發現這輩子從來沒有人對他這么全神貫注過”文中的這句話,不正是寫出了一個心理疾病的人的心聲嗎?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罷了!

          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想告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世界沒有變,是你變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7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學是來自于一本書,書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借以童話《柳林風聲》中角色編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特為了讓普通讀者能夠了解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用童話故事的方式來表現現代人的內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嘆不已。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蛤蟆先生原本開朗活潑,之后卻變得雙目無光,不愿與人說話,一向是大家開心果的它怎么突然變成了這副模樣?朋友河鼠十分擔心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它,直到在報紙上看到了心理咨詢的廣告,于是河鼠和鼴鼠還有獾一起將情緒低落的蛤蟆先生帶到了蒼鷺的心理咨詢室,一番了解過后,蒼鷺醫生并沒有著急去開導,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與別人相處時,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過錯,用卑微的方式來換取大家對它的認可,這樣心里好受嗎?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蒼鷺醫生的`幫助下擺正了態度,積極的去改變自己,終于三個月之后,蛤蟆先生又變回了從前那樣開開心心、熱情好客。

          這是一本能讓我反復閱讀的好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樣讓自己保持著良好的心態,有正確的認知,使自己面對困難時不輕易脆弱。我認為現代許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樣的心理問題,小的時候希望大人多給自己一點陪伴和關注,就一味的討好、順從家人,缺少正確的溝通;長大之后,遇到身邊朋友不重視自己的時候,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獲取大家的認可,久而久之,焦慮、喜怒無常、內心孤獨等問題便開始顯現出來了,這時便出現了和蛤蟆先生一樣的狀態——陽光照不進心里,平時看似溫和、善良乖巧的人,內心其實正在承受著巨大而無法釋放的壓力。

          我覺得,一個人真正的長大,就是了解自己,愛護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努力改正。正如蒼鷺醫生對蛤蟆先生所說的:“無論何時,只要我們的情緒能夠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這就是真正在實踐中學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8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咨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現在的咨詢師已經進行了28次咨詢,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咨詢師告訴我該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但咨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著我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讓自己產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為,當我們為自己負責后,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書中提到兒童、父母和成人三種狀態,當處于“兒童狀態”時,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當處于“父母狀態”時,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當處于“成人狀態”時,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吹竭@個概念的時候,突然發現,36歲的我,更多的時候還是處于“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現在才開始有意識地向“成人狀態”努力。有時候,會有些心急,覺得自己成長太慢,領悟太晚,但這樣的想法太多的時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慮成了阻力。這個時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覺,以前,肯定會給自己打雞血,讓自己趕緊站起來勇往直前;現在,開始允許自己在地上趴一會,整理好心情,再爬起來,也允許自己不爬起來。感覺自己變得消極了,但卻更有力量了,因為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感受了。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1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一本心理咨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現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鼴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時,發現原本熱情又時尚的蛤蟆先生變得不修邊幅,邋里邋遢,整個人都郁郁寡歡。于是鼴鼠告訴了好友河鼠,他們一起帶蛤蟆先生去心理咨詢師那里看病。在十次咨詢之后,蛤蟆先生重新變得開朗起來,最終擺脫了抑郁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樣幸運,他們往往抑郁而不自知,連父母朋友也認為他們只是壓力大了點,其實很少會有人帶他們去看病。就像剛開始的時候,鼴鼠也沒同意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詢師,甚至還認為蛤蟆只是腸胃不舒服。但好在細心的河鼠發現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

          其實抑郁癥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就在我們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潑,把情緒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緒日益增長,最終壓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時候父親經常責罵他,母親也只會在父親不在時關愛他。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直接導致了蛤蟆現在的討好型人格。

          之后的咨詢里,蛤蟆與蒼鷺逐漸交心,我發現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還在他自己的身上。當蛤蟆的朋友老是責罵他,蛤蟆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心中卻極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無成,活脫脫是一個失敗的實體。每次發生了什么事情,蛤蟆總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從未發過火。對此蒼鷺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導致蛤蟆悲傷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實是蛤蟆先生自己選擇了悲傷,選擇了痛苦。

          所以,我們不能像曾經的蛤蟆一樣,要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要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煩心事,也要主動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咨詢入門書之一,講述了抑郁癥患者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咨詢,終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樂的過程。

          蛤蟆先生是英國著名童話《柳林風聲》里的一個人物,我認為它有點像孫悟空,每個人都看著它的故事長大的。蛤蟆先生愛吹牛,愛冒險,追求刺激,對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鐘熱度,它曾拉著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斷,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卻發現自己的莊園被別人給占據了。但還好,最終他們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奪回了莊園。后來它才認識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貴。雖然它曾愛笑愛鬧,但患上了抑郁癥,它一個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來看它,它卻放聲大哭起來,它的朋友都很擔心它,勸它去做心理咨詢。它們找到的咨詢師,是剛來小鎮上的蒼鷺先生,蒼鷺先生就是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國資深的心理醫生。我感覺蒼鷺先生就像作者一樣是一個溫柔又有智慧的老爺爺。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咨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我猶如身臨現場般地體驗到了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每一個細節,見證了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蒼鷺的互動,體現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讓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響到了我,讓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怎樣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作者寫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溝通技巧都融進了故事和對話當中,整個過程就是標準的心理咨詢模板。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收獲:理解到了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和意義;還體會到我不能驕傲,也不能過于自卑,要自己幫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樂、充實的人生道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21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主要講蛤蟆先生經過與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逐漸走出了抑郁,去了解發現真正的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

          對于這本書,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蒼鷺先生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當時蛤蟆先生很局促,下意識地回答:“很好,謝謝你!敝螅炔患按叵蛏n鷺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就是說明蛤蟆先生在進步。

          “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是兩種成長狀態。這兩種狀態最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順從,不會與他人爭辯,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想要去如何取悅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種狀態中“挑剔型父母”很嚴厲,愛批評別人,對于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態度,這使蛤蟆先生時常想起他的父親,挑剔型父母。

          這兩種類型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會因為想要一件衣服,想買一個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在家里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議、完成家長交代的事情但未達到父母要求,而被罵得狗血淋頭。在這本書中,蛤蟆先生的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點,有時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或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沒有目標,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該做什么。

          但身邊總會有一縷陽光照亮著你,芾領著你,讓你找到目標去奮斗,去實現它。只要你想走出來,離開現在的困境,找對方法與途徑,就一定會成功!正如書的結尾,蛤蟆先生騎著自行車放聲高歌,它很累,但它很開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難,我們都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畢竟人這一輩子,開心最重要啦!開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確好目標,努力去實現,更為重要!親愛的朋友,你有目標嗎?趕快行動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22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發現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后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時蛤蟆先生的局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面對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后來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泄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23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本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除了你自己!

          該書主要講述了蛤蟆先生曾經一向愛笑愛鬧,后來卻一反常態地郁郁寡歡。它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動物朋友們非常擔心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通過十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文中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發生了問題,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十分差勁,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后來,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開始慢慢變得自信、友善,終于來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經也有過蛤蟆先生這樣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問題,總會認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無盡的自責中而郁郁寡歡。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涌,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洶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過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蒼鷺說的;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許多迷茫。請不要灰心,更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時,新世界的大門,已隨之為你悄然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01-0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1-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通用34篇)06-2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3-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1-15

        遇到心理問題去看心理醫生11-25

        心理咨詢:5種反常要去看心理醫生03-21

        《先生》讀書筆記11-16

        《我想去看!纷x書筆記04-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