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地理的讀書筆記

        時間:2024-01-12 09:01:20 春鵬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地理的讀書筆記(通用12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的讀書筆記(通用12篇)

          地理的讀書筆記 1

          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樣的國家?它們有怎樣的風土人情?我們不能一起去環游世界,但我們可以從《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這本書中去了解那奇妙的世界地理。

          這本書非常好看,一個個枯燥的地名、河流、山脈都融入在趣味盎然的旅游故事中,讓我讀來愛不釋手。希利爾說:“歐洲就像一個矮小的婆婆,她有著大大的頭,駝駝的背,伸出一條長長的.腿,要把一只足球踢到海里去!笨吹梦遗醺勾笮,又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查看世界地圖。真像書中繼續描述的那樣:“老婆婆的頭是西班牙,帽子是葡萄牙,比利牛斯山脈是她的衣領,法國在她的衣領下面,長長的腳是意大利!鄙鷦有蜗蟮谋扔髯屛覍⑦@些地名和位置牢牢地記在了腦海中,并且讓我想像成了一個個生動的童話故事。

          這本書不僅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還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介紹了很多雄偉壯觀的建筑。我一直以為美國的白宮就是白色的宮殿,但希利爾告訴我們:白宮原來是一棟灰色的建筑,美國和英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白宮被燒了,后來為了掩蓋燒焦的痕跡,就把它刷成白色的了。原來一個簡單的名稱包含了這么多的歷史背景。還有那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巨人堤也十分神奇,讓我連連贊嘆,我真想到愛爾蘭去看一看那連綿起伏的“巨人之路”啊!

          看完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認識了華盛頓紀念碑、比薩斜塔、羅馬斗獸場等令人贊嘆的建筑,讓我知道了北極光、肯塔基州猛犸洞、尼亞加拉大瀑布等壯觀的自然景觀,仿佛讓我身臨其境。我還明白了地球在遠古的時候是個大火球,后來冷卻后逐漸縮小并出現了山脈、河流,有時出現地震,是因為地下移動的巖石發生了劇烈地碰撞而產生的。我暗暗下定決心,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也成為一名科學家,去環游世界,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秘,去體驗旅途中那無盡的樂趣。

          地理的讀書筆記 2

          走進高中新課改(地理教師必讀)》是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凌申教授擔任主編,國家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組成員、高校地理學科教材教法教授和高中地理新課程教科書的編寫者等眾多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讀者群面向的是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和高等師范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本人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地理教師,讀后感覺收獲頗多,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讀書心得。

          本書首先交代了高中地理新課改的背景。通過讀書我了解到當代地理科學發展突飛猛進,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而原有的高中地理課程理念、目標內容標準與實施要求則難以適應發展的要求,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大家都知道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中最重要的環節,沒有課堂教學改革的課程改革,只會停留在教育的理論層面,就會變成教科書的更替,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本人認為要想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教學理念,其次才是教學策略。

          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圍繞這一核心思想,高中地理課程共設計了五個基本理念,其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中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這一點對我啟發最大。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就連教師也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規定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中國教育界有句古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得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在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下,以往課程教學的改革,主要是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學生的'學法被弱化,教師在專業課程上的權威地位始終沒有動遙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發展的主體”,我認為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而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是有效途徑之一。合作是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合作學習的目的,二者既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

          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先知者,學生利用課外資源擁有的知識量超過教師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動搖,師生關系變為平等的合作關系。所以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定位是指導而不是主導,指導的結果是提高探究學習的質量和效率,而不是引導學生走向既定的結論。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修養只是教師能力培養的一小部分內容。要想成為優秀的指導者,教師還應在教學方法-論、學生管理、綜合知識拓展和教學經驗積累上下功夫。在師生合作過程中,學生希望教師在他們迷茫時創設情境,在他們手忙腳亂時協調分工,在他們碰壁時給以積極鼓勵。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比傳統教學更高一步的要求。所以教師要想適應這種角色的變化,不能再滿足于做一支“紅燭”,必須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學生的同時還要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所謂教學相長、活到老學到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部分體會。作為指導高中地理新課改的權威書刊,這本書值得我去細細研讀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學習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領會它的主要精神,讓它更好地指導我的課堂教學改革!

          地理的讀書筆記 3

          我認真地讀了一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簡稱課標),頗有感悟。特別是對于地理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以及新課改下地理教師的角色轉變,有些體會。

          地理新《課標》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課標》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像舊的地理《課標》一樣,注重老師知識的講解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多少。這一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

          因此, 新《課標》在地理課程目標定位上有了變化, 定位于“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而不是像過去地理課程所追求的培養地理學科專家那樣去確定目標,

          因而,新地理課程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教師滿堂灌中解放了出來, 從而讓地理教育首先體現“教育”的功能, 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人的發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升華的本質特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例及課后反思,我認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可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學流程:

          一、創設感性導入情景

          新課標提出應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所以在新課開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感性現實材料以提問方式導入,如圖片、動畫或視頻等方式,例如:

          在講七年級上第三章第四節《世界的氣候》時首先用多幅圖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觀(主要是植被景觀)差異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時間在世界不同地方會呈現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課,為說明世界氣候類型多樣化做鋪墊。這樣的景觀圖片展示方式可以讓學生有直觀現實感,使他們不至于在學習氣候類型這樣比較陌生而抽象的知識時無源可尋。

          進入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世界的人口》時可先播放一幅“苦難的地球母親”動畫 圖片,動畫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個懷孕的母親并牽著很多孩子哭泣的場景,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這樣在用數據告訴學生人口數量以及后面歸納的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前就讓學生先從情感上深刻的感受到人口數量的龐大及帶來的壓力,并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在講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之前,提問:提到中東你會想到哪些場景?以海灣戰爭為背景播放一段視頻后請學生回答,并在片中就潛在的播放了中東地區戰亂、干旱、多石油等特征,這樣可結合當前熱點圍繞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探討欲望,此外還潛移默化的促成他們養成關注時事的良好習慣。

          二、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的主要內容

          感性導入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來說應當是很有益的,但是接下來還是難免會落入教材規定的內容中,讓學生自然又產生某種叛逆心理,這個時候仍然要注重各個環節中提供給學生與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講解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為解決自己最感興趣的知識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最后達到對全部知識點的掌握。

          1.采用多種方式講解知識要點,以現實為依托便于理解記憶

          新課標要求使學生初步形成地理審美情趣,在這點上我常常使用知識點相關的傳統詩詞作為切入點。如: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潤之《送瘟神》)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并且赤道的周長約為4萬千米。

          《天氣與氣候》一章中講解農作物受氣候影響最顯著時可引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使楚》),說明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柑橘屬亞熱帶作物,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橘生淮南則為橘”;淮河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不適宜柑橘生長,故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講解影響氣候的地形因素時可引用“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此句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的規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揭示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的道理。

          2.引導學生從現實關注的焦點出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如在七年級第三章第二節《世界的人種》為例,根據教學有經驗的老師課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絕大部分學生對巴西的體育情況最感興趣,而對于其他的人口、文化、農作物、礦產等則基本無興趣。便做了以下處理:讓學生觀察20xx年世界杯巴西奪得冠軍的圖片,提起學生興趣,學生感覺新奇,熱情提高。然后不失時機的讓學生仔細觀察,看一看自己認不認識奪得世界杯的巴西足球運動員。學生熱情進一步提高,出于好勝心理必然會爭搶的說出自己所熟知的世界級球星,進而設疑: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球星的膚色怎么樣啊?為什么同一個國家的人,會有不同的膚色?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對于自己所熟知的球星卻一直沒有注意到為什么會這樣,會產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蛟S學生對于巴西的人口組成沒什么興趣,也不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但是他們一定會迫切想知道自己心中的偶像的情況。只要能發現教材中隱含的這一題材,并進行合理開發與重組,那么“世界三大人種”這一小節的知識便很容易解決了。

          讓學生從自己熟悉、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為解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而“不得不”學自己興趣不高的知識點,如此環環相扣,最后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對所有知識點的掌握與融會貫通。而學生興趣點的發現與教材內容的聯接,各知識點之間如何進行這種“環環相扣”,這正是教師在“自主學習”運用中的最大量的“勞動”。

          三、對知識點進行升華,讓學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新課標提出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就要求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更廣更深的思考現實中有待解決的問題。這個環節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但又是促成其發展思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通常將它放在課堂結束前給學生較自由的空間討論,適當引導但不做過多思維上的干涉。

          1.分歧性問題的設計:七年級上《世界的聚落》中,關于聚落的發展與保護的問題以北京四合院的為例,讓學生用辯論的方式討論了民居建筑該拆還是該留,氛圍比較熱烈,這樣在討論中使學生都意識到了發展與保護的意義,并最終想尋求更好的方法來解決矛盾。

          2.假設性問題的提出:以七年級下《中東》為例,第一課時中一個知識要點是中東是全世界石油儲量、產量、出口量都最多的地區,給中東石油大國帶來了財富,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因此提出假設問題:未來沒有石油的中東出路何在?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尋求解決辦法,這樣在以興趣提升其主動性的同時又近一步促進了學生從多角度綜合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以上流程的設計之外,在還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機制,新課標提出要創設“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這實際上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國古代的大教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讓興趣為學生指路,將生活帶入課堂,才能真正鋪好新課標實施之路,也才能真正開啟素質化教育的大門。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還覺得,老師不但要在教學上有一定變化,老師角色的轉變也是必須的。

          首先我們應該做一個學習型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來水,這是社會對教師也是教師對自己一種要求和期望。我們在提倡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思想的同時,教師自身就應先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撥動學習的心弦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課改給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鑒于此,在業務上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改的落實。

          其次是師生地位應該有變化

          課改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發,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于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最后,教師必須寫好教學后記

          作為地理教師,堅持寫好教學后記有許多好處。寫好教學法后記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對于同樣的教學內容,但面對的學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識水平、性格、興趣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找到一個既符合教材邏輯規律,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寫好地理后記是捕捉教學“靈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產生“靈感’’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善于捕捉”靈感”,并應用于地理教學中。寫好地理后記為撰寫地理教研論文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學后記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心得,教學實踐活動的具體記錄。因此,教師的教學后記不能僅僅停留在堅持“記”上,而應該將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學后記整理出來,認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總結,探究教學中出現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撰寫有關的教學教研論文,為地理教學服務。

          另外,新課程對地理教師還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師只有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才能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不斷創新。我們應該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地理的讀書筆記 4

          對于邁克·克朗所著的《文化地理學》這本書,我是近期才讀的,時間有些倉促,對一些問題看的也不是那么深,但其中有些問題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下面筆者將加以評述,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1.地理景觀與文化

          地理景觀既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產物,也可以看成歷經不同時期文化的再生。地理景觀它首先作為一個相對的客觀存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下事物的各種變化,作為文中所說的“歷史重寫本”,以展示區域文化的演進過程;而新的文化現象或過程往往又是通過各種地理景觀的變化而展現給了人們,例如在開放耕種制地理景觀上留下痕跡的封建雇農制,它記錄下那是人們用牛拉犁進行耕種的情景,反映了當時的農耕文明。

          2.文化之權力和排外性

          在本書中提到,中世紀的上層社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自己獨有的狩獵權等權力,制訂了一系列嚴苛的法律以約束別人的行為,禁止別人對自己領地的侵犯,充分維護自己的產權,這一上層社會的景觀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就是排他性。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文化對于人的約束其實表現的也十分明顯。尤其是在秦始皇時期,嬴政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下令焚書坑儒。我們知道,儒家一直強調“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所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歷代統治者希望以文化的形式操控人們的思想,進而約束他們的行為而永遠臣服于自己,以確保自己權力的永恒。

          所以說文化與政治權力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經常聽到“地緣政治”這個詞,它是指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式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例如一些國家將自己首都遷至一個地區往往就會帶有某些政治色彩,各個國家也會通過某些特定的象征物來樹立一個民族的形象,以實現政治利益。

          3.地方性的缺失

          對于地區,人們并不單純地給自己劃一個地方范圍,人們總是通過一種地區的意識來定義自己,因為每個地方代表的是一整套的.文化。例如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擁有自己的聚居地,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化,包括語言、飲食、服飾、住房等方面,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都飽含濃厚的情意或者說是一種依戀吧。

          而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樓林立,這種地區性遭到破壞,人的歸屬感逐漸減弱。當前,對效率和控制的追求所產生的壓力、快餐食品、城郊的發展,他們以冷冰冰的理性主義導致了現代景觀的形成,可是人的情感被否定,道德遭忽視,個人的對其生活環境的責任被降低到最小程度。

          現代社會存在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在同一幢公寓中,鄰居與鄰居之間互不認識,不打交道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人與人之間十分冷漠,互不關心。拿書上的話來說就是““公寓景觀”或非地方性景觀提高了存在的表象作用,是人們感覺不到歸屬感,因此他們對環境漠不關心”,而地區的文化是團結人們的重要媒介,例如共同的語言、習俗、行為和思維習慣等總是能給人以歸屬感。

          筆者認為,人性的冷漠與社會過于理性化的科學發展存在緊密聯系,科學要求人們總是從事物的外部去分析,去感受它,而并非從其內部感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無暇進行感性思考,激發不了人內心的情感,就不會有獨特的地區感受,使人物質化和利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常常帶有某種目的性。而一個地區并不僅僅是等同于某些事實的集合體,它還包含另外一些東西,如地方特殊的精神,所以地方性的缺失著實讓人痛心

          4.全球化中的文化

          全球化的局面給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隨著交通方式的不斷革新,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進步,消費需求的增加,大眾媒體的興起,世界的聯系日趨緊密,各國文化相互交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開始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對一些本土文化造成了沖擊。如工藝產品的機械化批量生產使得一些工藝品喪失了其原有的價值,甚至瀕臨消亡的邊緣。但筆者認為不論哪種影響占主導地位,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沒有絕對的好或者壞。

          地理的讀書筆記 5

          今年暑假,為了響應“我們愛科學”主題征文活動,我在家閱讀了一本名為《中學生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識》的書。讀完這本書,我有許多的感悟。

          這本書是將一些地理常識分類后,詳細地進行介紹。本書共分為四個大板塊,為我們系統地講解地理知識。第一板塊是自然地理,為我們講述了宇宙與天體的相關知識,還講述了氣候分類、陸地環境、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知識,響應了現階段的“低碳生活”,教導我們要保護環境;第二板塊為中國地理,這一板塊主要是介紹我國的地理概況,例如國土面積、人口、民族、氣候、地形等,還介紹了我國的名山大川、地勢地貌與島嶼的相關情況,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的祖國;第三板塊與第二板塊有些相似,主題為中國旅游,介紹了我國各個地區的名勝古跡,例如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有東方莫斯科美譽的哈爾濱、被譽為人間仙境的蓬萊仙島,都是我國聞名于世界的旅游勝地;第四板塊將范圍延伸至世界,介紹的是世界地理,首先介紹與我國相鄰的東南亞地區,讓我了解了鄰國的風情,接著介紹了西亞地區與非洲國家的一些著名景點,比如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好望角,有非洲屋脊之稱的乞力馬扎羅山,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他國的美麗風光,然后介紹的是歐洲,以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美麗富饒的歐洲大陸,也讓我知道了世界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其實是歐洲國家,最后介紹的是美洲大陸,有目前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美國,楓葉之國加拿大,獨占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包括一些美麗的自然風光,讓人向往。

          在這本書中,自然地理是我最喜歡的板塊,因為這一板塊主要介紹的陸地與海洋環境的形成原因,告訴我們山脈與山系間的區別,丘陵與盆地的特點,地震、海嘯、泥石流的形成,讓我從科學的角度理解了地形與災難的形成原因。除此之外,在這本書中我還學到了要熱愛科學,學會從科學的角度解決問題。

          因此,我認為我們中學生應該培養對科學的興趣,熱愛科學,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在大自然探索。想要熱愛科學,首先必須與大自然接觸,并且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要學會不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不會退縮,發現在大自然中隱藏的知識,最后用科學的手段來解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

          在歷史上,有許多為了科學事業而犧牲自己休息時間的工作者,他們不管有沒有取得成功,都是值得敬仰的。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是當中的代表,他從小就熱愛科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他輟學打工,更換了許多職業,也因此接觸了比常人多的東西,習得了比常人多的知識,再加上他豐富的想象力,在他的一生中,發明了一千多項有用的發明,使人類的科技前進了一大步,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大王”,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

          我認為我們中學生也應該向那些科學工作者學習,在我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既要學習書本上的科學知識,又要自己在大自然中發現問題,并試著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爭取將來為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少年強,則國強。我想,如果我們在青少年時就能熱愛科學,在科學方面有所成就,那么,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更加強盛。

          地理的讀書筆記 6

          這是一本20xx年買的中英雙語版《房龍地理——關于世界的故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當初買的原因一是因為覺得想多了解這個世界一點,二是想通過這本書學英文。但是,正如我書櫥中的大多數書一樣,他始終未被我完整翻牌過。也許這里面東西對當時的我來說有點太廣博了,實在無法吸收,又可能是因為讀書還未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而實在打不起興趣,又或者是因為當時的英語水平實在hold不住這本書。總之,結果就如所有人料想的一樣,這本書一直被我放在櫥里裱門面。

          最近,忽然有了大把的時間,于是便想著拿基本厚點的書不辜負這段難得時間,于是便看到了這本書。

          拿起來,讀了幾章,覺得對于一個地理小白來說,這是一本普及地理常識很好的書,也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需要好好記筆記,所以,想做個跟著房龍學地理的系列,內容包含書中提到的各種常識以及自己的手繪地圖。

          我想,經過這一輪,至少在地理這方面能成為入門級選手吧。

          首先,作者簡介。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國人,著名學者,作家,歷史地理學家。1882年出生在荷蘭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所以,他的特點在雜和通俗上面,并不在學術和精準上面,受眾是普羅大眾而非專業人士。這個特點,在本書中體現的比較明顯,查了下豆瓣書評,有很多火眼晶晶的讀者發現了書中的技術性問題。

          但是,畢竟作者是20世紀早期的美國作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認識多少囿于當時的背景,所以,我的感覺就是將這本書定義為通俗的地理讀本,跟著房龍去構建一個基本的地理架構,忽略一些細節的東西。順便學習一點地理英文,世界上那些著名城市、河流、山脈的`英文,如果能做到這些,便足以。

          所以,再接下去的日子,我會每天更新一篇讀書筆記,從第八章希臘開始。

          從第八章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前面幾章都在重復一些初中高中地理物理知識,有些索然無味,所以,從第八章開始他會講一個國家,這些東西對我比較有吸引力。如果有興趣,也許會在通讀完整本書之后再回過頭去把前面幾張讀完求個心里完整吧。

          最后,本書的翻譯正如大多數人詬病的那樣,完全屬于直譯。所以,直接通讀中文版,基本會神游出去,最佳的閱讀方法是讀英文版,把中文版當做譯文去尋找單詞的意思,幸而,這樣的版本比較適合我這種閱讀方式。

          地理的讀書筆記 7

          我從教至今12年,地理科的書籍除了教材、地圖冊,還有一本填充圖冊,這次到順德參加跟崗學習,發現這里的《地理圖冊》教材七年級上(湘教版)很特別,它是把地圖冊和填充圖冊二合為一,讓我感到很新鮮,于是,我認真地翻看了《地理圖冊》的設計和內容,有以下感受:

          1、《地理圖冊》的封面和底頁均用與教材相同的光面紙質設計。以往包括現在,《地理圖冊》的封面和底頁都是純紙質,這樣學生翻看多了,容易破損,不便于攜帶和保存!兜乩韴D冊》(湘教版)的用材考慮得很周到,不僅為學生提供多翻書的機會,還考慮讓學生保存完整的書,哪怕是水滴到封面也不怕。這種設計和處理美觀、實用,真的很好!

          2、《地理圖冊》和《地理填充圖冊》二合為一,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1)有利于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兜乩韴D冊》和《地理填充圖冊》是學生學習地理并且是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工具,分為單獨的兩本,有些學生可能嫌麻煩,在做《地理填充圖冊》時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也不想去翻書,所以,部分內容可能就掌握不好了。但湘教版的'《地理圖冊》和《地理填充圖冊》二全為一,在做相關題目時,直接能找到對應的圖片或地圖,就解除了這部分學生學習上的惰性和方便,一邊做練習,一邊找圖和讀圖,讀圖能力就會得到很好地提高。

          (2)方便攜帶。在學生書包里,書籍越少越好。上了初中后,學生的科目一下子多了起來,各科的資料和練習都很多。如果我們這一科就有三四本書,學生的負擔來加重,而且有可能出現遺留書籍或忘記帶書的情況。湘教版一本教材和一本地理圖冊(內含填充作業),這樣的安排很好,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上翻書也容易。的確不錯!

          地理的讀書筆記 8

          在這本書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標準作用的描述是:“國家課程標準時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個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备咧械乩碚n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和高中地理考試命題的依據,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對于老版本的標準來說有較大變化的是:地理課程標準目標中出現了“過程與方法”的說法,明確提出地理教學不僅要關注最終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必要的知識獲取和學習成果展示過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同掌握知識一樣是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此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被列為地理課程的目標之一。而在人們以往的認識中,興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學更順利進行和學生取得更好成績的因素,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本身并沒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課程的目標。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變化。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基本標準,是使用于全國范圍的最基本(底線)要求,地理教科書編寫和實際教學內容范圍往往會大于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非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可以被稱為“拓展”內容。這些拓展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階梯”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雖然在地理課程標準中未作要求,但與標準內容密切相關,是服務于標準內容教學的必要鋪墊;二是“提高”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屬于標準內容某一主題,但又獨立于標準要求內容之外,多試教科書編寫者或教師認為十分重要、根據教學需要加以適當補充提高的內容。三十“探究”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標準內容的課外延伸,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前沿、時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內容,作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題,以彌補教科書的滯后性和難以完全適合地方教學的不足。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重新定位對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建議的理解,關注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關注對學生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關注對地理學習重要活動質量的評價,關注對學生發展的評價。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首先要了解大綱要求。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教學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與海洋、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展開,重視對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學設計。地理課程標準則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學的新思路,對原有的一些具體指示點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陸地水體類型及相互關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開發等,同時降低了一些內容的教學要求,如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大氣運動等。有關“大氣運動”的'課程標準共有四條,它們分別是“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地殼物質循環”的課程標準有三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對比中可以發現,地理課程標準《地理1》的自然地理內容和《地理3》的區域發展內容變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內容的變化較小,但還是有些不同。有關“人口”的地理課程標準共有三條,它們分別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也就是說,地理課結束后,有關“人口”的學習效果學生如果能夠達到上述三條標準,就表明學生已經達到基本要求。有關“城市”的內容標準也是三條,分別是“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和”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條標準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有關城市地理的學習內容。工、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的關系,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傳統內容,主要偏重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工、農業分布的影響。

          地理的讀書筆記 9

          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樣的國家?它們有怎樣的風土人情?我們不能一起去環游世界,但我們可以從《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這本書中去了解那奇妙的世界地理。

          這本書非常好看,一個個枯燥的地名、河流、山脈都融入在趣味盎然的旅游故事中,讓我讀來愛不釋手。希利爾說:“歐洲就像一個矮小的婆婆,她有著大大的頭,駝駝的背,伸出一條長長的腿,要把一只足球踢到海里去!笨吹梦遗醺勾笮Γ謳е鴱娏业暮闷嫘娜ゲ榭词澜绲貓D。真像書中繼續描述的那樣:“老婆婆的頭是西班牙,帽子是葡萄牙,比利牛斯山脈是她的衣領,法國在她的衣領下面,長長的`腳是意大利。”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將這些地名和位置牢牢地記在了腦海中,并且讓我想像成了一個個生動的童話故事。

          這本書不僅描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還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介紹了很多雄偉壯觀的建筑。我一直以為美國的白宮就是白色的宮殿,但希利爾告訴我們:白宮原來是一棟灰色的建筑,1814年美國和英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白宮被燒了,后來為了掩蓋燒焦的痕跡,就把它刷成白色的了。原來一個簡單的名稱包含了這么多的歷史背景。還有那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巨人堤也十分神奇,讓我連連贊嘆,我真想到愛爾蘭去看一看那連綿起伏的“巨人之路”啊!

          看完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認識了華盛頓紀念碑、比薩斜塔、羅馬斗獸場等令人贊嘆的建筑,讓我知道了北極光、肯塔基州猛犸洞、尼亞加拉大瀑布等壯觀的自然景觀,仿佛讓我身臨其境。我還明白了地球在遠古的時候是個大火球,后來冷卻后逐漸縮小并出現了山脈、河流,有時出現地震,是因為地下移動的巖石發生了劇烈地碰撞而產生的。我暗暗下定決心,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也成為一名科學家,去環游世界,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秘,去體驗旅途中那無盡的樂趣。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這本書是那樣的引人入勝,讓我看了還想看。伙伴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地理的讀書筆記 10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制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但時代所限,書中也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制的外形,就會有很大失真。關于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正因如此,當我開始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從他的文字和畫作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鑒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這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在這期間,我還去了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覺也寫了30篇文章!捌谱g”還將繼續,先集為一本《海錯圖筆記》,大家看著玩。

          在本書中,我采用了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蟲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里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說白了,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如果你看完后,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地理的讀書筆記 11

          李小建老師的《經濟地理學》是經濟地理領域最經典的教材之一,上學的時候上這門課的時候就學過這本書,但當時沒怎么用心看,現在時隔幾年,再翻一遍這本書,雖然是10年前的書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獲,感覺以后應該時不時的把我們行業相關的教材拿出來看,雖然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對現在的工作沒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但每次看都會把這些年來的工作學習知識等組織梳理一遍,對工作還是大有裨益?吹臅r候,記錄了一些筆記,主要是書里的一些觀點和內容,比較基本:

          第一篇 經濟活動區位

          20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史志描述、商業地理研究和經濟地理學研究三個階段。

          新近出現的跨國公司研究、經濟活動全球化研究以及結構主義思維方式反映了經濟地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空間組織、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企業經營的范圍并不局限于產業的劃分,F代企業的跨產業部門發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對經濟活動的產業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業所從事的各部門經營。為此,一些學者們開始從企業組織角度來認識經濟活動。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指出,經濟學長期忽視區位研究①,然而,經濟地理學對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

          區位理論有兩層基本內涵,一層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另一層是空間內人類活動的有機組合。

          區位因子則是對于生產者而言,由于場所不同表現出其生產費用或利益的差異。

          市場地域大小與商品的市場價格、地域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有關。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區位選擇的最佳侯選地,特別是現代區位選擇主要表現為接近消費地。

          盡管在區位決策過程中,經濟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有時與經濟因子毫無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的一些非經濟因子也在起作用。在這些因子作用下進行的區位選擇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潤最大,而是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勞動、自然和資本是生產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中通稱為生產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異,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的圈層分化較顯著土地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影響因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特性以及所處的經濟區位所決定。

          地理慣性

          資本是生產要素中流動性最大的要素。

          經濟活動的核心生產要素開始從資本、有形資產、一般勞動力轉為知識、科技勞動力、風險資金、無形資產以及優美環境。

          市場規模也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合理性,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在起作用。規模經濟一般分為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規模經濟。

          社會學和管理學在對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發現,絕大部分對決策起重大作用的關鍵信息來自于偶然生產與消費的空間分離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

          影響經濟區位活動的包括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市場(市場規模、市場戰略、市場特性、其它市場條件)、區域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環境因素、可進入性)、交通。

          自給性農業經營的存在是導致杜能模式與現實農業空間分布狀況產生偏離的最大原因之一。

          最小運費指向是韋伯工業區位論的骨架。

          相互依存區位論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均衡狀態的形成過程。探討在直線市場條件下,存在兩個競爭企業時,區位與市場地域的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霍特林模式。

          按照廖什的理論,區位空間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模型是正六邊形。

          企業家的經營手段不同可造成區位模型的.變化;因政府的區位補貼或高額稅收等區位政策可造成的區位變化。

          高級中心地按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較合理。

          企業增長在戰略上可分為一體化擴張和多樣化擴張。一體化擴張又可分為橫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實現這些擴張的方法包括內部發展和外部發展(合并和合資等)。

          市場進入、市場拓展和生產發展是公司發展的基本策略。

          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和區域總部位于少數主要都市。被稱為“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的地理控制點。

          第二篇 經濟活動區域分析

          區域經濟結構是指一個區域內各經濟單位之間的內在經濟、技術、制度及組織聯系和數量關系,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區域資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進行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增值的載體。

          支柱產業不等同于主導產業,因為,支柱產業雖然在本區域的經濟總量擴張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在全國的同類產業中所占比重卻較小,或者與其它區域的同類產業相比并不具備發展的優勢,產品輸出率低,因而它不能發揮區際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導產業應有的功能。

          如果一個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導產業的最佳選擇。所謂創新是指對資源、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發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產業組織形式,開拓出新的市場等等。

          只有具備下列特征的產業才能作為主導產業:高比較優勢系數(區位熵)、高產業關聯度、高需求收入彈性、高生產率上升率、高產業創新能力。

          對本區域沒有條件發展的關聯產業,應該尋求區際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配套問題。

          在構建區域產業結構時,必須考慮如何根據世界技術進步的大趨勢和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走向,以及本區域的具體經濟發展狀況與條件,選擇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作為潛導產業。

          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機制有兩個,一是市場機制,另一個是政府干預市場機制對區域產業結構產生作用的途徑是供需關系、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

          政府干預是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杠桿和產業政策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調控,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以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

          后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是按“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相繼交替發展。這樣一個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在圖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飛翔,故稱之為“雁行形態說”。

          由城鎮所組成的線是區域空間結構中一種綜合性的重要的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意義,因而往往被稱之為軸線。

          區域空間結構有以下幾種較典型的模式:極核式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網絡式空間結構。

          依托網絡空間結構,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社會聯系就能夠把區域內分散的資源、要素、企業、經濟部門及地區組織成為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分工合作的區域經濟系統。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區位指向、要素和經濟活動的集聚與擴散、經濟影響的空間近鄰效應。

          集聚機制的形成源于三個方面:經濟活動的區位指向、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經濟活動對集聚經濟的追求。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區域經濟在空間上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首先,集聚導致區域的極化現象。其次,集聚將加劇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與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進發達地區、城市、城市密集區、專業化地區、產業密集帶等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還能夠引發和加劇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城市與農村、專業化地區與一般地區等之間形成發展關系上的“馬態效應”。

          地理的讀書筆記 12

          我們這一代成長于一個物質、精神都比較平淡的年代,沒有網絡,沒有游戲,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也沒有更多的誘惑。在傳統家庭的“雙目”和“書中既有黃金屋,書中又有顏如玉”世俗觀念的監管下,使我“安心”地讀了一些書。讀時字要一個個去認,句須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沒有精彩畫面,也沒有伴奏音樂,更沒有旁白點撥,靠的是自己不斷讀、反復感、努力悟,終于成長為一名能引領他人走上閱讀之路,培養讀書習慣,豐富精神生活,純煉思想境界,使他們繼續乃至終身閱讀書籍而不斷成長的“靈魂的工程師”。

          “讀書”是人生積累 回望巍巍中華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對書籍情有獨鐘,對于讀書,他們又有多么熱烈的情懷!把矍爸毕氯ё,胸前全無一點塵”的詩境告訴我們,書是人性的凈化器,給人心靈蕩滌,使人大徹大悟!盀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的一聲呼喊留給后代幾多震撼,幾多警覺!開始的讀書,全憑自己的性情.《中學地理教師》中教師的經驗文章,試著用別人成功的經驗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我用好奇、熱情和青春的質樸開始著我教書育人的路,讀書給了寬闊的教育視野。工作是生活的手段,其中有煩惱,有壓力,也有快樂。但我們要把工作中的無奈化界,變成樂趣,在樂趣中完成工作,在工作中慢慢成長進步。正象螞蟻那樣,勤奮、執著,從一點一滴開始,由聚沙成塔。你也許會說,螞蟻算什么,微小而脆弱,密密麻麻中不能彰顯個性,可這就是生活,平凡人的生活。 “教書”是氣質升華 隨著躁動青春的逐漸遠去,我的讀書也多了一份沉寂和思考,這段時間我最愛看哲學、雜文和地理學教育理論書籍。

          艱難并愉悅地讀著這些書,逐漸萌發并促使我作一些研究生物學科學素質培養的策略,并用執著撐起地理教學的一片原野,讀書堅定了我教育研究的勇氣。這期間,讀《中學地理教師》已不再滿足閱讀經驗文章,期刊中的理論文章是我的最愛,每讀到一篇有見地的理論文章,對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有所印證和啟迪時,總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激動,慶幸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時光和心情。也許正是這些堆積如山的書籍,才放飛了我們的希望,實現了我們的夢想,成就了今天的我們。但當富有挑戰的新世紀迎面撲來,富有激情的孩子們困惑的看著我們時,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與書為友,沒有借口不去以書為鑒。激烈的新課改,嶄新的師生關系,無處不在的教學資源,無所不能的培養對象,真的讓我們眼花繚亂。咋辦?——去讀書吧。把古代的,當代的,中國的,外國的,不管他是魏書生還是蘇霍姆林斯基,也不管是嘗試教學法還是情景模式,讓我們把這些前沿的、極富沖擊力的新鮮事物當作奶酪一樣去咀嚼她吧!因為她是一把金鑰匙,她能幫我們開啟困惑的大門,也能引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既然今生我們有幸被書選中當作載體,去創造美麗的生活,注定一生與書糾纏,那就讓書來武裝我們的全身,改變我們的一生吧!真心的祝愿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都能給人一種氣自華的感覺,那將是我們為人師的資本和驕傲。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要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地理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地理讀書筆記04-11

        中學地理讀書筆記09-20

        地理讀書筆記(精選8篇)02-10

        國家地理讀書筆記模板03-30

        地理教師讀書筆記09-16

        初中地理教師讀書筆記09-20

        初中地理教師讀書筆記范文10-23

        地理常識07-23

        地理諺語07-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