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讀書筆記(通用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1
我選擇的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書籍是《學習這回事》,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涉及心理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萊特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個“學習卡片”學習系統。該系統的目的在于給人們提供一套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者在系統學習中復習、牢記所學知識。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通過系統的學習,將會大大提高我的學習質量。
《學習這回事》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塞巴斯蒂安萊特納所著。全書分為十個章節,通過心理學、教育學、生物學各種角度,讓我們克服那些深植于人心、大腦中的對學習的偏見,還詳細介紹了風靡世界的一場記憶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學習,一切皆有可能改變,一切皆不會太遲。
那首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萊特納。他出生于1919年,在維也納及法蘭克福學習并研究法律。曾任記者最初探討的問題是社會及法律問題,隨后逐漸對醫學及心理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
此書主要是以“記憶”這個詞為主線開始介紹的。其中有一句話另我印象深刻“絕大多數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學不來”為借口而缺乏勇氣去學習,這些人認為聰明才智與愚笨
是與身俱來的,遺傳的。并且不會改變的性格特征,為懷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為一個十分精確的實驗讓事實爭相大白。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越聰明。每增長一歲,智商就增長一份。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從一個報童做起,70歲還開了一家水泥工廠,并且還發明了許多東西,譬如說灌漿程序。舉世聞名的`意大利畫家提香,在85歲時創造了著名作品《圣殤》。德國文學家歌德創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時,已經超過80歲了。所以,永遠不要以年齡太大為借口放棄學習。只要一個人不停止學習,一切永遠不會太遲。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于年齡的增長,而是歸結于大腦缺乏練習于太過懶惰。
我想也許在讀完這一本書后,不會將它所有的內容都牢牢記住,但通過這本書,我至少能夠確信,或者是說堅信了一點,那就是“學習永遠不會晚”。并且總以智力為借口的話也不會再出現。學習不好的問題關鍵所在是,放棄學習,嫌自己年齡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雖然書中的觀點我也并不全部贊同,而且有些內容讓我毫無閱讀的欲望,但是整本書還是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沒有一本書能夠做到任何一點都讓人人信服,讓人讀的還不心煩抑或是厭倦。能做到這一點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讓人覺得不真實。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叫“不夠完美,才是最可愛,美麗的嗎”。所以,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但永遠不要想著完美,那樣太過強求。也許是我不夠達到那種超脫的境界,我從來不認為學習是一件多么開心、快樂、容易并讓人忘記一切的事情,也許我的興趣讓我很有激情,興奮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內分泌麻醉了我,讓我暫時忘記痛苦,拋開煩惱。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聲明一點,那就是我一直堅信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盡管有痛苦,盡管有不易。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各方面找到興奮點,那些讓我們忘記痛苦,煩惱的東西,讓我們在學習之路上走的并不要那樣坎坷,也許還會很快樂。
由此,我不由得對我今后的學習之路進行了思考。
縱觀現在各大城市、區縣、鄉鎮對教師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也許,也許這種感覺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為他離我還太遙遠,一直一直沒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現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發。所以,我很無力,很茫然,不知道該怎么做,該去哪兒,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更加不知道我該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F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著對生命的渴望,但無力,很無力,甚至有點絕望了。這讓我很挫敗,我想努力,但是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指引我的路標。我知道,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不僅僅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即將面臨的社會。應付那個對我來說熟悉又陌生的社會,該怎樣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于偏離我預計的軌道太遙遠,該怎樣是我處之泰然,榮辱不驚。想了想,也許答案很簡單,經驗、時間,他們能讓我更完善。我該怎么形容現在的感覺喃,挫敗,無語,煩躁,失落?都不能形容,無盡的復雜。有人說追尋夢想
的過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許是我太過偏激,太過執著,我不這樣認為,我不認為追尋夢想的過程很美好。這的的確確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一點也不喜歡,甚至說是厭惡這種陌生帶給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謂動力的壓力所給與我的緊迫與痛苦。也許,正因為最初的恐慌,不安與過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結局或是你成功后的珍貴與不已,那,我只能說,我無話可說。只能說你的認同是換一種形式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當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數學題而最后還毫無辦法時,這一切過程是美好的說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數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艱辛的奮斗之路時都會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們現在成功了,他們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剝奪他們現在的一切,將他們送回到那段他們念念不忘的奮斗時光,那看看他們是否還覺得那是美好的。所以,每一個不在經歷別人生活的人都沒有資格去要求、批判別人。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我們需要學習,給予自己力量,去減少恐慌、不安,減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達我們所追尋的夢想的盡頭。而我們能夠做的也只有這些,既然不能夠確信自己是否能夠有多大潛能,那就讓自己做到更進一步,再進一步,我想這樣也就可以了吧。也許無還不夠有學識,也許我還不夠有勇氣,也許我還不夠有經驗。但是,我一直在追尋一顆強大的心臟,去盡量學習、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2
《教育心理學》看似理論很強的書籍,其實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都是通過實驗的形式讓我們了解實驗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結合的教學實際談談教育中的期望、表揚與批評。
美術教師往往任教的班級較多,個別教師也許就忽略了評價反饋這塊內容。從書中學習反饋效應實驗中可以看出,反饋的重要性。反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及時、準確、具體地了解自己學業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做出評價,美術作業如果一直不評價,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美術課的評價比起其他課程來說,顯得更加重要。美術是一門審美藝術的課程,沒有什么對和錯,只有美與不美,不能一味的給學生打上等級。
佩奇的評價實驗說明了具體的評語更有效。美術作業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級,也許就失去了評價的作用。美術的作業要有具體的評語,這個評語不一定是教師最終的書面語言,可以是來自的學生的',也可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口頭語言的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要展示出來,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有了具體的評價語言,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進步。
書中的一些實驗向我們驗證了一些教學行為,讓我們的教學行為,變得有理可依?傊毤毱纷x本書,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不再迷茫。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3
放假期間有幸閱讀《小學教學心理學》一書。讀著讀著,真的被教育大家的理念所吸引了,后來的每次閱讀都感覺到自己在汲取很豐富的營養。
這本書,我認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赐赀@本書,我良久無言。內心的感受已非“受益匪淺”所能概括得了的,選印象深刻的兩點內容及一些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優化教室環境,支持學生學習,這是建立素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前提。
當我們提到建立素質化課堂教學結構時,很少人會把它與設置教室環境相聯系。本書中明確論述了設置教室環境的重要性。在一所加入開放計劃的小學里,有個六年級的孩子這樣評論自己的教室:教室很好,看上去很漂亮,每一面墻都掛滿了圖畫和模型。它漂亮又溫暖,地上還有柔軟的地毯,就是有人跌倒也不會受傷。我最喜歡那些擺在教室一面的設施,可以方便我們自主學習?梢姡⒆觽円矔䦟γ刻鞂W習的場所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教室布置要服務于學生、教育、社會化和個體心理發展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可以把它設為一個課題。調動學生全體參與,向學生征詢意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們應該審視教室環境,而不是想當然地接受。參與教室環境的思考與設計能喚起并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自我理解能力。
二、師生平等,突出學生主體,這是建立素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中,師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既是長者,又是朋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給學生有陳述意見,質疑問難的`時間和權力,同時,學生也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在接受教師啟發,引導的同時要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課堂的主體是學生,然而,主體是不能恩賜的,主體必須要有會學的本領。這就需要老師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將這些本領傳授給學生。本書中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交流”理論,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自控程序,發現交流”的教學方法,如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按“感知——理解——評價”將其分為“導入初讀、精讀、深讀、總結”幾個環節,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強化這些程序,使之為學生所掌握,并能運用這些程序自己進行學習,進行發現交流,教師精講、重點點撥,釋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回顧這本書的章章節節,感受頗多,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差距很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學心理學知識是必須的。本書中提及的一些理念,已經做了的,我們要繼續堅持,還沒做到的,我們要爭取做到。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立即出發構建真正的課堂,建立素質化課堂教學結構,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4
一般認為,現代心理學是從德國學者馮特的研究開始的。在馮特之前,關于人類的心理有諸多的探討,但大多以哲學的形式出現,并沒有出現獨立的心理學科。在15世紀,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人們折服于完美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模型,并且認為宇宙萬物都可以由機械原理解釋,心理學也不免染上了機械決定論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爾,笛卡爾認為,心理是身體對于刺激的反射活動,反過來心理也會作用于身體,即所謂的身-心二元理論。
后來,在批判形而上學的諸多作家中,洛克、休謨和穆勒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對于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把意識經驗分解成元素,復雜的意識是多個元素的組合,組合的過程就是聯想,這種組合十分類似于機械的組合。這些觀點為后來馮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鋪墊。也有從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學的學者,比如赫爾姆霍茲測量了身體的反應時間和神經傳動時間,韋伯則測量了身體感覺的兩點閾值,也叫最小可覺差。比如,我觸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這是兩個地方,但是如果我觸碰了你肩胛的兩個點,只要這兩個點足夠近,你就分辨不出來這是兩個點,這個足夠近的距離就是最小可覺差。
總之,在馮特之前,心理學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系統的學科。馮特被譽為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和經驗主義學派一樣,也把意識經驗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覺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為三個維度:愉快/不愉快,緊張/松弛以及興奮/抑制。這些元素組合以后就是意識經驗,馮特不同于經驗主義學者的是,他提出了統覺的概念,他認為這種組合不是機械的、靜態的組合,而是有機的、積極的組合。一個人要想仔細分析他的意識經驗,他就必須能夠把意識經驗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過程就必須用到內省法,這是一個對于心理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方法,同時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方法。
同時期,艾賓浩斯研究了人的學習過程,并發現了遺忘曲線,這個遺忘曲線一直到現在還被反復證明是正確的。另外三位學者則從不同角度批判了馮特的理論,布倫塔諾認為馮特的研究集中于心理活動的結果(比如看到了什么),而忽視了心理活動的過程(比如為什么這么看),而這個過程才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斯頓夫則反對馮特把意識分解成元素,他認為心理學的基本數據是現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人為的、抽象的分解,這個分解過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損壞了心理活動的自然過程。屈爾佩則擴展了內省法,馮特的內省法力求讓被試者客觀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識,而屈爾佩則鼓勵被試者更多的描述主觀感受,并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被試者體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屈爾佩認為心理學是依賴于經驗者的經驗事實的科學,而不是馮特理解的不依賴于經驗者的客觀事實的科學。
后馮特時代的集大成者非鐵欽納莫屬,鐵欽納不再關注馮特所關注的元素,而是關注元素的組織過程,或者說構造過程,所以也稱為構造主義。為了研究元素的組織過程,就需要更加精確的界定元素,這進而也就需要更加規范的內省法,鐵欽納試圖通過標準的提問來規范內省法,但這一試驗方法使得受試者刻板的回答問題,遺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學意義的信息。鐵欽納的理論受到了學界的普遍批評,以至于鐵欽納本人晚年也不再堅持構造主義,轉向維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頓夫倡導的現象學。
不管是前馮特時代還是后馮特時代,心理學研究仍然有意無意的把人看成機械。一直到機能主義的出現,心理學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機械,但機能主義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動物的層次,還沒有到人的層次。機能主義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機能主義關心的是心理如何發揮它的機能,以使得有機體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機能主義發揚光大的背景是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于各個人文學科的滲透。機能主義的先驅詹姆斯所著《心理學原理》對馮特和鐵欽納理論形成了較為決裂的對抗。詹姆斯認為心理生活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變化著的總體經驗,意識是連續流動的,任何把意識分成獨立暫時的嘗試注定是扭曲的,并強調意識是機能和目的,是為了有機體能夠適應環境,是進化的產物。安杰爾的《心理學》對于機能主義的進一步闡釋使得機能主義逐漸獲得普遍認可,到1930年,在與馮特和鐵欽納的爭論中,機能主義完全取得了勝利。
機能主義的遺產是應用心理學的興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心理測試被普遍用于征兵活動中;威特默將心理學用于變態行為的治療和評估;希利建立第一個兒童指導中心,心理學被用于臨床;霍桑則把心理學拓展到工業組織中,發展出了工業組織心理學;閔思特伯格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心理學。
無論如何,在華生倡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之前,心理學更像是一種人文科學,而華生試圖將心理學納入自然科學的范疇。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聚焦于可以觀察的客觀行為,而不是對于心理活動的主觀臆斷,只有這樣,才能納入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圍。行為主義肇始于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條件反射,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典范。愛德華托爾曼發展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稱為操作主義,顧名思義,操作主義關注的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為必須能夠客觀觀察和操作定義,這有這樣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應用,則主要是斯金納的行為矯治,通過獎勵強化一種行為,通過懲罰抑制一種行為,以此來達到是對于不良行為的矯治。以上的這些行為主義仍然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種機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種動物,以此來假定人對于環境的刺激表現出的行為上的反應。而班杜拉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于個體心理的影響,也就是社會對于個人行為的影響,也稱為社會行為主義。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心理學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機器去研究,后來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階段,心理學終于不再把人看成機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種高級的動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階段,心理學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開始關注人的痛苦、恐懼和困惑。精神分析領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的理論既統一又區別,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驅,弗洛伊德關注人的潛意識,并且認為潛意識才是人格的驅動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確定的潛意識里,只有性,再無其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問題主要是潛意識與意識的沖突,或者說主要是有關潛意識中的性欲與意識中的性欲被壓抑的矛盾問題。不可否認,弗洛伊德的理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問題是對于潛意識中性欲的地位過于絕對和唯一。阿德勒認為潛意識中不僅有性欲,還有權利欲,權利欲也是人格的驅動之一,而榮格認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潛意識中不僅僅有性欲和權利欲,人類的各種欲求不滿都可能成為潛意識中埋下的隱患,并且潛意識在不同的人種中、人類進化的不同時期、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內容,而且榮格認為潛意識很可能有預示作用,這使得榮格的理論有點神秘主義。不論是弗洛伊德、阿德勒還是榮格,他們都承認,聯接意識和潛意識的橋梁是夢境,所以,通過對于夢境的分析是研究潛意識和精神問題的重要手段。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許是現代心理學的最高成就,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有五個等級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個低等級的需求達到滿足,人就會追求更高等級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論中,對于人性充滿了失望,每個人都是追求性欲和權利欲的可悲個體,他們的精神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骯臟的人性決定的。榮格對于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認為人性不是骯臟和破壞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設性的。而到了馬斯洛,則認為人性不僅僅是建設性的,簡直就是光輝的,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馬斯洛認為人性遠遠不止于此,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輝所在。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5
禮儀,是個人文明素養在社會交往中的集中表現。一個具備素養的人,總是會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恰當而得體的言行禮儀,給人以優雅的儀態印象。這種得體的禮儀恰恰也是個人融入社會交往活動的基本要求。
就拿第一印象來說,你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們的社交前途是否順利。心理學家指出: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這些印象的形成只不過需要短短的3分鐘。在這短短的3分鐘里,最初的45秒尤為重要。這45秒需要注重很多禮儀,比如怎樣微笑、握手、對視、行走、打招呼,甚至之前更長時間的怎么著裝打扮等,這都是為了整飾好你留給別人的'印象。
其實,禮儀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視的一個領域,大多數讀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禮儀素養和技能。但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它拋開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外在禮儀教條和規范,而從交往雙方心理上的反應來看待我們的言行舉止,從而使讀者能夠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言行舉止,促進雙方交往的愉悅氛圍,取得交往的效果。所以,下面這個共識尤其重要:任何禮儀都應該在對方的心理上產生愉悅之感。那些教條式的、僵化的禮儀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體行為,事實上也無法達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只有打破腐敗的教條,才能走出新一片天地。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6
開展心理咨詢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人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咨詢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咨詢,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咨詢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ǘ┳鹬貙W生,關愛學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咨詢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更要注意言傳身教。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老師。心理咨詢學的模仿,指在沒有外在壓力條件下,個體受他人的影響,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現象。
。ㄋ模┮虿氖┙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氣質,心理咨詢學的氣質是指人的心理咨詢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咨詢特征。教師應該學好心理咨詢學基礎知識,分清每個學生的氣質類型,因材施教。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7
1.心理學的進步是通過研究可解決的實證問題取得的。這種進步是不均衡的,因為心理學由許多不同的子領域構成,某些領域的問題要比其他領域難度更高;
2.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3.理論中的概念都擁有操作性定義,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積累而逐漸演變;
4.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用這種方法收集的數據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科學家重復這些實驗并提出批評;
5.心理學家的數據和理論,只有在那些有同行評審程序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之后,才算是進入了公共領域;
6.實證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這二者也是真實驗的特征;
7.心理學家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獲得他們的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8.心理學家最終所揭示的行為規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概率性的關系;
9.大多數時候,知識只能在眾多實驗數據的緩慢積累之后獲得。雖然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它們總能聚合于一個共同的結論。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8
1 里面有些內容被稱為拖延,有些牽強。
人是一個擁有復雜情緒的動物,所謂的拖延可以被認為是沒有合理的安排好時間,沒有更好的對將要做的事情做出規劃。
拖延癥并不存在所謂的克服與不克服之說。當一個人無法承擔因為延誤所要做的事情到來的后果時,他自然的`會將時間還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規劃。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部分的問題。時間如何分配可謂之合理?如何將事情進行輕重緩急的分類?
2 有些人會將拖延認為是懶。這是不對的,拖延和懶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關,但是卻不能將它們畫上一個等號。
以前,在人類社會科技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人類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們還只是辛勤勞作,只是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學技術高速的發展,人類變得更加文明進步,生存已經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慮的問題,人們開始考慮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層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無的理想。人們開始奮斗,開始越來越努力,開始過得比以往所有的時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變了。
懶惰開始披著理想的糖衣,行為被周圍的言語驅使,木偶被一根根的絲線操縱。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9
現代心理學的四個目標是描述、解釋(機體變量與環境變量或情境變量)、預測(建立一種特定關系或者是特定行為的可能性預測)、控制行為(包括影響一個行為是否發生,以及它的發生率強度和次數等)。如果某件事情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是某一群體、系列的行為,那么它作為事件成因的觀點就可以得到一定認可。
在威廉·馮特于1879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建立的心理學實驗室里,受試者對于他們受到的“刺激”作出簡單的反應,并且這種研究方式通過系統、客觀的方式收集數據,由此也就保證了實驗的可重復性。威廉·馮特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實驗心理學實驗室的建立者,他的思想是強調科學方法、數據的精確統計。個人推測:有可能與他接受過生理學的訓練有一定關系。
在20世紀初,鐵欽納提倡借用馮特的`方法來研究意識,用內省法檢查特定感官經驗的思維和感受,強調心理活動的內容——結構主義:認為精神心理的經驗可以拆分和重組,簡化論、元素論、心靈主義,研究有意識的行為而無法解釋不能被語言報告的內容。
格式塔心理學即完形心理學,也屬于結構主義的一個范圍。
結構主義與科學方法的發展密切相關,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10
這本書讓我知道要培養你的洞察力,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大偵探福爾摩斯的故事吧?那些離奇古怪的復雜案件,一經福爾摩斯的分析,很快就能真相大白。
簡單摘抄幾個好玩的地方如下:
體型龐大的人反應會相對遲緩,而小巧的人則反應相對靈敏。
身軀龐大的人大多比較溫和,能較好地控制情緒,而且穩定性較好。
粗壯型的人對細節并不十分在意,穿著、發型、指甲,都不是他們關注的對象。
濃妝艷抹的女人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喜歡化淡妝的'女人比較簡單,大多比較傳統,不是很愛出風頭。
走路腳踏實地的人往往比較穩重,做事有條不紊,即使遇到緊急狀況也不會手忙腳亂;走路時喜歡抬高下巴、雙臂來回擺動、腿腳僵硬的人則比較清高,甚至有點兒自命不凡;走路風風火火的人大多都很直率,辦事重效率,而且對工作和生活都有嚴密的計劃,因此比較容易成功。
眼睛直視對方的人這種人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交談中,他們的話往往具有試探性和攻擊性。
大多數胖子都是熱情活潑的,喜好社交,容易被周圍人理解和接受,屬于受歡迎的人群。
瘦子敏感、纖弱、警覺。
聲音是有力量的,力量的強弱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特征。例如,如果對方是輕聲輕語的,而你卻喜歡大聲說話,那么你們就很難達成一致。、
總結一下怎樣看人-----三條基本原則:(一)看他的個人形象,留心他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說話方式等。(二)看他的關系網(三)看他的品位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11
《犯罪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學當中,研究者從各種立場出發,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發現。
研究者多次發現,人們對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識不一定和道德行為一致。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有某種道德觀念,也可能做出與此相悖的行為來。
從違法少年的家庭環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發現,嚴厲地懲罰犯罪者能夠帶來短時間的順從,但是并不能讓道德價值內化,也就是說,懲罰并不能幫助形成道德價值,強化行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論重視在異常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和緊張心理。希利(Healy)認為違法犯罪者與雙親的情感當中產生的情緒障礙是不法行為的主要原因。如果直接懲罰這種行為,會提高緊張心理和導致更強烈的抵抗,可見簡單粗暴的懲罰是無效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害處。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中,社會性學習被用于解釋一些現象。社會性學習的表現形式是社會群體各種交流活動和交流過程,學習內容多樣化,并且可以在群體交流的過程中動態產生。
弗洛伊德認為,犯罪者的超我發展程度不夠,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沖動。洞察、凈化、寬容等等概念都是由這一學派首先提出的。但是這種方式對心理學者的要求過高,難以推行。
羅杰斯認為治療沒有必要糾結于過去,主張“非支持性療法”和“來訪者中心療法”。通過談話治療讓患者洞察問題。這種方式是一種個別人格治療,研究者指出,這種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關系。治療的成功率并不樂觀,僅有20%非常有效,42%無效。
或許有些已經根植于人格當中的東西,不會通過簡單的對話就加以改變。但是無論如何,羅杰斯的方法給予了研究者希望。犯罪行為的心理疏導意義大于懲罰。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12
最近我閱讀了《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這本書,書的作者是遲毓凱教授,他具有豐富的學校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心理與人才測評等方面的研究經驗。
本書的結構非常簡單,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誰來管——學生管理中教師的定位問題;第二個是如何管——學生管理中的影響策略;第三個是何時管——學生管理中的情景策略。
其中對我深有啟發的是在“批評學生”這個問題上,那些常常犯錯的學生似乎已經習慣了老師對他的批評了,因此面對批評的時候已經能夠做到“從容面對”了,在老師對他進行批評的時候,他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在這里,遲教授提出了一個“認識失調”的概念,他認為只有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個對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才會感到認識失調;也只有認識失調,對錯誤有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斷進步。因此,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可以先談學生的優點,幫助他建立自尊心,等學生的自尊心回來的時候,再點出其錯誤,這樣的話,學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建議和批評。這樣一來,遲教授的建議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破罐子破摔”的學生。
此外,遲教授還提出班級的發展和建設往往會經歷四個階段,而針對不同階段,遲教授又詳細地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并用簡練的語言歸納了起來,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對我們的班級發展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非常實用。
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學生管理工作不僅僅是一項憑著愛心和耐心就能做好的工作,它是藝術,更是科學。我們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環境,讓我們的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13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算是一本思路清晰,可讀性也比較強的讀物。它既具有心理學研究的嚴謹性,同時也有著一定的通俗性,沒有過分艱深的專業名詞,作為心理學的入門讀物,這還是很合適的一本書。
這本書第1章講的是一些和生物學相關的心理研究。首先第1個研究是在一個腦有兩個腦當中講述了一些為治療精神性疾病而切除了胼胝體切斷了左右腦連接的人身上展開的研究,事實證明,左腦和右腦一定程度上各司其職,但是又有著相對來說的聯系,那么右腦的自主獨立性可能更大一些,盡管來說左腦是負責語言的,如果脫離了左腦就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但是用右腦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認知物品。
第2個研究則講的是環境的豐富是不是會有助于大腦的成長,在這個研究當中也得出了一個比較肯定的結論,特別是當中還設計了一些其他的實驗,用來排除一些其他元素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有必要的舉動,其中科學研究者就表明大腦在受到更多外界信息刺激的時候會更加發達一些,出于倫理考慮,這里面是用老鼠做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結論我還是比較認同的,因為在《童年的秘密》這本書里面也提到過類似的'內容,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知覺感官刺激。
第3個研究者講了基因與環境對人的影響,這里面提到一個人后天表現出來的智商與能力大概有70%是受到基因所決定的,而余下的30%則是一些物質依賴與使用、后天家庭環境工作等等的影響結果。其中還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孩子的特點會對父母的行為造成強化,也就是說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同時一個孩子本身的特點也會塑造父母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拖延心理學》讀書筆記02-20
讀書筆記《拖延心理學》12-09
《學前心理學》讀書筆記10-11
《學前心理學》讀書筆記11-30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11-15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08-11
從希臘說起——《心理學》讀書筆記與感悟11-08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7篇)11-17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4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