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文選》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熹詩文選》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一次進入居家靜默狀態。
不過也發現,不奔波的,在書房里不被打擾的長期狀態,才能深入寫作和閱讀。每天在工作之余,在通勤上班的疲勞中閱讀寫作,見縫插針,只能完成短小的東西,心態上就不會很安定,不很深入。
當然,所謂閉門讀書之所讀,依舊是門外的廣袤世界。而且越是閉門時間久,越是愿意讀更廣袤的世界里的存在。所讀的內容距離當下不能出門的靜默情況越遠,越有魅力。
所謂遠,在地域上就是外國文字,在時間上就是古人文字。
人說封閉期間宜讀古文,因為只有封閉期間才會不被打擾,心無旁騖。于是便從書架上隨意抽出來一本買回來就沒有看過的書,《朱熹詩文選》。朱子大名鼎鼎,明清以來的地位很高,可看其生平,一生只作了七年的官,大多數時間都在教書和寫作。他和孔子一樣,都是死后多年才被定位為統治者需要的理論依據。所謂程朱理學的可憎面目,和活著的時候的朱熹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朱熹的詩和很多古人流傳下來的不多的詩一樣,單獨看都很不錯,集中看則不免于零敲碎打的不完整,集中在一個主題之下的深入的東西少。加之詩本身文字過于儉省,總還是有點不過癮。
看他的詩文,很多描寫景物之作,享受自然山水和四季風光的美,準確地刻畫這些人生物象,如果說有什么特點,那就是經常會在不經意中顯示出作者思想的深邃光輝。對于剖析人生物理,朱熹是有自己的愛好與獨到之處的。他是一個善于理性思維的人。
當然,總的來說,這些創作與歷朝歷代那些學養深厚的文人雅士知識分子的情趣并無二致,只是到了呈寫奏折和論述理論的時候才變得有了自己的特點:有了在前人的概念尤其是自創的概念里思辨的創見。
和歷朝歷代的那些文人學士們一樣,一旦為官,他就也會一反自己在詩詞歌賦的時候的儉省筆墨,但凡有議論朝政尤其是給皇帝上書的機會,就會在長篇大論,下筆千言萬語,滔滔不絕地恭敬吹捧之后,說一點自己謙虛了又謙虛、小心了又小心的的治國韜略。
朱熹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話題還是面對北方的侵略,主戰主和的問題。朱熹看問題看到本質上,在給皇帝力薦了《大學》之后,他的主要觀點就是不能講和,一定要備戰,只有備戰才能止戰。任何茍且偷安的想法和做法,都只能是讓國土進一步淪喪?上У氖,后來宋朝的歷史只是從反面證明了他的話。也難怪,他那些關于君王心術不正天下之事無一能正的言論,實在是太過刺耳了。
在寫給朋友的信、寫給恩人的紀念文章里,他的語言和思想則要利索很多,直抒胸臆,直接陳述自己的觀點的銳度明顯增強。其被后人描述為“致廣大,極精微”的理學理論中高高在上的理,是照臨一切的永恒光輝。這在后世歷史的擁躉與鄙視的兩個極端之間的存在,經常會被理解為直接的不近人情與刻板的規矩。
這實在是后世故意的曲解和不故意的誤解使然,因為朱子恰恰又是格物致知的.倡導者,他認為大千世界的繽紛多彩之中,理就存在于萬事萬物的自然狀態之中,不去實地實際地與萬事萬物接觸、研究,就不會體會到理的存在,也就不能讓理來照耀自己的人生。
朱熹自己正是一個血氣充盈慷慨激昂的人,由其作品中可見,他對人對事對世間萬物都有飽滿充沛的情感與情致、敏銳準確的觀察與刻畫。只是他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哲學追求步伐之中,思想的成分日重,最終成為一個思想體系的建設者,除了那句著名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外,便文名不彰。他有更急迫的任務,他有更有興致的事情,那就是要做出自己對世界的解釋,用概念進行的直接解釋。這是其作為一個思想家的必然。
可思想是一回事,傳播思想的方式是另一回事。
我自由閱讀的時候一般都是幾本書穿插著讀,處于一種亂翻書的狀態。與這本朱子之書一起讀的還有一本雜志,20xx年第11期《萬象》,其開篇文章是作家葉兆言寫的關于莎士比亞的長文。
讓人有點意外的是,并非出于研究家而是出于作家的這篇文章,抄錄頗多、資料引用頗多,還是有點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的意思。不過他自述說夏天很熱,就一直開著空調在屋子里,連續很多天都沉浸在莎士比亞中的讀書方式,倒是很有些吸引人。大致上和我現在這樣因為必須居家靜默,所以也得以安心讀書的狀態相仿。
他談莎士比亞,比較了各個不同譯者的特點,想象了莎士比亞最初為了舞臺而不是為了閱讀進行的創作的原始文本,有韻的詩歌文本,分析了莎士比亞令人吃驚的創作量與自始至終的創作高水準的動力所在。莎士比亞固然是很有思想的,關于愛情、善惡、道德、嫉妒、仇恨,以及人間貌似不可掌握完全由偶然性作祟的命運悲喜劇,關于這些古今“英”外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人類都會經歷的人性母題,它都有激情澎湃的闡釋。他的戲不但是講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故事之上一定還有他對人世的自我判斷與總結。他固然要用戲劇的形式傳達他的感受和觀念,而在很大程度上,他實際上更是喜歡戲劇形式本身。
陷入對一種或者幾種藝術性的執念之中,這是藝術家的特征。莎士比亞無疑主要是一個藝術家意義上的戲劇家,就影響力來說,莎士比亞當然是為更多普通人所了解的,因為他將自己附著在了那些作為藝術的戲劇之上。
我們大致上都有這樣的感受:看老戲是一種奢侈的浪費抑或是一種冗長的消磨,一切情節故事都了如指掌,來劇場重溫只是看演員表演或者來看戲這件事的形式感,即所謂雅事。這其實是一條不言而喻的規則,看戲之前已經知道故事情節,人們看戲是看角兒,看扮相和唱腔,主要是在陶醉在具體的演出形式之中。
但形式從來不是空洞的,都必然會有故事支撐,故事和講述故事的方式傳達的就是思想。莎士比亞的思想遠不及早他四百年的朱子有體系,但是傳播力經久不衰,對后人的影響面巨大。在后世很多普通人那里,朱子竟至于只是“存天理、滅人欲”的偏執者和言行呆板的道學先生形象了,莎士比亞則依舊熠熠生輝。這其中固然有西方因為社會發達而長期占據世界話語權的因素,但也分明可見藝術的力量:那貌似無用的形式感的影響力,有時候是怎么說也不為過的。
就外在于普通人的影響來說,有藝術形式的莎士比亞可能略勝一籌;就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地在也許是無知無覺中左右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的文化積淀意義來說,當然還是朱子為大的。而讀者的福利則是自由閱讀,各取所長,以今天的視角與個人的興致,面對古往今來一切古圣先賢、碩儒大家的真知灼見與韻腳飛揚。
【《朱熹詩文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時文選粹讀書筆記01-11
《蕭紅散文選》讀書筆記08-04
《時文選粹》讀書筆記11-03
朱熹的名言11-07
朱熹經典名句11-19
朱熹勵志經典名言11-04
朱熹的名言名句01-11
顧城的詩讀書筆記12-12
《以詩之名》讀書筆記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