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1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仿佛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里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么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么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只身于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么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鉆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么。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愿去作那波濤洶涌的江河,而沒有人愿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并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于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2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溫馨的親情故事,有一個平凡溫馨的名字——《我們仨》!段覀冐怼愤@本書我很早時就買回了家,當時只翻了幾頁,看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華麗的字句辭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數家珍地敘說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丟在一邊。隨著年齡的增長,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我才讀出其中的意味。
《我們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卻用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驛道上相失。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張紙,也只講述了一個老人常做的夢,卻道出了一種害怕失去最親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述了在鐘書和錢媛患病之時,楊絳女士兩頭奔波,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的離去。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為親人的離去,也成為了一個暫住的客棧。
楊絳女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獨自一人在青燈下回憶“我們仨”。這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是這本書的主體,像寫日記一般記錄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部分記錄了許多家庭瑣事,正如我們普通人一樣,一個學者之家也需要關心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連有一身傲骨的學界權威錢老先生,干家務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腳,不得不隨時向妻子求助。楊絳女士正如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一樣,不厭其煩地對后輩講述年輕時的種種趣事,而我們這些聽者也好像圍坐在楊老身旁,感受大學者平凡簡單的快樂溫馨。
《我們仨》這本書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為許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如把飯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險”;錢老是在學術界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卻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寵著,被人照顧:楊絳女士干起家務活來干凈利索,算是家務事上的頂梁柱。可她還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帶著女兒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顧著為了追求遠方那虛無縹緲的幸福,可到達時才發現幸福就在自己出發的原點。平平淡淡才是真。楊絳女士一家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他們與世無爭,不求富有,不求聞達,“成名,只不過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們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徹夜長談;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與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樂和溫馨。如果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請讀《我們仨》。讀過這本書后,你或許能停下腳步,在與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嘗出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3
近來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深有感觸。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里偷閑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后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鐘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杰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愿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著,在孤寂中充盈著。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云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盡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蕩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淀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4
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倍鴹罱{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鐘書”,“阿圓好靜,像鐘書”,“阿圓膽子大,像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5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塵世中三個奇妙的組合: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
六十年間緣起緣滅,因為離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也成就了楊絳先生的經典回憶錄《我們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鐘書大概是記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楊絳先生云淡風輕地寫下這句話,她的心里,是否也像這般云淡風輕?
第一部是以楊絳常做的夢開始的,雖然篇幅只短短兩頁,卻傳達出無盡的無助與尋覓,她深深的思念著他的丈夫。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鐘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鐘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蹤影。我喊他,沒人應。只有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沒人應!
第二部:我們仨走散了
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著煩惱與憂慮!
丈夫、愛女紛紛病重,先生近九十的高齡,惶恐地踽踽獨行在古驛道上,靜靜地陪伴在已無法起身的錢鐘書身邊。由于分身乏術,與愛女只能在夢里相見,如夢似幻,卻是真實的情景再現,一家三口在夢境里訴說離情,依依惜別,互道珍重。錢媛也于1997年早春撒手先行一步。痛失愛女的楊絳先生強忍悲痛,繼續艱難行走在古驛道上,陪伴著日漸衰弱已口不能言的丈夫,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
先生用沉淀了近百年的墨筆,一筆筆地勾勒出“我們仨”曾經美好的生活與真摯的情感,一點點地吞吐出對夫女的無盡思念。
“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平實樸華的文字記述了自1935年夫婦二人赴英留學并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楊絳全書都在圍繞一個主題——“家”。他沒有去評價他的生活和家庭,而是像講故事一樣述說著她最美的回憶。
書的最后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人生不會有像電視劇小說那樣的結局,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百歲老人堅強的背影,他站在人生路上回望,心里滿是凄涼和哀傷,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僅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或許我們還沒能真正去讀懂書中的那種意境,或許只有用成長,用精力,用生離死別去填充,才能感受其真正的藝術魅力和其中映透出來的親情。正如書中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書筆記錦集6
楊絳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們仨。
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楊絳先生走后。知道楊絳是在錢鐘書先生走后。這時候我想起了魯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沒看此書,一直覺得我們仨寫的是和朋友圈一樣秀恩愛,秀家庭溫暖和諧的回憶小說。書的封面是古樸的,內容也是古樸的。而最讓內心感覺凄涼的卻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赐陞s發現,里面有溫暖有恩愛,但卻生生通篇是流水賬,一個敘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舊是家長里短的流水賬。內容平實低調得如述家長里短,鄰里鄉外。里面沒有凄涼,沒有抱怨,沒有吵鬧,沒有哀傷,仿佛是一個食人間煙火,卻沒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愛情,有親情,有道德,有禮儀。更有呵護,有尊重,有思念,有擔當。有家國的選擇,有忠孝的抉擇。
楊絳的流水賬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達的,對社會的豁達,對國家的豁達,對家人的豁達,對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達。
楊絳敘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頑皮的,頑皮得就是三個孩子在一起過家家,只是這個過家家過得有些認真了些,認真得一直到老,但他們一直沒老過。鐘書先生說,只有死別,沒有生離。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風大浪與他們無關,任政治風云變幻,我仨自巋然不動。
寫回憶中寫夫妻恩愛者居多,而把三口渾然一體者少之又少。曾看過一個學者寫道,中國幾千年的穩定和道德傳承來自于一個個的大家庭,那種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雖然幾代同世依舊在,但同堂幾度聞?小家一成立,就馬不停蹄的逃離了大家,從此沒了長幼卑尊,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媽家是媽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徹底已經延伸到了每個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獨立的法人,也有了獨立的道德體系。
每個癡迷的無用的書呆子后面必然站著一個強人。錢鐘書就是這樣一個食人間煙火卻不管人家煙火的書呆子,他鉆進書里就不再出來。而楊絳就是站在這個書呆子后面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桌椅蓋得了樓房的強人。強人是無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強說能的,總不能讓一個更不能的書呆子去說能吧楊絳的字里行間是有錢鐘書的風格的,或者說也未必遜于錢鐘書的,但無論是生活多么愁苦,楊絳從沒有要把錢鐘書從書堆里拉出來,愛一個書呆子,就要愛讓呆子在書堆里呆著。道理是簡單的道理,有幾人參透,參透的那幾個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為了大家,就是無論多紛擾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簡單,簡單得如孩子,簡單得如白紙,簡單得每個人都會認為很復雜。有初心,堅持初心就好。任風雨飄搖,你自不動就好。
讀完我們仨,就一直覺得楊絳是錢鐘書后面的錢鐘書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09-06
讀書筆記 《我們仨》04-29
我們仨讀書筆記10-16
我們仨讀書筆記10-31
《我們仨》讀書筆記04-22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4-23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12-15
我們仨讀書筆記推薦12-16
讀書筆記之我們仨07-03
《我們仨》優秀讀書筆記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