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道德經讀書筆記

        時間:2021-11-23 14:13:19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道德經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經讀書筆記15篇

        道德經讀書筆記1

          《道德經》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眾所周知,黃老之學重在“清靜無為”,其思想為后來的西漢前期所用,大漢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實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為當世所用。近日,讀老子之說頗有感觸,無奈才疏學淺不足以評頭論足,只得將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讀了兩遍《道德經》還是未能完全領悟,不過卻有所思所想。我覺得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整個道德經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樣不能具體的語言去描述它,然而卻蘊含于每一句話中。所以我覺得不應該直接論述何為道何為德,或何為清靜何為無為,而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將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闡釋。

          縝密思維,科學論斷

          只讀了《道德經》的第一章就讓我對老子肅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處對于“道”和“名”,“有”和“無”的闡釋前后銜接相輔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奧妙之中。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轉換間便讓我感受了老子思維的縝密,又說無,叫做天地的開始;有,叫做萬物的本源。誰說又不是呢,宇宙還不存在時就是“無”,單單一個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慮——宇宙之前是什么?而萬物化生的時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順理成章,這些都是自然事實老子只是描述出來便又體現了無為中的有為。中國的文字計數原不稱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單單“有無”兩言便道破了天機,有和無本同根而生,無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妙處,為形而上;有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行跡為形而下,兩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問題就是研究宇宙奧妙的法門。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無吧,而現世的我們不也正在為之而努力嗎,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

          老子給后人留了這個有和無的問題,但老子又是怎樣解釋的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便是老子對“無”的解釋,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暫且將其記錄為“道”,稱其為“大”。大道便是無的代言,現在理解起來不就是自然規律嗎,自然制定了一切規律于是才去創造天地。然而何又謂之“有”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虼恕坝小北闶堑郎坏乃查g。這一句話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話,它縝密而又科學,在古代的科學思想中可謂領先全球。后世有人根據這句話創立了道家的標志—太極圖。《易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子的話相聯系,太極便是混沌即“道”,兩儀是事物的兩面即“陰陽”或“一”,四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即“三”,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根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解說,黑白即為陰陽,中間的界線就是陰陽相沖萬物相生之意,整個太極就是天地混沌無極之意也就是道了。

          辯證待世 慧眼識道

          老子除了他的清靜無為之學外,《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也頗為后人推崇,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法!疤煜陆灾乐疄槊溃箰阂;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闭缣珮O圖所示,太極生兩儀,世間萬物分為兩儀,每個事物又有兩儀。這就是老子對世界的看法,萬物有陰陽兩面,美和丑,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他的辯證思想給中國的哲學帶來了重要啟示,特別是對中庸思想的影響,它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也只有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所觀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實的。

          中庸之道 天長地久

          中庸之道給中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直接體現在當代人的為人處事中。比如我們的語言習慣,總是不直接和盤托出而是先進行前題渲染在合適的時機再道出主題,不急也不緩,不冷也不熱。再比如中國人的謙讓品德外柔內剛,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講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國人是拿捏的最好的!兜赖陆洝分欣献诱f“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睎|西多了就會溢出來,不如停止擁有。東西太尖銳了是不會長久的。金玉滿堂也是守不住的。富貴又驕淫會自種禍根。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可盡其極,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引來禍端。古代多少名臣大將沒把握好中庸之道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漢大將周亞夫為漢景帝劉啟訓練出細柳營兩萬精兵強將,又憑借這兩萬主力平叛了吳楚七國之亂,可謂護國之功,功蓋千秋。但因其驕橫跋扈目中無人,蔑視皇帝違漢制修建墓陵最終惹來殺身之禍,君不殺他其自殺之。周亞夫雖有功卻太銳,不善藏不善退,不諳中庸之道落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像拉弓一樣,高了就低點低了就高點,多了就去點不足就補點,不恃才傲物不獨處高處。中庸就是保持虛靜,其猶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保持一個虛靜寬廣的胸懷才能容得下天地。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當,而圣人都已經成為書中的經典了,我輩尚需努力,當世中又能不能出現一個圣人呢? 只能等后人去評價了。

          對立轉換 物極必反

          老子的辯證法中,事物的兩面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又是可轉換的。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圣賢人、大智慧、仁義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氣象就會出現,所以老子說圣人不死大道就難以實現,因為他相信對立轉換,物極必反!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不正與我們所說的亂世出英雄異曲同工嗎,國家禮崩樂壞奸臣當道的時候才有人去強調忠信仁義,孔子正是最鮮明的例子。

          對立轉換,物極必反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維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進先退等等都說明了后世對這個辯證思想的成功運用!皩⒂ㄖ,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边@也算是老子告訴我們的軍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勝剛強,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燒后便是灰燼了。

          時代局限 一家之言

          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的話不是完全的正確,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東周末年,諸侯割據,諸侯相殘已是司空見慣,國家間的殘殺讓老子不再相信統一的大國了。我覺得老子的無為的思想有時就像是在逃避現實,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價值又如何實現呢?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庇终f“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边@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烏托邦,現在找個孤立的小島都難更不用說小國,處處都是金錢名利哪還有敦實淳樸的百姓。社會發展到現在是有為還是無為的結果呢?若是無為卻有人類兩千多年的文明印記,若是有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順道而行嗎?

          結語

          讀了兩遍《道德經》也沒有弄明白它的真諦,不但是因為我的資質不夠深,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歷代對老子的研究不盡其數,誰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筆者也就有一千個老子,發展到現在老子已經分為幾派了,例如有為派,無為派。這說明了經典的不斷闡釋文化的不斷發展,可是最終卻弄不清經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黃老之學就要摒棄眾家之言還其本質,從他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發展等本真的客觀現實出發,逐字推敲每一言。像研究歷史一樣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可是這很難做到,如果做到了與老子的面對面研究而統一了所有《道德經》的解釋,恐怕文化發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道德經讀書筆記2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薦下,我重新學習了《道德經》這本書,通過學習使我對本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在科技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只有認真領悟《道德經》的內涵,才能使我們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靜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者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道德經》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

          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而是要求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不妄為。只有不妄為,才能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得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我們還要把“無為”思想用在待人處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對人寬容,這樣才能保證團隊的和諧穩定。

          總的來說,通過對《道德經》的重新學習,讓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為人處世之道,萬事以德為先,用清靜思想對待人和事,永懷感恩之心、責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內心愉悅、快樂工作。

        道德經讀書筆記3

         。ㄉ巾敹慈,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愿解出《道德經》,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爸苏咧牵灾呙鳌,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人類對自身的了解還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擁有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不過,有些人確實很“自知”,覺得自己悟性不夠,要開悟恐怕很難。再說極樂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極樂世界去了。又不要讀經,又不要打坐,只要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何樂而不為呢?這種想法實在是把我們世俗人的小聰明體現得淋漓盡致。現實中別說做買賣,哪怕交友,我們都考慮投入產出比,而現在竟然將這一招用到出世間來了。我們怎么不想一想,要是這樣能去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豈不個個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種爭斗豈不是更厲害?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大,金錢和權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的實在少之又少!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現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再說很多人雖然富有,但內心無時不被苦痛、煩惱、不安困擾著,生活過得很緊張、很忙碌,這些錢對我們到底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快樂呢?這樣的“富”有意義嗎?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內心的安詳、自在、快樂,即所謂知足常樂。

          “強行者有志”的“強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讀書,拼命搞事業就算“強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叫“強行”。所謂“強行”就是我們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覺得這樣無止境的輪回沒意思,扔掉不玩了,掙脫業力的束縛,以至于最終與道合一。這可是大丈夫的行為,也只有這樣才算“強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們的依止處,知道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這時候的輕安、自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擬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溶為一體,不生不滅了。這時候,我們的肉身反而是個累贅,還要他干什么呢?扔掉這個肉殼子,剩下真正的“我”,這個“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說“死而不亡者壽”。

          當然,世俗人扔掉肉殼子后,也同樣有個“我”,只是這個“我”還債務纏身,還是一個帶著枷鎖的奴隸,還在服勞役。這一點誰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沒法阻擋他去親身體驗。

          佛祖在《法華經》里把我們比喻成火宅中瘋玩的孩子!有些人還沾沾自喜,以為他不在火宅中,他學佛了,是個佛子,殊不知他學的是愚癡佛。若問,佛還有愚智之別嗎?有啊!愚癡佛滿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內心去悟。

          這個世界很奇怪,大凡能進監獄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樣,大凡能下地獄的,很多都是學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師!

          曲煥章白藥-誕生于1902曲煥章白藥創始人——曲煥章

        道德經讀書筆記4

          【道德經經典名句】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現代漢語解讀】

          道,看它又看不見它,這叫微。想聽它又聽不到,稱為希。摸它又摸不著,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長長的連綿不絕,不可描述,又好像沒有。這就是沒有形狀的狀態,沒有實體的樣子,這就是非常微妙,又遼遠到不可探究的狀態。跟著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結束,迎著它又看不到它的開始?唇裉斓牡朗窃趺催\行的,應用道的法則于生活中看看結果,就可以推斷古代道是怎么運行的,這就是道的規律。

          【道德經感悟賞析】

          這一章是老子對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觀。微,悄無聲息。希,織布,孔大的稱希,我們可以理解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狀態。道生一,道是源頭,一是道落實到世界的體現,是世界最初的狀態。這里老子講的是道介于有與無之間,無論視覺、聽覺,觸覺都觸摸不到,但又確實存在。

          沕,微妙,望,邊際,遼遠。這里老子告訴我們,道是無影無形的,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時空存在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開始,也望不到它的結尾。

          道的運行規律我們是可以找到的。道的運行規律亙古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今天道的運行規律推斷自古以來道的規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則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看看結果,就能夠明白道的運行規律。這是老子告訴我們道的學習方法。

          這一章講的是天之道。老子總是從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經的行文結構總是講一段“天之道”,然后闡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無法描述的,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這是老子的宇宙觀,我們發現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學。因為在他的那種年代對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實際上直到現在,我們對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學說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質、暗能量,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英國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間。老子的做法是明確道的存在,也承認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樣描繪出自己認為的明確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來的道教與道家有一些關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質上是不同的。

        道德經讀書筆記5

          摘抄:

          成己為仁,成物為智,合內外一致,時措咸宜

          道本平常,無有隱怪

          良知發為良能,一路平坦,并無奇怪

          遏欲存誠,去濁留清,層層皆有陰氣消除

          若認外飾為真,必惑奇途,造成異類

          果然三寶團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獵奇偏矣

          君子之道,發端于夫婦之間的相處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陰陽合和之道。如能順天時依天理而動、率天性而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萬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與萬物的準則,使內外合諧一致,這樣便能因時而動,行動也總是合宜的、沒有不恰當的,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來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沒有什么隱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時代,人們卻厭煩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別,這樣便使人趨向于旁蹊曲徑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紀綱,其實都是用為化民的工具,但當今的人不這樣看,將其大幅度刪改;而且還喜好新人而討厭老臣,經常更改國家的政策法度,將先代的經典楷模全部除去,這樣做簡直如同傷損人的元氣一樣嚴重。朝廷沒有良好政治規則,民間則沒了可以效法的榜樣楷模,因而農民懶惰自安,田土荒蕪,生出草萊也不去治理,財富的源頭也會窮盡;頹廢奢侈的花費越來越多,倉庫里只有虛耗,顆粒無存,財力的儲備也將耗空。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氣的消耗磨損而不再有什么積累是一樣的嗎?

          不重視內養、只求華麗的外表,因此服裝追求極致的光彩華麗,刀劍追求精致漂亮,飲食追求珍惜名貴的食物,財物追求越多越好,卻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變得多么的匱乏,卻還在期望著枝葉越來越繁榮,這樣做還想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在施為而無所阻礙,豈不是太難了嗎?這都是由于不能隨順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導致的。就象盜賊偷東西,藏住了頭卻露著尾;如同立起來的竹桿,只看到了影子卻看不到竹竿,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亂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說什么嗎?

          2、與其求諸外,不如積三寶而盜天地之氣

          這一章里說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無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鴻鴻蒙蒙,天地初開一氣、先天元始祖氣。也即孟子所說: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一念。從無所知時,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這樣的良知發動,要知道它并不難,難在合時宜的應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這樣做,就非常不容易了。當良知發動的時候,眼前即是,轉瞬則易受智巧的誘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覺,流于后天認知的限制里,這是順其所往而行,所以說是可畏的。修行的人,當良知發動的時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劍,能識別妖魔,斬斷情絲,從采藥到還丹,皆由良知而發動為良能,則能一路平坦,無有奇怪,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無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總想快速達到功果,往往不走康莊大路,而走旁蹊小徑,還自以為得道,甚至終生不悟,真是讓人感嘆啊。“朝”是對身的比喻,若要修飭此身不至于覆滅,必須閑邪存誠,而后,能人欲才能開始盡為去凈、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靈光煥發,心田何至荒蕪?精神團結,倉廩何至空虛?無須文秀而自然有榮華,無須精美的飲食而能飽足,又何必追求華美的服飾、名貴的食材?況且,自心慧劍銳利,身外的利刃無須使用;精氣神三寶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盡。象這樣,真的能盜取天地靈陽之氣以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來越趨向走邪徑,一身的塵垢,除不勝除;而且由于妄作胡為,招來兇禍,導致元陽盡失,塵垢與紛亂此來彼往,心田鮮有空洞了靈之時,變得荒蕪至極,如此,關竅豈不會被完全閉塞上了嗎?力倦神疲,毫無充盈之象,財力缺乏而只能哀嘆,精氣都被耗盡了。追求外在的榮耀,而文采是將;追求利劍的鋒利,而腰帶是尚,也已經是末節了。與其挑剔飲食、快意于珍貴佳肴、追求富裕的貨財,不如象學道的人那樣,巧妙地利用機關,盜回元氣,固守內在而不發越于外在。《易》曰:作易者,其知盜乎?就是這個意思啊。如果放棄它而追求別的,身命會越來越離散,豈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說,“介然”那幾句,是倏忽間有一線之明,何嘗不是真知?但是要驗證它實踐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說這是可畏的,這說明大道的實踐是不易的。下一節,言說學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飾而不追求真跡,好其虛名,只是見影不識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來,所以說是盜竿。這樣的理解也是對的。

          古來,凡是有道的人,肌膚潤澤,毛發晶瑩,這類效驗,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嘗可以用來做定論的。另外,煉精煉氣,陽火一臨,陰霾難固,如同霜雪見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陳年老病都化為瘡瘍膿血,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這種情況不但初學的人會有,即使到大丹還時,也有變化,三尸六賊,流血流膿,臭不堪聞。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過,在經典中參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誠,去濁留清的道理,層層皆有陰氣的消除、陽氣的潛長,學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說身體光榮、行步爽快這些,不可以當做什么終極成就,即使是能飛空走霧、出鬼沒神,霎時千變,頃刻萬里,也不以當成是大道本來。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異端邪教、劍客游之類都能煉習,不要誤認是真理。如果將外在的表現當做是本真,必定會受到奇途的盅惑,變為異類,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門左道,本欲出世卻墮入三途六道,這不是令人痛惜嗎?

          太上此章,是教人從良知上體認,才能無所差誤?上М斀竦男奘浚蛔非笕蓊伡毮、身體康強,哪里知道外務勞役身心,會致使心田荒蕪、精力空耗,先天精氣傷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內三寶團聚,外貌自然有光采。與其馳逐于外在而夸耀飲食,莫不如求之于內,寶精裕氣。當內財充足,外財也自然會完備。同樣是盜,為什么不盜天地靈陽之氣,而去盜圣人修煉的虛名呢?(是不是傻?)

          羽謙讀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來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長的盤山路與隧道埡口,怎么選?家常飯菜與風味佳肴,怎么選?食療與藥補怎么選?內補氣血與外打美容針,怎么選?傳銷式的短期高回報投資,穩賺的項目,做不做?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如果被人笑問“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這個年紀,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來到底誰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內煉的方法也是這樣,踏實行持,遏欲存誠……,依祖師心法去做,內景十分平穩,氣息也安和順暢。安全!

          ——去濁留清在去除陳年固疾、陰消陽長的過程中,確實有些有趣的現象。我曾連著半年多左右眼輪著起針眼,去年開始排氣味很重的氣和大便,今年開始修女工,如果順利的話,面色和皮膚將會很快有改善。此章說,這些表現,都不是大道本身,不要以這些效果為目標,慎養內三寶,令之團聚,盜取天地靈陽之氣,才是大路。

        道德經讀書筆記6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非常高,水善于滋養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在很強大,沖擊和戰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剛、剛柔并濟”的品性體現。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的經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秀結晶,是優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經讀書筆記7

          谷,水沖出來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動物叫牡,雌性動物叫牝。堇,通假詞,為盡。老子那個年代還未脫離生殖崇拜,尤其對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統比喻道,認為道的原理與之相近。

          天長地久,說的是自然法則,圣人應該遵循的自然法則。自生,也可以理解為自己謀求福利。天地不為自己撈取利益,所以得以長生。我們是不是要進取呢?關鍵在于我們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僅僅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謀取自己的利益回報的努力難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時達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這段承上段天之道講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領導崗位上,都會先考慮自己的權利與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內心是平靜的,沒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實效。

          老子的這里強調了舍與得的關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無私的狀態是養生最好的狀態。

        道德經讀書筆記8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書筆記9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律的理解。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幝傻母緫B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彼哉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經讀書筆記10

          最近稍閑。在家里讀書寫字的時間似乎多了一些。

          這周末讀到了韓鵬杰老師解讀的《道德經》。

          《道德經》本來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再能看到當代的一些解讀本,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幾頁,就看到了對于“士”,“王”,“圣”三字的釋義。很好玩。

          其實《道德經》整本書五千言不是對老百姓講的,而是對針對“士”,“王”,“圣”三類人寫的。

          在第十五章出現士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分量還不夠。大家看第六十八章開頭的這一段,由四句話構成,尤其是第一句話和第四句話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話告訴大家“善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揚威!不要有了一點小小的位置,就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耀武揚威。你以為做媽媽耀武揚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吧茷槭空卟晃洌茟鹫卟慌!崩舷矚g發脾氣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沒大出息。“善勝敵者不與”,你要真的想戰勝對方,說服對方,不要老跟他正面沖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樣嗎?一旦正面沖突,這事情就難解決了。委婉一點,迂回一點,善勝敵者不與,與就是正面沖突。老先生實在是心機太高了。最后一句話,“善用人者為之下”。大家注意那個士的寫法,最后一橫,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不要說這個士,大家再寫一下“王”。你不要以為在士上邊加一橫,就以為念“王”!巴酢币欢ㄒ@樣寫:上面是個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這是這本書里最強調的,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講的第一類。第二類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們怎么樣選國家的主要領導者?怎么樣選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者?當時也有很多的諸侯王,這類的職位比較高的人去向老子請教。《道德經》里邊老子給講話最多的一類人,就是第二個王。古代這個王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現在一個縣的規模都相當于古代一個諸侯國的規模,而且還不小。所以我們這個王講的第二類人就是一個主要的領導者,家庭的主要的領導者也算,現在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我們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嗎?你看那也屬于王的系列,單位企業最高的領導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嗎?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現在三八婦女節都過成“女王節”了,現在你們發微信都是把自己稱作女王,可見,王,帶有形容比喻的色彩,所以它是對這類人講的內容——王。大家先看三章,這三章王都在。為什么讓大家看?大家千萬不要把《道德經》當作一個太神秘的宗教的東西來讀,你看這些話你進到書里一看,別人在給你講的時候,你把這些提出來不是太明顯的證據了嗎?

          第三類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寫?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就是《道德經》里邊講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人在《道德經》里邊就叫做圣人,多簡單。儒家講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養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講的圣就是通達事理的領導,通達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連做事情的這個道理都告訴大家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為而不爭。

        道德經讀書筆記11

          道德經讀書筆記——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現代漢語解讀】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并沒有了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圣人的規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延伸解讀】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么對于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后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來無比絢麗,有可能里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產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盡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系,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內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人生必備的修養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并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量的多少來決定。

          這里邊的“善”不是簡單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達到了悟道境界。在這種善的境界里邊,這人不會為自己求多,而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沒有達到那個上善的境界。這里指領導者會不會利用平臺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但是只要這人出現,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圣人動機不純粹!盁o我利他”,怎么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結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這里有目標與結果的區別。圣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盁o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戲。

          這里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道德經》真正的“道”就是這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經讀書筆記12

          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并提出了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準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梢韵胂螅斶@套思想為整個人類所理解和接收后,人類將有著怎樣長且久的發展,社會將是怎樣的一幅和諧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個思想便是清靜無為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統籌下,無論是人的自身修養,還是統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都擁有自然無為、遵循天命即自然規律的色彩,F代社會,人類常常做一些逆規律而行的蠢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一再上演,當我們回頭看看祖宗的思想時,該是怎樣復雜的心情?欽佩?肯定的。還該有無地自容的羞愧吧。我們走了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要前進;我們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寶貝都落在身后。不妨試試這樣: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順從規律,看我們通向哪個方向。

          現代人如果不是不重視自身的修養便是太急功近利。我們只聽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呼聲愈來愈響,卻不見污染少一點,犯罪少一點,戰爭少一點,虛偽少一點。究其根源,人們心中欲望太多,多到人駕馭不了它反被它駕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防!庇啵司腿菀谆靵y而失去冷靜與智慧!笆且允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蓖鼌s功名利祿,將欲望降到最低,遵從內心意愿行事,保持內心純凈和安寧,于是爭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諧,何愁自身修養實現不了。

          國家統治者或者領導人也不妨借鑒無為而治!安簧匈t,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不大肆興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復的法令干預經濟與生活,不要剛頒布命令未及實施便急著啟用新的命令,不折騰不鬧騰才是順應規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當自然已經被我們破壞的千瘡百孔時,我們是該尋找新的與自然相處之道了。土地,與其拿給貪婪的地產商建造惹人紛爭的高樓大廈,不妨用來栽種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種,留給人們一片綠地。在上面踢兩腳球,打幾個滾,放放風箏,散散步,溜溜狗,無論哪種給人帶去的都是愉悅。樹木,不要動不動就砍伐移栽,長在哪兒都給人一片綠蔭,都能防風擋沙,都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墳墓,移栽是在浪費人力破壞美感。讓它們待在它們原來的地方吧,自然把它們安排在那兒,就讓它們站好自己的崗吧。萬物各司其職,人類不與過多干預,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為法則,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人類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和諧。

        道德經讀書筆記13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現代漢語解讀】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聰明人整天出門在外到處走,始終不離開輜重,雖然走了很多路,辦了很多事,還能夠輕松地坐下來,從容坦然?墒菫槭裁慈f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體卻看輕天下呢?輕視重點任務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控制。

          【延伸解讀】

          自然界的規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做事要區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果,是副產品?,這些副產品不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我們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結果是輕的。如中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根本,事業只是身體的附屬。為了身體要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安營扎寨,穩扎穩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典戰例多數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扎穩打,以靜制動的。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糧食的。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導認為功成名就了,常年不在公司里呆著,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讀書筆記14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楊鵬校訂版)

          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嗎?我們暫且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旁,來看看偷盜的事情。

          在秉持公義正直的人們看來,偷盜行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自詡公義正直的人們,那顆嫉惡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們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嗎?

          莊子曰:“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偷一塊面包進監獄,偷一條鐵路進國會!

          馬基雅維利也曾感嘆:“偷盜會受懲罰,但是依靠權力的搶劫卻不會!

          偷一個鉤子,偷一塊面包,所偷之物的價值并不大,卻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因為偷盜的性質毋庸置疑;那偷了一個國家,怎么不受懲罰反而成了諸侯?其實,若再進一步追問,又有多少人能夠用“偷了一個國家”來表述這種“打江山”的行為的呢?

          言辭是思想的載體,而思想的背后是觀念。撒切爾夫人說:“注意你的觀念,它將決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打江山”與“竊國者為諸侯”折射出了語言背后思想觀念的不同。莊子使用“竊”字,而眾人卻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價值觀下的對天下本質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質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誰的天下?為什么莊子說“竊國者為諸侯”?老子在這章給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楊鵬老師為我們解讀:“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萬物,珍惜運行在每個人身上的那個獨立而不改的力量!

          真是如雷貫耳、具有喚醒功能的解讀。聯系道德經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這一觀點在道德經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撐的。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保ǖ赖陆浀谑拢,意思是若你認為“為身”、“愛自己的身體”比“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給你了。這里老子前后用了兩個字“托”和“寄”,明確表達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臨時保管的。

          “天將建之,以慈衛之,”(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上天創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愛護佑著天下。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為,即使暫時逃離了人間律法的審判,但終將難逃神的判決。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這個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決定的,是服務于神的目標的。(楊鵬)”。

          心中有了這個觀念,思想上就通暢了許多,能夠與莊子的“竊國者為諸侯”的言語背后的思想共鳴,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權力的搶劫”行為的本質,許多問題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經上有一個巴別塔的故事,我一直沒有明白,人建造通天塔,即沒有殺戮也沒有搶劫,服務自身,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什么神要阻止呢?

          《圣經·創世紀》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的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看過圣經原文,并在老子的啟發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變亂人的口音,是因為他們集合天下所有的資源建造這一巴別塔的原因,是要服務自身、傳揚自己的名,而非與神同在,榮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兩層啟示:對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萬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每個人個性不同,稟賦不同,圣人應該去甚去大去奢,虛無為本,因循為用,“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輔助每個人,去讓每個人身上“獨立而不改”的神性釋放、創造、發光。

          對于個人而言,對外尋找神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世界的神性;對內尋找自己內在的神性,讓自身的神性之光,發出應有的光芒,終不至于隨著世俗之軀而消亡。

        道德經讀書筆記15

          【原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現代漢語解讀】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延伸解讀】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勝自己,可以戰勝昨天的自己。戰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所,你所處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臺。這里強調一個平臺、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錯字,意為狂妄;也有作忘的,意為忘記。到死都不妄作妄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這樣才會長壽。譬如長期洶酒,就是對身體妄作妄為的行為,將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讀書筆記15篇】相關文章:

        1.《道德經》名言欣賞

        2.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經》讀書筆記1500字

        3.老子道德經名言名句

        4.老子《道德經》讀后感

        5.道德經心得體會

        6.老子道德經讀書名言警句

        7.《道德經》2000字讀后感

        8.道德經里的佛語經典語錄

        關于我們|致應屆畢業生|會員協議|法律聲明|問題反饋

        覺得【應屆畢業生網】對應屆生求職有幫助,記得分享給其他應屆生,網址是“應屆畢業生”的聲母YJBYS.com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27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