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時間:2022-11-25 10:59:3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22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22篇)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

          出乎意料的一本書,實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經古代文學史老師推薦閱讀,也算一個有意思的體驗。

          全書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幾人的經歷為主要線索。選角看似無意實則大有門道:神宗是皇權的代表,張居正則是相權失敗的典型,相對的申時行卻是相權與皇權和解的象征。海瑞作為明朝有名的清官,實則從全書來看此人成就不高不過是一個證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標志;戚繼光當然是明朝軍事力量強大的標志;李贄……私以為作者沒有選擇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選擇這位“奇葩”不單單是因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為這樣的矛盾性剛剛好與全書的主題相契合,正應了首尾圓通的那句:“萬歷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钡@又是象征著明朝盛極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書又以“陰陽”為主題包裹著整個萬歷年間的是是非非。

          而“陰陽”二字,在本書中所指又有多重含義。一來陰是官員處事的圓滑、乖巧以及官場的生存之道,相對之陽則是官員在外或者對上的表現,也就是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種“標榜”。二來陰則是指國家運行的內在規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倫理、道德……陽也是皇權、政治、商業等宏觀現象。

          其中韻味,不再贅述,三言兩語,聊表愚見。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嘆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嘆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閱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閱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了解的并不算多。對于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戳诉@本書后,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他們并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么不堪,或那么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采取傳記體鋪敘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歷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為故事主線,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么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蕓蕓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

          萬歷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欲”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著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于在張居正死后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后這種種在后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于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稅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執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常現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術,到治軍方略,戰略戰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臺后,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于最后的自殺,而在于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欲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歷十五年》里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蕩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3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點出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一幅幅眾生相,才驚覺原來已經看到結尾了!度f歷十五年》閱讀結束,但是意猶未盡。將李贄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見黃仁宇先生決定將大部分力氣直接進行僵化凝固的思想體系的批判同時,也借助于現今哲學成就來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很可惜,作者最殫精竭慮的部分是我最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將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許時隔些年,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贄這一章,我看到了黃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這也是我閱讀過程中碰撞最劇烈的地方。我們古代的哲學,至少是萬歷及以前的和漢朝罷黜百家之間,都無法跳脫儒家正統思想,但是跳脫不了卻也難加以改進,使之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從什么時候儒家思想對于時代已無指導作用,作者沒有解答,統治集團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漸迂腐是互為因果的。非常喜歡結尾的一段,真個是掩卷嘆息,靜坐感慨。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闭雇幌旅魈,開啟新的一本。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4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歷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目上管理國家意味著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村階層,可以說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于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平衡而不是發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展的觀念變成“正統”思想那么“穩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后。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么?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歷史現象紛繁復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5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萬歷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萬歷十五年》,不止這一年。

          在歷史書中,戚繼光是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是帶領中國軍民抗倭的民族英雄。但在這本書里,他被指巴結權貴,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實證。

          大概是我學識淺薄,剛翻看這本書時,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認得戚繼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繼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軍官的任命多數以“世蔭”的形式而繼承父業。任命的程序相當復雜,大致是高級將領的子孫需要降幾級繼承,低級軍官則無需降級。中期開始,情況稍有改變,推行武試,任何有志于成為軍官的人只要考試及格就可以取得進身之階。但事實上由考試及格充當軍官并上升為高級將領的,可謂絕無僅有。而且這種武生的考試又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由文官主持的筆試,其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各處所開辦的“武學”,也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其教學進度,以“每日總授不過二百字”為原則。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就顯得彌足珍貴。

          戚繼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這是戚繼光的軍隊取勝的必要保證。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

          這些都是我們在歷史書中所認識的戚繼光,那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但這本書中,還有我們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結權臣張居正,曾花重金購買美女作為禮品奉給張居正;他崇尚迷信,親自設計制作各營連的軍旗,在軍旗上繪繡天上的星星或者傳說中鳥首人身的圖象,以象征他們的指揮官。他重視黃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訓話的時候,又常常提到善惡的因果報應;這位民族英雄的結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榮耀。戚繼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墜入了寂寞和凄涼。張居正死后7個月,他被調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拱衛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經遺棄了他。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令人唏噓不已。

          我也不曾想過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凄涼,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戚繼光相去甚遠。但細想,卻又似乎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存在,是立體的,總有一面被陽光籠罩,也因為這抹陽光,這個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處于陰影中的一面。有人可以永遠站在陰影里身上沒有一絲光亮,卻沒人可以做到無死角地被光亮籠罩。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6

          《萬歷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歷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歷十五年》并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已經是明朝指數級下滑的重要標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體制,體制的建立在于國君及高級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說對于興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并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的最好體現,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態影子依然擺脫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節都的要圍繞著萬歷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說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里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后解讀《易經》,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后對于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的奧秘。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間表現了一陰一陽的關系,包括對于萬歷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于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歷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歷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氣數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7

          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才來翻閱此書。也對明史略有一些興趣,之前也有對本書的耳聞,更多是與明亡有關的細節,似乎很多觀點認為在1587年發生的種種細節,預示著這個朝代即將結束的危象,斷斷續續的淺讀,大而深刻的理解談不上,一閱一思,這期間也看完了紙質版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提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兩個概念可以放在這本書來討論一下,對應來說,若是拿時代意見來否定歷史意見,也是有失偏頗,歷史的細節總能代表著歷史深處的憂慮,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著前人總結的經驗,當然也會出現相似的問題,這是一個輪回更替的過程。

          滅亡更替的爆發點,也許從立國之初就埋下弊端的種子,積重難返,命將休矣。以如今眼光來評也是制度問題,不同皇帝執政,面臨處理的問題不同,怎樣采取措施?如何改革?如何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究其根本還是封建制度皇權獨大難以保證最優政策。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8

          《萬歷十五年》是由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自1979年首次在美國出版后廣受好評。近日,通過拜讀此書,深受啟發。

          黃仁宇先生選取了1587年前后發生的幾件小事,簡單扼要的提出了“大歷史觀”。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年間,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然而,一切卻顯得十分無序,各種潛規則盛行。張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廢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連,整個文官集團出于自身考慮完全不顧國家、人民,綁架整個社會意志謀取集團利益,連戚繼光這樣的武將也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潛規則?梢哉f,大明帝國精英群體身處在這種固若金湯的傳統和潛規則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飛蛾撲火,或大聲疾呼,但無一幸免,全都敗下陣來。其實,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何嘗不是這樣!清朝末期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們,雖聰慧過人,縱橫捭闔,卻也逃脫不了一樣的失敗命運。

          歷史也向今天的我們發出了一樣的拷問: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潛規則?如何讓身處其中的人不疲于應付?如何保證社會的良性發展?我的思考是,加強制度化建設,減少人為干預,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其實質就是保證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科學完善的制度,不僅能夠破除各種潛規則,讓政府的權利在陽光下運行,同時,也可以讓政府在落實政策時,更有底氣和自信。我認為,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一旦形成思維的習慣化,這種公平和透明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進而推動社會的文明和發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書中張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無論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蹄疾步穩。在此過程中,遭受反復,遭到攻擊,遭遇詰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堅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萬歷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優秀的人文素養,為我們今天如何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銅鏡,我們如何來建設我們的國家,確立制度的思想、樹立規則觀念,擺脫人為干擾是我們社會的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貫穿于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9

          早就想寫一寫萬歷十五年感受了,鑒于時間因素,一直未能動筆,最近讀了這本書,感觸頗深,遂成夙愿!

          高中年代,最怕最差的科目非歷史莫屬了,老師說要將歷史學成一條線,而我一直在點上打轉。如何將點穿成線,想想都困難!

          想來對歷史的興趣起源于工作后,在某毛的熏陶下,陸陸續續看過些西方歷史書籍,尤其是鹽野七生關于羅馬關于文藝復興方面。過程中,腦海里有個思緒不停地在飛:“當時的中國是怎樣一番場景呢?”。既然看西方了,為什么不去看看東方呢?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該有怎樣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啊。于是找來豆瓣評分高達8.9分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通本讀完,感受不到一點豪情勃發,有的只是無處釋放的壓抑!

          本書一共七章,通過對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和李贄等人物的描寫,敘述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體制、財政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全文一條主線,即“文官制度”貫穿始終,這也是一切悲劇的源泉!

          我們的帝國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行政工具是文官制度,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這種文官制度早已成熟,文官是人民的公仆,實際上成為權力的源泉,也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而本朝開國之初,各項制度的依據是“四書”上的教條,認為官員們應當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是萬古不磨的真理,所以官員的俸祿極低,于是官員們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也就不可避免。從而導致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稱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是否能認清文官的這雙重性格,也導致了各歷史人物的成敗。

          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施政的要訣以道德為一切事業的根基。張居正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的文官,卻忽略了國家最大的問題也是文官。他一心改弦更張,把文官集團當作行政工具,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罷黜,從而嚴重威脅了文官的安全感,開罪文人,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相比較而言,申時行這個和事佬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他知道若要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即要給予文官物質上的報酬使他們樂于效勞,也要動員他們的精神力量,使他們根據倫理道德的觀念盡忠國事,于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不斷地推行禮儀,講解“四書”和其他經史。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佬,他就擔任這樣角色,對于別人的評論,付諸一笑。所以張居正即使死后依然身敗名裂,而申時行得到善終。看到這里我有點兒矛盾,從現代的角度看,無疑時代需要張居正這樣的改革家,可是站在當時歷史的角度看,申時行的行為方式又是順應時勢的,難道想要善終、順應時勢的結果就是碌碌無為嗎?

          再說到萬歷皇帝,從頭到尾帶著憐惜無奈看待這個人物。很多歷史評論說萬歷皇帝是個昏君,但剛開始時,他其實是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小皇帝、好少年。張居正過世時,他曾勵精圖治打算大展宏圖,無奈迫于文官制度的壓力,最終“無為”而治!強大的文官體制,需要一個個性平淡的君主作為天命的代表,其任務就是在他們的爭端無法解決時作出強制性的仲裁。萬歷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大小臣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而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于各種禮儀之中,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規范,但是道德規范的解釋卻分屬于文官。他不被允許能和他的臣僚一樣,在陽之外另外存在著陰,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范。

          皇位是一種社會制度,但他朱翊鈞也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啊。此時,鄭氏走入萬歷的生命,填補了他精神上的空缺。鄭氏之所以能贏得萬歲的歡心,并不是具有閉月羞花的美貌,而是由于聰明機警、意志堅決、好讀書,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墒牵f歷卻不能立自己心愛之人的孩子為太子,因為這不合倫理之道,多么荒謬的倫理之道!可是在臣僚教育之下長大的萬歷,他的責任范圍乃是這群文臣們所安排的,這幫文臣強迫他在處理政務時摒棄一切個人意志,因為他的權威產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但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想做的事情統統不能做到,勵精圖治的念頭一天天減退,對這個操縱實際的官僚集團日益疏遠,于是長期消極對抗而至“無為”!

          關于財政,我很納悶,如此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為什么財政制度如此松散?明朝采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于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各地方稅收根據近距離原則補貼地方財政需求,這種地方自給的財政制度看似節約了交通通訊成本,卻導致全國滿布著無數的短途運輸線,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管理。也因為全國的稅收不是總收集發,財政制度無從以嚴密的會計制度加以考察,文官俸祿又低,不可避免助長了文官雙重性格中“陰”的一面。

          由于交通通訊等落后,政府對民間的經濟發展或衰退往感到隔膜,以至稅收和預算不能隨之而增加或減縮,更別提調控了,日積月累想要改革呆板的財政困境就更加困難了。不禁唏噓,觀念多么重要。羅馬初建國時,就加強道路的基礎建設,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通訊系統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成就了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有了著名的金句“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一千年后的明帝國居然不懂這個道理。

          強大的文官體制,死板的財政制度,導致軍需稅收不能總收總發,武官的社會地位下降到歷史最低點,是否這也直接導致明朝的滅亡呢?

          其實看完這本書好久了,一直沒動筆,總覺得我的歷史太差。但李笑來老師說過“起步時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的技能,我們知道有用,卻遲遲不愿學習踐行,為什么?因為怕,因為不愿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但,寫不好就不寫了嗎?寫不好就不發了嗎?你以為你能一上來就做的很好嗎?萬事開頭難,所以,在起步時要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并放慢速度嘗試,于踐行中不斷改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0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敘述歷史的新方式。我們接觸的歷史作品,嚴肅的居多,學術研究的居多,很多歷史書藉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大部分讀起來有枯躁的感覺。而黃仁宇的這本書,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

          從書中我們看到,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采用現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望遠鏡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1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于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歷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運行不僅在于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系。正德皇帝跳脫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征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歷皇帝有著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愿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后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伙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于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后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發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定上的優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張靜怡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2

          看一個時代的功過是非不能只從一個層面來看,應當從多角度來分析,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時,才能客觀公正地分析該時代的成敗得失。從得失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不僅可以使我們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鑒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上,使我們有個科學的指導思想幫助我們不斷地調整思維狀態。以史明志,以史鑒今,《萬歷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我們反復多讀的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

          作者以萬歷十五年為名,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歷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歷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后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于事物肇起之初處于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作者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寫了萬歷年間的各種風俗制度等。

          首先,萬歷皇帝。1572年,不滿10歲的萬歷皇帝即位了。多年的精心求學,萬歷的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萬歷小皇帝謹遵傳統儒家思想觀念,尊師敬長輩。首輔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的左膀右臂,萬歷小皇帝的課業由他來把關教授,政府眾多的重要決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小皇帝對張居正充滿了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贊揚,并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真是皇恩浩蕩。幼年的萬歷皇帝對這種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謝,可是等到他成年后開始擁有自主的決策權時,他奮發圖強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可美好的愿望或者是藍圖總是事與愿違。當一個時代的輪軸運行到最后時,一些制度或者是陳腐的事物會成為這輪軸中的'一些顆粒,阻止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萬歷年間,整個朝廷成了一個運行緩慢的機器,大臣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加于皇帝身上的義務越來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為上層階級的代理人。這時,皇帝失去了高度的權利實行權。比如,在立儲君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了很多年,最終以萬歷的沉默和消極抵抗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因此,一個時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權力和治理權,或者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界定各種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使上命順利下達,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時代才會有快速的發展。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功過都不小。其功一面,在他輔政的期間,整個朝廷風平浪靜,雖然也有暗涌翻浪,但相對來說還算太平。而且張居正精明干練,做出不少令人贊佩的政績,實際地地惠及到了官民。其過的一面,在萬歷皇帝親政期間,張居正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也好,或國家大局也好,張居正私下串通心腹大臣向萬歷皇帝上書,經過皇上的允許后,身為首輔的張居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過程仿佛架空了萬歷皇帝的權利,張居正以自己的門生和同僚為棋子,根據自己的意愿間接地施政,而欺騙了皇上,這是欺君之罪。在張居正的生前,其一直是榮華富貴、萬千寵愛于一身,并且由于懼怕張居正的權力威嚴,眾多內存埋怨的官員都沉默下來,而等到張居正離世后,醞釀很久的口誅筆伐在短時間里爆發了。在事實面前,萬歷皇帝看清了自己與張居正之間的恩恩怨怨,并且將更多怨恨凌駕于恩情至上,堅決地清算了張居正各種過失。張居正在位期間,由于得到萬歷皇帝的信任,下領朝中重臣,上面君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和富貴,但他并不能恪守儒家的倫理道德,而失去了標準的職業和道德操守,從而引火燒身。

          再次,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放棄了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币虼藦倪@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申時行在萬歷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當百官的意愿無法在皇帝面前通過時,一些牢騷只能發泄給首輔申時行。當萬歷皇帝要將意愿付諸實施時,百官以儒家倫理道德和先朝既定的規范為說辭阻止萬歷皇帝。比如,在立儲君一事上,百官拿出各朝各代的各種事例來勸解萬歷皇上,可是雙方的均不退讓使朝廷陷入了消極狀態中,而申時行沒有能及時化解這種癥狀,他應當為這種過失負責。申時行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比如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而“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币虼,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后,大壽時仍受到萬歷皇帝的恩賜。

          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皇帝,當遇到施政的強大阻力后,消極地面對朝政。一個是大權在握,精明練達,卻最終不得以善終的張居正。一個是處處努力地營造和緩的政治環境,以和事佬的身份而受眾多百官的尊敬的申時行。從他們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看出來,整個時代作用于他們身上的烙印,其身后所留下的諸多評論值得我們當下之人為之深思和學習。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3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S仁宇

          黃仁宇所寫的《萬歷十五年》與以往我讀過的所有歷史類書籍都不大相同!肮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彼纫匀f歷十五年這個“平平淡淡”的一年講起,一開篇就給讀者留了一個懸念:既然平平淡淡,那為什么還要用一本書來寫呢?這問題的背后是作者想展現出來的野心。用吳曉波的話說,就是“你即便在大海的任何一個角落舀起一杯水,我都能告訴你整個大海的秘密!

          黃仁宇從僵硬的中國歷史身軀中取出一小段,在現代的顯微鏡下細致觀摩。

          我讀完這本書便發現,萬歷十五年“隱瞞”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統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這些人物時間交叉往復,人物彼此之間也發生某些聯系。通過人物我發現了一些秘密,這就是我開篇所引用的話的具體體現。

          我還發現萬歷十五年雖是平淡的一年,似乎沒有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蛘卟粦撨@么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注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黃仁宇是以這么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不得不說,黃仁宇以一個“大歷史視野”去看歷史,使得他的書在同類書籍內脫穎而出。不過,雖說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占據歷史類書籍銷售榜首二十年,但在當時黃仁宇寫出這本書后,被一些史學家說不夠嚴謹,黃仁宇本人卻有點得意地寫道:“不時有人說及,黃仁宇著書缺乏歷史的嚴肅性,他們沒有想到,我經過一段時間奮斗才摒除了所謂嚴肅性!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4

          《萬歷十五年》,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并不明所以。直至略略地翻看了一下其中的內容,才得知這是關于明神宗在位期間的故事,在這位長達28年不上朝的皇帝朱翊鈞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我深感好奇。

          正如本書的原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萬歷皇帝所在位的第15年,也就是1587年,不過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年份,全書也講述的是關于萬歷皇帝在位期間發生的一些似有似無的小事。但在讀完全書之后,我才模模糊糊的明白,作者想要給我們傳遞的是他心中大歷史觀的意義所在

          本書的重要人物明神宗,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九歲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荒誕無度。事實上,在他的老師張居正的輔佐和母親嚴厲的教導下,這位年輕的皇帝,在最初的十幾年,開創了"萬歷中興"的局面。對一個皇帝來說,這是極值得稱贊,也是最能夠體現他勵精圖治,一心為國的本質。只是后來隨著年歲的增長,老師張居正的去世,母親的松于干涉,讓他的性格從優柔寡斷變得強硬乖張,國本之爭之后便倦于朝政,深居內宮。于是在他的從政歷史之中,讓人驚艷的并不是他所一度開創的太平盛世,反倒是那將近30年未入朝的舉動成為他的標識。而本書的其他人物,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最后的結果都是無風上顎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初讀時,我便感到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十分悲劇的,但這種悲劇卻并不令人出乎意料。也許是在一些小事上面體現的,我認為萬歷皇帝性格的演變,對待事情的態度和大明王朝自此之后的發展,都是有因可循的。而在讀過兩則附錄和《<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后,我似乎又陷入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就如之前所說,萬歷皇帝性格的變化,是因為他遇見了精神上的愛人—鄭氏。而少年時期的勤于政事,在老師張居正離開后,也變化成為了成年時期的反叛惰政。而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大明王朝刻板的政治制度,不懂得變通創新,看似皇權高度集中的背后,實則是文官集團對皇帝無盡的質押。萬人之上的明神宗,在內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對外擴張了本國的領土,鞏固了國家的統治,卻沒有能力,將自己喜愛的兒子立為太子。無論是命令還是央求,最終都抵不過文官集團的反對。即便是以28年不上朝作為無聲的反抗,也沒能改變文官集團最終的決定。一朝皇帝如此,百官平民更是如此。無論是清正廉潔的張居正,還是孤獨的將領戚繼光,都沒有理想中完美的結局。然而在當時,經濟社會還是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提高。誰也沒有想到這無關緊要的一切,竟然會加速大明王朝的衰亡。將眼界放的更遠,放到歷史之中,就會發現這平平無奇的一年,實則暗藏了許多玄機,并且為明朝之后的發展,下了不可扭轉的一棋,直接決定了明王朝的必然滅亡。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至此,作者想要表達的大歷史觀,毫無保留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他說,歷史學家檢討過去的錯誤,作以將來的警戒。也許很多事,就如在中華上下5000年之中的萬歷15年一般,實在是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然而,這年間發生故事的背后,卻隱藏著導致一個王朝滅亡的巨大危機。而這巨大的危機也正是那些,在當時看起來毫無用處的小事,一個個所堆積形成。

          這其中的道理,于國家而言,便是汲取其中的教訓,制定出修改的方案。于我們而言,便是不要輕視遺漏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那些,也許將來能夠扭轉你一生的"小事"。我想這便是《萬歷十五年》給我留下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5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衛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么?哦對了,軍隊戰斗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常吐槽我們發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游玩,然而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并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的范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復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章制度已經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穩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松散的組織結構里容不下現代技術,而現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于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于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并不是說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借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銳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于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造出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于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并不能完美地適配于傳統的道德框架,在頌歌里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后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系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衛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6

          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年號萬歷。

          這不是一本類似《明朝那些事兒》歷史調侃小說,而是一本明史研究專著,作者以敏銳的眼光選取了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圍繞發生在這一年以及聯系前后幾年的事兒,觀察著明朝的走向。

          書中介紹的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都是曾經有過片面印象的歷史人物,當然,也包括萬歷皇帝。讀罷此書,明朝人物的形象從書本中只言片語的介紹充實成一個個鮮活的立體形象。萬歷十五年,看似歌舞升平,其實,平靜水面下已經暗流涌動,這一年發生的小事,將在日后掀起巨大的波瀾。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張居正一章,曾經路過張居正故居,那時還不知道張居正是誰,看完才明白,張居正輔佐幼年的萬歷,鞠躬盡瘁,死后因為一些小事被抄家,政治真是一個好玩的東西。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了宰相一職,所以皇權打到了頂峰,但是沒有宰相,政務纏身的皇帝就疲憊不堪,所以有人查閱史料證明了朱元璋當時有多么兢兢業業,皇帝是一個沒薪水,不升職的工作,朱元璋干的不亦樂乎,但是他的后代就未必了,明朝是出奇葩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木匠,和尚,畫畫,反正就沒幾個喜歡上朝的,等到勤勉執政的崇禎皇帝即位,明朝已經行將就木了。

          還有戚繼光,影視劇中的明朝無非兩件事兒,要么東廠西廠錦衣衛,要么福建浙江倭寇亂。戚繼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民族英雄,事實上他的確是,但是戚繼光只是守土,并沒有建功立業,倭寇漸漸平息之后,便被調往京薊,拱衛京師了。

          讀明朝的政治會覺得很有趣,中央雖然集權,但是在管理上,好像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征兵募糧之類的機構,沉浸在自給自足的傳統社會中,資源協調交由下層地縣自己組織,明朝的執政是以傳統儒家觀念,用道德約束將整個國民塑造成簡單的個體,尊老愛幼,明禮誠信,所以從這方面去看,做一個明朝的子民還是挺好的,當然,是指1644年之前的明朝。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7

          《萬歷十五年》講述了明代從繁榮帝國走向崩壞的過程,是對“明”這個朝代敗因的總結。在這一年里,無數駭人聽聞、在當時卻十分尋常的事件,訴說著這一朝代的破敗不堪。然而在這破敗不堪的年代里,我看到了仍有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對于國家的信仰奮斗著,讓人不能不為之感動。

          明代走到了萬歷十五年,法制體系崩毀,社會秩序靠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維持。加上極低的官俸,缺乏組織、管理的稅收與生產,腐敗成了生存必須,人的欲望便開始將社會往邪惡的方向引領。無法用法律管束的欲望毫無限度地膨脹,百姓生活無人問津,各集團只顧得一己私利,“陰”與“陽”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此同時,皇帝也受不了對自己那異乎尋常的管束,開始消極怠工。國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是有識之士仍然存在。張居正作為一朝元老,提拔人才,整頓朝廷,試圖扭轉國運。書中的張居正作風強硬,英明果斷。盡管對張居正的生活、作風書中略有貶意,但畢竟可以看出,張居正并不是按自己私欲行事。但他死后,因其過于強干的作風而被對手們毫不留情地抨擊,家財盡沒,兒女盡削職為民。以這位太師的眼光,未必料不到身后之事。因此我認為,比起一己私利,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對張居正而言更有意義,也是他不變的初心。

          相同際遇的人不可計數:戚繼光橫掃倭寇,修繕邊防,卻只能一人終老;李贄生前聲名遠揚,多有著述,卻落得個獄中自殺的下場。他們都沒能得到善終,都遭到了命運不公正的對待,但只要一有機會,做過事的他們仍想再做一次。海瑞也是如此-------一意孤行、鉆牛角尖兒,讓部下連家人都養不活的他,不算是一個高水平的領導,但揣一顆奉公廉潔之心,全然不為生活的困難、現實的殘酷而折腰。兩次當官,他的態度一點沒變,仍為天下蒼生,為自己的信仰戰斗。

          萬歷十五年,表面是一個普通年代,而我認為它已經是一個亂世了。道德在那個年代已經紊亂,養活自己是正義,對他人盡忠盡孝是正義,對國家盡心也是正義,而這些正義之間又有種種糾葛與矛盾,讓人是非難辨,于是出現了一批只相信自己的人。在那個欲望橫流、毫無法治的世界上,他們選擇追逐內心的信仰,在這個思想的亂世里,為這個國家、為心里的正義獻出最后一份力量。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8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也是他的代表作。

          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作者認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弊髡呓沂境隽嗣鞒m然當時國力強盛,但已經開始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的原因。

          有評論說: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前輩,古時候的讀書人,或者叫作儒生們,是怎樣作人做事的。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從經典里學到了一些粗淺的原則,覺得自己懂了春秋大義,站出來管理國家,妄斷天下的是非屈直,結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團糟。大明帝國是他們交的學費,大清帝國又是他們交的學費。老百姓說:罐子里養王八,養也養不大。儒學的罐子里長不出現代國家來。萬歷十五年是今日之鑒,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之鑒,希望他們讀過此書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氣,在書齋里發現粗淺原則的熱情會有所降低,把這些原則套在國家頭上的熱情也會降低。

          通讀下來,戚繼光給我的印象最深。后來又讀了有關戚繼光的其它史料,感覺戚繼光雖是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也并非剛正不阿,也懼內,也和當朝首輔張居正拉關系?傊,人無完人。英雄也是一個平常的人。

          歷史是一面銅鏡,但遺憾的是,歷史在不斷地重演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9

          讀史使人明智,初讀《萬歷十五年》,心中總是憤慨萬千,直至讀完才明白一些其中內容,說懂只能是貽笑大方,如下只能稱為一些個人心得。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從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再到萬歷皇帝、戚繼光、海瑞到最后的李贄,這一段幾乎在每章都有寫到。本書以六個歷史人物的失敗來起筆,然后以萬歷十五年為切入點,來映照整個明朝的命運。帝國的滅亡在這一些已經注定好了結局,失去了最后扭轉乾坤的最后機會。

          此時,帝國經歷了200多年的統治,文官集團已經達到了統治的巔峰,制度已經僵化,朝廷的管理已經失去了控制,而作為帝國的主宰萬歷皇帝也成為朝廷所需的一個吉祥物,以致帝國在缺少早朝的25年都能順利運轉下去。這一年萬歷皇帝即位已經15年,從9歲孩童,到如今正值盛年,終于有了清晰地感受,無能為力。這一年,張居正逝世已有5年,在這一個不需要丞相的時代,其人也是無可奈何。這一年申時行任首甫已有五年,依然用自己的“陰陽”之法來維持整個朝政的平衡。這一年萬歷皇帝才值24歲就已經成為了活著的祖宗。這一年一代清官海瑞溘然離世,堅守一生,卻始終游離世界之外。這一年,一代名將戚繼光也走了,文武雙全,卻也逃不過這時代的軌跡。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0

          看完了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對萬歷年間的歷史有了一些認識。

          歷史書上的內容總是干巴巴的,遠不如這些書內容有趣且容易被人理解。不過,總體來說,黃仁宇的說,還是相對偏學術一點,如果硬要扣字眼,讀起來還是很費解的。所幸現在又不是學生,可以像晉代陶淵明一樣讀書——不求甚解。

          整本《萬歷十五年》基本上是以張居正展開敘述的(萬歷皇帝朱翊鈞反倒是無關緊要的角色)。張居正在萬歷年間可真是叱咤風云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人物!他的確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是,同時也積下了太多的個人恩怨,以及與文官之間難以協調的矛盾。他死后的下場,讓人有一種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留后路,否則“連死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的內閣身份讓他權傾一時,但是,卻不可以權傾一世。這也充分證明了,花無百日紅,當然。他的結局,也遠沒有申時行好——盡管在外人看來,申時行過于老誠,穩重,懦弱,怕事。

          可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方法。畢竟百人百xing。申時行所處的環境,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的修養決定了他必須采取那樣一種妥協的方法,來處理文武官員之間本已不可協調的矛盾。依我看來,這反而是最高的智慧。至少,從最后的結局來說,申時行得以善始善終。這絕對得益于他四平八穩的性格。否則,他一定會比張居正死得更慘!

          得饒人處且饒人?墒菑埦诱龥]有做到這一點。沒辦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改不了的。時代造就了他,但是也毀滅了他。這是《萬歷十五年》看后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1

          讀《萬歷十五年》,讓我這個本沒有歷史觀的人耳目一新,腦洞大開。作為“一本老的好書”,成功地幫我釋放了仇恨,對那些刻板乏味的“新的爛書”——歷史教科書的仇恨。恰好前幾天還和朋友發牢sao: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其實并沒有幫助我們形成歷史觀,歷史課本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式手法麻痹了我們的神經,遮蔽了我們的視野,當然也怪自己不求甚解。

          黃仁宇的《萬》的開篇和敘述方式在我看來具有《百年孤獨》之于小說寫法的魅力。將歷史抽絲剝繭,娓娓道來,活生生的一個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沒有讀過類似的書,會讓人產生時空錯覺,那些細致入微的描寫:萬歷皇帝的無奈和任性;海瑞、戚繼光從政治軍的理念;張居政的成與敗……拉近了我們與歷史人物的距離,閱讀感覺上像小說一樣容易上手。

          可惜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歷史上表面看來極易忽視的事件(這正是我們的教科書所干的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由于我知識的匱乏和認識的片斷性,所以無法融會貫通。甚至還有一些不同與作者的看法。

          他寫作本書的落腳點是,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無法補助技術之不及。我反倒認為,在我們沒有更加系統、科學、完善和有效的制度之前,不妨放低身段,用好這幾千年的精華。當今的很多組織追求的高、大、上,實際上是空中樓閣,遠遠沒有中庸的申時行來的實在。當然,這一點都不會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好感和認同。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2

          宋明兩朝江南經濟都是很活躍的,但是經濟上的發達被沒有倒推政治上的破局,展現出死局。其實是缺乏張居正那樣的經世之才的破局者。張死后一直沒有掌控全局的首輔,可以避免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內耗。申時行作為太極高手,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現實,在皇帝與大臣之間充當和事佬。其后的首輔們均不能做到如此。內耗不斷,君臣二心,再加上大臣之間的派系爭斗,使得朱家朝廷沒有能力從民力發達的江南抽取資源。先是改革與守舊之爭,后是宦官與東林黨人,尤其是后者。需要注意的是魏忠賢這個人,官方定位大奸大惡之徒。我認為是片面的,實際上他是張死后唯一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為碰上了一個熱心建筑事業的皇帝。

          仔細看看魏忠賢“專權時代”,大明朝雖然天災不斷,后金叛亂不斷,但至少可以控制的局面,朝廷可以從江南收取民力資源。崇禎拿下魏忠賢也沒有錯,但是沒有魏忠賢掌控資源的能力,他收回了魏忠賢的權力,但是沒有收回魏忠賢收取資源的能力。這就悲劇了,崇禎太操之過急了,這與他性格有關。權力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權力背后獲取資源的能力。魏之后,東林黨人上臺,這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盜之徒,根本無能力掌握時局。事實上這些出至江南的東林人,本身就與江南作坊主有緊密關系。

          中國古代,大多數讀書人都是有錢人家,貧苦人是沒機會、沒資源、沒能力讀書的。這樣的東林人又怎么會從南方汲取民力、財力以支援北方的戰時呢。實際上宋明兩朝,包括后來的大清朝,江南民間都有豐富的民力、財力,只是中央沒有汲取資源的能力,亡國已成必然。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9-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4-27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摘抄12-2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書評)12-20

        最新《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1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9篇)12-1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2000字12-2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