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楹聯(lián)的起源

        時間:2022-12-10 14:33:37 對聯(lián)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楹聯(lián)的起源

          楹聯(lián)的起源

          楹聯(lián),俗稱對聯(lián)、對子、聯(lián)語等,是由兩串等長、意思完整和互相對仗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楹聯(lián)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它講究對稱平衡、音韻和諧,充分展示了漢語的對稱美和韻律美。楹聯(lián)有著悠久的歷史、鮮明的特色、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楹聯(lián)在其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藝術(shù)規(guī)律,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瑰寶。

          楹聯(lián)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避邪的桃符。遠在周秦時代,民間就有了在門前掛桃符的習俗,以用于驅(qū)鬼除邪!逗鬂h書•禮儀志》載:“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止惡氣。”據(jù)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一棵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見鬼祟,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后來,民間便在春節(jié)時用桃木板畫上二神像,以去鬼瘴,這一風俗被人們繼承下來。到了宋代,人們已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將乞求吉祥或驅(qū)鬼避邪的聯(lián)句寫在紙上,貼在門上,這就是延續(xù)了幾千年的門貼。

          楹聯(lián)的根本特點是對仗,它的生命源泉是漢語和漢字。因此,楹聯(lián)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書籍中的對偶句的影響。對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書》中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對句;《詩經(jīng)》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對句;《易經(jīng)》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對句;《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對句;《道德經(jīng)》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都是工整的對偶句。秦漢瓦當有“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的對句,對工極巧,令人嘆止。自覺將對句藝術(shù)應用于創(chuàng)作作品中,則始于西漢的司馬相如等賦家。賦是一種半文半詩的文體,很講究文采和韻律,尤其是駢偶對仗。到了南朝,詩人以做詩工穩(wěn)為勝。齊、梁時期,著名詩人沈約創(chuàng)造了“永明體”。“永明體”嚴格要求對仗和聲律,并有了“四聲八病”之說(“四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曾說道:“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為以后楹聯(lián)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楹聯(lián)究竟起于何時,楹界對此有多種說法,一般都認為最早的楹聯(lián)是五代時蜀主孟昶的桃符題詞。關(guān)于孟昶題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張?zhí)朴⒌摹妒駰冭弧、黃修復的《茅亭客話》、梁章鉅的《楹聯(lián)叢話》以及譚嗣同的《石菊影廬筆識》等都有所載。《蜀梼杌》一書中說:“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后蜀平,朝廷以呂余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jié)名也。”個中玄妙,恐非天意。又據(jù)《宋代楹聯(lián)輯要》所載,孟昶花園中有百花潭,兵部尚書王瑤題句曰:“十字水中分島嶼,數(shù)重花外見樓臺。”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園林楹聯(lián)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時期除夕題聯(lián)已成習俗。最早的楹聯(lián)當屬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和他妹妹劉令嫻所作。譚嗣同的《石菊影廬筆記》記載說,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一聯(lián)于門上:“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妹也作一聯(lián):“落花掃仍合,從蘭摘復生。”雖然聯(lián)句欠工,但語句皆為駢麗,又題于門上,可以說它們是我國最早載于史書中的楹聯(lián)了。而這比后蜀孟昶的那副楹聯(lián)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學者認為,楹聯(lián)的成熟時期應為隋唐。這也是多數(shù)人予以認可的說法。梁朝初年永明體的產(chǎn)生,為楹聯(lián)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但作為一種文學品類,并未形成體系。南朝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他的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中,雖對“聲律”、“麗辭”做過精辟的見解,對詩、騷、賦、樂府、頌贊、祝盟、銘、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諸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數(shù)十種文體作了詳盡的闡述,卻未提到楹聯(lián),這說明楹聯(lián)雖有早于劉孝綽者,但當時并未形成文體,或者并未引起文學家們的關(guān)注。

          到了隋唐時期,格律詩日漸興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將一些精彩之筆凝注于對句上,一時形成“摘句欣賞評品”的時風。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白居易的“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也難”;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所以,有人認為,楹聯(lián)最直接的淵源是律詩。

          宋代書桃符已風行一時。蔣于仲、蔣平仲《山隨隨筆》載:“京口韓香除夜請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上下聯(lián)皆切韓姓,韓擒虎是隋朝大將;退之為韓愈之字)。朱熹一生題聯(lián)很多,《朱子全集》卷后附載不少,可見南宋楹聯(lián)之盛。其他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宋代話本中穿插不少楹聯(lián),都可說明宋代楹聯(lián)運用之廣。

        【楹聯(lián)的起源】相關(guān)文章:

        春聯(lián)楹聯(lián)大全03-14

        小學生勵志楹聯(lián)10-21

        楹聯(lián)大賽策劃方案12-02

        茶果肉店開店楹聯(lián)07-14

        2017雞年楹聯(lián)大全06-05

        2016猴年元旦楹聯(lián)07-21

        冬至的起源07-04

        象棋的起源08-10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讀書筆記|起源03-30

        作文《中秋起源》06-1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