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度龂萘x》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在我的視野里,耳畔就仿佛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著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而這,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被學者們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確實無愧于這一美譽。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卷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讀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這里既有鼓角錚鳴,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然而使《三國演義》更讓人覺經典絕妙是在于它的戰爭前后經過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它史書望塵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戰,戰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并吳,諸葛孔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過,而后孫曹對峙,巧施連環計,火燒戰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敗,關云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地敘述完了這宏大的戰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云、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阻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云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說:“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溫暖,它字里行間蘊含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激蕩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倍度龂萘x》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2
三國這場戲,開始于東漢末年那樣一個天下久合、急待分裂之際,作者羅貫中執筆揮毫,重現了這無數英雄在這彌漫亂世烽火的歷史舞臺上的一幕幕!皸n雄”曹操、老謀深算的諸葛孔明、武藝卓絕的呂布……這些人物的性格鮮明,令人折服。
一部書中總有一些人為世人所欽佩、崇拜,也必然有一些人被人唾棄、厭惡;蛟S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形象,但有一點是他們所共有的。他們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心,期盼自己的報負、志向之花得以在這亂世之中迎風搖曳。
對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人們眾說紛紜、爭執不斷。然而這也不過是他為了施展抱負的一種途徑罷了;蛟S曹操為人確實、狠毒、多疑,但是不可否認,他內心之強大。若無強大之心,怎能對他人狠,而且他對自己有時比對他人還狠,只是他從不展露罷了。他的“狠”只因他有目標、有志向,他在不斷努力、執著追求。
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為報三顧之恩,為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受到了世人的贊揚。他是在報恩,更是在逐夢。倘若他胸無大志,他又何苦寒窗苦讀、學天文、識地理呢?當然,他的志向并不只限于此,他還渴望有一位值得自己輔佐的君主,在他心中,劉備即是。他燃盡最后一點心血,為的是蜀國天下,報的是知遇、圓夢之恩,逐的是心中更高的志向。他窮盡一生,只為逐夢。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世人對呂布的評價恐怕除了他的武藝超群之外,鮮有褒賞之詞。他認賊作父、貪戀美色、頑固愚蠢……可是,他也有他的志向。或許他并不宏大,但他同樣在不懈奮斗。他的智謀不足以讓他在那群雄并起的世界屹立不倒,但他也始終堅持不懈,從未放棄。
這些人,無一不是逐夢者,他們有著不同的心,但相同的是這些心都強大,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恒心和毅力。他們的人生正如曇花一般炫爛奪目、光彩照人。
縱觀這些英雄,武者皆武藝超群、令人羨艷,文者皆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這樣的人,無論生于何時,都是王者、霸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們付出的汗水,絕非一般人可比。為了心中的夢想,他們都在不斷鞭策自己前進。周瑜讀書,讀一卷,燒一卷,頗有破釜沉舟之勢,這是對自己的嚴苛要求。要圓夢,必要有圓夢之力。所以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便開始了學習之路!盎畹嚼希瑢W到老”只有有這般恒心,才能積蓄力量,擁有圓夢之力。這條路漫長艱辛,只有內心強大之人,才可能成功。
要圓夢,擁有力量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自信,要自尊自強。相信自己可以,自己才能擁有努力的心、擁有夢想成真的.機會!笆∈浅晒χ浮敝饓糁飞,失敗是必然會有的,不被失敗打倒,你將一直擁有希望;若因失敗一蹶不振,你將一直陷于絕望。
不論是恒心,還是自信,都必須要一顆強大的心承載,讓其發揮不竭的動力,帶領我們大步向前,勇攀高峰。
三國吸引無數人,源于它的精彩,它的精彩正是因為那一顆顆強大的心。人生因奮斗而精彩,奮斗因心而不竭。保持一顆剽悍的心,演繹一場剽悍的人生。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3
《三國演義》,一個譜寫了中國人們的智慧斗爭的一本書,無論中外的軍事家都會閱讀的一本書,近日,我讀完了。
或許,是傷心,又或許,是惋惜。
傷心,是因為周瑜,惋惜,是諸葛亮,惋惜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主公劉備的遺愿。另外,還有一些討厭,討厭劉備的兒子劉禪不務正業,貪戀女色……
如若,你是因為經驗不足而失敗,那么你會知道自己的漏洞所在。但是,如果像劉禪那樣,就死不足惜。
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俠肝義膽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國,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而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就是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與人物。
這里的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苦刑役,或許你們會想,一個苦刑役會好到哪里去,無非是殺人放火之類的。但是,你們錯了,這里的冉阿讓只是因為偷過一個面包并且為之不甘而逃獄多次,就這樣,他的自由就消失了。
因為他的大力氣,他再次逃獄,他走過很多的地方,沒有人敢收留他,只因為他是一個看似恐怖的苦刑役,冉阿讓絕望了,當他經人介紹走到教父的家時,教父收留了他,給他吃的,為他準備住的地方。當他看見教父家中的銀餐具時,不由自主地想偷走他們,但是當他看到教父的時候,猶豫了,教父對他這么好,不應該。當他躺在床上作激烈的思想斗爭的時候,利欲終究是充斥了他的心,他偷走了它們——那些銀餐具。當他被抓回來的時候,教父不但沒有因為他的偷竊而生氣,反而是理所當然地把他們送給了冉阿讓,并沒有絲毫的厭惡。冉阿讓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是第一次,第一次當他以苦刑役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而沒有受到他人的鄙夷、恐懼會不耐煩,這是第一次。冉阿讓精神恍惚,直到他把一個孩子的東西踩到腳下而被警察追捕的時候,他清醒了。
他為了報答教父,開始行善積德,甚至幫一個與自己毫無關系的舞女他的女兒。直到要有一個老頭替他受死,由于受到良心的譴責,他承認了,又回到了那個牢獄生活,禁錮了終身的幸福,于是,他再一次的逃獄。
他找到了那個舞女的女兒并且將她撫養成人,直到嫁人,直到冉阿讓死去。
人的一生,并不需要轟轟烈烈,眾人皆知。只求能夠無愧于心。不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也要的自己的人生作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4
靜坐書齋,這是一件雅事,重讀《三國》,這是我的興趣,都說老不讀三國,少不看西游,我想看三國也是徒為古人擔憂,當然,讀書是我的最大愛好,而讀三國更是我最大的興趣。
《三國演義》這本書以“滾滾長江東逝水”起興,以漢末張角黃巾軍對天下大勢的影響為開端,埋下了群雄并起的伏筆,這是一個浪花淘盡英雄多的時代,豪強爭霸成為必然,在這樣的時刻,英雄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不吝筆墨把他的筆觸傾向給了劉備,故事也是從桃園三結義敘述了劉關張三人的身份來歷,這樣的小說寫法可以說中規中距,以后的故事就要圍繞他們來發展了。
《三國》可以說是“義”字當先,這就是小說的靈魂,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按照這樣的一條線穿在一起,惺惺相惜結成異性兄弟,這是“義”的開始,當然到了劉關張三人為了一個“義”字先后失去了生命,并不是“義”的結束,他們之間不過是兄弟之“義”,他們離去之后還有一個“義”那就是“恩義”,這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知遇之恩,托孤之義,讓諸葛亮舍生忘死、鞠躬盡瘁,這就是貫穿始終的“義”。
《三國演義》這個名字起得也好,三國演的是什么呢,是“義”,可是作為看書的我,只看到從黃巾起義到晉的統一,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當然了看這本書就不能用悲天憫人的心腸,應該隨著作者的思路,當然,你會不知不覺的隨著作者的思路和喜怒哀樂,我為三英戰呂布喝彩,為長坂坡趙子龍瘋狂,看到了真豪杰,大丈夫,我被書中人物所感染,很曹操的奸詐,不喜歡周瑜的小氣,也許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
雖然很多人在和《三國演義》叫板歷史,但是作為一個出色的'文學作品,卻能夠用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人們對歷史的看法,這也是任何歷史學家始料未及的,因此出現了很多以《三國》演義為起點的解讀和品評三國潮流,而這個潮流中以易中天、紀連海為牛耳,他們通過對三國的別樣解讀,讓我們從歷史中看待三國,而他們的解讀甚至比《三國演義》還離譜,既然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三國演義》那么就不要說我是在講歷史,因此看《三國》我還是喜歡羅貫中的,畢竟文學性很強啊,有可讀性,讓我看《三國志》根本都沒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也不研究歷史,我就是喜歡《三國演義》波瀾壯闊的場面,就是喜歡群英會的一個個精彩的情節,喜歡一個個連環計和計中計的運用,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這段故事,讓小說家給寫活了,別說羅貫中離三國時期有多長時間,就是在當下,我們的小說就能夠如同敘述歷史一樣么。
看《三國》,我們不是在看歷史,我們看的是歷史中那些穿成了故事的精彩畫面,看的是寫書者對人性精彩的剖析,看的是那些不為我們所知的歷史中或許有的細節,也許這些細節不在三國,但是在歷史的某一個角落,這些歷史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先人,讓他們在浩繁的歷史典籍中尋找一點點的蛛絲馬跡,這些蛛絲馬跡是也成了故事的來源和亮點,這也使得我們對這段歷史有著不一般的癡迷,試問沒有《三國演義》我們難道會更看重這個亂世三國,而不去盯住花開的盛唐么,我認為不能,因此《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但是它讓我們認識了歷史,這是一部前無古人的巨著。
讀書總是讓我思考,看了這么厚重的書,讓我勵志奮發。讀書可以讓我心靈接受洗禮,每一次讀書都是我新的開始。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5
劉備打江山靠的是兄弟,那么對這么一個好哭的人來說,無論是江山還是兄弟都是使其流淚的誘因,更何況兩者還是緊密相連的,在為兄弟而哭主要突顯的是作為“仁義之士”的劉備其真性情的一面。
《三國演義》寫人物最重“義”的品質,許多與正面人物相關的事件也與“義”有著緊密的聯系,如開篇描寫劉、關、張結盟叫做桃園三結“義”;三人失散,關、張二人相聚共尋劉備,被叫做古城聚“義”;再如彰顯關羽剛直不阿的性格,也是使關羽備受讀者爭議的事件,叫做“義”釋曹操,當關羽遭遇黃漢升,惺惺相惜到最終招降,源自的是關羽“義”釋黃漢升;張飛“義”釋嚴顏,并最后招降;更有馬騰舉兵討伐曹操的舉“義”;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由始至終用“義”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而“劉備形象的生命是以桃園三結義相始終的,離開了這個義,形象將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
在劉備的生命中“義”是第一位的,他是一個把“兄弟義氣”看得高于一切的有情有義的皇帝,了解《三國演義》的人皆知,劉玄德重情重義。小說中劉、關、張三人結義時,劉備雖有漢室的高貴血統,過的卻是“織履販席”的生活;張飛的日子稍滋潤些,不過也是賣酒屠豬辛苦所得;關羽最為凄慘,是個聽人差遣的車夫,惹上了人命正欲投軍。按三人當時的社會地位,都是屬于艱苦為生的社會底層勞苦大眾,他們的.結義,純屬于是友誼的體現,感情的升華,相互間沒有地位等級的差異,沒有利益財富的驅使,更不是報著互相利用的目的,一時利害一致的沖動結合。毛評本寫道: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桃園結義之后,三兄弟便形影不離“食則同桌,寢則同床,恩同兄弟”。最是難能可貴的是,三人貧賤時結下的情誼,一路走來有增無減,全始全終。作為大哥的劉備,兄弟之情更是在其占心中占據第一重要位置,能為了兄弟義氣而舍江山,古往今來,劉備堪稱第一人。
書中描寫的“桃園結義”被后人傳為佳話,并作為經典歷史典故至今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三人雖不是一奶同胞但情勝兄弟,更是志同道合的創業盟友,關系自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君臣。張飛因酒醉使徐州失陷,而劉備的兩位夫人也一并落入呂布之手,他羞愧難當亦欲拔劍自刎以謝罪。毛評本寫道:張飛拔劍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奪劍擲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說罷大哭。關、張俱感泣。劉備這一哭一言煞是感人,使得兩位弟弟也隨之“感泣”。在如今的標準看來未免有些言語過激,但從封建文化的角度來看,此言此舉恰是其大丈夫的優秀品格的彰顯。
劉備登帝位后,與關、張仍然“名雖君臣,情同兄弟”。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6
《三國演義》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它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三國時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歸一的故事。
這部小說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愛不釋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對于各個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個性分明。以至于我讀到第一百三、四回時,潸然淚下,對于諸葛亮的死傷痛萬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沒有心思讀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結果已是眾所周知了,不讀其實也無所謂。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國最后的結局也注定了劉氏天下的灰飛煙滅,本來的一絲希望也隨之逝去。
那么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據史書記載,是由于為了伐魏,過度辛勞而終。在這里,我們著重來談論一下《三國》,《三國》上卻不太一樣,雖然都是為了伐魏、一統天下。可三國上說他是心神混亂,舊病復發。單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為了吸引讀者,難免會有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說法。所以說,《三國》上說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紀的壽命,也就是十二年。
這個過程需要七天,已經是第六天晚上了,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長。這時魏延突然沖進帳篷,踩滅了主燈,導致祈禳之法沒有成功,諸葛亮也就自此結束了他的一生。通過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諸葛之死——一是:對于事業的忠誠,過于用功,導致因勞成疾、與世長辭;二是:魏延的`過錯。其實,這只是一個原因,一個直接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間接原因,那就是魏延與黃忠投奔劉備之后,諸葛亮發現魏延腦后有反骨,抓住了一個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斬了之時,由于劉備與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諸葛亮不敢違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確實是動了一點慈善之心,所以就沒有殺他,以至最后釀成了大錯。
在這里,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諸葛亮好比是正義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惡,諸葛亮不殺魏延就叫寬容、寬恕。那么在這里,寬容可以施加給邪惡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寬恕是什么呢?慈悲為懷: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慈悲之心,寬恕那些我們生活中一切可以寬恕的人,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那么,這兩種觀點是不是矛盾了呢?說矛盾,其實就是很矛盾,寬容邪惡又不能寬容邪惡,這不就是很矛盾嗎?但如果你要說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寬容邪惡就有未來,不寬容就沒有未來,難道很矛盾嗎?只是一個有無未來的區別罷了。
那么,到底該不該寬恕邪惡呢?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所謂寬恕并非寬恕可以寬恕者,而是寬恕不可寬恕者。只有不可寬恕者存在,寬恕才存在。也就是說,寬恕生來就是要寬恕邪惡的。這句話沒錯,可是它還少了一句,應該再添上一句:“當然,寬恕也要視情況而定,應從大局出發,如果是為了集體利益,應該摒棄他,那就別寬容他;如果集體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這個人的性格特點、為人處世方面、思想狀況等是否良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搞好寬容與邪惡之間的關系”。所以說,文章的題目是“有時候”,對于邪惡是不能施與寬容的。而非絕對的肯定與否定。
說了這么多,我對于《三國》最大的感想也就談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給大家一句話——《三國》帶給我們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據、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而是內心深處的那種心靈上的震撼、那種感動。讀書不在于你讀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讀書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7
最近把《三國演義》重新看了一遍。這次讀的是“得到”推薦毛宗崗批評版,可以學關云長單手持卷。過癮!
碩大的一部著作,每隔3、5回便可另起一部小說,每個人物都能單開一個小傳。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云、黃忠、曹操、郭嘉、曹丕、司馬懿、孫權、周瑜、陸遜、馬超、鄧艾、姜維……多少風起云涌,多少鐵馬金戈,多少明爭暗斗。雖皆成往事,但依舊蕩氣回腸。毛宗崗在評《三國》時,所以將這段詞放在了卷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粗讀后,些許心得,以文記。
忠義。
整個三國充滿了陰謀陽謀,大體利用了人們之間的信任感。反叛者大體以利害誘之,戰場上也會有各種昨日主將今日敵將的場面。三國里死后顯圣者大概只有關羽和諸葛亮,而二人又是極忠義者,一文一武,寫的好看。其后代也皆為忠義之人,得世人贊嘆。雖戰死,人恒敬之。
不忠義者成百上千,自覺羞愧,人恒羞之。皆不得善終。情義之人惜情義之人,狡詐之人嫉狡詐之人。不可不察。身逢亂世,戰死沙場也是死得其所。背信棄義,隨暫得一時安寧,但也禍之將近。亂世中,忠義當先。
太平盛世,雖無生命之憂。但做人同樣要遵守原則。首當其沖的是正直二字。損人利己者不做,損人損己者不做,利人損己者不做,利人利己者方可做。
情緒。
兵法以攻心為上,為將者受情緒左右,代價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而是所帶領的千萬軍官性命,以及守衛的百姓性命。嫉妒——這是是人類情緒中最無益于己的情緒之一。周瑜有才,做事掉到與諸葛亮比智慧的怪圈中,反倒喪命與自己的才華中。和那些比我們優秀的人相處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和他們做朋友。
貪婪——多少人為了榮華富貴,最后家破人亡。貪這個字本身就把人物定在中下層。不貪,反倒算中上人物。凡是不義(靠自己本事獲得的)之財(金錢、名望……),皆不可取。驕傲——驕兵必敗,幾千年的歷史中,所有以少勝多的例子,大多因為驕傲。切記切記,對手敢站在你面前,一定是有戰勝你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大多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驕傲與自信不可混為一談。
交友。
諸葛亮的《出師表》真是字字血淚!坝H賢臣、遠小人。”六字足以定義交友原則。世上損人利己者多,損人不利己者也多,損人損己者恒有之。大部分人不會看相、不會卜卦,如何評價好壞?這是一道難解的題,僅供參考。
看家庭。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絕對是真理。首先要和父母、兄弟姐妹關系和諧。如果做不到這點,一定要遠離。不是沒可能不是“賢臣”,而是風險太大。一生時間短暫,可能會錯過其他更好的朋友?催^去?催@個人的過去做了什么。如果一片空白,那基本上是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慎之。如有不仁義之處,遠之。如正直上進,可親之。
看信用。為人做事是否有信用,守時否?守信否?
教育。
整個《三國》讓我特別感慨的地方就是子孫反目,人生莫大悲哀。父輩奮斗一輩子,卻在后輩的你爭我奪中化為烏有。子女不賢,努力白費。弟子規開篇:“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鼻f別把教育本末倒置,首學文,次做人。孩子在成人前首要學的是做人,做人在正道上了,做事做學問自然水到渠成。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8
略讀了一遍《三國》,確實無法領悟《三國》的精髓,外加之又是文言文版本,對于知識面很有限的我來說實在艱難,所以要說有感悟,實在談不上,頂多是一些想罷了。
通篇文章描寫孟德和孔明的筆墨是相對較多的,羅貫中把曹操惡化為國賊,把諸葛亮則是神化,可是在我看來曹操才是英雄,可在古時候背罵名最多的就是他,當聽到劉益州軍隊落敗時,百姓們則是哭天搶地,總是我認為作者帶有太多的色彩去描寫這篇小說,但是這些不會搗亂我們的胃口。
曹操從一開始就被冠以奸雄之名,小時候誣陷叔叔,逃亡董卓是殘殺呂伯奢一家,之后更是為報家人之仇進行屠城,令人發指,極其殘忍,極其惡劣。但是對待與才郎則是不問出處,破格提拔,唯才是用,赤壁之戰的前夕寫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詞,可見其雄雄野心和求賢若渴,對于郭嘉的死的死則是大哭特哭以哀悼之,先不管心意如何,這一招將折服多少英雄才郎,曹操乃是君子小人也!
諸葛亮的神通廣大家喻戶曉,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讓人大為驚嘆的本領,令我肅然起敬,對于正常的智商是望塵莫及,誰能憑草船借箭,喚東風,八陣圖等就像是科幻大片一樣,他的才能不親近于常人,計謀不敵,用兵不善,處事不機是常人缺陷,我相信對于此般人要么為友,要么逃之夭夭!
總之呢,三國人物是各領風騷,而這兩個非典型之人,曹操是我喜歡的人物,活在當下的我們更需要他這種性格,多變,忍讓,胸懷,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對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需多加慎重。
讀《三國》不懂,,那么品就是必成問題,所以《品三國》這本書就有非常重要的可讀性,可這么一讀,許多問題就接踵而來。
我們還是來談談曹操與諸葛亮把,首先從曹操的一句話開始“寧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好一句狠話,此話一出,臭名昭著,他一點對愧對于“奸雄”二字?墒窃谄渌窌胁煌恼f法,這樣就讓我十分郁悶,雖然書上說他更屬于“迫不得型”,分析起來也很有道理,但是說明《三國》這書不僅有色彩,還帶有很多虛構的成分,比如說赤壁之戰,曹操敗于周瑜和諸葛亮之手,可是有許多學者說是敗于疾病,這也是有據可查的,結合史料和分析得出的答案是,多敗于疾病,周瑜那伙人至少部分因素,既然敗因有歧義,那么曹操帶多少兵也是有很大爭議的,《三國》說是雄兵百萬,可是現在的學者各有各的說法,我也是腦袋里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赤壁之戰是除了這些,還有關于孔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都有虛構,那么這未出隆中,先知天下的天才軍事,居然光芒一下子暗淡無光,可以確定的事實是他幫住了劉備爭奪了一份天下,他的才能仍不可忽略,因為劉備可是基本屬于白手起家,腦子還不好使,可見孔明的才能非一般,可書中描寫精彩的段落的說它虛構確實讓我打破眼鏡了。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值得品讀,雖然《三國》十分精彩,但畢竟是小說,虛構在所難免,可是閱讀完《品三國》之后可有對三國時期的事情有更加詳細的了解,也為常不可。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9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鄉音很多人看過。而《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有最多正史成分的。它以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來寫的,但它有強烈的揚劉抑曹的感情色彩,所以它中間有一些假的故事,也改變了幾人的真實情感。
《三國演義》中曹操狡詐,劉備仁義,咒語心胸狹隘,關羽中一,張飛英勇,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狡詐的曹操其實是三大君王中最忠于漢室的。這點可以從他一生不稱帝,雖然奪了漢獻帝的權,但沒有殺或廢了他,就算是“衣帶詔”事件,曹操也一直善待他。他有惡名是因為他在亂世中生生活的方式太兇殘了。
劉備的仁義是用來收買人心的,他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而成了一番事業。他開始時的.軍事能力不強,打黃巾軍時不是戰敗就是逃跑,但羅貫中沒有寫這些。他有仁義之名是因為他劫富濟貧,沒有什么富人送錢給他。這仁義之名讓他成了民心所向,這就使他要兵有兵,要錢有錢了!爸缶普撚⑿邸敝胁懿俨⒎鞘且囂絼,如果對他有疑心,劉備早就死了,曹操只是想告訴他像自己這樣的人才能當英雄。劉備掉筷子說因為怕雷,并沒有打消曹操的疑心反而讓他起疑了。而曹操不殺劉備是因為他想順藤摸瓜找出劉備勾結的人,然后一網打盡。而曹操人劉備去打袁紹不是大意而是有原因的:第一,曹操命令劉備出征,并沒有分配他的舊部,關羽張飛等人都和劉備見不到面。劉備一走,跟劉備有密謀的人員就會不明就里,很容易露面去聯絡劉備,待劉備走后,就可以順藤摸瓜,把劉備走前有過來往的人員詳細調查,可疑的就全部鏟除。第二,宛城的張繡還沒有徹底解決,曹操要收編張繡的隊伍從而壯大自己,對于拉攏張繡的任務,必須由他親自完成,這也是為決戰袁紹做好準備,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已經快接近尾聲,公孫瓚已經固守城池,眼看就要被袁紹消滅,袁紹消滅公孫瓚后,一定會率領得勝之師與曹操決戰,所以曹操暫時不能夠離開許昌。此外袁術也是一路諸侯,攻打袁術的任務也不輕,最適合這項任務的就是劉備。第三,劉備在許昌隱藏的較深,與外界消息隔絕,徐州百姓都會認為劉備被曹操所害,一時間謠言四起,對于曹操的聲望有著極其嚴重的影響,如果劉備到了徐州,是最好辟謠的手段。曹操之前在徐州又屠過城,所以徐州經常鬧兵變,劉備能起到穩定徐州民心的作用,現在是與袁紹決戰的前奏,一旦徐州有閃失,曹操會首尾不能兼顧,所以派劉備去是最好的選擇。第四,曹操已經算定,劉備離開許昌后,必然會謀反,曹操就是要等待劉備的造反,才能名正言順的出兵殺死劉備。而曹操派劉備出發時,還安排了兩個臥底,一個叫朱靈,一個叫路昭。這二人本是袁紹的降將,而一般降將在投靠曹操時,不作出一些貢獻曹操是不會把他們當成嫡系的,譬如在戰顏良之時,曹操把呂布的降將逐個的安排到了前線,然后逐個的陣亡。那么朱靈被派跟隨劉備阻擊袁術也是如此,劉備如果真的造反,多半會殺掉二人祭旗,所以曹操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派遣他的親支近派前去當炮灰的。但到最后曹操還是沒殺了劉備,不過殺了他勾結的人。
雖然《三國演義》中有些和現實不符,但還是把各種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堪稱經典。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10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后,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里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里,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杰。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并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后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梢娢貉訉涞墓⒐⒅倚氖前僬鄄粨系。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絕后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后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日記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于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時,托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后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于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里總憋著一股火,諸葛亮對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后就爆發出來。
諸葛亮用人不當不僅毀了魏延的一生,還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在幾個關鍵性的環節上,在錯誤的地點,選擇錯誤的時機,任用了錯誤的人,導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民不聊生,戰火紛飛,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等豪杰無數。三國演義就完美地將其呈現了出來。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巨著,他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最后到三國鼎立,晉統天下之間發生的事情。它刻畫了許多鮮明的、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有奸詐狡猾,擁有雄才大略的曹操,有義薄云天,義氣至上的關羽,也有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武圣關羽。
關羽在整個演義中,被刻畫成了一個忠肝義膽,萬人敵的人,最能體現其俠義的事情,莫過于華容道義釋曹操了。曹孟德兵敗赤壁,前已被趙云、張飛截擊,第三次,又被關羽攔住,曹操哀求關羽放他走,關羽念曹操昔日對己有恩,便將曹操放走。
我被關云長的義氣打動了。在現代,有這樣知恩圖報的人早已不多了,現在的很多人,見利忘義,剛剛才成為八拜之交的朋友,一旦使用足夠的利益誘惑,兩者之間的關系便土崩瓦解,反目成仇。在戰國時期,由蘇秦建立的六國聯盟聯合對抗秦國,秦國的張儀為了瓦解六國聯盟,便主動找到楚懷王,告訴他如果楚國與齊國絕交,就以商於六百里地相贈,楚懷王只見眼前利益,不懂長遠之計,便立刻與齊國絕交,等他找張儀要地時,張儀卻只答應給逢邑六里,楚懷王勃然大怒,派兵攻打秦國,哪知秦國早已和齊國結盟,楚國大敗,從此一蹶不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像楚王那樣,為了眼前蠅頭小利,放棄長遠之計,為了金錢和地位,可以背叛與自己交往很深的朋友,最后只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知恩圖報,必會有好結果,見利忘義,只能人財兩空,重情誼,講義氣,這是我們一生的信條。
三國演義小學生讀后感4
《三國演義》這本書很厚實,讀了確實讓我受益匪淺。本不喜歡戰爭的我卻被當時戰火紛飛的三國深深吸引了。
《三國演義》以蜀漢興亡為主線,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期各勢力集團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的斗爭。在這些明爭暗斗中,作者以人物為中心,寫出了戰爭的方方面面。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六出祁山這幾場大的戰役。雙方的`戰略,戰術的安排,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換等等,作者都描述得井井有條。作者不僅敘述了戰爭的進程,還向世人揭示了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比如官渡之戰中的軍糧,赤壁之戰中的水軍與戰船。
可是,整本書中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人物。這里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英勇過人的趙云,還有義氣深重的關羽等等。這些人物不管是足智多謀,還是粗魯莽撞,在作者手中都描寫得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懷。
我最期望的自己,當然也如書中般的人物智勇雙全。平時,我的學習成績在班級里名列前茅,我還會一手飄逸的書法,它能讓我修身養性。音樂也是我的樂趣,它可以陶冶我的情操,使我更加的快樂。你可別小看我這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哦,其實我上起體育課還是十分陽光活潑的。瞧,那生龍活虎,快速奔跑的不就是我打籃球的樣子嗎?你是不是感覺到了我的活力四射呢?
雖然電視里在播放《三國演義》,但從書中,你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三國。如果你看了,相信你一定會跟我一樣大開眼界,愛不釋手的!我保證!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07-19
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07-20
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10-25
名著《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12-08
三國演義學生的讀后感12-11
三國演義學生讀后感08-10
小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09-09
三國演義大學生讀后感12-25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大學生11-20
中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