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14篇(實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劉備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討伐黃巾賊,在廣宗大破賊首張角,但是卻沒有得到什么獎賞,他們不以為意。徐州陶謙有難,劉備立即去救援,不過因此卷入了徐州紛爭。掏謙三讓徐州,他都沒有接受,我看到了他的睿智,畢竟徐州是一個四戰之地:也看到了他的仁義,不愿意徐州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后來呂布被曹操打敗,沒有安身之地,他好心好意讓呂布駐扎在小沛,但是呢呂布卻恩將仇報奪取了徐州,后來在白門樓,也“報復”了一次呂布,然后呂布就死掉了。
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確實是看的人酣暢淋漓,一個來說就是“爽”,問天下誰是英雄,唯使君與我我耳!我看到了曹操的雄心壯志,也看到了劉備的隱忍,確實都是英雄。劉備之后殺了車胄,又奪回了徐州,不過被曹操打敗,兄弟三人都被打散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報答曹操,斬顏良誅文丑,一聽到大哥劉備在河北袁紹那里,有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前往大哥劉備那里,這份情義著實讓人佩服。兄弟三人聚在一起之后又去了荊州劉表那里,劉表讓他駐扎在新野。終于劉備開始翻身了,徐庶的投靠讓劉備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比較高端的智謀型人才,雖然之后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但是徐庶推薦了臥龍——諸葛亮,關于諸葛亮,這個人確實神機妙算,隆中對策讓人佩服,在一屋之內算進天下大勢。
自從有了諸葛亮,劉備確實如魚得水,特別是赤壁之戰,曹操在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幼麟周瑜的.聯合算計之下,失敗了,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劉備征討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之后,勢力逐漸壯大。后來圖謀西川,張松獻上地形圖,曹操和孫權都嫌棄他丑,只有劉備不嫌棄,這也是劉備的優點之一,不以貌取人,后來的龐統的投效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過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射成了刺猬,劉備不得不調任留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來幫助他攻打西川,讓關羽留守荊州。后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
劉備和張飛想為關羽報仇,就準備伐吳,可惜在出發之前,張飛要求部下范疆、張達三天之內準備三千白旗白甲,不然就嚴懲。他倆自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就趁著張飛喝醉了把他殺掉了。劉備大怒,發七十萬大軍攻打吳國,可是在夷陵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之后白帝城托孤,慘淡收場。
劉備是三國演義里我最佩服的一個人,他在落魄時懂的如何自處,面對強敵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審時度勢。他還是漢末軍閥里面最愛護民眾的一個,得民心者的天下另外,他知道該什么時候出手,在得到諸葛亮之后,如魚得水,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令人佩服。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2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看的書之一,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好多次了!
故事起源于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戰火紛紛,董卓掌握了大權。后來,王允用美人計殺掉董卓,曹操便掌握了大權。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汗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又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又稱東吳。263年,司馬昭滅蜀。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為王,國號晉,又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從此天下都歸司馬氏。
諸葛亮,字孔明,蜀國功績顯赫的軍師。他手拿朱雀扇,愛好彈古琴。我非常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他不但用空城計嚇退了與他旗鼓相當的司馬懿;而且三氣周公瑾,使周瑜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趙云,字子龍,蜀國鼎鼎有名的武將。他手持紅纓槍,無人能擋。他還是蜀國的忠義之士。他臨死前,喊了三聲諸葛亮的'愿望;“北伐!北伐!北伐!”
曹操,字孟德,中國唯一的一個“奸雄”。他非常奸詐,曾用他的“奸詐”害死了數不清的人命,而且還十分多疑。但是他為了使國家強盛,便招募人才,很有用人之道。因此。朝中文有司馬懿,武有張遼。他還開墾田地,深得民心。
司馬懿是魏國不可多得的聰明人才。曹操臨終前曾對曹丕說:“如果我們有司馬懿,就能斗得過諸葛亮!”但司馬懿有雄厚的野心,當幼帝曹芳繼位后,司馬懿便掌握了大權,就連皇太后都得聽他的呢!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要多多思考,心胸要開闊,多結交朋友,不能太驕傲……
因為我太喜歡《三國演義》了,追著看《新三國》連續劇成了我這個暑假最開心的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我讀到這首豪情萬丈《赤壁懷古》詞時,一個個精彩的三國故事便浮現在腦海中。
《三國演義》以黃巾軍為引線,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不少的英雄豪杰: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胸懷大志的曹操,有勇猛善戰的關羽,還有粗中有細的`張飛……
在書中,為了追求屬于自己的無限榮光。無論是誰,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什么時候,都離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智慧,另一個是勇氣,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要智慧和勇氣,現實是沒有光的舞臺,我們也同樣需要勇氣和智慧進行博弈戰場。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只有“膽”也只是匹夫之勇;只有“識”也只是紙上談兵。作為青少年,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做到有膽有識。這樣才能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實現遠大理想,追求無限榮光。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4
讀書,如同與成千上萬的名人交流;讀書,能在沙漠中迷路時找到方向;讀書,是在與一位位睿智的老師對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種子在瀕臨死亡時遇到了雨露,在無比的黑暗中看見了一絲死曙光。所以,我從小就熱愛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習慣。
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喜歡看連環畫。一個個精彩的畫面,陪伴我渡過了十二個春夏秋冬。轉眼間我已步入六年級的學堂,學的字也越來越多,于是古今中外的名著我都喜歡看。尤其是我國的四大名著,其中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流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春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看慣秋風春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多么有氣勢的開篇詞。∽屛揖镁貌荒茚寫,多少的`英雄人物讓我刻骨銘心。一代奸雄曹操,有忠有義的關云長,智慧臥龍諸葛亮,可最令我喜愛的是關云長。
有多少章,多少篇寫出了關云長的忠義,寫出了關云長的智勇。他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充分體現出了他的智和勇。有一回寫關云長為了保住甘、糜二嫂,被曹操給抓了,可曹操不想殺有能力之人,對他熱情地招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又送美女十人,還封他為漢壽侯。關云長不受恩賜,將美女送給二嫂做女仆,其他一一謝絕。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關云長的忠義之心。讀《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珍惜友誼,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學會共處。
書是收獲知識的土地;書是為祖國之花施肥的營養品;書是一位知識豐富的老師;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愛讀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再一次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的卷首語又一次在我的耳邊回蕩!度龂萘x》是由一個個扣人心弦又拍手叫絕的故事串聯起來的,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發生的一系列斗爭。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馬謖大意失街亭”了。
“馬謖大意失街亭”講了魏軍率兵20萬攻打祁山,當時街亭是漢中的咽喉,關系重大。馬謖主動要求前去把守街亭,諸葛亮不放心,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同意,并讓王平協助。諸葛亮相信馬謖熟讀軍書,可以守好街亭?蓻]有想到,馬謖只會紙上談兵,死板地按照兵書上的做,不聽王平的勸告,在山上扎營,結果被魏軍斷了水道用火攻,全軍覆沒。諸葛亮得到消息后,非常難過,怪自己用人不當。諸葛亮和馬謖情同手足,可不依軍法處置,又不能讓將士心服口服,只好迫不得已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我百看不厭,明白了許多道理:一.馬謖一味地按照兵書上去做,認為“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敵軍是否會切斷水源,使自己軍隊不戰自亂。我們學習也不能只為了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真正能學好的人是能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的,這才是真正學到本事。二.馬謖失街亭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聽他人的勸告。馬謖剛愎自用,認為自己熟讀兵書看不起他人。王平已經說出了在山上扎營的弊病與在路口扎營的優勢,可馬謖卻自以為是,依然上山扎營。我們在生活中一樣,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我在生活中也總是聽不進媽媽的建議,認為她啰嗦,可實踐證明吃虧的總是我自己。看了這個故事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一個連別人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也有用錯人的時候。我覺得守街亭這么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姜維和趙云擔當。這樣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鍛煉姜維盡快了解蜀軍的情況。
《三國演義》這部長達66萬字的名著傾注了作者羅貫中無限的心血,這里的一個個故事傾訴著一個個哲學道理,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部名著,將會一遍遍重讀它,它將伴我一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6
《三國演義》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說,它丑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神化了諸葛亮、提高了趙云,貶低了周瑜……盡管如此,這仍然是我最愛的'小說,常言道:“不讀三國非男兒!蔽蚁肴龂萘x中展現的忠、義、智慧以及勇敢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通讀全書,最讓我佩服的是,這部書雖然涵蓋了大小戰事四百多次,但每次不一樣,即使同是水或火;好有不同;其次桃園三結義,永世不相忘,這種情誼值得推廣。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7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里的一篇文章——孔明草船借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講了心胸狹隘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謀的.孔明處處比自己強,心生妒忌,便以軍隊中缺箭為由,讓孔明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是多么存心的刁難呀,可孔明卻胸有成足地答應了,并且說只須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務。周瑜暗暗竊喜,以為可以除掉孔明了。結果孔明在三日之內就從曹營“借”出了十萬支箭,使周瑜計劃落空。
周瑜的妒忌心理很值得我們思索。其實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妒忌心理,比如在成績沒有考好之時不是虛心學習他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勇于進取,而是對他人考取的好成績冷眼相對、惡語中傷。這樣的行為不是讓人貽笑大方嗎?孔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眼里的活神仙,就是因為他面對問題善于思考,遇事鎮定。想想自己,經常是碰到一點困難就哭,煩躁不安,不肯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所以常常是遭到打擊就一蹶不振了。跟孔明比起來,我真是感到慚愧呀!以后,我一定要端正好態度,不論做什么都要記住,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妒忌會讓人心眼變壞,它像一把回旋刀,丟出去的力越大,反彈到自己身上就越疼。我們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面對別人的優勢,應該取長補短,而不是想方設法給別人放絆腳石,只有這樣,成功才會離你越來越近。千萬不能想周瑜那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被砸痛了才后悔,就來不及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8
自從我接觸了《三國演義》后,我就非常崇拜諸葛亮。在沒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常常聽到有人夸贊諸葛亮聰明機智,無人能敵,是一個傳奇人物,因為我沒看過,就一直以為諸葛亮只是運氣好,敵人正好沒有想到某一點才輸給他的,才誤以為是他的聰明機智。直到老師有一次要求我們看《三國演義》后,我才真正認識到諸葛亮。
諸葛亮一開始被劉備請出山,成為了劉備的軍師。他不僅能預測天氣,還知人心,知道各種人的性格特征與為人處事,使他百戰百勝。
讓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是《草船借箭》!恫荽杓反蠹叶己苁煜,因為在課文中出現過,那時諸葛亮在幫助周瑜,周瑜陣營里又很缺箭,諸葛亮就觀察天氣,知道幾天后是霧天,又很清楚曹操生性多疑,一定會在霧天用箭來射敵人,就利用這兩點,在霧天那日就收到了曹軍射在稻草人上的“禮物”——十萬多只箭,差點把曹操給氣死了?吹竭@,我都有點驚奇,他是如何預測天氣的,再說當時也沒有任何儀器能用準確的.測天氣,我不禁崇拜了起來。當然,他還有很多神機妙算的事,比如:空城計,三氣周瑜等等,讓我越來越喜歡諸葛亮。
不僅如此,我還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優點。神機妙算,使我能提前猜到老師要布置的作業,從而提早完成;樂觀冷靜,使我在遇到任何困難或在比賽中遇到強勁的對手時冷靜下來,鼓勵自己,讓自己保持樂觀心態;足智多謀,在與同學玩抓人時冷靜分析同學會出現的地方,成為這個游戲的大贏家……
但是這本書的結局卻不太讓我滿意,諸葛亮因為每日每夜都在為國家大事策劃計謀,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不幸去世了,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吧,他雖然死了,但他的足智多謀、聰明機智將永遠被后人銘記。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9
我是一個小書迷,看過許多書,其中,最令我深受啟發的書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征戰的故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諸侯四起,群雄逐鹿。書中情節的生動描述,人物的鮮明刻畫,引人入勝,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曹操的狡詐多疑、劉備的仁義寬厚、關羽的忠勇無雙、周瑜的英姿勃發,尤其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國演義》里面有很多的`計謀,成就了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懂得了遇到困難要用智慧取勝,切不可魯莽行事。就拿我的一次圍棋比賽來說吧:在那次圍棋比賽中,對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強勁的實力,很快就占盡先機,我連連退縮,一時感覺無力招架。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情急之中,突然發現他的一個并不起眼的漏洞,我想到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表明上我疲于應戰,實際在為進攻做準備,我繞到了對方的漏洞處,出其不意的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切斷了兩處斷點,成功的將他的一地棋分開,很快便豁然開朗,扭轉乾坤。我勢如破竹,越勇,終于拿下這盤棋。
《三國演義》是歷史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充滿謀略和人物思想的的經典名著,它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0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羅貫中編寫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書中一個個英雄人物,譜寫傳奇;一個個精彩故事,膾炙人口。
我覺得三國中最聰明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了。他神機妙算,通曉天文地理,想出了許多奇謀: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公瑾、巧布八陣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即將去世的時候還用木像嚇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巧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聰明機智,為蜀國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是蜀國三分天下不可缺少的一個人。設想一下,在關張二人都懷疑諸葛亮的時候,劉玄德說罷就罷,那么蜀國還會有嗎?還能三分天下嗎?所以諸葛亮的到來,才使得蜀國能強盛。
關羽是忠義勇猛的代表。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他讓華佗刮骨療毒,一邊飲酒吃肉,一邊與馬良下棋,眾官見了大驚失色,而他談笑自若,全無懼色。勇猛兼忠義,當他迫降曹操,曹操以厚禮待之,他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尋找主公;在華容道曹操被他捉住,他義釋曹操;而呂蒙用計,關羽雖然大意戰敗,臨死也不肯投降。那是因為他心中知道:我桃園三結義,同心協力,報效祖國,視死如歸!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感慨就是魏蜀亡國,江山皆歸司馬炎。蜀主劉備和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文臣武將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可是,關羽、張飛不幸離世,劉備去世后劉禪即位。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還能聽取諸葛亮出師表之言,管理好國家;可諸葛亮在最后一次出祁山的時候不幸病死,只有姜維這員大將了。本來需要養精蓄銳的時候,姜維又急于攻打魏國江山,九伐中原都失敗了,雖然也打過一些勝仗,可最終還是沒有取得成功。后主劉禪在蜀國后期寵信黃皓,這位蜀國的`君主,竟沒有一點義節,視社稷為兒戲,屈身降魏,樂不思蜀;又無治國之能,沒有賢臣輔佐,國家不富強,是致使蜀國走向敗落的原因。而魏國比蜀國先前要更繁榮一些,可是后面司馬氏專權,威逼魏國最后的皇帝曹奐讓位,是導致魏國亡國的根本原因。如果當時的魏國皇帝自己再強大一點,爭取主動,那么可能也就不會讓江山變成晉帝司馬炎的了。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千姿百態,故事跌宕起伏,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既了解了書中人物的傳奇,古人的胸懷,讓我更加知道了以史為鑒。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1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為他仁慈,善于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后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后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占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馃乱昂筌婈犓o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游記的神話傳說。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2
話說三國,各路英雄豪杰,不勝枚舉。要論其中翹楚,非諸葛孔明莫許。作為諸葛“半仙”的鐵桿粉絲,他的英雄事跡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認為我今日是為了“吹捧”偶像的無雙智謀,那可就失算了。預知詳情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鏡頭回放——與亮同行
冬靄沉沉,四面大霧環繞,曹營諸將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聽擂鼓之聲猶如天雷滾滾,從江上傳來。曹操大驚,乃知蜀吳聯合來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趕來,萬箭齊發。不料諸葛先生早有準備,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馬調轉方向,讓另一面船身也來受箭,待草船“借”滿箭后,喊過一聲“多謝曹丞相!”便欣然離去。望著滿載而歸的諸葛亮,望著眼前如期而至的十萬之箭,本想借機陷害諸葛亮的周瑜自嘆不如。
氣度不凡——可敬可嘆
初讀《草船借箭》,我只覺諸葛先生是位神機妙算、臨危不懼的謀士?稍诜磸途捉肋@篇課文后,我逐漸對諸葛亮這位英雄有了別樣的看法——氣度不凡。想那諸葛亮何等聰明,豈不知周瑜對他有謀害之心。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將計就計,把自己的實力展現給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驕傲,借機打壓周瑜,而是以大局為重,聯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見諸葛先生氣度之寬廣。
退而結網——身體力行
諸葛先生有此等氣度,我作為他的鐵桿粉絲若只知不學,那豈不失職?暑假如期而至,我與弟弟閑來無事各自隨性作畫,起初我二人有說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淚珠,口里也漸有嗚咽聲,我簡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于是上前一看——原來弟弟作畫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業。估摸著因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畫被我狠狠訓了一通,弟弟意識到自己也“闖禍”了。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認認真真完成的假期作業被弟弟弄得一團亂,氣不打一處來。剛要開始我的“河東獅吼”,一個念頭跑進了我的大腦:諸葛先生知曉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氣、不計較,我的偶像有氣度我也得有,更何況弟弟用鉛筆作畫,擦掉也不是件難事。如此想著,我便抱起弟弟幫他擦干眼淚……
氣度,讓英雄更顯魅力,也讓我更具胸懷!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3
論起三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仁義為本的劉備等無不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處,可為“太極生二儀”的精辟陣法否?或為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質否?還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試問這些在當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書又何以傳千年而不朽。抱著此疑,復讀之,時不負我,我似參悟,在此謹以已見述之——三國留給今人的無疑是一種為人的態度。
說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誰敢否定給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會發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控制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有力恢復和發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亞于諸葛,其謀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但人終有一死,化為了土,才能也便化為風,但他卻有一種個人信仰與人生態度仍值得千年之后的我們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但我依然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曹操一生從不在乎功名利祿,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理想,劉備因仁義譽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劉備心中便是命,而對于曹操甚微于鴻毛。
如今“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依舊普遍社會,曾有一位冰雪聰明的女生告訴我,由于太敏感了,在中考前她還糾結于他人對自己在評價,因此考試失利。事后才發現,說者只是無心而談,煩惱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來。也有許多同學言:對他人的話敏感,常使我在為人處世中把握先機。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們必然是特別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絞于心后損于其形,既然如此,為何不一起放棄?你要明白作為學生的責任,你們應該要有個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評價,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沒有選擇在,只有汗水能澆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無疑是一塊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個雞蛋,人生的路上,你選擇硬碰硬嗎?你若有這樣的勇氣,又為何沒有這樣的實力將雞蛋孵出雞來,你要曉得,活物與靜物始終是有天壤之別的,蛋變成雞了,掂腳一跳,頭也就過去了。
活著,為什么還要在乎別人的目光,只要我們自己問心無愧,我們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輕松,其實真的沒必要背負著別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壓力。佘華曾在《活著〉一書中詮釋了福貴究竟在一種極端的環境下是生活還是幸存,他說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富貴的講述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畢竟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著個人的理想前進,也許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4
諸葛亮還臥臥在椅子上,手中羽扇悠然地橫抬在他的胸前,取這扇相重折交錯的則是這蜀國消亡的危機。俄而肅然訖之,一絲掃興放逐于眼力之中。劉禪昏庸,記得劉備先主曾言:“若子不才,先生可與而代之!”但他終于決意搶救這蜀國。垂死的蜀國,各國虎視眈眈的蜀國。
回想諸葛,劉備求之若渴,不瞻及皇叔顏點,三顧茅廬以請;地利天時人和,不出門即分出天下大勢,人稱臥龍;諸葛亮知天理,趁霧近靠曹營,得箭十萬之余;火攻之策,使得曹操為之傲然的數十萬雄師瓦解于一線;巧沒空鄉,以最小的代價換歸安定;諸葛才能出眾,引得周瑜疼榻之上用盡齊力高吸:“既生瑕,何生亮!”
但他留給后人最深入的印象,不是他出色的.才干,不是他名垂千古的功勞,而是他寧死保衛這垂危的國土,蜀國儼然深入成了他生存的獨一信想。
劉禪信慮的目光還在耳后循環,諸葛明的擅言卻只能被奸君湮沒。蜀邦危機日益添劇。國不可一日無君,臣亦不能無賢臣輔助,末知鞠躬絕瘁逝世而后未。千百年紀月淌逝之中人們我們仍舊記得,心耳相傳。
婉轉地揚伏羽扇,在地面劃沒一條完善的弧線。劉備英明,因此孔明得以被沉用,孤兒能發揮能力。而現在老境,從劉禪的身影面未望出劉備的雀斑賢亮。只管愁心天下,仍如竹籃擊水。劉備亦有先睹之明,早日“若子不才,學生可棄而代之”。若是諸葛亮引導漢室,或者又是別樣風情?孔明,憂口天下的孔明啊!
外有強敵奪掠祖國河山,內有奸臣左左讒言,諸葛亮終于在難之中,不復來日光澤?伤婧芜要再留于蜀國?豈非他認為本人一人能轉變蜀國的氣數能抹往蜀國千百治臣的邪念?
“臣標平民,躬耕于南陽,茍供生命于濁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瞅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該世之事,猶是感謝……”
“昔南方已定,卒甲已腳,應獎率三軍,北定中本,嫡竭駑銳,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陳皆,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終將大家對劉備的感仇,以及從彼對蜀國的盼望化成剛毅的信思跟著征討北方的馬車鞺鞺鞳鞳而去,
上地愛好跟人啟玩啼,諸葛亮病逝,蜀國也隨著滅亡了。“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好漢淚初干”!
孔明離去了,但他的信念卻仍在傳播。這些鐵馬金戈的戰亂年代,不人能改變自人的命運,所以埋沒了太多豪杰。他們的血氣與抱負,都流傳給了后人。為何古人不遠?由于古人和咱們利為一體,興許千百年后,爾們也會以共樣的精力將理想化作信念源傳,在性命的最后時光,沖出關閉的光明。在生死之間,抉擇自己以為對的事件,將理想化作信念,讓所有都在這其中升華。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08-31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12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08-16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8-24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選】08-25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06
(經典)讀《三國演義》有感09-04
讀《三國演義》有感[經典]08-26
(精選)讀《三國演義》有感08-31
讀《三國演義》有感(經典)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