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 (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 ,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快速變遷!度龂萘x》的確為讀者生動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們從中懂得了歷史的變化萬千。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包括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一個個英雄形象,更讓歷史在我們的眼前重現。英雄會在戰火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諸葛孔明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跡》
在《三國演義》中,最令我欣賞的便是諸葛軍師--諸葛亮。身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字孔明號臥龍的他,無所不知,無所不通。記得劉備在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便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之所以欣賞諸葛孔明,是因為他是一位終身只侍一主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愛過仁臣。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并且一生謹慎,功勞無數。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令人嘆為觀止,意想不到。
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不光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還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愿望"為劉備統一三國,永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讀后感《誰乃真英雄--《三國演義》讀后感》。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曹操篇
人稱治世之能臣,又稱亂世之奸雄。曹操一代文學家,提筆便能把詩作。曹操一代軍事家,思維敏捷有氣魄。曹操一代政治家,為人處世善思索。曹操有功也有過,公正評判方才可。東漢末年分三國,硝煙戰火何其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統豪杰曹孟德!
--佚名《品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我所欣賞的便是曹操了。雖然羅貫中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而把他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因此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才能有后來晉國統一天下,所以他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他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下了一道在歷史上起到重要意義的《求賢令》。后來,曹操先后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只要真有真才實學,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沒有關系。經過一番努力,曹魏才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例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而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時,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呢?"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這便是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愁容滿面,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與屢敗屢戰的精神。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名篇。讀完三國,掩卷沉思,回想它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在我的眼前浮現: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到底誰乃真英雄,我們不得而知。
細品三國,醇香余味,三日不絕。而英雄們的付出,我們更要為中原統一,向他們致敬。《三國演義》給我們留下的經典,要代代淵源流傳······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2
光輝璀璨的三國時期,絢麗燦爛的歷史篇章。一個個英姿勃發的豪杰開鑿了歷史的先河,演繹著虎威將軍的忠勇節操,演繹著忠臣熱血澎湃的報國夙愿,演繹著君主為拯救蒼生的不屈不撓意志。三國時代,豪杰就如洶涌浪潮般涌現,豪氣迸發,其中,關羽的“千里單騎尋主”,諸葛亮隱居山林時奏響《臥龍吟》盡情抒發懷襟的故事,劉備為匡扶漢室的堅定意志,最能讓我觸動心靈,最能讓我滌蕩心靈,最能讓我凈化心靈,讓我產生深刻的感慨。
暑假期間,不理家務、放蕩不羈的我揭開《三國演義》的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美髯公即關羽,關羽榮獲皇帝“美髯公”的稱號,不僅僅體現了關羽的胡須因美而著稱,而且因忠義蓋世而著稱。從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情節里便可充分體現出來,起初,劉備潰敗后投靠河北的袁紹,當時關羽也被曹軍的重重包圍下被迫暫時投靠曹操,還向曹操提出了條件:一旦知我兄長下落便要離開曹營。雖然曹操萬分厚待他,他卻無時無刻思念著自己的哥哥,身在曹營心在漢。終于有一天,關羽得知兄長投靠了河北的袁紹的下落,便騎著曹操贈予他的赤兔馬尋主。盡管千里迢迢,也無法讓關羽望而卻步和感到乏力,盡管險關的障礙和守將的驍勇,也無法讓關羽為之膽怯,盡管寒冬飛雪的嚴寒,也無法冷卻關羽尋找兄長的堅定心靈。于是關羽便施展超脫凡俗的武勇,力挽狂瀾地最終與兄長相見,重演昔日的桃園情誼。從這個故事里,讓我見證了弟兄情長的濃濃情誼,讓我見證到堅守節操的不屈意志,讓我見證到對君主恩人日月可鑒的忠誠。關羽對恩人劉備的忠誠是值得借鑒和效仿的,導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宛如作為孩子的我們要懂得對向我們施加恩情的父母感恩,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不禁讓我對自己的不理家務,不服從父母的命令,放蕩不羈感到深深地愧疚。
暑假期間,庸碌無為、毫無志向的我揭開《三國演義》的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諸葛亮,古今流傳著智慧的化身,神的象征。年少的他,隱居再清幽的林間,過著隱士的儒雅生活,羽扇綸巾的形象邊深深地在我們記憶的腦海里蕩漾著,他不僅僅擁有儒雅的節操,還擁有遠大的報國夙愿,從諸葛亮愿意接受劉備的三顧之禮后,由《臥龍吟》便充分體現出他的夙愿了,那首《臥龍吟》不僅表露了諸葛亮的.生活知趣,還抒發了諸葛亮的承載已久的報國懷襟。其中,“束發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表現了他的儒雅和生活之趣。而,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歸去歸去來兮,我夙愿,余年還做垅畝民等句則盡情地抒發了諸葛亮滿腔熱血的報國熱情,拯救人民和救濟蒼生的懷襟。盡管躬耕南陽,卻尋訪名師,修心養性,展望報效祖國的黎明之日,盡管隱居山林,卻從未忘卻國家的安危,盡管身份卑微,卻擁有滿腔熱血的報國夙愿,拯救黎明百姓脫離苦海的偉大懷襟。諸葛亮的遠大志向和報國夙愿,是值得我們效仿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追逐諸葛亮的步伐,發奮讀書,修心養性,樹立報效社會和國家的宏愿。由此,不禁對自己的庸碌無為、毫無志向而感到深深地愧疚。
暑假期間,做事始亂終棄的我揭開《三國演義》,充分地縱觀劉備的一生。劉備,擁有仁義之君的美稱,他的政治方針就是以仁義布德于天下,以匡扶漢室救濟于黎民。劉備為后人留下一個仁義、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形象,雖然他的內心富含道德修養,擁有遠大的志向,濟世的藍圖,但是他卻沒擁有濟世的才能,致使他的大半生歷經坎坷,在他的崢嶸歲月里時常浮現著慘敗的陰影,他歷經過諸侯會盟的冷落,他歷經過兩失徐州的挫敗,他歷經過敗走長坂的坎坷,多少的顛沛流離,流離失所,頭發凌亂的經歷映入他的眼簾?v然劉備歷經坎坷,但他在不計其數的坎坷跌倒中,從沒因歲月的沉淀和坎坷的挫敗而忘卻心中承載已久的夙愿,以不屈不撓的意志追逐自己的夙愿,最終實現三分天下的壯舉,鑄就豪邁稱帝的輝煌。劉備的一生,告誡我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后,盡管他人的冷眼與嘲笑,盡管荊棘的困擾,盡管挫敗的坎坷,都必須以堅貞不屈的意志追逐它,唯有不屈不撓的意志,才能開辟輝煌的前程,唯有不屈不撓的意志,才能譜寫絢麗的篇章,唯有不屈不撓的意志,才能迎接久違的黎明曙光。由此,不禁對自己的始亂終棄而感到愧疚。
讀《三國演義》徹底地觸動我的心靈,滌蕩我的心靈,凈化我的心靈,讓放蕩不羈的我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庸碌無為的我樹立遠大的志向,讓做事始亂終棄的我意志變得更加堅定,懂得以不屈不撓的意志追逐自己承載的理想。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3
——讀《三國演義》有感一部《三國演義》從小學二年級讀到高中二年級,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回首,那座風起云涌、英雄輩出的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人民決定著滾滾歷史大潮的流向,合勢而行者成為喜劇主人公,反之則出演了悲劇。我想其間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時勢卻不得不背勢而行的失敗者,譬如那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
臥龍出山前吟過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守候在歷史舞臺風云際會處的他,早已預料到自身的結局么?立志"鵬飛萬里"的孔明堅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來。大雪中,那位靠著點漢室血統而寄人籬下卻又不甘平庸的劉備三顧茅廬。玄德固然尚不成氣候且稍乏治國大略,卻是一個能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選擇了自己一生事業的君主,羽扇一揮,他述出一段《隆中對》。那實在是"時勢造英雄"的一個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關鍵:"外聯孫權,內修政理"、"赤壁之戰"、"智取漢中"、"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全部落實。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是最好的寫照。
于是,諸葛孔明成為一代人杰。
悲劇開始了。漢中與荊州是孔明鉗制中原之大螯。然而"關張無命",那位忠肝義膽卻又有許多個性缺陷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對孔明而言是致命傷。從這時起,《隆中對》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漢政權圖就霸業、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也永遠失去了。( )假如荊州不失,蜀漢便不會在彝林之戰中大傷國力,孫劉聯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變"之機,從荊州與漢中同時出擊——合天下者,必為奇才蓋世的諸葛亮了。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漢中失卻可再奪,荊州失于魏國亦可再奪,孔明實不放心但又確無他人可譴的荊州守將關云長,偏偏把他失給了令孔明回天無術的東吳。于是,諸葛亮的后半生,在無望中掙扎,他陷入了歷史的死角,成為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指揮者。
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識時局,恰恰相反,一切盡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對殘局,他卻不能放棄掙扎。劉備白帝托孤時,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諾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獻上了一生,萬死不辭。正是劉備及其部下毀了孔明一生功業而留下一攤殘局,卻又給他冠上一頂無法摘脫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劉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亡之?"盡管已看到蜀漢必亡,"夙夜憂嘆",他卻必須去承擔,在沒有任何可乘之機的條件下,"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只為,一條理由——"報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孔明聽到了另一種召喚——兩千年來支撐華夏文化的精神強音——大義!意氣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懷,而明君一旦相遇,便畢生想報,肝腦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貞之節操,將相之風范,F代人難以徹悟中國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為一主而死節的忠貞。但在需要君主的時代里,孔子先賢所倡導的忠貞死節是極其崇高和高貴的?酌饔弥腔酆蜕鼡肀Т罅x,上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敗固難測,道義實肩荷?酌鞲魯鄬﹂e云野鶴般隱居生活的懷念,那每每讓我淚下的`那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至此,他寫下了后半生。失敗了,卻成為千古英雄。
孔明壯志未酬,不能說懷才不遇。歷史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是所云:"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站在歷史舞臺出口的我,只能遙思當年大星隕落、秋風蕭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無命。
歷史從一開始就已注定,無法改變。"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為千古英雄,忠成大義者,又必數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問際會的風云,喧囂的歷史舞臺,究竟何者為英雄?煮酒論英雄的曹孟德面對韜晦趨身的劉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只被人稱作"奸雄","攜民渡江"但在治國大略上稍遜一籌的劉備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備者,方堪號作——英雄。
英雄之于時代,猶如火種之于干柴。時勢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時勢,但時代卻永遠不可沒有英雄!任何歷史永遠都只由人民決定,但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4
英雄,此二字不知糾葛了幾多逐鹿群雄、東征西討的人的心緒。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場下? 凡言“三國”者,即便未曾看過此書者也必知悉“臥龍先生”諸葛孔明的大名。書中,他是一位羽扇綸巾、談吐高雅、自比管樂、有呼風喚雨之能、經天緯地之才的一代儒將。隆中定三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在無數人心中,諸葛亮的.文才武略、戰術謀略,甚比“武圣”孫武而被頂禮膜拜。沒錯,孔明多謀而近妖,是個奇人;三國系一體,是個偉人;言歸子底,他嘔盡心和血,可惜卻是個苦人,一世爭戰卻未能打下那漢室江山。劉備嘗夸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本壓纹淞銎钌浇K無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運捆綁于一個平庸王朝的戎馬戰車之上了。知劉禪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現實終究是悲哀的:一代賢相南征北戰,心血嘔盡,戎馬倥傯,到頭來卻也不過是五丈原夕夕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 而書中倍受推崇,集大義于一身的劉備,雖為漢室宗親,當世皇叔,盡人和之利,而論起英雄,便如當時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一般,此酒也得脫手,難入口。書中劉玄德大仁大義,至孝至親,滿面忠厚之相,又有識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謂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無半點瑕疵?上笗^,這卻只能說是貫中為體貼顧念這位劉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蒼白臉上抹上些許胭脂而已。
李宗吾所書之《厚黑學》中罵劉玄德之臉皮之厚更甚城墻轉拐之處。劉備皮雖厚、心雖黑卻終是心中無謀,而其皮厚心狠卻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了:劉備好哭,且會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無華。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淚齊流,惺惺作態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聲嗚咽幾聲,似魯肅這般忠厚之人便會跟著流下兩行老淚。劉備之哭,把人心收買,孔明被哭出隆中,趙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聲“劉大哥”,右一聲“主公”,雖然沒有拜過把子。玄德之心狠,勝于濃墨!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時他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招欲擒故縱之技陰狠歹毒之至,好一聲“君可自取”聽得孔明汗流滿面,熱淚盈眶,手足無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想劉備聽畢必是側臉嘆息,心中卻已笑足三萬六千五百次了,可見劉備確是一個皮厚心狠的“忠厚長者”。 而回頭看看那些各路諸侯,呂布雖可獨戰三英,卻只是個背信棄義、沉迷聲色的三姓家奴,被歷史唾棄;周瑜,雖然是青年俊才,深謀遠慮,城府之深都和臥龍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氣用事,心胸狹小。孫權,只不過依父兄基業,雖有任人唯賢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卻無爭世奪天下之大才,而無半點建樹;董卓亂政,擅自廢立皇帝,擅自戳殺群臣,雖極大打擊了皇權,卻不過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個清道夫的角色,為旁人賣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亂世梟雄,令諸侯。 可以說,那英雄之能飲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時便被斷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其城府年少時已然頗深。
書中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議。而我卻要說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緣何唯有劉姓可稱帝?曹操作為一位政治家,有遠見卓識,他抓住“天子”這個有利籌嗎,于亂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為軍事家。官渡之戰,他以少勝多,一統北方,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同樣為其子代漢建魏,為最終平蜀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詩詞之格匠心獨具,豪情奔放灑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比寄捴巳丝,為人所爭誦。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剛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戰總該有另勝負之寫。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笨梢姴懿僦,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環境。然而終究是瑕不掩瑜,曹操總無愧于英雄之名。 后記:英雄之說本無定論,每個人心中的三國都有一個英雄,但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遠卻總躲不過一個滿頭華發,黃塵裹身。 英雄,英雄之說本戲言耳。 此文雖非歷史論著,但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新穎的觀點:三國時天下真英雄唯曹操一人而已。圍繞此說,文章采用對比映襯之手法,旁征博引,內容翔實,佐證有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文語言之簡煉、流暢。文白相間,句句文采斐然。如若不信,何不即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5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趙云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后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云幾進幾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云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后,趙云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云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小說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常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沖鋒陷陣未嘗敗績,長坂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吊祭周瑜時,因趙云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趙云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云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云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云,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6
今兒再看【三國演義】,呂布那么神勇、還得認三個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個死字了得,不然他會有好馬好戟美女人嗎?
董卓過于張揚、曹操含蓄;董卓想當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貨色、結局卻截然不同。最愛劉備總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動了趙云之勇、拴住了關羽張飛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還三分天下;劉備的哭哭滴滴還打動了羅貫中的文筆、感動了讀者和觀眾的心扉;劉備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劉備的本來面目、儼然化身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顏良要好心好意告訴關羽 劉備在我主這里、關羽卻趁顏良不備一刀殺之,一代名將顏良就這樣成就了關羽的聲名,真是有點滑稽。關羽身陷曹營,曹營的不少猛將看不慣關羽的心高氣傲、就像當年劉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慣韓信一樣,關羽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不敢與曹操為伍、只能千里走單騎找尋劉備,因為劉備是他的拜把哥、因為劉備此時 落魄更有他關羽的用武之地,這就成就了關羽忠義的好名聲。由此可見、關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備 避實擊虛;善于踩著別人的名氣提高自己的聲名;關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善于以自己的狂傲來增強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丟了地盤丟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馬懿,他就一個‘守’字、最后打敗了孔明。由此可見、孔明雖智、但有些言過其實?酌饔檬裁础九!R、用什么天時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馬懿、最后把失敗的責任推給馬謖、把失敗歸結為天數?酌髟谥T侯崛起的氣候下、獨投劉備、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順手、不是他孔明天下無敵、而是此時沒遇著司馬懿,他遇著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著的年輕的'一心一意對付曹操的周瑜,他遇著的是此時驕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這些有意無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墒聦嵕褪鞘聦、無論什么化身、孔明投錯了意氣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再看司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馬懿不驕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個守、就一個綿里藏針、就一個扮豬吃虎;對外避開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對內、避開了曹操一族的鋒芒、審時度勢、最后一統天下、建立晉朝。由此可見、孔明的才華表現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個天才的人生藝術表演家;司馬懿才藏于內、強調實質、注重實效、不圖表面的光華、能恰到好處的一劍定乾坤,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可與勾踐比美了。
記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國’、剛開始看時、我料定劉皇叔必一統天下、因為他愛民、仁義、心懷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應該不會有好結局、因為他奸詐、暴殺恩人、負天下人。當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結局讓我瞠目結舌好久。歷史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車輪滾滾,無論你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是真奸還是假奸,歷史車輪滾滾永遠向前進,這些鮮活的生命、只是歷史長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7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硝煙彌漫,戰火紛飛。問,花落誰家;看,群雄爭霸;感,情絲情愫;夢,一方霸業。以史為鏡,引以為戒。
——題記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聽著林俊杰的《曹操》心中不免感慨萬分。
帶著萬分激情、寂寞與寥落翻開《三國演義》,體驗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那別樣的情感。
亂世梟雄,拔劍佇立
落魄的農家小院,今天卻來了兩個非凡的客人。只聽一個老頭兒說:“孟德,你在這休息吧,我去前莊打點酒來,順便打探下你父親的消息吧!我想他們應該追不到這兒來吧!薄班牛,謝謝你……”
老頭兒說完便走了。那叫孟德的中年人閉著眼養神。忽然他聞到了些許殺氣。隱約間,聽到后院傳來響聲“我們把他給捆起來殺了吧,不然又讓他逃了!泵系麓篌@,挺劍而起,沖到后院,與同來的人把后院的人殺光,這才發現后院捆著一頭豬。這才發現自己誤會了,但沒辦法只好離開。兩人到了村口,老頭兒回來了:“孟德,怎么就走?我叫家人殺豬好好款待你呢!”“叔,我是帶罪之人不能久留我先走了!崩项^兒還想挽留。孟德說:“叔,你看那是誰?”老頭兒轉過頭,孟德乘機提劍殺之。同來者大驚道:“方才殺了他一家是誤會,你現在又殺他干什么?”孟德大聲道:“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蓖瑏碚叽篌@……
帶著這大聲的吼叫,亂世梟雄曹操挺劍而立……
曹操的事告誡我們,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才能下定論,做人不應該那么奸詐與殘忍,應該善待他人,寬容為懷。
麥城飄雪,心在哭泣
每當看到武神關羽敗走麥城,我便心痛不已。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關羽的自大,關羽的魯莽,關羽的失誤,共同編織了蜀國衰亡的開始。人生在世孰能無過?年少的我總是天真的認為關羽是小說中的主人公,是游戲中的boss,他是不會失敗,是不會死的。他只會功成名就,輝煌的過完一生。但是事實證明,關羽也是一介凡人。我一直希望看到關羽再次站起,看到他拿著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再次征戰沙場,我希望,這只是羅貫中的失誤……這一個個希望,代表著一個少年對夢想的渴望。
不管怎樣,關羽的失敗給我們的警示:讓我們不要像他一樣,不要走他的老路,要去開辟一條新的充滿陽光的康莊大道。
壯哉公瑾,悲哉公瑾
“壯哉公瑾,悲哉公瑾!边@是諸葛亮寫給周瑜的悼詞,他在周瑜的葬禮上哭的悲天動地。讓人覺得他和周瑜真的是好朋友一樣。反過來,周瑜的心胸狹窄,倒是讓人不敢恭維了。就幾句話就讓他哭天喊地:“即生瑜,何生亮……”勝敗乃兵家常事,何必為一次小小的失誤而被活活氣死呢?這樣實在是太不值得了。人生還有大好的`時光,應為想不開而白白送掉了性命。
但是,盡管如此,那個少年得志的將軍還是成了我無數次午夜夢回的對象。依稀還是夢中,那些騎在白馬之上,一身戎裝,俊朗不凡的影子統統成了他。他的一腔抱負并未實現,卻早早離開了人世,在歷史長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沒有泛起陣陣漣漪。
周瑜的事告誡我們,做人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失誤而放在心上久久不能揮去,這樣會害了一生的。我們應當以坦然的心去面對,笑一笑,這點小事就讓他過去吧。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雞肋雞肋,害死英才
對于三國中最讓人惋惜的,英年早逝的人才莫過于楊修了。楊修侍才放闊,不遮掩自己反而處處想要表現自己。屢次犯曹操的大忌,讓曹操臉上無光。三國中,夏侯惇曾對楊修說過:“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比欢娴闹啦懿傩闹械乃妓朊矗看鸢甘欠穸ǖ,他不知曹操的性格、人品。這都導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失誤在于他選錯了主公。他選擇了三國中最多疑,最心狠手辣的曹操,以至于最后被曹操所殺。如果,他選擇的是劉備,那么他的結果就會有所不同了。劉皇叔愛才,寬厚大度。若楊修追隨劉備,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名留史冊,萬古留芳。
楊修的死告誡我們,做人要懂得謙虛。不能將自己的才華全部外現,要深藏不露。要收斂鋒芒,才能永得平安。
三國給了我太多的渴望,它不斷充實著我的知識,同時也在不斷帶給我對社會的了解。它告誡了我許多,也贈與了我許多。
用一生,用一世,去品味那人,那事,那景。用心靈去感嘆時間的奇妙,用心靈去感受人世間的溫情。暢游在夢幻般的世界,呼吸著古老的氣息,聽那遠方傳來的悠揚的琴聲,共同感受歲月的滄桑。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8
《三國演義》是從小就立志要讀,但每每翻開,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和十八路諸侯的開篇,人物之多、情節之交織且風云變幻,以那時候的耐心,根本等不到主要脈絡清晰,就無疾而終了。20xx歷時半年,揀著空讀完,感慨名著能稱為名著,真的是名下無虛,有古典小說的文字之美,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更有權謀兵法歷史知識的豐富。遲遲不知從何寫起,深感思維和語言的不足,無法妄加評論,僅記錄一些個人感悟。
《三國演義》常被拿來與《三國志》相比,被詬病不遵照史實、有失客觀,但演義勝在裝飾性和故事性,說書人手執折扇,胸無點墨之人亦知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煮酒論英雄等典故,而諸多戲曲如《定軍山》《單刀會》《長坂坡》等等更是家喻戶曉,傳誦著那個兵荒馬亂英雄輩出的年代,讓在有著上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上極短暫的`一段,卻成為傳奇。
三國是人的三國,是文臣武將的演義,文有謀臣如魏之荀彧、郭嘉,深通經史、腹有良謀,曹操評價二人之機智“雖陳平、張良,何可比也”,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司馬懿蟄伏半百終成大事;吳之周瑜文武雙全,巧用連環計,赤壁一戰強擼灰飛煙滅,青年陸遜智勇兼備,不急功近利,巧奪荊州,夷陵大獲全勝;蜀之諸葛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火燒博望驚退曹操,舌戰群儒沉著應對,空城一計以一敵眾,七擒孟獲平定南蠻,隆中對、出師表,從三分天下之構想到平定中原之雄圖,為先主之知遇之恩,六出祁山鞠躬盡瘁,五丈原的一抹夕陽下,“悠悠蒼天,何薄于我?”羽扇墜落;而那個天水人姜維,上有昏庸之主、下無可用之將,外有虎狼窺視,國將不國,獨木難撐,但至始至終戰斗到底,不忘丞相遺愿......
武有勇將如關羽,讀春秋左氏傳,使青龍偃月刀,手起刀落提頭進帳,而其酒尚溫,文丑顏良劈于馬下,縱橫難擋,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只為舊主,華容道義釋曹操,忠義所在,刮骨療傷依然談笑奕棋,美髯公的忠勇義,于廟堂或江湖都成千古佳話;燕人張翼德,環眼圓睜、虎須倒豎,性情中怒鞭督郵,為大業義釋嚴顏智取瓦口,最是那虎豹一聲喝斷當陽橋;那個“一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策馬挺槍如入無人之境,手起,刀槍若舞梨花,血染袍甲,殺透重圍單騎救阿斗;黃忠老驥伏櫪,百步穿楊,功勛之最在定軍山;再如典韋之勇冠三軍舍命救主,馬超不減呂布之勇,許褚頗有虎侯之威,即便是那個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呂奉先,也曾是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的霸氣兒郎啊!
一個個智士名將悉數亮相,更有許多無名小卒一閃而過,每個都骨血飽滿。大丈夫或腹有謀略運籌帷幄,或挺戟躍馬搦戰拼殺,或仁義或奸猾,或至情至性或心機深沉,每個人都活出了短暫又燦爛的光芒。
三位主公,曹操討董卓剿黃巾、滅袁紹定劉表,是那個胸有鴻鵠之志、不與豎子為謀的一代梟雄,也有赤壁遇周郎、敗走華容道、割須棄袍奪船避箭的折戟沉沙,有文韜武略卻疑心重重,殺呂伯奢、殺華佗之無辜,但也每遇良將“不忍以力拼之,思計招諭”,識人愛才,是奸佞之人也是一方英雄;劉備白手起家,織席販履為生,但他心有志向百折不撓,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一邊是報國家安黎庶的壯志,一邊是仁義為先的優柔寡斷,不舍百姓險些被擒、怕落口實錯失良機,本來易如反掌能奪的荊州西川卻費盡周折,報弟仇心切而戰略失誤,因仁義贏人心成就帝業,也因仁義失良機霸業難成;孫權繼承父兄之基業,又有良臣強將扶持,他審時度勢、舉賢任能,不管曹操大軍南下,還是劉備舉國之力東征,他終保江東,“生子當如孫仲謀”,不辜負兄長伯符之愿,他做到了。
每每看到英雄落幕,心中難免生出哀嘆,孔明一生鞠躬盡瘁,周郎無奈“既生瑜何生亮”,姜維有勇有謀,怎奈遇的是奇才鄧艾,馬超許褚酣暢之戰“一百余合,勝負未分,俱換馬匹,又出陣前”,棋逢對手成全了最耀眼的彼此;關羽黃忠一個落馬不殺、一個射其盔纓,心中都知彼此“忠義之士”也,不忍殺之,英雄識英雄,英雄惜英雄;曹操之奸復雜,劉備之仁也復雜,這些內心的掙扎,不論兵刃,在那個雨天,天下未分,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是一幀美好之景......若不是這亂世,曹操會不會冬夏讀書、春秋騎射,做一征西將軍足矣;而孔明躬耕于南陽,臥龍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云悠悠;遙想周郎,定是彈琴奏樂,小喬相伴,怎不勝過金戈鐵馬?
讓人喝彩、感慨又唏噓不已的人生啊,那些搦戰廝殺,那些斗智斗勇,都隨著長江東逝水而去,那一個個鮮活的英雄終被浪花淘盡,但都燦若星辰。
用它的開篇詞結尾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外話:除了書,順便夸一下94版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唐國強的孔明鮑國安的曹操,無人能超越,劇情遵照原著,緊湊不拖沓,重點又詳盡突出,臺詞尤其是經典片段,完全搬書中半文言半白話,親測孩子為了追劇情,對原版書也可以具備閱讀能力。去年隱秘的角落等劇火爆時,看過一個很客觀的評價“現在的爆款劇只是達到了九十年代的電視劇平均值”,深以為然。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9
明清以降,以《三國志》為基礎版本的《三國演義》流行于世,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三五百年,讀三國志之人寥寥,而熟知三國演義的人不計其數。粗略認知文字者不言而喻,即使目不識丁者,說起三國人物及故事典故者也能侃侃而談,久而久之,以三國演義取代三國志為學識途徑者不勝枚舉,除專業治史者心中了然意外,其他人即使號稱有文化之讀書人也以三國演義代替三國志而了解歷史。
三國志為史書,三國演義為文學作品,雖說文史不分家,但是總有各自的特質,非專業不足理清。雖然史書不乏偽史,但是較之文學作品,其偽處在于真假及論證手段,而非對人物事件之描繪,史書以求真為第一要務,而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為創作之起點,史書不如文學作品行筆可以放任無忌,天馬行空。雖然好的史書成果也可作為不錯的文學作品,但是雙壁之后,難見文史俱佳之作,尤其是唐代以來,官修史書占據主導,范式和法度日益完善,褒貶體制據以官方之態度,不可恣意,故而威嚴肅穆有余,而趣味活潑不足,如非科舉應試之用,亦非讀書人娛樂消遣之物,至于市井之民,受學識境遇之限,一無接觸熟識的條件,二實為理解深究有困難,所以以真實為首要的史書并不在世間流傳,造成人民并不知真史。對真史的認知空白使各自略帶歷史因素的世俗文學可以代言歷史的機會。各自標榜反應真相的大眾文化大行其道。文學作品以表達情感而為其宗旨,而市井文化在旨在抓住大眾民眾的精神需求,以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大眾文化水平狀況而言,通俗易懂和入鄉隨俗成為大眾文化創作和推廣的必要條件,否則曲高和寡,難覓知音。宋元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為專門以文娛業為生的行業生存產生了可能,形成了市場規模和發展條件。雖然市場潛力巨大和發展前景美好,但是對從業者而言,挖掘市場潛力、開發文化資源和吸引文化消費者事關其生存發展的大事。受其自身文化水平局限,注定了最初的文化產品創作者難以制造出格調很高的作品,不過與大眾文化水平的對接,正好使創作者和消費者達成了不錯的連接。宋代瓦舍中說書人的話真好是聽書人能懂的,這就足夠了!反正,如果說書人水平過高,大眾就消費和消化不起了!戲劇作品也是如此。
元代時間雖短,但是在文化發展中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階段。那就是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特點使大量的讀書人進入到了文藝創作之中,并且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不再是如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文藝創作,不是玩票,而是專職人員。這導致了元代以來,文藝的發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格調和豐富的色彩。市場經濟的繁華也促使了文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在這里流動,使元代以后的大眾文化的市場總量更加龐大,文化產品由粗糙變得更加精致起立。華美的包裝和豐富的內容讓實際上在精神和文化上還比較貧瘠的大眾認為真就是高格調了,就是最好的了,就如暴發戶們看到一個不錯的奢侈品一樣,已經得到樂需求和滿足,同時對于大多數工商者而言,他們的思考力也是很有限的,辨別的能力在缺少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條件下就會基本沒有作用。
為什么并不非歷史真相的《三國演義》卻取代《三國志》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大眾對歷史認知的主要文本,它的價值與合理性在那里?
三國演義的價值不在于這部作品內容的本身,而在于它形成的過程和影響他的因素,為什么它會與三國志有諸多不同,這些不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不是反應的東漢末年的歷史,而是反應明清以來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它在大眾中流行,行為一種與大眾交流的語言,一種江湖的規范。他的歷史價值不在于反映東漢末年的真實歷史,在于潛在的流行方式和產生的作用。并不是因為努爾哈赤讀了三國演義,了解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就有了更好的政治能力,而是,他讀了三國演義,就可以更好的了解統治者面臨的普羅大眾,人數眾多的民眾他們流行的價值取向和對話方式,比如“義”的認同。雖說忠義不分,但是廟堂之上,以忠為主,廟堂之下,江湖之中,義才會大行其道。怎樣理解和使用這個義的作用,可以讓統治者和治理中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民眾,做好控制和管理,提高自己的統治力。法律法規在顯性的,是明規則,而這些道義是江湖中盛行的潛規則,是隱形的,它與國家的政府的發展制度并行存在,在普羅大眾之間默默實行,對國家的政府的作用或好或壞,是一種無形而又綿長存在的理論,不容忽視,可亂可興。是一種民眾的力量,有創造力也有破壞力。天使和魔鬼實際上都是合二為一。亂世之際,法紀綱常敗壞,和國家法制照不到的地方,這些潛規則都在大行其道。
批判性地讀一本書,不僅要知道作者在書中講了什么,還要思考和能明白他為什么這樣講和怎樣講的。
現在讀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辨別的能力,分類的能力,歸納和分析的能力,最后才是記憶的能力。否則記得是偽造的內容和雜亂的知識,不成體系,不能完成創作和指導作用,甚至是誤導,那么讀書不僅無用,還有害。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0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
打,一個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計!薄暮x。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梢姰斢鲆姳瘋、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1
在寒假里,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里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為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為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為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著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為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為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說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說:“需要把肉切開。刮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說:“快開始吧!比A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說:“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謝謝了。”華佗卻說:“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标P羽說:“哪里,哪里。”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X,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
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
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2
割據中的處世良方
在這個紛擾復雜的社會中,人們都努力地探索如何少走彎路、如何少做錯事、如何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這便是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與借鑒中增強的處世能力。讀古觀今,我們可以以史為鑒。
歷史雖然已經遠去,但抹不去的是我們的記憶。我記憶中的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人的才智、武功、權謀都發揮到了極致。那段縱橫捭闔、求存避亡、東奔西投只為成就一番霸業的割據紛爭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處世的良方。
才德兼備,一諾千金
虎牢關力敵劉關張、轅門射戟退大軍、胯下赤兔手持畫戟的那個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呂奉先,生死關頭卻因為他的超強武藝而被縊死白門樓。原因便是他的背信棄義家喻戶曉,即使他愿降服,但也無人敢用他。他先后殺掉自己兩個義父丁原和董卓,又多次攻殺好心收留自己的劉備。多次透支了信義,所以最后只能償命。一個人在世上,才能是叩門磚,品德才是通行證。如果只有叩門磚,沒有了通行證,那便似沒了根莖的鮮花、斷了源頭的瀑布,只能享受才能帶給自己的一時的好處,最終將會被社會淘汰,湮滅在歷史的浪潮中。呂布不斷地透支了信用,一時得到了赤兔馬和貂蟬,卻永遠地在別人心目中留下了背信棄義的頑劣形象。這也應證了一句話: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誠信是品德的試金石,人生在世切不可丟了它。以后當我們走上社會,一定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有合作、有交流。愉快合作、順暢交流怎可少了誠信作為前提?記得以后要對自己的每一個承諾負責,盡最大的力量兌現對他人的諾言。盡管這么做暫時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等你獲得良好的口碑、在處理世事中顯得游刃有余時,再細細回想自己為了誠信所做的一切,你也許會笑著打出“V”字型手勢大呼值得。所以,朋友,要養成良好的品德,先從誠信開始吧。一步一步努力地做到才德兼備,一諾千金。
勿妒賢良,量力而為
諸葛亮一生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個是東吳英才周瑜,另一個則是北魏鬼才司馬懿。此二人在面對同樣高出自己一籌的對手時,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心態,也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F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在縱比橫較后,我們難免會發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好勝之心人人皆有。但如何用好好勝之心,我想周瑜與司馬懿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先來看他們二人知道自己非孔明對手的反應:周瑜瞬時起了嫉妒之心,決心除掉孔明以絕后患;而司馬懿勇于承認自己與孔明的差距,馬上根據自己的實力制定戰術。一個人一旦起了強烈的嫉妒之心,他便與理智漸行漸遠了。過了理智這一站,就只能慢慢地駛向失敗的終點站;停靠在了理智的這一站,才能穩步走向成功的目的地。周瑜也最終為自己的嫉妒與不容人付出了代價,三次受辱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而司馬懿選擇了堅守戰術,士兵叫罵與巾幗之衣都沒有使他氣急敗壞,最終熬死一代神相諸葛亮。我們主觀的好勝之心是一種不甘落后的積極情緒,但也要同時把握客觀的事實與條件。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力,找到自己與更優秀的.人的差距,探索出科學合理的途徑來穩步地增強自己的實力,逐漸縮小差距甚至實現超越。不可狂妄自大,更不可眼里容不下別人。因為寬闊的胸襟可以為我們收納更多的機遇和更多提升自己的空間。周瑜與司馬懿截然相反的結果,已經將這個道理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勿妒賢良,量力而為。
持之以恒,百折不撓
天水姜伯約,他一直有一個夢。為了報答諸葛武侯的知遇之恩,他要獨挑大梁,攘除奸兇、守衛蜀國,守衛先帝劉備的興漢之愿。在忠良猛將所剩無幾、宦官佞臣逐漸當道的后諸葛時期,不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竟然又存活了三十年。直接原因就是姜維多年堅持的出師北伐以攻代守、以損換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貴在堅持,貴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姜維九伐中原,名震寰宇,盡管常會遇到魏將鄧艾的頑強抵抗并屢有失敗。但他總能越挫越勇,一次又一次重振旗鼓揮師北上。盡管他的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現,但是他對蜀漢政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這種為夢想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夢想是對岸,困難是洪流,勤奮與汗水化作的木板還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將其連成一座堅固的橋梁。換一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們失去了堅持會怎樣?假設姜維為夢想奮斗一會兒便抵制不住誘惑、煎熬不了難關而動搖立場,國力強盛魏國定會迅速發展起來,不出數年便可踏平西蜀。姜維也絕無顏面與逝去的諸葛師傅相見。我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中,若是淺嘗輒止,定然也會覺得對自己的靈魂有愧。我們還要記住,挫折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是如影隨形的。它們在帶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讓我們逐漸成長。別被巨大的挫折打垮信念,也別被不斷的失敗挫傷信心,一路上需始終銘記“熬住便是一切”的道理。在追夢的路上,請學習姜維的精神,等以后達到理想的目標或者成就了一番事業時,想想這一路的艱辛,是這樣的一種信念支撐著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撓。
人生之路還得自己走,處世之道還得自己悟。三國之魅力即在于亂世中的處世之道仍適用于太平盛世。想必這就叫良方吧,不求似醍醐灌頂,只愿裨益余生。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個人讀書筆記12-13
讀后感《三國演義》09-22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3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5
三國演義讀后感07-26
《 三國演義》讀后感11-11
經典三國演義讀后感12-23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