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1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體現了一個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時代該干的事,本書有許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終身難忘,啟發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缺點與優點。
讀《弟子規》中,讓我有難忘的一句話是: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他的典故是管寧與朋友讀書時朋友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出外面亂逛,管寧割斷了席子與他絕交,對他說:我不與你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張席子。說完,管寧認真讀書,不再理朋友了。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們。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道德思想,包括尊敬長輩,尊老愛幼等等,我覺得啟發很很大。這就是我讀《弟子規》的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2
看了《門徒法則》之后,我發現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或者我認為是對的言行,在這樣那樣的方面都有一些不足。
在古代,“門徒法則”是做人的準則,至今仍影響著更多的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質。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一件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靈魂的永恒陽光!在仔細閱讀《門徒法則》的同時,我也帶走了心中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誰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您:
播下思想的種子,收獲文字;
播下言語的種子,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和收獲習慣的種子;
播下習慣的種子,收獲個性;
播下個性的種子,收獲命運。
弟子規讀后感3
今年寒假,因為弟子規的陪伴,讓我度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年。
從開始我自己吟讀,到媽媽解釋意思后和我一起朗讀,到我自己能流利背誦,再到我能在生活中隨處冒出一句弟子規來……媽媽說我成長了,是個懂規矩,有孝心,懂禮儀,講誠信,知仁愛,愛學習的孩子,媽媽說希望我能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弟子規的道理,我想我一定能做到的。
今天開學第一天,老師表揚我能在寒假認真學習國學經典,并評我為“寒假好少年”,我真的好開心哦!
弟子規讀后感4
三年級剛開學的時候,逯老師就教我們誦讀《弟子規》。剛開始,我只是跟老師讀,回家給家長背。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弟子規》里蘊含著許多發人深省的道理,其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讓我感受最深。
記得有一次,我外出找同學玩沒有告訴爸爸、媽媽,回家后被他們狠狠批評了一頓。當時我心里很難受,心想:“不就是晚點回家嘛,用得著這么兇嗎?”學了《弟子規》后,我明白那樣想是不對的`,爸爸、媽媽是怕我出事才這樣的。同學們,多讀點有意義、有價值的書,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弟子規讀后感5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最使我難忘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立即答應,不可慢吞吞地愛理不理。父母要求你做事時,應立即行動,不可拖延偷懶。父母教訓自己的時候,必須恭敬仔細的聽明白;如果做錯了事受到父母責備時,必須順從地接受批評,不可爭辯,更不可強詞奪理。看到這里我心里不禁內疚起來,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時,我就當沒聽見。爸媽讓我做事時,我就會說:"我是你的仆人嗎?“每當爸媽教我做人時,我就會把爸媽說的話當做耳邊風。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一句,我能抵上十句,總之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以前我是那么的'不懂事。我決定以后一定做一個聽話當時的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6
一年級上學期,老爸給我一本《弟子規》,他神秘地說:“這是一本神奇的書,讀了它,你會更聰明!”
半信半疑中,我開始讀《弟子規》。每天晚上,我和老爸一起坐在小板凳上,一句一句地讀,聽他講里面的故事。老爸講得很認真,但是也有字不認得,還要查字典,不像老師。有時候想偷懶,老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學了《弟子規》還不聽話!”我心里不高興,但是還得讀。一天晚上,我忽然覺得自己都記住了!老爸不信,我就背給他聽,還沒背完就被他一把摟住,半天不說一句話……
我總覺得《弟子規》是大人寫來管小孩的,我長大了要寫一篇《老爸規》,也管管大人。不過到那時我也是大人了,不知道還愿不愿意去寫。也許我和現在的老爸一樣,拿著一本《弟子規》,一本正經地教我的孩子。我會把老爸教我的'東西一字不漏地教給他,我還會告訴他:“這是一本神奇的書,讀了它,你會更聰明……”
弟子規讀后感7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有一則故事讓我久久不忘。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孝子叫孟宗。他非常孝順父母,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這可急壞了孟宗。
有一天,孟宗坐在母親身邊,問她要吃什么。母親說要是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鮮嫩竹筍湯就好了。孟宗欲哭無淚,嚴冬臘月哪兒還有冬筍哪?
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孟宗跋山涉水,可是連一個筍芽的`影都沒有看見。于是孟宗抱著竹子大哭起來:“老天爺,幫幫我吧,幫我實現母親的心愿吧!”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地,此時,突然從地下猛地鉆出竹筍,而且有好幾株。
孟宗頓時心花怒發,扛著一袋竹筍興致勃勃地回家去。說來也怪,母親一喝竹筍湯,病就很快好了。
孟宗純純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也深深感動了我。我要為媽媽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讓媽媽開心,我也開心。
弟子規讀后感8
剛上一年級,我敬愛的老師就帶領我們學習《弟子規》,去體驗弟子的。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能慌慌張張,慌忙則會釀出過錯;不要害怕艱難的'事,只要有決心,就能排除萬難。同時也不能輕視所要辦的事,每一件事不可能都輕而易舉辦到。
有一個周末,媽媽不在家。我玩得興高采烈,早就把作業拋到了九霄云外。第二天,我慌忙地寫著作業,用最快的速度做完了。可想而知,這作業做得馬馬虎 虎。等到彈琴時,我看了音符,發現它們十分簡單,便以為一定能自學成功,好讓媽媽對我刮目相看。可天不如人意,音是彈對了,節奏卻怎么也掌握不了。啊,看 來我真是輕略了這首曲子啦!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感慨萬千。《弟子規》是我行動的一面鏡子。中華民族從來都有腳踏實地、謙虛謹慎的傳統美德,我們將弘揚祖國美德。
弟子規讀后感9
這幾天,我們班里開展了“誦讀經典,感悟成長”的活動。我已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
我雖然對它的內容只是一知半解,但我知道它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航標。其中我感謝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必須恭敬 地聽從,并且銘記于心;當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我們時,應當虛心的接受。遺憾的'是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
記得那次寫周末作業,我不知道怎么寫日記,更不知道寫什么。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沒有寫出一句話,心里非常急躁,忍不住大發雷霆,把本子和筆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媽媽耐心地給我講解,我就是不聽,媽媽實在忍不住就吵了我一句,我就與媽媽大鬧了一場,把媽媽氣得都掉淚了。現在想起來,我非常的后悔。
以后,我要認真領會《弟子規》里的每一句話,并按照要求做事、做人,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10
在假期里,我看了很多書,但是國學中的弟子規對我印象最深刻。
弟子規分為八大片段,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弟子規,是作為弟子應該遵守的禮法和準則。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父母要孝順,在入則孝里面就講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的召喚,一定要及時回答,不能愛理不理的。父母的要求,一定要馬上執行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認認真真的聽從,不能當耳邊風。父母的責備,應當虛心接受,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
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中我明白了,應該對父母怎樣。使我明白了爸爸媽媽照顧我們不容易,以前我經常對爸爸媽媽大喊大叫的,現在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原來這么辛苦,平時只有一有時間,就可以幫爸爸媽媽打掃衛生,讓他們也不再那么辛苦,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弟子規讀后感11
我讀過很多書,有《格林童話精選》、《藍飄帶》、《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當然,我并不是喜歡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很喜歡讀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禮節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弟子規》中,有一個故事是晏子出使楚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時,有一次,晏子到楚國訪問,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高的小洞,想奚落晏子一番。不料,晏子用智慧使楚靈王無話可說。一會兒,楚靈王心想再奚落一番晏子,快到設宴招待時,楚靈王專門安排了丑劇侮辱齊國人,可晏子的一番話使他們轉怒為喜。真想不到遇到困難時,晏子卻用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真可以說他是“自秦以前智慧高的人了”。晏子用智慧給齊國人爭得了面子,從此楚國人再也不敢侮辱齊國人了。看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智慧。
弟子規讀后感12
《弟子規》文字雖少,內容卻博大精深,我們學的還遠遠不夠,其精髓絕不是短時間內我們能感悟透的。但有一點,我認為:《弟子規》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與現代社會不符,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而其實質性的東西并沒有改變,如講孝道、講友愛、講文明、將禮儀、講誠信、講修養等這些精髓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這就要求我們學《弟子規》的'知識及在踐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普及以國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將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帶來深遠影響,亦將是我們民族復興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和原動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做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做,始于《弟子規》,為人之本也!
弟子規讀后感13
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同享讀書樂,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以圣賢之道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媽媽常說,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先有德、再有才的人,學習《弟子規》是奠定德行的根基。
“德有傷,貽親羞”,孝敬父母就不應該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情,所以我要牢記: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凡出言,信為先”,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說話做事都要講誠信,做一個人人信賴與喜愛的人。
“過能改,歸于無”,人無完人,發現自己有過失錯誤,一定要下決心及時改正過來,不斷完善自己。
“朝起早,夜眠遲”,作為一名學生,要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飽滿的精神努力學習。
“有余力,則學文”,品德要力行,文化知識也必須要學,要認真學,才能在德智方面不斷提升。
熟讀《弟子規》,讓圣人的'教誨貫穿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14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絡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并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讀后感15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11-23
弟子規讀后感06-01
《弟子規》讀后感06-15
弟子規讀后感06-28
弟子規讀后感07-15
弟子規讀后感07-15
弟子規讀后感07-15
弟子規讀后感07-15
弟子規讀后感07-15
弟子規讀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