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錢穆《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

        時間:2020-07-20 12:51:00 讀后感300字 我要投稿

        錢穆《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

          《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一

          今日重讀良知之學(xué),反復(fù)咀嚼,終于明白它的真諦。由此來看,如今大多論“良知”的文章書典都是錯的,他們所論的“良知”是客觀的是非觀,善即善,惡即惡,板上釘釘,無可刊動。

        錢穆《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

          可今日一讀,我才發(fā)現(xiàn),良知并非與美、善同類,良知所代表的是非之心也并非客觀的是非之心,而是個人主義意愿的是非之心。舉例來說,人欲長生,則長壽為是,短命為非,助我延年者為善,折我壽命者為惡,相反,若此人愛財,則富為是,窮為非,予我錢財者為善,損我錢財者為惡。說到底,良知確實是一種是非觀,但并非大多數(shù)人所理解的那種是非觀,而是跟怒根據(jù)個人利益所定的是非觀。由此推之,良知之不過是一個中性詞,人人都有良知,意味人人都有所求之物,天理也是一個中性詞,是每個人心目中自己的主觀需求罷了。

          再往深推,“致良知”也并非“開啟”,發(fā)覺良知的意思,而應(yīng)當(dāng)是“矯正”之意,即將個人主觀的.是非觀矯正到與符合正道的是非觀相同,使個人所求為善,則為“致良知”。而有些書中把良知誤認(rèn)為向善(客觀)拒惡(客觀)之心,把惡人的良知比作蒙上灰塵的鏡子,這就是大錯特錯了,陽明子云:“無善無惡心之體”,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又怎會生而帶有明辨是非的鏡子呢?從這也可以窺到孟子,荀子和陽明心學(xué)泰州學(xué)派的繆誤之處,人初生時如混沌般七竅不通,不明善惡,又怎會擁有現(xiàn)成的是非觀呢?倘若如此,那人們每日從心欲就是了,又何必要學(xué)孝弟廉恥呢?

          由此可見,良知人皆有之,總店在于能否“致“良知”正“良知,無欲無求謂之超凡,不忮不求謂之得道,求名求利謂之利欲。,所求合乎者謂之圣人。

          《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二

          風(fēng)過樹搖,灑落一地嫣紅,根駐巖中,攬一杯落英,恍若羅浮舊夢。

          這是我夢中的巖中花樹,我相信,這也是五百年前映在那雙智慧的眼眸中的巖中花樹。

          那一天,陽明子與友步于花樹之下,友人問此花與心的關(guān)系,陽明子指樹曰:“你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事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那一瞬間,該是中國歷史上最美的一瞬了,每個看到這句話的人都驀地一驚:哦,原來我心中長著一棵花樹。

          其實心中有的又何止一棵花樹?青青翠竹,郁郁黃花,千般法身,萬種自性,皆匯于此心之中。我心,即宇宙。

          可如今,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棵花樹的存在呢?有多少人還癡迷于心中浩瀚的宇宙呢?

          太多的人步履匆匆,去追尋如露如電的榮華,輾轉(zhuǎn)于名利之間,身陷于物欲的囹圄而不自知。他們追求物質(zhì)的世界而荒蕪了心中的花樹,恰如一個沉醉于甜昧之夢中的人忘卻了自己在菩提下的真身。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所有的劣根性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由——太過唯物。并非是唯物劣于唯心,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唯物太盛,則重物輕心,重器輕道,重利輕義,重末輕本。人活一生總得有個信仰,中國人往往以沒有宗教信仰而自豪,這其實是最危險的,沒有信仰往往意味著沒有底線,沒有限制。這樣的人已不是唯物主義的產(chǎn)物,而是更甚的利己主義。

          如果你真的沒有什么可以名狀的信仰,那么我來告訴你;不妨信仰一棵樹吧,信仰你心中有一棵花樹,無關(guān)四季嬗變,無礙歲月流轉(zhuǎn),心澄樹榮,心濁樹枯,動善花開,動惡花落。將此樹擺放于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你在物質(zhì)世界中的一舉一動,一行一念,都不能與之相違。

          這樣,你便有了信仰,信仰是可以犧牲性命來維護的東西,這棵樹就是你的信仰,它的名字就叫良知。從此之后,你便能寵辱不驚,七情不發(fā),和于此身,廓然此心,境隨心轉(zhuǎn),即同如來。

          夫唯不爭,而人莫能與爭。

          那一樹花,便是你心中的善念,那一塊巖,便是你堅守信仰所遇的阻撓。駐根巖中,花開心中,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

          《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三

          久聞錢穆先生論陽明心學(xué)鞭辟入里,最近翻閱先生所著的《陽明學(xué)述要》,更覺得撥云見日,尤其在“良知”二字上,頗有感悟。

          陽明先生在四句教中國寫道:“知善知惡是良知。”由此可見良知是“天理之詔靈覺處”,說得通俗點,便是辨別善惡的是非觀,許多人將良知和良心混為一談則是大錯特錯了。

          按先生所言,良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只不過有的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了,恰如蒙上灰塵的鏡子照不出人像一樣,良知自然也就辨不出善惡了。我認(rèn)為此話極對,此前,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太過于絕對,“孺子將入玉井”的比喻也不是對人人都奏效,歷史上滅滿門殺孺子之事數(shù)不勝數(shù),由此可見,孟子之言站不住腳,反倒是陽明之說更加實際,也更加實用。

          既然良知人人都有,那么如何發(fā)覺良知呢?陽明先生平宸濠之亂時,張永曾問先生心學(xué)要訣。先生便告訴他八句要訣,在我看來,精髓只有兩句,一句是“自家同樣自家制”,一句是“知得良知卻是誰”。就第一句而言,發(fā)覺良知終究是自己之事,他人只可提點,不可代勞。正如佛家著名公案中所言,欲要心安,只能自己安心,想要別人“取汝心來,我替你安”則是不切實際。

          先生所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欲知其中味,須得自己吃”也是這個道理。第二句則說明良知覺醒者皆可為圣賢。陽明子對于圣賢的定義頗為有趣。他把人心比喻成黃金,只要純度高者即是圣賢,而份量大小(喻才華),則并非要緊之事。這樣,中國哲學(xué)終于從士大夫階級轉(zhuǎn)向平民階級,從而在明中后期掀起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人人皆有,能覺察其者為智者,能覺醒其者為賢者,能用之而不覺之者則為至圣之人。所以做圣賢并不難,難就難在如今已鮮有人能立下此志。如果你想做圣賢,就從現(xiàn)在起,致良知,開啟正能量。

        【錢穆《陽明學(xué)述要》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錢穆人文歷史認(rèn)知理念論文06-29

        小狗錢錢讀后感1500字12-20

        管理咨詢基本概述要點08-17

        《小狗錢錢》讀后感作文1500字01-15

        穆的姓氏起源07-20

        單證托收結(jié)算方式概述要點08-19

        小狗錢錢讀后感400字(通用15篇)03-16

        2017年證券市場基金概述要點08-21

        錢鐘書《圍城》讀后感1500字05-2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xué)生讀后感15篇03-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