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讀后感--盤點各種技術Bug3000多字
導讀:最后來說說三體中的那許多小說中的技術硬傷。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科幻小說,又不是學術論文,這么較真干嘛。 但,請看下面這個故事,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盤點三體中各種技術Bug,歡迎參考閱讀。
著名的科幻、科普小說家(同時也是物理專業人士)卡爾·薩根在寫一部太空史詩的科幻小說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星門”的設定和性質更加真實,請教了自己的理論物理朋友,廣義相對論大師索恩(當然,當時還不是大師……)。索恩在開車前往親戚家的時候看了這部小說,然后提議用廣義相對論中的“蟲洞”概念來構造 “星門”,卡爾·薩根采納了。但,更重要的是,就是因為索恩看了薩根的這部小說,開始認真地對蟲洞的各種行為和性質進行思考,最后和霍金一同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蟲洞的猜想、理論和定理,并且后來結合自己關于時間機器的思考,與霍金一同提出了許多很有意思同時也很認真的猜測與限制。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科幻與科學互動的例子。
這里并不是說要讓劉慈欣等國內科幻寫手找個物理或者別的學科的專業人士搞科研,而是要說:科幻大師們對科幻小說中的技術細節是很看重的,而且副作用是這點會促使專業人士思考,達到雙贏——當然,這是副作用。 而且,充分的合理的技術細節可以將幻想中的場景渲染得更真實,從而讓讀者有更強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就好比如果出現這么一個場景,恐怕你會感到很別扭把:一塊一公斤重的小石頭,其強大的引力在一米的距離上就可以把一塊鋼板扭曲成廢柴。
如果沒有傳統信道中的信息,那量子信道中的信息什么都不是,因為真實信息本身是由這兩個信道同時負責的。所謂量子信息的安全性,就是量子信道的信息絕地安全,不可復制,你一旦復制了信息就被破壞了。這和傳統信道中的信息一點關系都沒有。所以說智子的量子通訊可以讓相隔四光年的人實時通訊,是極度不合理的。而且,相對論已經說了:任何有意義的信息傳遞速度都不可大于光速。所以,在沒有任何附加的情況下說這是量子通訊,是對兩者的無用。
修正方法:說這是“超量子通訊”,以某種特殊的方法(名字隨便起,比如什么“量子無失真退相干法”)使得量子塌縮本身就可以完整地傳遞信息。至于相對論的限制,就說三體人發現相對論限制對微觀的量子效應無關——這點其實和現有物理有一點點沖突,但是雖然主流物理選擇保留微觀定域性,但這點并沒有說死。貝爾不等式發現以后也有一些非主流物理學家選擇了拋棄微觀定域性。
所以,說相對論對微觀量子效應不適用是可以的。 然后還是智子:智子是低維展開的質子,所以質量等性質不變,所以低維展開以后不可能“停”在那里讓你刻電路,因為量子效應決定了質子必然是出于位置-動量不確定的狀態的。
你要它在位置上固定,那么速度就是無窮大的隨機性,從而下一個時刻不知道會在哪里;如果你要它的速度固定為零,那么這質子就不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彌漫全空間。畢竟,不確定關系是位置和動量的不確定關系,就算質子現在已經通過低維展開成宏觀尺度的物質,其質量還是沒有變,所以不確定性不會受到絲毫影響。在量子不確定性中,判斷是否是宏觀的標準不是東西是否夠大,而是東西是否夠重。
修正方法:用某種未知的特殊力場固定質子,或者說維度展開以后量子不確定關系被修改了——總之不能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說就是說滿足現有理論,那就錯了。
依然是智子,干擾地球上的物理實驗的時候必然是要和物質發生作用的吧?那它自己就消失至少也是改變了(這點比較專業一點)。這是因為現代物理中,特別是控制高能物理的場論中,所謂發生相互作用,就是一個東西
A 和另外一個東西B通過交換某些成分(規范媒介粒子)來發生性質的變化。特別是弱相互作用,粒子的組成都會被修改。而如果智子是要破壞高能物理,就不能避免弱相互作用。而且,智子本身是個質子,會通過弱作用變成中子——至少在相互作用的?淇诉^程中是純在的。所以,保證智子本身不變是個問題。
修正方案:說智子里有某種特殊的力場保護著智子。反正,遇到搞不定的東西,就說有某種力場——但是,這招用多了也會讓人乏味的。
關于智子的最后一個問題:智子本身是質子,但是質子是有內部結構的,這個在智子構造中沒體現出來。這個有點信息誤傳遞的意思。
三體I中的硬傷差不多就是這樣——當然,還有一個是天文的`,那就是比鄰星的的三星系統,事實上是視三星,它是一個雙星系統和一個單恒星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只不過這段時間(天文學意義上的“這段時間”)里看起來三顆恒星貌似在一起罷了,所以叫做“視三星系統”,也因此不可能存在三體中的三星運動場景。當然,這其實不是什么大問題,就說在一個平行宇宙里,那里太陽系旁邊的比鄰星是一個三星系統好了。而且,太陽附近15光年里的三星系統有三四個,大不了改一個名字就好了。所以這不是什么大問題。
三體II中的問題其實不多,關鍵就是黑暗森林打擊,是有一點邏輯問題的:
黑暗森林原則是建立在猜疑鏈和技術爆炸上的,其根本思想就是不要暴露自己,暴露了就會被打擊。但是,打擊這件事情上是有問題的,因為如果是如書中所描述的光粒打擊的話,那通過被打擊星體的坐標被廣播的時間,星體的位置,以及該星體被打擊的時間,我們可以估算出打記者距離被打擊者的大致距離——兩個時間差的一半乘以光速。當然,由于打擊者會由于種種原因而耽誤,所以這個距離是上限。隨后,光粒打擊的話,會通過留下的痕跡(比如恒星爆炸時候的極化方向等)來給出打擊者相對被打記者的角度。有了角度和距離,打擊者的位置就可以鎖定在兩個宇域內,從而暴露自己。
因而,如果是采用光粒攻擊(或者別的任何需要從自己所在位置發動之間攻擊的方式)都會使自己暴露,那么按照黑暗森林原則,我就不應該打擊。
從而,陷入悖論。
因此,一個合理的設定,應該就是打擊者派出艦隊去打擊目標。該艦隊具有光速巡航能力(如果是翹曲引擎,那就可以超光速巡航)。
所以,這一點在三體III中就直接沖擊了黑暗森林打擊原則中的“廉價”性。
而且,如果只有發展出了(超)光速巡航能力了才會出來打擊,那事實上就陷入了這么一個情況:具有(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與不具備這種能力的文明構成兩個等級,前者對后者具有絕對奴役的力量,從而前者可以進行跨星系殖民,并且前者的各不同陣營之間將爆發戰爭——這就表示,用黑暗森林原則來解釋費米悖論是不可能的。
所以,打擊出現這件事情本身就與黑暗森林原則違背。但是,如果打擊不出現,那就不可能形成黑暗森林狀態——只有在局部(天文學意義上的局部)文明群恰好處于差不多的科技水平,而且彼此發現彼此的時候,才會建立黑暗森林狀態。這也就是三體和地球的狀態。
而,如果堅持使用光粒打擊,那就說明打記者根本不怕黑暗森林狀態,從而費米悖論一樣無法解釋——三體II中費米悖論得以解釋識的唯一理由,就是宇宙整體處于黑暗森林狀態。
當然,如果不要求對費米悖論進行解釋的話,那其實就無所謂了,黑暗森林狀態可以作為初級星際文明所要面臨的狀態,而高級星際文明(擁有光速巡航能力或者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則對初級星際文明可以隨意奴役——這很類似國外著名網頁游戲OG中的情況。高級星際文明之間還可以處于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戰爭狀態。
但如果是這樣,那三體II的意義與內涵將大幅度降低。因為三體II最大的價值就是讓人類意識到宇宙整體是一片黑暗森林,那種極度孤寂又充滿危機與緊張,時刻都擔心自己暴露在森林中別的獵人的狙擊鏡中的感覺。因此,如果放開了黑暗森林狀態,那三體II就和一般的星際題材科幻小說沒多大區別了。
三體III中,問題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楊東和綠眼鏡之間的討論。楊東的問題本身是:是否存在上帝。而綠眼鏡為了說明生命的存在不是上帝所安排的而進行了模擬。但是這個模擬本身有問題——生命能否被簡單地勾劃掉?事實上,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生命的出現是給定環境的必然結果,還是偶然結果?而無論選擇是哪個,都不能派出上帝的存在——如果生命的存在是某個環境的必然結果,那這個環境的出現就能體現上帝的安排;而如果生命的出現是某個環境中的隨機現象,那這種隨機性就能體現上帝的存在。所以,綠眼鏡用何種方式來說明上帝不存在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如果無論環境怎么變,生命都必然存在,那就和上帝無關了——但這顯然不是事實。
然后,人類在末日戰役以后的威懾紀元中,將藍色空間號和青銅時代號定個反人類罪是不應該的?紤]到三體人可能的打擊(比如通過某種方法破解了威懾平衡),給人類留下一點火種是應該的。所以人類在這里作出的選擇有點無厘頭。當然,這不是技術細節問題。
下一個技術問題,是關于四維碎塊。
如果出現文中所描述的四維碎塊,那么任何進入其中的三維生物都見死亡。
以人體來說,人體血管對血液是有血壓的,在四維空間里,血管不再可以完全包裹住血液——血液可以從第四個方向上逃走。因而,在血管壓力作用下,進入四維空間的人體內所有的血液應該瞬間噴射出去而死。同理,此而高維也需要低維的資源。最簡單的,就是低維下能量的聚集性更好,可以參考點電荷、無窮長線電荷、無窮大面電荷產生的電場。
事實上,不同維度的生物之間并不存在“高級”和“低級”的區別,這有兩層意思:一,智慧的進化和你是幾維生物是無關的,和自身的能力以及進化速度有關;二,并不一定高維就更復雜,低維就更簡單,這點數學家已經多次證明了,有的問題維度越低越容易,而有的問題維度越高越容易,比如彭加萊問題,三維沒答案,四維看情況,五維及以上則早就解決了。
另一方面,在四維碎塊(或者說“翹曲點”)的“邊緣”,文中的描述也有問題。比如在萬有引力號的船艙里就出現過一些描述,但是這個描述是有問題的。
首先,進入四維碎塊的物體不應該看不到,至少不可能一進入就看不到。這個道理很簡單,部分進入四維碎塊的肢體肯定與外面的肢體處于“同一個第四維高度”上,這樣它發出的光線可以按照“原路”離開四維碎塊進入人的眼睛。
另一方面,對于部分在碎塊里部分在碎塊外的那些分子原子等離子,由于外面的部分還是按照三維的物理定律,而里面的部分是四維的物理定律,而且四維中能量散逸速度更快,從而將存在一個能量差,因而引起各種能量激射——尤其對于強相互作用,如果一個強子一半在里一半在外,那色禁閉將打破,從而引起極大的強相互作用。同樣的,對于生物來說,內部的生物電流將完全開放在第四維方向上,從而散逸掉,于是生物體在四維碎塊(翹曲點)內的部分將神經失調,而且感到很冷。
當然,這部分你可以用各種手段來彌補,比如說三維到四維是漸變的(那和肢體突然就看不到矛盾),或者說有特殊力場保護——又是特殊力場。
之后是程心醒來阻止維德的曲率引擎計劃的部分,這里關于微黑洞的計算是明顯錯誤的。
文中說,環日對撞機產生了很容易蒸發掉的微黑洞,然后讓這個微黑洞吸收了木衛十三(5.68×10^15千克),從而形成了一個21納米大的黑洞,其壽命為半個世界。但是,這里三個數據彼此都相互矛盾。
假定黑洞半徑21納米,那么這個黑洞的質量為1.4×10^19千克,遠超木衛十三,因而這個黑洞在吸收木衛十三以前就是這么重了。而這么重的黑洞的壽命為1.5×10^66秒,也就是4.8×10^56個世紀,因此完全沒必要擔心蒸發過快的問題。
而如果假定黑洞的主要質量來自木衛十三(這樣才需要擔心原始微黑洞的蒸發問題),那這個黑洞的半徑為8.4×10^(-3)納米,而壽命為3.1×10^46個世紀,也不是文中的半個世紀。
所以,這一段的數據是完全錯誤的。
另一方面,這里寫到高Way落入黑洞,然后很科普地告訴我們,從他看來他已經通過黑洞視界接觸到了奇點已經死亡了,但是從外界看來他仍停在視界面上,而且還能看到他,還有人擔心如果現在做實驗刺激黑洞的話會讓他真正跌入黑洞而死。
這段描述也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落入黑洞的物體會反過來影響黑洞的視界面,使得它隆起,然后隆起的部分接觸到落入物體,最后他進就如黑洞了,所以從外界看來他也已經進入黑洞了。
其次,物體停留在視界外的話,附帶的效應是引力無限紅移,所以發出的光不但顏色變了,而且能量極微弱,所以事實上是看不到的。第三,后來的刺激必然位于高 Way更外的地方,所以不用擔心會刺激到黑洞而殺死高Way。
而黑域的描述也是錯的。修改光速的本質,其實是修改時空的幾何結構。最明顯的就是史瓦西解(劉慈欣也提到了)中視界位置為r=2GM/c^2處,c如果發生變化,視界位置也就發生了變化。所以黑域不是只吸引光,而是一個真正的黑洞。因而,后來在已經進入黑域狀態的DX3906恒星系中,程心、關一帆、AA和云天明私人根本就只能朝一個方向移動,不可能活得如此瀟灑。
另一方面,修改光速c以后,量子理論也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物質結構的變化,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現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強度會發生改變,因而生物根本不可能在c變化后的時空里生存下去——當然,c小小地變化是沒問題的。
二向箔的問題前面說過了,這里再說一個三維物體二維化的問題。 劉慈欣說:1,二向箔其實是維度蜷縮以后的空間;2,三維物體二維化以后沒有任何細節被遺漏;3,二維化以后的三維物體不重疊。
從 1和2可以推出,三維物體的細節是以蜷縮維的尺度為極限的,只能比這個尺度小,不能比這個尺度大,因為大了二維膜“放不下”,就成三維的了,和二維化這個大前提矛盾。同時,從2單獨出發可知,物體的尺寸不能被任意修改,否則就會有細節遺漏。而由3可知,不同粒子所占的位置不同,或者更準確一點,三維的費米子在二維還是滿足費米統計。
好,以這個前提出發,我們可以計算一下(當然,蜷縮為的尺度,因為文中多次提到以弦論為基礎,所以就取弦論中的尺度,Planck長度),一個邊長為一米的正方體,按照上述條件二維化以后,其面積將為驚人的692平方光年。
所以,這里索性不說保留所有細節和不重疊。
當然,所有的作為都可以交給那個特殊的“力場”來完成。
在 DX3906星域,發現那些石板的過程也有問題。文中說降落的位置不變,而石板就在他們腳下,這是不可能的。一百八十萬年的時間,地質會發生巨大的變動,所以那些字的位置不應該還在他們的腳下。這種運動不單是板塊運動(以地球為例,每年1~6厘米左右,一百萬年可以移動十到六十公里),還包括各不同巖石層的運動(地震)和土層的移動(比如南極洲的冰面滑移,當然,土層的話這個效應非常小)。既然這里最后石塊已經到了地下二十二到二十八米這樣的深度,這表明這一百萬年里地質活動還是比較活躍的,所以巖石層的運動帶來的影響就不能忽略。
除了上面所說的,還有許多細節問題。比如太空城中的風層,文中看來太空城里似乎天氣不錯,但事實上會出現類似科里奧利力的效應,從而使得不同“高度”的空氣之間存在風層。
還有,木星等類木行星附近的太空城,從文中“靠近木星的一側”這句話可以看出,太空城的轉軸是指向木星的,因而太空城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垂直。這樣的話,由于潮汐鎖定效應,太空城其實會多消耗不少能量,因為太空城會自然地產生一個與木星自轉同方向的轉矩。當然,這個方向的好處是方便調整高度,但是為此付出的可能比較大。
所以,一個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同向平行,然后在中段的一些支撐位置建造不旋轉的固定環,環上有推進器,用這個推進器調節高度;蛘呔褪遣粯嬙爝@樣的支撐環,就在旋轉的外表面安裝可以改變方向的推進器,然后計算好旋轉的角度來控制方向和推進器的開關。后面一個方案比較適合無中軸(也就是無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實上,考慮到太空城最終在打擊到來的時候需要作出各種不可預知方向上的規避動作,這種建筑在環(或者球等各種不同形狀)上的多方向推進器本身也是必須的,不然規避動作只靠兩極附近的推進器是很難完成的。
而對于太平洋一號這種當作衛星在運動的,就更加應該和木星的自轉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鎖定效應會對整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包括導致無謂的機械金屬疲勞)。而且,就算太平洋一號不自轉,在木星強大潮汐力下還是會自轉的,這就是潮汐鎖定的威力。木星對其衛星的潮汐鎖定效應就是造成其衛星表面冰層裂縫、地下火山活動和高溫的一個重要影響源,所以不能小看。
當然,這依然是小問題,因為說不定未來科技的推進器完全不用考慮能耗、機械疲勞和方向問題。
比較好的技術設定,就比如說通過將空間降到零維,然后“再降低”來實現全部十個維度都廣延的“新世界”。
相關文章推薦:
1.三體讀后感
2.三體讀后感6篇
4.《三體》讀書筆記
【三體讀后感--盤點各種技術Bug3000多字】相關文章:
《傷仲永》讀后感800多字01-28
各種路況過彎駕駛技術12-11
《三體》讀后感800字07-30
盤點英語國家里致謝的各種方式08-21
英語國家里“致謝”各種方式大盤點08-16
《三體》讀后感范文800字11-11
三體全集讀后感1500字11-11
《三體》的讀后感范文2000字11-13
《三體》讀后感1000字(通用5篇)05-12
2017主流無線通信技術盤點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