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通用8篇)
《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的著作,被認為是流傳最為廣泛、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著作之一。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三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1
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寫作了三部批判哲學著作,而《純粹理性批判》則是奠基之作。《純粹理性批判》不僅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調,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學地位,令康德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典哲學開創人。
康德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為哲學主體地位的形而上學名存實亡,近代唯理論與經驗論者各執一端,難以為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提供堅實的基礎,理性主義衰落,危機四伏,自由在中世紀的宗教禁錮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釋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擺在康德面前的任務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個認識論的基礎,還要為以自由為前提的道德倫理開辟一片天地。所以《純粹理性批判》應運而生。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獨辟蹊徑地進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轉了認識對象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在過去的哲學中,一直以來,認為知識必須符合對象,而康德則認為并非知識符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符合認識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档抡J同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感覺經驗,但同時也認為人的心靈有一套自己的認識形式和結構,因為單純的感覺經驗不能解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來源于先天的認識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覺經驗。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區分為三個環節: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純粹理性批判》也就分為三個部分,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先驗辯證論。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提出空間和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為了證明空間與時間是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進行了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最終得到了空間和時間是我們感知事物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感知的結果,空間與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人類理性只有一種直觀形式,物自體不可知。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范疇,對于知識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知性的參與才能構成知識。感性的作用是接受雜多的經驗材料,知性的作用則是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綜合統一以形成知識,對于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档绿峁┑闹苑懂犑钦J識世界的邏輯結構,范疇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純概念,起綜合統一的作用。圍繞著知性范疇,康德對其進行了主觀演繹和客觀演繹,最終證明了綜合是知性的自發性,范疇對于經驗的客觀有效性,范疇構成經驗的'先決條件,從而得出了‘’知性為自然立法‘’的先驗哲學的成就。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種理念,這就是靈魂,宇宙和上帝,他們分別代表著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世界之全體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只是某種理想的統一性,而不是現實的統一性。這些理念只是調整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對象,因而與物自體一樣都屬于不可知的領域,人類理性要超越經驗去認識這些超驗性的對象,就會陷入先驗幻相之中,不可自拔,從而出現二律背反的現象。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們了解康德哲學的敲門磚,只有在明白了《純粹理性批判》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兩部哲學著作《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確立了現象與物自體的二元論,物自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以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空間與時間,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范疇,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理念為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礎,以先驗哲學的方式闡明了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類知性范疇只在經驗范圍內有效的限制,以知性為自然立法作為先驗哲學的最高成就為結束,從而調和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各執一端以致無法為知識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堅實的根基的困境。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2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么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于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么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么?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于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于接受這一觀點該怎么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么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愿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档律踔琳J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档碌闹摂嗑褪牵褐詾樽匀涣⒎。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于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么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笨档抡J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3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于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于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同外,整體內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內容。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范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著“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通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范疇的考察,說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接著通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范疇運用于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非常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由于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閱讀、去理解,反復又反復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于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系。如果隨著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么,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認為:“絕對命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院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惫蚀,這里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當個人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脫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為,即服從自己的原則,那么這種道德規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之上,充滿著矛盾,這種先驗性哲學不過是一種虛幻的認識。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4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說,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能夠說是現代哲學的鼻祖。我們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難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須會有所收獲的。就我本人來說,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說明,這樣會更有利于去理解這本書,那里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透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潛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這一點十分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跋闰炓卣摗币簿褪侨祟愓J識潛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那里就應分別加以說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應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因此,在“先驗要素論”里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資料,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務必要透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能夠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現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范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出發,運用范疇去綜合感性帶給的經驗材料,這樣范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概念分析論“。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導決定力把范疇運用到現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知性指導決定力把范疇運用到現象上去要有必須的法規,也就是說它要依照范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象有效,而對超越現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但是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透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于假知識,如關于靈魂作了內含“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于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于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理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定之后,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說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務必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另外,它又說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說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筑術出發,來說明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5
《純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學家康德。該書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范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著“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通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范疇的考察,說明了數學是如何可能的,接著通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將知性范疇運用于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档碌摹都兇饫硇耘小肥俏鞣秸軐W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紐爾·康德的生平聽上去是對他這位象牙塔里的知識分子一生的戲稱。他1742年出生在普魯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歲的時候進入大學,在這里教書直到73歲,除了在這個城市40英里的范圍內走動外,一生從未出過遠門。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生不變,據說這是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狀況。每天早晨5點由男仆將他喚醒,花兩個小時進行學習,還有兩個小時講課,寫作到下午一點,然后再去一家餐館進餐。下午三點半,他準時散步一個小時,不管天氣如何。他在菩提樹下的.一條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時,鄰居們都根據他每天散步的情況對表。一天余下的時間里,他會花在讀書上面,并準備第二天的講課。約在晚上十點間睡覺。
康德的寫作和講課涉及廣泛的范圍:倫理學、神學、宇宙哲學、美學、邏輯學和知識理論。他在政治和神學上都屬于自由主義者,他同情法國革命,直到恐怖統治為止,他相信民主,熱愛自由。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于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于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和“關于天體起源的星云假說”。這兩大假說從物質自身的運動和發展來解釋自然現象,摒棄了神學創世說和自然界永恒不變的觀點,因此恩格斯說:“康德在這個完全適合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學的方法。”
在“批判時期”,康德對他以前的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及以休漠為代表的懷疑主義進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著。此后他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這兩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繼間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誕生的真正標志。有人將他的哲學比作一座橋,想入哲學之門就得通過康德之橋。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6
康德哲學是在近代大學的學術壞境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思辨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學究氣的一部作品。許多試圖讀懂康德體系的人都半途而廢。不得不承認,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華:形而上學思想確實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但是我們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顧,也不必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只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唯物辯證法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通過我們鍥而不舍的鉆研,我們必定能進入康德哲學富麗堂皇的大廈,觀賞到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啟發心智的思想藝術品。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第一遍讀完《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覺得云里霧里,不知所措。更何況寫讀后感了。遂又耐著性子讀了第二遍。頓時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至少這部經典的教育名著讓我欲罷不能了。我只能說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我一定讀第三遍第四遍。根據我所能理解的純粹理性批判,我將她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結構,思路(內容)及評價。以下我將一一闡述。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討論的問題從本質上看是全新的。從其歷史背景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的歷史條件,就是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它帶來了法國啟蒙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啟蒙運動。而《純粹理性批判》就是這些思想運動的參天大樹上結出的一個碩果,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首先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國啟蒙學派的大無畏精神宣布:“我們的時代是真正的批判時代。”
其次,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產生為其提供了理論基奠。我們都知道,康德從青年時代道奇哲學思想成熟和創立時期,一直都處于自然科學的強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盧梭為首的人文科學的誕生,為《純粹理性批判》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來盧梭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牛頓相提并論的人,他們是各種領域——自然領域和人文領域的巨人。
關于這本書的結構,我是按照目錄來分的。整本書雖然層次明顯,但若刻意把他們分散確實有點差強人意了?档聞t依據《純粹理性批判》在其整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決的任務和問題,將它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先驗要素和先驗方法論。而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其次,先驗邏輯由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構成。最后,先驗分析論又分為概念分析論和原理分析論。另外,從《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結構來看,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種靜態的解剖和分析。故這部經典名著我想更適合稱它為:理性的解剖學。但是,《純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發現和判明了認識能力的結構,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諸認識能力的結構所制約著的諸認識能力的功能,判明它們各自在知識總體和相互關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档碌摹都兇饫硇耘小坟瀼厥冀K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
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于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圍繞三點來解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都兇饫硇耘小返谝话嫘虻拈_頭就寫道,人類理性在哲學或形而上學這種知識里“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問題糾纏著;因為這些問題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超出了人類理性的所有能力!比祟惱硇缘谋拘钥偸且扛康,要一直追問到水落石出,不容再問,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學,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后根據,以建立起絕對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什么是純粹理性批判呢。對此,康德寫道:“我所謂批判,并不是批評各種書籍和學說,而是著眼于理想有可能不依賴任何經驗去追求的一切知識,來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學是否可能,并確定其源泉,范圍和界限——所有這些都是從原理出發的!睆倪@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對象,對理性進行批判的出發點,批判所涉及的范圍以及批判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顯而易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質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說的理性的一切事業中最困難的事業——自我認識。
最后,怎么辦。對此,康德提出,哲學應模仿自然科學走上科學之路。綜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極的,它警告人們不要把理論的理性運用到經驗以外的本體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誤用;但這種對認識范圍加以限制的消極作用馬上就表現出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它恰好留出了一個余地,將它交付給了實踐的理性。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7
人類是怎么認識這個世界的,人的知識是怎么得來的,一直是哲學家人討論的主題。文藝復興以來的的哲學家大致有2派的觀點。一派是認為只有依靠人的自身所具有的認識能力就可以認識這個世界,考察內心就可以獲得知識,笛卡爾,盧梭就是這類唯理性派的代表。但是以培根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家認為知識來自于觀察來自與經驗,我們所獲得的對世界的認識來自于經驗的累積。
這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唯理性派認為經驗是不可靠的比如憑經驗認為斜插在水中的鉛筆是彎曲的但實際上不是。唯經驗派認為喂理性派是閉門造車,所的的結論是無本之木不能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這個爭論被康德解決了,康德認為人要憑借著自身的認識能力來分析觀察得到的材料才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
本文的絕大部分的結論都是從康德的巨著《純粹的理性批判》得來。
首先要提出個概念,康德認為物自體是引發我們感覺的基礎,是一種已經存在但是不為我們所能探求的概念“作為我們感覺對象而存在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本身是什么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只是知道他們的現象,也就是它們作用我們的感官時在我們之內產生的表現”(《未來形而上學導論》)認為我們的認識能力不能超越經驗。
康德把人的認識能力分為3種: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認為感性能力得到直觀感性知識。先天的感性直觀形式整理經驗使它成為數學知識。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感性直觀有兩種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這2個概念先天就有的不能通過外部的經驗的來的經驗概念。“因為為了使某些感覺與在我之外的某些東西(也就是與我所在空間的另一空間的某些東西)發生的關系,以及同樣為著能把那些感覺表象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從而不只是彼此不同的地方“這樣就一定要一空間觀念為前提的所以空間不能從外部的關系里根據經驗獲得啊,正相反,這外部的經驗只有通過我們所設想的空間觀念才能成立。物自體只能給我們個原始感覺,而這個感覺只有感覺之外的某個東西結合才能形成經驗。時間也不是從任何經驗所的來的經驗概念,因為要是時間不是作為前提先天的成為同時或者繼續的基礎,那么同時和繼續也不會進入我們的知覺。只有在時間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表象許多東西在同一時間存在(同時的或不同時的(繼續的))所以經驗要有時空觀念為前提才能存在。
康德認為時間因素和經驗的結合誕生了代數,空間因素和經驗的結合誕生了幾何。拿代數來說,比如1+1=2這個代數知識,先是有個1,然后在加了個1(時間上繼續加1)結果和2等價了。這個時間上的增加加的結果才是代數存在的基礎。同樣的比如幾何知識上的空間的2點直線的距離最短必須有空間的量度所以我們有了空間在個概念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因為時空這個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數學知識也有普遍性和自然性。
康德認為知識的一切作用歸于判斷,因此知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判斷能力,又因此,知性是一種思維能力。
康德認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經驗的純粹概念才是思維的根據。他稱這種純粹概念為范疇。這些范疇分為四大類,每類包含3個范疇:量(統一性,多樣性,全體性)質(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關系(個性,偶性,原因及結果及交互性—既主動于被動之間的關系)樣式(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性與不存在性,偶然性與必然性這3對)這些范疇都是純概念與經驗無關的是先天性的“與感覺無關”人可以通過這些范疇來解釋自然,給自然立法。所以說康德認為人類發現的自然規律不一定就是客觀規律,可能是有偏差的。這也可以用人類在科學上的不斷進步新的概念不斷的修正代替舊的概念來佐證!胺▌t不是理智從自然界的來的,而是理智給自然界規定的”(〈〈來形而上學導論〉〉)悟性實際上是自然的立法者我們所了解的知識一種現象,對于本質是什么,我們一無所知,不可能知道物自體。
理性是什么康德首先說“我們的一切的知識然后進達知性,最后終止于理性”理性是一種想超越現實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與我們現實的客觀的表象的此岸世界相對的,這是個絕對的無條件的`概念)世界及自身的欲望。可是我們是不能認識和把握它的,在這方面探索就是形而上學。我們日常的常犯兩種錯誤,一種是把一種屬于現象的東西加上物自體才有的屬性使之符合物自體。比如很多國家都認為宣稱自己的制度是最理想的,這就是一種絕對化的說法,事實上也是主觀的不是能被檢驗的。另一種常犯的錯誤就是直接去追尋彼岸世界想去探索物自體,這就是形而上學,比如探求靈魂,世界的本質和上帝。靈魂是一切精神現象的最高統一體,本質的世界是自然物質世界的最高統一體,而上帝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統一體,是最高的物體和理念,是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這三者都是我們所不能考察的,因為前面說過了要考察現象就要用到知性,而知性只能考察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范疇里的事物,但是靈魂,這種精神現象的最高統一體則不能被考察到。所以所以康德就說過不能否認上帝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這些彼岸世界的事物是我們不能探求的。
強行的探求世界的本質的話就會引發二律背反,也就是說一種事物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也是成立的。比如下面的四個經典的相對的二律背反。正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反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單純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反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單純可分割的部分組成。正題:世界存在著絕對的自由。反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必然的制約沒有自由。正題:世界上存在著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反題:世界上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
這四個背反都是可以被相互駁倒的。比如如果說時間是無限的那么在此刻以前肯定有個無限的過去,但是如果過去是無限的,那怎么會有現在的時刻呢。因為不可能經歷無限個過去到達現在啊。如果說時間是有限的,那么時間就有個開端啊,那么時間是怎么產生的?開端以前是什么?這也是無法回答的,時間也是不可以無中生有啊。所以康德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純粹的理性的所有一切辨證之嘗試的結果不僅證實了我們在先驗論中所證明的,即我們所有自以為是以為能夠引導我們超越可能的經驗世界之一切的結論,都是欺人的而沒有根據的而且進一步告知了我們人類的理性具有超越這類界限的自然傾向”。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 8
初中水平讀《純粹理性批判》,難啊。讀的這么費勁當然要拿出來臭顯擺一下下。
讀的是鄧曉芒版的。
主要是康德自己造的概念太多,不過沒邊沁得多。難不成先被概念?以下說的不對的請大家隨意虐。
“先驗”理解了就好。先驗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停的先于經驗的動悟或者至少是同時,不知道動悟這個詞用的對不對?看到老有人說“先驗”,其實是比較唯心的。尤其是時間和空間的先驗還有因果論。先驗是哪來的?先天的,差不多就是天生的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先天就有的。還是有點玄玄的,怪不得有人把哲學叫玄學。
它的認識論麻煩。就是“統覺”——人的雜多意識的統一的認識論。
說的.從“經驗”開始,我老覺得翻譯的不應該是“經驗”。不停說超出經驗就無真理,可是它的目的就是超出經驗,就是最后的本體論——自由客體。
最讓我覺得好的就是時間空間的先驗,這愛因斯坦的狹義論的時間空間統一的意思差不多。
先驗加經驗就是康德認定的所謂真理。超出經驗就會造成二律背反,比如論宇宙的限度,既可以推出它是有限的又可以推出它是無限的。如果人類還沒去過月球或看過月球的話,我就可以推出月球有人居住又可以推出月球沒人居住,二者誰都無法辮倒誰。
我覺的康德是個懷疑論者,尤其是對上帝的存在,最后只好還是休謨的利益即:有的話,信了我就上天堂嘍。沒有的話,信了也沒啥壞處。其實是賭一把的感覺。所以一直說把道德和幸福掛鉤績效——迷信點的說法就是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還有實用點的說法就是信上帝可以維系人的道德,這個說法好多人說過,不知是否是康德最早提出的。
還有圍繞因果,論范疇等的系統的統一,西方的所謂體系,就是不管啥理論都要求要一統多,比如要求對世界的萬事萬物要求有一個絕對的解釋,那就是上帝唄。
不能再講了,再講就要露出馬腳了。
前面300頁讀的我頭大,差點放棄。后面越來越輕松,還想讀第2遍吧,再過幾年在讀第二遍。讀的模模糊糊的。
我建議想讀《純粹理性批判》,最好先把前300頁讀2遍,再讀后面的。
【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經典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8-07
《童年》讀后感_讀后感02-1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02-1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07-06
匆匆讀后感讀后感03-23
童年讀后感_童年讀后感02-17
《匆匆》讀后感《匆匆》讀后感04-03
朱自清的匆匆讀后感 讀后感03-05
朝花夕拾讀后感 讀后感03-04
城南舊事讀后感 讀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