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大秦帝國》讀后感

        時間:2023-06-12 22:27:14 讀后感1000字 我要投稿

        《大秦帝國》讀后感(精選37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秦帝國》讀后感(精選37篇)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

          《大秦帝國》是孫皓輝寫的長篇歷史小說,記敘了秦國自孝公到秦二世之間的歷史,講述了秦國如何從一個倍受六國欺凌的國家,逐步變成一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強大帝國。作品以強大的歷史氣場、豐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對商鞅、李斯、秦始皇等人物性格和命運的描繪,弘揚了中華文明“自強不息、厚德裁物”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強烈的憂患意識與前赴后繼、奮發圖強的精神。六國聯合力圖肢解和瓜分秦國,使秦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形勢,激發出商鞅變法這一改變中國文明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秦孝公在政事堂前矗立起一塊“國恥”刻石,并以“同心變法,洗刷國恥,若有異心,天地不容”,表達了義無反顧的變法決心,當時的秦國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當國家遇到危難關頭,總會聽到激勵軍民奮勇前進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誓言,并體現在孝公斷指寫“國恥”、體現在六國合而謀秦、體現在百萬人力修鄭國渠、體現在長平大戰。正是這種憂患意識和奮發圖強精神,構成了秦人的精神支柱和獻身傳統。

          二是尚群為公意識與團結奮進、艱苦奮斗精神。尚群即是把民族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群體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洞笄氐蹏肥前焉腥簽楣鳛槿A夏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在作品中加以彰顯的。在變法圖強、一統華夏、文明再造的過程中,秦國上下同心,任事不避險難,勞作不畏艱辛,奮發惕厲而著意創新,質樸求實以能事為榮,孜孜不倦以公事為本,民風官風之清新純厚。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強健浩蕩的精神力量,在當時有著極大的魅力。小說借秦王贏政之口,呼喊出“人無神氣,一事無成!國無神氣,一事無成!”其所描寫的王翦為使嶺南大片國土融入華夏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分感人。

          三是“海納百川”與百家爭鳴精神。這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所在。小說在這方面設計了一系列生動豐富的情節,引人人勝?坍嬅鑼懥饲匦⒐⑸眺、張儀、蘇秦、范雎、蔡澤、李斯、韓非、鄭國等眾多人物的性格、心理和命運,表現出了秦帝國崛起過程中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懷和氣度。在“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遴選儲君的考!焙汀暗蹏盃庿Q天下治式”等場面的描寫中,作者從自然環境、時代氛圍、組織設施、爭鳴的內容、方式和參加的學派代表人物以及社會效果等方面,全景式地將華夏文明初創期出現的百家爭鳴的盛況呈現在讀者面前。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原生文明由涓涓溪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華、成熟的樞紐期。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沖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國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后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峰。

          大秦帝國——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

          這是一部雄渾、厚重、沉郁的書,這是一部輕松、熱血、青春的書,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為過的書,因為它敘述的內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為它描繪的時代呈現了太多的元素。

          讀這書的時間,我非?鞓芬卜浅8袘,這是這部書的魅力,作者筆力蒼勁、描繪細膩,為我們刻畫了戰國時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隨著書中的情節跌宕起伏: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錚錚誓詞而熱血澎湃;為商鞅大義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懷敬意。

          秦帝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體的思想延續,在中華歷史的演變中,最終融合成我們能看見的那些儒道釋法墨等哲學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見卻遺傳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氣或處事方法。然而,也是在歷史的流轉中,我們也失去了或者遺忘了許多。作者孫皓輝在開篇前言里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卻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與創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國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秦國這個地處西北,文化和經濟相對落后,被中原諸侯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最終統一了六國。根源在哪里在于“大爭之世”求變圖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田井,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使秦國率先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換,極大的調動了下層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至此國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雖然有無數人指責秦政是暴政、秦國是虎狼之師,但是我們應該處于當時的時代背景考慮,秦法無疑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盡風頭,而后世獨尊的儒術被摒棄在一旁!諸子百家都對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為商君。因為秦國近二百年堅持法治,而在戰國中最后脫穎而出,六國拍馬難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策略,是秦國在人才戰爭完勝山東六國,為秦的統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雖然本國人才不多,但對于招攬山東人才卻不遺余力。不問出身門第,但凡有真才實學一律委以重任,絕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張儀縱橫家、蔡澤計然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于學派出身,有才利國則用之。秦非人杰地靈之地,歷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相反六國人才濟濟,卻置之而不顧。譬如魏惠王時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每一個人之后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國之實才,卻只是禮待像孟子這種所謂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遠是摸不著邊際的,講了幾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實現。治國在于務實,所以孟子之道永遠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終導致魏國的衰敗。

          秦國用人之務實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相反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 “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也終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更為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為之后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戰國的最后一位戰神李牧也因“叛國”的罪名被殺,用人之不信,自毀其長城,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墳墓。

          小說以秦獻公的死去作為開端,引出了本書的第一個關鍵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說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種,那秦孝公無疑扮演了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國正面臨內外交困的艱難局勢。野蠻貧弱本已是頑強盤踞的痼疾,其他國家的全面敵對,一致仇視更是一把高懸于秦國不屈頭顱之上的三尺利劍。六國卑秦,不與會盟,一個瀕臨崩潰的小國,生還是死,繼續還是終結,這是作者拋出的的沉重問題。用手段和計謀解決當下的困難只是治標,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個國家的標本兼治。

          法!用法治國!這是一個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靂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絕對信任之上,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變法過程中,有反對,有抵抗,有陰謀,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誠,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揮灑自如的筆墨,把原本隔了簾幕的歷史故事演繹顯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轉跌宕。“法”的芽終于在秦國萌發了,可這一切,在大秦帝國的締造過程里,僅僅是個引,也僅僅只是序幕。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無比的坎坷崎嶇,要改變一個落后國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幾代人的努力。所幸,在歷史的風起云涌當中,秦國人沒有退縮,接下去的幾代君王也沒有改變初衷,在百家爭鳴的大格局內,他們始終奉行法家之學,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國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巔峰。而秦國的文明,那在剽悍堅毅的血性土壤上誕生的文明,也最終戰勝了并統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綻放出無比絢爛的光芒。

          縱覽全書,剔除宮闈陰謀,政局斗爭,情感發展,個人興亡,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國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時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誕生源自于法治的興起,而儒學則不符合戰國之道。針對他的這一觀點,我深感贊同。首先,從先秦歷史來看,儒家之學本就是亡國之論。講求仁義道德,禮讓謙遜,大爭之世,這種論調何能立國其次,退一步說,儒學即便可用于安邦,也非用于開國。只有用“法”這一冷峻客觀的利器,才能掃除亂世時因人治而產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亂,創建全新的國家運行平臺,從而使國家達到一個更高的競爭起點。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并非依靠人力。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

          《大秦帝國》是陜西作家孫皓暉歷時16年創作的一部大型歷史小說,全書十一卷,500余萬字,入選中華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二名”。這部書我斷斷續續花了一年多時間才讀完,后又觀看了《大秦帝國》裂變、縱橫、崛起三部電視劇。

          其中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就是秦部族如何從一個西陲小國成為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就其原因是進行了變法且變法最為徹底。秦部族窮則思變、立志變法圖強的精神是秦帝國強盛的關鍵。秦國在變法發起人秦孝公和變法支持人商鞅相繼離世后,仍能堅持變法政策。且商鞅的變法非常徹底,甚至達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變法者不顧個人安危得失的執著精神不可忽視。秦人社會上下能夠普遍擁護并熱心參與變法事業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秦法源頭的商鞅變法的進步法治理念對當下有何借鑒意義。一是“法以愛民”的立法思想!渡叹龝烽_篇《更法》有一個基本主張:“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边@是由立法思想講到變法的必要:因為法治的目標在于愛民,禮儀的目標在于方便國事;所以要使國家強大,就不能沿襲舊法,不能因循舊制,就要變法。二是“去強弱民”的立法目標原則。就其實質而言,“去強弱民”是通過法治手段引導國民由野蠻進入文明的必然途徑。三是“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則。國家之亂,在于有法不依。歷史的事實一再說明,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法治狀況如何,即取決于法律是否完備,更取決于法律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執行。四是反對“濫仁”的'司法原則。五是“刑無等級”的公平執法理念。六是“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

          秦帝國所創造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正源,其所創制的一系列司法制度至今還影響著我們。我們要從中吸取精髓,為當今的司法改革提供借鑒。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4

          總是喜歡看亂世的史事,并對其心向往之。亂世,代表了烽火、英雄、帝王、美人。那里有數不清的故事,在戰火硝煙中翩翩起舞……

          在中國史上,有三個時期是不容錯過的亂世。一為戰國,一為魏晉南北朝,一為五代十國。然而三者之中,我尤是喜歡戰國時期。在那個年代,一個平民士子,可以一躍而成為天下輝煌,佩六國相印,縱橫捭闔。也可以鼓琴求相,諷諫君王;在那個年代,敵可以為友,友可以為敵;在那個年代,有人才聚一堂,知交滿天下的幸運。那個年代,風起云涌,變幻莫測。

          五代十國時期,我以為是一群跳梁小丑在占山為王,而那個年代不見英雄,卻是以紙醉金迷的艷曲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讀五代十國史,令人胸臆堵塞,慨嘆英雄無覓。

          魏晉時期,雖是英雄輩出,但畢竟,那個年代,已然不復天真,充斥的,是怪異、荒誕,讀了魏晉史,揭開故事的面紗,發現,三國演義里面,原來美化了太多的人物,雖“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我畢竟灑脫不起來。

          所以我喜歡戰國時期。由于年代的久遠,真與假,已很難憑借一本史料來斷定,我可以信我所喜歡的。

          喜歡戰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有的戰爭。那是一個奇詭戰術初登上歷史舞臺的時期,是新舊戰術互相交錯,互相爭鋒的年代,那個年代的戰爭,是把天真錘煉成熟的戰爭。

          喜歡戰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特產的君王。無論他們是昏聵,是暴虐,是睿智,他們,總是比往后的每一年代的君王更真、更可愛。他們沒有身份高低之說,唯敬賢用能。

          喜歡戰國時期,喜歡那個年代的女人。女人,在戰國史上,竟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們或傾國傾城,或柔情似水,或堅毅若鐵,或不讓須眉。她們,也是一道風景。

          喜歡那個年代的論戰。很簡單,很直接的方法,倘若你有道理,那便去說服他人。在稷下學宮,每每都有論戰,于是,那里涌現出了許多名士,很難說那些名士的成長與這些論戰是無關的。

          喜歡那個年代的文化。在亂世流亡的文化,碰上亂世流亡的士子,激出奪目的火花。楚辭、諸子百家學說,百花齊放。

          尤其喜歡那個年代的名士。五代十國缺乏名士,僅是一群填寫淫詞艷曲的文士,迷醉花間;三國時期名士紛涌,但他們終是或少了純真,多了虛偽造作,而兩晉時期的名士,卻是過于追求名士風范,以致予人雕刻之感。他們像是由同一個模板所造,差別的,僅僅是原材料與工藝制造的瑕疵;而戰國時期的名士,他們活得很真實,他們角逐官場不諱言或為蒼生理想,或為名為利,而隱逸山林則是真正怡然自得。名士,是戰國時期的靈魂,他們,是戰爭戰術的揣摩者,是帝王實踐野心的實踐者;是辯才無敵的學說捍衛者,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撐起了戰國的天地。

          一.名士是怎樣煉成的

          戰國時期,名士繁若星子。如許多的名士,是怎生長成?卻又是以何標準去判斷呢?

          名師出高徒是亙古不變的定理。

          自即凡而圣的孔子之后,涌現出很多著書授學的大家。而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為了學習而遍訪名師。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承襲于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譬如那個秦國崛起的第一締造者商鞅,有傳其師承變法第一人李悝,亦有傳為精通百家的大師鬼谷子高足;而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孫臏、龐涓則已考為鬼谷子得意門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李斯曾修習于大儒荀子……老師的能耐,是他們得以汲取知識的源泉,在老師的教導下,他們漸漸完善了理論學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萬卷書已然讀破,下一個環節便是行萬里路了。那便是游學。從老師那里學到了足夠多的理論知識,還需要一個媒介來使其與戰國的風云形勢相融合。很少有士子在成名之前未經過這個環節。他們遍歷各國,考察各國的政局、地形、民俗風情等,那是真正地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在游學的過程中,士子們一點一滴將所學與實際貼切地結合了起來。游學時期該是最辛苦的環節,士子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尤其對于一個家境較差的士子,因此,游學也是一個士子磨礪自己意志的方式。史說,秦孝公為圖強富國,召山東六國士子來秦,他選材的方式便是讓士子們考察秦國,這是縮略版的游學,并且由于山東六國在那時視秦為蠻夷,雖游學而無幾人踏足秦國土地。商鞅做到了。他深入秦國,從貧瘠的商於之地到隴西邊界,于是,他也成功了,換來史上最睿智的君主的大力支持,也使秦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西方小國逐漸強盛,堪與六國之首魏國爭鋒。而那個由于不滿商鞅變法而以身試法的秦王子即后來的惠文公,因此被流放,他也以一個游學士子的身份走遍秦國每山每川,在游學的過程中,他深入了解了秦國,了解了新法,終于玉汝于成,將秦國帶向戰國之霸的位置。

          我甚喜歡游學這種修習的方式,心中總有牽念,想在得空的一天,學學古人,用雙足來踏遍祖國的山川,過過每個地方獨有的節日,學學他們的方言俗語,那,才是真正走過而非路過了那個地方。

          一名學富五車,胸中藏有丘壑的士子,如何才能夠大放光芒于天下,屹立亂世之中呢?

          一為造勢。

          可以借以造勢的,有師承、有人品、有家學等。據聞張儀蘇秦出師時,士子間知其名者已為數不少,皆因他們是鬼谷子得意門生,如此,他們在未展才學之時已由師名庇蔭獲得戰國中的一些名聲。蘇秦又在將才學兜售六國之前,先去游說已如風中殘燭的周室,遂而名聲鵲起,成名不成功。而兵家孫臏則藉由鬼谷子高足及孫武之后兩重身份而在未展才學前便已聞名于世。

          二為論戰。

          通過唇槍舌戰,士子們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使自己的才學得以展現。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士子聚集之地,憑借論戰,一顆顆璀璨之星升起,荀子便是在稷下學宮的論戰中脫穎而出。而諸子百家在論戰中各展所長。流傳至今的辯論題目“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就曾在稷下學宮中由孟子與荀子開壇論戰;而風塵游俠式的人物墨子,也曾在墨家總院設壇同秦孝公辯論關于秦國實行新法的利弊問題。論戰,使真理得到了驗證,也使士子有一展所長的天地。于是,稷下學宮成為了當時文化的中心,名士云集,如鄒衍、慎到、淳于髡等,都是稷下學宮的座上賓。而在各國都城的茶肆酒寮,也有或大或小的論戰開展,譬如商鞅在入秦之前曾一展所學于魏國大梁。

          三為游說。

          學而優則仕,于是士子們去游說各國君主,兜售才能,既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也是名揚天下的方法。士子游說國君,向國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供國君參考,倘若符合國君心態,符合當時潮流,他的游說則為成功。孟子周游列國,屢敗屢戰地兜售自己“王道”的思想;張儀入秦向惠文王提出連橫策略終至成功;而惠施,憑借名家巧辨思想得到那位以怪異著稱的梁惠王的.賞識……

          一位名士,同時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戰國形勢瞬息萬變,倘若無法跟上改變的步伐,他終將游離于時局之外。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未必所有名士均從此規律。士子們的修習方式不盡相同,譬如墨子從學于儒家,在奔波中充實了六藝,但他不曾游說君王,僅以自己的方式,尋求亂世中的真諦;荀子求學于稷下學宮,在各家學說的澆灌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儒家思想。

          戰國名士,他們的成名,是藉由自己的真才實學打拼出亂世之中一塊立足之地。

          二、世有伯樂,后有千里馬

          1.君王與名士

          戰國時期,七雄稱霸。面對奄奄一息的周室,先是楚莊王問鼎洛陽王宮,繼而又秦武王欲舉雍鼎。強國想做結束這亂世的霸主,弱國想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于是各國各代君主,無論昏庸與否,均求才若渴。

          魏文侯大膽啟用李里變法,展開變法篇章,同時由此引出了人才之戰。于是不僅僅法家得以發展,法家名士有了施展才學的舞臺,各家學說在那個年代紛紛崛起,一時百家爭鳴。各國君主求賢敬賢,各位能人異士四處奔走,求得施展才學的天地。

          世事變幻莫測,在戰國那個優勝劣汰的年代,各國君主都懂得禮賢下士。于是,便因著形勢與君王品質,有了不同的君臣之屬。

          在戰國時期,有史上最睿智、最賢明的君主。個人認為,那個人莫屬秦孝公。有史上搭配最默契、最無間、最相信彼此的君臣。個人認為,那當屬秦孝公與商鞅。睿智的君主搭配天縱英才,成就了秦國霸業的奠基。

          史上商鞅大放異彩,而這位識得千里馬的伯樂,更是了得。首先,他的辨識千里馬的方式已不得不令人驚嘆,在秦地游學三月,由此拿出治國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他雖求賢若渴,但并不急躁,莽撞;其次,由于商鞅想試出急于革新的秦孝公的品質,第一次被接見時講了王道思想,而秦孝公隨不感興趣仍能耐心聽完,并且在經過這樣兩次不滿意的情況下仍能夠給予商鞅第三次機會,終得到這位曠世奇才。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難得的寬容、忍耐的氣度與童稚般的熱情;再次,商鞅變法,需要很大的權力,秦孝公沒有畏懼功高蓋主,沒有害怕大權旁落,一步步將國家大權放給商鞅,從掌管軍事的左庶長,到開府丞相般的大良造,最后在新法禁止封地的情況下封商君,食邑商於十三縣,他的磊落胸懷,足與圣人爭輝!再者,商鞅的冷酷嚴苛惹出很多人事麻煩,變法遭遇到的挫折,都需要秦孝公來清除阻力。變法成敗,于商鞅而言,只是自身的成敗,他可以毫無顧慮地大刀闊斧變法,而對于秦孝公,那是他的國家他的子民,變法的成敗于他而言是沉重的擔子,但他,義無反顧地挑了起來,并且給商鞅變法撐起了無風無雨的晴空。此等胸懷,縱橫天下,無人出其左右!

          商鞅為這份真摯地肝膽相照而感動,傾盡所學以酬知己,最終成就了秦國的大出于亂世。記得范仲淹有文章《嚴先生祠堂記》中有:“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在此,也可以說,微商鞅不能成孝公之風光霽月,微孝公豈能成商君之流芳百世哉?

          無論古今,有才學的士子均渴望有商君的際遇,他雖是下場凄切,但人生得如此一知己,得以施展胸中抱負,豈不快哉!人說商君在惠文王欲車裂其時起兵反抗,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想,這可能是一場誤會,畢竟,以他與孝公的肝膽相照,以他的人生理想來看,他以身殉道的可能會更大。畢竟,當時的他,可謂掌控了秦國大權。

          雖然世上還會出現第二個商鞅,可惜不會有第二個秦孝公。

          蘇秦當屬史上最風光的臣子。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掛六國相印,可謂達到了名聲的極致。他受各諸侯國的尊崇,但他的一生,卻是跌沛流離的。他苦心經營合縱策略,但總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正是各國君主雖很不吝惜其官職與財富,但他們卻均無法像秦孝公待商鞅般放手、信賴,燕文侯不久辭世,而燕易王好名不實,齊宣王過于多疑,魏襄公“望之不似人君”,楚威王命如紙薄,而楚懷王昏庸善變,趙肅侯唯諾寡斷,韓宣王暴躁沖動,并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的弱點:放不開過去六國的恩怨。如此聯盟,致使蘇秦進行的合縱主張時不時受到牽掣,以致捉襟見肘。最終,合縱雖減緩了秦國東出的進度,仍在蘇秦遇刺身亡后趨于流沙。蘇秦在功名與目的上是成功的,但他的策略,卻沒有像商鞅變法那般得到徹底地發揮。

          稷下學宮當屬史上集名士最多之地。齊威王是一名很有霸主氣質的君王,在他的手上,齊國在魏國漸漸衰弱中強盛了起來。他重視文化,建造稷下學宮給名士,并且給士子們的待遇優厚,使得齊國一時為天下文化中心。但是,無論霸氣英明的齊威王,好德不平的齊宣王,還是暴虐成性的齊湣王,他們均對待稷下學宮的學士養而不用,讓人才白白浪費掉,可悲,可嘆!

          屈原的下場當屬忠義之臣最可悲的下場。那個總喜歡將自己比作芝蘭玉樹的天真的男子,總是那般地熱情似火,一腔熱血想要扭轉楚國局面。然而懷王昏聵善變,頃襄王昏庸無能,屈原雖致力于對楚國進行變法,實施新政,但無奈時不我與,他既沒有君王的強力支持,也沒有軍事力量作為后盾,在楚國這個盤根錯節的老牌諸侯國里,他孤立無援,“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楚國柔和的絲竹樂與吳儂軟語做背景音樂下,一株芷蘭,憤然投江自盡,留下千古余韻。

          在戰國的烽火硝煙中,龔自珍撕心裂肺的呼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痹缭鐚崿F。雖然列國君主有英明有昏庸,可他們在戰火面前,奉行“戰國時期什么最貴?人才!”的宗旨,將人才進行到底。沒有所謂的閥閱制度,也沒有舉孝廉、舉秀才,更沒有所謂的科舉八股,唯才是用。雖然,就此人才仍不能夠完全地大展所學,但已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就此而言,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選才方式與流程是進步多了,但相較于戰國時期的唯才是用,前二者均是有所差距的。

          戰國的烽火,鍛造出了如許多的伯樂,雖則優劣有別,但相較而言,那烽火,竟是士子的天堂。

          2.戰國四公子與養士之風

          戰國時期,不僅君王求士,為國家能喘息于這亂世,王公貴族更是以養士為風。門客多少竟與封地多少,權勢多大聯系起來,成了身份的象征。史上最著名的養士大戶當屬戰國四公子:狡兔三窟的孟嘗君田文,散財救國的平原君趙勝,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無忌,博學善辨的春申君黃歇。他們以養士著稱,以好客為本,在當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國君。

          孟嘗君其人,任俠,好客,謙沖但也殘忍。他以齊國宰相庶子之身,憑著自身的聰慧與遠見,以及禮賢下士的品格,一舉成為田氏宗長,齊國第一人。他養士不問門第,不究過往,且奉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哲學,毫無選擇地接受食客,并對待自己的門客,無論才能,均真摯尊重,急人之難,所以引得當時大多不得意的士子、風塵俠客乃至流亡逃犯都紛紛投奔,竟得以集得三千門客。所以孟嘗君的門客中,雞鳴狗盜,三教九流,無一不包。在如今看來,那似乎是聚眾謀反,但對他,這個養士待士的習性,卻幫著他在風雨如晦的天下,數次死里逃生,保住了他在齊國的地位。他之所以能從虎狼秦國死里逃生,是仗了雞鳴狗盜之徒的才能;他之所以能在封地薛地躲過齊湣王的屠刀,是仗了馮諼為他精心打造的狡兔三窟;他之所以能在被罷相之后重新啟用,也是仗了馮諼的聲東擊西之術。孟嘗君與其門客,正是:君以國士之禮待我,我以國士之才告君。但他的殘忍也同樣為眾所知,他可以因為別人嘲笑自己“眇小丈夫”而一怒之下“滅一縣以去”,他的殘忍,令人生懼!

          平原君其人,歷史評價不甚高,他長袖善舞,好虛名,但在趙國危亡之際,散盡家財征得敢死隊以救國,使他的缺點在功勞簿上褪色些許。彼時,養士蔚然成風,已成為身份的象征。作為戰國武裝力量最強的趙國的公子,掌握國家政權的他,養士似乎是裝點身份,追求流行的方式。他養士一如孟嘗君,多而雜。但他沒有孟嘗君待士那般仗義,但無論如何,在那個年代,他能夠聲名于外,自有他的優勢所在。他長袖善舞,隔岸觀火,負了武靈王所托,在趙國政權交替的過程中非但未受其害,反而得以步步高升,他的人格高度在此打了個折扣;他為了名聲清議而殺掉嘲笑跛腳者的愛妾,看出他待門客并非十分真摯,他的決策近乎投機,為著的只是自己的名聲;他寵信“白馬非馬”的名家學士公孫龍,只因為其擅長辯論,言辭犀利,也看出了他養士不追求價值;他偏聽馮亭之邪說,利令智昏,導致長平之戰的爆發,葬送了戰國時期最驍勇善戰的趙軍。但他曾在鄒衍駁斥“白馬非馬,人有三耳”的詭辯之術無用時及時疏遠了公孫龍,說明他能虛心聽取教訓并及時改正;他曾任用自薦的毛遂,得以說服楚王救趙,化解了趙國的危機;他也曾在秦國攻趙而援軍未至之危急存亡時,聽取門客李談建議散盡家財,募得敢死隊3000人,使趙國堅持到了援軍前來的那一刻,并在事后不求封賞,足見他躋身于戰國風云人物是有其原由的。

          相較于孟嘗君積極主動,以致帶點鉆營投機味道的養士作風,以及平原君愛好虛名、講究表面排場的處世態度,信陵君卻是個性較為溫和與寬容,且被司馬遷大加贊譽其對待賢才賓客最為真誠,“不恥下交”。信陵君時期的魏國,已是強弩之末,勉力維持著表面的奢華,但只是鍍金的空殼。信陵君養士,他是真正尋求有才華者,并因著他的個性,無論身份高低,只要有才華,必是平等禮儀相交,因此,他的手下,真正聚集一大批有能之士。因為信陵君的賢能,其他諸侯國在十余年里沒有大舉進攻中空的老魏國。關于信陵君,最著名的事件便是他的竊符救趙。他之所以能夠竊符,是侯贏的功勞,而侯贏能為他所用,并不惜自盡以報知遇之恩,則是感念于信陵君對他的無上禮遇;他之所以能調動魏軍,則是由于朱亥鐵錐殺晉鄙,而朱亥能為他所用,也是他禮賢下士的功勞;而他為救趙國急難,數于魏王交涉,在無法取得兵權時,為不負所托,親率賓客,以飛蛾撲火精神趕赴趙國,相較于平原君的隔岸觀火,他是真正地俠義作為。信陵君為訪賢士毛公、薛公,深入市井,而平原君恥之,由此看出二公子的人品心性,而毛、薛二人也在信陵君安居趙國而秦軍犯魏境時加以提點,使得信陵君及時趕回國家,粉碎了時人在竊符救趙時對信陵君是否愛國的懷疑。

          比同前三者,春申君黃歇也以養士聞名于世。但關于春申君門客的作為,卻較前三者遜色了些許,反而春申君個人作為,卻更為輝煌。春申君養士,提供門客優渥的環境,但也許正是因為富貴養人,使得春申君門下,卻是少有作為。據聞春申君上等門客竟以珍珠裝飾履鞋,足見其豪爽與富貴。而春申君其人,在楚國立世于戰國,并成為合縱的縱約長上,功不可沒。他博學善辨,憑借一張利嘴,說服秦國放棄攻楚;他為國盡忠,寧陷自身于危難而幫助楚太子逃離秦國;他思想前衛,大力支持革新派屈原在楚地實施新法;他為國圖強,吸引名家來楚教化,世人皆知荀子曾擔任楚蘭陵令便是春申君的邀請。他機智堅毅,勇氣過人,愛國盡忠,于是在他為相之際,能夠使楚國在強秦虎視眈眈之下,一度發展。但是,權勢滔天,富貴過人,使得這一代智士漸漸被王座、美色迷了心竅,不復當年的豪氣英明,最終自取滅亡。

          戰國四公子的養士作風,給當時有才能而又不得施展的士子們一方得以庇佑的天地,雖是相較于君王的賞識,少了盡情發揮的空間,但對士子們而言,那也是一方樂土。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5

          歷時近四個月終于讀完這套孫皓暉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國》。選擇讀《大秦帝國》僅僅是想對自己國家的每個朝代歷史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期然卻真的讀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秦朝,是個不同于以往教科書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誠然歷史有的時候是會被歪曲,但是縱使隔絕了幾個時空,歷史的原本面貌依舊存在,不會因為人為原因而泯滅于世。

          讀《大秦帝國》的同時,觀看了《百家講壇》中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戰國說客雙雄》、《戰國七雄》,《秦兵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顧》、《丹砂女王之謎》、《真實秦始皇》、《先秦百家爭鳴》、《孟子的智慧》。看的越多,覺得自己的歷史越是匱乏,越是對那些輝煌的過去著迷。我想從我看到的秦國歷史、春秋戰國政治文化軍事、以及眾多人物和歷史謎團說下自己淺薄的看法,謹以此讀后感獻給自己這幾個月的苦讀,更獻給讓自己膜拜的作者孫皓暉。

          一、秦朝發展史

          西周初分時并沒有秦國,在周孝王時秦人部落有一首領叫非子,養馬養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賞,就封了甘肅隴西一帶,繼承祖先的贏姓,這可以看做是贏世一族的起點。后來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有了叛亂,在沒有多少諸侯救援的情況下,秦襄公抓住了歷史的機遇,拼死護主。雖然西周滅亡了,但東周時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國,將西戎之地鎬京,及甘肅隴西之地賞給秦國,此時的這塊封地西戎之兵占領著,秦襄公多次征戰都沒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幫助下得到了此封地,這就是所謂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實".秦穆公去世后經過了15代國君,秦國均碌碌無為。在后來的三家分晉,戰國時期到來之時,秦國并不強大,直到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后,秦國崛起成為大國,由原來的封鎖函谷關之內變成可以抗衡六國的大國。但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為時,商鞅慘遭車裂。此時也出現了戰國時期的有名說客雙雄—蘇秦、張儀,對這兩個人物出現時間,史料是有爭議的,姑且按照此二人師出同門,并師承鬼谷子。此時蘇秦在游走于合縱攻秦,張儀則連橫破合縱,在這樣的大爭之世,政治外交手腕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后六國合縱未成。秦武王即位因舉鼎而死,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即位,這個時期有流傳后世的宣太后、魏冉、白起,更有提出長策"遠交近攻"的范雎。秦昭襄王在位時間56年,熬死了長子,只能機緣巧合的立安國君為太子,而這個即位僅三天的安國君就是秦始皇的祖父,如果沒有陰差陽錯的安國君即位,也就沒有后世的始皇帝。安國君是短命的皇帝,其子異人在商人呂不韋的協助下由趙國的人質變成為秦國國君。三年后異人死嬴政即位,經過趙姬之亂后,嬴政殺嫪毐一黨,呂不韋飲鴆自殺。嬴政正式掌權后任用李斯等一班大臣,一統六國,秦王朝成為史上第一個集權國家。在嬴政歸天后,二子胡亥在趙高、李斯策劃下殺長子扶蘇即位,史稱秦二世。在這個昏君統治下,煌煌帝國大業葬送。先是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后是劉邦項羽一征天下,至此秦國大業終。

          二、春秋戰國政治、文化、軍事

          不管秦國的結局是什么樣,終究抹殺不掉那段歷史在時空長河中燦爛的痕跡。從春秋到戰國,各色史上有名人物悉數登場,譜寫著華夏最偉大篇章。原生文明、社會意識形態、被后世稱為"苛政"的秦法、流傳至今的百家爭鳴思想、禮樂制度等等無疑不是那一段文明存在過的證據?v觀整個歷史長河,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是文化最燦爛奪目的一刻。只有在那樣的大爭之世才能碰撞出如此璀璨的思想。儒家講仁愛、禮樂;墨家講兼愛、非攻;道家講求自由、無為;法家講求維護統治者權威,用嚴刑峻法統治國家。這個時代成為流傳后世的思想孕育的土壤。軍事方面更是耀眼奪目,之前自己對古代戰場自己一直都所知不多,讀過《大秦帝國》后,填補了這一塊的空白,由最初的"鳴鼓則戰,鳴金收兵"擴大到當時的武器,擴大到極具魅力的戰法。人類到底是性惡還是性善姑且不論,但人類為爭取生存地盤和一己利益就會暴露出人性最丑惡的一面,所以很多史學家稱戰國無義戰。戰爭這一古老但卻貌似是永恒的話題一直追溯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文明也沒有取代掉戰爭。如果不論及正義和人性,我想古代的戰場精彩更要勝過于現代。幾萬甚至于幾十萬上百萬的人決戰一地,是何等的場面。僅就調度而言,非一般人能做到。戰國隨著鐵器的使用,戰場上的兵器更是品種繁多,不得不感慨我們祖先的智慧。云車、大型弩、鐵蒺藜、甚至是獸戰無不彰顯古人的智慧。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水淹大梁這些戰法更是給古代行軍作戰畫上重重一筆濃彩。

          三、人物評判

          1、始皇帝

          首先當說的一定是始皇帝,這個最具爭議卻又最具魔力的一個人物,縱然身死兩千多年都逃不掉后人各種的評判。功過是非留給后人,但每個人的評價卻不會做到如過去所發生的事實那樣真實、確切,或多或少都會包含個人的情感因素、政治取向以及前人評判的影響。人一輩子不可能不犯錯,何況肩負歷史重任的一代偉人,我們不能過于苛刻的去評判,僅從始皇帝能夠一統天下,使華夏不再陷于爭端,我個人就覺得他符合歷史的潮流,是個不折不扣的胸懷天下的智皇帝。他能在掌權之后因鄭國事件而一怒下"逐客書",后在李斯的《諫逐客令》下能敢于承認錯誤,就不得不承認始皇帝是個明君圣主,一般人肯于直面自己的錯誤都很難,何況一朝之主。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能知賢善任,統籌全局,更彰顯出始皇帝的睿智果敢。在善用李斯后能堅持商鞅的變法之路,能在一統大業之后統一度量衡、車軌同行、統一文字、修建長城,給華夏建一個穩定的根基,所有這些偉大的功業不能被后世的寥寥數語以及攻訐湮滅。后世的評判終究有很多的政治因素在里面,比如張耳、陳余之說,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謠言止于智者",我想今天應該讓更多的人去看到是與非,歷史是已經成為過去,但公道還應該存在于人心。在小的時候讀《三字經》,有句"司馬遷撰史記,不掩惡不虛美",不知是何種原因,這句話根植在我的心里,讓我一直覺得太史公說的都是真理,現在想想真是可笑,不能否認太史公為《史記》所付出的.的辛苦,但是太史公也是人,他也在秦氏之后,不是當事者怎能說清當世事。太史公如此,其余的史料更值得去斟酌去深究,不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正如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否認始皇帝也有很多的過失,但是人無完人,如果非要按功過是非是評判,那我想始皇帝也只有在皇陵地宮下搖頭嘆息了。他下"逐客令",那也是被時勢所迫,韓國的鄭國疲秦政策,一群老世族的聒噪,始皇帝也許是逼于無奈也許是一時糊涂,不過好在始皇帝敢于承認和擔當。對于我們眾所周知的"焚書坑儒"事件,僅此一件就讓我們不問具體因由把始皇帝打入"暴君"行列,就連教科書中都是這樣,當看到"焚書坑儒"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個皇帝真是殘暴,可事實呢,事實卻是這個"儒"到底是儒家,還是說儒士和術士都有?鬃幼鳛橄惹刂T子百家中最具分量的一個,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思想,但是也不能全盤接收,孔子尚且這樣,那難保他的弟子里沒有一些利己的異類,始皇帝統一六國后,已經將一部分儒士封官,可這些人終究還是要將郡縣制回歸到諸侯制,且不說始皇帝,就算當今,有哪個政黨允許異樣的聲音存在于廟堂之上。回看歷史,郡縣制是社會發展的大潮流,而那些吵嚷著回到諸侯制的儒士們,也許是為了一己之利,也許只是當時六國復辟力量的唇舌而已。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那樣的時代,生發出"焚書坑儒"我不覺得是倒退、是殘暴,而是必然,是順應潮流,更是那些儒生術士自找死路!這里引用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評判"秦始皇的焚書事件,在歲月流逝的長河中,一場反復辟反倒退的政治戰役,被偏狹的演繹成了一場惡意毀滅文化的暴行,這種評判折射著我們民族時常痙攣性發作的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刻意失察,至少人們忘記了,焚書事件是帝國新政面對強大的復辟勢力被迫做出的反擊,是新文明徹底擺脫舊時代而付出的必然代價!"還有種聲音說秦朝稅負繁重,服役過多,可始皇帝做的件件大事都是為了一統華夏之后穩定根基而做,只能說有的工程也許是操之過急,有了勞民的嫌疑。建長城為的是防范蠻夷,華夏再亂,那也是自家的事,如果被外邦侵占,那就真的是國將不國了。修馳道,給后世帶來的利益更是多多,據載在始皇帝陵寢中現挖掘出的車軸,兵器一類,都是標準化作業,這些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就算漢高祖推翻秦政,但是都不能否認秦制的偉大。始皇帝陵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也許是大家咒罵的一個點,但是論及哪朝哪代帝王不是給自己修建陵寢,就算我們現代人死去都要講究風水,買塊好地葬了。情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得不承認皇陵修建很是勞民傷財,但是也給后世留下了享譽世界的瑰寶,當咸陽城付之一炬的時候,起碼還有個皇陵存在。始皇帝陵的記載是那樣的壯觀和不可想象,直到今世我們都不得不感嘆這一壯舉。以水銀為河流是一個怎樣的場面,兵馬俑的千人千面又是怎樣的震撼。鄭國渠、都江堰靈渠等等這些直到現在都讓后人驚嘆的豐功偉業,怎能被虛掩!相比項羽掘秦始皇陵、將咸陽城付之一炬以及之前的六次大屠城,我們怎么能將殘暴,能將苛政猛于虎加于始皇帝身上,而秦二世的作為又是始皇帝身后之事。真相不允許掩蓋,歷史不允許顛倒。對于秦始皇也許會一直是個爭論的迷,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而我更是滄海一粟,我更傾向于始皇帝是個胸懷天下、有高度有深度的真爺們!

          2、商鞅

          這個對秦統一和后世有著不朽功業的人,卻死于極其殘酷的車裂,歷史沒有因為這樣極刑而薄待了商鞅,直到今世我們都在為他的建設所折服。可以說始皇帝的統一不是一個朝代的功勞,和他先祖們的打拼是離不開的,秦孝公知人善任用了商鞅,能視商鞅之法制為至寶,為商鞅掃平法制路上一切屏障,這個君王就是值得稱贊的。商鞅的法被后世,尤其復辟勢力鼓吹為"苛政",究其實是一些人基于自己的政治權利和欲望而故意將歷史歪曲,但歷史總是能撕碎那些企圖蒙蔽事實的面具。如果完全尊奉孔子的"仁政",那才是統治階級愚民的政策,百姓一定更傾向于"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不是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毀阡陌,廢井田,最后使耕者有其田,這才是百姓想要的安居樂業。如果一個國家最后連國人都想逃亡到別國去,那是國家的悲哀,是統治階級的墳墓。而商君的變法威懾到了老世族的利益,終究難逃最后的慘刑,如果秦惠文王能如秦孝公一般重視商鞅,那又會怎么樣,可終究歷史沒有給秦國這個機會,正如始皇帝再英明也架不住上天安排了胡亥成為他的繼承人,煌煌大業終究付水東流,此時想想老子的無為思想很是有的韻味,值得去揣摩深思!

          3、李斯

          人們對李斯的評價也眾口不一。我個人覺得李斯是和趙武靈王有的一拼,都是屬于先明后暗。前期功勞昭著,后期把持不住。有人用"倉鼠廁鼠"理論來評判李斯,我個人不贊同,就像王立群教授所講,人的心理狀態,個人秉持的理念都會因時因地而異。如果真的有泉下,我想李斯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那個他曾效忠的始皇帝,該如何跟始皇帝論及身后事。人的一生就像小船行駛在大海,努力沒有方向重要。誰都不能否認李斯對大秦帝國做出的貢獻,但是卻因后期的政治理念抑或者是個人私欲而一錯再錯。讀史使人明智,無非就是想通過史料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功過都會發生,不使自己走錯路很重要,怎樣使自己迷途知返更重要。如果李斯不走錯路,歷史是不是會重演,但歷史不容許假設,李斯還是走了錯路。歷史的迷人之處就在于你永遠不懂當事人是如何的思考問題,一個決策一步路就葬送了整個帝國大業,不得不讓人想到了冥冥之中。

          4、趙高

          這個斷送大秦江山的閹人,是萬世所唾棄。何以一個閹人能有如此禍患,實在是天意如此。一個始皇帝生前侍奉之臣,忠心可鑒日月之人,僅僅在始皇帝死后就能一手策劃了立二世之謀。權利能達到指鹿為馬,能攻李斯軟肋,合謀步步葬送秦帝國,縱如始皇帝,都沒能看清趙高的真面目,不得不說人總是會變的,總是在你措手不及之時,讓你知道什么叫人心難測!也不得不說趙高真是上天派來改朝換代之人!

          5、白起

          白起是我讀這本書里面流淚的三個人之一,另外兩個是始皇帝和商鞅。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更是戰神,后世人稱"人屠"."人屠"我認為這不是白起的錯,他兼任國家重任,在秦國這樣一個注重戰場殺敵封爵的國家,他只是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天下紛爭,總歸要統一,總歸是要有殺戮,戰爭的殺戮帶來的是歷史車輪的前進。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是要敗給戰無不勝的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戰爭就是殘忍,雖是歷史車輪但也會把人類帶入深淵,走向滅亡,所謂物極必反,如同峰谷,有低必有高,達到頂峰必下滑。長平之戰的坑殺,我個人認為不是白起最心底的主張,秦昭襄王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這樣大的決定一定是經過秦昭襄王許可的。同時現實的條件是秦國沒有辦法處置降卒,接納沒有地方,一旦降卒再一次死灰復燃只能讓秦國又一次陷于戰亂。但戰爭殘酷的事實還是存在的,在今天的我真的不敢想坑殺四十萬人是什么樣的場面,不敢想,不能想!白起最后自殺,而這種自殺是一種大義,明知不可為不去為,是種智慧,而帝命不可違,就只有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了卻此生,寧可自殺不去領明知是敗仗的戰爭。白起的一生是傳奇的,為了國家大業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白起更是悲劇的,一生的豐功偉業卻又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杀蓢@!

          6、蘇秦、張儀、范雎

          這三位在秦國的發展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說蘇秦效力于合縱抗秦,但其對張儀的舉薦卻使得秦國能在危急時刻化險為夷。蘇秦和張儀這兩個戰國時期的說客雙雄,有著過人的智慧,尤其張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獨到的運籌帷幄技能,令人堪為嘆止!當看到蘇秦錐刺股的學習時;當看到張儀被認為是"儀貧無行"而被指為偷盜之人時,當看到范雎被打成重傷所有人撒尿在其身上時,這三位的出身和成大事前所經歷的磨難坎坷,都應了孟子那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自古以來能成大事者必是有大忍之心的人,蟄伏而后出。一個人的才華不僅僅是先天的,更重要的還在后天的努力和挖掘。人需要別人認可,但是首先要自己認可自己,所有的才華都是要厚積薄發,不會是一朝一夕成事。誠然讀史使人明智,那就該反省下自己,是否肯與古人做朋友,肯在古人身上學習到一些我們現今缺少的東西,為了心中那份堅守,是不是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7、荊軻

          荊軻這一根深在我們心中英雄的形象,在史學界也備受爭議,到底荊軻是一個時勢英雄,抑或是一個地痞無賴,甚至是一介莽夫。也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荊軻刺殺秦王,是身負使命,縱使行刺失敗,但其不辱使命,可以說是英雄。然從歷史發展趨勢,天下一統勢不可擋,阻止這一歷史大勢者必死于歷史車輪下,逆勢而行顯然又是愚蠢至極。可人無完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長遠的眼光,能看到歷史前進的方向。荊軻在刺秦王的那一刻表現出的果敢,是我們不能否認的,而秦王命不該絕,或許也是天意,也給趙高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誰能說這和冥冥之中沒有關系,歷史總是因為其灰飛煙滅卻依舊帶著一層夢幻般的色彩而讓人目眩神迷!

          四、歷史謎團

          1、秦始皇的父親是誰

          在這個眾說紛紜的觀點上,我選擇支持作者孫皓暉先生和王立群教授的觀點,始皇帝的父親是異人而不是呂不韋,從王立群教授的解析中,以及女性孕育生理這些方面,趙姬根本不可能跟呂不韋懷孕后嫁給異人。從推理方面說,呂不韋不可能在醫療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就能知道趙姬以后會生男孩,同樣異人更不會不知道自己所娶之人到底是否懷孕。而針對這一謎團,我相信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六國被統一,復辟勢力心有不甘,如果始皇帝是呂不韋之后,因呂不韋是衛國人,究其后不是秦滅六國而是六國滅秦,我想這也是六國復辟勢力的自我慰藉的一種方式吧!

          2、始皇帝為何不立后,不立太子

          我想這個謎團真的是只有始皇帝自己知道了,也許有皇陵的地宮挖掘后會有線索,但一切都是未知。作者有句話"歷史形成的基本謎團,其根源往往在于我們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思維方式".就像前明后暗的趙武靈王,最終餓死在沙丘宮;始皇帝明知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依舊要出巡,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導致最好的繼承人扶蘇自殺,庸才胡亥即位,斷送大秦江山。我想始皇帝不立皇后是由于母后趙姬之亂給自己造成的打擊,不敢去輕易相信女人,不想后宮牽涉到政權,不想趙姬之亂再次重演。不立太子也許是始皇帝不想死,總覺得自己可以長生不老,這些都是也許,都只是猜測而已,所有的謎底都被歷史的當事人帶進了棺材。

          3、不可思議的魏國和韓國在被滅六國中,最不能讓我理解是韓國和魏國。魏國錯失了多少英才,吳起、孫臏、商鞅、張儀、范雎、尉繚等等,都是大爭之世的不二之才,但魏國卻沒有留住一個,僅就商鞅而言,當初公叔痤都已經說到不用商鞅就殺掉的話,魏王還是我行我素,這也是歷史跟魏國開的一個玩笑。韓國更不用說能想到將上黨做為燙手山芋給趙國,而使秦趙發生長平之戰,后又用鄭國修鄭國渠做為疲秦之計,當真是天下最蠢之策,整個韓國的廟堂幾乎都成了漿糊,韓非也為此斷送了生命。也許真的是上天助秦,但我們總是忽視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六國爭權于廟堂,眼界如井底之蛙,荒淫無度時,秦國卻在幾代明君的帶領下奮發圖強,上天總是眷顧那些值得去眷顧之人!

          五、個人小建議

          整套書不得不說作者真的是用心在講述一個大秦帝國的歷史故事,語言運用很到位,不過細究文字上,我更喜歡將整個秦朝歷史完全真實化,也許是過于苛刻,史料畢竟都不全,作者肯定要有虛構成分在里面,但是還是不喜歡每次總是用"飛身上馬,人立馬嘶,額頭汗涔涔、軟倒在地"等等重復的用語,不過想想也理解,歷時十六年的巨著怎么能沒有重復在其間。也覺得個別地方有些神話,會讓人偶然就有種不可信的感覺,也不贊同說始皇陵是胡亥二世建,我更傾向于始皇帝在位時已經開始修建。這些僅僅是個人意見和感受。作者更多的是帶著我們從該有的視角去審視那段歷史,更多的是盡量把大秦帝國真實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能辛苦16年寫出這樣巨著的人是值得我們豎起大拇指的。

          六、感悟

          原本有很多的想法,但當自己提筆時,卻不知道到底都有什么,想了很多,但是都不系統,更不深刻。沒有想過意識形態,更沒想過作者說的原生文明,所有都是追隨著所看到的從自己的狹隘角度想的,僅僅是想想而已。讀《大秦帝國》感慨著我們祖先的偉大,被已為遠古的時空遺落在今世的一切文明財富所震撼,深深懂得了不要用今世的眼光去衡量已逝的過去。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話結尾了,只能用一首很符合戰國大爭之世的詞:風卷狂沙,兵臨城下。氣貫長虹,金戈鐵馬。韶華易逝,落盡多少殘花,且問蒼生,誰能一統天下。醉看幾度落霞,淚灑誰家鎧甲。王于興師,厲兵秣馬,與子偕行,修我兵甲,與子同仇 ,且為誰家。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6

          秦帝國,經歷過從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墮落,最后飛灰煙滅。歷史證據幾乎沒有。

          但是孫皓暉先生卻把歷史證據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寫成了大秦帝國這本書,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這本書里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孫皓暉先生的勇氣。

          故事的開頭就描寫了秦魏河西大戰,秦朝失敗還失去了函谷關,那時的秦孝公斷指用血在碑上刻了兩個字:國恥。如果要收復失地,就要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他發布了一道“求賢令”,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過了好長時間,終于遇到了一代變法奇才衛鞅入秦,為秦孝公講述變法,并說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秦孝公便任命衛鞅負責變法,他對秦國的田制和其他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衛鞅非常認真處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鏟除老世族的勢力。

          衛鞅變法后,大秦不僅收復了曾經的失地,還抗擊了的山東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魏國,衛鞅被封為商君。眼看秦國將要一躍而起,進入天下強國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沒有看到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衛鞅也被反對變法的老世族們車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衛鞅的新法,使秦國的強大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輝煌,而是永遠。其實衛鞅的'死這里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幫忙老世族車裂衛鞅,因為他想把秦國的實力拿到手,暫時讓朝局穩定,最后老世族還是被惠文王殺掉了。

          后來,這部小說又生動地描寫了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趙長平之戰、呂不韋棄商從政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直到秦國一統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當然,《大秦帝國》并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事業,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井田制等,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的寫作手法也令人心醉。無論是不同人物的說話風格,就連那么一點點的想法都有描述。細節部分寫的非常完美,孫皓暉的認真透露到書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國》如此引人入勝,我花費了上個學期和整個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孫皓暉為寫這部書,整整十六年,他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時光奉獻給了這部書。感謝孫皓暉寫下了這部宏大的歷史巨著,揭開了說秦政是暴政的假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7

          《大秦帝國》是我讀過的小說中最長的。當初買這套書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因為不敢保證自己能堅持讀完。

          結果,沒有刻意去“堅持”,自然而然地就讀完了。

          讀這套書之前,才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不免在心里比較一下。給我感覺,《明朝那些事兒》好像是把歷史當小說寫,嘻嘻哈哈中講述歷史故事。而《大秦帝國》好像是把小說當史書寫,一個故事呈現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帝國史。讀《大秦帝國》之前,很喜歡《明朝》,但是讀后,更欣賞《大秦帝國》的大氣。

          不過,這樣長的著作,要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也很難。書一共六部,我感覺最精彩的還是前兩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蘇秦和張儀,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這種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來的白起、呂不韋、李斯,塑造得也很鮮明,但已經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寫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國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說的神,以至于后面無法再超越。最不喜歡的是第三部,感覺結構有點亂。

          整部小說褒揚秦人的色彩非常濃厚,有時近乎偏執,不過在作者營造的環境下,覺得褒揚得還是挺有道理的'。書中描述的那個由商鞅在秦國一手締造的“法治社會”,雖說有虛構成分,但也讓人不得不改變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8

          我陸陸續續將六部十一冊《大秦帝國》看完,期間大概還看了七八本書,F憑記憶簡單回顧如下:

          第一部,魏齊爭霸期。

          魏國雖強,但人才流失嚴重,包括前期的吳起,后來的孫臏、衛鞅。魏王愛珠寶器物而不重視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吳起之楚、孫臏投齊、衛鞅入秦,可以說是魏國人才流失的典型。衛鞅原本衛國人,從學于魏國,習法家,兼兵家。衛鞅入秦后,獲秦孝公信任,堅決支持并維護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大抵包括禁私斗、獎耕戰、去封建、廢奴隸、行郡縣,將原本一盤散沙,私斗成風的秦人凝結起來。

          商鞅變法是以剝奪世族王室的權利為代價,來換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產力,是以變法成功后,秦人瞬間強大起來了。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層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貴族。變法期間,齊國借助孫臏之謀兩敗魏國,魏國遂衰,商鞅趁機收復秦魏邊界的河西之地。秦國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繼位,老世族起而車裂商鞅,秦惠王趁機一舉鏟除老世族。

          《大秦帝國》開篇以秦孝公商鞅變法為始,以車裂商鞅為終,塑造了一個“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千古法圣影響。商鞅幾乎是整部《大秦帝國》里毫無缺點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還具備一定的兵將才能,一心一意為秦國崛起而奮斗,即使身死也為秦國鏟除舊貴族做了鋪墊。

          第二部,合縱連橫期。

          秦國的崛起,引起了山東六國的關注。洛陽蘇秦、大梁張儀順時而出,張儀相楚齊,蘇秦入秦國。然而蘇秦因大略不逢時,而孓然一身出咸陽,張儀也因不堪談兵錯斷秦國而險遭楚國世族迫害。陰差陽錯,兩人均無奈退出各自陣營,再次各謀前程。蘇秦說燕王,與山東六國結成合縱抗秦之勢。此時張儀相秦國,提出連橫破合縱之策。二人之策針鋒相對,合縱松動于楚國,瓦解于燕國,終因六國齟齬而草草收場。蘇秦遭刺,六國合縱瓦解;秦王絕癥,張儀無奈退隱。

          這一時期,張儀樗里疾為丞相,司馬錯為大將軍,攻取楚糧倉,韓宜陽,據巴蜀,內修經濟,外破合縱,秦國進一步強盛起來。另外,本部除了蘇秦張儀外,還出現了戰國四公子、屈原、魯仲連等人物,各有各的人物特點。這些人物將秦國與山東六國的關系,六國之間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讓人更容易地知道為何六國敗而秦國獨勝。

          第三部,秦趙爭霸期。

          秦武王在甘茂的支持下,順利坐上王位,入洛陽舉鼎而死。質于燕的贏稷母子,飽受燕將樂毅的善待,并且由白起順利接回咸陽。魏過名士范睢遭受排擠,險些丟了性命,被秦使接入咸陽。如今秦國廟堂有秦昭襄王、宣太后羋八子、太后族弟魏冉、名士范睢已經剛剛嶄露頭角的`軍士白起。此時的秦國疆域,已經收復河西之地,吞并巴蜀,北定義渠,早早地實現了秦孝公的宏圖偉業,下一步該怎么走?范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及時地解決了秦國廟堂目標空虛的問題。所謂遠交近攻,即結好燕齊,進攻楚國三晉。山東六國里,楚國早早吞并了吳越舊地,趙國一戰攻占中山國,齊國也在合縱攻秦時滅了宋國。秦國任用白起為將,宣太后攝政,魏冉為丞相,先攻破六國合縱聯軍,并一舉攻占河內。后南下破楚,逼楚遷都。齊國助燕國平定子之之亂,并大肆劫掠燕都薊城,燕齊遂為世仇。

          燕國在燕王與樂毅的領政下,隱忍不發三十年,默默練成新軍,一舉下齊城七十余,齊幾滅國。田單率眾抵御燕國六年,最終大敗燕軍而復國。趙國此時也在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下變法圖強,國力猛增,成為山東六國唯一能秦軍抗衡的大國。秦趙為爭形勢,對峙上黨多年,大戰一觸即發。秦國君臣上下一心,秦王親自供應糧草,范睢謀劃邦交計策,致使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尋求與秦軍速戰速決。秦軍秘密啟用白起為將,用同等軍力圍困趙軍數十日,趙括身死,趙軍遂降。白起坑殺趙軍三十萬,趙國精壯全軍覆沒。此時范睢自傷,秦王驟然昏聵,白起被逼自殺,趙國未滅,反而被信陵君帶領的合縱軍戰敗,并退回函谷關。

          這一時期是燕軍滅齊,秦趙長平大戰的主要時期。戰國秩序混亂,各國唯用武力服人,動蕩不堪。白起樂毅廉頗等名將悉數登場,白起戰無不勝,下楚國,破合縱,坑趙軍,戰功赫赫。樂毅也是一戰滅齊,更試圖以仁政化齊,堪稱一代儒將。廉頗擅長防守戰,與秦軍對峙三年而不敗。然而三將都因廟堂決策失誤而或身死,或逃離。所謂強國,不僅在于兵力強盛,更要有開明穩重的廟堂。

          第四部,呂不韋執政期。

          范睢心懷憂懼,舉薦蔡澤為相,南下楚國歸隱而巧遇巨商呂不韋。呂不韋上趙國又遇秦國質公子贏異人,心生從政心理。遂幫助贏異人,離趙歸秦。此時秦國經歷了以舉國之力支持的長平大戰,國力財富消耗殆盡,急需快速恢復,而蔡澤呂不韋正好是農業經濟能臣。呂不韋兩度扶持秦國立儲,嬴政少年為王,囑呂不韋與太后共同執政。呂不韋為義商,通曉王道,呂不韋新政初見成效。少年嬴政結識蒙恬王翦,交誼甚歡,蒙恬南下蒼山結識荀子師徒,勸李斯入秦。適逢太后嫪毐之亂,呂不韋與嬴政聯手平亂。終因政見不同,嬴政加冠后以強硬手段,逼迫呂不韋自殺。

          這一時期,屬于秦國大戰后的恢復期,并且兩代秦王短壽早亡,是以急需呂不韋這種善于處理繁雜事務的商人使秦國步入正軌。呂不韋新政,在行秦法百余年的秦國衰弱期,煥發新的生命力。秦國關中以及巴蜀兩地,漸漸富庶起來,成為秦國大爭天下的后備倉。

          第五部,秦滅六國期。

          嬴政親政后,任用王綰為丞相、李斯為長史、王翦為大將軍,其他如蒙恬蒙毅、頓弱姚賈、王賁趙佗等等文臣武將,廟堂人才濟濟一堂。水工鄭國于艱難干旱時期,與李斯一同開出鄭國渠,滋養灌溉秦川之地,使秦人度過天災,并且再度增強了秦國大出天下的實力。緊接著,緊鑼密鼓地滅國大戰開始了,先由嬴騰率偏師一戰滅韓。其后由王翦率主力大軍與趙國決戰,趙國任用李牧為將。李牧久與匈奴作戰,與秦軍抗爭中不落下風,并且兩敗秦軍。此后,頓弱使離間計,趙國奸臣郭開誅殺李牧,趙軍遂連連敗退,邯鄲破而走代地,趙亡而代立。于是,王翦屯兵秦燕邊境,王賁南下平定韓世族反叛勢力。

          王賁五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下楚國十城,震懾楚軍不敢北上救援。于是,王賁引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國亡。同期,燕太子丹與荊軻謀,以獻地稱臣為由,刺殺秦王嬴政,荊軻死而秦王怒。王翦大軍,迅速北上作戰,包圍薊城,切斷燕代聯系,薊城破而燕王喜逃往遼東。后由王賁先大軍攻破遼東擄燕王喜,后回軍攻代,俘代王嘉,山東六國唯余楚齊。嬴政棄王翦謀而用李信,為項燕所敗,戰死兵士二十萬,秦廷震懾。嬴政遂復迎王翦,以為大將軍,率軍六十萬與楚項燕對壘決戰。兩軍相持,楚軍內廷先亂,王翦趁機殲滅項燕主力,浩浩蕩蕩地吞并楚國。并且繼續深入越地,做好了長期屯兵南越的謀劃,秦王許之。最后只剩下齊國,王賁率軍壓境,齊王不戰而降。如此,六國皆滅,天下一統于秦。

          秦統一天下,使秦法行于天下,行郡縣,造文字,統一度量衡,兵器車馬規范化,北擊匈奴,南撫夷越,修長城,巡天下。然而秦國以法家治天下,六國復辟勢力與儒家士子暗潮涌動,試圖重新建立諸侯分封制,始皇帝不齒,遂焚書坑儒,禁天下私議秦政者。始皇帝崩于大巡狩途中。

          第六部,帝國衰滅期。

          始皇帝崩,趙高與李斯合謀,逼扶蘇自殺,囚禁蒙恬蒙毅,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野心勃勃,胡亥懵懂無知,李斯大才難以施展,一系列的政變發生。屠戮皇族后裔,誅滅三公九卿,李斯亦不免,發黔首修驪山陵,建阿房宮,百姓苦之。陳勝吳廣一揮而天下應,六國復辟勢力涌起,以楚軍勢力最大。秦將章邯王離率軍撲滅農民作亂,舊趙復辟勢力,終因廟堂昏聵無援,而不敵項羽軍。趙高弄權,弒胡亥,始皇帝族弟子嬰,誅滅趙高,稱秦王。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降。劉邦寬厚機變,項羽殘暴寡斷,多次屠城燒殺劫掠。項羽入咸陽,殺子嬰及其子嗣,劫掠咸陽,壞始皇帝陵,燒阿房宮,火三月不絕。

          整部《大秦帝國》讀下來,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強大的毅力。一路讀來,跟著秦國由弱變強,體驗戰國策士風采,歷經舉國之戰的浩瀚。對秦國,以及先秦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盡管作者語言單一,人物形象大多偏正面介紹,而弱化負面人格。先入為主,人物內心獨白過多,根據歷史事件主觀臆測人物心理活動。然不失為一部可讀的歷史長篇小說!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9

          我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聽歷史故事的人,長大以后漸漸開始閱讀一些關于歷史的書和觀看一些歷史類的影視作品。但是有別于一些把歷史當成武俠故事來看的人,我更喜歡真實的歷史,哪怕有時候是非常殘酷的。對于那些以歷史為背景,胡編亂造甚至歪曲歷史的穿越類書籍和影視我是嗤之以鼻的。

          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寫下的這部《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小說是一部杰作一部大作,很榮幸能拜讀到這樣的書。這部書讓我對進入戰國以后的秦國和統一六國后的秦朝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和認識。全書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盡量客觀公正的對歷史進行還原,其中也不乏史料中未有記載而全書需要貫通時,作者參入自己對這段歷史個人的觀點和評判,讓全書人物故事緊湊相連,精彩絕倫。

          《大秦帝國》這部書從秦獻公少梁之戰開始至項羽火燒咸陽結束,其中各個階段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在孫老師的筆下生動展現,雖說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其中一些人物關系和出場時間,生卒年月因為創作需要和我在其他讀過的一些歷史書籍中記載有些差異,但為了故事連貫性和填補一些史料記載的空白所需,作者加入了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見解和判斷,使得這部書情節生動,故事緊湊,讓我對這部書愛不釋手。

          小時候,我對秦國和秦朝的了解只局限于課本中一帶而過的粗略介紹,只知道戰國時期秦國出了一個商鞅,他在秦國變法后讓秦國變強,最后被車裂,還出過一個呂不韋,他用計把秦始皇的爹送上王位,最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創立秦朝。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他焚書坑儒,強征民力修建萬里長城,使得長城腳下白骨如山。還用盡財富建造阿房宮和自己的皇陵。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求仙藥。最后被趙高、李斯、胡亥修改遺詔后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讀完《大秦帝國》后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暴秦”一說的由來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而“暴君”秦始皇是否真的.配得上一個“暴”字也是值得去思考。每每看到書中的一些歷史事件如“墳書坑儒”、“修萬里長城”都顛覆了我之前對秦朝對秦始皇的認知,以至于我在讀這部書的時候養成一邊閱讀他的書一邊在網上查閱一些史料記載來對照驗證的習慣。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給我們寫下了這部大作意義非凡,值得一看,他對我們乃至后世了解中國原生文明,了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是如何從四分五裂變成完整統一的國家,了解我們的先祖是如何從奴隸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的轉變有很大幫助。

          孫老師寫的很精彩:六國卑秦,不與之盟。秦孝公立下國恥石,頒下《求賢令》;鐵腕支持商鞅變法圖強。嬴駟車裂商鞅;誅殺復辟;用張儀連橫之策破蘇秦六國合縱,自立為王號曰秦惠文王。秦武王驅逐張儀,攻拔宜陽,平定蜀亂,最后舉鼎絕臏而亡。秦昭襄王啟用范睢白起,遠交近攻,長平大戰,攻破洛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為子孫統一打下了基礎。秦孝文王贏柱,體弱多病,繼位僅僅三日后匆匆離世。秦莊襄王嬴異人又名子楚,以舉國之富報答呂不韋幫其上位之恩。秦王嬴政,鐵腕護法,大膽起用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賁、鄭國……最終掃六合而統一,立下傳頌千古的豐功偉業。

          這是一部展現秦國如何從貧窮走向強大鼎盛,再從極盛迅速走向衰亡的歷史大作。一個個歷史人物在作者筆下鮮活生動。勵精圖治變法的商鞅,口若懸河的張儀,能文能武的孟子,堅強不屈的藺相如……一個個成語典故也在這里盡情展現,孫臏的圍魏救趙,范睢的睚眥必報、遠交近攻,呂不韋的奇貨可居,趙高的指鹿為馬,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墨子、莊子、荀子、孟子、鬼谷子、韓非子、尉繚子,百家爭鳴。這是一部看完讓人心血澎湃的書,這是一部看完讓人陷入沉思的書,這是一部讓人受益匪淺的書,這是一部讀完讓人心潮澎湃的書,這部歷史大作定可傳世!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0

          《大秦帝國》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最長的一部著作,整整耗時三個月,但這三個月中并未讓我感覺枯燥乏味,反而得意其中,除補齊歷史知識的殘缺外,更收獲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孫皓暉先生耗時整整16年,嘔心瀝血完成這部皇皇巨著,內容敘述汪洋恣肆,為我們留下了先秦歷史的精神食糧,對于我等業余歷史愛好者,終于對高爾基所言的“我撲在書籍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有所體會。

          這并不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史籍,作為小說來講可讀性非常強,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如汞泄地。讀完之后回想各中細節情景,引人入勝,對作者運籌的筆力十分佩服。很多人讀這本書會望洋興嘆,因其浩浩五百萬字望而生畏。其實這就像看電影一樣,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絕不會有人嫌長,只要享受其中,只怕浩浩五百萬在你眼里,也會變成區區五百萬字了。

         。ㄒ唬┥眺弊兎。

          這是秦帝國由衰轉盛的分水嶺。戰國素有變法強國傳統,魏之李悝變法,楚之吳起變法,齊之齊威王整軍治吏,韓之申不害變法,以及后來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然則上述變法范式之根本弱點,在于“只強一時,不強永遠,只強表面,不強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變法不徹底、法令不穩固。前代變法,后代復辟”。而商鞅變法與上述變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變法將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與“執法守法”兩個立足點上,從權力體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頒發了系統的法令,涉及田地、賦稅、農耕獎勵、軍功、郡縣制、連坐、度量衡等諸多方面,綱舉目張,且其執法強硬,鐵腕護法,為秦帝國未來的走向和一統奠定了根基。

          這些法令今天看來未免有些殘暴苛虐,然則正如書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戰國那個硝煙彌漫風云際會的年代與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習的民風,如果沒有嚴酷穩定的法令支撐又如何能使秦國強盛、繼而東出爭天下呢?在動蕩時期,生產習慣之間的關系會逐漸相互脫節,人民群眾喪失了遵規守紀的習慣,乃至喪失其恢復的能力,這大抵就是秦獻公時秦國內部的狀況。而要想讓經歷了饑餓困頓之后活下來的人不至于失去他們的國家所依賴的那種秩序的習性,就必須重建整個社會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以武力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沒有其他的辦法,其法令的嚴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問題,未免偏頗。

          縱觀全書,可以發現無論是后來的丞相張儀、范睢、呂不韋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都黯然失色了。曠世之作<商君書>,法家巨著的發軔之作,后商鞅時代,秦帝國百年之中仍奉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國成為戰國中唯一法制的國家。直至漢朝,其整體法律框架仍以<商君書>為核心展開,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與衰敗。商鞅因變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體車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書>而被千載傳承,為人銘記。

         。ǘ┖峡v連橫。

          縱橫策士可謂是戰國時期的一道奇觀!耙慌T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的就是縱橫策士,有“談笑間,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本事?梢姰敃r縱橫家在戰國政治的斗爭中的舉足輕重。私以為,大秦帝國最精彩的兩部就是商鞅變法與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展現了孝公、商君這兩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君臣組合,一心為秦責無旁貸,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挽狂瀾于既倒。

          作者斡旋的筆法、巧妙的措辭都完美的展現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與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戰國時期群英的集會,蘇秦、張儀、公孫衍縱橫家的博弈,齊威王、趙武靈王一代雄主盛極一時,魏無忌、田文、黃歇、趙勝四公子放蕩不羈,孟子、荀子、莊子百家爭鳴,還有為我們奉獻了端午節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異的不同角色同時出現,在作者的筆下并未顯得雜亂無章,也不會在閱讀時感覺到冗雜紛亂,他們都是圍繞強國、合縱這一條線索展開,并在行事風格的敘述中展現了各自豐滿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

          與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為主線描寫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圍繞蘇秦、張儀二人組分兩條線進行敘述,秦國仿佛成了配角。兩人師出同門,各有所長,不相伯仲。鬼谷子對二者斷語“張儀之才,有中出新;蘇秦之才,暗夜點火”,也就是說,一個如虎添翼,一個另辟蹊徑。后來蘇秦提合縱長策,而張儀據此提出連橫已對,就是對二者才能最好的證明了。畢竟,是蘇秦開了天下縱橫先河,沒有合縱,就沒有張儀的連橫。雖然是二者相互較量,張儀似乎還生出了一籌,但從實際來看,蘇秦是開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筆,而張儀只是應對跟進的應變之才而已,他的勝出,與其說是才智謀略,毋寧是背后的實力強大。

          用張儀自己的`話說,蘇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昂峡v連橫之爭,六國雖然落了下風,卻結束了秦的一強獨大,這是我等都沒有想到的,六國的二次變法開始了”,合縱連橫之爭使六國有了喘息的時間,后來的樂毅變法、趙雍的胡服騎射都是這段時間獲得成績的,雖如曇花一現短暫,確不容忽視。同樣,合縱連橫亦為秦開啟了東出大門,與山東六國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統一的道路。

          另外,第二部中有兩次論戰精彩絕倫,均為孟子與張儀,遺憾的是孟子成為了張儀的陪襯。我想,孫皓暉老先生定然對儒家學說嗤之以鼻,不然,也不可能把孟子寫的如此“不堪”。例如,在一次學宮講壇中,孟子與還未成名的荀況論戰,理論不過竟要求魏王把荀況處死;無緣無由公然諷刺張儀等縱橫策士,語之下流難以入耳;與張儀論戰時被羞辱,竟當場吐血。這些實在令我費解。儒家學說固然已不適合戰國時代的治國需要,但孟子大師畢竟是儒家孔子之后的集大成者,其胸襟怎能如此狹隘?見識又怎能如此淺。抗嫦衿涿枋鲆话,又如何能在列國紛爭的年代周游列國而禮遇有加?作者這樣的描述加入了過多的主觀情感,并不客觀,更有違歷史。當然,這僅僅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而已,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ㄈ┙y一華夏。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進廟堂權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統治之下,秦帝國攻滅義渠,使秦國東進再無后顧之憂。因在闕與之戰敗于趙奢而自裁,盡顯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歷經長平大戰,確立最終秦國一強獨大的局面。其間發生了樂毅滅齊、田單復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期間秦帝國經歷兩代庸主,在位時間較短,除呂不韋助秦莊襄王滅周外,并無其他政績,亦無重大紕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繼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國大戰,一統六國。在滅國大戰中,王翦、王賁父子居功至偉,出韓國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

          戰國四大名將,本有機會兩兩對戰,競相角逐,然而兩次都被趙國自毀長城。長平大戰趙括換廉頗,使白起沒有與廉頗對戰;滅趙大戰李牧被郭開等奸臣用計冤殺,王翦又與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謂不遺憾。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眾,也很有政治頭腦,從這點上說,他要強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滅楚之戰時,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裝病不出,直至李信戰敗,秦始皇親自來請,王翦又討了房屋田地才決定帶兵滅楚。事實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會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蓋主的危險,所以他才有了一個善終。

          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個穿線之人,書中描寫蒙恬抗擊匈奴取得勝利,鎮守邊關,費解的是作者卻對此輕描淡寫,耗墨不多,有點虎頭蛇尾。此外,在秦始皇篇有兩點讓人略有遺憾:其一作者對滅國大戰的描寫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按作者所言,在孝公變法后秦已然獨強,縱橫之爭后,秦的實力更是得到驗證,其實力早已超越六國,所以在滅國大戰時,在讀者心中已然有了一個雙方實力的大體評判,戰力相差過大,讀起來也就索然無味了。另外一點是作者對君王的描寫并不真實,也不具差異。

          作者在前面寫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張儀時候,對其才能忠心描寫過于濃重,導致最后書寫蓋世奇功的始皇帝嬴政并沒有讓人產生千古一帝的感覺,各方面也沒有表現出令人期待雄主風范。這個問題并不只是在寫秦始皇時出現,而是從孝公到始皇帝期間,所有的帝王形象的刻畫缺少差異性,甚至我可以說是所有秦國的人物都是如此形象,也許作者本意是想將秦帝國當年的美好呈現在讀者眼前,也想借此說明秦與六國的不同,但他忽略了真實的情況,即使是現代社會,也未嘗如作者描寫般人人盡公不顧私,遑論列國紛爭的戰國了?這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和善忠信,虛心求教,接受諫言,大公無私……身邊能臣無數,給人一種只要秦王聽話,便可一統天下的錯覺,并未體現君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把秦帝國虛化到不存在的理想主義社會中,他理想中的秦人若真如他所言的那般,很難想象如此秦國在建立短短十幾年后,就因內部瓦解而迅速崩潰,這不免有些諷刺。

          然而,這并不影響《大秦帝國》成為一部好的小說。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1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于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并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后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層。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里,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著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并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2

          每觀秦史,總會被其波瀾壯闊所震撼,萬里長城、九原馳道、都江堰、鄭國渠、阿房宮、兵馬俑……人們無法想象這個僅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興建諸多氣勢磅礴的超級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積之,締造這些奇跡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荊斬棘,而將老秦人締造成奇跡的則是一個衛國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膽魄和卓絕的才具在積貧積弱的秦國力行變法,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斗轉星移,原來六國不齒會盟的秦國蛻變成六國談而色變的虎狼之國。

          我們驚嘆于商鞅變法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同時是否也在思考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處?如果說商鞅變法將地處西陲蠻荒落后的秦國引入東方文明社會的發展軌道最終促成秦國崛起,那是浪漫主義者的情懷;如果說商鞅變法規整了社會秩序、團結了老秦部族的戰斗力量,那是形式主義的見識。

          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徹底的社會變革,是從根本上變革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為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了條件。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3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為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梁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于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于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吹竭@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著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系群眾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4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進行了闡述。原想,在全部完結后,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以表達我對此書的贊嘆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時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么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老公說,讀書貴在指導生活。將閱讀大秦帝國的總結落腳于此兩點,于作者,于歷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為人為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后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弊屛覀兏又匾晫ψ约盒愿竦姆此寄サZ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闭\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曾和老公說過,《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于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獲會更多吧。

          因整部書閱讀期間,適逢孕期。劉岸開玩笑說:你們家寶寶長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國》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貝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閱讀此書時候的感受的。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云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于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5

          幸得老師推薦,我才能接觸到《大秦帝國》,了解大秦帝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似乎真的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熟知的“暴秦”給我們評判秦帝國帶上了有色眼鏡。僅序言中的寥寥幾句,便已勾起我對這部小說濃厚的興趣,使我廢寢忘食地品讀這部小說,這才有了這讀后之感。

          我的閱讀能力薄弱,耗費了大半個寒假也只是欣賞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著實慚愧,但我從中獲得的收獲很多。小說情節環環相扣,以動蕩的戰國為背景,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共存,這樣的小說情節安排,讓我不忍將其分割成一個個小故事來品味,它們是一個整體,由它們拼湊出大秦帝國的輝煌。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我隱隱從中看到的《三國演義》的影子,它們都是歷史小說,真實的故事加上作者畫龍點睛般的藝術加工,使人讀后文學、歷史雙豐收。相較于《三國演義》,《大秦帝國》以現代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詞的煩惱,使我們品讀起來游刃有余、回味無窮。

          小說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統治的數十年的時世變遷為主線,給我們剖析了秦由弱變強的涅磐重生的緣起緣由。小說情節大致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國聯盟滅秦,秦國陷入覆滅危機;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變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黃泉。故事中不乏人間真情,兩段愛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說富有情感;小說中也包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鄒忌與徐公比美、田榫與晏舛、孫臏圍魏救趙等。小說確實帶給了我一個非常生動立體的秦國,這與從《資治通鑒》里讀到的秦國不近相同,可以說是別樣的享受。

          從自身而言,讀了這小說,我開始對自己將來要選擇怎樣的道路,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說中,商鞅與申不害的對道路的選擇;孫臏與龐涓對做人的選擇都讓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與申不害在選擇道路時,認真思考了自身才學的特點,分析了各國的需要,以此確定了自己出仕的`國家;孫臏繼承先賢孫子的遺訓,不求聞達于諸侯,只欲找尋一個過招施展自己的才華,龐涓為人孤傲,熱衷功名,想要出將入相,成為曠世名將,在他達成目的的道路中,變得心狠手辣,這兩對宿敵的對決在小說中亦是一大看點。在這個年紀,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離成年僅有一步之遙,很快就要自己擔當了,如何規劃人生,如何為人處事已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了!

          從大方面說,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確實,每個國家的興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則興,失民心則衰的歷史規律,這條規律伴隨著一個個帝國王朝的出現與消亡,未曾改變,對今日的社會,這仍然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黃金定律,民眾并不是統治者下的勞役,而是凌駕于統治者之上的一個社會主體!一個國家,統治者迷失,這個國家還沒亡;民眾迷失了,則這個國家就名存實亡了。小說中韓昭侯的例子鐵一般印證了這一點,魏國大兵壓境,新鄭舉國捍衛國家尊嚴,民眾護城熱情高漲,唯獨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膽怯與絕望中……國民撐起一片天,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熔鑄在每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血液中,想想沒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將何去何從?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舉國上下有著共同的中國夢,夢想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仡櫠兰o的中國歷史,外敵入侵,內亂不斷,豈不與當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國如出一轍?國恥昭昭,秦孝公尋大才以求改革,這與新中國成立后的改革又有幾分相似。故秦國當年的發展可以為今天提供一個指導,我十分敬佩當年毛主席拍案決定研制兩彈一星與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前者給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后者以前無古人的創新思維,給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描繪了藍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得更遠,接下前人的歷史火炬,繼續朝著我們的中國夢前進,是我這一輩所有有志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今,中國經濟的脆弱引起了我無限的擔憂,房價的過快增長,物價過高,使得現在的錢越來越不是錢,金錢購買力的下降速度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偠灾F在的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6

          至上周末,由孫皓暉撰寫的十一冊大型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經過我一段時間的精心閱讀,總算是讀完了。這部歷史小說篇幅很長,寫的也很“專業”,讀起來有一種不愿松手的感覺,很好!

          通讀這部書,對我來說增長了很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點概括性的了解,當然要想更深入、更多地了解那段歷史,還需要再精心的研讀,同時還要讀更多的關于這段歷史的史書才行。當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希望還能重新閱讀這部歷史小說。通過第一遍的通讀,我想談談我對“大秦帝國”這段歷史的一些感觸。

          本部書是從秦國和趙國的一場慘烈的戰爭開始的,在這場戰爭中秦孝公的父親也就是很有才能的秦獻公戰死,隨之秦孝公繼位。在秦國的歷史上,秦孝公可堪稱是一代絕世英才,他繼位后針對秦國當時的情況,隨時都有被河東六國瓜分的危險,為了強大自己,首先就頒布了“求賢令”,繼而才有了商鞅入秦,由于秦孝公的英明和偉大,商鞅從“徙木立信”,進行翻天覆地的國內大改革,從而確立了“法家”在秦國的歷史地位。正是由于商鞅的變法,才使得秦國的日益強盛,國政清明,國民擁戴,人才輩出,國土面積也逐步增大。自秦孝公開始,經過一百多年,七代國王的艱苦奮斗,最終在嬴政手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一統天下,確實是功業卓著、偉業長存。

          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七代君王中可以說有才干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駟)、秦昭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們四個了,其他的三個都是短命或者是沒有多大的建樹,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多大建樹在任期間又短,所以才造就了秦帝國的建立,所以秦帝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這幾代君王也是能創建偉業的君王,是一代代“偉人”。

          秦帝國的歷史也有一些讓人唏噓的事情發生:有建立了法治國家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王“五馬分尸”、有堅持三年,最終取得“長平大戰”勝利,擁有戰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賜死、也有為穩定朝夕不保的秦國,而立下舉世功業的功臣呂不韋只因在政見上與國王不同而被嬴政所殺。等等這些讓人扼腕的事情發生,有種“謝磨殺驢”的感覺。但最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是太監趙高和丞相李斯這兩個人了。趙高一生是最忠于秦始皇的'一個人,在陪伴秦始皇的一生中,他幫助秦始皇做過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一個無以復加的大“忠臣”,可為什么在秦始皇死了之后,卻變成了一個似乎是對秦始皇“刻骨仇恨”的一個人?先是殺了皇長子扶蘇,繼而是以一種變態的手法殺死了所有的皇子和公主,之后又是承擔秦國脊梁的文武干臣,把一個“腦殘”的最小的一個皇子胡亥扶上了皇位,最終這個秦二世也被趙高殺了。在民生凋敝的情況下,還大肆興建阿房宮,搜刮民財,搞得剛建立的秦帝國民不聊生,最終是逼著“人民”揭竿起義,一舉滅亡了這個贏世家族多少代辛辛苦苦建立起來“帝王國”!其人性是何等的殘暴和不可思議!

          還有一個就是丞相李斯了。在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可以說李斯是一個享有“豐功偉績”的一個大人物,他為秦帝國的建立立下了無可比擬的功勞,于蒙恬等守邊大將也是終生的同盟者和最好的朋友,可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卻能模仿嬴政的筆跡,下詔殺害這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勛們,簡直是不可思議,正是因為他的“私心”和性格上的缺點,最終被趙高不單是滅了“三族”,還以最殘忍的五種刑罰殺死了他。這么一個功蓋千秋的偉大人物,最終竟然能做出這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亡了大秦帝國,也以最羞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是最有應得。

          總體來說秦朝的歷史是一部奮斗的歷史,秦朝因為有了“焚書坑儒”,就被后來的儒家宣傳為秦朝是一個暴君統治的政權,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是對歷史的一個錯誤的認識,應該加以改正。自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的功勞還是很大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擯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規矩、修建“高速公路”、整治河流等等等等,其中很多的事情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偉大作用,這是誰也抹不去的成績。

          秦朝的成功有一大經驗可以記取,那就是“變法圖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改革開放”,只有不斷的、徹底的改革,才能實現“富民強國”。秦朝失敗的一大教訓就是“用人不察”!由于秦始皇沒有在用人上仔細盤旋,沒有深入地考察“人心所向”,輕視了“接班人”的培養,最終被小人篡奪權利,導致整個多少代君王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毀于一旦,可以說是“前功盡棄”,可惜可惜也!

          看懂歷史,服務當前,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他可以正身修行。幫助我們看懂社會,看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適應社會。同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應該從歷史的教訓和經驗中獲得一些什么,理解和體會一些什么,這不正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嗎?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7

          這部書的作者叫孫皓暉,為了創作這部書,隱居海南歷時十六年,只為向我們展現真正的大秦歷史,希望國人重新認識被誤解的“暴秦”,整部書五百萬言,可惜只讀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體的將整部書的框架勾勒出來,對于整部書的概括,權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歷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國群雄并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國風云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伺之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容歸納

          戰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為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梁靈前繼位,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書國恥碑、發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國群雄中占一席之地。名士衛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導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后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于公戰,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為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為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野二十余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并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后,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余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系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致。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斗,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歷了千辛萬苦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為后世、為我們開創了這樣的偉業。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商鞅為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為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仿佛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余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為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讀者對于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幾度落淚,書中情節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表達。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8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于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于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后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視的,在后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跡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通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為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19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歷史,喜歡看歷史故事連環畫,聽長輩講解成語和典故時說的一些歷史小故事,慢慢的我知道了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來歷,知道了秦始皇帝的統一六國,知道了項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那時的我幼稚的認為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是一個壞國家,因為老是在故事中聽到秦國像虎狼一樣殘暴的去攻打別的國家,找別的國家的麻煩。

          在高中的時候學的《詩經》節選里有一篇《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此為秦人軍歌,里面的詩句讓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的我耳目一新,秦國人民尚武拼搏團結勇敢奮戰的畫面深深的刻在了腦海了,靜夜思之久久不忘,夢里常有浩浩之氣、金戈之音。從那時起對"虎狼之秦"的舊有的、主觀的、片面的印象才有了改觀,從此對有關秦國的文章很感興趣,語文教材里有賈誼的《過秦論》,課外讀本里有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的《六國論》,其中的一些精彩選段至今仍然可以熟練背誦下來。后來看了《史記》對那段時光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一鱗半爪的層面不成體系,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超市的書架上遇到了《大秦帝國》這部書,自此愛不釋手。

          在高考前那段特別的時光里看完了《大秦帝國》這部書的第一遍第一個五百萬字。書中秦孝公和商鞅君臣相知,在秦國窮弱、強敵環伺、時刻有被山東六國瓜分的危急時刻依然頂住各種壓力戰勝各種困難在秦國拉開了求強圖存史稱"商鞅變法"的改革大幕,為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之后的統一點亮了那點星星之火。這激勵著我在高考巨大壓力、學習時間緊張、河南學子升學競爭慘烈的情況下仍然要戰勝各種困難,做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就像最終由秦國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一樣,我也順利考上了我心儀已久的鄭州大學。所后來每當我遇到困難挫折不知所措時,都會想起這部書,想起秦孝公,想起商君,這才有了本科時的二刷和碩士時的三刷,高壓狀態之下,無聊迷茫之時,三個階段看了三遍,遍遍感悟不同,各有啟迪。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出生于陜西三原,非但有著"老秦人"的情懷,有著這片帝國故土后裔的驕傲,更深切感受到深度發掘秦帝國歷史精神,重現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對于當今時代的精神價值。用孫皓暉的話說,秦帝國是中國走向全面法制社會的歷史鏡子。全書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洋洋灑灑五百萬言字。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于列強環伺之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徹底變革、崇尚法制、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在秦始皇帝手中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其后陳勝與吳廣大起義爆發,六國舊貴族趁勢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勢,"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整個關中成為八百里廢墟,大秦帝國驟然灰飛煙滅。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著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著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在一次采訪中作者孫皓暉先生表示,中國文明史上有兩點在很長時間內被大眾誤讀。首先是秦帝國,秦帝國為中國后來的統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功勞最大,但從西周到現在,秦國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為"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第二個重大的誤讀是對儒家的評價,從春秋到戰國時代,中國的思想體系一直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這種多元化的思想體系一直延續到秦帝國時代,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形成了獨尊儒術的狀態!洞笄氐蹏纷髡邔O皓暉表示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糾正被誤讀的這兩點,讓客觀事實全面而正面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激起讀者對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的`重新思索,對"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的重新審視,對中國文明正源和秦帝國千秋功罪的重新評說。這是作者對于《大秦帝國》的創作初衷,也是我特別喜歡此書的原因,因為我曾經也有過這種對秦帝國的誤讀誤解。

          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韓非子的話"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話"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沖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國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后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國》的可貴,根本點便在于作者對戰國精神把握得非常準確,有著旗幟鮮明的歷史觀。此歷史精神貫穿全書,形成了《大秦帝國》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作品風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華、見識在此體現的非常充分。而滲透作品的濃郁厚重的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戰國特有的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更在于作品對中國文明正源的新視角和對秦帝國千秋功罪的新評說。

          現在我們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自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新喚醒重視"戰國精神"很有必要,因為我們所處的地球村也是一個"大爭之世"。如果說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虎狼之國",那么《大秦帝國》就表現了這種虎狼精神、大爭精神、變革精神,我們民族曾經擁有的虎虎霸氣和改天換地的創造力。在《大秦帝國》書中,這便是戰國,這便是那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變革、大興亡的時代,除了浩浩長風、堂堂戰陣,還有百家諸子、陽謀縱橫、商鞅峻法、王者心胸、君臣相知、國士報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還有秦孝公、商鞅、孫臏、龐涓、蘇秦、張儀、趙武靈王、屈原、白起、戰國四公子、趙高李斯、蒙恬王翦、扶蘇胡亥、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帝這些耀眼璀璨劃過史冊的活生生的人物。相信我,當你翻開第一頁,你也一定會像我一樣被他們所吸引所折服,陶醉書中,不能自拔。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0

          終于看完孫皓暉老師所著的《大秦帝國》小說,全書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在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各種原因,秦帝國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陜西三原的孫皓暉,從文明史的高度,來肯定秦帝國價值。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圣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2000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之言。對于如今美帝對我國的打壓,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有著現實的參考意義。

          作者孫皓暉老師,一個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時間,以雄健的筆力,將老秦人的輝煌,老秦人的無奈,老秦人的奮斗,寫進了這部500多萬字的《大秦帝國》之中,值得一讀。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1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大秦帝國》

          縱觀歷史,西部羸弱部落,歷經100多年傳承磨礪,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制度,華夏大地真正意義上的一次融合統一?吹氖菬嵫序v,情緒激昂,思緒不禁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權謀伐遍的年代。

          秦獻公理智的選擇了二公子仲渠,史稱秦孝公,秦孝公與商鞅搭檔,變法圖強建新軍,后歷任君王先后都招攬人才大用,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先后為秦國效力終生,不管是存亡危際還是開疆擴土之時,君臣上下一心,有秦骨,秦風,抱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信念,百戰百勝。

          與其說是秦國超然的國力贏得勝利,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秦國。商鞅變法,從最根本上改變了諸侯國的`性質,提高生產力,增強士兵戰力,國富民強是為開端。其他諸侯國雖然也在變法,但總有毒瘤勢力得到保護,不徹底,阻礙力很大,新革命成果得不到傳承發揚。到最后秦始皇一統山河,一直都在延續商法,獎勵耕戰,國風肅紀,讓人欽佩。

          結合現當代的發展趨勢,我有如下感悟:

          第一方面:定位準確,根基發展。秦國從一開始就是嚴格打實,所有條條框框都有很明確說明,脫胎換骨之變法,動搖根本頑疾勢力,明確秦國要走什么樣的道路,相比山東六國的盲目自大,得過且過,秦國知道歷史趨勢是為一統,F在時代,看清歷史發展趨勢,需要什么樣的元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潮流,如魚得水,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個人的戰略目標要有。

          第二方面:取長補短,歷史傳承。后任君王都嚴格遵守上一朝代留下來的政策,發展綱要,順應發展規劃,東出逐鹿中原,招攬人才,縱橫捭闔之術,權謀善伐,應用淋漓盡致,進一步強化了秦國的實力和超級諸侯國的地位,F在時代,發展自己最終目標,會產生很多缺漏,總得方向不變的情況下,也可適當走一定彎路,具備各方要素實力,解決問題能力,不斷增加自身技能實力砝碼,為最終取勝做下鋪墊。

          第三方面:時不我待,迅速出擊。當歷史出現疲軟,他國出現腐朽的根源,可以一擊即中的情況下,果斷出擊,不僅要蠶食,也要鯨吞,硬碰硬的戰局也要打出來,軟硬兼施震懾住敵人。現在時代,機會來臨之時,全力以赴,絕不猶豫,當敵人痛惜后悔要改變時,自身就會存在敗局。

          綜上《大秦帝國》系列,簡要理解就是100多年的秦國君主發奮圖強,最終完成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但是之后的人心難測,制度的僵化,短短十幾年后,這個王朝也就覆滅了,百姓生活水生火熱之中,奮起反抗,朝堂的腐朽。

          個人發展事業,需要有最終的目標指引,時間的積累沉淀,生命中的貴人點撥,自身實力的發展培養,朋友兄弟姐妹的幫扶,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對自身發展也是尤為重要。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心中信仰所在。

          加油,未來生活很期待!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2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這本書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為落后被魏國連年進攻,丟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國列強環伺而面臨亡國之禍。21歲的秦孝公臨危受命繼任國君,任用衛國人士衛鞅實行變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經過幾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終掃平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寫秦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時代,因為弱小、因為落后就會被分割掠奪。燕國內亂作為鄰邦的齊國出兵平定內亂,內亂平定后齊國趁機掠奪統治燕國,蘇秦因為得到燕文公賞識,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替燕國復仇而從事反間活動,在齊國任客卿耗時16年終于使齊國國力衰敗,被燕國大將樂毅打敗幾乎亡國,蘇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間的使命,最后被齊王處以車裂。

          小說最讓我感動的是,衛鞅在魏國因為身份低微一直做中庶子沒被重用,又輾轉來到齊國,結果齊王傲慢對其根本不屑,后秦孝公發招賢榜,榜文深刻訴說自秦穆公以來國力如何衰退,希望天下士子共同治秦,共享秦國,秦公的.胸懷氣魄吸引了衛鞅,衛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在后來的20多年里,秦國在衛鞅帶領下依法治國使得秦法深入人心,舊制度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有功必賞使軍隊戰斗力增強有罪必法辦,國家也因此不再窮不再弱,走上了強大之路。因為變法傷害到秦國貴族利益,在秦孝公死后不久衛鞅被秦國貴族殺害。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3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么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我覺得讀書貴在指導生活。閱讀大秦帝國于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為人為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后最深徹的感悟之一?v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弊屛覀兏又匾晫ψ约盒愿竦姆此寄サZ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于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獲會更多吧。

          寒假將至,我也會把此書讀給女兒聽。我希望女兒可以感受到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云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于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4

          花了一百五十個小時看完這本,收獲和感想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知。本書開篇主線故事由秦、魏“少梁之戰【公元前362年】”始,至秦、項羽“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止,用了500萬字講述了這150多年的主要事跡。個人感覺其歷史真實性遠遠比《史記》可靠,文中多處用數據對比,指出《史記》中記載的可疑性。

          “少梁之戰”獻公亡,孝公即位,衛鞅入秦,變法改革,可以說本書的最精彩之處就在這里,看到商鞅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看到商鞅那種“極心無二慮,大公不顧私”,完全成了“鞅粉”。商鞅變法前,秦國從建國至孝公即位近300年與諸侯國幾乎隔絕,以至于諸侯國歷來都講秦國視為戎狄之邦,不屑與其來往,更有后來的“六國會盟”要瓜分秦國。

          商鞅的.變法打破了這種格局,使秦國迅速強大,并躋身于戰國七雄。再后來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就是羋月傳中的嬴駟,羋月的老公,不得已車裂了商鞅,我看到這里不痛快了好幾天,我一同事看到這決定不看了[捂臉][捂臉],可想而知是多氣人……商鞅死后,秦國幾乎每朝均有厲害人物出現,惠文王時期的丞相張儀【縱橫家】,上將軍司馬錯;惠文王死,秦武王即位(在位五年),洛陽舉鼎而死;武王死,其弟昭王即位,在位五十六年,丞相魏冉、范雎,上將軍白起,比較著名的故事:和氏璧、澠池會盟和長平大戰;昭襄王死,孝文王(在位一年)、莊襄王(在位三年,呂不韋從趙國救出的質子),任蔡澤【計然家,主經濟發展】為相;后秦王政即位,丞相呂不韋、李斯,其間出現一大批軍事人才,如蒙驁、王翦、蒙恬、王賁、李信、章邯等等。再后來六國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相繼被秦國攻占:術治亡韓、亂政亡趙、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齊。至此,秦王政一統華夏,廢諸侯分封制、推郡縣制(“焚書坑儒”就是這時候的事,儒家學派在戰國一直沒人用,還喜歡嗶嗶,說到底在那個時期真的可以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當時秦剛統一六國,各方均不穩定,六國復辟勢力蠢蠢欲動,時而生事,嬴政和李斯想快速推行郡縣制,一加強中央集權,這時候的儒家坐不住了,到處游說,非要恢復諸侯分封制……不管當時儒家有沒有參與六國復辟,現在想想恢復諸侯分封制也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以始皇帝就挖了坑埋了他們儒家百十號人吧,小嘍嘍居多,大魚早跑了),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稱始皇帝;始皇帝死,二世胡亥即位,被趙高殺;后子嬰即位(46天),劉邦入咸陽,子嬰降劉邦......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5

          在中國的歷史中,除了三國,最喜歡的就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代了。亂世之爭方顯英雄本色。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在這個大爭時代除了從歷史書上學到的幾個鍵人物之外,還有那么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和事。就實而論,大秦帝國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史書,而不僅僅是一部小說。除了為了增加書的可看性,將戰國四公子的出現寫在了同一時代之外,其他歷史事件和人物并無明顯違背歷史資料的瑕疵。

          書的六卷中,從情節上講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一部《黑色裂變》和第三部《金戈鐵馬》。

          第一部是對奠定秦國根基,從人治到法治徹底變革的描寫。這一部將我對商鞅變法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鞅變法,變的不僅僅是當下,更是在勾畫秦國和后續中國歷史的治理架構。一個國家和一個文明的延續,不乏對明君雄主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體系與游戲規則,商鞅的變法已經是在從這個角度出發,構建的雖然是戰時法制,卻是后世治國的根基。

          這個理念在現在也是被廣為認同,在剛剛讀過的《理想豐滿》中,馮侖就專門有一章在講到這個問題,一個好的CEO可能會在在任期間讓公司達到95分的高水平,然而如果沒有好的制度,一旦遇到一個平庸的CEO,這個公司就會淪落為差等生。而如果一個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即使CEO的作為平平,整體分數也應該在80分以上,不求突飛猛進,只求穩步提升。商鞅變法,秉持的則正是這個理念,建立一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則,這里的平等,不能解決起點公平的問題,但解決了制度公平的問題,正是民心所向。黑色裂變這一部,也極大地將商鞅這個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這便是他在小說中的形象。當然,任何的變革乃至革命,都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而秦孝公和商鞅的強強聯合則解決了這個問題,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間,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實施,就此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根基。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6

          點評本跟全書的差別在哪呢?看完全書又看了點評本,無論多大的套裝書籍,也永遠無法展露一個偉大的時代!無論什么樣的評論,都是我們后人的評說,那個時代的精彩,我們也就只能評說而已!

          關于秦,無論是秦國還是秦朝,真的是一個靠鐵和血堆積起來!幾百年的鏖戰,養成了秦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血性!而秦孝公更是一代英主,加上商鞅這大才,秦國的雙子星不僅將秦從那個被受欺凌的西部“蠻夷”變成了“虎狼之國”,更是奠定了秦東出天下、一統萬里河上山的根基與國策!而秦之后的每一代君主,都以此為基礎,加上那一位又一位的治國能臣、邦國大才與絕世名將,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割據終究歸了秦的統一!而統一天下的秦朝,開創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幾千年大一統的根基!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乃至郡縣制,都成為當今中國的基礎!關于秦的定論,最多的是苛政暴秦!可秦建立起來的法制制度,何嘗不是法制社會的一種形式?雖然有殘暴、暴虐的一面!商鞅想要建立的法制社會,更多的是用制度來支撐國家機器的運行,后繼的秦王朝,也走向了法制的另一個極端!

          關于變法!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徹底最有成效的變法,其影響不僅僅在于在于對秦國、對戰國,更成為了后市改革家們最向往、最想追求的結果!此后的幾千年,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改革家能超越商鞅,也沒有一個朝代超越秦!他們不僅終結了一個時代,更是開創了一個更偉大的時代!

          關于其他六國!東方六國而言,真正強大起來的也就魏、趙、齊、!魏作為第一個強國,其衰落,不在于魏的弱小,而在于魏國的君臣!魏國是一個大才聚集的搖籃!無論是商鞅還是后來的張儀等等,無一不是在魏國得不到任何發揮的空間!而魏的君主也是白圭口中的”一個個敗家子”,魏也終究被他們敗光了家產!趙國,一個因改革而逐步強盛的國家!秦趙的長平之戰,更是雙方實力乃至歷史走向的決戰!而戰國最終敗在了內訌之中!無論是廉頗、還是后來的杜牧,這個盛產絕世名將的國家,名將最終都死在了自己手中,自絕干城的結果只有滅亡!齊國作為最老牌的強國,其龐大的實力眾多的人才,具備著一統天下的基礎!而結果就是一個個奇葩的君主,不僅將自己置于眾叛親離的地步,更是將國家弄的一落千丈、茍延殘喘!韓國和燕國,除了申不害變法和樂毅滅齊,真的就是一個個小弟!變法未成氣候,國家實力也是蒸蒸日下!對于楚國,這個疆域廣大、實力雄厚的老牌大國,雖然有心爭做第一,可始終徘徊在二流之列!楚原大人那絕望一跳,不僅表達的是自己的愛國情懷,還有楚國廟堂那群敗家子的渾渾噩噩!而秦呢,因為破壞新法,太子贏駟被放逐山野;因為決策失誤,大秦8萬鐵騎被馬服君一舉殲滅,宣太后羋月以死謝國……這就是氣象!不同的氣象,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歷史的潮流!

          關于時代!戰國那個實力大爭天下的時代,征戰不斷、民生凋敝!各國在發展實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雖然分裂割據、爭斗不停,而統一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個亂世,更是中國文化的盛世,諸子百家、各種流派,層出不從!這是中國文化最繁榮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代!

          關于戰爭與將才!戰爭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秦趙雙方近百萬人的大決戰,不僅是中國戰爭史的里程碑,更是世界戰爭史上的里程碑!而戰國那層出不窮的絕世將才,更是將戰爭的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商鞅、司馬錯、白起、王翦、樂毅、廉頗、杜牧…………一個個絕世將才,引領著這個時代的走向!

          無論是那個時代還是七國,都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無法經歷那個時代,也無法還原那個時代!我們可能會憧憬那個時代,也會崇拜那一個個經天緯地之才!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可以學習歷史,可以學習歷史人物,到我們終究不是歷史,也不會穿越到那個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那個時代的經驗、那個時代的智慧,去守護我們這個和平穩定的現在!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7

          重慶,巴蜀也;巴蜀,秦風也。戰國時期,群雄比起,爭先恐后。秦,崛起于西南群山,與中原各國稱霸。然秦仍后起之輩,亦勝于齊、楚、燕、趙、韓、魏之國,何也?商鞅變法也。

          商鞅變法,旨在以中原之禮儀約束其人,強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種之田,上應付之稅。當此之時,素被中國各國所壓制的秦國正處于“交接棒”時,可謂是內憂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為相,以霹靂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里驍勇善戰,扭成一根繩一起殺敵的`精神,也扭轉了秦國積貧積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結的局面,使秦國取長補短,終成一代之霸國。

          然秦以區區之地,何以數日立法行法,舍舊拓新,興六世而亡諸侯以致天下為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顯著也。載舟覆舟,國以民為本也。新法一行,社會安定,國富民強兵壯,男耕女織,有條不絮,民所擁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國新君秦孝公年少有為,有鴻鵠之志,立志與六國比權量力,發奮圖強。軍民一心,天災人禍,權臣地主亦不敢干涉也。

          然則日長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無遺。孝公之時,百姓頑固、官場黑白倒置,故需用嚴法而制之。始皇之時,天下久經戰亂,急需修養,以嚴法而制,則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山東豪佼逐并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為鑒,知一代之興衰。法需對癥下藥,不可固執已見,亦竊不可一成不變也!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8

          《大秦帝國》的作者是孫皓暉,中國當代歷史小說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創作了《大秦帝國》。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嗎?是秦國。

          《大秦帝國》講的是在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經過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國面臨亡國之禍,齊、楚、燕、韓、趙和魏六國商量一齊出兵,瓜分秦國。秦孝公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出了求賢令,青年士子衛鞅入秦和秦孝公開始了二十年的大變法。從此,秦國崇尚法治、統一政令。秦孝公積勞成疾病逝后,衛鞅之前因為變法得罪了舊貴族,如今沒了靠山,舊貴族和六國都要求殺衛鞅以謝天下。此時的.秦國剛剛崛起,根基不穩。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亂,衛鞅交出政權兵權,坦然入獄,被舊貴族車裂身亡。

          我覺得衛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在當了秦國的丞相后,他變法強國,把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遇事冷靜沉著,大公無私,睿智富有內涵。為了避免秦國陷入內亂,他犧牲了自己,他為秦國做了數也數不清的貢獻,我非常敬佩他。

          讀這部書,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衛鞅遇事冷靜果斷,我應該學習。秦孝公嬴渠梁一心為國,我應該熱愛集體。我還知道了只要堅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29

          該系列書中最最輝煌、最最優秀的巔峰之作!

          優秀在正史和野史的無縫連接。不像上一部皺著眉頭看完覺得作者臆想成分太重,但也不會覺得一板正經太過枯燥,一件一件歷史大事件推動發展,讓整部行云流水非常棒!

          優秀在六國被滅之后總結之言。這個部分完全展示了作者的大格局,講秦國,又不只是秦國,每一個國家被吞滅之后,作者都非常中立的剖析了原因。從韓開始一路到齊完成統一大業,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歷史感染到哭的人,齊滅國秦國完成統一大業那瞬間真的哭得超級痛快。

          優秀在給了后人看待歷史的`新觀點。之前想到秦國,想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焚書坑儒所引發的“暴政論”,此書之后,看待秦始皇會更加全面,不得不說,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的眼光看,他都是一個功遠大于過的君主,只可惜后世被儒家統治這么多年,誰又有那么超脫的眼光去公正評價呢?

          當然,作者也是一家之言論始皇,很多地方我同樣不贊同,但并不影響我對這一部的喜愛。多方兼聽并形成自己的意識與觀點,這才是看書的意義。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0

          大秦帝國終于讓我吃完了,歷時四個多月。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贏政的認識是他是一個殘暴的君主,比如他的“焚書”“坑儒”,在后世認為他辱沒斯文更甚至把儒家人士坑殺。但是從當時的時政背景來看他有他的考量,他推行的一些政策無疑是比較進步的、前衛的,以至于很多東西一直都得到了延續……

          比如他采用李斯的建議,廢分封,立郡縣。真正的把至高無上的權利集于皇帝一個人身上,皇帝掌握著國家所有的'權力尤其是軍事大權,且“家天下”世襲皇位制度被此后的歷代王朝統治者所沿用,橫貫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不管后代王朝怎樣揮霍使用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減少戰爭,從而人們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我看來這種功績是無法磨滅的。

          當然,作為小說可能會刻意的美化主人翁,但是他也從反面來提醒大家對于一個古代的君主要給他相對公平的評價……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1

          大秦帝國這本書看了不下六遍(電視劇沒看過),不僅僅因為我是陜西人,對秦帝國的親切感,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做企業管理咨詢的朋友說,這是當年他們入行要讀的第一本書,而且是教科書般的'存在!全書講述了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直到秦二世亂政亡國的一百六十余年間,秦國由弱變強,統一中國,又迅速滅亡的故事。從書中,我們見證了秦國從一窮二白、列強環伺之下,變法圖強。經過了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清六合,統治八荒的艱辛與悲壯。然而,從始皇帝建立帝國到帝國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理據一、大秦帝國里一句話貫穿始終:“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每次聽到這句話內心油然而起一股力量,如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滿滿色負面力量推動自己向前!

          理據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背后帶來的是一股力量,一股精神,是老秦人團結向前,共赴國難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六號喜歡團隊協助,有團隊,有力量,安全。

          理據三、從商鞅到李斯,大秦帝國一直在變法,法者規矩也!有規矩有規范,不會錯。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2

          今年暑假重溫了一遍《大秦帝國》,一共有9本書,接近1萬頁,又感受了一遍秦國的強大與衰落,印象深刻。

          秦獻公時期戰國的開始,也是秦國的帝國時期。不久,秦獻公戰死,秦孝王即位,與魏國戰敗,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也割讓給了魏國,此時六國又聯合準備分秦,同時又有蠻夷和匈奴在侵擾秦國,可是秦國都挺住了,也許有運氣成分,天降大雨使進攻時期延緩,從而秦國有時間部署軍隊。可是當秦掃六國變的強大繁盛時卻反而衰敗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最終滅國,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保留了下來,流傳至今。

          商鞅變法可謂是秦國歷史上的一個大的轉折點,歷經20年使秦國變得繁榮昌盛?墒窃谶@一路上也并不順利,以甘龍為首的一批老貴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將太子嬴駟一幫人與商鞅樹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糧草被甘龍換為了砂石,太子嬴駟殺了白氏幾十人,其中包括名將白起的父親。后來百姓交農,太子嬴駟被罰游學,左太子傅公孫賈和右太子傅嬴虔被處罰流放)。最終,商鞅被處以車裂。從而嬴駟和他的`叔父贏虔得以鏟除舊貴族,商鞅變法的結果得以鞏固。

          后來秦滅六國,魏國因人才而滅,吳起,張儀,田子方,商鞅,樂毅,孫臏,張祿······其中不乏有扭轉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張儀,孫臏,樂毅?墒嵌紱]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極其喜愛珠寶,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請教。在天下大爭的時代,君主不言利國,豈為君主?向孟子請教,不過是問一個自己早已知道的問題,十分虛偽。還有魏假,不愛人反而愛狗,“王不愛人而愛犬,將軍盡忠而無門!贝笫乐疇,人才最為珍貴,風華魏國最多的也為人才,魏國政風最不在乎的也為人才,最終也因人才而滅。春秋戰國時期,多位君王信天命,當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時,魏國君王認為是自己強大的跡象,可殊不是是因為商鞅變法,最終大敗秦國,函谷關也被秦國所收復。信天命,不僅可笑,而且無能。曾經騎牛的老子預言秦將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國的輝煌不是靠著一個預言所得來的,而是六代秦國君王和老秦人奮斗而得來的,只有堅毅和奮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幾國君王都有著致命的弱點,燕太子被燕王所出賣,趙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項燕,齊王松懈,韓國軍力頹廢。最終秦掃六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3

          讀到前兩本,已感受益匪淺。前兩本主要講秦國如何由一個貧弱小國,通過變法而成為強國的故事。治國治企,原有許多相通之處。通過閱讀與思考,對企業經營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來關于經營管理的點滴總結,也通過閱讀此書得以串聯起來。

          最深的體會有三點,在此分享,也盼請朋友們給予指正:

          一、企業再弱小,如果負責人立志圖強、信念堅定,也能做強做大

          秦國傳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內憂外困、貧弱不堪,甚至有滅國之危。但秦孝公斷指立碑、誓志圖強,大膽重用當世英才商鞅,通過20年變法,創造了秦國由弱變強的歷史奇跡。秦國統一霸業,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現在非常成功的企業,剛起步時都很弱小。華為公司當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換機的貿易公司,通過20年卓越經營,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網絡設備供應商,也是中國最成功的跨國企業。海爾當初也只是個國營小廠,設備、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張瑞敏的領導下,通過推行品牌戰略、采取科學管理、重用優秀人才、引進先進設備,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家電品牌。

          所以,企業實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聘請優秀人才,銳于進取、勇于創新。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必可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江門地區整體創業氛圍、人文環境和人才素質確實不佳,但也誕生了像維達、大長江、天地壹號、嘉寶莉、李錦記、無限極這些非常成功的企業。我想,這和幾位企業家立志做強做大的理想抱負與頑強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一人可以興邦,一人也可以興企。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很多企業主對這一點的意識已經有了,但行動上還很不夠,用人的理念還沒更新,用人的胸懷也沒打開。

          企業負責人在解決了企業的生存問題后,接下來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為企業物色最優秀的`人才,并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才能得以盡情發揮。正如維達董事長李朝陽先生所說:“所有的東西根源還是人,我事業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維達這樣一個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才能打造成功的企業”。在印刷行業赫赫有名的鶴山雅圖仕集團董事長馮廣源先生也說到:“一個企業發展大了之后,人才問題會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他還說:“雅圖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為本、以質為根、以策為上、以果為宗’的企業文化理念。其中‘以人為本’最為核心,并且說到做到”。

          成功的企業都有許多成功之處,但最為成功之處,莫過于引進和重用了優秀的人才。聯想集團近幾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終逆境突圍,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們優秀的人才隊伍密不可分。中國家電連鎖領軍企業蘇寧電器,是一個視人才為生命的企業。為吸進和培養優秀人才,他們先后制訂并實施了“總經理梯隊”、“采購經理梯隊”、“1200工程”、“店長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對促進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從2002年開始的“1200工程”,據悉,該工程為蘇寧電器培養了60位集團高管,其中7人成為副總監。有20%的部門負責人均出自該人才培養工程。

          有的企業為什么做起來很吃力、總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發展和保留優秀人才的環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優秀人才?最根本的還是舍得與人才分享財富。這一點,幾千年前的《易經》就有精辟闡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古今法則,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機制是基業長青的重要保障

          秦國何以由弱變強,關鍵在于變法。商鞅用3個月時間走遍秦國的窮山惡水、歷經常人難得想象的艱辛,找出了秦國貧弱的根源,以大量實地考察為基礎,先后制訂了九大變法措施。與秦孝公君臣一心,通過20年苦心經營,使秦國從最弱小的戰國逐漸發展為國強民富、兵精糧足的第一強國。

          與此同時,原本最為強大的魏國,由于國君不思進取、國家法制松馳,加上用人不當,就慢慢衰敗下來。此強彼弱,秦國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由此可見,科學的經營理念、卓越的管理機制,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早在1996年,華為公司就開始起草后來在中國企業界非常著名的《華為基本法》,這顯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業家的遠見。許多管理專家認為,《華為基本法》對華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企業剛創建的時候,主要靠創業團隊的能力與信念生存。當企業解決生存問題之后,就要開始明確經營理念、建設管理制度了。理念決定方向,制訂決定執行。一套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能使企業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暗礁”。

          綜上所述。一家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首先,企業創始團隊的能力、志向與胸懷決定了企業能否創業成功,及未來發展基因是否優良。其次,在解決了企業生存問題后,能否吸引到優秀人才,決定了企業能否做強做大。在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后,能否制訂出科學、先進的管理機制決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知易行難,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點與方向,總會少走些彎路。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4

          在兩千多年以前,是哪個國度結束了戰國時期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哪個帝王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偉任,是秦帝國,是秦始皇。

          在小時候我還不懂事的時候,我曾經覺得大秦是天下間最邪惡的國度,而始皇帝則是最可惡的君王。但上了高中后,我漸漸的覺得沒那么簡單,我想象不到秦朝做錯了什么事,竟要引起天下之人圍攻。后來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大秦帝國,我才了解到,人的主觀映像對于歷史的誤解是有多么可怕。

          在戰國之初,秦國被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都認為是蠻夷之國,不懂禮儀邦交之國,其地位比起楚國還要差很多。直到孝公繼位,發出求賢令,從此秦國舉國上下開始尊敬人才,而后商鞅入秦,力圖變法改變了秦國落后的局面。從此秦國一改往日落后局面,一局成為天下第一戰國。引來了諸多山東士子入秦。如張儀,蔡澤,李冰等。再者,武將也有許多屬于外來的如蒙恬一家等。

          在長平之戰后,天下戰國都落入了低谷,各國都在尋求變法之道,竟皆在模仿秦國的變法之道,單從這上面講就不能說明秦朝暴政了。而且大學士旬況當時也指出說“變法必學秦”,此等話語在史記里依然可循,難道有錯嗎?

          始皇帝橫空出世后,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一統天下,在他上位后幾乎是以一己之力,鎮壓嫪毐,放逐呂不韋,試問有哪個少年在自己十幾歲時做到這種事,數千年來也只有一個康熙,僅僅如此。而始皇帝更被李贄稱為“千古一帝”。我認為,始皇帝被稱為有史以來最為的偉大皇帝一點也不為過?赡苡性S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實行的是暴政,但試問如果單單只是暴君,是要如何一統天下,不是應該先窩里反,先被人干掉嗎,前世的夏桀,商紂都是這樣的。倘若山東六國自己的政治和政策當真如此的清明,光明磊落,又豈會如此輕易的`被秦一統天下。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暴秦,苛政,這是可笑之極,倘若秦這是如此,為何又會被荀子大師格外推崇呢?在《強國篇》中,旬況大師做出了最高的評價“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說秦軍殘暴,更是可笑,秦軍有屠過城嗎,沒有。好像只有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無上英雄的項羽干過,十分可笑。‘敶巳说膶徝谰沟偷眠B垃圾都不如,竟然推崇一個以殺人為樂的人為英雄,貶低一個完成天下大一統的偉大帝王。真的是我族良知安在哉,是非安在哉!

          六國被滅的原因現在大多數推崇的都是杜牧提出的“忘六國者,六國也”。杜牧先生說的很簡單,六國為何別滅,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為什么變法沒有那么徹底?為什么不能有如秦國一樣變法如此成功。我想是因為缺乏一個鐵腕的手段。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孝公是鼎力支持的,甚至連王公貴族也殺了很大一部分,震驚了天下,連當時隱居多年的老墨子都驚了出來。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沒有這次,可能秦國會有如山東六國一樣腐敗,中國的戰國時期可能還要再國很久很久才能結束。

          魏國的李悝變法,雖然成功但并不徹底,只是改變了軍制,而內部的吏治卻沒有多大改變。楚國的吳起變法,因為吳起的死去而破產,楚國恢復了舊制。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因為,不可抗力的外力因素,韓肅侯申不害戰死,從而結束。燕國的樂毅,劇辛變法也因為燕昭王的死去而結束。齊國的齊威王整治肅吏也因為治標不治本而失敗,六國中最成功的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成功,但卻也只是因為軍力增強,但內部的政治問題卻沒有多大改善。

          惟有秦國的商鞅變法和歷代明君才真正做到了守法護法。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卻依舊支持商君法,拔出了老貴族,真正達到了一個巔峰。

          現在想想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完全是笑話而言。感覺完全是針對山東六國的,因為秦國內部極少人是通過血緣關系得到高官爵位的,秦國的大部分人才都來自山東遺棄的人才,如商鞅,張儀,呂不韋等,惟有白起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我只是想簡簡單單的真正的去看待一個正確的歷史,而不是去抹黑他,這是我從《大秦帝國》里取得的最大收獲,用一個正確的眼光看待歷史,而不是追隨潮流,聽從權威者的話語。

          讀的不僅是歷史,學的是一種態度。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5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一部好的歷史小說,真實而又不真實。真實,在于其歷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說白了,就是將大框擺好后,向其中豐富細節,刻畫人物。能寫到《大秦帝國》這樣高度的作品,寥寥無幾。唯有《明朝那些事兒》可與其一決雌雄。它雄渾,沉郁,而又輕松,熱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于用詞有多美,而在于細節刻畫的細膩。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興奮;秦風低回,又使人沮喪。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一句誓詞而熱血沸騰,為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萬千。

          秦國地處西北,經濟文化落后,六國又步步緊逼,然而這個被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一統天下。根源在哪里?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的精神,在于法制,更在于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

          六國會盟,企圖滅秦。國難當頭,秦孝公繼位后,當即發出招賢令,正是這種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才使秦國身陷重圍而國不滅。于是,商鞅出現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最終使秦國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改革之后,前景一片大好,賞罰有制,清除陋習,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櫟陽宮中的那場君臣合璧,才使商鞅盡公不顧私。最后,商鞅為了護法,慷慨赴死。

          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次,因為水源問題,兩族發生械斗,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還導致了河水決堤,這件事,觸動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場殺了七百余人,震驚了六國。墨家總院當即派出殺手,誅殺暴政秦王。后來,秦孝公親自前往墨家總院,與墨巨子交涉,功身而退。不僅君臣之間絕對信任,商鞅為了變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位少年后來成為秦軍中的一名小將。

          自秦國崛起以來,歷代人才幾乎絕大部分出于六國。而反觀六國,人才濟濟卻被秦國逐個擊破。齊國有著名的稷下學宮,那里是人才圣地,可是,為什么還是國滅了呢?六國君王務虛不務實,只聽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道無邊,就算是今天,也并未實現。拿魏惠王來說,他表面上禮下賢士,可是卻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聽公叔老臣遺愿,放走了商鞅,因為商鞅當時只是個中庶子。接二連三的,再就是孫臏、張儀、樂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樣的圣人。當時,魏惠王出城打獵,還未出城便聽說孟子來了,雖然覺得晦氣,但也只好回宮了。適值張儀求見,于是乎,張儀與孟子兩人便在魏惠王面前罵了起來,孟子慘敗。因為這件事,本應受到重用的張儀卻被逐出宮門。此時,在秦國碰壁的蘇秦也鎩羽而歸。兩個人,靜修三年。最后,張儀志在秦國,蘇秦志在六國。受到秦國重用的丞相張儀以連橫大計,對抗六國丞相蘇秦的合縱大計。最終,張儀成功退隱,蘇秦死在鄒忌所派的刺客劍下,合縱破裂,六國如同一盤散沙。本來,合縱一成,秦國必亡無疑,可是,六國君主聽信讒言,不用能士,合縱失敗。可笑的是,合縱的陣腳先從盟主楚國站不住了。楚王派一無知王子為六國主帥,竟能想到用云梯觀景。并且,秦國特使收買王后鄭袖,楚王就是因為在王后鄭袖那里做了兩天大男人竟然聽信秦國以退出合縱換交割房陵之約,可笑之極,螞蟻之見。合縱一敗,即便那戰國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領也救不回來了。

          所以,治國務實,唯才是用才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戰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澤,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存在。

          當然,讀這部書不宜動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會讓你痛哭流涕。當你看到車裂商鞅,宣太后自殺謝罪,白起被賜死等片段時,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讀書,你會悲痛不已,肝腸寸斷,于身體無益。秦趙兩國的長平攻防戰,長達三年之久,秦國不僅斷了趙軍糧道,而且使計令趙王命趙括為將。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人之不信,自毀長城。沒有善守的大將廉頗,趙軍敗得一塌糊涂。趙括沒有辦法,兵士饑餓,無力作戰,于是就擺出了車轅圓陣,只守不出,簡單而又有效。一天夜里,趙括忽然聽到了慘叫聲,心想那最不該發生的,竟然發生了;便率衛隊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傷兵。趙括當即下令斬首,并命令殺戰馬,羿日死戰。他對將士們說,秦國有首描寫士兵感情的歌,叫《無衣》,感動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才有資格被稱為趙將軍,最后一戰,他終于成長了。第二天,帶著必死的決心,中箭身亡,咽氣前,他終于展現了屬于將軍的風采,下令投降。然而,這二十萬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著?消耗太大;殺了?自古將士忌殺降。此時,當了二十年國君,卻未掌實權的秦襄王想要專政,就在白起的信到達后,回書殺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殺降的黑鍋,讓二十萬降卒吃了頓好的,便送他們上路了。白起的噩運也從這里開始,先是染了惡疾,然后便一意專權的國君不聽勸,該發兵時不發兵,等六國聽說殺降而聯合起來時,卻要發兵。幾次失敗后,國君又怪罪到白起頭上來了,國君以為:你白起出征便能勝利,你不上陣就算了,你還不讓我發兵,你白起幾個意思?誰掌權?誰老大?于是乎,白起這個不聽話的老頭又上了幾次書。此時,國君殺意已決。于是,在白起退休返鄉的路上,將其賜死,離老家只有幾步之遙。白起死前悲呼: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了!臨死前,還要問老侍內,國君是否聽從他的意見。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提到范雎這個人。當初,為了打天下,羋冄掌內,白起掌外,好生和諧。自從范雎來了以后,先是流放丞相羋冄,而后又因與上將軍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國君進讒言,使得白起最終被賜死。趕走羋冄固然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但陷害白起的行為實在令人深惡痛絕。一代名將,沒死在戰場上,被自己人害死,這是恥辱。范雎這一輩子舉薦過三個人,鄭安平與王稽的先后叛國令他無地自容,于是他選擇了退隱,在確立好太子后,他向國君舉薦了蔡澤。他幫帝王完成了封建統治中專權的一步,這也算是他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來,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

          當三尺利劍高懸于秦的.頭顱之上,秦孝公與商鞅便如那雷公與電母的兵器。發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觸發了一場法的大火,燒出了一條崛起之路。那個年代里,秦國是先進的,是改革的先驅,唯有法制才是立國之本。從先秦的經歷來看,儒學會讓他們亡國。這種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學說,只能用于安邦。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并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這是歷代入秦士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此言一出,任何困難都成了空話這是一句比命還重要的誓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群體思想的延續,在中華文化的延續及演化中,變化為民俗文化,還有的,就是我們骨子里有的東西,即骨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東西在不斷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開篇前言中這樣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創造力。民族精神,是國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何以國立,唯有法制:何以報國,唯有自強。縱觀全書,剔除個人恩怨,宮闈陰謀,情感發展,便是一個大國成長史。法使其生,法使其滅。用法得當,國家方可長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們這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必須找回這些東西。

          秦已大出,霸絕天下。而今我中華,國強乃為法強,觀我中華子弟,皆懶惰。若使我中華子弟盡操秦人之風,大出天下,當指日可待矣!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6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學學習了《周秦漢唐文明》,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產生了濃厚興趣,作為現在的秦人,了解自己祖先奮斗的歷史、生活的足跡、經過的苦難、輝煌的成績等,都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就這理所應當的事在知天命的時候才想到,是不是有點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點忘本了,無論怎樣,我還是想到了,并且行動了,還來得及。借局機關開展的讀書活動,我選擇了由孫皓暉先生歷經十六年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從公元前362年開始到公元前207年,歷時156年,經過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先河。雖然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不可質疑的意義。

          看《大秦帝國》,前五部給人的感覺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無意中對祖先的奮斗史抱以無比的崇敬和驕傲,戰國時期七國,唯有秦國統一了天下,就是用現在的歷史價值觀來評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誰愿自己的祖國四分五裂,誰不愿自己的祖國領土完整,同屬中華民族,長期的內斗,只能是國弱民窮,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統一、領土的完整、國強民富,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愿。但看到第六部時,就使人心里滴血了,秦人用無數生命和鮮血造就的帝國,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毀滅了,在秦法森嚴的國度里,一個太監趙高、一個白癡的胡亥皇帝,就將泱泱的`大秦帝國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雖然從以前的歷史知識中已經知道了結果,但還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后真的有點看不下去,那種氣憤、惋惜、鄙視、無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還是想看下去,也許是替古人擔憂吧。

          可以說《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巨著,作者孫皓暉先生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節將事件連慣起來,使枯燥的歷史知識有了靈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敢于挑戰已成為歷史定論的"暴秦"論,并對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將歷史問題的爭論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這是需要勇氣的?傊,這部作品是值得讀的,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正源的人們。

          關于秦政,我在上學的時候也看過有關的書籍,總之感覺秦政是殘酷的,苛捐雜稅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說些不好的,特別是焚書坑儒事件,更將秦始皇描寫成殘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國》后,好像將原來的記憶推翻了,原來商鞅變法的意義那么偉大,它開創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一切以法律為依據,而不是依人的意志為轉移。通過變法,使弱小的秦國在戰國七國中居于強國。戰國時,列國對秦國的看法是:民風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惡飲,好逸惡勞;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禮法;民智是鈍蠻憨愚,不知詩書。這就是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背景,弱小貧窮就要挨打,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這就是"求變圖存",不變就要滅國,可以說是逼出來。通過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不但雪恥,而且還擴充了疆土,最終一統天下。對秦政無論有何種看法,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其一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141年,國家強大,人民生活富裕,成為其它列國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多年。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是:為什么繼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別是西漢時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歷史的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并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這里就不再累贅。一個政權要推翻另一個政權,必須要找出其推翻的正當理由,那么秦政就成了這個理由的犧牲品,而大多數攻訐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與秦國的矛盾眾所周知,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是顯赫的,也是公眾對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歷史上對秦政的攻訐之詞了。

          商鞅變法的思想原則,對我們現在也是很有啟發的。像"法以愛民"的立法思想;"去強弱民"的立法目標原則;"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則;反對"濫仁"的司法原則;"刑無等級"的公平執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與"王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那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法則,在古老的秦帝國就已經拋棄了,但這個問題至今我們還在討論著,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還是人治爭論,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經解決了,面對如此問題,我們不覺得臉紅嗎?依法治國,關鍵是執法,而執法的關鍵是國家的權力機關,是不是依法辦事,其一是示范引領作用,對太子贏駟犯法的處理;其二是取信于民,徙木立信。只要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就會為老百姓認可和接受的。用商鞅變法的思想和原則來反思我們現在依法治國中存在問題,不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歷史上的許多學派都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為一門學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經在春秋戰國時產生了,有這么多的學派,為什么秦國變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時,秦國處在戰國時代,天下大勢是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并列,東周的王朝在洛陽,但對其它七個諸候國已經失去了約束力,每個諸候國只有靠自己國家實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而此時秦國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來自魏國、楚國的侵犯,就關中華山以東的大片土地,被魏國長期霸占,在這樣的大爭之勢下,怎樣使秦國立足于戰國之列,是擺在秦孝公前面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一條路"求變圖存",因為魏國、韓國的變法在前,已經指引了明確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進行變法,這為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提供了參考;其二,每一種思想的運用都要與所處的時代相符,在戰國時的大爭之勢下,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國家達到國強民富,立于不敗之地,這是統治者優先的選擇;谝陨蟽牲c,我們就不難理解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

          當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都是自成體系的,都閃耀著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來說,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對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當統治階級奪取天下后,需要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而此背景正適合于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為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學,是修身齊家之學,是克已正身之學,要求天下庶民遵紀守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樣在這樣的天下大勢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求的是個體的修煉,與儒家的治國理念相近。所以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批判的繼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也是需要講求方法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治國理念上更需要創新,這是政治家的事情了。

          戰國時期,有三對人物也想說說。第一對是龐涓與孫臏,同師同門,學的都是兵法,同效力于魏國,到頭來卻成為死敵;第二對是李斯與韓非子,也是同師同門,在韓非子還沒來得及將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的時候,就為李斯所害,小說中對韓非子的死歸于本人的愚腐,寧可將自己的著作奉獻于秦始皇,而不愿效力于秦國,以表示對自己國家的忠誠,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還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說的故事情節推理,李斯還是有可能救下韓非子的。歸根結底還是應了洵子所說的"人性本惡"論,人一旦自私起來,什么事情都能干出來,而這種自私隨著個人欲望的大小不斷升級,最后達到毀滅人性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欲望,那么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傷害與自己有同樣理想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對蘇秦與張儀,也是同師同門,都是縱橫家,蘇秦效力于六國,合縱對抗秦國,張儀效力于秦國,連橫破解六國的合縱,服務的主子不同,但并未影響兩人的個人感情,這就是個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影響各自才能的發揮,這何樂而不為呢?前人的教訓應該為后世人吸取。

          《大秦帝國》讀后感 篇37

          最早知道秦史還是從小學歷史的課本當中了解到的,當時留下最深印象的大多都是始皇帝和秦二世的殘暴苛政與無道,反倒對其統一六國之后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沒有太深的感覺。

          2017年,在微信讀書里的一些比較喜歡讀歷史的書友向我推薦了《大秦帝國》套裝版,只是看了簡介就被其闡述的內容所吸引,然后果斷買下,六十多元書幣,這是我目前買的最貴的一本電子書。當我開始細細品讀這部書時,歷時被這部巨著所呈現出的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史所深深的吸引。

          全書共分六部十七冊,《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附冊《大秦帝國進階指南》。從秦孝公繼位勵精圖治向天下求才出求賢令起,直到秦二世頑劣亂政荒淫亡國止,前后跨越一百六十余年,齊、楚、燕、韓、趙、魏、秦、名士如織將星閃耀,各國雄主更是紛紛粉墨登場,或合縱、或連橫、或變法,無一不想在亂世留名,無一不想成為當世霸主。但是在相互征伐已有幾百年的七國當中只有秦,歷經七王(秦始皇為最后一個王)一百六十余年,堅定的將攜求賢令入秦的魏鞅所主持的變法進行到底,使得積貧積弱即將滅國的蠻秦,在列國環伺的情況下,由窮到富由弱到強,最終橫掃六合統御八荒,建立前所未有的強大帝國,完成中華民族的大統一大融合。

          那是多事之時大爭之世,那是凡有血氣皆有爭心,那是但有才智皆可盡顯,存亡之憂慮大爭之精神,迸發出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并延續千年而不衰。那句‘啾啾老秦,共赴國難’泣血誓言,是這種精神的最直接的體現,也是這句誓言,在變法圖新的陣痛中,在敵眾我寡的征戰中,在天下卑秦的.無奈中,一次一次將支持著老秦人走出困境。

          書中著有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寫,那些記錄詳盡事件,個性鮮明的人物,無時無刻都在更新著自己對那段模糊歷史的認知。秦孝公的開拓精神和博大胸懷,在百多入秦士子當中識得商鞅,并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從而開啟了秦富國強兵的新篇章,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英才法出如山,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終成一代法神,與秦孝公成為君臣協作千古不疑的楷模。蘇秦的游歷苦讀最終一鳴驚人,張儀的才思機敏巧舌如簧,墨子的兼愛天下,莊子的灑脫如仙,屈原的悲天憫人,講不盡的歷史人物,說不完的文爭武戰,過往歷歷在目猶如置身其中。

          那是思想爆發的時期,那是賢才輩出的年代,眾多名家名篇名著名說流傳至今,也為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秦帝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秦帝國》經典語錄10-26

        大秦帝國的經典語錄12-08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08-11

        《大秦帝國之崛起》經典臺詞04-03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7篇01-06

        《大秦帝國之崛起》經典臺詞賞析04-03

        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臺詞01-28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臺詞01-28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經典臺詞04-03

        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經典臺詞04-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