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脫貧致富調研報告
當前,我縣扶貧開發進入最后攻堅階段,農村脫貧奔小康無疑是這項工作的難點和重點,事關全縣扶貧開發的整體進程。近期,我們對全縣農村脫貧奔小康工作進行了全面調查,并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見、建議,以期對全縣脫貧奔小康決策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現狀及特點
我縣自年初被確定為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以后,著眼“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率先建成脫貧奔小康示范縣,率先建成山區新農村建設先進縣”的“兩發展、兩率先”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農村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發展景象。
㈠支柱產業初具雛形,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試點建設一年多來,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建設為重點,立足山區實際,按照行政推動、市場化運作的辦法,著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進展,各類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增加10萬多畝,達到近50萬畝,特色產業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的貢獻份額達到70%以上。同時,繼續抓好剩余勞動力轉移安置,積極發展農村運輸、加工和餐飲等二三產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補貼、補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長11.8%,今年可望實現更高的增幅。
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面貌逐步改觀。充分利用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機遇,與整村推進扶貧和省市掛點、縣直掛鉤扶貧有機結合,實行規劃銜接一致、項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辦法,千方百計匹配、整合建設資源,年以來,先后投入2億多元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解決行路難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組砂石路140公里,城關、店埡、過渡灣鎮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全縣有213個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總數的81.6%;在解決飲水難上,根據各村實際,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辦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處,解決了7.66萬人的安全飲水難題;在解決特困戶住房難上,本著“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則,對特困戶的危房進行改造,已完成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4286戶;在解決農村用電難上,啟動了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改造完善了50個村55個臺區的農村電網。同時,大力開展生態家園建設,農村面貌快速改觀,一大批新農村示范典型不斷涌現。
㈢社會事業不斷發展,民生問題逐步改善。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著力發展各項農村社會事業,多措并舉改善民生,和諧保康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來,新建3個鄉鎮文化站,70個農家書屋;大力開展貧困學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建成比較規范的寄宿制學校55所。大力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改擴建縣、鄉衛生院10家,增加醫療業務用房1.9萬平方米,規范整建村級衛生室402個;將城鎮居民納入醫保范疇,設立了惠民醫院,對城鎮低保對象就醫實行費用優惠或減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養、災后救濟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低保范圍逐步擴大,全縣納入低保范圍對象達到1.6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7.1%。
㈣基層組織不斷加強,村務管理逐步規范。按照“三三”制原則和“五基本”要求,大力實施“雙引雙培”工程,全面鞏固“三級聯創”成果,村級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有效增強了基層組織引領發展、為民辦事的能力,全縣涌現出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對全縣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績效工資、養老保險等制度,建立“大學生村官”等干部學習培訓制度,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幫助村級組織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村務管理明顯規范,其中全縣村務公開率達100%,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的村達100%,建立了民主理財小組的村達100%,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得到了較好保障。
㈤農民素質快速提高,鄉村文明逐步形成。按照“六進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衛生)為載體,大力實施“三入戶”(科技入戶、政策入戶、信息入戶)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政策法律素質和發家致富能力,廣大農民素質能力明顯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深入開展“文明鄉鎮”、“文明村”、“文明小組”創建,全面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評,廣泛開展“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農村文明程度,涌現出一批文明鎮、文明村、文明戶。其中馬橋鎮進入全省鄉村文明建設的先進行列,堯治河、中坪、堰埡等一大批試點村鄉村文明建設全省聞名,黃堡鎮黃堡村鄉風文明示范村建設已初具雛形。
二、存在的問題
我縣在脫貧奔小康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但是,對照同類先進地區,特別是與仙洪試驗區、夷陵區、興山縣等先進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為“四缺”:
㈠缺資金。農民脫貧奔小康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民生問題,即建房、飲水、修路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農民在短期內全部解決這些資金尚不現實,而且各類政策性補貼、扶持也顯得杯水車薪,成為制約農民脫貧奔小康的首要因素。如當前我縣農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推掉土坯房,建新樓房,以每棟樓房12—15萬元計算,一個勞力至少需要積累12年以上才能實現這一愿望,但是依現行的扶持政策,最高也就是五、六千元。而且,農村信用社貸款額度小、期限短、利息高,致使農民人居環境長期難以根本改善。同時,需要集體負責建設的道路、橋梁、水庫、渠道等基礎設施,也因缺少資金、扶持偏少而進展較慢;農村豐富的資源,優勢產業也因缺少資金投入難以快速開發,制約了全縣農村脫貧奔小康的進程。
㈡缺技術。目前,我縣農村缺技術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勞動強度大,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活依然是“苦、臟、累”的代名詞。在種植業上,目前仍停留在牛耕人種的古老水平上,僅在收割脫粒方面基本實現小型機械化作業;而且,測土配方技術、生物防治、化學除草等技術利用率很低。在養殖業上,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這四個傳統產業無論是在繁育上,還是飼養管理上,都還停留在初級水平,飼養效益很低,養殖風險較高,經濟效益一般。在茶葉、蔬菜、煙葉、袋料香菇等產業上,雖然在生產上技術較高,但受加工技術制約,加工增值不多,產業鏈條過短,粘合相關產業不夠。同時,由于技術匱乏,農副產品加工,農村服務業都呈現規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狀況。
㈢缺品牌。當前,經濟發展早已步入了買方市場,一個地方的品牌往往決定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進而決定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而品牌的確立,需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用優質產品“打出”。我縣農業產業的農、林、牧、漁門類齊全,特色產業眾多,共達10個左右。但是,龍頭企業過小,品牌要么過多過雜,知名度不高,帶頭作用微弱,如茶葉產業,僅僅10萬畝面積,注冊商標就達4個;要么沒有品牌,如香菇、生豬等產業,仍停留賣原產品上。作為傳統產業眾多的山區,客觀上需要在一種品牌“旗艦”下,各種產業嫁接融合,形成如同“八寶粥”、“十三香”那樣的態勢,聯合做大,整體對外。但目前,各個產業分散經營,缺少聯合,十多個農業產業,都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都長不大、做不強。
㈣缺人才。一方面,組織領導型人才匱乏。像堯治河、堰埡那樣的組織領導型人才少,大部分村級干部都缺乏帶領群眾干一番事業的領導能力,往往停留在簡單地按上級要求,發展產業,抓好管理上,以致于多數村不能實現自我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各類專業型人才匱乏。農村發展需要一批法律、經管、文化專業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農村多數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特別是大部分學生一畢業就外出務工,學習掌握的是城鎮工商業技能,在農村多無用武之地,以致于農村大量缺少專業性、技能型人才,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據調查,我縣各類專業性、技能型人才與正常需求相比,約差5000—10000人。另外,當前農村技工日工價超過城區10—15元/人仍很難雇到,特別是用工量大的月份,這一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三、對策與建議
當前,我縣正處在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進入脫貧奔小康的關鍵時期。在新一輪的競爭發展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生態經濟強縣”戰略,找準脫貧奔小康的定位,解放思想、優化思路,創新措施,扎實工作,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力爭提前實現五年脫貧奔小康的奮斗目標。
㈠農民是主體,脫貧奔小康要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在脫貧奔小康工作中,農民是主體,只有堅持廣泛發動群眾,正確引導群眾,多方幫助群眾,才能充分激發農民的熱情,運用群眾力量打好這場攻堅戰。一是運用優惠政策激勵農民。當前,各項惠農政策格外青睞山區,“脫貧奔小康試點縣”招牌政策含金量高,省直單位幫扶措施安排也都在向山區縣傾斜,要多種方式宣傳對?蛋l展有利的優惠政策,讓農民自覺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煥發大干快上的熱情,把開展各項建設內化為精神的意念,轉化成自覺的行動。二是運用返鄉人員帶動農民。充分利用進城務工農民較多的優勢,多種方法引導農民將城市先進技術、加工技能向農村普及,把城市先進經營管理尤其是先進的合伙、合作發展經濟實體的經驗向農村推廣,讓城市居民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向鄉村傳播,使農民快速提高素質,成為脫貧奔小康的能手。三是運用先進典型引導農民。要因時、因地、因情制宜,運用組織農民外出參觀、選派村組干部考察、聘請模范專家宣講等方法,用典型說服群眾、啟迪群眾、提高群眾,使群眾與黨委政府的號召相一致,達到引導群眾端正方向、科學謀劃、創新實干的目標。
㈡思路是前提,脫貧奔小康要科學進行發展定位。思路決定出路?茖W確定發展思路是脫貧奔小康工作的前提。當前,我縣脫貧奔小康的藍圖已經繪就,工作重點也已經明確,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創新思路,改進措施,使各項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實。一要科學謀劃。要科學擬定開發總規,明確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開發重點、區域布局;制定開發詳規,遴選一批項目,按計劃、分階段、有重點的組織落實。二要創新機制。著眼“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的目標,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各項制度,形成群策群力、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要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基礎,強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以股份合作和租賃、承包等有效形式,壯大—批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調整經營方向和發展策略,開發精深農產品加工項目。三要突出特色。脫貧奔小康關鍵在于發展特色經濟,而山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立足實際,突出特色,以特色方可立于不敗之地。要依托獨特的土壤、氣候等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利用并以此為依托,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利用豐富、獨特的山水資源,珍稀植物和人文資源,以及原生態農副產品,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主體的生態旅游業。
㈢產業是重點,脫貧奔小康要建立完整產業體系。要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奔小康的重點內容,立足區域實際,科學確定項目,構建良性機制,配套政策措施,把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農民脫貧奔小康的經濟支柱。一要發展特色產業。按照突破性發展核桃和生豬產業,穩定發展煙葉和蔬菜產業,提升發展茶葉和食用菌產業的基本思路,加快全省核桃大縣、煙葉大縣、茶葉大縣、食用菌大縣建設,力爭經過3到5年發展,核桃面積達到50萬畝,茶葉面積達到15萬畝,煙葉面積達到8萬畝,食用菌達到1億袋,生豬出欄達到60萬頭。二是抓好農產品加工。重點扶持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改造升級、重組整合,開發核桃、茶葉、食用菌、生豬、桑蠶等系列產品,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農特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三是抓好標準化生產。要結合國家、省市標準,細化生產標準,抓好核桃、煙葉、茶葉、食用菌、生豬、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探索推廣農產品生產檔案登記制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機制。通過抓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缔r產品質量,以質量占領市場,逐步培育知名的農產品品牌。
㈣政策是杠桿,脫貧奔小康要用足用活農村政策。要充分發揮政策的“杠桿”作用,運用政策促進和推動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脫貧奔小康進程。一要捆綁使用政策。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大各類政策資金整合力度,將政策資金優化配置,用于農村脫貧奔小康建設。當前,要重點抓好招商引資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企業扶持政策與新農村建設政策等政策的整合,使之產生集聚效應,促進和加快農村脫貧奔小康進程。二要完善各項政策。要完善資源流轉政策,突破地域界限、行業限制,允許區域內外各類經營主體,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按照有償、自愿原則,通過買斷、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參與農村耕地、山林、河流等資源開發。同時,要按照先發展、后扶持的辦法,對開發、建設符合規定的項目,按質量高低、貢獻大小,進行獎勵性扶持;對開發高科技產品、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名牌產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潛力產品的,通過科技貢獻獎勵、政府特殊津貼等渠道予以適度獎勵,幫助把優勢產品做大做精。三要全面落實政策。圍繞煙葉、茶葉、蔬菜、核桃、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在認真落實上級惠農政策的同時,制定茶園建設補助、煙葉保險、生豬免費防疫、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補貼以及核桃種苗補助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并對產業“空白村”實行部門幫扶、領導包保,落實產業致富項目,推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㈤組織是堡壘,脫貧奔小康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鶎咏M織是脫貧奔小康的“火車頭”,要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脫貧奔小康的重要內容,建設好村支部、村委會班子,使之成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不斷為農村發展提供組織保障。一要全面加強班子建設,形成戰斗堡壘。要按照“五基本”要求,全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高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切實增強村級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使之在發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要有針對性地抓好農村干部的教育,使村干部懂理論、知政策、會科技、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培養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級班子帶頭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選拔成村組干部。二要大力開展結對幫扶,密切干群關系。把掛點扶貧、結對幫戶作為轉變干部作風、密切黨群關系的紐帶,組織干部深入基層,體驗農村生活,察民情、解民難,既讓黨員干部受教育,又使廣大群眾得實惠。當前,要實現省、市、縣三級工作隊村級全覆蓋。要創新幫扶方式,改變傳統的給錢送物幫扶模式,將送政策、送項目、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作為幫扶的重點,工作隊員要實行駐村幫扶,住下來、沉下去,為村級發展、農民致富多想辦法、多下功夫,真正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三要倡導時代新風,營造良好氛圍。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用先進事跡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使農民樹立健康的道德風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產生加快發展的熱情,形成崇尚創業、敬佩富裕、熱愛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農村脫貧致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村脫貧致富情況調研08-27
農村貸款調研報告12-23
農村產權調研報告12-22
農村用水調研報告06-21
最新農村調研報告08-25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8-16
農村學校調研報告05-29
有關農村集體調研報告04-30
農村低保調研報告范文04-20
農村低保的調研報告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