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民增收的調研報告
你們知道促進農民增收的調研報告應該要怎么寫嗎?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調研報告范文,歡迎閱讀!
根據縣委批轉的《政協XX縣委員會20**年工作要點》安排,為確保“十二。五”期間農民收入倍增目標的實現,今年5月至8月,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在副主席何土鳳同志帶領下,由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牽頭,組織部分縣政協委員和有關專業人士對我縣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部門領導匯報、查閱資料,先后深入廣發、龍潭、普滿、鐘水、坦坪等8個鄉鎮10個行政村與農民、鄉村干部進行座談,進行問卷調查,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比較全面真實地了解和掌握了全縣農民增收的情況和現階段影響農民增收的問題及原因,并到XX市的XX縣、XX市的XX縣、XX市的XX縣、XX市和XX區進行了考察學習,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農民增收概況
近年來,在黨中央加大農業投入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我縣農業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傳統農業逐步向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邁進,農民逐步成為市場的主體,由此帶來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多元化發展。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584元,是20xx年的1.5倍。20xx年1—6月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490.5元,同比增長20.9%。我縣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國家惠農政策保障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兌付糧食補貼資金252萬元,人均增收7.7元;落實良種補貼321萬元,人均增收9.8元,兩項合計,農民人均直接增收17.5元。落實農資綜合補貼1589.2萬元,落實油菜良種補貼23萬元等,直接保障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另外,落實購買農機具補貼、畜牧良種補貼,對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實施退耕還林,建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農村困難群眾社會救助保障體制,實施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等等,從政策上保障了不少農民收入的增長。
2、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據調查,我縣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農業結構調整,目前已獲得較大成效。一是優質糧食生產在我縣已成規模優勢。20xx年全縣優質糧食面積達到22.42 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99.5%。在糧價上漲的情況下,農民獲益頗豐。二是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xx年被農業部、財政部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優質生豬生產基地縣”、“全國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縣”,全縣養殖小區總數達到 10個,全縣年出欄100頭以上生豬的養殖戶達到398 戶,年出欄牲豬72萬頭。三是以烤煙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和以蔬菜、油茶、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有了較快發展,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20xx年全縣烤煙面積達 3.3萬畝,收購煙葉7.85萬擔,烤煙已成為煙農增收的主要來源。
3、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近年來,我縣圍繞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從政策、土地、資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傾斜,重點扶持嘉津茶油、三味辣椒、駿業生態農莊、眾鑫實業等龍頭企業,提升企業產品檔次,擴大生產規模,爭創名牌產品,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全縣已擁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6家,年銷售收入達5.17億元。同時,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2家,擁有會員9600人,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民營經濟和勞務輸出的快速發展保證了農民收入的增長。目前全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2200家,從業人員9萬人,農民直接從民營企業得到的工資性收入達到1.35億元。在勞務輸出方面,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103606人,占農村總人口327098人的31.67%,占農村勞動力資源216275人的47.9%,外出勞務收入占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此外,返鄉創業也是近年來勞動力轉移中出現的新特點,20xx年全縣創業培訓人員508人,成功創業136人,創造就業崗位4658個。如龍潭鎮李良紅在學到技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后,返鄉創辦興隆綜合養殖場,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勞動力轉移,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二、制約我縣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滯后,土地對農民增收的實際貢獻有限。農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但我縣許多農民還沒有從結構調整中得到實惠。一是少數農民仍然安于“稻谷+稻草”的傳統農業生產,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過著“養養豬雞種種田,領好小孩看好門”的日子,不愿參與結構調整。二是農村仍是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營形式,土地經營權掌握在一個個細小單元之中,尚未形成符合農村產業項目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土地流轉和集中相當困難,規模農業效益得不到實現。
2、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目前我縣列入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雖然有1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但多數企業產業聚集度不高,帶動能力不強。一是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農業產業辦設在縣農業局,屬股級單位,只負責產業技術培訓、指導、推廣,缺乏強有力的協調功能,而農業產業化涉及經濟、林業、畜牧、水務、工商等10多個部門,難以形成合力。二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對基地帶動能力不足,輻射能力小。如省級龍頭企業—湖南三味食品公司,沒有嚴格把好質量關,正確處理好創牌與保牌的關系,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加上基地建設滯地,基地面積不足1000畝,相對全縣10萬畝三味辣椒基地發展規劃差距很大,示范帶動作用不強;三是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連結不緊密,沒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訂單”簽訂難、履約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四是不少龍頭企業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產基地”,如嘉津茶油,我縣的油茶林由原來10萬畝,到現在的4萬畝左右,既沒有產量更沒有基地,原材料來源于廣西、貴州,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
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功能弱,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我縣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2個,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民會員9600人,但是大多以“松散合作”為主,利益分配機制不規范,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發揮作用有限。近年來,我縣一直都在倡導“龍頭企業+農戶”、“營銷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卻始終沒有“加”起來,農戶與農戶也沒有“加”起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4、農村市場發育不完善,農產品流通不發達。在我縣農村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訂單農業培育滯后,流通設施少。由于市場不健全,信息缺乏,農民不能按照市場信息組織一定規模的生產,且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與市場需求都存在差異。同時,市場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低,多數農產品的銷售是個體販運和農民自銷,尚未發育形成自己的經銷隊伍和網絡,不僅不能占有市場,而且交易成本高,風險大。
5、農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明增暗降。20xx年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除政策扶持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價格上漲。因此,繼續依靠價格上漲來增收已不現實。另一方面,農業成本增加,使城鄉居民農產品需求對農民、農業生產收入增長率的支撐能力下降。如從20xx年下半年起,糧食價格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漲幅為8%,但是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乘機上漲更快,漲幅達10.3%,糧價上漲給農民增收帶來的收益,多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沖銷,農民種糧效益低,有的甚至虧本。目前大部分農民生產的糧食剛好自給自足,有的農民還要買糧,加大了生活消費支出。
6、農業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農業增收動力不足。一是財政投入不足。就政府而言,20xx年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11648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3.84%,比上年的15.49%低1.65個百分點;農業投入比上年的增幅17.63%,比財政總支出增幅27.47%低9.84個百分點。就大部分農民而言,維持生活已屬不易,根本無力增加投入。二是多元化、社會化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因農業屬于弱勢產業,比較效益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相對工業、商業要來說社會投入積極性不高。三是農民貸款難更是一個普遍問題。信貸部門由于受管理權限、比較效益低等方面的影響,信貸支農的門檻設置過高,農民難以取得貸款。20xx年上半年全縣小農貸款僅為11869萬元,占貸款總額的7.5%。
7、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為弱勢產業,由于農業生產成本高,災害、疫情、市場等風險較大,加之水利設施帶病運行多、水利設施遭人為毀損嚴重、重建設輕管理現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導致保灌率降低,嚴重制約和影響了農業生產規;、集約化的發展。
8、農民素質普遍偏低,制約了農民增收。據對我縣鐘水、坦坪、龍潭等5個勞務輸出大鄉(鎮)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共43806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達36214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82.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員932人,僅占外出務工人員的`2.1%。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職業技能較差,絕大多數人只能在最苦、最累、最臟、最險的挖煤、建筑、制造業等職業崗位上“吃身體”、“吃青春”,因得職業病或遭受工傷事故致貧者屢見不鮮。另外,由于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多為老、弱、病、殘、婦。其弱質化、弱智化特點,導致農業規;a、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方式難以推廣,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
(一)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推進產業經營,帶動農民增收
1、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把突破口放在抓優勢產業帶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上,按照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若干大規模、高標準的種養基地,建設若干個優勢產業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一是要以三味食品、嘉津茶油、松艷臍橙等知名品牌為“名片”,建設“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即以廣發、蓮荷、坦坪、盤江等鄉鎮為重點的三味辣椒基地建設;以石羔、廣發、塘村、坦坪等鄉鎮為重點的臍橙、楊梅、脆蜜桃、黃花梨等名優水果種植基地建設;以普滿、廣發、泮頭等鄉鎮為重點的油茶林豐產示范基地建設;以行廊綠之緣為主的“十里花廊”花卉苗木基地建設。二是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園區是項目建設的重要載體。重視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把三味食品、嘉津茶油、湘茶魚、倒缸酒等龍頭企業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以便實行封閉式生產、封閉式管理,迅速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同時,要引進一批森林食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群,帶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三是要以“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優質生豬生產基地縣”、“全國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縣”為載體,帶動石橋、坦坪、廣發、普滿等鄉鎮的生豬養殖的發展。同時,要積極推廣家禽、肉牛、山羊規模飼養,適度發展生態養殖業。四是大力發展苗木、蔬菜、休閑觀光農業、林下經濟(林畜、林果、林菜、林藥、林菌、林草等)等產業,努力做大優勢產業、拓展新興產業、振興傳統產業。
2、著力推進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要利用石橋周家農產品販運的影響力,采取政府引導、農民入股、市場運作等多種形式,加快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步伐,形成“買全省、賣全省”、“買全國、賣全國”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并積極向上爭取農副產品集群專業示XX縣項目,提升農副產品集聚的規模效益,為農民提供更大的增收空間。
3、著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定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加快規范化建設,并從政策、資金、稅費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進一步拓寬渠道,加快勞動力轉移,引導農民從勞務輸出中增收
1、要建設規范的政策平臺。根據我縣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的特點,制定出臺《XX縣發展勞務經濟實施意見》及相關配套政策文件,促進勞務經濟有序發展。建立縣、鄉、村三級勞務經濟組織、信息網絡平臺和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并切實利用好,真正實現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在健全勞務輸出組織的同時,積極引導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農莊、鄉村旅游、森林旅游、農村服務業和經商辦廠,就地、就近轉移勞動力,做到家庭生活、家庭收入“雙不誤”。
2、要高度重視農民素質的提升。引導群眾從目前偏重普高教育向普高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的觀念轉變,為我縣經濟長遠發展積蓄更多的實用技能型人才。要整合嘉禾職校、勞動服務培訓中心、農業陽光工程等資源,大力培訓農技、畜牧、農機、鑄鍛造等適用型人才,一方面,解決部分農民無事干、增收難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軌問題,再一方面解決我縣鑄鍛造企業技術工人缺乏的問題。
3、加快“一園五區”的建設。要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以工補農。采取扶強扶大和招商引資相結合,吸引各類強勢企業的合作,搞好上下游產品的配套和開發,延長產業鏈,做大產業群,逐步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優勢有一定市場的企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
4、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要適時修訂鄉鎮駐地建設規劃,完善小城鎮配套功能,引導農村富裕農民、個體私營業主向小城鎮集中,到城鎮落戶創業,通過城鎮開發促增收。
(三)加快土地流轉,激活內在動力,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通過盤活土地資產增加收入。一是要認真總結我縣普滿鄉石角塘村等地土地流轉的成功經驗,在全縣推廣。二是要借鑒XX市的成功經驗,成立縣鄉兩級土地流轉信托公司,選擇有代表性的鎮村進行土地信托流轉試點,對試點村財政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推動“土地信托流轉”工作。并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擔保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緩解土地流轉儲備等方面資金缺乏問題,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三是要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加強土地流轉供求信息提供、土地流轉儲備、委托流轉等工作協調和服務。
2、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通過增加生產投入創業增收。加強思想引導,幫助農民確立自我積累、自己投入的意識,一方面加快農村社保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減輕農民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幫助農民確立正確的積累觀念,營造良好的全民創業氛圍,引導農民向農業及二、三產業投資,把手中一部分“相對過剩”的消費基金轉變為生產投入。
(四)注重政策引導,爭取金融支持,切實保障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1、應制定農業產業扶持政策。在保證支農政策連貫性的同時,盡快制定出臺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圍繞糧、煙、豬、果、菜、林、油等,按產業分類配套出臺相應扶持政策,構建農業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在制定扶持政策中,一要注重政策的針對性,可借鑒扶持烤煙等產業發展的做法,結合實際分產業或鄉鎮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二要注重政策的有效性,在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同時,也要降低扶持門檻,關注起步階段的農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注重扶大扶強扶特,對三味辣基地,實行統一供苗、統一施肥、統一收購。對松艷臍橙、油茶林大戶可借鑒永興發展臍橙的做法,按一定規模和面積給予以獎代投。
2、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一是財政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規;N養基地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確保每年農業收入增幅高于每年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例。二是抓住中央對農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政策機遇,積極申報促進農民增收項目,全力爭取上級財政資金。三是出臺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獎罰機制,規范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行為,并將其視作招商引資任務,充分調動各部門爭資立項的積極性。
3、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一是推廣聯保貸款方式,發展農戶聯保小組,提倡不同經營項目之間交叉擔保,目前要重點引導分季節收購原材料的農業企業間進行聯保貸款,以提高貸款額度,緩解短期內急需大量收購資金問題。二是探索建立鄉村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并通過會員認繳貸款風險金、政府對農業的扶持資金以及其他資金募集等方式,為種養大戶和農戶提供貸款擔保。三是積極探索林地貸款抵押機制,拓寬信用貸款渠道。
4、要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用足、用活、用好“一事一議”獎補辦法,以獎代投,激發群眾參與籌資投勞的熱情。要落實好中央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的政策,并依托我縣被列為全省18個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這一平臺,積極爭取項目支持,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以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五)加強組織領導,創新體制機制,確保農民增收的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1、加強組織領導。借鑒益陽產業化發展經驗。一是要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牽頭,涉農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高規格的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加強全縣農業產業化的領導、規劃、指導和協調。二是要把農業產業辦從農業局分離出來,歸口縣農村辦,由農辦主任或者副主任任產業化辦主任,加強全縣的協調工作。三是建立農口部門協調會議制度,改革涉農資金管理體制,借鑒普滿、廣發煙水配套項目做法,做好涉農資金整合工作,克服“撒糊椒面”式投入模式,發揮涉農資金的最大效益。
2、實施幫帶機制。要在全縣全面推行“三幫四帶六到戶”的幫帶機制。“三幫”,即縣領導XX縣屬部門幫鄉鎮,鄉鎮幫村,干部幫農戶的責任制;“四帶”,即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戶帶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黨組織、黨員帶動;民營企業帶動;“六到戶”,規劃落實到戶、增收項目到戶、配套資金到戶、工作指導到戶、培訓服務到戶、聯系人員到戶。
3、加強目標管理考核。制定目標責任制,并將其細化量化到各級部門,嚴格考核督查,獎懲罰懶,確保農民增收目標的圓滿實現。
【促進農民增收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8-31
新型農民培訓調研報告01-06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13篇10-26
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08-02
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07-20
對農民增收問題的理性思考11-07
關于農民增收問題的幾點思考10-13
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總結11-17
積極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財政機制10-17
發展優勢產業促農增收調研報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