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時間:2022-12-28 11:25:3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1

          摘要:中學生(12.13——17.18歲)正處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性格、情感、認知水平、價值觀等都會有巨大的變化,稱為“黃金歲月”;同時,又是心理障礙的易發期、初發期和多發期,稱為“多事之秋”。因此,在這一時期必須為中學生提供系統、有效、全面、科學的輔導和幫助。為此,我們在暑假對湖州市吳興區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對目前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城鄉初中生心理動向及其差異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觀依據。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學習和生活

          一、調查目標和方法

          (一)調查目標

          城鄉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鄉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狀況,當前城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異性,當前城鄉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活動

          本次調查圍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學習目的、人生觀、價值觀、人際關系以及相關的心理發展狀況等。著重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小見大,呈現出浙江省初中生心理的發展狀況,并積極提出相關的對策和解決途徑。調查從7月15日開始,于7月24日結束,在湖州市吳興區當地幾所中學展開,包括實地訪問和問卷調查兩部分。

          (一)實地訪問

          盡管正值酷暑時節,我們走訪了湖州市吳興區和遂昌縣妙高鎮當地的幾所中學,在學校同學和老師的配合下,順利地訪問一些學生,詢問了他們一些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并作了一定的記錄。

          (二)問卷調查

          問卷發放的地點主要在湖州市吳興區附近和遂昌縣妙高鎮。我們采取當場回收問卷的方式,隨機抽取了附近的路人以及居民幫助我們完成了問卷的填寫。問卷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問卷回收后,我們對問卷答案經行了統計冰作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得出有關結論。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我們本次調查中我們調查了多數中學生其中選取了部分較為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

        1、選擇學習壓力還可以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70%左右,壓力過大的學生占12.9%,在選擇壓力過大的初中生中,城市學生占64.2%,農村初中生占35.8%。由此可見,許多初中生的學習壓力適中,因為畢竟不是高中,中考遠沒有高考那樣緊張、隆重和麻煩。經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要比農村學生大。我們認為這可能跟城市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一社會大背景有關。

          2、選擇現在的學習壓力來自于家長期望的學生占61.3%。選擇來自于自己的期望占25.8%,而來自于同學的競爭占12.9%。而來自于老師的期望的比例幾乎是零。結果表明,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來源。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家長的“重點中學、名牌大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緊箍咒無疑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一些家長常將自己孩子的成績和親朋好友的孩子的成績進行比較,形成一股攀比風,這也會給孩子產生一定的壓力。

          3、在一般情況下,有38.7%的學生會用聽音樂的形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因為音樂能舒緩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也有29%的學生選擇用網絡。隨著電腦和網絡的不斷普及,網絡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

          4、在一次考試失利后,有48.4%的同學會選擇更加努力,和以前一樣。保持一顆平和淡然的心態的同學占41.9%。而認為自己很無能的學生的比例幾乎為零。由此可見,目前的初中生總體還是積極向上、奮發拼搏、充滿自信的。一次考試的失利并不能挫敗他們,使他們一蹶不振,反而使他們更加努力。同時,目前初中生的心態還是讓人感到欣慰的,能夠寵辱不驚,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考試的失利。

          5、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青春期問題占了42%左右,而選擇父母師生關系緊張的學生占了16.1%。由此可見,青春期問題是困擾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初中生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敏感多變而不穩定。同時,看待問題存在這一定的偏激性。對人對事有時感到很美好,有時感到很糟糕;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容易見異思遷;當考試取得好成績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觀、沮喪失去信心;情緒易激動、感情易沖動。主要是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對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識的渴求、友情的尋覓、熱情的釋放、才干的顯露等日趨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豐富。但由于受年齡、閱歷、經歷、財力等方面限制,情感處于易變不穩定狀態。因此對人對事物都要全面客觀地分析,失敗時不要泄氣,成功時不要驕傲;對人要多看長處,要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逐步增強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緒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質健康發展。同時,同父母關系緊張,和父母存在代溝。

          6、在空閑的時候,有42%的學生選擇上網游戲,20%左右的學生選擇看電視電影。而只有12.3%的學生選擇做運動。無怪乎現在的中學生近視率越來越高,而體質卻越來越差,肥胖率顯著增加。再者,只有10.8%的學生在空閑時做家務,而在做家務的同學中農村學生占將近75%。由此可見,農村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學生要勤勞、能干、生活能力要強。另外,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女生在空閑時會選擇逛街。

          7、遇到不順心的事時,71%的學生會選擇向朋友傾訴,只有12.9%的學生會想父母傾訴,而向老師傾訴的比例幾乎為零。可見,學生跟父母老師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尤其是和老師的關系。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主要的煩惱和壓力也大多來自于學習。然而,學生和老師之卻是非常的疏遠。這導致老師不能即使了解學生的心理,不能真正的了解學生心里的想法,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在問題出現時,老師不能即使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因而在很多的情況下,問題不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會因為彼此的不理解而加劇。做為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只有了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上更好的幫助他們。在新時代中,我們倡導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亦師亦友。在隨后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和父母親近感是一般的占了41.9%。而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有敵意的學生各占4%。

          8、有74%左右的學生認為學習上最大的不適應是缺乏約束力和自制力。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電腦網絡的不段普及,一些電子產品正嚴重影響這學生的學業和使學習效率顯著下降。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初中生沉溺于網絡游戲和QQ聊天,欲罷不能。另外一些初中生上課時拿手機發短信、玩游戲,更有甚者又來作弊。同時,也有3.23%的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其中城市學生占多數,這說明城市學生的自理能力亟待提高。

          9、目前,多數初中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于為了今后有顯赫的地位,或者將來有一份高而穩定的薪水。這說明目前的初中生很現實,對于學習的目的比較清晰,有明顯的動力:有絕大多數的學生是為了今后的生存在努力的學習著。這部分學生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而知識則是信息社會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須努力學習,全面掌握知識。這個層次的學生代表了中學生思想發展的方向。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父母,F在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想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便能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不被淘汰,能夠擁有自己的成功。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為了父母而學習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有可能會放棄。學生必須對學習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為了某人而學習,只有對學習擁有了正確認識,才能做到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才能真正從中找到真正的動力。也只有這樣,在學習上,我們才能擁有好的成績。

          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希望得到多層次和橫向聯系的知識,他們不滿足于縱向的傳統的封閉式的知識,以求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新穎、獨特、先進是當代學生所追求的:解題時獨特的解法,探討時逆向的思維,爭辯中與眾不同的見解,寫作中新奇的構思,他們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事物,審視世界,用自己的多向思維去分析問題,探索規律,不喜歡人云亦云。

          好奇、愛幻想也是當代中學生的特點!叭狈孟氲膶W者只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只掌握知識,但不會創造!比R辛的這句話千真萬確,當代的中學生可不愿做“兩腳書櫥式”的學者。

          當代的中學生不僅求知欲強,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據反映,許多學生跟父母思想有隔閡,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父母喜歡用老眼光看待他們的一言一行。不是嗎?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人們的追求也在提高,愛美是青年的特性。中學生也不例外。穿戴得漂亮些有些家長就說什么思想變了,忘記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所謂“艱苦本色”。課余時間聽聽音樂,唱唱歌,也說什么不行。這些都為中學生普遍反感。時代在前進,五彩繽紛的生活火花,對中學生也產生了多向性的吸引力。多數同學呼吁,請父母理解,我們追求樸素大方的美,不追求資產階級墮落的“美”。我們的美,反映出時代的生氣,我們沒有忘記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輕松明快,熱情奔放的音樂使我們興奮、愉快,能使我們更好地投入學習。渴望大自然的熏陶,渴望友誼,也是年輕人的心聲。

          10、有61.3%的初中生打算畢業后讀完高中后再上大學。有25%左右的學生準備讀中專,學門技術,而準備讀中專的學生中農村學生占多數。直接去打工的人數非常少。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這在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的同時,也滿足了許多同學對大學的渴望,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農村學生家中并不寬裕,而上大學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無疑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伴隨著大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越來越難找,畢業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他們認為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太大了。他們選擇上中專,使自己有一技之長?偟膩碚f,他們都堅信科學文化只是對他們今后事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當代的中學生,對于自我清晰的認識和對未來精細的打算,說明我們的中學生們已經成長,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正確的認識。對此,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

          四、思考與啟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1、青少年成長過程的心理需求成才的心理需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下,知識經濟已初見端睨,無知便無生存之本的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欲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學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趨發展。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對于處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獨立的心理需求,中學生身心正處于漸趨成熟的過程,他們有一定的判斷力和自信心,但有時對學習、生活中及社會上遇到的問題則缺乏判斷力。歸屬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對結交的來自同學的朋友群體有依附感。被異性關注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因生理的漸趨成熟,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得到異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自省的心理需求,中學生容易沖動,遇事缺乏冷靜分析,因而做錯事時有發生,待冷靜后又后悔。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學校教育工作者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反之,極易造成心理疾病,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而最終導致人格上的缺陷。如教師不尊重學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極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這種抵觸情緒會使教師的一切教育歸于失敗。

          2、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日趨復雜,身心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更為突出。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會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對上海市中小學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數據顯示有27 %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上升的趨勢。浙江省心理衛生工作者對全省城鄉不同類型學校2 961名大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學生中存在著嚴重心理問題的初中生為13. 6 %,高中生為18. 7 %,而大學生高達25. 9 %。令人擔憂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導致了學生自身的身心疾病,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同時還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品德發展和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如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離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給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存在著片面的理解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對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矯正。因此,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點放在心理咨詢室,認為心理咨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就是等候學生上門咨詢。其實,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它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

          2、過分偏重學習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升學成績。比如,進行智商測驗、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前心理調試等。其實,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培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表現在有些學校采取簡單生硬的說教,生搬硬套心理學概念,心理教育課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主,甚至大量考名詞解釋。有的還不恰當地按學科知識體系的方法,規定出不同年級每一學期的訓練目標與任務。對此,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模式應當是生活經驗型的,而不是知識傳授型的,不應當有固定的模式,更不應當有考核,應當進行行為訓練,加強個別輔導。從廣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班級心理教育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顯性課程,也包括教育教學滲透、環境陶冶等隱性課程。

          (三)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

          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筑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校園校風建設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煉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4、開展個別心理咨詢

          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2

          一、研究目的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變得十分復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各方面調查來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據外國學者估計,中學各年級學生中,約有15%的學生具有各類的心理問題,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農村,包括情緒障礙,不良習慣,性格問題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為廣大教師提出了一個時代的命題,為能夠及時有效地給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我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試圖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規律,以便為自己和其他教師提供一些心理學研究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張家坡鎮初中一、二年級學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法,個別談話和召開部分學生座談會的方法進行比較全面的調查研究(為被調查者學生保密,維護其個人穩私權,體現心理健康調查的原則性)。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滿的狀態!苯】党松眢w無病外,還要具備心理的穩定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中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備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連續統一的人格及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和良好的適應。

          2、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學習適應性,自我認知與現實感,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個性發展的良好性四個方面。

         。1)中學生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有比較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目標具體,切合實際;學習的自覺性強,善于制定學習計劃,并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意志力強,學習信心足;在對待考試問題上,他們沉著冷靜,靈活應對。

          通過調查學習適應性,大體分為四個類型,第一種類型占26%,從調查問卷中可知:對于無老師看管的自習課他們會自覺學習。而第二種類型占60%的學生會選擇小聲聊天或討論學習。令人遺憾的是第三種類型10%和第四種類型4%的學生會選擇看雜志漫畫或干脆睡覺(以下用a,b,c,d四種代號表示四種類型)。當回答對考試的感受時,a和b學生表示喜歡做些難題,而c學生感到怕,d學生則表示無所謂。當問卷中提出老師講課出現錯誤時只有30%的a學生敢于提出來,其它(包括b,c,d)的學生都選擇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議論。這也可見傳統教育中“教師絕對權威專制”的弊端。對于學習的目的性,a學生表示學習一技之長,b,c學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學有個好出路,而d學生表示不明確。

         。2)學習自我認知與現實感

          自我認知指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與特征及其表現的認識,而現實感則指個人對自己同現實之間關系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評價恰當。在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上,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并根據對現實的認識來給自己做出恰當的人生發展定位,有與現實聯系緊密的自我價值體系。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按計分方法把學生分為四種價值類型:踏實型,從眾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實型的中學生順從社會規范,積極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內控和自我導向表現,重視傳統和社會評價.從眾型的學生相當順從社會規范,但這種順從是他人導向的隨波逐流,也有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的傾向,順乎自然生活方式,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主義,對于道義及人情這類價值不甚注意,認為金錢至關重要,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會規范,回避人際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價值取向,所持的態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學生人際關系

          中學生人際關系包括同學之間的關系,異性同學的關系,和師生關系。

          在我的調查問卷中分數最高為10分,表示人際關系最好;最低為0分,表示最差。調查結果只有17%的學生達到8分以上,表示人際關系較好的類型;40%的學生達到6分—8分數段,表示人際關系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際關系較差,突出體現的問題是:當問及“你喜歡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嗎”時,有81%的學生都答會,當問及“你的好友學習成績超過自己時,你會真的感到眼紅,妒忌嗎”時,70%的學生答會的,這是令人心顫的回答。也許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記名的`調查中學生才會說出自己的“丑陋”,但確是非常真實的一面。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到在精神上成為學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這樣才有師生之間真正的心靈溝通,幫助學生解除困惑,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和生活。

         。4)中學生的人格特征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修訂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其中把學生人格傾向分為八個方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對初一、初二684人調查結果如下:

          人格傾向百分比

          學習焦慮43%

          對人焦慮36%

          孤獨傾向13%

          自責傾向9%

          過敏傾向2%

          身體癥狀9%

          恐怖傾向2%

          沖動傾向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點

         。1)抽象能力有較好發展,獨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約束與限制。

         。2)情感容易激動,心里話愿和朋友談,但不愿與家長,老師談。

         。3)學習自覺性較高,但也容易表現出獨斷性,爭強好勝,堅持錯誤,但仍稚嫩。

         。4)能根據社會要求約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發展,能夠對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點加以分析。

         。6)對人生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對人生和世界評價帶個人人性特點。

          四討論與建議: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調查資料顯示結果是不容忽視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學生健康心理已成為十分緊迫和重要的課題。為讓教師們培養出健康向上,求知進取的二十一世紀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觀念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學校開設心理咨詢輔導

          (1)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預防心理障礙產生。

          (2)開發學生各種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3)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

          (4)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

          (5)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3、學校內形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體制與教育形式。

          (1)進行群體輔導,個別輔導。

          (2)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包括智力發展情況,非智力發展情況,學習成績,職業興趣,學習態度方法等)。

          (3)組織心理輔導專門活動與訓練,進行個案(特殊學生)研究。

          (4)嚴格遵守心理輔導咨詢的保密性原則。有合格的心理輔導工作者(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的知識能力結構,健康的情感和堅強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3

          關鍵詞: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研

          為了解、掌握五里鎮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自20xx年8月起,開展歷時1年多的調研工作,掌握了豐富的一手資料,F將調研結果分析報告如下,以期對深入開展和提升農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這次學生基本情況及心理發展狀況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我們嚴格遵循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富強初中、四合九年制學校、民主九年制學校等校初中各年級學生。共發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6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80%。

          2、調查方法

         。1)我們課題組采用《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情況調查問卷》,本問卷共設計28道相關問題。涵蓋學;厩闆r、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心理咨詢室建設情況及心理健康開展情況等四大項內容。

         。2)課題組采用自編的《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對3校的管理者及教師進行了訪談。訪談涉及到6個開放式問題,即: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下一步此項工作計劃與設想等。

          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組通過對調查問卷匯總和分析,組織邀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進行座談會,大家達成共識:農村初中師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ㄒ唬┐嬖诘闹饕獑栴}

          1、學校工作缺乏科學規劃,方法簡單,教育措施缺位

          一些學校的校長、教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清,不到位,認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只要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配備了心理咨詢室、開展了心理咨詢活動即可,至于如何開展這項工作,那是政教處、德育處、班主任、心理教師、政治教師的事,與自己的工作無關。一些教師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大多數學校仍然使用傳統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教育,甚至所配備的心理咨詢老師就是政教主任,將德育和心理健康混為一談。還有的將心理健康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更有甚者,還要安排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課的考試……還有,更多的社會群體關注的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認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所以,我們研究者應該把關注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一般只在各校七年級開設,約占調查學校的62%,有極少數的學校將其作為必修課,更多的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或校本活動課程,課時是很難保證的。有些學校課表上呈現《心理健康教育課》,其實并未按課表上課,這勢必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實效性。

          在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由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主設計和進行的,約占46%,隨意性強,缺乏規劃性、系統性。學校在經費和人手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的難度,很多工作不了了之,最終擱置或者放棄。

          2、校際發展不平衡,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方面,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每個學校都安排了健康課;無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室設置形式化、設施簡陋、開放度低,未形成常態化。

          3、缺乏專業隊伍,業務亟待提升

          農村中學在這方面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加之近幾年,大量教師流入城市,農村學校編制緊缺,在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于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調查思考與建議

          《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1、確保專門的師資崗位編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投入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要求教育行政部門重視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和師資編制,并把它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作為評估、考核學校業績的一項重要標準。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同時,學校的環境建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切實解決目前部分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設施不完備、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工作量未計入、缺少相關的圖書及資料等現實問題。學校要在制定工作目標、工作計劃的同時,校領導要親自過問、專門負責,并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常規課程管理之中,保證其課程時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2、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實施水平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時,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內容,提高校長及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詢技巧,并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心理教師的流動性大、專業教師少、兼職教師業務不熟練及培訓機會少等現實問題。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教師。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專職心理教師的交流、學習與再培訓工作,努力將其培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中堅骨干。

          3、構建學校監管建設機制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學校而言,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于指導、研究和教育。學校要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學校要經常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研討會和學術交流;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氛圍,重視環境育人。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心理可產生深遠的的影響,優良的校風、班風、學風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從而起到一種正面的引導作用。

          4、適時開展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注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

          “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撫養或寄宿在學校,致使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由此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采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我們認為: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發動多方力量,健全關愛機制,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把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實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4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是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變得十分復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實習過程來看,通過和同學們的接觸,許多學生或多或少存在這心里問題。在實習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有厭學的思想。而學生的健康關系著學生的未來,而我們的中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智育的過程中要更家注重學生的心里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查概況

          我于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鎮這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學生的成績特別差,通過觀察發現好多學生他們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爺爺和奶奶,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的目標

          1、學生的學習心里健康狀況

          2、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特點

          3、引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對策

          二)具體的方法

          通過學生問卷的形式,主要對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目的四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了56份,實際有效的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標,接近理想的樣本數,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查的結果

          對學生進行調查,可以發現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反應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學生無法抵制來自網絡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的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質,2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學,16%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后干什么,對自己未來沒有考慮過。另外一方面,學生的教育價值觀與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他們認為學歷高的比學歷低掙的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64%的學生對學習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2%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另外,90%的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認為英語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與實際比較密切的。

          3、學習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特長,而且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4、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學生有自己的目標,考上一個好大學,少數的學生暫時還沒有考慮。

          (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

          現在的學生心理與以往學生的心理有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的需求多樣化

          大部分人認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趨向于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教育與經濟價值聯系在一起。由于中學生的價值觀還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

          判斷能力都還不穩定,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比較迷茫,其原因在于: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從而對考大學失去信心。還有學術性較強的課程不能瞞足他們的職業需求,使許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

          2、學習的需求多層次和多目標

          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對未來的期望的差異,使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后準備就業的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而且要很優秀,學業成績達到上等的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差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存在著不協調性和主觀性,有很多學生知道就業很難,但在實際的學習中表現得不積極,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目標很明確,但是思想和行動上出現不一致,學習不積極,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說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嚴重的不協調性和主觀性。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5

          一、調查目的

          知識化、信息化、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是機遇與競爭并存,希望與痛苦并存,光榮與苦難并存的時代,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心理素質將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將成為21世紀對人才選擇的重要條件。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我校對三~六年級200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F將過程和結果記錄如下: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我校于20xx年10月對三~六年級20名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調查對象及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表略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習動機等八方面設計的問卷,共10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結果(備注:中段—三、四年級;高段—五、六年級)

          調查統計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存在學習動機扭曲、冷漠,情感閉鎖,缺乏愛心,競爭意識不強等心理問題。

          (一)學習動機扭曲:

          題目1:你上學讀書是為了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替老師學習C替父母學習D讀書后找大錢E同學間好玩

          題目2:課堂上教師提問

          A馬上回答B想一會再回答C等別人答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

          統計表明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中段學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學生學習動機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學生認為讀書是為了“D以后掙大錢”;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C替父母學習”;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B替老師學習”。還有1%的學生認為讀書是“E同學間好玩”。正因為動機缺乏,因此相當部分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體現在課堂回答問題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應付。他們選擇的是“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焦慮心理

          題目3:期末考試時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E不緊張

          題目4: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對考試,10%左右的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而擔憂更為明顯,29%出現輕微焦慮,7%屬于過度焦慮!坝行判牟痪o張”的選擇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這種心理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問題4同樣顯示了學生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這部分學生焦慮不安,緊張擔憂,顧慮重重,形成心理障礙,并且這種焦慮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三)冷漠

          題目5: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

          A跟著流淚B沒有眼淚C那是假的D非常激動

          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學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于衷,這實際上是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了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四)膽怯、羞澀

          題目6:家里來了陌生客人:

          A喜歡B主動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來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這表明了小學生中膽怯、羞澀心理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孩子,由于平時見的世面少,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不夠大方。

          (五)交往情感閉鎖

          題目7:與新朋友在一起

          A主動邀請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顧自己玩

          統計表明,部分小學生存在交往障礙,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學生與新朋友在一起時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顧自己玩,不善于與伙伴溝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部分農村小學生交往的心理問題是自卑、怯弱、排斥、閉鎖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六)愛心的流失

          題目8:對小動物,你

          A喜歡B不傷害C捉弄D喜歡弄死

          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表明少數農村小學生的愛心正在流失,連可愛的小動物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愛心。這可能與部分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有關,這種教育導致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或物的關愛。

          (七)競爭意識不強。

          題目9:競選干部時

          A我能行B努力爭取C當干部要多做事D無所謂E不愿當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干部,其中近5%明顯缺乏自信而放棄競爭,1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參加競爭,5%持無所謂的態度。

          這表明,部分小學生競爭意識不強或服務意識不強,不想通過競爭成為勝利者,或不想為別人服務,有懶惰思想。而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面臨著挑戰和競爭,同時,總想著別人為自己服務也是不現實的。

          (八)不良情緒:

          題目10:你到學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時煩D不愉快

          調查發現,學生存在在校情緒不良現象,特別是高段,感到有點煩或不愉快的20%,低年級也有10%的學生每天上學心情煩悶,不愉快。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生活中。

          四、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從調查統計來看,小學生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因素有:

          1、學校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鑒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教育行政部門重教學骨干教師的培訓,輕心理教育專業的培訓;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輕教師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輕教師健康心理的養成。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誠然會出現諸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導致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嚴重游離,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濤聲依舊”,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皯嚱逃弊兂闪恕袄碇睔鈮炎ベ|量”,還沒有走進新課程的教師不得不直面迎面而來的“應試教育下放權”(小學考試也要排名次)。隨心所欲的測試卷,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么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而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困擾,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系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成年人的健身觀念增強,卻缺乏對孩子們“健心”的觀念。大教育觀尚未在社區有效樹立。

          五、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庇纱丝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1、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咨詢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咨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長的外出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連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機會都沒有。農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關心。因此父母要經?匆恍┯嘘P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3、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辟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城鎮之間的聯系,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小學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與城鎮學校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6

          【摘要】通過深入調查,特別是通過網絡進行問卷調查以及查閱相關資料,初步了解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針對此問題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呼吁社會及家庭等各方面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當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營造良好范圍,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原因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人才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與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還要求人才應該具有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現代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如開拓進取的精神、勇于承擔責任、頑強自信、樂觀,能夠承受挫折與失敗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變化劇烈的社會環境,由此給人們的心理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動蕩,“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

          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園里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但在有些同學看來,一切卻是那樣枯燥無味,缺少生氣;大學生活緊張活潑,有些同學卻興趣索然,萎靡不振。在離開了父母呵護、相對寬松的大學學習環境中,一部分同學空虛、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輕生。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人是一個身心統一體。人的健康相應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為了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心理健康則是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響著人的生理健康,為此,心理衛生學認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有賴于健全的心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為重要的一種健康。

          第三國際及心理衛生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边具體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和諧;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基于各種心理學理論和生活實際,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家的觀點和研究成果,特別是馬同志、陳同志等的觀點,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6項指標:

         。1)智力發展正常且能充分發揮;

          (2)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悅納自我;

          (3)具有頑強的毅力,擁有自我調控能力;

         。4)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5)正視現實,生活、工作熱情高;

          (6)人格完整、穩定、協調。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南京一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調查”和統計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進行心理測試并建檔,發現心理問題發生率為9。2%,高危人群為26。2%。另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發現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竟占23。6%。教育部對我國大學生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現突出。

          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響

          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系。

          2、社會現實的影響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改革開放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會轉型期的陣痛,這使得大學生人格弱點泛浮出來,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欠缺

          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從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看,許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礙而導致的。然而,據報道,北大校醫院心理咨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應診,預約就診的患者已經排到了兩個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還未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1、拓寬交際范圍,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在與同學相處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效的協調與控制情緒,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帶著一顆包容的心,友好、主動的與同學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要積極主動參加學院和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誠、友善的基礎上主動溝通交際,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大學生要盡早設計明確的職業傾向,在對自己正確定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另外,要正視理想與現實、專業與興趣的沖突,要學會在現實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為了憂慮而憂慮,要學會未雨綢繆,利用有限的4年時間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

          3、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大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因此大學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時,更要找到自己發展的潛力,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時常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善于從學習中尋找樂趣,并時常帶著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對每一天。當自己的學習、生活出現問題時,不要只顧著傷心、苦悶、彷徨,適當的時候來一點阿q精神,繼而保持自信樂觀的態度,盡量減少挫折感,緩解外部環境帶給自己的種種壓力。

          4、改變觀念,及時尋求心理幫助。

          過去,由于歷史文化等傳統原因,對人的個性心理問題的關注、認識和研究不夠,往往把心理問題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礙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惡之人或洪水猛獸,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張揚、不能就醫。大學生作為一個高學歷群體,要轉變觀念、更新認識。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咨詢、疏導,也就是說,對待心理問題要有一顆平常心。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7

          一、調查目的

          隨著社會的飛速變革,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在機遇與競爭并存,希望與痛苦并存,光榮與苦難并存的時代,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了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重要條件。而學校作為培養人的機構,在心理健康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和輔導是義不容辭的。再者小學生的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可塑性強,如果在學生時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必將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現在的心理健康狀況,也為學校以后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幫助,我們對學校三——五年級學生進行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對我們了解我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提供了有益幫助。

          通過對學校學生(三——六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的愛心、關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數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問題。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我校三——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

          調查對象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

          問卷人數回收問卷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級1010100%

          四年級1010100%

          五年級1010100%

          六年級1010100%

          總數4040100%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由我校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根據愛心等方面設計的問卷,共21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實情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項目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分析

          雖然題目簡單易行,是非明確,但是在統計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學生在學習目的、愛心、關心、同情心、自信心五方面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同時也發現少數學生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等心理問題。

          (一)大多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少數學生態度有待糾正。

          題目:你上學讀書時為了什么?

          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能考上好的大學;

          C:長大后找工作。D:讀書后賺大錢。

          調查統計表明:多數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下明白沒有知識不能生存的道理,選A的學生占34%,選B的占27%,選C的占25%,選D的占14%。可見,少數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而選擇了D,這也是社會上一些沒有文化照樣掙大錢的人影響的結果。

          (二)大部分學生對考試很重視,說明對學習也很重視。

          題目:期末考試時選擇心情: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

          C:無所謂;D:有信心;

          調查統計表明低年齡段的學生對考試非常重視,認為考好了不僅老師會表揚,家長更會表揚,三、四年級的學生選A的分別是:82%和79%。而高年齡段的學生可能經歷的考試較多,對學習和考試的態度差距較大,這也表明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選擇A的占54%,選擇D的占17%,還有個別學生選擇C,這也呈現了他們的年齡特點。

          (三)同情心缺乏,冷漠無情

          題目:你看到你的同學在班中出丑,其他同學都笑了,你會

          A:一起開心地笑;B:勸阻其他同學不要笑了;

          C:當作沒有發生;D:覺得他活該;

          調查統計表明當發生事情時,學生對別人的不幸表現較為冷漠,認為不關自己的事情而無動于衷,表現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隨著年齡的增長,同情心逐年流失。表現為選擇“B:勸阻其他同學不要笑了”的同學逐年下降,選擇比例為三年級學生占42.11%,四年級占37.21%,五年級占30.23%,六年級占29.13%,而選擇“D:覺得他活該”的學生則從中段的1.66%猛增到高段的2.3%。

          (四)自信心兩極分化,膽怯心理

          題目:在全校的大會上,老師要求你來朗誦一段文章,你會

          A:害怕緊張,但還是會上去朗誦;B:大膽上去朗誦;

          C:如果讀錯了會很難為情,不上去;

          調查統計表明學生的自信心呈現不穩定狀態,有兩極分化的表現。自信心比較充足的顯現在調查范圍的兩頭,在四、五年級階段學生的自信心較為低落,表現為選擇“B:大膽上去朗誦”選擇比例為三年級學生占33.68%,四年級占25.58%,五年級占23.26%,六年級占24.41%,而膽怯心理總體上也有上升的趨勢,即選擇“C:不敢朗誦,當作沒有聽見”中段年級4.97%到高段年級上升為5.47%。特別是到了六年級,膽怯心理表現更為突出,學生選擇比例高達7.87%。

          (五)大多數學生對父母很關心,但年齡越大,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小。

          題目:爸爸媽媽回家晚了,你會

          A:很不安;B:很高興,繼續玩;

          C:不會不安;D:打電話詢問。

          調查統計表明學生逐漸懂事了,年齡大的學生會比較理性,即選擇“D:打電話詢問”三年級學生占57.89%,四年級占62.73%,五年級占68.72%,六年級占75.34%,只有極少數學生會選擇C:不會不安。說明這部分家長平時應多與學生交流,多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培養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同時,高年級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會比較獨立,他們詢問父母的情況,但他們會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如今父母都比較忙,應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四、成因分析

          學校原因:

          雖然在最近幾年里,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重視,但是重視程度還不是很好,加上心理教師和必要設施的缺乏,導致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再者學校重智育而輕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關注甚少。導致了學生有心理問題后束手無策。長久的積累,使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家庭原因:

          在我校學生家庭中,有大概70%的家庭父母忙于在外打工賺錢,屬于留守兒童。孩子的學習基本上完全由學校負責,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么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打罵教育,黃荊棍下出好人”,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捆擾,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社會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改革中產生的負面現象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小學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論,讀書無用論,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適宜兒童的影、視、報刊、電子游戲及網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有的學生就產生了巴結權勢,投機鉆營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兒童丑惡不分,是非不明,冷漠無情,思想復雜,缺乏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學生自身原因:

          我校學生都是邊遠山區,見識少,學生認知評價水平低,應對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難以正確對待,同時缺乏社會支持,特別是小學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容易產生沖動,往往由于教師、家長的行為不當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心理問題。

          五、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蔽覈掠龑<艺踩f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學校:

          學校應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機構設置,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咨詢室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咨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家庭:

          很多家長的忙碌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從來都不過問孩子在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父母要經?匆恍┯嘘P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社會:

          大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關鍵還在于教師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我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著力指導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以適當的方式增進師生感情,掌握學生心態,提出合理要求,指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同時在廣大家長中,以召開家長會、講座、分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提高其認知評價水平和應對技巧,以便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有基本的應對方法和措施。

          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辟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兄弟學校之間的聯系,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8

          九墩灘是一個生態移民區,轄區內現有居民8261人,均為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天祝縣等不同縣區的移民,人口流動性較大。隨著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最為社會各界與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筆者為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調查對象來自全灘5個村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留守兒童,從收回的問卷中,獲得的資料基本上可以作為描述全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依據。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體情況可從調查的數據中看出:留守兒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愛打罵架、煩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獨感、被拋棄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煩惱郁悶、憂慮感等10多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

          一、以自我為中心、性情孤僻、怪異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研究證明,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現象。在此次調查中,有自我為中心想法的留守兒童有57%,自感是個愛挑剔別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異傾向有59%,而非留守兒童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18%、30%、36%、25%,差異非常明顯。在對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容易導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較難提供規范化的互動模式。完整家庭是長幼有序、相互妥協的互動模式,這中間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忍讓、學會按照次序與規則行事,否則會受到懲罰,但是留守兒童往往因為其身份特殊,臨時監護人往往不忍用強制手段迫使他們遵守相關的規范,從而使其驕縱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與情感,從而為大眾所孤立、拋棄。

          二、焦慮、煩悶、易怒、偏激

          兒童的成長方向與親子溝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兒童向親近社會的行為發展,有益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由于缺乏關愛和交流溝通,留守兒童有73%出現過煩惱、郁悶傾向,有72%的留守兒童有過憂愁、焦慮的傾向,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怒、愛發脾氣,有4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打架或和別人爭吵,而非留守兒童的比例這四項比例分別僅為35%、42%、19%、25%,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留守兒童對于自己父母親的打工行為的評價是較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遠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學等家庭開支費用的負擔,父母又必須出去打工。留守兒童對于這一現象的評價是充滿矛盾的。同時面對矛盾時,心里也是充滿壓力的。他們對于學習感興趣的比例遠遠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對于學習很有興趣的僅30%,而非留守兒童則高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兒童對于學習的傾向性要低出許多。因此學習成績又比非留守兒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判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非留守兒童的差。在訪談中留守兒童往往陳述自己面對著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屈辱時,他們想要回報父母,但是自己成績又不好,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與緊張。在調查中發現,正是這種道德焦慮的影響,致使他們上課時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與不安時時折磨著他們,對學習、生活及未來缺乏自信心。

          三、孤獨感、自卑感、被拋棄感強

          在此次調查中,有孤獨感的留守兒童有59%,有自卑傾向的留守兒童有65%,有被拋棄感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53%,而非留守兒童此三項的比例分別為21%、23%、19%。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形單影只。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普遍陳述自己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面對同學、鄰里的時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兒童認為因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他們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在調查中,教師普遍反映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和問題后,比一般學生的負罪感更強。他們會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著再犯錯的狀態之中。

          教師在訪談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關愛,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另一方面,當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似乎并不愿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會向老師與同學強化自己是個正常的孩子。

          四、行為異常、愛挑剔、易產生沖動

          此次調查中,有52%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行為較為偏激、異常,有58%的留守兒童有過違抗命令的過激行為,有48%的留守兒童有過說謊的經歷,有6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有過較為沖動,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舉動,而非留守兒童的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22%、41%、23%、53%。

          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兒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臨時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年紀小,父母又不在身邊,要加倍愛護才是,于是,任其所為,百般嬌慣;另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將其托付于己,必須嚴加管教,否則難以交待,常常給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常使兒童心理產生矛盾,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在面對自身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要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時時被驕縱,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曾經說謊的比例遠遠高于非留守兒童,同時他們又無法把握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確定性的環境和自卑、沖動、孤僻、焦慮等因素相互結合,導致了留守兒童較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傾向。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9

          一、在走訪校長時,他講了:小學校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

          1、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領導、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管理;

          3、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水平,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與設施,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5、督導心理輔導室擬定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6、主動與家長和社會人士溝通,爭取社會力量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小學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隨堂聽了陳忠祥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事后陳老師談了自己的做法:

          二、發放調查問卷61份,設計的問題是:

          1、學習疲勞2、學習困難3、厭學4、拒學5、多動傾向;厥照{查問卷60份,感覺學習疲勞的有25人,占總人數的41.6%,學習有困難的有10人,占16.7%,厭學的占10%,拒學的占2%,多動傾向的占1%,年齡在8-10歲,男孩多于女孩。

          三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學業負擔重是導致一些學生疲勞的重要原因。其中學校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占50%,家庭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占12.69%,結果使得許多學生天天圍著課堂和書本作業轉,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其他活動。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的課外作業量為平時的2倍。學校還頻頻要求家長代惠子抄寫已考過的試卷,要學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減少錯誤,使得家長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有兒童本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方面的因素。

         、傩W生自身原因:大腦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各自掌管著不同的認知領域。大腦損傷,它影響兒童的感知、思維及情緒等方面,從而產生學習困難。疾病、虛弱身體障礙。有些兒童體質弱,還有的長期患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诩彝ピ颍焊改傅慕甜B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管教嚴厲,常用粗暴的方法對付孩子,致使孩子對學業失敗感到無助,產生了厭學情緒,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懼怕家長的懲罰,造成心理障礙。缺乏指導。有些家長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好的課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學校原因。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缺乏耐心。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往往還挖苦諷刺,使學生自尊心嚴重受挫,失去學習興趣。

          3、厭學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方面,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習,濫用懲罰,學生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壓力大、考試頻繁、學習過難、缺乏活動、游戲,同學關系緊張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也往往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感,考試不好,學習不好,就遭父母的責罵與毒打,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社會上不良風氣如“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4、拒學原因:個別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極端退縮的性格特點,產生拒學現象。個別兒童不適應學校生活,害怕學習,害怕老師,害怕考試,害怕同學,不去學校是潛意識里的一種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后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離就產生分離恐懼而影響上學。學校中功課太多、太難,使孩子感到焦慮,千方百計想逃避它,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就可能轉化為疾病癥狀,以此為借口,獲得暫時的解脫。

          5、多動傾向的原因:兒童聽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頻繁地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做事有頭無尾。個別兒童不分場合,特別好動。在課堂上經常扭動,做小動作。好動、沖動造成一系列違反紀律、打架斗毆等行為,為逃避懲罰,經常表現出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行為問題。

          四、解決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學習課程若安排不當,難度較大的學科相繼排列,易使學生陷入高度疲勞狀態。課程安排要科學,有難度的學科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適當調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趣味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導,在教學環境上,為小學生安排一個舒適溫馨的教室。課間休息雖然短暫,但對于學生恢復腦力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拖堂。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盡量做到當堂講授,當堂練習,不留家庭作業,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游戲空間。保證兒童每天睡眠時間應為9到12小時。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方法指導和情感支持。學習困難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不得法,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和父母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訓練,使孩子掌握學習方法,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感上認可孩子,鼓勵他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成功,注意及時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加喜悅,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清楚他到底在哪個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難,并根據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誠意。讓孩子相信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學習方法不當,讓他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信心。

          3、解決厭學的措施與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盡量減輕孩子的學習、作業和考試負擔,多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習,體驗積極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積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藝術性,大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4、小學生拒學的措施: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對教師來講,就是以真誠和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他能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在學校里有安全感和舒適感。就是還要準備一些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校更有吸引力,讓他們喜歡學校,愿意學。根據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提出適當的要求,多鼓勵,多幫助,多表揚。

          其次,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方面,要求要適當,難度要適宜,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活動本身的快樂,產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在活動和游戲上,讓孩子們發揮各自的專長,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自己的主人。

          5、訓練兒童采用較好的認知活動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通過一定程序的訓練,減少兒童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逐步消除不良現象。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可以開展一些娛樂活動,如唱歌、聽音樂,讓兒童在活動中陶冶性情,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并在活動中給予指導、矯正其行為偏異。開展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及咨詢,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必要時轉入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

          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把作業看成是老師制約學生的一種手段,同時完作業也是一種應付的心態。久之,就會伴隨出現馬虎,學習成績下降。要想防止學生這種心態的出現,就應避免單調乏味的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運用游戲、教學本身的趣味、美感、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等不同形式,來調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11-2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通用5篇)07-29

        心理健康教育的口號12-21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11-05

        心理健康教育精選論文10-18

        心理健康教育知識10-29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09-14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08-2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03-1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