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農民工調查報告

        時間:2022-01-15 19:00:21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農民工調查報告15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民工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民工調查報告15篇

        農民工調查報告1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處于“邊緣”狀態,他們干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借著暑假的空閑時間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了解農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他們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臟、最重、最險的活,他們為社會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權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讓人堪憂,他們的生活現狀牽動大多數人的心,F在將此次實踐活動調查的結果報道如下:

          一、大量農民積極入城。

          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大多數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主要是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長見識,提高技能等。據走訪句容市后白鎮水北村農民工老家后統計,整個村已有七成青壯年外出務工經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處丘陵地帶,經濟條件較差,僅僅靠務農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學費用昂貴,農用費用支出大,很難支撐家里的所有開支。再加上農村事務繁瑣,大多是體力活,家中除了靠賣糧食獲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飼養家禽,獲得經濟收入的途徑很少,所以多數人選擇放棄務農,進入城市。這樣一來家里只剩下年老體邁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蕪。

          二、農民工收入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項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大多農民依舊選取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據了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月平均收入約為xx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xx元以下,只有一成超過xx元,男性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約為xx元,女性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約為xx元,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制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筑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

          其二,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進城農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至少xx小時,xx%的每周工作xx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掙更多錢主動拖長工作時間。他們工作之余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近些年,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全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仍然存在克扣或拖欠農民工報酬的現象,近四成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一半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一半以上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90%沒有享受住房補貼或住房公積金。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農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錢掙就行了,簽不簽合同在他們看來關 部分人認為:要改變農民工弱勢地位,改善其生存環境,最根本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打破城鄉戶籍限制,讓農民工與城市人享受一樣的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待遇。

          四、農民工的居住問題。

          大量農民工進城,住房問題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里,30℅在集體宿舍里,21℅的農民工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間里,8%在工作地點,7%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沒有住處。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間。實地調查中發現近40%的農民工長期居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近年來由于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農民工都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間里,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條件如此艱苦,再加上他們長期在外務工,為何不由鄉里人轉變為城里人呢?據深入調查,要實現這種轉變有兩大必不可少的條件:

         、僭诔鞘欣镉蟹定的職業和工作。

         、谠诔鞘欣镉泄潭ǖ淖∷。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正在城里務工的億萬農民工都希望實現這種轉變,然而實現這種轉變并不容易。眾所周知。,由于戶籍、崗位和技能等制約,進城農民從事的多是最臟、最重、最險、最累的活,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勞動報酬低,解決住房問題比城里人更加困難。我們可以看見農民工條件的惡劣既有他們經濟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當多政策不到位和資金不足的政府力不從心的原因。因而,農民工居住問題只能靠市場手段:靠租房或購房來解決。

          五、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

          據了解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很讓他們頭疼的問題。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有近四成農民家庭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在鄉村小學上學,平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學知識,缺乏法律知識以及教育現代孩子的正確方法,這對孩子們的成長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不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學一年需繳納學費近兩千元,在家庭總收入中占比重較大,另外許多孩子上學還需繳納一定的借讀費,無形中又增加了農民工的負擔。

          六、農民工給社會的巨大考驗。

          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給城市交通、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帶來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沖擊。在調查過程中我強烈感覺到:加強農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農民工,讓其懂法,從而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加強對自身權益特別是人身方面的保護。由于農民大多數來源于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或邊遠地區,他們不懂國家現行交通法規,更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如:騎摩托車不戴頭盔,亂闖紅綠燈,車輛亂停亂放,行人跨越欄桿的事時有發生,結果農民工常常成為生活中受害的對象。

          農民工進入城市是不可逆轉的洪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對他們近一步培訓,規范,建設更利于他們生存的環境,使其盡快在城市里落腳,讓他們與城市居民和諧共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財富,才能更好地描繪未來城市的藍圖。

          讓我們一起來關注農民工這個重要而可愛的群體吧!

        農民工調查報告2

          隨著我國經濟重心從農業轉向工業,涌現出了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到城市找工作的現象,形成了所謂的‘農民工’。在城市,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臟活、累活。主要原因是城鄉差異影響下思維觀念的差異,和農民工本身缺乏相關的行為習慣和專業技能素質。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能夠了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渴望學習哪方面的知識,從而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學到一定的技能,只有從本質上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

          一、次調查主要采用個人問卷調查方式進行。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問題,共調查了4名對象和統計局調查。所有調查對象均是隨機找到的,符合規定的條件。被調查者詳細情況附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問卷。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個人問卷調查方式進行。

          三、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問題,調查了四名農民工。調查對象均滿足條件。四、調查結果

          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工資收入比較低,生活質量比較差,居住、醫療條件得不到保障,休閑方式比較單調,勞動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問題比較突出。據調查,進城務工農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務農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務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農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維持日常開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帶)錢回家鄉,成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來源。

          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經商前并沒有聯系好工作,進城后,一般經城里的親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鄉介紹找到工作。由定居本地的親屬、朋友介紹的占28、20%,由同樣在外務工經商的同鄉、親友介紹的占25、99%,自薦到用工單位工作,占10、51%。另外,還有部分農民工是通過自主就業,招工廣告,包工頭、老板招募。

          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簡陋的宿舍里據調查,有29、19%的農民工居住在集體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間里,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點,6、45%的人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還有12、54%的農民工在城里沒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間,或回農家居住。

          農民工子女教育難,現行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不夠協調,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和贊助費,農民工子女就學都只能選擇價格稍低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弱,流動性大,辦學合法化問題很難解決。

          經過調查,由于他們來自落后的農村,一沒學歷二沒技術,只能勝任普通操作工這類的工作。雖然也曾考慮通過短期培訓進行充電,學習電腦、會計等方面的知識,他們相信,只有這樣他們的明天才會更好,但大都由于家庭條件不允許,只好放棄,F在只能好好工作,多賺點錢,供給家里的弟弟妹妹兒女們上大學,不再步他們的后塵。

          有的雖然從開始的銷售員做到事業管理者,但他們都不否認除了工作能力外,學歷的作用也同樣功不可沒。同樣是從開始的一線員工,通過自已的努力,到現在的企業高層管理者,自身的素質、技能、學歷一樣都不能少。他們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在一線上工作,一線崗位工資低不說,而且又臟又累,還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還不如回老家發展,起碼在老家不會有如此多的歧視。要做就做管理者,可企業管理者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第一就是技能,第二就是學歷,所以再學習就是一條捷徑,如今工作了,比讀書時的眼界要寬的多,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或選一個熱門專業就比較容易了。通過高階段的學習,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給企業帶來了實惠,得到提升是情理之中的事。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農民工的意識中對于學習的需求是很大的,只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可能無法實現或者只是選擇短期的專業技能進行提高;但他們對學習的渴望程度是非常之大的,甚至將這種不太容易實現的渴望轉嫁在了自己的子女、弟妹身上,用自己的能力,為他們獲取更好的環境,以改變寥賴的生活。當然由于長輩對后輩的寵溺,希望他們得到自己沒有享受到的安逸,也間接消極了農村青年的求知欲望。

          當然,當前農村青年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青年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農村青年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農村青年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了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2、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于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農村青年后,發現他們要求較低,從而學習對農村青年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松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二、討論與建議

         。ㄒ唬┩晟茖r民工的各項待遇

          1、抓緊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建立施工企業支付農民工工資的約束和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

          2、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3、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4、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

          5、加強和改進對農民工工作的領導

          6、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

          7、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8、切實為農民工提供相關公共服務

          9、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

          10、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ǘ⿲τ谵r村青年的學習心理對策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青年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了解了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后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并產生抵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農村青年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未來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青年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素質教育實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各種短期培訓的方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制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和農村農業相關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農村青年了解不同職業在農村青年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于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為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于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

        農民工調查報告3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群體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后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更是關系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12340”社情民意調查熱線分別對市區農民工(學生家長) 和教師開展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

          一、被調查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范圍為市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農民工),具體包括:蓮都小學、天寧小學、天寧中學等。農民工(學生家長)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3.5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3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5%。農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務工的占 90.6%。

          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1.農民工子女進城求學困難重重。據調查顯示:認為進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的占受訪農民工的66.46 %,認為“沒有在麗水交社會養老保險一年以上而沒入學資格”政策不平等的農民工占57.76 %;認為待遇不公平的農民工占52.80 %。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對諸多農民工子女來講是遙不可及。

          2.認為公辦學校資源不足也不愿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占受訪農民工的62.73% 。由于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地,整體素質普遍沒有城里學生好,入讀后給學校、老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一些額外負擔。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說普通話或說得不好,難以和老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教學無法實現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認為私立學校很難滿足孩子上學所需的占受訪農民工的44.10 %。由于辦學條件所限,好多資質較淺的私立學校教學設施簡陋,設備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很難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所學知識較為局限,從某種角度來講,影響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二)家庭現狀方面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程度

          在受調查的161名學生家長中,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占大多數,達65.22 %,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要的家長占34.78 %,沒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錯。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樣方法教育的家長占抽樣調查的67.08 %,他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希望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說服方法教育的家長占抽樣調查的81.37 %,但據他們自己說,有時家長自己做得就不夠,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說服不了孩子。用鼓勵方法教育的家長占抽樣調查的98.14 %,更多地表揚孩子,讓孩子開心地進步。另外,還有1.24 %的家長干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據了解,這少部分家長大多說工作太忙,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

          三、農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現狀: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發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的心里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地位、及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子女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里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坝H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22.00 %農民工認為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后,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適應過程比較緩慢;不太會關愛他人;行為和學習習慣差等。

          父母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前5類情況占受訪者比例均高于60%,可見問題不小。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后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說,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來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

        農民工調查報告4

          調查目標: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處于“邊緣”狀態,他們干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借著暑假的空閑時間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了解農民工在城市中為何生存如此困難。

          調查時間:xx年7月xx年8月5日—8月xx年人到沿海一帶務工經商,其原因大多是:樂生坪村地處山區,經濟條件較差,僅僅靠務農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學費用昂貴,農用費用支出大,很難支撐家里的所有開支。再加上農村事務繁瑣,大多是體力活,家中除了靠賣糧食獲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飼養家禽,獲得經濟收入的途徑很少,所以多數人選擇放棄務農,進入城市。這樣一來家里只剩下年老體邁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蕪。

          二.農民工收入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八月啟動的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項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大多農民依舊選取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據了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平均收入為 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過 500元,男性農民工收入為 070元,女性農民工收入為780元,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制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筑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②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在網上調查的 2個行業中,采礦業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為 400元,其次是建筑業,平均收入 200元,但是危險系數極高。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進城農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為了掙更多錢主動拖長工作時間。

        農民工調查報告5

          一、調查背景:

          農民工問題一直是社會上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也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社會 話題,也多次被政府和一些機關單位提到工作日程上的話題。

          由于我國是以農業 為主的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故關于農民工的一些話題仍需引起大 家的關注。

          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每天沒有機會或心思涉及有關農民工的一 些信息。

          因此開展此次《大學生眼中的農民工形象》的問卷調查活動,一方面使 當代大學生關注民生,另一方面了解如今大學生如何看待有關的農民工形象

          二、調查目的:

          為了了解現代大學生對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的認識欲對其所持的態度,并在此 同時加深大學生對農民工的關注,從而可希望通過此渠道,可使大學生乃至社會 把更多的目光與關注投向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從而使其權益得到保障。

          三、調查范圍:

          本次調查以《大學生眼中的農民工形象》為調查題目,調查主要在大一新生 中展開,調查人數為50 人,實際收問卷48 份,問卷調查真實有效。

          四、問卷樣式:略

          五、結果分析:

          據問卷調查 22 項,每個調查項目所選選項占總體的百分比,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調查人群半數之上為農村的學生,其余為城鎮學生,故對問卷的調查 人群較具代表性和普遍性,調查有說服力。

          根據調查,在校大學生由于身在學校 與外界很少接觸,由于學校條件有限,故對農民工的一些信息來源不是很多,但 對農民工的問題還是很關注的。

          調查涉及大學生對農民工工作范圍,工作條件, 工作報酬,工作原因及在城市工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對這些項目做了簡 單的統計。

          根據調查數據得知大學生對農民工的話題還是較為陌生,對其工作的崗位僅 局限于在城市建設工地作為建筑工,餐飲行業。

          但對其工作的穩定性可以得出一 致意見,認為農民工作的職業不穩定,均為臨時性質,從而導致一系列有關農民 工的利益問題出現。

          問卷的主題部分對如今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的原因,在城市生活工作中遇到 的問題及對城市建設的影響作了詳細的調查。

          對于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的原因, 大學生認為其主要原因應歸結于如今農村家庭因各方面經濟壓力所迫,簡單的農 業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代的生活消費,因此需步入城市,參加進城市建設的隊 伍中來,同時農民工步入城市滿足了城市建設對勞動力的需要。

          從而農民進入城 市變成為了一種潮流,更多的人進入農民工的隊伍中。

          關于農民工在城市工作與生活上的問題是大學生關注最為密切的,其中包括 在城市中的消費,醫療,工資發放,及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

          對于城市中 高水平的消費和農民工工作的人格尊嚴,廣大大學生對此表示是農民工在城市務 工面對的最大的問題。

          對于低收入的農民工群體城市的高消費使農民工無暇自 顧,省吃儉用從而對其健康狀況帶來不利影響,間接對城市建設帶來不利因素, 由于城市中的醫療模式對于農民工來說無法接受,因而加劇了有關消費方面的問 題。

          關于農民工在城市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廣大學生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于商家忽視農民工人身安全,工作場地經常存在安全隱患;2,對于農民工 的工資拖欠問題;3,對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從而引 出一些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及社會制度具體實施上的問題,認為有必要完善涉及農 民工利益的法律法規,加強其實施力度,切實做好對農民工的維權工作。

          因為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給農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甚至成為了一個家庭脫 貧的渠道,從而對于低產階級的農民來說成為了一種潮流。

          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 在短時間內使城市人口劇增,增加了城市生活壓力,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難度。

          對 于此問題,同學表示應理性看待,農民工雖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但大量的農民 工涌入城市,對城市建設也有消極影響。

          城市建設離不開農民工,大量農民工涌 入城市可能造成城市勞動力過剩,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因此需對農民工進入 城市務工加以控制,不得盲目。

          在提及當代大學生可以為農民工可以做的事情時,半數同學對此表示不曾想 過,從而表現出大學生的奉獻意識不強,社會集體意識不強。

          認為大學生能力有 限,無法為農民工作出切切實實的事情,但可以動員社會上更多的人,使大家關 注農民工,做到一個積極宣傳的工作。

          至此,問卷所有內容總結結束。

          六、對課題認識與總結:

          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做完此課題調查后,關于農民工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 識。

          農民工作為一個新興的群體,給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力量,在實現我國農業 化與城市化的事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數據資料顯示,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 人員中占 57.6%,在加工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占 68%,在建筑業從業人員中占 80%。

          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農民工強有力地支撐了國家工 業化建設,也推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同時農民工步入城市也為農民家庭帶來了除農業之外的收入,從而形成了一 種“一人就業,全家增收”模式,在實現農村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下,實 現了人力資源合理利用,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

          除此之外, 農民工進城打工是工業反哺農業的具體表現,城市支持農村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 效實現形式,農民工為農村與城市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橋梁,使農村不至于封閉 于狹小空間之內,從而加快了我國農村文明建設的進程。

          對于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城市生活壓力和管理難度這一現實問題,我 認為,對于此問題應辯證看待,農民工進入城市,由于與城市居民存在生活水平, 文化水平,價值觀上的差異,故在與城市居民相處過程中,存在不一致。

          對于部 分城市居民與城市制度不公平對待農民工與農民工子女的事宜上因給予嚴肅對 待。

          人生而平等,不管農民工存在多少“缺點”,社會應該充分認識和尊重其時代 性以及鮮明個性,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偏愛。

          近年來80 后、90 后農民工或者叫新 生代農民工逐步成為農民工隊伍的主體。

          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出來打工, 主要不是為生存,而是為發展,盼望定居城市,融入城市文明。

          他們更加關注社 會保障、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和人生價值。

          而無論是從城市化需要,還是從現行 政策體制,我們都不應、也不能再把他們拒之城外,送回農村。

          對待新生代農民 工不能再沿用老辦法,要“以人為本”,要關注他們特殊成長經歷,關注他們的健 康成長和發展,加快他們與城市的“融合”。

          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對于城 市健康發展,對于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從而,農民工對城市建設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是歷史性的、全局性的,是 符合我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的,其創造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復蘇,從而 引領了世界經濟的高速復蘇。

          對于農民工這一群體,應加強其規范化與組織化,如今所需要的是提高現代 農民工就業穩定性與高效性,并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對于其中存在的不 足,需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提法農民工綜合素質。

          對于農民工能力不足問題,需根據需要對其進行一些技能與安全培訓,提高 其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法律意識和文明水準,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與工作效 率,與工程質量。

          對于農民工工作不穩定問題,采取多渠道措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

          完善農 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做到勞動資源合理流動,拓寬就業渠道。

          針對農民工權益問題,增強對其的法律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維權意識,可 以自己針對自己身具體情況進行法律申辯。

          同時完善有關農民工的社會法律法 規,可是農民工有法可依。

          針對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共融問題,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巨大的貢獻,解 決好就業、權益、文化觀念等各方面的問題,是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形成共同價值 觀,要降低城市門檻接納他們,用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們,讓具備條件的 農民工有序地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和新產業工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過此次調 查與總結知道作為當代大學生不應只局限于學校。對于此調查課題,充分認識到 如今農民工這一形象真正的內涵,清楚作為大學生今后應在這方面做的事宜,雖 能力有限,仍需全力以赴,切實發揮青年生力軍的社會作用。

        農民工調查報告6

          建筑行業農民工是中國農民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筑行業農民工游走在農村和城市之問,夾在農民和工人之間,很難在市場經濟潮流中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生存現狀很少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成為城市底層的邊緣人。關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狀況,改善其生活質量,規范勞動力用工市場,有助于實現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一、數據來源和基本信息

          本文數據來源于對北京市建筑行業農民工生存現狀實地調查。采用問卷和直接深入建筑工地觀察和訪談的形式分別對北京市五大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生活現狀、工作情況、工作條件、業余文化生活、參與社會保障及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認知和工資收入分布等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調查表228份,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問卷為210份,有效率為92%。調查對象主要來自四川、安徽、河南、山東四省,年齡跨度在18~60周歲之間,多為已婚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從上表可以看出:

          1、建筑業農民工從業人員年齡及性別結構分布

          調查數據顯示:建筑業農民工各年齡段從業人員數量呈典型的正態分布特征,年齡構成主要集中在31-50歲年齡段之間,其中41到50歲年齡段從業人數為最多,20歲以下的農民工出現增長。建筑業農民工已婚者居多,他們為家庭而打工的社會意愿表現明顯。建筑行業中性別失調最為嚴重,男性農民工約占95.9%以上,而女性農民工僅占4.1%。

          2、建筑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結構

          建筑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一勞動群體的人口質量,而且人口質量要比人口數量更為重要。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10位農民工中,文盲3位,小學文化程度23位,初中文化程度占121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3位。分年齡組看,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9%以上。

          二、建筑業農民工總體特征

          在調查的樣本中,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呈現以下幾大特征:

          1、弱勢群體

          弱勢性是建筑業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同時也是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建筑業農民工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數以千萬計的建筑業農民工已成為國家經濟運轉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現實和歷史的原因,建筑業農民工長期因工傷事故無人管、工資被拖欠、生活條件惡劣而無處求助。

          2、流動性較大

          一項具體的工程項目竣工或者一項具體的工種工作結束,該建筑項目農民工的工作任務也將終止。為繼續尋找工作,可能要流向下一個城市,如此循環往復,處于不斷的流動之中,最終返鄉不再繼續打工。建筑業農民工明顯具有更強的流動性,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社會保險的轉移與接續問題,如果建筑業農民工在就業地加入的社會保險不能實現跨地域的轉移,會極大地影響建筑業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并直接損害他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

          3、工資普遍低

          據調查目前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20xx至4000 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20xx元下的占21%,20xx-3000元的占39% ,3000 至4000元的占20%,4000 元以上的占20%,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城市的整體消費水平很不協調。

          4、教育培訓少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9%的建筑工人甚至包括一些技術工種沒有經過技術培訓。他們以前大多是建筑工地的普工,隨著在施工現場摸爬滾打漸漸的升為技工,但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由于施工企業和施工班組的分離,施工企業不會對一個臨時合作的施工班組成員進行培訓,而鄉鎮小包工頭或者班組隊長也沒有能力對班組成員進行培訓。在安全方面,施工方往往是只有簡單的形式上的安全交底,建筑工人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不僅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務,而且對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隱患。

          5、職業風險高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物的高度與建設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大城市,摩天大樓和地下工程比比皆是,其建設難度亦成倍增加。工程項目建設難度的增加帶來了建筑業農民工職業風險的增大,最近幾年各地頻繁發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造成了建筑業農民工不小的傷亡。

          6、歸屬感差

          建筑業農民工現代文明意識不強,無論是交規意識、環衛意識還是養成科學、;罘绞降确矫媾c所倡導現代文明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法律意識非常淡薄,不文明的行為頗多。生活上的差異、薪酬待遇上的不平等,使他們感到自己在“身份地位”上與“城市人”有較大的差別,歸屬感日益缺失,對城市文明的接受與融入也日漸下降.缺少為城市文明建設做貢獻的熱情。

          三、建筑業農民工生存現狀

          生存現狀指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表現中呈現出來的情形,具體體現在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生活質量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生活質量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時間超長

          建筑行業具有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特點,大部分工人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并且很少有節假日。農民工一般每天5:00-6:00起床,沒有休息日,除午餐短暫時間外,晚上7:00之后才能休息,搶工期時間甚至要超時加班工作,每天高負荷工作,超長的工作時間和較大的工作強度使得工人一天勞動下來,精疲力竭、非常辛苦。 (2)居住環境惡劣

          調查顯示66.46%的建筑行業農民工認為居住環境一般,12.22%的工人認為居住環境差。通過實地調研,將近75%的建筑工人居住在建筑工地臨時建造的鐵皮房中,房內設施簡陋,缺乏基本的居住設施,有的施工住房里面還擺滿建筑材料和工具,住房附近更是垃圾成堆,氣味難聞。

         。3)伙食條件較差

          建筑行業農民工是在臨時搭建的食堂里面就餐,一日三餐單調且營養差,餐廳沒有桌子椅子,建筑工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飯。食堂內往往也是雜亂不堪,缺乏衛生措施,對就餐環境的滿意度較低,對飯菜質量和價格方面滿意度較低,平均飲食成本在每月200-300元,大多數工人一個星期左右會改善一次生活。

         。4)精神生活匱乏

          建筑行業農民工閑暇時間有限,業余生活比較單調,使得建筑業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處于空白的狀態,企業組織的文化活動也相對較少,絕大多數建筑工人以睡覺、看電視或者看報紙等方式打發自己的閑暇時間,業余文化生活非常匱乏。

          2、權益維護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權益維護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強度太大

          建筑行業受季節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很大,冬季幾乎都要停工,而夏季就要趕工期,如果前期受天氣的影響耽誤了工期,后期就更是要大強度地加班以按期竣工。為了節約、成本,增加效益,要求農民工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工作強度;一些大型的建設工程項目,持續的時間較長甚至長達數年,為了搶工期和盡早竣工,要求農民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持續的高強度工作。

         。2)加班情況嚴重:除了不能施工的天氣,建筑工人一周要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將近十幾個小時,夏天有時工作時間將近13個小時,遠遠長于國家規定和勞動合同的規定。這表明了建筑工人的加班情況嚴重,而且調查中82%的建筑工人加班得不到相應的工資補償。面對高強度的勞動負荷,占11.43%的建筑工人感覺吃不消,長此以往,很多建筑工人隨著年齡增加會患上職業病。

         。3)工傷事故頻發

          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每天工作時間8 小時以內的僅占0.9%, 8 -10小時之間的達到3.1% ,10至12小時小時之間的達到30.0%. 12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5.1%。許多用人單位缺乏對農民工進行基本的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教育,也不提供安全保護措施即使有一些非常簡陋的防護措施,也起不到相應的防護作用,致使許多農民工致病致殘,甚致喪失勞動能力只好返回農村。

          (4)勞動合同不正規

          建筑行業農民工學歷普遍較低,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了解較少,用工單位很少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致使勞動者對簽訂勞動合同觀念淡;許多企業用工和勞動管理很不規范勞動合同簽約率低履約率更低,調查顯示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的農民工僅占28.0%,沒有簽訂的占了72.0%,有16.1% 的農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勞動合同,即使在已簽約的勞動合同中也存在很多無效條款和霸王條款, 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仍有一部分建筑工人認為勞動合同的執行情況差,在施工現場工作中實際情況與合同不相符合,農民工權益受侵害情況嚴重。

         。5)無社保情況嚴重

          在社會保險方面,建筑行業農民工除了少數管理人員以外幾乎都參加了社會保險,養老保險繳納比例26.63%,失業保險繳納比例15.35%,工傷保險繳納比例32.54%,醫療保險繳納比例26.23%,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以上保險是否繳納,很少有人愿意自覺繳納社保費用,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建筑工人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6)工傷處理意識差

          建筑行業農民工對工傷處理情況滿意程度較差,在工傷處理過程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筑工人自己承擔,企業往往找各種理由,拒絕履行自己的責任;導致了26.6%建筑工人對工傷的界定不清楚,只在特別嚴重時才申請補償。

          3、社會保障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醫療狀況堪憂

          施工單位對工人的身體狀況并不是很重視,大部分的建筑行業農民工并沒有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建筑行業的勞動強大較大、危險性較高,建筑工人對自身的安全狀況比較擔憂。高昂的城市醫藥費和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讓他們很難得到正規醫院的治療,他們在生病時多選擇去藥店買藥進行治療,并且有部分建筑工人在生病時選擇能拖就拖。

         。2)社會保障較差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隊伍規模龐大、身份特殊、地位尷尬、流動性強,導致他們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諸多方而遭受著不平等的待遇,進城務工人員幾乎游離于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一方面,農民工社保意識淡薄,社保認知程度低。許多農民工對社保基本政策及其有關規定了解得不多、不深、不全面,缺乏自我保護、自我維權意識,特別是在自己工作區域發生變化時主動維持、保留、接續社保關系的意識相對淡漠。另一方面,由于職業具有不穩定性和高度流動性特點,這種流動不但在同一城市內部,還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跨地區流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關系也必然跟著流動,也導致農民工社會保障關系的管理和轉移都很困難。

          4、子女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子女失學率高

          目前,在全國各種不同類型的適齡兒童中,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的失學和綴學問題依然較為嚴峻。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共同立項、財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的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況的調查,全國進城的流動兒童有20xx萬人左右,由于城市學校對他們采取各種限制政策,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9.3%,近半數的流動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

          其中,在北京流動人口子女中,小學階段入學率為90%,而初中階段僅為20%,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流動子女面臨就學困難或雖能就學但沒有教學質量保障的不利處境;超齡上學現象比較嚴重,13周歲和14周歲還在小學就讀的人數占相應年齡流動兒童的31%和10%;未能入學的兒童中“童工”現象突出,在失學的12到14周歲的流動兒童中,有60%的人已經開始工作。這一系列的數字無不讓人觸目驚心,同為中國兒女,本應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而因為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在起點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時機。 (2)學校學習困難

          目前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第一,公立學校。因為當地政府義務教育經費僅僅只夠維持當地區兒童入學,若再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經費投資,公辦學校是難以維系其正常運行的。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學習基礎較差,素質較差,老師的教學難度大,學校怕拖了教學質量的后腿。因此為了自身的生存,公辦學校只好找出各種理由,拒招農民工子女。第二,正規民辦或私立學校。但是這類學校收費較高,需要學生家長有較高的穩定的收入,但是,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是無以支付這一高昂的費用,因此,總的來說進入這類學校學習的學生比例較低。第三,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確實令人堪憂,一是外部環境惡劣,打工子弟學校大多處于城市化的邊緣位置,并沒有作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也沒有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的范圍內。不是師資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臨著資金問題。就是有幸就讀公立學校的民工子女,也身處被本地孩子歧視和取笑的尷尬處境。

         。3)教育狀況堪憂

          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學歷較低,普遍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并不能輔導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儀是關心自己的工作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況只是簡單了解,還苦于自己的受教育情況和公立學校昂貴的借讀費沒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們有的將自己的孩子帶來城市上學,希望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卻被留在老家中上學,因為城內的學校收費較高且要求頗多.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并且,由于外來務工的工作的流動性大的原因導致孩子頻繁轉學使學習環境變換,不能使孩子安定學習,更有甚者由于外來務工子女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缺乏基本的禮貌常識,自制力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無處傾訴,逃學上網玩游戲等現象十分普遍,在網絡中尋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為攻擊性較強或偏執抑郁,普遍感到孤獨、失望、羨慕別人。

          四、改善措施

          從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四個方面對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生存現狀進行評價和分析,結果表明: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較低,對自己生存現狀滿意度評價普遍較低。在生活質量方面,居住和飲食條件較差,業余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匱乏;在權益維護方面,工作時間較長、強度較大,用工單位很少與建筑工人簽訂勞動合同,在工傷處理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筑行業農民工自己承擔;在社會保障方面,用工單位很少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金,農民工很難得到城市的社會救助,生病時,很難得到大醫院的正規治療。因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建筑行業農民工整體素質

          建筑行業農民工素質較低是制約建筑行業農民工就業的長期因素,從根本上看國家應該增加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農民工技能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他們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水平,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筑行業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教育,整體提升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讓建筑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逐步做到建筑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就業標準一致福利待遇工資待遇一樣。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長期以來建筑行業農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下層,很少享有社會保障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工逐步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完善農民工的養老、工傷保險,確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失業醫療和生育保險,力爭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保。

          社保相關部門應當組織人員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形式,深入建筑行業農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區、廠礦等進行社會保險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更多的農民工了解社會保險,參加社會保險。注重培訓教育,提高建筑行業農民工綜合素質.辦好民工學校。讓城市走進建筑行業農民工生活,讓他們融入和諧城市,要通過切實做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管理和服務并重、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來達到。通過法律援助中心等為民服務的單位,為建筑行業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解決他們的維權問題。工會要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民工的訴求,要給予滿腔熱情的幫助。地方各級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使建筑行業農民工能夠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消除社會歧視現象。應在城市建立社會救助體制,應該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并通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遠期來看,還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社會保障統一體系,通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等的作用逐步消滅農民工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使建筑行業農民工作為社會勞動者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與其他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社會保障。

          3、加大對農村的基礎教育投入

          政府應在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上進行更多的投入,使農村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下一代的人力資本積累奠定基礎,目前我國還有20% 左右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一些農村初中輟學現象十分嚴重,這部分孩子受教育有限,即使將來有遷徙自由,也很難在城市就業這將為以后的就業埋下更多的隱患。

          農民工子女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新鮮血液,也是未來振興國家的主要力量。建立“就地入學”的管理機制,打破地域界限,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平等、寬松、優越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要關愛外束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做到公平教學,對本地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視同仁,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同哩快樂地學習成長。在努力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環境的同時.要加大宦傳教育力度,引導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學,切實維護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

        農民工調查報告7

          一、社會的調查目的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或鄉鎮企業就業,這部分人稱之為“農民工”。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朋友的學歷、知識、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工因長期缺少學習,難以滿足崗位的要求。通過選擇合適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了解其學習需求,從而探索電大開展為農民工服務的新途徑,使農民工朋友們能夠快速提高自我,熟練掌握工作技巧并能達到專業水平,從而更快更好更輕松的適應城市生活,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二、社會調查的過程

          (一)調查題目:

          (二)調查時間:

          (三)調查地點:xxxxx

          (四)調查方式:個人問卷調查

          (五)調查內容: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問題,調查了從農村來打工的青年。從中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

          三、社會調查的結果

          (一)調查統計: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男性60%,女性40%;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中專,大專及以上學歷只占到10%;收入一般在1500到2500之間。

          (二)發現的問題:他們在都年富力強,但學歷相對較低,缺乏一技之長,就業的基本技能相對較低,月收入也不高,家庭負擔比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掙點錢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改善子女就讀的條件,同時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這一現狀在農民工當中非常普遍。

          (三)農民工參加學習障礙:

          1、勞動時間長

          “沒有時間”成為首位原因。因為現在大部分工廠上班時間名義上8小時制,但是實際上班時間往往12小時左右,平常周六周日也加班,幾乎很少有人能得到國家規定的每周2日休息日的,農民工的休息權益基本上沒有得到保障。但是農民工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學習技能、學習知識,也很難有時間去學習。

          2、培訓的費用高

          因為參加培訓,除培訓費外,書本費、考試費、職業技能鑒定費等費用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這讓農民工掙扎需不需要參加這些培訓。另外國家政府雖然明確提出農民工就業專項資金補貼,讓其使用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上,但由于使用范圍狹窄,審批卻很嚴格,往往資金很難到位。而造成農民工一面繼續幫助,另一面資金卻又不到位的現象。

          3、制度有局限

          有一些短期培訓,像廚師、縫紉、車工、焊工這類專業,兩三月短暫培訓時間很難讓農民工得以純熟把握,而且由于教學的地點和教學道具的缺少導致農民工只有少量的操作經驗,所以農民工在學習后更加難以熟練,導致部分農民工不愿意參加此類培訓。另一方面有的培訓時間有過長,農民工也難以協調時間與工作時間。教育體制中對待農民工的培訓場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中央撥款給地方政府關于農民工培訓學習的經費,只是把培訓費往下撥付,并沒有專人跟中調查培訓效果或考核培訓工作進展成效等。由于這一方面的監管不力,有的培訓學校就會存在學時不充足、學員自動流失、冒名頂替等異常的現象。更甚者,一些不負責任的培訓機構和人員會鉆政策的`空子,挪用資金,搞假培訓,編造名冊,騙取國家的補助金以謀私利的情況產生。

          4、培訓觀念落后

          在部分地方對農民工工作培訓的重要性熟悉不夠。往往只落實在口號上,沒有實際的進行開展。而大多數農民工也沒有意識到培訓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就業培訓的意識淡薄,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而另一方面農民工大多文化底子不高、學習起來費力,很多人就因為這樣經常沒有信心,從而半途而廢。

          四、社會調查的建議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當今世界,沒有科技進步我國是很難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進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農民工是當前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對當前農民工的政策來分析,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很多農民工在現實生活中,采取一切機會去培訓,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升自己的就業技能和創業本領,但這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離開了社會的支持,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大多數農民工是難以實現培訓和就業的,就我國目前的國力而言,無法一下子來解決農民工的問題,無法做到來支持每一個農民工去搞創業,搞科研,但我們可以整合社會資源為那些都為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提供優惠的條件和扶持政策,下面我想結合調查的情況和我國當前的實際,就如何加強農民工的學習和創業等方面提出以下觀點和看法:

          1、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教育強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方針,但還不能落在口號上,而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別是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改善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農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能讓教育人才安心在農村工作,從而讓農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學習教育,有較好的素質,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長遠的解決農民工的問題。

          2、整合資源,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我國現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的1.5萬所,高等院校1100余所,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基地,我們只要整合資源,加以利用就是農民工繼續學習的非常好的載體。當前就是如何制定好政策,并給了一定的經費支持,引導這些職業技術學校加入學習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中來,如在開設班級時,加強與用工單位的聯系,有針對性開設現實工作中需要的工種、課程,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又可解決用工單位缺人的問題,在資金支持方面可通過以政府投入的方式來解決,如職業技術學校每培訓1名農民工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職業技術學校多與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如果充分調動了職業技術學校的積極性,農民工的培訓和教育問題就會得到有效解決。

          3、教育資源實現重心下移,開設鄉鎮農業學校。我國的教育資源公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縣城,鄉鎮一級的教育資源非常匱乏,大多數鎮沒有開設農業學校,開設了的也沒有充分利用,成為一種擺設,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層,并真正組織利用好,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小學生生源減少,很多校舍被閑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閑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種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在城市,要以各街道為單位,成立農民工之家,利用社區大講堂等形式,讓農民工有活動和學習的場所和機會。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給予關照,更要從政策的制定上給予其優惠政策,鼓勵其自主創業,變農民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一是要落實其子女就讀的政策,國家三令五申要求實地妥善解決農民工的子女就讀的問題,各地也出臺了有關政策,但在現實生活中,在落實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沒有使農民工從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來。二是創業的優惠政策。在城市中,為解決下崗職工的培訓問題,有關培訓單位每培訓1名下崗職工,可以享受國家一定的補助,在一些技能培訓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點費,而農民工不能享受這一優惠政策,另外,下崗職工創業方面可享受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小額擔保貸款,而農民工則不能享受,要充分調動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和參照下崗職工這方面的優惠政策。

          5、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的前提下,加強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力度,從而出臺相應的政策,特別是在對待進城務工人員的養老保險方面,要嚴格按政策落實,在各省份之間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接轉程序,從而解決農民工的養老問題,讓農民工扎根在城市,安心的工作,安心為城市的發展做好服務。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的教育作為我國現行教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來抓,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報告

        農民工調查報告8

          據農民工年度監測調查資料顯示,20xx年我市700個農村居民調查戶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農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為39.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平均每戶擁有農民工1.31人。我市農民工呈現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歲年齡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參加過技能培訓者多等基本群體特征;本地就業者多、制造業從業者多、生產或運輸設備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從業時間增加、收入顯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縮小等就業特征。

          一、我市農民工基本情況

          1、男多女少

          從性別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為 2.15:1,比20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趨勢沒有改變,但近年來呈現出男性務工比重逐年上升趨勢。

          表1:農民工性別分組情況表

          2、八成以上已婚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人員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別為85.0%和87.0%;未婚人員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別為13.1%和12.7%;離異或喪偶的人員占1.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3、近六成農民工年齡在31-50歲

          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我市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1.3歲,其中男性為42.3歲,女性為39.0歲。

          從年齡構成看,30周歲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個百分點;31-40周歲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41-50周歲的占 34.2%,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50周歲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31-50周歲的接近六成,是農村居民家庭中非農就業的主體。

          表2:農民工年齡情況表

          4、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

          從文化程度看,小學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農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為主。

          從年齡看,年輕人群文化程度相對更高,30周歲及以下年齡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歲以上年齡組高16.6個百分點。

          表3: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從性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個百分點。農村女性勞動力要付出努力,擁有更高學歷才能勝過男性,在競爭中獲得從業機會。

          表4: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5、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不足兩成

          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我市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占24.2%;只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62.4%;同時接受過農業技術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13.4%。

          從性別看,男性接受過培訓的比例為19.4%,明顯高于女性的14.7%。

          從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過培訓的比重越高。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分別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參加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的比重分別占9.4%、13.0%和18.7%,顯著高于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農民工就業分布狀況

          1、近九成以本地就業為主

          由于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為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崗位,一直以來都是外地農民工務工的流入地。對我市農村勞動力來說,基本上無需外出就可實現充分就業。調查顯示,在鄉內從業的占88.9%,是我市農民工最主要的從業地區;在鄉外縣內、縣外市內及國內其他省市從業的農民工分別占5.8%、3.8%和 1.5%。

          從年齡和婚姻狀況看,30歲以上農民工更傾向于在鄉內從業,比重比30歲及以下的農民工高19.4個百分點;已婚人員選擇在鄉內從業的比例比未婚人員高23.0個百分點。

        農民工調查報告9

          20xx年中共十七大的最重要命題之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問題”。而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農民工問題依然是民生問題中應給予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80年代后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大量地流入城市。他們正值人生的黃金階段,他們奮斗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奮斗著,我們理應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這樣才有利于創造和諧社會。

          一、 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

          (一)比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并且他們的家庭多數響應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號召,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盡管戶口本上他們仍然是農民身份,但其中相當多的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缺少艱苦鍛煉的機會,屬于“從校門到校門”的一代。同時,標榜“80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物質化”、“無責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樣適用于他們。他們在城鎮尋求職業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產業工人階層的志氣。

          (二)無務農經驗,對家鄉的鄉土認同在減弱

          據統計,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或只會一點點。他們中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出生在農民之家,戶籍在農村,但卻很少接觸農業生產活動,甚至有的隨同父母在城鎮長大。在自身農民身份的認同中,也覺得自己外出務工經商,已經脫離了農民身份。他們對家鄉的鄉土認同更多的是包含著對親人的感情,對農業活動則缺乏感情和興趣。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維權意識較強

          生于80年代,正好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和法制建設步入正軌的年代,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過中;蚋呒碱愓n程訓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態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在調查中發現有97%的農民工表示愿意繼續學習,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文化知識(47.8%)。這種需要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細微的差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

          (四)外出動機多為尋求個人發展

          與父輩農民工外出以求生存為主的動機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在考慮賺錢的同時,更把外出作為尋求自我發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為主要的目標。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選擇“剛畢業,出來鍛煉自己”,“學一門技術”和“在家沒有意思”的人占到了71.4%。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60年代的農民工有76.2%的人選擇了“出來賺錢”,70年代出生的則有34.9%,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有了比父輩更深更高的認識,融洽的工作氛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條件已經成為他們找工作時最為關注的問題。

          二、 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就業現狀和問題

          (一)工作情況

          據調查顯示,我國工資報酬最低的五個行業是農林牧副漁業、批發、零售貿易服務業、采掘業、建筑業和制造業,這些行業的工資都低于平均工資水平。而新生代農民工卻在這五個行業的就業比例中占82.5%?梢娦律r民工所從事的主要是體力型和低技能高替代性的工作,工作層次比較低,穩定性較差,發展機會很少。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時,甚至有些人工作時間經常延長到24小時。而在穩定性方面,有53%的人工作不穩定,其中有26.4%的人工作很不穩定。

          (二)生活狀況

          由于很多用人單位不能為進城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比較正式的宿舍,從而使得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不得不自己解決住房問題。他們大多選擇了租房和搭工棚。而事實上租房費在他們僅有的微薄收入中占據了一大部分,因此住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調查顯示,只有30.2%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居住條件比較滿意。

          在生活消費方面,調查顯示,總共有89.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城市的飲食條件太差,在少得可憐的休息日里,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始走入網吧、舞廳、公園等公共活動場所,嘗試著融入繁華的城市。

          (三)身份歸屬狀況

          與父輩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夢”更加執著。他們積極地認同所在城市,參加當地社會組織的集體活動,漸漸適應并習慣當地的社會生活和環境,希望能在城市扎根發展。骯臟、隨地吐痰、偷盜、不禮貌、不文明等,似乎理所當然地加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而歷史形成的“城里人”和“鄉下人”之分,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里時常遭受城里人的白眼和歧視。一旦一個地方發生了刑事犯罪,人們也總是首先將懷疑的目光指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這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到自卑和對“城市夢”的茫然,將自己與城市隔離開來,蜷縮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三、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

          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先城后鄉”的不平等待遇讓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市場時處于劣勢地位,同等條件下只能從事比較臟、亂、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農村一方面由于經濟比較落后,政府沒有辦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適的教育培訓;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政府或新生代農民工個人,都難以預計進城后的情況。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體制和政策,例如城市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業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農民工素質培養。

          (二)建立系統的培訓機制

          一方面,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個人來說,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慢慢發現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戶籍制度的影響,卻難以享受當地的教育服務。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本來就很微薄,除去被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費之外,很難再拿錢用于教育和培訓,盡管其接受教育培訓的欲望非常強烈,但其具有實際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可以籌集資金,依托民辦高校、職校技校,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采取分批輪訓方式。推動政府購買或企業委托培訓等,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培訓服務。

          (三)創造良好的自主創業環境

          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懷著執著的“城市夢”來到城市打工,大都不愿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務農。但是,創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項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環境卻成了創業的重要障礙。因此,相關部門可爭取銀行機構和農村信用社機構的支持,對新生代農民工施行專項貸款,進行小額信貸,以資助的性質、貸款的形式給予新生代農民工資金支持。

          (四)轉變企業的管理方式

          隨著時代發展,農民工主體的變換,企業的管理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對待老一代農民工的那種胡蘿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生代農民工,因為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是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據調查,80后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率最高,達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換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為“生活、生產環境不適合”,以及“閑暇時間不足”而跳槽。這種頻繁的人員流動很容易打亂企業的生產管理與生產計劃。除了加強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之外,還要積極引導他們腳踏實地、認真刻苦地鉆研業務,才能使新生代農民工在企業里找到歸屬感,真正踏實努力工作。

        農民工調查報告10

          準確把握中國浙江農民工就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浙江省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大省。根據省統計局20xx年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農民工總數已達1783萬,其中本省農民工約1260萬,外省農民工約523萬,農民工已經成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準確把握浙江農民工就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20xx年,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對浙江七市十縣區、市的勞動力市場和百余家企業、20xx余名農民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為確保問卷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本次調研采取了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問卷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100份,回收2100份,獲得有效問卷1915份,回收率與有效率分別為100%和91.19%。現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及相關資料,對浙江省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就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農民工結構特征

          從性別看,男性多于女性,且隨著年齡增長,男性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外出務工人員的男性比重高于女性男性59.5%,女性40.5%,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女性農民工逐步回歸家庭,男性與女性的性別比重差距呈剪刀式不斷擴大如圖。另外,由于浙江省紡織服裝業比較發達,這些行業主要需要年紀輕、反應快的女性從業,因此,在女性農民工中16-23周歲的女性比重較高,達40.1%,與同齡的男性農民工相比,其比重也高于男性農民工。

          年齡結構青壯年居多,學歷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為主。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0.3%的農民工學歷為初中,31.9%為高中或職高。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的體力勞動,較少從事腦力勞動,不得不吃“青春飯”。在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中,63.9%年齡在30歲以下,40歲以上的農民工不到10%,以青壯年居多。另外,在16-23周歲的農民工中,60.3%為初中以下學歷,這些人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少,且多數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流水線上工作,只能機械地重復某種單一的動作,難以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提高自己的就業層次和可持續性。

          “晚婚”現象較為普遍,四成已婚農民工家里有“留守兒童”。浙江流動就業的已婚農民工比重較低,只有52.5%的農民工已婚。根據有關調查,全國外出農民工婚姻結構基本呈現“三七開”。與全國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這主要源于浙江省16-23周歲的農民工未婚比重較高,為89.6%,24-30周歲之間未婚農民工比重也高達48.8%。說明農民工在流動就業過程,不斷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從鄉土到城市的轉變,很多農民工摒棄了農村傳統的“早婚”觀念。在已婚的農民工中,全家都搬到城里的占28.8%,43.3%的人夫妻在城里,孩子在老家,兩地分居的現象較少,但“留守兒童”現象比較普遍。

          外省農民工主要來自于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安徽、江西兩省與浙江毗鄰,成為浙江外來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在外省農民工中,戶籍為安徽的占20.82%,江西的占13.3%。其次是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農民工所占比重較高,依次為12.0%、10.1%、8.6%、7.4%;江蘇、貴州、山東、陜西、重慶戶籍的農民工所占比例依次為4.8%、4.4%、2.8%、2.6%、2.4%。

          二、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特點

          就業途徑向多渠道發展。雖然依靠傳統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找工作仍然是農民工流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但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其它途徑也逐漸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調查,目前浙江農民工求職信息“老鄉”、親戚介紹的占41.1%;通過市縣勞動力市場了解住處的占17.2%;通過當地政府的勞動管理站了解住處的占12.0%;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了解招聘信息的占3.3%;而毫無目的,隨意闖蕩的占9.0%。

          外出動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隨著城鄉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原因和動機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賺錢,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學技術、見世面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16-23周歲的農民工,為尋求發展機會而外出就業的比重為33.3%,見世面的占11.3%,想學技術的占11.1%。

          勞動關系日趨穩定,多數農民工想扎根城市。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年為單位在城鄉和地區之間流動,這種“候鳥式”流動就業的模式影響了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但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兩年內平均每位農民工轉換工作在1.08次左右,46.2%的農民工沒有轉換過工作,大多數農民工春節后仍然在原用人單位工作,勞動關系日趨穩定。在未來打算方面,只有20.6%的農民工明確表示要回家,并且30歲以下農民工明確打算回家的比例更低,說明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已不愿再退回農村當農民,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永遠留在城鎮,成為城鎮居民的一部分。

          注重就業質量的提高,失業期間依靠積蓄維持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正視自身的價值,在工作中不僅僅局限于對收入的追求,更注重自身的發展,對職業生涯規劃有較強意識。在有轉換工作經歷的農民工中,35.5%是想找一個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單位,由于工資太低轉換工作的農民工占46.4%。在失業期間,55.3%的農(民工依靠以前賺的錢來維持生活;17.1%的農民工依靠親戚朋友的幫助;13.6%的農民工靠打些零工;依靠社會救助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僅占2.8%。失業保障不足,使農民工失業后承受著比當地人更大的經濟、社會、心理壓力,因此大多數農民工通常是“騎驢找馬”,失業期較短,88.3%的人在兩個月內可找到下一個工作。

          三、農民工權益保護情況

          收入水平穩步增長,拖欠工資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浙江省農民工就業環境日益改善,農民工收入水平總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目前,浙江省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為1218元,比全國966元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生活質量調查,20xx的平均水平高出252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25.2%的農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拖欠工資方面,有4.8%的農民工經常被拖欠工資,尤其是建筑業農民工的工資被拖欠的現象比較嚴重,只有39.8%的人能按時領到工資。

          勞動時間總體較長,大多數能獲得加班工資!秳趧臃ā芬幎▌趧诱呙咳展ぷ鲿r間不得超過8小時,但調查顯示,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及以下的農民工僅占37.6%。大多數農民工不僅每天工作時間較長,而且難以享受到正常的雙休日,26.7%的農民工每月只能休息1-2天,還有19.8%的農民工根本沒有休息日。對于超時工作,69.9%的農民工表示能得到加班工資,當問及他們的加班意愿時,70.2%的農民工表示加班加點是出于自愿。這一方面是由于超時工作可以獲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是因為多數農民工業余生活比較貧乏、單一,與其在家睡覺,還不如多賺點錢。這說明,當前浙江省大多數農民工依然處于較低的需求層次,為了獲取更高的收入,他們寧愿犧牲自己的部分休息權。

          社會保險覆蓋率不高,以參加養老保險為主。為農民工提供養老、醫療等保障,不僅是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而且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社會保險一是覆蓋面較窄,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民工僅占37.1%;一是險種覆蓋不全面,參保農民工大多數只參加了五項社會保險中的一項社會保險,同時參加五項社會保險的農民工僅占27.5%。同時也發現,本省戶籍農民工參保率明顯高于外省戶籍農民工,這與

          社會保險在省際間轉移較難有關。

          職業安全教育還存在較大不足,女性農民工缺乏特殊保護!秳趧臃ā芬幎ǎ萌藛挝槐仨殞趧诱哌M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但通過調查,參加過所在用人單位為其組織的崗位安全培訓的農民工僅占63.1%。企業不僅在職業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在勞動防護方面也缺乏重視,僅有47.5%的農民工能夠按時領到用人單位發放的勞動防護用品,68.2%的女性農民工在“三期”沒有得到應有的 特殊保護。農民工大多數從事重、臟、苦、險等工作,不進行必要的職業安全教育、不配備必需的安全防護用品和提供必需的特殊保護,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職業病和工傷事故的發生率。

          勞動合同簽訂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受勞動合同約束。勞動合同在農民工維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普遍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調查,全國79.3%的外出農民工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課題組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占49.4%,與全國水平相比,簽訂率較高。部分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一方面是因為一些用人單位存在著用工管理不規范的現象,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一些農民工在主觀上不想簽勞動合同。數據顯示,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中,有44.9%的農民工由于擔心受到約束等原因自己不想簽訂勞動合同,尤其是16-23周歲的新生代農民工,有59.8%不愿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社會地位不斷提高,部分農民工已加入工會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對農民工自身的維權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調查,農民工不再被工會組織拒之門外,21.0%的農民工加入了工會。另外,農民工地位不斷提高,選舉權也得到重視,進城后參加過選舉的農民工占19.0%,而且參加過選舉的人中,有12.

          8%參加的是務工所在地城市居委會選舉和人大代表的選舉。

          四、當前存在的問題

          工資水平偏低,生活成本相對較高。浙江省20xx年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是25572元,而農民工的平均年收入僅為14613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收入差距較大。低工資水平伴隨的是較低的生活支出,農民工在打工地平均年消費僅為7812元,而浙江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2254元,是農民工人均消費的1.57倍,農民工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但與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農民工生活成本仍然較高,消費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0.6%,而收入水平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6.1%。表面上,浙江省農民工在收入上優于其他省市就業的農民工,但實際上,一方面,浙江省農民工與城鎮職工相比,處于“低收入、低支出、低生活水平”的“三低”狀態,在與周圍的居民進行比較時,容易形成極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與其他省市的農民工相比,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省市。因此,僅從經濟收益的角度看,浙江省在吸引農民工就業方面并不具備足夠的優勢。

          整體素質不高,“眼高手低”就業難。農民工平均受教育年數為10.04年,大多數缺乏專業技術技能,且不愿意或無經濟能力參加收費的培訓項目,僅有14.4%的農民工愿意參加自費的培訓,愿意參加的人中72.1%的人只愿意承擔300元以下的培訓費用。雖然自身素質不高,并且較少參加職業培訓,但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對工資的收入、環境要求卻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樣體面的工作、體面的生活,并且定居在城里。自身的能力限制了農民工良好愿望的實現,43.2%的農民工在轉換工作中需要1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到下一個工作,11.7%甚至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

          超時工作,業余生活單調。58.4%的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原因和動機是賺錢,因此,實行計件工資制的農民工和能獲得加班工資的農民工有較強的加班意愿,而且隨著加班工資支付的標準越高,農民工加班的意愿越高。高強度、長時間的透支體力工作,對身心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在較少的空余時間里,農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視,看電視和睡覺成為他們最主要的休閑方式,居住環境也差強人意,大多數人居住在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和出租房內,農民工疲憊的身心難以得到有效的調整和恢復。

          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保障。在一些農民工眼中,外出就業只是“權宜之計”,40歲以上的農民工僅占9.2%,大多數人未等到法定退休年齡就退出了勞動力市場。因此,農民工比較注重近期內的經濟收益,較少考慮工作的穩定性、長期性和未來養老等問題。在未參保的農民工中,僅有13.2%是因為用人單位不給參保而未參保,即便是不需要農民工繳費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也沒有得到農民工的重視。在勞動合同簽訂方面,部分農民工因不想受到約束,擔心影響自己轉換工作而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對于農民工來講,一些保障有如一把“雙刃劍”,雖是保障,但也是一種束縛或經濟負擔。

          子女就學難,家庭教育缺失。農民工外出就業,使子女教育處于“兩難”的境地:如果隨父母到務工地就讀,一方面由于戶籍限制,不得不繳納一定金額的借讀費,而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工父母流動性較高,其子女不得不成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連續性成了很大問題;如果在老家就讀,則要與父母長年分離成為“留守兒童”,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監護人,在子女成長中長期缺位,無法實現持續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學習和心理健康都極為不利。

          定居性遷移難,農民工“城市化”任重道遠。城市較高的收入預期是吸引農民工流入城市的直接動因,但定居性遷移決策更多受制于社會、文化、心理和個人特征等因素,難以真正的實現。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自己買房住的僅占4.8%,住房成為大多數農民工定

          居城市難以逾越的鴻溝。另外,在擇偶方面,僅有18.4%的人希望在城里找配偶?梢,農民工無論是在經濟能力上,還是在心理上仍不具備在城里定居的條件。

          五、切實解決農民工問題

          改革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浙江省到20xx年底將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實行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但長期以來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難以完全從二元結構中走出來,幾十年形成的思維慣性使農民工難以徹底擺脫戶籍身份制的陰影。因此,應該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徹底清除一切對農(民工的排斥與歧視性制度,使農民工依法獲得普通勞動者的平等合法身份,在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里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待遇,在公平的環境中自由地流動和擇業。甚至可以考慮為農民工建立檔案制度,樹立農民工“職業人”意識,從主觀上延長職業生涯,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齡,成為真正的“城里人”。

          加強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是造成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對農民工進行培訓,要城鄉并舉,各級政府把關注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當作大事來抓,繼續大力抓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城鄉互動的職業教育。浙江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可率先在農村推行“9+2”義務教育,即對未升入初中的畢業生根據就業意向,自愿選擇專業,免費參加2年職業技能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加大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減輕農民工經濟負擔,并積極推廣崗位技能工資制和技工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工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建立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用工單位是農民工的勞動場所,是農民工權益被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環節。有必要針對當前農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省集中一段時間,組織相應力量,通過大規模的宣傳和培訓,督促推動用人單位全面建立、完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包括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完善勞動合同履約制度,同工同酬制度,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經濟補償制度,集體協商制度等,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就業平等權、勞動報酬權、社會保障權、職業安全權等基本權益的落實。

          構建浙江大社保體系,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工流動性大,未來趨向的不確定性,以及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決定了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復雜性。如果在現有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之外,再建立一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會增加管理成本,還有背于農民工未來融入城市的發展趨勢。浙江省提出的“大社保體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個“大”,不僅體現在保障項目的廣度上,也體現在保障對象和范圍的寬度上,即全民大社保。當前應該著重抓緊農民工的工傷、醫療含女工生育和養老保障制度的落實,并積極探索城鎮養老、醫療保險與農村養老、合作醫療的銜接方式與渠道,賦予農民工自主選擇權,解決他們養老、醫療問題。此外,還要研究解決一方面用工單位認為社會保險費率過高、負擔重,另一方面存在繳費基數不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影響用人單位的參保積極性,還會給市場公平競爭帶來挑戰。

          加快地方法制建設步伐,健全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要積極抓好《勞動法》、《工會法》等現行相關

          法律法規的落實,積極做好配合 國家《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陸續出臺后的宣傳貫徹工作,主動調整清理和修訂妨礙農民工享受平等權益的各種地方性法規政策。同時,針對浙江實際,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則,加快制訂和建立適用所有勞動者群體權益的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厲處罰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用人單位違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克扣工資、違章盲目指揮生產、逃避社會責任等現象。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農民工維權訴求渠道,認真總結和推廣義烏等地維權的經驗和做法。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維權中的重要作用。

          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成長,構建共融和諧社會。第二代農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從跨出農村的那一天起,就不準備回到農村去,如果無法融入到城市,長期在現實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解決農民工問題,當前應有針對性地把第二代農民工問題作為重點,要認真研究,真正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關心他們的成長,找出他們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及存在差距的原因,幫助他們切實解決問題。當前除了關心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外,要從社會公平公正出發,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權力等,讓他們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當選人民代表和進入政府、社區管理層;完善相應的人民團體制度,通過加入工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使他們最終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實現新城市人的目標。這也是構建共融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農民工調查報告11

          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于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總也明確提出,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工會的學校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筆者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試著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一些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并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比例,而用于農民工培訓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農民工培訓保障體系,一些企業也不愿培訓。

          二、問題及原因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盡管政府投入了許多財力、物力,各級工會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著強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然。據調查,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于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其次,從農民工分布情況看,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往往為民營、外資企業,其中不少企業認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產任務“能干”、“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大,使不少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級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

          第三,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這使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農民工受自給自足思想束縛,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

          2.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很難擺脫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形態之間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對農民工懷有偏見,使其在城鎮尋求自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受到挫傷。又由于其在城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而其對城市也懷有一定戒備和恐懼。

          3.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雖然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仍需支付車票、伙食費、住宿費等費用。

          4.由于城市企業在用工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以及農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還沒有謀取固定工作,甚至連勞動合同都沒簽過。這種短暫的工作狀態,使他們只能選擇得過且過方式。很難激活其潛在的培訓需求和培訓熱情。

          5.一些培訓課程的設置不符合農民工就業的實際需要,按規定每個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而根據農民工擇業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門技術的農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愿有較多投資。一些企業以農民工缺乏穩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這就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技能方面并無長進。所以,一遇企業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科技和生產水平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于是出現了一邊是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一邊是用人單位發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三、對策及建議

          農民工培訓將是我國今后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各級工會來說,既是艱巨的任務,也可能是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各級工會應有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在盡快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范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會在農民工培訓上的特色之路。

          (1)免費和收費相結合。政府對農民工的免費培訓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針對每個農民工的一次性免費培訓,而對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穩定還有技能升級需求的農民工,培訓就可收取一定費用。另外,還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根據企業需要,對有一定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先免費招聘和培訓,合格上崗后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逐步扣除。

          (2)培訓和就業信息、維權服務相結合。就業信息服務還應包括職業趨勢分析,引導農民工正確選擇技能培訓方向。把培訓、勞務輸出、信息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會在專業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3)農民工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培訓、教育結合。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而關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與培訓則是從更長遠的眼光來推動這個轉移。同時,要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發揮工會職業和學歷教育的優勢。工會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照顧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與接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參加中職教育。

          總之,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這種系統性表現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更真實的了解。許多農民工表達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訓內容,更多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對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會尤其是城市居民改變對他們的歧視。與培訓農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質(如公共場合禮儀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識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系統性表現之二就是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于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農民工培訓。

        農民工調查報告12

          一、調查目的與意義

          伴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我國各行各業都遭受著沖擊。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的加劇。而在就業方面,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中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有著大量農民工群體,他們為經濟的迅速發展做出了貢獻。據有關資料顯示,將近百分之八十的農民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地方的產業特點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以出口為導向,用工需求和國際經濟周期有很大關系。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很大,受到嚴重打擊的是沿海外向型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首當其沖。農民工成為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最先受損的龐大群體,被迫失業走上返鄉回家之路。因此能否處理好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將影響到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節奏和發展進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農民工自身素質技能著手,只有真正了解到他們是否想進一步學習,希望學習哪方面的技術知識,并幫助他們學到一定的技能,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同時解決我國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國的農民工問題一直十分突出,嚴重阻礙了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勞動就業人員的流動,尤其農村進城就業的熱潮,農民工為城市建設提供了無窮的生產力,但由于農民工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綜合素質偏低,在進城務工時,農民工受到社會的排斥和歧視,被限制和禁止從事某些職業,很難找到得心應手的從業行業,基本都在勞動強度最大,工作環境最差,薪資待遇很低的行業內工作,這一方面是城鄉差異影響下思維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廣大農民工本身缺乏相關的素質,這里包括行為習慣和專業技能。且政府和社會對農民工的關注沒有達到法制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程度,使農民工的很多權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切實去了解農民工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扶植他們去就業;同時在國家出臺有利政策的情況下,許多農民工積極開展創業。但是農民工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勞動技能單一;農民工經營風險較大。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習的條件,是任重道遠的,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一旦讓廣大農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關的素質,他們不但能促進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能為他們家鄉的經濟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而當今,找工作難,工作找人也難。這是為什么?本次調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這個問題。

          二、社會調查的時間和地點

          為了解農民工的學習需求,使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更好地提供服務,根據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統一安排,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農民工進行了社會調查,調查時間和地點如下:

          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

          調查地點:省縣鎮、鄉

          三、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采用訪問調查和個人問卷調查兩種方式結合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民工個人的基本情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狀況、家庭成員、工作區域、工作地域、工作單位、稅后月收入),民工個人的學習需求情況(是否愿意繼續學習,學歷層次、學習科類,學習方式、學習學校或機構),民工個人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民工再學習的希望和要求等。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問題,處于掌握較多的信息的考慮,調查對象選在不同年齡階段,調查了五名群眾。調查對象均是隨機找到的農民工,滿足條件。

          五、討論與建議

          無論是一開始的闡述還是上面材料中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F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一個局面,很多農民工爭相去競爭培訓機會,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只是很多農民工中積極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們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農民工頭腦“富”起來了,難道我們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帶動后富這個道理嗎?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給這個方式下什么定論,但是,看看當今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二月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數量達到20xx萬左右。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業問題,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舊是教育,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一個又一個農民工兄弟去搞創業搞科研搞自主。我們只能依靠社會,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給那些想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兄弟創造學習的機會,拓寬學習的渠道。盡最大的力量去優化現有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企業。

          我想就這一問題再提出并重申幾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

          我國現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約1.5萬所,高職院校有1100余所。這是農民工培訓的豐富資源,當務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給予經費支持,使得中高等職業學校真正成為農民工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二,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延伸到農村基層。

          我國教育資源城鄉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縣城,農村本土教育資源匱乏。只有把教育資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層,從上向下貫徹,從下向上執行,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小學生源減少和校舍閑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閑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些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

          第三,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民工教育還有賴于自我教育,靠別人靠社會畢竟不能有長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輻射范圍廣的中心村規劃布局學習網絡。充分利用現有閑置的中小學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并使新農村成為農村人口自我學習的基地,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第四,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對于農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現狀,這在暫時沒有可以解決的具體方案。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工的建設,而作為一定的回報,政府應當鼓勵并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充分關心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擴大政府培訓機構的培訓面,以抓好質量為突破,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財政支持,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第五,積極探索“以工代學”的繼續學習模式

          指農民工以學徒身份到培訓機構培訓,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技術,免去學習費用,根據合格產品數量領取學徒工資,以解決農民工繼續學習費用困難,“以工代學”模式的探索將為解決農民工繼續學習費用問題走出一條新路。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為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于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

        農民工調查報告13

          一、調查的意義

          針對當前形勢,日照市將加大就業再就業培訓力度,加大財政及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管理,提高培訓質量,切實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提高培訓就業率和自主創業率。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個人問卷調查方式進行。

          三、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問題,調查了四名農民工。調查對象均是在日照地區工作的農民工,滿足條件。

          四、調查結果

          某某女,高中文化,已婚。家庭成員3人。現在在沿海發達地區工作,是個個體經營戶。只有高中文化的她想繼續參加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學歷。更是希望自己在市場營銷方面有大的進步,以適應社會的進步。

          某某男,42歲,已婚。家庭成員4人。現在在沿海發達地區工作,是個個體經營戶。月收入3000元以上。但是作為一個4口之家的頂梁柱,他更希望繼續學習機會來充實自己,希望能跟上社會進步的步伐。

          某某男,30歲,已婚。家庭成員3人。在沿海發達地區從事個體經營,月收入3000元左右。他希望通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提高自己的含金量,更希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經營能力。

          某某男,28歲,已婚。家庭成員3人,F在在建筑企業上班,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業余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適應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五、討論與建議

          無論是一開始的闡述還是上面材料中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現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一個局面,很多農民工爭相去競爭培訓機會,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只是很多農民工中積極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們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農民工頭腦“富”起來了,難道我們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帶動后富這個道理嗎?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給這個方式下什么定論,但是,看看當今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二月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數量達到20xx萬左右。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業問題,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舊是教育,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一個又一個農民工兄弟去搞創業搞科研搞自主。我們只能依靠社會,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給那些想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兄弟創造學習的機會,拓寬學習的渠道。盡最大的力量去優化現有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企業。

          我想就這一問題再提出并重申幾個觀點和看法。

          1、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

          我國現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約1.5萬所,高職院校有1100余所。這是農民工培訓的豐富資源,當務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給予經費支持,使得中高等職業學校真正成為農民工教育的重要載體。

          2、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延伸到農村基層。

          我國教育資源城鄉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縣城,農村本土教育資源匱乏。只有把教育資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層,從上向下貫徹,從下向上執行,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小學生源減少和校舍閑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閑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些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

          3、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民工教育還有賴于自我教育,靠別人靠社會畢竟不能有長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輻射范圍廣的中心村規劃布局學習網絡。充分利用現有閑置的中小學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并使新農村成為農村人口自我學習的基地,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4、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對于農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現狀,這在暫時沒有可以解決的具體方案。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工的建設,而作為一定的回報,政府應當鼓勵并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為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于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

        農民工調查報告14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便有一批批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農業戶口人員而進入城鎮務工,這個群體就是農民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朋友走出家鄉,為夢想為生活在城市奮斗打拼,他們大多數在城市的基層成為城市的基層砥柱為城市的發展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朋友的學歷、知識、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農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節奏的生活,為了解廣大農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學習需求與真實想法,了解他們渴望學習哪方面的知識,特此隨機對身邊周圍三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城市的農民工朋友做了調查問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實際工作能力的運用和發揮情況,針對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給予相應幫助和合理的解決方法,使農民工朋友們能夠快速提高自身素質,熟練掌握工作技巧并能達到專業水平,從而更快更好更輕松的適應城市生活,跟上大城市的步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ㄒ唬┗厩闆r

          我們對回收的3份問卷進行簡單的統計后,得出以下樣本分布情況:

          1、選取了惠來縣的農村農民工3名,其中男的1名,女的2名;年齡分布情況:20歲及以下0名,20-30歲1名,30歲以上2名。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名,高中1名,大專及以上0名;性別——男性,60%;女性,40%;婚姻——已婚,60%;未婚,40%;政治面貌——團員,60%;()群眾40%。從事的工作有:農民、幼師、餐飲從業人員。現在家庭年收入平均:19453元。

          2、在調查的3人中初中學歷的2人占總人數的66%高中以上學歷1人占總人數的33%在三人的農民工中2從事農業種植、養殖體力工作。調查表明,農民工學歷層次偏低,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素質較差,大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識水平的限制,直接影響了農民工的就業。

          3、從農民工家庭收入調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1萬元的有兩名只有1人家庭年收入高于1萬元說明城鄉差別拉大農民工家庭生活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二)學習需求

          被試中有3人愿意繼續學習,其中:

          1、有2人希望在原有的學歷基礎上加以提升,學習的類別以技能居多,愿意接受的學習方式為:業余,選擇的學習學校有:電大,高校函授,技校

          2、有1人希望參加短期培訓,學習的內容有掌握一門技能等,選擇的學習方式以脫產居多。在調查對象中都明確表示希望進一步提升自身學歷層次其中10%希望通過脫產學習方式攻讀相應的學歷,利用學校機構的載體主要為廣播電視大學、普通高校、其它成人高校和技校。調查表明,農民工大部分人都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學歷層次,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對農村青年獲取自身技能調查中,發現有1名調查對象希望通過電大組織的短期培訓獲取技能,1人希望通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組織的培訓獲取相關技能。這表明農民工對技能培訓的認識增強,并希望通過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三、農民工對未來發展及學習需求

          在調查三名調查對象中對有一個共識,就是希望進一步提升自身學歷,通過相關培訓、學習文化知識,掌握先進技能,學有所用,以技致富,對社會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體現了農民工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對自身發展進行定位。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縣農民工在生活中面臨的最主要困難在工作上,最希望開展的活動是以微機操作和以鉗工、電工、車工為主的職業技能培訓。這也反映出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應用的普遍,職業技能的提高越來越成為農民工關注的問題。

           四、小結

         。ㄒ唬、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朋友們有迫切學習的愿望,但時間和金錢均有限;

          (2)農民工朋友們的文化基礎知識偏低,而現在學校的起點普遍偏高,學習起來較吃力;

         。ǘ、建議解決方法

         。1)農民工朋友們工作密度較大,時間較緊,可通過開設晚課,遠程網絡授課等方式,讓他們能夠自主安排學習時間,也可以根據自已的愛好與專業,自主的選擇課程,這樣既可以有時間有隨機性,也可以相對減少購買課本的費用,使學習有靈活性與自主性。待學習到一定程度學;蚪逃龣C構可定期組織考試及集中問題應答,考試合格者可以得到相應成績能力認可證書,一方面可檢驗學習效果同時也可能使問題集中在一起解決,省時省力同時也達到了農民工朋友渴望得到認可得到學歷證明的愿望。

         。2)對于短期學習專業技能的農民工,學校需加大就業前的指導與就業中的指導,追蹤培訓,農民工就業后,因為短期培訓,不可能一下子就會成為業精技熟的操作手,這就需要給他們機會,進一步實踐學習,讓他們在干中學,學中干,不斷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能夠更快適應就業崗位。

          由于農民工朋友們的文化基礎層次良莠不齊,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開設不同層次的課程,這樣層次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的人可以更快更多的學習提高自己,層次較低接受能力較差的人也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的夯實基礎。

          愿所有農民工朋友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命運,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工作中得到極大的發揮,在大城市中更好的生活!

        農民工調查報告15

          在最近公布的《中國塵肺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XX)》中的數據顯示,中國塵肺病農民估計數量在600萬人左右。塵肺病的死亡率高達22.04%,更為嚴重的是,每年仍有2萬名新增塵肺病患者。

          歐洲和美洲國家的經驗是,塵肺病問題由國家通過立法手段遏制和解決,日本最后一例塵肺病在1970年,美國塵肺病在1930年代已經消滅。目前在我國,與塵肺病的嚴重性相比,它的社會關注度相對較低。塵肺病患者90%是農民,他們從事礦山開采、路橋隧道開鑿、金屬冶煉等行業,缺乏安全和權益保障,維權艱難,更缺少發聲途徑。曾經很多人不知道這種職業病,但經過近些年的塵肺病農民工維權事件、媒體報道等,塵肺病的知曉率已經有所提高。

          《中國塵肺病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XX)》發布,塵肺病農民工深陷四大困境

          “高達82%的塵肺病農民工最終在家里去世,因為他們在患病晚期已經沒有條件住進醫院接受治療了”。

          “去世塵肺病農民工家庭情況十分糟糕,所調查的家庭沒有一家有存款,75%的家庭有欠債,28.26%的家庭變賣過家產”。

          “只有10.26%的用工單位經常提供粉塵防護面具,而71.56%的用工單位沒有給工人提供防護面具”……

          在7月5日發布的《中國塵肺病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XX)》中,一組組數據敲擊著人們的神經,這是接受調查的501個塵肺病家庭的真實寫照,也折射出全國逾百萬塵肺病患者的現實生活。

          困境1:死亡陰影籠罩村莊

          陜西鎮安一村莊共200戶人家,塵肺病家庭達70戶

          “在調查的樣本中,塵肺病農民工平均年齡48.5歲,其中最小的只有25歲;去世的塵肺病人平均年齡僅47歲,最小的32歲,塵肺病讓他們提前結束了人生!”

          在發布《中國塵肺病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XX)》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面色凝重。

          這份調查報告由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大愛清塵基金近100名志愿者完成。近1年中,他們深入安徽、甘肅、貴州、湖北、湖南、四川、陜西、云南等8個農民工輸出大省,抽取20個塵肺病較為集中的村莊。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世塵肺病人中,76.9%在診斷時已經處于三期(即晚期)。

          來自陜西鎮安的農民工王明升就是三期塵肺病患者,他的父親和弟弟也不同程度患有塵肺病。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病情較輕的父親仍在做泥瓦匠賺取微薄的收入。

          不過,王明升覺得自己不是最不幸的,至少在好心人的救助下,他們還活著。他所在的村里有200戶人家,塵肺病家庭有70戶。其中一個家庭4個孩子全因塵肺病相繼離世,只剩兩個年事已高的老人。

          困境2:負債累累壓垮家庭

          以門診為例,33.13%的人一分錢未報銷,47.46%只報銷1000元

          “早期塵肺病人只要及時診斷、治療,對生命不會有威脅。一旦到了晚期就沒有任何方法進行治療了!睙o錫人民醫院副院長兼胸外科主任陳靜瑜,做過不計其數的肺移植手術,他深知塵肺病對生命造成的傷害。但現實卻是,由于大部分塵肺病農民工入不敷出,治療對他們來說早已成為“奢侈品”。

          受訪的塵肺病農民工中,年平均收入只有1萬余元,平均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最少的年收入為0元。而他們的年平均支出達到24804.9元,是年平均收入的近2.5倍,最多的更高達31萬元。

          調查發現,看病占了塵肺病農民工的大部分收入,平均達到12364.8元。相對的,能夠獲得報銷的比例卻并不理想。以門診為例,一分錢也沒有報銷的為33.13%,只報銷1000元的為47.46%。

          受訪的塵肺病農民工家庭中,95.7%沒有任何存款,甚至有近72%的農民工負債累累,70%的農民工沒有獲得低保,大部分過著入不抵支的生活,小部分人僅能維持收支平衡。有22.3%的農民工為治病變賣家產,16.14%的塵肺病家庭子女輟學。

          為了節省開支,塵肺病農民工選擇減少或放棄治療:57%的人有病痛但無錢去門診治療;超過90%的人沒有到醫院進行過任何療養和康復訓練。

          這些都是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困境3:獲賠償需等17個月

          74.3%未申請過賠償,申請者中82.7%未獲得賠償

          對塵肺病農民工來說,及時獲得賠償將帶來生的希望。但調查報告指出,只有25.72%的塵肺病農民工申請過賠償,74.3%的人沒有申請過;僅有17.3%的人表示獲得了賠償,82.7%的人表示沒有獲得。

          “可以看出,一方面塵肺病農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爭取賠償的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主要還是爭取賠償困難重重使他們望而卻步!敝袊鴦趧雨P系學院教授孟燕華在報告中指出,九成受訪者認為申請賠償是十分困難的。

          在有維權經歷的25.72%的農民工中,申請賠償到獲得賠償平均需要16.94個月,時間將近一年半。其中,花費時間最長的達72個月。在爭取賠償的花費上,平均為6529元,最多達9萬元。

          爭取賠償的過程中,有31.5%的人依靠有關部門,35.6%的人主要靠自己,13.7%的人依靠社會組織。

          塵肺病農民工認為申請賠償困難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向誰申請賠償;無勞動合同,沒有證明,無法獲得正式的職業病診斷證明,導致難以獲得工傷賠償;經濟困難;申請時間及拖延時間長;用工單位推卸責任;有關部門不作為,互相推脫等。

          困境4:保護缺位致重蹈覆轍

          過半塵肺病農民工從事高粉塵工作XX年以上

          盧暉臨告訴記者,接受調查的塵肺病農民工中,99.33%長期從事高粉塵工作,從事XX年以上的占到52.09%。98.9%的人只接受過初中以下教育。收入高、進入門檻低和老鄉介紹,是農民工選擇高粉塵工作的主要原因。

          高粉塵工作主要集中在礦山(87.7%)和工地(7.19%);有80.73%為民營小企業;83.07%的塵肺病農民工從事過兩個以上的高粉塵單位,其中更有15.35%的人頻繁換工作,已記不清工作過的單位數量。

          粉塵防護措施不到位是造成農民工罹患塵肺病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62.67%的塵肺病農民工在工作中沒有佩戴防護面具,25.34%的農民工只戴了一段時間。

          對于為什么沒有佩戴防護面具,74.16%的人表示用工單位沒有提供,14.23%的人覺得戴不戴沒關系,11.61%的人覺得難受和不方便。

          此外,一些用工單位防護措施缺失、掩蓋高粉塵對工人的危害等行為,加劇了粉塵對農民工的威脅。受訪農民工表示,83.41%的單位沒有向工人宣傳粉塵的危害,81%的單位沒有粉塵作業的安全規定,80.14%的單位沒有檢查工人是否佩戴面具,接近九成的農民工從沒有進行過入職和離職的身體健康檢查,93.2%的塵肺病農民工沒有與用工單位簽訂過勞動合同。

        【農民工調查報告15篇】相關文章:

        農民工情況調查報告10-26

        農民工就業關于情況調查報告08-01

        農民工調查報告范文(通用5篇)12-10

        關于市農民工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2-18

        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調查報告范文11-30

        農民工就業情況調查報告范文(通用5篇)01-01

        農民工創業做什么好?農民工創業項目推薦09-16

        農民工自薦信12-08

        農民工工傷維權說明12-18

        農民工工傷如何索賠12-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