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游從業人員,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游詞,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遼寧的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1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8.72萬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積15.02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萬平方公里,北黃海7.19萬平方公里。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56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9個縣、8個自治縣。省會沈陽市。
遼寧省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與山東省隔海相望。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遼寧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本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東部的山地丘陵區。此為長白山脈向西南之延伸部分。這一地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鋼山位于撫順市東部與吉林省交界處,海拔1347米,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干,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340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布,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凌河發源地并流經于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9%。
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余條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布,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洼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氣候特點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2861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212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最低氣溫零下30℃。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年平均無霜期130-- 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2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游覽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區中心,即沈河區沈陽路。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_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
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治全中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改建。
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的統治中心,也是清統一全國后在東北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現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的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接下來,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自東向西游覽。
一、沈陽故宮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從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政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中僅此一例。
這種把汗王聽政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下面約有1.5高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青石圍欄,欄上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其東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聯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頭眼”式木隔扇們組成,不砌磚石,可以任意開啟,周圍出廊有朱漆圓柱18根,正門兩柱子上盤繞著栩栩如生的金龍,昂首舞爪,雙雙朝向懸于梁上正中的一顆紅光熠熠的火焰寶珠,造型極為豐富。
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重檐上下各有8條五彩琉璃脊背,即體現了滿足對鮮艷色彩的熱愛,又象征著滿足從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之圣物;鹧鎸氈闉槿缫庵,據說得此珠者可滿足各種欲望。攢尖頂體現了“殿帳”風格,反映了清初政權剛剛建立時的觀念意識。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側對“寶頂”,腿略彎曲,兩臂前后分開,側身牽引,象征“八方歸一”。
大政殿內這8根彩繪云龍的紅色巨柱頂天離地,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上方這塊“泰交景運”的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兩旁的橙聯有6米長,寫的是“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边@是一副為清王朝歌頌功德的楹聯,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國運綿長。
屋頂上是騰飛的金龍彩鳳,正中最高處為圓形木雕金漆祥龍藻井,周圍是梵文天花彩畫裝飾,靠里側為萬福、萬祿、萬壽、萬喜8個篆書漢字圖案,為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氣氛。
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藝術風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至南,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的集結之處。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左右翼王是從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從事軍事的。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軍事合二為一的組織形式,是當時國家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实蹖业闹卫碇饕ㄟ^八旗來實現,遇有重要事情必須與八旗旗主商量決定,可見八旗在清入關前國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陽故宮中路建筑
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這些建筑雖然保持了滿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漢滿等多民族建筑藝術的融匯,并真實的記錄了皇太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
1、第一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南有大清門,北有崇政殿,東有飛龍閣,東七間樓,西有翔鳳閣,西七間樓。飛龍閣、翔鳳閣都是二層,為五間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1)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按規定,文武群臣候朝時,只能站在門內和門南,東西對面而立,而不允許“背闕”(背向北)或“面闕”(面向北)。當官員們升遷、調任或是獲罪恩免時,都要到這里向門北的崇政殿叩謝天恩。
(2)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沈陽故宮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聰年間(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這里曾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在這里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駐蹕期間都在這里舉行慶典。
崇政殿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口,前后出廊,圍以石雕欄桿。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頂的黃色琉璃瓦綠剪邊,殿脊等處的五彩琉璃掛件。這些裝飾把整個大殿裝點的莊嚴、高貴、肅穆,十分悅目,非常壯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個獨具匠心之處,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頭梁部位做成龍形,龍首從柱頭探出,龍身則穿過廊間直通殿內,兩兩相對,姿態生動,仿佛群龍從大殿飛騰而出,具有結構和裝飾的雙重功能,設計的十分巧妙。
殿內頂棚為“徹上明造”,梁架全部是彩繪,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殿內正中的堂陛前,為金龍盤柱,姿態生動,與大政殿前的蟠龍首位相反,避免了裝飾上的重復與雷同。
現在殿內的陳設是按照乾隆皇帝東巡時的面貌設置的,帖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裝飾品,角端鼎式香爐,是燒香用以調節空氣的,鶴式燭臺是點蠟燭照明用的。殿外月臺上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的原理,借指針所產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的統一和強盛。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古代稱它們是“門!,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火災,故又稱“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沒到冬天要給缸船上棉衣,并在缸底點燃炭火,以防冰凍。
2、第二進院落
第二進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為鳳凰樓的前庭,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是一個過渡性的院落。院落的東面是師善齋、日華樓,西面是協中齋、霞綺樓,都為硬山式建筑,青步瓦頂,前有出廊。其中的師善齋和協中齋是皇帝東巡時的書房和寢所。
(1)鳳凰樓
鳳凰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后用以存放帝王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玉璽?滴醵(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盛京而來,表達了清代皇帝對先祖創業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進院落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里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整個后宮建在高臺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和習慣。滿族先人曾是一個以游獵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代代則高而居、把山寨首領的住宅建在地勢最高處的生活習慣。因此,沈陽雖地處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臺,在高臺上建寢宮。
另外,清入關前,后金政權一直處于烽火硝煙的戰亂年代,滿族作為一個弱小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威脅,使他們不論在心里上還是現實中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而后宮建在高處,隨時可以登高遠眺,起到防御作用。
(1)清寧宮
清寧宮,原名“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沈陽故宮最具滿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莊文皇后博爾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炕“無疾端坐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東側第二間的北窗下設兩口大鍋,南宮門旁設一口鍋,是祭祀時煮肉和燒炕用的。
西側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隱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
西四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為宮內舉行薩滿教祭祀的“神堂”。薩滿教是一種以信奉“萬物有靈”為特點的原始宗教,也是過去滿足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信仰習俗。
(2)索倫桿
索倫桿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之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的,祭天時在錫斗里放上五谷雜糧或豬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足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
(3)東西配宮
清寧宮兩側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每宮5間,建筑風格與清寧宮相同,只是體諒和裝飾等級略低。
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崇德八年(1643年),6歲的福臨走出了永福宮開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軍入關,福臨成為清王朝統治全國的第一個皇帝。
(4)煙囪
這個平地而起的煙囪,是沈陽故宮里唯一的一個煙囪。它不是附建于山墻之上,而是在離墻不遠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當年設計這個煙囪時,頗費一番心思,工匠們將宮內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溝,上面蓋方磚,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燒火的灶門,所以宮內即取了暖,又不受煙熏,由此可以充分體會到滿足建筑的精妙之處。
宮內把這種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稱之為暖閣,清寧宮的冬暖閣就是這種結構。因為皇宮只有這一個煙囪,所以皇太極下旨,盛京城內所有煙囪都不得高于它,這就叫大清朝一統天下,這里取的是“統”的諧音。
三、沈陽故宮西路建筑
沈陽故宮西路建筑,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時的需要而增設的一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纂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閣樓之一。
閣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發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為文溯閣!端膸烊珪饭7部,其中1部當年就存放在文溯閣,后因戰備考慮將其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文溯閣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從外面看是重檐2層,從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的風格樣式。與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著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閣的所有門窗都漆為綠色,外檐彩畫也已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給人以古
雅清新之感。
閣內還懸有乾隆手書的對聯“古今并入含茹,萬象滄溟控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
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1座,內立石碑一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3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游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致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沈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著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于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后不久,奇跡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著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著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
(地點:怪坡服務中心)
怪坡是一條長80余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于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沈陽市新城子區清水臺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群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沈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
(開車試坡,騎自行車試坡,走路試坡。)
怪坡面世,神秘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秘揭謎,我國當代詩人賀敬之參觀后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秘,人生解惑,一題多思,沈陽怪坡”。香港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后,風趣地說:“怪坡不是魔術,弄清?潁?矣摯苫竦靡淮聞當炊?苯稹!弊苤??怨制灤緯傻腦?潁?謁搗詛 V欽嘸?牽?收嘸?省8爬ㄆ鵠聰衷詒冉霞?械乃搗ㄓ腥?觶?/P>
一、第一種說法是磁場作用
有人認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松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著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定;
二、說是重力位移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于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脫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于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布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范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余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4
遼寧省簡稱遼(省會沈陽),位于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面積14.59萬平方千米。地處東北地區南部,南瀕黃海、渤海。中部為遼河平原,其東、西均為丘陵,海岸線2100多公里,遼東半島有東北"金三角"之稱。本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受海陸區位及地形影響,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年平均氣溫6-11°C。1月平均氣溫-15—5°C,7月為22—26°C。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主要有漢、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民族,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冶金、煤炭、機器制造、化工、造船等工業發達,糧食、花生、水果、中藥材、皮毛、柞絲、水產等較豐富。
旅游資源:遼寧有山海之勝。千山、鳳凰山為著名風景區,巖溶地貌分布雖不廣,但發育典型,本溪水、早二洞景色瑰麗,尤其水洞為中國北方罕見的有地下河溶洞。遼東半島海岸線長達到2200公里。不乏優美的海灘與避暑勝地,其中以大連海濱為最。鴨綠江沿線兼有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已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保護區。有多處地熱活動遺跡,如寬甸火山線、鞍山湯崗子溫泉等。動植物資源較多,已建有仙人洞、老禿頂子山、醫巫閭山等自然保護區,旅順口外的`蛇島自然保護區更名聞天下。
遼寧是滿族發祥地,其人文旅游資源中以清代遺存居首要地位,沈陽故宮是僅次于北京故宮的保存完好的封建帝王宮殿,清朝入關前的三座皇陵俱在遼寧,而北陵、福陵在沈陽。沈陽是東北地區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與上述情況有密切關系。興城是近新發展起來的旅游城市,其吸引力除因擁有海水浴場外,還在于它較好地保持了明代的風貌。遼東半島是中國歷史上曾多次修筑長城的地區,只可惜破壞嚴重,其遺跡常被人忽略,以建平縣燒鍋營子燕長城遺址、錦州九門口明長城保存較好。旅順口、錦州等地戰略地位重要,曾分別是甲午海戰、日物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戰場或基地。遼寧工業發達,大連被確定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這也形成旅游吸引力。
地方文藝:沈陽雜技團和大連雜技團的表演蜚聲海內外。大秧歌有高蹺、龍燈、獅舞、早船等多種形式,粗廣潑辣。
飲食文化:以營養豐富、味道醇厚為特色,著名大菜有五彩雪花扇貝、清蒸加吉魚、生烤全蝦、紅燒熊掌、紅扒麟面(駝鹿鼻子)、香酥飛龍(榛雞)、燒猴頭(猴頭蘑)等。風味小吃中以沈陽“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等最負盛名。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5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后,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規模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筑。努爾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沈陽故宮的東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
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于宮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脫胎于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
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筑物。
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明文征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工藝品也不少。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6
游客朋友們:
歡迎大家到遼寧旅游。
遼寧省,簡稱遼,是我國東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遼寧地理位置優越,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渤海、黃海,西南與河北省交界,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從地形上分為三大區域:東部遼東丘陵地區,中部遼河平原地區,北部遼西丘陵區。
遼寧共有14個省直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兩個(沈陽、大連),省會設在沈陽。全省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4300多萬。遼寧是以漢民族為主,與滿足、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和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共同構成的多民族省份。
遼寧是全國最大的滿族和錫伯族的分布區,其中滿族人口500多萬,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1%,占全國滿族人口總數的50.4%,錫伯族人口13.3萬人,約占全國錫伯族人口總數的70.3%。滿族和錫伯族民俗文化是遼寧關東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寧省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多為偏南風,炎熱短促,冬季多位偏北風,寒冷稍長。每年5月到10月時遼寧最佳的旅游季節,1月至2月是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日的最佳時間。
遼寧省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在這個生活。
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為“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00年前的文明曙光。
自夏朝進入了奴隸社會以后,遼寧地區就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于冀州和青州,夏商時期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等郡。此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立行政機構,清代時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期時沿襲清制,1929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九一八事變”后,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人民共和成立后至建國初期,遼寧省設遼東省、遼西省和熱河省,1954年合并遼東、遼西兩省,復稱遼寧省。
遼寧省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以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金剛石和玉石等礦的儲備量均為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備量分別占全國儲備量的15%和10%。
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歷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油、冶金、電子信息和機械是遼寧省的四大支柱產業。省內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為門戶,鐵路為動脈,公路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運輸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綜合交叉立體運輸網。
遼寧省也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和商品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煙草、水果等。遼寧的土特產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參、鹿茸、貂皮和貝類、海參、鮑魚、螃蟹等。
遼寧風光秀麗,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F有的文物古跡1.12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重點文物24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
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00多年前的秦漢碣(jie)石宮殿地址,有1500多年前中國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筑群,有2000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和遼陽白塔,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
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城等古跡都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沈陽張氏帥府、“九一八”紀念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等著稱于世。
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北普陀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全省各地,遐邇文明。
遼寧冰雪溫泉旅游節、遼寧旅游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撫順滿族風情國際旅游節、本溪國際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游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游客的歡迎。
遼寧地方文藝豐富多彩,聚集了一批國家級藝術團體及國內外知名演藝人才,評書、雜技、小品、東北二人轉、大秧歌等文藝形式豐富多采,熱情奔放。遼寧的著名手工藝品有岫巖玉雕、大連貝雕和阜新瑪瑙雕刻等。
遼寧省圍繞“樂游遼寧,不虛此行”的旅游形象,旅游業迅速發展,已經成果中國的旅游大省。全省14個直轄市全部進入中國旅游城市的行列,大連市榮獲“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的稱號。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海內外朋友樂游遼寧。
關于遼寧的導游詞 篇7
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蘇子河南岸,有一座古地依山而建。雖然早在三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知道這是后金都城“赫圖阿拉城”。但它真正為世人所熟知,卻是在近幾年被重新修建,逐漸恢復歷史原貌之后。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的山崗。而事實上,它卻也建在橫崗之上!盀u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墻垛口,極目遠眺,你不難想象當年康熙皇帝東巡祭祖時來此的那種心境。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宮大衙門”是全城的“心臟”所在。它欲稱金鸞殿,又叫尊號臺,是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稱汗”的地方。置身其間,但見八角飛檐沖天而起,御座、御案閃閃生輝,氣勢輝宏。另有兩處景致讓人拍手稱奇:殿左側斷崖處有一深潭,面闊水幽,荷花爭艷;殿右側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魚蝦競游,名曰“神龍二目”。
內城中部地勢低洼,形若盆地,有全城一的飲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傳現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當年努爾哈赤時所為,故名“罕王井”。赫圖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覺寺,即關帝廟。寺內雕塑生動,貼金彩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廟會之日,各地進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來,蔚為壯觀。
出赫圖阿拉城東行約二百米,山崗上有兩處建筑群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這就是被合稱為“皇寺”的地藏寺和顯佑宮。地藏寺是滿族人民早修建的寺院,一度為遼東佛教名勝之地,曾紅火近三百年。至今,寺內香火仍長年縈繞。鐘鼓之聲不絕于耳。顯佑宮亦是滿族人民早接受漢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實物力證。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每遇戰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入宮進香,祈求神明保佑。宮內有神奇榆樹一株,已歷四百年風雨,仍生機盎然,F在,這兩處建筑群已和山下的赫城湖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新興的“滿族風情園”中獨特的人文景觀。
人們追憶歷史上輝煌的后金都城,但卻更喜歡現在古樸自然的'老城。因為,雖然城內的古建筑都是按歷史原貌恢復,但其中畢竟有了許多鮮活有趣的景致。比如滿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農家小院滿族飲食,無一不體現出濃郁的滿鄉風情。
【遼寧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遼寧導游詞01-23
遼寧著名景點導游詞-遼寧導游詞12-31
遼寧鴨綠江導游詞05-11
遼寧旅游導游詞10-02
遼寧英語導游詞12-08
遼寧世博園導游詞01-10
遼寧丹東導游詞06-26
遼寧概況導游詞08-01
遼寧千山導游詞05-19
遼寧千山的導游詞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