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

        時間:2022-12-13 08:42:55 導游詞 我要投稿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游人員,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1

          徐州漢文化景區距離徐州市區很近,其中漢兵馬俑博物館、水下兵馬俑博物館、漢畫長廊、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獅子山楚王陵,被譽為“兩漢三絕”,其他還有羊龜(鬼)山王后陵、劉氏宗祠、竹林寺等景點。在這里你可以一睹漢代楚王陵墓的內部構造,看楚王的地下部隊兵馬俑,探尋墓主神秘的身份之迷,如果你是漢代文化或《盜墓筆記》一類小說的粉絲,來這旅行最合適不過。

          景區有多個入口。東門進去是漢文化廣場,有勺子形狀的司南雕塑,兩漢大事年表石刻,站立著的劉邦雕像等景點,再往里一點是王后陵。南門與西門間的兵馬俑路上能看見楚王車馬出行的雕塑,南門進去是獅子山楚王陵,陵前立著楚王騎著戰馬的雕像,西門進去是漢兵馬俑博物館。北門進去是竹林寺,但是北門附近沒有公交到達。因為南門進去是最重要的景點,而且有多輛公交到達南門附近,所以一般從南門進景區開始參觀。

          楚王陵開鑿于獅子山山體中,沿著墓道不停地下臺階深入山腹,墓道兩旁為放置兵器、廚具、沐浴用品等的耳室,還有妃嬪的陪葬室。來到主墓室前堂,當年出土過金縷玉衣,不過現在墓中所見的這件是仿制的。當然,地宮中看到的文物基本都為仿制,有些真跡在徐州博物館能看到。最后一定要注意下與陵墓整體的宏偉不符的粗糙后室,很顯然,墓還沒有造好,以此推測墓主是參與“七國之亂”的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尚有爭議),兵敗后為不牽連家族被迫自殺,匆匆下葬。

          楚王的陪葬兵馬俑,比之造型寫實、與真人一般大小的秦兵馬俑,個子迷你,造型寫意。目前共發現六條兵馬俑陪葬坑,分成南、北兩組軍陣,南側的一、二、三、四號坑原址上建漢兵馬俑博物館,展示著楚王的步車兵,出楚王陵向西步行300米即能到達。從兵馬俑也能看出當年匆匆下葬的痕跡,一號坑最完整,二號坑較粗糙,三號坑出于保護未挖掘(兵馬俑剛挖出時都有鮮艷的色彩,不久色彩即褪去),四號坑很凌亂。博物館那還有漢宮古樂展演廳,聽仿古演奏需另付20元。

          北側的五、六號坑上建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因為底層展廳在獅子潭湖水之下,因此得名。展示的是楚王的騎兵,剛出土時絕大部分陶俑未被最后組合成形,馬頭、馬身、馬腿、馬耳等成堆地散置各處,楚王當年的半吊子工程還是由現代人幫他組裝好,我們現在才得以看到完整的騎兵。

          再往北走一點,漢畫長廊沿獅子潭展開,展示了車馬出行、戰爭比武、生產生活、神話世界等各種題材的漢畫像石。這些原先在漢代地下墓室、地面祠堂、門闕等建筑上的石刻古樸渾厚,值得玩味,這里另外有漢畫像石拓片出售。若覺得不過癮,徐州云龍湖東岸還有漢畫像石藝術館,憑身份證就能免費領票參觀。

          至此,漢文化景區的精髓“兩漢三絕”都已參觀完畢。其他如東側的王后陵,并未挖掘,山坡頂上蓋個展廳,圖文介紹的是其他漢代諸侯王及王后陵墓。北側的劉氏宗祠,是新建的,陳列漢朝各帝的生平事跡。再北側的竹林寺,原先是東晉永和年間為紀念中國的第一個女出家人——西晉末年彭城(徐州)凈檢法師而建,后來屢廢屢建,現在看到的也是新建的了。這些景點,可挑選自己喜歡的前往。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2

          漢文化廣場

          景區的主入口——漢文化廣場,廣場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規整莊嚴的中軸對稱格局。其空間定位以東西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廣場、司南、兩漢大事年表、歷史文化展廊、辟雍廣場等景點,終點矗立漢高祖劉邦的銅鑄雕像,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廣場的鋪裝以仿制的漢磚為主要材料,圖案取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勾連云紋等裝飾圖形。兩漢大事年表四周設計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僅可以與石材形成一剛一柔的對比,更成為兩漢文化廣場中將各個景點聯系起來的手段,而且水體在園林廣場設計中更具有獨特的功效。游客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恢弘氣魄,領略兩漢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廣場的設計猶如一段立體空間化的漢賦,通過“起”、“承”、“轉”、“合”四個章節,抑揚頓挫、弛張有度,將漢風古韻自然呈現出來。

          雕塑廣場

          文化景區雕塑廣場位于漢文化景區南門外,占地19000平方米。群雕長50米、寬20米、高12米。雕塑以花崗巖為基座,采用銅像與花崗巖像相結合的表現方式。

          雕塑創作依據歷史資料,以局部節選的方式作為雕塑創作的基本元素,同時定位于楚王作為諸侯王出行的等級規格,與楚王陵呼應。群雕主要描述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場景,由8匹銅馬、3匹石馬、9個銅人、2個石人組成。3個騎馬武士在前開道,楚王坐著由4匹馬拉的馬車居中,宰相乘馬車、2個騎馬武士護衛在后。整組群雕,坐落在廣場正中心,坐西朝東。

          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發源地,創作“車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顯了漢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地位,在深化漢文化景區內涵的同時,又成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標志之一。

          漢文化景區雕塑廣場共栽植大規格樸樹、香樟等喬木300余株,同時還栽種了櫻花、紅楓等花灌木。

          楚王陵

          處于漢文化景區核心區的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于其西側的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象征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這座楚王陵鑿山為葬,結構奇特,工程浩大,鑿石量高達5100立方米。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陶等各類珍貴文物二千余件套,其中包括國內出土的一件玉片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玉卮、金腰帶扣等,工藝精絕、令人嘆為觀止。該墓的發掘被評為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位于楚王陵南側的羊龜山,據推斷為楚王王后之陵墓。由于色彩保護技術的復雜性,暫未正式發掘。建有王后陵展示亭,展示相關漢代諸侯王墓與王后墓的形制結構。

          漢兵馬俑博物館

          徐州漢兵馬俑是繼西安秦兵馬俑后的又一重大發現。作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漢俑是用寫意的手法,將漢代軍旅中士兵們的思想、神態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漢兵馬俑館北側100米(獅子潭內)新建有國內唯一的水下兵馬俑博物館。該館為兩個方形桷斗狀建筑,借鑒漢代屋頂建筑形式,呈四坡面。展出的是復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復的兵馬俑。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館,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由漢兵馬俑主館和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形態各異的兵俑整齊的排列在六條俑坑中,是一支威武雄壯的地下部隊。

          漢畫像石博物館

          漢畫像石博物館位于獅子潭水面東側的漢畫像石長廊全長約300米,是國內第一座以“漢畫像石文化體驗”為主旨的博物館。

          展廳分為三個區域:動漫展示與休閑區、漢畫像石及拓片模擬制作互動區、漢畫像石精品展區。其中堪稱國內第一的以漢畫像石圖案為體材的動漫影片,創造了漢畫像石文化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以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生動再現漢代現實生活場景,使游客身臨其境。并以現場互動的形式展示漢畫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書法題跋。通過互動參與項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另外,展廳外還分布了“車馬出行組團”、“戰爭比武組團”、“生產生活組團”、“神話世界組團”等四個漢畫像石組團,真實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充分反映了漢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追求。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是國內首座建筑于水中的博物館。該館建筑在五號、六號兵馬俑坑的原址上,形狀為兩座方形桷斗狀建筑。建筑所在處曾出土過騎兵俑坑和馬俑坑,后因當時磚瓦廠施工建設,俑坑被破壞,坑內陶俑已被悉數取出。水下兵馬俑館展出了復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復的兵馬俑。

          漢文化交流中心

          建在獅子潭水面上的漢文化交流中心借鑒了漢代建筑的神韻,主要展示了東漢時期比較興盛的漢畫像石藝術。整個交流中心為一座建在水塘上的干欄式建筑,有開闊的廳堂,上層建有觀景平臺。整個建筑借鑒漢代建筑的神韻,用現代的材料表現傳統的精神,成為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場所。

          漢文化演藝中心

          漢文化演藝中心是充實完善徐州市漢文化景區的重要文化設施和旅游設施,是豐富完善漢文化景區景觀的重要建筑,會大大豐富游客和市民參加文化活動和旅游觀光的內容。場地東側為家居樂超市,南側位漢文化廣場,西南側為王后陵。

          竹林寺

          竹林寺是中國第一比丘尼道場。我國第一位比丘尼——凈檢法師是徐州人,生于西晉末年(公元291年),24歲出家,70歲圓寂。徐州人民為紀念其功績,東晉永和年間在東郊獅子山上修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歷史。文獻記載,明清時期的竹林寺順山而建,規模宏大,為徐州八大寺之一。后歷經戰亂,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紀中期日寇侵華,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剎毀于一旦。徐州竹林寺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尤其韋馱菩薩在抗戰期間神秘顯身,戰后又從日本回歸的奇聞佚事,更凸顯了特別的文化價值和傳奇色彩。新建的竹林寺座落在徐州漢文化景區北側駱駝山上,屬于典型的“山上寺”。漢傳佛教游覽區包括竹林寺內的觀音閣、第一比丘尼紀念堂、南北山門、鐘鼓樓等,展示漢傳佛教的歷史風采。兩大展區的風物,集中體現了漢文化的博大恢宏,構建了“觀漢獅子山,拜佛竹林寺”的獨特人文景觀。竹林寺今后的發展將圍繞特別研修、農禪體驗、社會慈善、觀光演藝、國際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設,配套完善相關設施。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3

          徐州漢文化景區為中國西漢物質文化的杰出代表,徐州漢兵馬俑和獅子山楚王陵自成功發掘并對外開放以來,以其 “ 粗獷、雄渾、博大、超越 ” 的漢文化精神享譽海內外,成為 “ 兩漢文化看徐州 ” 的窗口。

          徐州漢文化景區位于徐州市區東部,風景優美,是以漢文化為特色的全國最大的主題公園,主要包括楚王陵、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為主題的三個博物館,以及解憂公主紀念館、貴族陪葬墓、騎兵俑坑等景點。

          徐州漢文化景區是徐州區域內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兩漢遺風最濃郁的漢文化保護基地。歷史文化勝跡與山水美景交相輝映,創造了人文自然并舉,歷史現代共生的現代精品旅游區。

          徐州漢文化景區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津浦線,北迄駱駝山,總占地面積1400畝。景區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總體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及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漢文化保護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區。

          當前已經建成部分是景區一期工程,該工程占地660畝,總投資2.2億元,分核心區和外延區兩個層次建設。核心區主要以“兩漢文化”——獅子山楚王陵、漢兵 馬俑、漢文化交流中心三個博物館、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為代表,通過對歷史資源的進一步挖掘、修復和保護,重現漢文化精髓;外延區包括漢文化廣場、市民休閑廣場、棋茶園、考古模擬基地、劃草場等,通過建設獨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和配套設施,為游客和市民提供豐富的參觀游覽路線和休閑娛樂場 所。景區內的園藝綠化也堪稱一絕,先后投資1400多萬元,在景區栽植銀杏、國槐、欒樹等大型喬木40余種、2.6萬棵,桂花、梅花等灌木2.8萬株,草 坪13萬平方米,營造出了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季相交替的景觀群落,將山園融為一體。景區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包括解憂公主紀念園、劉氏宗祠、竹林寺、仿古文化街等項目。

          一走進漢文化廣場,就看到高9.9米、由青銅鑄造的劉邦像。這位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徐州沛縣人,也是中國第一代布衣皇帝。立鼎中原后,劉邦封他的同父異 母的弟弟劉交當楚王,共傳了12代,死后都厚葬在徐州一帶。其中楚王陵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而位于徐州北郊的龜山漢墓是第六代楚王劉注的陵墓。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4

          一、景區簡介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徐州漢文化景區。徐州漢文化景區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京滬線,北迄駱駝山,占地面積1400余畝。景區分漢代物質文化遺存展示區和漢傳佛教游覽區。整個景區“有俑有陵有漢畫、有山有水有古剎”,呈現為一部立體的漢代史,成為集“兩漢三絕”為一體、國內最大的漢文化主題公園和國家4A級精品文化旅游區。

          二、漢文化廣場

          現在我們來到漢文化廣場。廣場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規整莊嚴的中軸對稱格局。其空間定位以東西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廣場、司南、兩漢大事年表、歷史文化展廊、辟雍廣場等景點,終點矗立漢高祖劉邦的銅鑄雕像,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

          廣場的鋪裝以仿制的漢磚為主要材料,圖案取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勾連云紋等裝飾圖形。兩漢大事年表四周設計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僅可以與石材形成一剛一柔的對比,更成為兩漢文化廣場中將各個景點聯系起來的手段,而且水體在園林廣場設計中更具有獨特的功效。游客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恢弘氣魄,領略兩漢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

          廣場的設計猶如一段立體空間化的漢賦,通過“起”、“承”、“轉”、“合”四個章節,抑揚頓挫、弛張有度,將漢風古韻自然呈現出來。

          三、獅子山楚王陵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處于漢文化景區核心區的獅子山楚王陵,這是江蘇省發現的最大的一座漢墓,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wù)的陵墓,總面積達850平方米。

          這座楚王陵鑿山為葬,工程浩大,結構奇特,由天井、內墓道、外墓道、主墓室以及內部的12件墓室構成。位于其西側的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象征著衛戍(shù)楚王陵的部隊。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陶等各類珍貴文物二千余件套,其中包括國內出土的`一件玉片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玉卮(zhì)、金腰帶扣等,工藝精絕、令人嘆為觀止。該墓的發掘被評為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四、王后陵

          在位于楚王陵南側的羊龜山,據推斷為楚王王后之陵墓。兩座地宮呈正南北走向,相隔百米,屬于漢代墓葬形式中典型的“同塋(yíng)異陵”。由于色彩保護技術的復雜性,暫未正式發掘。建有王后陵展示亭,展示相關漢代諸侯王墓與王后墓的形制結構。

          五、車馬出行廣場

          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是位于漢文化景區南門外的漢文化景區雕塑廣場,廣場占地19000平方米。群雕長50米、寬20米、高12米。雕塑以花崗巖為基座,采用銅像與花崗巖像相結合的表現方式。

          雕塑創作依據歷史資料,以局部節選的方式作為雕塑創作的基本元素,同時定位于楚王作為諸侯王出行的等級規格,與楚王陵呼應。群雕主要描述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場景,由8匹銅馬、3匹石馬、9個銅人、2個石人組成。3個騎馬武士在前開道,楚王坐著由4匹馬拉的馬車居中,宰相乘馬車、2個騎馬武士護衛在后。整組群雕,坐落在廣場正中心,坐西朝東。

          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發源地,創作“車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顯了漢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地位,在深化漢文化景區內涵的同時,又成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標志之一。

          為扮靚群雕周邊環境,漢文化景區雕塑廣場共栽植大規格樸樹、香樟等喬木300余株,同時還栽種了櫻花、紅楓等花灌木。

          六、漢兵馬俑博物館

          現在我們來到了漢兵馬俑博物館。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是在漢兵馬俑遺址上建設的。采用“甲胄變形”的建筑理念,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前廳正面擺放沙盤模型,以縮微的形式將整個景區進行展示。展廳主體設計為兩層,分為“漢兵馬俑遺址大廳”和“軍事展廳”兩大部分,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屋頂為仿漢四坡頂,入口兩片“L”形長墻形成通道,南、西、北三面環以高檔土墻,從外觀上看,整個建筑的一半像掩藏于地下。4000多件神情各異的兵馬俑,被擺放在四條布局緊湊而又合理的俑坑中。三條東西向兵俑坑是主力,由步兵和車兵組成。一條南北向俑坑是后衛,以警衛為主。

          在西北方向125米處,還有兩條車兵和騎兵俑坑,類似于機動部隊或快速反應部隊。由此可見,獅子山漢兵馬俑是漢初楚國軍隊的縮影。

          七、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前方就是著名的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從遠處看去,它是一座仿漢覆斗形建筑,內部則是兩層結構,從一段樓梯下去,現在我們已經身處于水面下兩三米的空間。五號坑由專家復原了當年的發掘現場,馬俑和騎兵俑也都是模具分段燒制,我們看到這里的馬身、馬尾、馬耳朵都還四處分散,可見當時時間匆忙。六號坑則展示了一個復制的騎兵軍團,這些騎兵是按照原件放大一倍的比例來制作的,體現出西漢早期騎兵部隊的氣勢。

          八、漢畫石長廊

          繼續往東走,在位于獅子潭水面東側的漢畫像石長廊,我們將會看到漢畫像石博物館。長廊全長約300米,是國內第一座以“漢畫像石文化體驗”為主旨的博物館。

          展廳分為三個區域:動漫展示與休閑區、漢畫像石及拓片模擬制作互動區、漢畫像石精品展區。其中堪稱國內第一的以漢畫像石圖案為體材的動漫影片,創造了漢畫像石文化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以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生動再現漢代現實生活場景,使游客身臨其境。并以現場互動的形式展示漢畫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書法題跋。通過互動參與項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另外,展廳外還分布了“車馬出行組團”、“戰爭比武組團”、“生產生活組團”、“神話世界組團”等四個漢畫像石組團,真實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充分反映了漢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追求。

          九、漢文化交流中心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漢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借鑒了漢代建筑的神韻,開闊的廳堂容納了漢畫像石雄渾闊大的漢家氣韻。這里所展出的精品漢畫像石,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映當時人們的封建思想和對神仙的向往,畫面上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獸;有民間傳說的大禹治水,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仙羽人、昆侖山上的西王母;有九頭人面獸、三足烏、九尾狐、連理樹等人們想象的神仙世界之物。第二類是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畫像,其中包括皇親國戚、貴族富豪的生活場面,如車馬出行、捫昔、宴飲、對弈、樂舞、迎送賓客、樓堂建筑等。通過石刻藝術畫面充分展現出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被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譽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

          十、劉氏宗祠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劉氏宗祠,劉氏宗祠是一仿古建筑,其中陳列有漢朝各帝以及政治、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的杰出人士的生平事跡、文物、文獻等,讓游客領略博大的漢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宗祠是宗法的產物,又是家庭、宗族和國家相聯系的紐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只有天子和一定品級的臣子才有資格設立祠廟祭祀祖先。古代族權和政權是合在一起的,因此宗祠又起著鞏固政權的重大作用,所以國家就從政策上、觀念上把宗祠的地位肯定下來。我們今天建造劉氏宗祠當然不是為了祭祀劉氏祖宗,而是尋求漢文化的淵源。

          十一、竹林寺

          此刻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竹林寺。竹林寺是中國第一座比丘尼道場。我國第一位比丘尼——凈檢法師是徐州人,生于西晉末年(公元291年),24歲出家,70歲圓寂。徐州人民為紀念其功績,東晉永和年間在東郊獅子山上修竹林寺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歷史。文獻記載,明清時期的竹林寺順山而建,規模宏大,為徐州八大寺之一。后歷經戰亂,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紀中期日寇侵華,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剎毀于一旦。徐州竹林寺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尤其韋馱菩薩在抗戰期間神秘顯身,戰后又從日本回歸的奇聞佚事,更凸顯了特別的文化價值和傳奇色彩。新建的竹林寺座落在徐州漢文化景區北側駱駝山上,屬于典型的“山上寺”。漢傳佛教游覽區包括竹林寺內的觀音閣、第一比丘尼紀念堂、南北山門、鐘鼓樓等,展示漢傳佛教的歷史風采。兩大展區的風物,集中體現了漢文化的博大恢宏,構建了“觀漢獅子山,拜佛竹林寺”的獨特人文景觀。竹林寺今后的發展將圍繞特別研修、農禪體驗、社會慈善、觀光演藝、國際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設,配套完善相關設施。

          各位游客,徐州漢文化景區講解就到這里,期待您的再次光臨。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5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這就是我的家鄉徐州。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涌現出一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帝王將相,如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兩漢文化深遠地影響著后世。

          徐州不僅是“帝王鄉”,它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張良橋下拾履得兵書作為催人奮進的典范,激勵著后人;凄苦獨居燕子樓的關盼盼因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絕句,而絕食自盡,至今被人傳唱;南唐后主李煜雖然不是個好皇帝,但每一首詞都成了千古絕唱……

          也許你還不知道,作為徐州人的彭祖可是廚師的祖師爺,所以徐州的美食數不勝數。羊方藏魚、東坡回贈肉、地鍋雞……每一樣讓你品嘗后都會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徐州作為歷史悠久的名城,景點自然也不會少。云龍山、云龍湖、楚王陵、龜山漢墓……我最愛的就是云龍湖,它湖面波光浩渺,三面青山疊翠,“杏花春雨”、“十里長堤”、“荷風漁歌”都是它的景點,聽著是不是就非常的詩情畫意?春天的綠,夏天的紅,秋天的黃,冬天的白,一年四季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致。

          獨特而美麗的風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這就是我眼中的徐州。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相關文章: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11-14

        徐州漢文化景區導游詞3篇01-08

        花朝節再現徐州漢文化景區09-03

        論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11-08

        徐州的導游詞12-13

        徐州導游詞08-20

        徐州導游詞09-02

        導游詞之徐州10-28

        徐州景點導游詞03-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