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州著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徐州人才“蓄水池”不斷擴充,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8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5.8萬人,高技能人才35.4萬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徐州做對了什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徐州著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歡迎大家分享。
2017年度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自即日起開始申報,我市將以此為契機,大力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使徐州成為“三創型”人才首選之地。
今年全省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申報的重點是:省委、政府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重大決策和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能夠對我省產業結構優化、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特別是在納米技術、平板顯示、新能源、新醫藥、生物技術、環保設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服務外包和現代農業等高科技新興產業領域從事研發和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高層次人才;已經實施或正在申報省以上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創建國家級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平臺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且地方有專門人才計劃實行配套支持的關鍵性高層次人才;優先支持到蘇北地區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其創新創業領域符合省和地方產業發展重點要求的高層次人才;在重點支持以上急需引進人才的同時,擇優支持一批由省內高校、重點文化產業部門和三等甲級醫療機構引進的,具有突出創新創業成就,在國際上有重要專業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申報工作由組織部門牽頭總攬,由科技、人事部門協調聯動。各申報單位必須嚴格保證所提交材料內容的真實性,對引進人才的介紹和評價應依據充分、客觀公正。申報個人對提交的材料也必須保證內容真實。申報材料報送截止時間為2008年7月15日。
我市召開專門會議部署2008年度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申報工作
4月29日,組織部、市人事局和科技局聯合召開會議,專題部署我市2008年度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申報工作。
“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是我省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圍繞全省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面向海內外引進5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其團隊,按照每人(團隊)不低于100萬元的標準予以資助,促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一批競爭優勢明顯的高新技術產品群和企業群。去年,我市在第二次申報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有6人被省里確定作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第二批資助對象。近日,我市又有2名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家被評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領軍人才,14名科技型企業家被評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拔尖人才,100名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家被評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優秀人才,入選人數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我市將以申報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和培育計劃為契機,大力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
2008年全省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申報的重點是:省委、政府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重大決策和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能夠對我省產業結構優化、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特別是在納米技術、平板顯示、新能源、新醫藥、生物技術、環保設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服務外包和現代農業等我省重點發展的高科技新興產業領域從事研發和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高層次人才;已經實施或正在申報省以上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創建國家級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平臺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且地方有專門人才計劃實行配套支持的關鍵性高層次人才。優先支持到蘇北地區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其創新創業領域符合省和地方產業發展重點要求的高層次人才。 在重點支持以上急需引進人才的同時,擇優支持一批由省內高校、重點文化產業部門和三等甲級醫療機構引進的,具有突出創新創業成就,在國際上有重要專業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侯宗維同志代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申報工作進行動員部署。侯宗維同志在講話中指出:書記徐鳴同志在今年全市優秀人才表彰及迎春聯誼會上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要求我們這項工作要繼續保持蘇北領先,努力趕超蘇中,爭取位居全省前列。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要緊密結合實際,視野要開闊,方法要靈活,要在針對性、實效性花大力氣、下真功夫。
一是要解放思想,充分認識做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的重要意義。當前,市政府響亮地提出集中力量做好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這篇大文章,打造全省經濟新的增長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先導,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老觀念中跳出來,從老路子中走出來,充分認識到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作為整個人才資源中的精華,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像抓招商引資一樣抓招才引智,對本地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要盯住不放。對特別優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要舍得投入精力和財力。要學習外地先進引才辦法,拓展引才通道,提高引才效果。組織、科技、人事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各相關職能處室要全力以赴,人手不夠的要及時調配得力的干部,確保把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申報工作落實好、完成好。
二是要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增強工作合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單靠一個部門是難以完成的。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注重工作實效。組織部門要負責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科技、人事部門做好有關申報工作。一般按已落戶和尚未落戶分別由各市科技主管部門和人事主管部門受理,并負責對材料的規范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查。人事部門應負責核實本市引進人才的身份、學歷的真實性,科技部門負責核實本市引進人才擁有科技成果、專利的真實性及本人在其中的作用。對于已落戶創業人才,科技部門還應會同當地工商、稅務、質監等部門對其誠信經營和依法納稅等情況進行審查。各有關部門一定要樹立大局意識,及時溝通情況,交流信息,相互配合。
三是要嚴格標準程序,認真做好組織申報工作。從今年開始,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專項資金已提高至每年2億元,資助人數也增加到150名左右。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抓住有利時機,深入各個企業、開發園區、創業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其他各類創新創業載體,逐一進行排查摸底,認真抓好落實,切實把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人才挖掘出來。在排查過程中,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這項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方面宣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宣傳申報的范圍和重點,使更多的人了解這項政策,了解申報的條件和標準,提高選拔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認真領會、掌握申報通知中規定的條件和標準,認真核查申報材料的真實性,把好引進人才的質量關,把符合條件的對象推薦上來。
四是要搭建載體平臺,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申報“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工作為契機,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加快制定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實施意見,將引進創新創業人才與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有效結合,將現有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有效整合,以重大創新創業載體和項目為依托,推進科技人才一體化,提升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有重大影響、重大貢獻的人才,要加大資助力度;對那些特別優秀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急需的人才,要不惜重金,不拘一格,大膽引進。要大力推介我市人才創新創業的人文、產業、區位優勢,把我們渴求人才的迫切心情、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重視人才的真誠態度宣傳出來,把創新創業優秀人才先進典型宣傳出來,努力營造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圍。
侯宗維同志在會上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各司其職,確保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取得實效。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效能建設,做好對高層次人才的跟蹤服務和配套支持。
為何頗受青年青睞?
青年,是城市最大的變量。得青年者,贏未來。一座城市如何被青年看到、被青年選擇?站在青年人自身角度出發,首先要考慮就業問題。
《202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投遞二線城市的應屆生人數較上屆同比增長87.70%。一線大城市固然擁有更多、更好的工作發展機會,但是過快的工作節奏、過高的生活成本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作為二線城市的徐州,疊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雙重利好,沒有一線城市的殘酷競爭與身心消磨,成為不少青年英才選擇的“潛力股”。
2020年以來,徐州大學生招引人數連續突破3萬人、4萬人、5萬人。徐州高校畢業生留徐比例也一路上揚,畫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曲線。2022年8月底,駐徐高校應屆畢業生已落實就業去向的有36824人,就業去向落實率為81.77%,其中在徐州就業人數為9785人,占總畢業生人數比例為21.73%。
與此同時,更具風向標意義的名校畢業生留徐人數也呈逐年遞增態勢。
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2021屆畢業生共8714人,留在淮海經濟區的人數占比21.48%,2022屆的8750名畢業生中,有2097人留在淮海經濟區,占比23.96%。
徐州具備高密度科教資源,擁有12所高等院校、20萬大學生、183萬各類人才。經過四載甚至更久的朝夕相處,學生與大學所在城市之間的黏度很高。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等高等院校的2022屆畢業生就主要選擇在省內就業,其中在省內就業的畢業生主要流向了徐州。
留住年輕人就是留住城市的未來,吸引人才就是保障城市的發展,人才的涌入給徐州帶來越來越多的競爭力。
如何成為“逐夢之城”?
人才對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他們選擇一座城有了全新的邏輯。現在年輕人看重就業,更看重生活,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和老家二選一。通俗來說,就是既要能奮斗,又要好生活。徐州如何成為逐夢之城、圓夢之都,讓“彭城英才”更有歸屬感、成就感?
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的徐州,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作為淮海經濟區的地理幾何中心,近年來,徐州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中心城市能級和首位度持續提升,縱深發展的空間不斷拓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長7.0%,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發展質效穩步提升。
徐州留才既有大手筆,也有小細節。來徐人才對應享受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彭城英才卡”服務,其中領軍人才幫助協調落實配偶就業、子女隨遷和入學就讀;優先安排精裝修人才公寓、人才優租房和公共租賃住房,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的購房補貼。線下設立人才綜合服務專窗,線上運營“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系統,開通12345“尚賢”人才服務熱線,提供創業輔導、市場拓展、管理提升、稅務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全周期賦能服務。
過去的徐州因能源而興盛繁榮,如今的徐州因全面轉型而振興。2022年,徐州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新一輪的發展時與勢聚于徐州,立足于“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徐州躍居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3位。今年第26屆投資洽談會上,優選“343”創新產業、都市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53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1040.2億元,利用外資7.2億美元,為徐州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會,京杭大運河繞城迤邐穿行,觀音機場為國家民航干線機場,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立體交通體系。此外,交通通勤時間也是青年求職者看重的指標。據統計,中國主要城市60分鐘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目前仍有超過1400萬人口承受極端通勤。從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來看,超大、特大城市的均值為69%和77%,徐州雖然是Ⅱ型大城市,但擁有81%的較短通勤時間,相比大城市更具吸引力。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正如亞里士多德兩千多年前所表述的那樣,優質的城市生活條件可以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
攜程《2023年五一出游數據報告》顯示,徐州等十地憑借超強周邊吸引力,榮登五一最強周邊游“吸金力”前十名榜單,中秋國慶雙節更是實現旅游總收入91.26億元。地鍋雞、把子肉、燒烤……徐州美食天天換著樣兒吃不膩;演唱會、市集、舞臺劇各種新潮流在此匯集;游樂園、商業中心、湖光山色……在徐州的街頭走一走,網紅打卡城市實至名歸。
如何實現“雙向奔赴”?
如今,徐州不斷吸引年輕人涌入已是事實。一場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在這里上演。
2020年到2022年,徐州常住人口從882.56萬人增長到901.85萬人。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用腳“投票”,反映了徐州這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這道“雙向選擇題”中,城市的思路也在向“供需對路”轉變。如何實現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城市與人才互相成就,背后離不開城市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
科技創新是實現發展彎道超車的助推器,也是提升產業能級的“命門”。目前,徐州科技創新呈現奮楫揚帆風正勁的昂揚態勢。2022年末,徐州已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達238個,省級以上孵化器為55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個。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達到64.5萬人,成功入選15名省“雙創博士”,新引進領軍人才641人,專門人才5357人,大學畢業生51205人。近年來,徐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培育全市“343”創新產業集群,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轉移轉化。
產業的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助力。產業發展“之變”,指明了徐州闊步行進的“創新突圍”之路。沃土之下,創新“基因”正不斷加速融入徐州產業發展的“血脈”。
對于處在種子期、初創期的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徐州市從資金、要素供給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2022年,全市共發放富民創業擔保貸款39億元,連續三年穩居全省第一。“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支持成功創業28萬人、帶動就業近100萬人,一大批創業型企業在徐州孵化、培育、成長、壯大,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潛力和創新動力。
徐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憑借把經濟做大、產業搞強、干事創業環境搞優的毅力,不輸一線城市的發展勢頭和更具性價比的生活質量,徐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英才落戶扎根。通過各類人才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徐州的明天必將更加繁榮昌盛,必將成為淮海經濟區一顆璀璨明珠。“誠摯邀請海內外優秀人才到徐州走一走、看一看,于云龍山水間領略南秀北雄的風姿風韻,在巷陌街角中品味市井煙火的風情風貌,到網紅打卡地感受古城新潮的風尚風采,讓大家在釋放創新激情、實現創業夢想的路上暢享快哉徐州、鑄就精彩人生。”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說。
【徐州著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相關文章:
江蘇2億資金吸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03-28
徐州:創新型企業 成為創業主體01-10
安徽省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實施細則(全文)03-22
讓人才價值在創新創業中充分展現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