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中關村人秦皇島從零創業
近日,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指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統籌好疏解總目標與分領域目標,制定好產業、市場、教育、醫療、行政事業單位等疏解方案和目標;選擇一批條件基本成熟、具有廣泛共識的重點工程先行啟動。
事實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早已拉開帷幕,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詳甚至成為地標的名字:大紅門、動批、天意、北汽等。它們的疏解,承載著北京的過往,也銜接著未來。
而在疏解的大政策之下,所涉及人群的命運和變遷更值得被關注,他們之中有商戶、工人,也有企業領導。今日起,新京報推出“大疏解”系列報道,圍繞一個個“地標”,記錄大疏解下的親歷者,講述他們的故事。
8點半上班,賀經鵬有時8點才起床。
小區距公司7公里,好在,開車15分鐘就到。
從北京中關村隨公司搬到河北秦皇島一年,45歲的賀經鵬已習慣現在這種開車不堵、上班不再心急火燎的日子。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升溫,中關村不少企業為自身發展搬到天津、河北或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位于學院路的千方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2014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全國首個分園——秦皇島分園揭牌成立。
同月,秦皇島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冊,成為第一個落戶秦皇島分園的企業。在京打拼20多年的賀經鵬赴秦皇島任副總經理。
初次赴秦皇島上班“跟出差一樣”
6月18日下午,天氣晴好,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數谷大廈周圍林蔭蔥蔥,幾位工人蹲在草地上修建草坪。天空湛藍,更遠處黛青色的山峰觸目可及。
數谷大廈后面五層橘色大樓前,幾輛綠色出租車正排隊等待安裝一種智能交通設備,這是賀經鵬公司目前在秦皇島市推行的第一個項目。
此前,主打智能交通產品的千方科技想在北京進一步擴展規模,但土地的限制以及人員成本的增加,公司最終決定將1.5億元項目落戶秦皇島分園。
賀經鵬來秦皇島算是一個意外。
他原在上地一家著名科技公司上班,負責企業內部管理。千方科技籌建秦皇島分公司時,邀賀經鵬加入籌建團隊,擔任秦皇島分公司副總經理。
賀經鵬沒想太多,便接受了這份邀請。
在他看來,從普通基層人員逐漸走上管理層崗位的他,工作因熟悉而輕松,但缺乏激情。新的工作意味著從零開始,但也不乏未知的樂趣。
2014年6月底,賀經鵬第一次正式赴秦皇島上班。臨行時,除了一些電子設備,他只帶了幾件簡便衣服,“跟平時出差一樣。”
見證中關村從小店鋪到高樓云集
時隔24年,賀經鵬再次回到大學時曾實習過的城市秦皇島。
1990年8月,河北地質學院大二學生賀經鵬和同學一起來秦皇島撫寧縣石門寨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習。
剛下火車,還沒來得及看看秦皇島城市的樣子,他們就被學校派來的車直接拉到實習山區。
2014年,已到秦皇島工作的賀經鵬特意和朋友重回當初實習的山區,實習宿舍、宿舍前馬路都還和從前一樣。賀經鵬感慨:“真沒想過還會再回來。”
1993年,賀經鵬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密云縣。
3年后,他才第一次去了中關村——和朋友一起去修電腦。后來,賀經鵬在中關村購買了自己第一臺電腦,他現在用的電腦也是在中關村DIY攢的。
他印象里的中關村附近不少農田,從市內四通橋出發一條并不寬闊的馬路通到村里。中關村內有一條兩公里左右長的主干道,兩側坐落著三四層高的樓房,樓房后面是低矮的平房和胡同。
街道兩旁的樓房店面多是賣電腦、修電腦的店鋪,多數店鋪主人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和現在很多小縣城臨街店鋪一樣。”
2001年左右,賀經鵬開始在上地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坐公交車要好久。”他說,這時的中關村已在發生變化,上地的農田越來越少,低矮房子不斷拆遷,高樓不斷建起,原來布滿電腦商鋪的街道先后建起了海龍大廈、鼎好大廈等。
“中關村的發展和國家的經濟形勢一起騰飛,現在很多著名的高科技產業都是從一個小店鋪成長起來的。”賀經鵬說,中關村特殊的地理優勢、科研和教育資源成就了其輝煌。
如今從工作了10多年的中關村離開,賀經鵬也有不舍。不過隨著在秦皇島待的日子長了,他也慢慢發現了這個城市的可愛之處。
“堵車幾乎沒有。”賀經鵬說。
在北京,賀經鵬住在回龍觀,不堵車情況下,40分鐘到公司,“堵車的話一兩個小時也正常。”每天路途奔波,下班回家后,賀經鵬吃過飯收拾下就該休息了。
在秦皇島,公司上班時間為早上8點半。他有時8點起床也可以——小區距離公司7公里左右,開車15分鐘即到。下午6點不到,賀經鵬已經到家。飯后還有時間看一部喜歡的電影。
中關村近兩千企業在津冀設分公司
從生活多年的北京到秦皇島,賀經鵬并非個案。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賀經鵬”們隨企業來到天津、河北等地。
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14年工作回顧”中提到,中關村示范區與濱海新區合作等重點工作取得進展,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累計設立分支機構1532個。
而今年的重點工作中也包括“立足合作共贏,推動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
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一工作人員表示,海淀園已與天津濱海新區等地建立了合作關系,一些企業分支機構已在當地落戶。此外,海淀園已在河北秦皇島、山東德州、內蒙古赤峰、江蘇溧陽等地建立分園,其中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已有6家企業完成工商注冊并開展運營,累積有20多個項目進行協調推進。
上述人員介紹,2013年,海淀園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產業轉移,因為中關村企業想要進一步發展必然要走出去。之前企業是自發走出去尋找當地資源對接,現在政府介入,搭建對接平臺,提供服務渠道,讓更多企業更好地發展和進行產業轉移。
另一個原因是中關村土地資源有限,有些高科技企業部分生產環節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需要一定的土地和人員資源,而當地則有著充足的土地資源、生產資源、廣闊市場等。兩者正好互補,從而使得企業和當地協同發展。
賀經鵬也認為,中關村企業想要在北京進一步擴展規模,面臨著中關村昂貴的地價以及人員成本的增加。像秦皇島相對北京,土地、人員等成本會低一些。而企業想要在全國市場推進產品的落地,應充分考慮技術的本地化,也需要在本地建立一個團隊。
最新的數據顯示,從中關村到天津、河北的企業仍在不斷增加。中關村管委會一工作人員昨日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中關村企業已在河北設立分公司1300家,投資成立子公司768家;在天津設立分公司603家,投資成立子公司658家。
希望縮小兩地公共服務差距
賀經鵬總說“隨遇而安”,他不覺得離開北京是人生的拐點,只是“進入另一個自然段。”
今年3月,漫游世紀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關耀渠與一名同事也來到秦皇島籌備分公司。
比賀經鵬年輕10多歲的關耀渠認為,從北京來秦皇島,壓力和激情并存。
不過工作之余,精神生活的斷層讓他頗不適應。
他喜歡有點文藝色彩的生活方式。在北京時,他常去看電影、聽音樂會、聽講座。來秦皇島后,精神生活幾乎停滯了。
外出辦事,他總想著下午6點半前趕回來。因為到園區僅有的兩條公交線路末班車只到6點半。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只是產業的轉移,希望北京發達的交通系統、激情的創業氛圍、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方式等也能轉移過來。”他說。
秦皇島分園也意識到兩地公共服務、公共資源的差距,正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秦皇島開發區管委會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開發區為進駐企業免費提供196套公寓,并洽談引進北京一些教育、醫療資源來秦皇島辦分院、分校。此外,已向有關部門申請秦皇島分園企業享受海淀園企業一樣的各項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企業和人才進駐。
賀經鵬則期待更多的政策出臺,幫助縮小北京和北京以外地區的差距,“企業疏解、人口外遷解決了大城市病,但只有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公平了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和企業過來。”
2014年底,賀經鵬貸款在秦皇島買了一套房,精裝修,每平方米5000元,帶車庫。今年初,妻子也從北京搬了過來。
閑時,兩人喜歡去海邊,只需要15分鐘車程。他們也通過加入老鄉會、校友圈、管委會朋友圈等各種圈子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一起吃飯喝酒、聚會、打籃球、摘櫻桃、春秋游。
賀經鵬喜歡現在,“有點回到年輕時的狀態。”
【老中關村人秦皇島從零創業】相關文章:
農村人如何創業?11-23
農村人餐飲創業故事03-26
農村人如何創業?創業新點子推薦11-23
80后農村人如何創業03-25
農村人如何創業?熱門創業項目推薦03-06
現在農村人如何創業?創業新點子推薦11-23
如何創業致富?農村人創業好項目推薦03-04
農村人白手起家創業點子03-04
創業:可以從零開始 但自己不能是零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