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抱薪救火9篇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1
戰(zhàn)國末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并吞鄰近的國家,好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占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乒攻打魏國,魏國于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還是被打敗。大將段干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zhàn)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并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xù)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2
抱薪救火的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末年,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占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傷亡慘重。魏國于是請韓、趙兩國援助,最后還是被打敗。大將段干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zhàn)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并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
1、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末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并吞鄰近的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占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兵攻打魏國,魏國于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還是被打敗。大將段干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zhàn)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并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xù)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2、抱薪救火的寓意
面對著強秦的步步緊逼,膽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質,一味地只知道妥協退讓,割地求和,換取短暫的安寧,這無疑是抱著柴草去救火,結果只會讓強秦的貪婪欲火越燒越旺,最終只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慘劇。這殘酷的教訓告訴我們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不但不能消除災禍,反而只會使災禍繼續(xù)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認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才會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災禍的消除。
3、抱薪救火材料
【發(fā)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處】《史記-魏世家》
【解釋】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 薪,柴草。
【近義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成語舉例】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3
“抱薪救火”這則成語的薪是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滅災害,但使用的方法不當,反而使災害擴大,變得更嚴重了。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
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萬人。
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于被秦國滅亡。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4
成語抱薪救火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
戰(zhàn)國時代,魏國在安麓王時期,連續(xù)遭到秦國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軍占領了魏國的兩個城;第二年又奪去了兩個城,并且進逼魏都大梁。韓國派兵去救,也被秦軍打敗,魏國又割讓了一部分領土給秦國,才算結束了這次戰(zhàn)爭?墒堑谌,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四個城市,殺害了魏軍四萬人;第四年,更把魏國和韓、趙兩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被殺傷約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的另一位大臣段干子建議再把南陽割給秦國,以便換取暫時的和平。懦怯無能的安釐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有個名叫蘇代的,他是“合縱抗秦”的創(chuàng)議者和主持者蘇秦的弟弟。那時蘇秦已死,蘇代繼承他哥哥的遺志,主張聯合六國,一致抵抗秦國。他對安釐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犧牲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的領土沒完,它的貪欲就永遠不會滿
足。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將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這樣去撲滅火焰,怎么辦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遠不會熄滅!”可是糊涂的安釐王認為既然已經求和了,就只能那樣下去,不能再改變了,于是,秦國分別在安釐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占了魏國的兩個城市。
“抱薪救火”比喻因為方法不對,雖然有心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5
【漢字書寫】抱薪救火
【漢語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釋義】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薪,柴草。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連動式
【成語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賓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擴大了災禍。常用來比喻人惹了禍事,自討苦吃。含貶義。
【近義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6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于經過多年的戰(zhàn)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7
抱薪救火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薪:柴禾。
戰(zhàn)國時期,七雄鼎立。魏國地處中原,背靠秦國,成了各國諸侯霸主要想統(tǒng)一和兼并別國的必爭之地。后來,秦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國人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地攻打鄰國。公元前275年秦國軍隊一直打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獻出一些土地請求講和。
公元前273年,秦國再次向魏國進兵。魏國將軍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議魏王再把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割讓給秦國求和。這時候,正好合縱抗秦的倡導者蘇秦的弟弟蘇代在魏國,他向魏王進諫說,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議,是一個亡國的壞主意。如果魏國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國的胃口會越吃越大,這樣一來,魏國離滅亡的日子就會不遠了。接著蘇代又打了個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意思說,割地給秦國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沒有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魏王沒聽蘇代的勸告,還是決定將南陽地區(qū)割讓給秦國求和,結束了這場戰(zhàn)事。但是秦國得了南陽,也并沒有因此真的罷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間,仍不斷地強占魏國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國終于為秦所滅。
后來人們就以“抱薪救火”這個成語,來比喻用錯誤的辦法去消滅災禍,結果只會使災禍越來越大。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8
戰(zhàn)國末期,魏國總是受到秦國的軍事騷擾。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更是變本加厲地接連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
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殺死兵士15萬余人。
魏軍的接連戰(zhàn)敗讓安厘王寢食難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休戰(zhàn)議和。在秦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也紛紛勸安厘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恐懼,一心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議和。
當時有個人叫蘇代(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這個人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秦國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的欲望。現在這種求和方法,好比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原文為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9
【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吞并,魏國曾經多次受到秦國的進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國打敗魏、趙、韓三國聯軍,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這種抱薪救火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不聽蘇代“聯六國抗秦”的建議,終于被秦所滅。
【出處】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史記·魏世家》
【解釋】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近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成語示列】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抱薪救火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08-04
抱薪救火成語故事11-26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12-14
成語故事:抱薪救火11-08
兒童成語故事:抱薪救火11-16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8篇12-21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8篇)12-22
抱薪救火的故事12-13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成語故事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