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15篇
成語的故事1
在南北朝的梁朝時,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óu],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據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后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成語的故事2
這個典故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率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除余,率領二十萬兵馬在井陘口(今河北的井陘關)迎戰。為以少戰多,取得勝利,韓信派兩千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的小紅旗,悄悄埋伏在趙軍駐地周圍。然后韓信命令一萬人馬沿著河岸擺開陣勢。除余等人見韓信兵馬沿河布陣,大笑不止,說:"韓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戰,不留退路,這是自己找死?"布置妥后,韓信帶領人馬和趙軍展開激戰,交戰了一會兒,漢軍假裝敗退,丟掉戰旗,向河岸陣地退去,趙軍不知是計,一窩蜂地追了上來。這時,埋伏趙營附近的兩千輕騎見趙軍全部出動,立刻沖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插上了漢軍的小紅旗。韓信率領的萬余名人馬,被趙軍追殺到背靠大河的陣地后,沒有后路,個個只得殊死決戰。趙軍久戰不能取勝,便有些泄氣,回頭看見營壘中已插上漢軍旗幟,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逃,漢軍趁機前后夾攻,大勝趙軍,趙王歇被活捉,除余被殺死。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軍事等方面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決一死戰才能取得成功。
成語的故事3
【拼音】qiú tián wèn shě
【出處】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
【解釋】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沒有大志
【押韻詞】援溺振渴、忍饑受渴、漫天遍野、非通小可、橫尸遍野、青鳥使者、龍戰于野、是事可可、籠山絡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么時期。許汜說只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產,陳登只是簡單招待他,讓他睡下床。幾年后,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你睡地上!
【成語舉例】如今這些貪人,擁著嬌妻美妾,求田問舍,損人肥己,搬斤播兩,何等肚腸。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成語的故事4
這個典故出自《晉書.樂廣傳》。樂廣有一個曾經常來往的客人。分別很久沒有見面。樂廣問他為什么不來家作客,客人回答說:"前一次在您這坐席,承蒙賜酒盛情款待,剛要飲酒時,見到杯中有一只蛇在游動,心里非常厭惡杯中的蛇。我喝下了這杯酒就得了病。"在那個時候廳堂內墻壁上有一彎裝飾上犀xi牛角的弓。角弓用漆涂繪成蛇的樣子。樂廣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他們重又在先前的地方放酒杯。對客人說:"酒杯中還有從前你所見到的東西嗎?"回答說:"所見到的和從前一樣。"樂廣于是告訴他其中的原因?腿艘幌伦泳拖胪。積久難愈的病一下子好了。
這個典故比喻疑神疑鬼。
成語的故事5
古人所說的"杯酒"就是喝酒,"釋"就是放棄、丟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釋兵權"就是說喝酒的時候放棄、丟掉、解除了兵權。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發了一次規模很大的黃巢農民大起義,唐朝統治者為了鎮壓農民大起義,命令各地軍事將領和地主武裝與農民軍作戰。在農民起義被鎮壓之后,全國形成了軍閥混戰、封建割據的局面。在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朱溫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晉、劉知遠建立的漢和郭威建立的周這五個先后更替的朝代,史稱"五代",與南方所建的十個割據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榮是很有作為的國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過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承。
柴榮臨死前,提拔趙匡胤為最高軍事將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權,在960年的正月,經過周密的布置,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尊稱他為宋太祖。
宋太祖連年向南方的割據政權發動進攻,取得很大的勝利。但同時他一直思考著這樣的一個問題: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周的政權的,現在自己手下有些將領擁有很大的兵權,萬一他們也像自己一樣發動兵變,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嗎?宋太祖就決定以滿足下屬將領的物質欲望為手段,和氣地解除他們手中的兵權。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準備了豐盛的筵席,宴請石守信等幾位握有重大兵權的高級將領。當他們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宋太祖對他們說:"我現在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樣,被部下黃袍加身(即被擁立為皇帝),那結果會怎么樣呢?"在座的將領們嚇得滿身大汗,急忙請求宋太祖給他們指出一條出路。于是宋太祖說:"你們如果放棄兵權,多買些好地、好房,替兒孫多置備產業,自己飲酒作樂一輩子,我們不是能相安無事了嗎?"將領們連連稱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稱病,請求解除兵權。宋太祖則給了他們許多金銀財物,并給他們每人一個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節度使。
就這樣,宋太祖解除了這些高級將領的兵權,加強了軍權的集中,使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來歷。
成語的故事6
這個典故出自《莊子.天地》。春秋時代,孔子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弟子,叫子貢,是衛國人,曾當過衛國和魯國的宰相。他走訪過許多國家。有一次,子貢訪問楚國后,又準備去晉國,經過漢陰(漢水南岸)時,看見一位老人在澆灌田地。老人沿一條通到井底的通道走下去,把水甕裝滿水再抱到田里去澆灌莊稼。來回走得很費力氣和時間,一甕水又澆不了多少地。子貢問老人:"您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來澆灌田地呢?那樣一天能澆一百畦,既快又省力氣。"老人回答:"我堅決抱一守白,不趕時髦。如果改變方法,我的思想也要隨之改變。我純正素白的胸懷也要改變,那就可能走到歧路上去。"
古人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淳樸的生活,我們用來諷刺那種原始守舊,不思改進的落后思想。
成語的故事7
這個典故見于《論語.述而》。其中的.馮讀ping音(憑)。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雖然身強力壯,勇敢無畏,但做事考慮不周,缺少智謀。為此孔夫子不太喜歡這個學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氣。有一次,子路有意來詢問孔子:"假若你來指揮軍隊,那么你將需用什么樣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過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為這種人有勇無謀,拿自己的生命隨便冒險,我所需用的是辦事小心謹慎,善于籌劃并能認真完成任務的人。"
現通常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冒險行事,有勇無謀之人。
成語的故事8
不蔓不枝的讀音
bù màn bù zhī
不蔓不枝的釋義
蔓:蔓延;枝:生枝節。原指蓮莖不蔓延也不分枝。
不蔓不枝的語出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的近義詞
珠圓玉潤^|^一氣呵成^|^文從字順
不蔓不枝的反義詞
拖泥帶水^|^節外生枝^|^畫蛇添足
不蔓不枝的用法
比喻說話作文簡潔流暢。一般作謂語、定語。
不蔓不枝的結構
聯合式。
不蔓不枝的例句
他把事情經過娓娓道來;~;大家聽得很明白。
不蔓不枝的成語故事
水中、陸地的花兒,可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唐代以來,世人十分喜愛牡丹。我卻只愛蓮花,因為蓮花從污泥中生出卻沒有被污染,經過清水洗滌卻并不妖艷,中間通透,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不蔓不枝),香氣在遠處更加清幽,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只能在遠處觀賞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成語的故事9
這個典故源于《后漢書.應奉傳》。東漢時,有個叫應奉的人,是有名的學問家。他小時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都能牢牢記住。應奉在郡里擔任官職的時候,曾去過四十多個縣,記錄了上百數千個囚犯的情況。后來郡太守詢問這些人的情況,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說出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輕重,這使太守等人很驚訝。有一回,應奉去拜訪彭城長官袁賀,袁賀不在家,應奉正要轉身回去,袁賀家的車匠突然推開大門,從門縫露出半張面孔看了應奉一眼,而后又關上了大門,二十年過去后,一天應奉出門在路上偶然見到這個車匠,立刻認出他來,并同他打招呼,這個車匠很吃驚,經過交談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和應奉見過半面。車匠不由驚嘆地說:"應奉的記憶力真了不起!"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只見過一面的人。
成語的故事10
這個典故源于《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在安(今山東歷城)被晉、魯、衛等國的聯軍打敗。齊國國君齊頃公派大夫賓媚人去晉軍中求和。臨走時,他對賓媚人交待:"如果他們不同意講和,就隨他們辦吧!"賓媚人來到晉軍營中,送上財禮說明來意。但晉國人聯軍的統帥溪克卻乘機提出了齊國難以接受的條件。賓媚人一聽立刻駁斥了晉國的無理要求,表達了齊國的立場。他說:"假如晉國不想滅亡齊國,愿意恢復過去的友好關系,那我們是不吝惜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點點土地和財物的。可是如果你們不肯就此善罷甘休,我們只好收拾殘兵敗將,背靠自己的城墻來決一死戰。"看到齊國的態度和立場很堅決,魯、衛兩國的將領也都主張和解,于是兩國簽署了和約。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戰場上同敵人決一死戰的勇氣和立場。
成語的故事11
在我沒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媽媽帶我去爬山。當我爬上座山峰時,我自豪的對著天空大喊:“我爬上世界最高的山了!”
媽媽摸了摸我的頭,笑著說:“你真是只井底之蛙,世界上比這高的山多的是!眿寢尩脑捯魟偮,我就接著問:“井底之蛙是什么?”媽媽回答說:“是只井底的小青蛙呀!”我好奇的問:“我明明是人,你為什么說我是青蛙呢?”媽媽笑著說:“井底之蛙是個成語,形容個人沒有見識。”我又問:“成語又是什么呢?”“這個……你還把我問住了,我們去買本成語故事看看吧!”媽媽說。
后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本《中華成語故事》。每天晚上,媽媽都要給我講幾個成語,故事生動又好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成語故事里有填海的精衛和追日的夸父,還有畫蛇添足的人和守株待兔的人……
現在,我長大了,是名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已經可以自己閱讀《中華成語故事》了。慢慢地我明白了:個成語就是個故事,個成語給我講述了個道理。不知不覺地我學會了好多成語,它就像條船樣帶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我們中國有這么多成語故事,中國真了不起呀!本《中華成語故事》可以讓我更多的了解中華文明。
成語的故事12
本典故源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生在楚漢相爭的時期。由于彭越斷絕了楚的糧食,項王(項羽)十分憂慮。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時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劉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訴漢王劉邦說:"如果不肯服輸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親烹死。"漢王說:"我和你接受楚懷王命令伐秦,曾經結為兄弟,這樣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F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烹死的話,那么希望你能分給我一碗肉汁吃。"項羽大怒,就要殺死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說:"天下形勢如何,現在還定不下來,這樣的人對他家庭的人不會看得太重,殺死劉邦的父親我們得不到什么好處,只有壞處。"項羽聽從項伯的意見,沒有殺死劉邦的父親。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不甘受別人的威脅、要挾。
成語的故事13
這個典故出自《戰國策.齊策一》。春秋時期,一次齊國大夫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自己國盛兵強,瞧不起齊國。一看晏嬰既矮又丑,便有些傲慢地問:"你們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為什么派你這樣的人來?"晏嬰回答說:"大王您錯了,我們齊國人才濟濟,走在路上肩靠肩,腳碰腳,揚起衣袖就能擋云遮日,一起揮灑汗水就好比下雨一樣,為何說沒有人了呢?不過我們齊國有個規定,能干而體面的使臣,出訪上等國家,去拜見德高望重的國君,而像我這樣的人,只能派訪到您這里來了。"楚王本想嘲弄晏嬰,結果反被對方奚落一頓,非常尷尬。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很多、很擁擠。
成語的故事14
這個典故見唐朝詩人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庭》。"宋.張世南《游宦紀聞》中說:"云南南面的一個國家,舉國上下都崇尚佛教,有犯罪異地處死刑的人,趕往寺中,抱佛腳悔過,官府便可赦免他所犯的罪。"
現在人們常說: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用這個典故比喻事先不作任何準備,臨急才倉皇補救。
成語的故事15
【釋義】樂:特別喜愛。疲:疲倦。
成語的意思是指樂于此道,不知疲倦。
【用法】形容對某一事物特別愛好,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下》:“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成語故事】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饑荒。劉秀加入綠林起義軍,以恢復漢制為號召,取得了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力量逐漸壯大。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即漢光武帝。后來他又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厭倦了戰爭,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功夫改革弊政,廢除苛法,精簡官吏,安定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統治期間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漢朝又強盛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劉秀到六十多歲還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宮。他一般不談軍事,但對經史義理方面的事卻很感興趣,不僅自己潛心研究,還時常召集公卿良將高談闊論,直至深夜仍興致不減。太子見父皇如此勤勉,便勸諫道:“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但愿從此您能熙養精神,優游安寧。”劉秀聽罷搖搖頭說:“我很高興這樣,并不因此而感到疲勞!
“云臺二十八將”
東漢永平三年,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思念光武中興功臣,于是命人畫二十八將于南宮云臺閣。其中,以鄧禹為首,其次為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馮異、王霸、朱佑、耿純等,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成語的故事15篇】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的成語12-14
成語的成語故事12-13
成語的故事08-18
成語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12-13
成語請君入甕的故事12-13
成語曲高和寡的故事12-10
成語指鹿為馬的故事09-14
成語的故事(15篇)12-22
坐享其成的成語故事12-19
強弩之末的成語故事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