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高職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
摘要:合作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法學教育要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就需要采取多種合作教育的形式,譬如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合作開展教學活動、面向實踐單位開展在職培訓等。針對高職法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合作教育是高職法律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高職法學教育;合作教育模式;實踐教學
一、合作教育
最早的合作教育產生于20世紀初的英國和美國。合作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帶有很深的實用主義的烙印。合作教育的基本精神可概括為:
1.它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學習與工作相互轉換的方式,部分地解決了個人發展需要與社會需要協調一致的問題,從而為人類社會最終全面解決這個問題,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2.它給予人的發展新的解釋,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下,人的發展決不僅僅是智力發展和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是智力和體力、理論與實踐、精神與人格、自我和社會合作精神的全面和均衡的發展。同時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法。
3.它比較充分地利用了社會為人的發展所提供的各種教育資源。這種利用既表現為利用學校的師資和各種教育設施,也表現為利用社會為學生可能提供的工作和實踐機會。
二、高職法學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
(一)職業特色不明顯
在我國,職業教育依然處在探索時期,大多數高職院校起步較晚,辦學經驗相對不足,高職院校本來應該具有的職業特色不夠明顯。 尤其是高職法學教育與旅游、餐飲、機械等職業教育相比職業特色難以突出。從當前高職法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國內并沒有多少經驗和信息可以借鑒交流。另外,我國高職法學教育目標定位是為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高級法律專業人才培養助手這個層次上,這種做法或多或少限制了我國的高職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掛起鉤來。
(二)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它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知識,而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校期間只能通過學習和實訓這一環節來完成。學生對所掌握的學科基礎理論要通過實踐,反復運用,消化和吸收,從而增強對基礎理論的運用能力。高職法律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比其他高職院校更加難以開展。一部分實踐教學可以在學院內部完成,但多數必須深入到司法實際部門。現實中,司法部門的實際工作,多數是學生難以完成,甚至是不能介入的。 因此,檢察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課堂講授、教師主導的模式。
(三)法律職業就業的門檻提高,造成學生就業難
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國家整合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三種職業的職業資格考試實行三考合一,這種統一國家司法考試不僅有利于建立我國法律職業準入制度,而且有助于在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問建立起制度上的連接點,這對法學教育而言尤其具有意義。行業院校多屬于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業部門學校,因屬于行業部門開辦,是“企業手中的教育”,高職法學教育主要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法律輔助人員等職業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專業的行業特色明顯。然而,這些專業的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是按照職業人員要求的,政法機關需要的是能很快通過司法考試經培訓后能夠勝任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工作的職業人才。這種情況迫使高職法學教育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
(四)“雙師型”人才的缺乏
“雙師型”教師不但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豐富的教學方法經驗,還具有豐富的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歷和經驗,有較強的運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現實政策導向、教師實際待遇、具體崗位編制等一系列原因,高職院校還不能把更多的具備雙師型要求的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目前,高職法律院校的許多“雙師型”教師,其專業技術職稱多是通過參加各種考試而取得的。如一些教師雖然通過了全國司法考試,但沒有或不能取得律師執業證書。這樣的“雙師型” 教師,其實質仍然是具備大量法律專業理論知識而缺少實踐經驗的“傳統型”教師。另一部分從實際部門調人學校的教師,由于進入教育崗位后一直沒能再參加司法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原有的實踐工作經驗也會與現實逐步脫節。
三、突破制約,開展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針對上述情況,近年來高職法律院校根據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法律隊伍人才需求狀況,明確了辦學思路。那就是,抓住發展機遇,確立走國內校際聯合、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聘請行業能手、面向實踐部門開展在職培訓等合作教育之路。
(一)國內校際合作辦學模式
為了搶占法律人才的培養市場,提高法學教育質量。許多高職法律院校積極尋找國內教育合作伙伴,廣泛集聚優質教學資源和優質生源,以提高法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利用雙方各自的資源優勢,開展大專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初步實現了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均分、共同發展的目標,從而使高職法律院校建設成效的提高成為可能。
(二)利用“資源”優勢,創建與實踐部門合作的“聯合培訓”模式
各高職法律院校多是行業辦學,均承擔著行業干警的教育培訓任務。將各級政法機關中精通法學理論、熟悉政法業務、辦案經驗豐富的專家和骨干,聘為兼職教師,建立師資庫,每次培訓隨時抽調,有效地保證了培訓質量。根據培訓的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共同開發培訓課程。在實施政法干警培訓的同時,還可將具有較高學歷和發展潛力的年輕教師,安排到基層政法機關鍛煉,參與辦案,積累實踐經驗,加快培養。
(三)專業設置特色化,教學方法實踐化
高職法律院校按照社會職業需求來設置專業,保證人才供求對路;在教材開發與課程設置方面,擺脫學科教育系統性、完整性的束縛,跨越普通學校課程設置的框架,按照不同專業崗位切實需要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開發針對性強、綜合性合理的課程。按照國家專業設置標準,結合實際,開設并形成適合法律從業需要、符合法律人才培養、具有法學教育特色的專業和學科體系。為了增強課堂效果,加強學生理解,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大力推廣案例式教學,選擇典型案件進行深入剖析,組織觀摩法庭進行講課。各專業不僅有學以致用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且有適應崗位要求的技能訓練體系。
(四)大力開展實習基地教育
法律職業是一項社會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社會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因此,針對學生日后將從事的法律工作,不同的專業具體的實踐訓練方法也不盡相同。偵查、法律服務、監所管理、司法行政等各項工作,應加強對其分析、判斷、訊問和推理等基本能力的訓練。而檢察、審判和律師工作等需要加強代理及談判、罪錯矯正、調解、思想教育等各項專業實踐技能的訓練。要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證處、監獄、公安機關等工作部門經常密切聯系,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每年的實習活動要有明確的實習行動指南,實習組織方式,實習生與實習基地之問的關系,學術顧問,實習顧問等,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四、合作教育實踐的啟示與思考
通過嘗試多種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有如下深刻體會:
(一)合作教育是高職法律院?沙掷m發展的有效模式
因為高職法律院校通常具有辦學規模小、專業設置面窄、教育教學人力資源專門化程度高、遷移性差、利用率低的劣勢,要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站穩腳跟并超前引領,高職法律院校必須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正確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與辦學方向,揚長避短,并注意充分發揮法律院校專業人力資源的集聚效應,吸引中外學校、企業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此贏得發展的機遇和發展的空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可以說,合作教育是高職法律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二)適應人才需求是高職法律院校合作教育的堅實基礎
高職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各行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高職法律院校的發展取決于法律行業的人才需求現實和前景,學校確定的專業規格、能力標準必須符合法律行業的實際要求。如果不顧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變化,“因廟設神”,有什么師資和設備就開什么專業,什么專業最易開辦就辦什么專業,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出現同類型學校專業重復建設,趨同性低水平競爭激烈,從而導致生源不足和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
(三)資源共享是人才質量的可靠保障
高職法學教育實行合作辦學,不僅可以廣泛集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還可以通過市場調節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合作雙方充分共享優質資源,從而達到合作培養高職人才,提高人才質量的目的。如校際之間合作,可以按各校比較優勢設置市場需要專業,互聘互派專業教師任教,進行錯位競爭,軟、硬件資源共享,物流、人流、信息流交換,從而盤活各,F有高職教育資源存量,以各校局部優勢換取合作雙方的整體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最大化,從而解決高職法學教育實踐裝備不足、師資匱乏、圖書資料等基本辦學條件不足的問題。
(四)按市場規律運作是實現合作教育的重要前提
市場規律運作的前提是合作雙方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均分、風險共擔;國內外的經驗證明,“互惠互利、良性互動”是建立健康、穩定的合作關系的普遍原則。
參考文獻:
[1]Kennent G.Ryder著.李東松譯.合作教育的社會及教育根源[J].產學合作教育,1997,(4).
[2]吳巖,張煉.產學研合作解決高職發展瓶頸問題(C].第三次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材料匯編,2004,(2)
[3]閔敢.司法警官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c].中國職業教育網.2010-03-30.
[4]楊金土.校企合作是辦出高職特色的重要條件[J].高等職業教育信息,2001,(5)
【探討高職法律院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思考11-16
高職院校藝術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1-24
淺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12-12
高職院校生產實習模式改革的探討論文03-06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模式探討12-10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討12-09
創新型高職英語教育模式的初步探討12-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