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動詞后詞性問題探討的論文
摘 要:
用變換分析法把“v+在+處所/時間詞”分化為兩類句式,得出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呈現的處所”的句式中的“在”是介詞,而表示“動作的趨向、位移的終點”的句式中的“在”,則由于受前面動詞指向義的影響而虛化為助詞。
關鍵詞:
在 介詞 助詞
關于“在”字問題,從1957年王還《說“在”》及1987年朱德熙《在黑板上寫字及其相關句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各種關于“在”字的研究層出不窮。對于處在動詞之后的“在”字究竟是什么詞性,爭論不休,主要觀點有:
1.“在”與后面的時間、處所詞語,構成介詞短語,在動詞后一同作動詞的補語,大多數學者持這種觀點。
2.“在”字直接和前面的動詞結合作謂語,后面的時間、地點詞語作賓語,“在”仍為介詞,只是動介結構作謂語(以朱德熙、胡裕樹為代表)[1][2]。
3.“在”與動詞是中國論文聯盟
論文聯盟 一個詞,總體詞性是動詞,“在”是動詞后綴(邢福義為代表)[3]。
4.“在”依附在動詞后,是一個“指向助詞”,要分清“在”的詞性,最根本的還是要確定“在”字究竟是前附,還是后附,時間、處所詞究竟作動詞的賓語還是“在”的賓語,即“v+在+np”的結構問題[4]。
有學者根據語音的停頓及漢語的音律節拍得出有的“在”前附,有的“在”后附,“在”字起了平衡音律節拍的作用,“在”之前的音節數小于或等于“在”之后的音節數則前附,反之則后附。筆者認為語音的自然規律恐怕很難作為判斷“在”字詞性的標準,正因為“漢語是十分講究韻律節拍的”[4],我們誦讀時,把語音停頓自然地放在了符合我們心理要求的比較平穩、勻稱的節拍上,這一點通讀成語時表現得最為明顯,我們習慣于“2/2”節拍,所以把“3/1”節拍的“一衣帶/水”,也讀成“一衣/帶水”,但是卻并不能因此把“一衣帶水”的結構劃成“2/2”式。同理,“他躲在屋里”和“他暈倒在地,不省人事”的區分,也不能根據語音的停頓劃分,只能把它作為判斷結構的一個輔證。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主張對動詞后的“在”進行兩分處理。“在”在動詞后的句式,根據語義特征及變換分析,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v+在+處所”主要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呈現的處所,這類‘在+處所’可以變換到動詞前”[5],變換前后意義不發生改變。如:
a.表示狀態呈現、動作持續的處所
他躺在床上→他在床上躺著
淚流在臉上→淚在臉上流著
我呆在家里→我在家里呆著
b.表示動作進行或發生地處所或時間的
戰士們浴血奮戰在戰場上→戰士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
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居住
出生在一九八一年→(在)一九八一年出生
a中“→”前面動詞的“持續”義在后面句子中體現在動態助詞“著”上,a、b兩組句子變換前后意義不變。我們不能因誦讀時,語音停頓在“在”字之后,或在“在”字后可以加上“了”字,就斷定“在”前附于動詞。因為在上述句式中“在+處所時間”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動詞前后,所以“在”只能是以介詞身份與處所/時間詞語組成介詞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或補語來修飾限制動詞。如果“在+處所/時間詞”在動詞前以介詞短語的身份出現,同樣的短語出現在動詞后則要和動詞黏附一起作謂語,豈不是很荒謬?
另一類是“v+在+處所”主要表示“動作的趨向、位移的終點”[5],這類句式有的“在”可以用“到”來替換。如:
陽光照在湖面上→陽光照到湖面上
他坐在了地上→他坐到了地上
即使不能用“到”來替換,也暗含“趨向”或者說是“指向”的語義特征。如:
夕陽斜在西邊天上→?夕陽斜到西邊天上
摔倒在地→?摔倒到地
這些“在”字起了引導動詞指向處所的作用,這與殘存了“存在”義的介詞“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這類句式中的動詞之后的“在+處所”不能移動到動詞前,這也表明此類句中的“在”與上一類不是同一類型。所以,這類句式中的“在”和“到”“向”甚至“自”等詞相同,是與前面的動詞黏附在一起,共同作謂語,而后面的處所/時間詞語則是作為賓語而出現的。
那么此時“在”究竟是介詞、助詞還是動詞后綴呢?動詞與介詞結合為動補短語共同作謂語似乎不太合理,因為介詞主要是起標記、引進作用,“依附在實詞或短語前面共同構成‘介詞短語’,整體主要修飾、補充謂詞性詞語”,用在動詞后作補語不常見甚至說沒有,所以“在”不可能是介詞。此類句中的“在”原本與第一類的“在”一樣,都是由動詞“存在”義虛化而成的起標記、引進作用的介詞,但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在”受到前面的動詞“趨向”“位移”意義的同化,使得“在”同“到”一樣有了方向感,從而也使“在”字語法化為意義更加虛空帶有“趨向”意義的虛詞,而能出現在動詞后面黏附于動詞的除了趨向動詞,就是助詞。顯然,“在”與“來、去、起來、上來、下去”等方向明確的趨向動詞不同,它所表達的微弱的指向義是由前面的動詞賦予的,它本身不具任何方向感,只有與有方向性的動詞結合時,它才表達“方向”這一附加語義,但是它與助詞一樣都是附著到實詞、句子或短語上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因此,筆者同意吳守華等人的觀點,把“在”定性為“指向助詞”或“趨向助詞”[6]。
綜上所述,雖然都是“v+在+處所/時間”句式,但動詞后“在”的詞性卻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發生了分化,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呈現的處所”的句式中,“在+處所”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變換到動詞前而整個句子意思不發生改變的句式中的“在”字仍然是介詞;而表示“動作的趨向、位移的終點”、其中有的“在”可以用“到”來替換,并且動詞之后的“在+處所”不能移動到動詞前的這類句式中的“在”字,則發生了質的改變,進一步虛化成了帶有微弱“趨向”義的助詞,我們稱之為“指向助詞”或“趨向助詞”。
注 釋:
[1]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2]胡裕樹:《現代漢語(重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邢福義:《現代漢語(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4]李美仙,覃麗紅:《關于動詞后面“在”》,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王一平:《介詞短語“在+處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條件和限制》,語文建設,1999年第5期。
【動詞后詞性問題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探討論文03-02
探討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論文(精選10篇)11-08
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04-15
論文附錄,致謝后04-15
論文查重后論文修改方法03-21
論文答辯問題歸納04-15
酒店成本管理問題探析論文04-08
職稱論文答辯問題09-21
對三農問題的思考論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