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論文寫作技巧
關于語文的論文寫作技巧有哪些呢?掌握語文論文寫作技巧有利于撰寫優秀的畢業論文。
一、語文論文的文體特點
語文教學論文,是以語文教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論文。
就語體學的分類而言,語文教學論文屬于科學研究論文的范疇。但是教學論文與一般的科研論文、學術論文又有所不同。學術論文可以是純理論、純學術的研究;而教學論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理論性之外,還應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因為“教學”本身是一個實踐活動。比如,就漢語語音問題來說,用音位學理論來分析現代漢語語音成分,分析單元音a及韻母ia,ai,ian中的a有什么不同,zhi和zi中的元音的發音特點如何,這樣的語文論文屬學術論文;而分析漢語拼音怎樣教,有介音(韻頭)的音節是三拼法好還是兩拼法好,兩拼法中是“聲韻”相拼(如j+ian)好還是“聲介合母/后隨成分”相拼 (如ji+an)好等等,這樣的語文論文屬語文教學論文。又如,研究句式是語法學方面的語文論文,研究句子在中小學怎樣教則是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不能只是理論分析,而應該有具有充分說服力的實踐性材料來加以證明,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它應該對人們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
這就是說,教學論文與一般學術論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實踐性,是針對教學實踐來寫的論文。
教學論文雖然來自教學實踐,是對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煉,但教學論文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總結。
語文教學論文與教學總結屬于兩個不同的文體范圍。前者屬科學研究論文范疇,后者屬工作報告范疇。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點。
教學總結是對某個教學階段、某個教學范圍中教學工作情況的總結,它的內容主要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說明。教學論文則是一種理論聯系實踐的文體,它除了具有實踐的說明之外,還應該有理論的分析和一些學術性的探討.當然,教學論文是在總結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因此,它與教學總結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好的教學總結經過加工和提煉就可以成為一篇教學論文。但從文體上說,二者畢竟有區別。教學總結中當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論的探討,但這不是必需的;教學論文則必須具有理論的探討,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為理論,必須以規律的總結和提煉為目的,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學實踐作法的表述上。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認為寫語文教學論文首先要把握住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既注重實踐性,又注重理論性和學術性。既要以教學實踐為基礎,總結實踐經驗(包括自己的,或別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礎上運用有關的理論(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語言學理論等等)加以分析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歸納出帶規律性的東西;而這些規律又要能對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這一點,就難以寫好語文教學論文,要么只闡述某種觀點,不提出有現實針對性的實踐依據,泛泛而論,不解決實際問題;要么只說自己怎么做怎么教,不分析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認真研究的地方,這就和一般的教學工作總結沒有什么不同。
二、語文論文的研究視野
寫語文論文,可以寫也就是說可以研究的東西很多,研究的題目也可大可小。大到研究語文教學的原則理論,小到研究一篇課文甚至一句話、一個字詞的讀法教法。研究題目的大小,本身并不決定文章的優劣,大題目不見得好,小題目也不見得不好,關鍵在于自己的研究是否有針對性,分析是否深入,總結出的規律是否有指導意義。
從目前語文教學研究情況看,語文論文中針對教材和教法的具體問題進行研究的情況比較多,比如某一篇課文如何教,某一類課文如何教,識字課如何教,拼音課如何教,作文課如何教,看圖學文課如何教……等等。有一些“傳統課文”(中小學都有)人們研究了幾十年,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教法。這一類的問題我們當然還可以再研究.因為教法本身是一門富有活力的藝術,而不是死板的模式。一個高水平的教師教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針對不同的學生,他的教法絕對不會是一樣的。因此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具體環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們可以針對人們還沒有注意到的具體環境、具體情況再進行研究,提出不同于別人的見解。
不過,如果我們研究的眼光只盯住教材中某一課、某一類課文、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這樣就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圍,不容易找到有突破性、創新性價值的研究題目,寫出的語文論文就往往會缺乏新意,難得有獨到的見解。因此,我們應該把視野再擴大一些,從傳統研究中著重對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開去,尋找新的研究范圍、研究題目的語文論文。比如說,我們 寫語文教學論文的思路可以向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一個是課程方面的語文論文,即對課程設置、課程性質目的、課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人們在基礎教育即小學、中學階段都要學語文課。解放前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解放以后叫“語文”。語文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為什么要學語文、教語文,怎樣教、怎樣學才算達到這門課的目的,這些問題雖然專家們已經談論甚至爭論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個教語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呂叔湘先生說:“我認為每一個做教學工作的人必須首先認清他教的是什么。”語文教師每天教的“語文”究竟是什么?這門課究竟應該讓學生學些什么,學會什么?這樣的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很多有識之士都指出過,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的語文課教學是不成功的。呂叔湘曾說:“講到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首先我們肯定它有問題……教學時間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呂先生這話是20年前講的,現在的情況也未必有多大好轉。只要看看目前社會公民的總體文化水平、語文水平的低下(商店、報刊、電視,到處寫錯字,讀錯字,到處是不通的句子,學校中很多老師說不了普通話,板書極糟……),就可以知道學校語文教學從總體來說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失敗的。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學三大弊病,其中之一是讀書作文不是為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而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一點不僅沒有改變,而且是愈演愈烈.從這個角度看,語文教學的成敗問題,自然也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本身的問題,它還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和限制。不過,就語文教學自身而言,如何正確認識這門課的性質和功能,從而自覺自主地(而不是僅僅為完成上面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去上好這門課程,這里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拿葉圣陶先生的觀點來說,語文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縣.語文課和語文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導和培養學生學會使用這個工具.有的學生從小學讀到中學畢業,發電報不會擬電報稿,十個字八個字可以說清楚的用了二三十個字還說不清楚,這就是沒掌握好這個人生日用的工具.從教的這一面檢查,就是語文課或語文老師還沒有盡到職責。語文課既然是“幫助”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那么如何“幫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時代不同(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總體素質,經濟文化環境等不同),教師“幫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這個問題上比專家教授更有發言權,很可以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東西來,充實甚至改寫我們目前的語文課程教學法理論。
當然,涉及課程性質目的等方面的問題,是比較大的問題,把語文課的性質、目的任務作為研究題目甚至語文教學論文的題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不可能人人都來做這樣的大題目。但是,如果我們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題目與這些大問題聯系起來,雖然是微觀的研究,但卻包含宏觀的思考,這樣的研究,就可能站得高一些,分析問題說得透一些。
另一個是教語方面的語文論文,即對教師教育教學用語的研究。教語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規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為講授教材、體現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載體,與教材教法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師范院校都開設有各科教學法課。除了講授一些教學理論、課程性質等問題之外,著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關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課。這門課本應是最具有針對性、最實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課,可惜它的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從師范院校畢業出來教書的老師,沒有幾個承認是從這門課學會教法的。造成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過去這門課往往脫離實際。
這些年來,人們日益注重到對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教學語言的研究。實踐證明,離開了對教學語言的研究,教學法的研究是難以深入的,F在國家教委已正式下達文件,把教師口語作為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必修課列入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在語文教學研究中,過去對教材研究較多,對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對“教語”,過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后的語文教學研究中,必然會形成“教材.教法.教語”這樣的新格局。其中“教語”的研究基本上是剛開墾的生荒地,語文教師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來。
教學語言的研究范圍是寬廣的。比如:教學語言作為一種語體,它有什么特征?它與一般口語有什么不同?教師口語中課堂語言和課下語言有什么不同?中學階段或小學階段教師口語分別有什么共性特征?對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使用的教師口語有什么區別?這些區別與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有什么關系?課堂教學中導入語、講授語、提問語、交談語等有什么特點?等等.結合地區特點,我們還可以研究對落后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教學時使用教師口語的具體情況,在雙語教學情況下教師口語的使用情況,以及在落后地區如何提高教師自身口語水平等問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方面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很多問題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我們的研究就可以不步人后塵,不人云亦云,甚至可以發前人所未發,開拓新領域,發現新問題,總結新規律,提供新經驗。
三、語文論文的實踐基礎
語文教學論文是教學研究的成果體現,教學研究是語文教學論文的實踐基礎,不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寫出像樣的語文教學論文來。教學有兩種:常規式的教學和試驗性、改革性的教學。只進行常規式的教學,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寫教學總結,即使勉強寫成教學論文,也往往是沒有創見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學中認真進行一些試驗和改革,才會給教學論文提供具有獨到之處的鮮活素材,才有可能寫成有創見、高水平的教學論文。如果平素在教學中缺乏獨到的思考、獨到的作法,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老生常談,泛泛而論,無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個自身受教育的問題。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學、再受教育。按照現代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一個人在社會立足應該終生受教育,讀到大學畢業、研究生、博士后畢業,也還要繼續受教育。繼續教育、終生教育是世界大趨勢,是時代的特點。但從中國國情來說,尤其從我們所處的落后地區的條件來說,國家和社會不可能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在職進修,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教師,時時處處注意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不間斷地堅持教學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的最好途徑。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學創作,不可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因此在平素的教學中就要做研究、寫文章的有心人。平時教有所得,要勤動筆記錄在案。日積月累,自然會形成某個觀點,體悟到某個規律,形成某個經驗,慢慢就會自然地找到寫文章的題目。確定了研究的題目之后,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確自己研究的這個問題別人研究過沒有,結論是什么,要盡量多找有關的文章、著作來看看,對自己會有所啟發。凡是參考過的文獻,應在白己文章后面列出書名和篇名。這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治學態度。在文章的寫法上,同樣也要體現這種態度,力求做到樸實平易。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寫學術論文要平易、平易,第三個還是平易……”
語文教學論文題目的確定,與平素研究的課題自然是相關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時的研究課題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寫語文論文時的題目最好不要過大,它是把自己平時研究范圍之內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個問題寫出來。比如教語問題,如果把它作為平時研究的題目,那么不管是教語方面的活材料(口頭實踐材料)、死材料(著作、文章中已經刊登的有關論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寫文章時,可以只從里邊選擇一個點來做文章.這就是說,研究題目無妨大一些,便于擴大視野;論文題目則最好小一些,便于論述深入。小題目如果寫得深入、寫得充實,也可以成為大文章;反之大題目如果沒有東西裝,也會寫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知識擴展:語文論文范文
題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摘要:閱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活動之一,同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在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上,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的,教師通過對范文的講解與訓練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長此以往,就使閱讀課堂缺少了學生思維活躍的氛圍,久而久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積極創造性,同時也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了他們潛能的發展,把閱讀教學變成是一種“死讀書”的課堂。那么,針對這種不健康的閱讀教學現象,從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閱讀能力等方面,談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思考;個性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梢,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的過程是學生的腦、眼和思維積極互動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理解和自主學習,往往比從課文中獲得的東西更重要。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從而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閱讀教學也是如此,當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小學生剛剛進入校園生活,開始接觸正規的學習制度和內容,能否對閱讀產生興趣,在很大的一部分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的。因此,在閱讀教學前,教師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閱讀的狀態。只有這樣,當學生腦海中帶著求知的欲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就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當然,閱讀教學課堂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外讀物中尋求答案,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
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如何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首先在教學的課堂上,要充分重視“讀”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閱讀教學的本質是“讀”,這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特別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教會學生情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讀”來培養語感和感悟力。并通過大量閱讀來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閱讀教學是一個多主體的互動過程,是學生、教師、閱讀材料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角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且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學生在閱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在閱讀中不斷有所發現,讀出新意。
三、激發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閱讀是學生腦、心、嘴三者并用的復雜的學習過程,獨立閱讀、情感領悟更是閱讀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主動積極的進行思維的發散訓練,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內容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加深理解、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文章中優美語言,還可以體會作者的寫作心情,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多數教師都是用課堂文章的分析取代了學生的閱讀時間,這是對學生極大的不尊重,違背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課程中,要讓學生更多的進行情感體驗。語文閱讀教學本身就是學生、文本、教師的多方互動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能否實現,這是一堂閱讀課是否成功的衡量標準,同時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所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的閱讀時間還給學生,當然,把課堂交還學生不代表可以任由學生亂發揮,老師要及時發揮自己主導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把握正確的方向,給出合理化的建議,真正地做到“高于學生之上,融于學生之中”。
四、豐富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課堂的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書讀的興趣。然而,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上,由于教師對課本上文章的精講精讀,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認而然也就不會再去課外找書讀,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使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所以,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滿足于課本上的閱讀要求,而是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在豐富自己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審美的樂趣,開拓思路,同時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有很多方法,這需要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探索,才能在眾多的方法中尋找到最適合本校的方法和途徑。小學語文閱讀只有教師不斷的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語感,提高言語的表達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書育人,2005,(01):60-61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才智,2008,(06).613
【語文論文寫作技巧】相關文章:
語文論文的選題及寫作技巧03-19
語文教學論文寫作技巧12-05
論文寫作技巧303-12
關于論文寫作技巧11-19
常見論文寫作技巧11-14
研究論文的寫作技巧03-29
論文寫作技巧分享11-16
法學論文寫作技巧03-07
論文寫作技巧201712-04
論文的寫作技巧詳解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