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中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提綱
內容提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它借助語言,以知識為中介來實現,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數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幼兒數學活動中,幼兒所能接受的數學知識著實很有限的,然而在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成人對幼兒所著意啟迪的思維能對幼兒日后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長期積極的效應。過去側重在數學知識的準備,忽視思維能力的訓練,這對孩子的后續學習不利。因此,幼兒教師應重視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基于這一發展方向,筆者根據從事幼教工作三年來的體會和一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思考,闡述了自己對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幼兒思維能力的初步探索,以期通過論述,引出更多的"玉"來。
具體從三大方面論述了這一觀點:
1、置情設疑,激發興趣,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
2、表象結合,尋找聯系,引導幼兒思維的發展。
3、活動體驗,鼓勵探索,開發幼兒思維的潛力。
關鍵字:數學活動 幼兒思維 培養
淺談數學活動中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它借助語言,以知識為中介來實現,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數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把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列入“科學”領域,在幼兒數學活動中,幼兒所能接受的數學知識著實很有限的,然而在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成人對幼兒所著意啟迪的思維能對幼兒日后的學習和成長起著長期積極的效應。我們過去側重在數學知識的準備,忽視思維能力的訓練,這對孩子的后續學習不利,因此在大班的數學活動中不能只關注幼兒的數字運算,而應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因此,幼兒教師應重視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一、置情設疑,激發興趣,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
幼兒的情感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們對新奇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容易被不尋常的現象和內容所吸引。由于數學是抽象性知識,缺乏能引起幼兒興趣的有利條件,數學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如果選擇不恰當,容易造成活動氣氛枯燥乏味的現象,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育方法和組織形式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教師首先要“投其所好”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兒的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疑問和驚奇最容易激發幼兒產生認識世界的精神動力。例如:在學習6的組成時,我改變以往只給幼兒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而是提供具有多種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類”的方法學習數的組成,具體做法是:提供6個圖形塊,具有三種不同的特征:顏色不同(如5個黃,1個綠),大小不同(3個大,3個。,形狀不同(4個三角形,2個圓形),讓幼兒轉換角度進行分內類,引導幼兒分別按大小分,按形狀分,按顏色分。由于活動內容增加了思維的難度,改變了以往教師先示范、講解、演示的做法,而是讓幼兒操作探索在前,讓幼兒學得更加深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激發求知、探索的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應從培養幼兒多維角度思考問題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各種教學方案,引導幼兒從非“常態”的角度進行多角度思考,尋求多種解決方法。例如:在“自編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中,我們設計一個“改題”活動,即教師指定三個不相關的數1、3、5,允許幼兒改動一個數,并做出相關四道題來。幼兒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改動最小的一個數使其編出相關四道題來,成為2、3、5,有的改變大數,使其成為1、3、4。這兩種屬順向思維gip有的是改變大數為小數,使之成為1、3、2,這種思維是逆向思維的。在改題過程中,幼兒動腦筋思考,不斷想出與別人不一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枯燥為有趣,變被動為主動,使幼兒愛學、會學、渴望學,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思維的新方法,提高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表象結合,尋找聯系,引導幼兒思維的發展。
數學的本質在于抽象,幼兒的抽象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而必須是建立在具體經驗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要創設條件,引導幼兒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形成數學知識結構相互間的聯系,增加思考的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促進幼兒多向思維能力的發展。
1、引導幼兒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思維活動是以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中介,即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去把握和理解被感知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自己的內在規律。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誘導幼兒發現數學各知識間的內在規律,如:引導幼兒擺弄卡片,發現角的多少決定形的不同的內在規律;在分合操作中發現互補與互換的規律……,讓幼兒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是邊、角、形,數之間是多少與相同的關系,為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知識基礎。
2、建立實物--數字之間的聯系。幼兒思維特點是直覺性、形象性向抽象性思維發展的。而數學知識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幼兒建立實物—表象—數字之間的聯系,使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例如:在進行加減運算等教學中,我們讓幼兒先進行具體實物的分合操作,在此基礎上進行看圖編應用題,最后進行符號層次伯運算,即書寫出內在聯系的,按一定的規律排列成算式。這樣的教學過程既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聯系性強,又能擴大幼兒的思維活動。
三、活動體驗,鼓勵探索,開發幼兒思維的潛力。
對于幼兒思維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因此,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各種創造性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親手感知、親自體驗,自我探索,在頭腦中構建知識,在實踐中發揮思維的創造性。
1、巧用生活實例,喚起幼兒的想象。
英國物理學家鐸爾說過:“有了精確的實驗和觀察作為研究的依據,想象就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師。”這句話說明了想象與科學創造的關系。一切創造性活動離開了想象就無法實現。因此,在活動中喚起幼兒的想象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創造性活動“圖形娃娃變魔術”,讓幼兒按圖形的形狀為依據進行想象添畫,并將每個圖形添畫成不一樣的物品:有的幼兒將圓形添畫成娃娃的臉、汽車輪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畫成電視機、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畫成雨傘、樹、燈、圍巾等等。在實踐探索中,幼兒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進行創造性活動,即加深了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又促進了幼兒想象及創新求異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2、引導幼兒多角度操作,啟發幼兒探索的思維。
教師為幼兒提供多角度的操作材料,啟發幼兒主動探索,找出操作材料的不同特征,然后按材料特征上的不同進行操作,這也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如:中班分類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日用品,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發現各種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啟發幼兒按到的不同點進行分類:如按功能屬性分時,幼兒將積木、布娃娃歸成一類(玩具類);按物品用途分時,將鉛筆尺子、書歸為一類(學習用具);按事物的把手和手套、腳和襪子歸在一起等。
3、進行操作比較,提升幼兒思維的發展。
操作比較是通過對兩個或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在數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種操作方法。比較是思維的一個過程,是對物體之間在某些屬性上建立關系的過程。操作比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等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認識“四邊形”,教師提供給每位幼兒印好的三個圖形(方形、長方形、梯形),讓幼兒給圖形的一條邊描一種顏色,并點數每個圖形有幾條邊,再用點子在圖形中間表示出邊的數量。幼兒在這三個圖形中間都是畫四個點子,就意識到了四邊形的共同特征;接著組織幼兒,進行分析歸納:“這三個圖形的邊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幼兒結合自己的感知體驗,很快發現:“這三個圖形都有四條邊。”最后教師引導概括:“它們都是四邊形,四邊形都有四條邊。”這樣,幼兒通過操作比較,發現圖形的共同特征,既有利于幼兒形成新知識經驗,又能進一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4、引導知識的遷移,挖掘思維的深度。
幼兒認識了基本概念和規律,我們要讓幼兒把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說,要把靜態的、平面的知識,變成一種動態的、立體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的認知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一方面,把這一類數學問題遷移到另一類數學問題。如比較皮球、乒乓球、玻璃球之間存在著傳遞關系,皮球大于乒乓球,乒乓球大于玻璃球,那么,皮球一定大于玻璃球,遷移到數之間的關系,3大于2大于1,那么3大于1;另一方面,從數學問題遷移到生活中的問題:妞妞家比力力家離幼兒園遠,力力家比玲玲家離幼兒園遠,那么妞妞家一定比玲玲家離幼兒園遠。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也應用于生活實踐。前蘇聯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從激發幼兒興趣入手,把握住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幫助幼兒建立數學知識結構間的聯系,通過靈活多樣的體驗活動,擴大幼兒的思維角度,喚起幼兒的想象,才能激發創造性的思維的火花,為幼兒插上創造的翅膀。
【數學活動中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數學課堂中思維能力的培養11-20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12-05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2-12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03-25
淺談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02-06
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培養12-12
探討培養職校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想法12-06
教學中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11-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