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背醪脚囵B(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具體抓了以下幾方面。一、抓一個“補”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補”就是給不完整的題目補條件、補問題,使其成為一步或兩步計算的應用題。補條件、補問題的練習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從條件出發(fā)來考慮問題和從問題出發(fā)來考慮條件的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如:小明家養(yǎng)了18 只小雞,9 只大雞,?要求學生根據條件分析數(shù)量關系,補充問題。有的學生說:“小雞18 只是部分數(shù),大雞9 只是另一部分數(shù),可補求總數(shù)的問題!边@時教師再問:“還可補充什么問題呢?”有的學生說:“小雞的只數(shù)和大雞的只數(shù)相比,小雞的只數(shù)是大數(shù),大雞的只數(shù)是小數(shù),可補出相差的問題。”還有的說:“小雞的只數(shù)和大雞的只數(shù)相比,大雞的只數(shù)是一倍數(shù),小雞的只數(shù)是幾倍數(shù),可補求倍數(shù)的問題。”這種由條件補充問題的過程正是綜合的過程。
又如:,黑兔有3 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這題缺少什么條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白兔的只數(shù)和黑兔的只數(shù)),黑兔的只數(shù)已知道了,必須補上白兔的只數(shù)。
這種由問題想條件的過程是分析過程。教師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由條件補出問題,由問題補出條件,不僅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二、抓一個“比”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比”就是比較。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蓖ㄟ^比較,我們可以把相似、相近的應用題知識區(qū)別開來,找出它們的差異,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兩道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如第二冊88 頁例7 :
①有紅花9 朵,黃花6 朵,黃花比紅花少幾朵?
②有紅花9朵,黃花比紅花少3 朵,黃花有幾朵?
先引導學生通過題面觀察、比較答出:兩題中有一個條件是相同的,即紅花9朵,另一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再讓學生結合直觀圖,觀察兩題有何相同與異同的地方:①題里的第二個條件就是②題里的問題;①題里的問題在②題里變成了條件。因此,解題時應根據條件和問題確立解答方法。最后再從結構比較兩題:從條件看,都是已知紅花多、黃花少,多的紅花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題①是求黃花比紅花少幾朵,要從紅花里去掉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黃花比紅花少的部分,即“9 - 6 = 3(朵)”。題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從紅花的部分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就是紅花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也是黃花的朵數(shù),即“9 - 3 = 6(朵)”。
這樣的觀察、比較,使學生對兩類應用題的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更加明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三、抓一個“畫”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畫”就是用直觀圖形把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形象的表示出來。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豐富的表象,教師給予抽象、概括,學生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從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養(yǎng)。如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時,題“左邊有8朵紅花,右邊有3朵黃花,一共有幾朵花?”首先在黑板左邊用紅粉筆畫出8朵紅花,讓學生觀察,在黑板右邊用黃粉筆畫上3朵黃花,引導學生看黑板說意思:“左邊8朵紅花,右邊3朵黃花”,這樣使學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
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一共有幾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畫”出的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即應用題。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這樣根據題意和已建立起來的表象,聯(lián)系加法的含義,分析數(shù)量關系,學生很容易說出“要求一共有幾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來,用加法計算,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個“問”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問”就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1、抓住關鍵句子,進行判斷推理訓練:①蘋果比梨多5個,誰多?(蘋果多)蘋果可分為哪兩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樣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個,誰多?(南瓜多)南瓜可分為哪兩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樣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兩例,第一問是引導學生依據“比多”、“比少”應用題知識直接作出判斷第二問是依據作出的判斷,推論出多的數(shù)中可以分為哪兩部分,這種練習方式,既強化了低年級應用題的重點與難點,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提出連續(xù)性問題,進行判斷、推理訓練如,二年級有28人,要開展課外活動,平均分成4個組,每組有多少人?①這題說了件什么事?告訴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②求每組的人數(shù),實際應當求什么?(把總人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③把總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
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樣列式呢?(28÷ 4)。這4個小問題的設計旨在揭示算式“28÷ 4”的由來,學生回答的過程是一個判斷、推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解決了問題(列出算式28÷ 4),而且受到判斷、推理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路,展現(xiàn)推理過程。讓學生在經常地訓練中掌握判斷、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夠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五、抓一個“說”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系統(tǒng)性
“說”就是說題意、說思路、說策略。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要會正確列式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將題意、思路、策略充分“說”出,培養(yǎng)其思維的條理性、系統(tǒng)性。如:果園里有蘋果樹250 棵,梨樹比蘋果樹少50 棵,梨樹和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導學生說清題意:題中告訴的一個條件是蘋果樹250 棵,另一個條件是梨樹比蘋果樹少50 棵,問題是求梨樹與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
2、引導學生說思路: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必須知道梨樹的棵數(shù)和蘋果樹的棵樹,蘋果樹的棵數(shù)是已知的,應先求出梨樹的棵樹。這樣的思路明確了,解題策略就出現(xiàn)了。
3、說列式:梨樹棵數(shù)為:250 -50 = 200(棵),蘋果樹與梨樹一共有的棵數(shù):250 + 200 = 450(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說明思維決定著語言的表達,反過來語言又促進思維的發(fā)展,使思維更加條理。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說題意、說思路、說策略,有利于學生理解應用題結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
六、抓一個“變”字,初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變”就是變換條件、變換問題。它可訓練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說明問題實質,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敏捷。如“有紅氣球6個,有黃氣球24 個,共有多少個氣球?可變?yōu)椋孩儆屑t氣球6個,黃氣球比紅氣球多18 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②有黃氣球24 個,紅氣球比黃氣球少18 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③有紅氣球6個,比黃氣球少18 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④有黃氣球24 個,比紅氣球多18 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⑤有紅氣球6 個,黃氣球的個數(shù)是紅氣球的4 倍,共有多少個氣球?⑥有黃氣球24 個,黃氣球的個數(shù)是紅氣球的4 倍,共有多少個氣球?盡管條件敘述形式變了,但其黃氣球、紅氣球的數(shù)量關系是一樣的。這種變換形式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問題的結構和解法上,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總之,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采取多種形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05-25
淺談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論文(精選9篇)06-14
淺談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08-23
籃球教學中籃球意識的培養(yǎng)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