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教育狀況調研報告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教育 師承教育 調查 人才培養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師承教育是中醫傳統培養人才的重要形式,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了進一步了解師承教育現狀,我們對國家級名老中醫及其學術繼承人和相關醫療工作者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研究,希望通過研究分析為《中醫藥臨床人才師承制培養立法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和建議。
師承教育是中醫傳統培養人才的重要形式,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師承名師,學習老一輩中醫學家獨特的經驗和診療技巧,通過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授心傳,個別指導,逐步縮短成才周期。古往今來,師承教育培養出一批批中醫大師。隨著學院教育的蓬勃發展和中醫大師的相繼去世,中醫人才出現了危機。為了提高培養中醫人才質量和水平,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措施,如啟動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搶救、《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考試辦法》等。1990年經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決定為全國500名著名專家配備學術繼承人。為了進一步了解師承教育現狀,我們對國家級名老中醫及其學術主要繼承人和相關醫療工作者等進行了跟蹤調查。
1調查情況
1. 1調查對象及內容
主要由五部分組成:第一,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四批國家級名老中醫為對象,調查名老中醫本人及所帶學術團隊的基本情況。第二,以國家級名老中醫所帶高徒為對象,調查其師承基本情況(包括經過高徒培養,成為國家級名老中醫)。第三,以當地評選的省級名中醫為調查對象,調查其接受教育的基本情況。第四,以有師承學員(或名老中醫所帶高徒)工作的醫院管理者為對象,調查管理者對其崗位的評價以及對師承工作的建議。第五,以畢業于醫類院校并工作五年以上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從業人員為對象,調查其從業的一些基本情況及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98份,收回498份,有效率100%。其中國家名老中醫20人;名老中醫高徒78人,省級名醫48人,中醫醫療機構管理人員30人,中醫醫療機構醫療工作人員322人。
1. 2調查方式
本調查采用了資料查詢與整理、問卷調查、座談會、訪談等形式。
2結果與分析
2. 1國家名老中醫對師承教育的認識與建議
調查發現,院校教育是現在新成長起來的名中醫的主要受教育方式,但師承教育對他們成長影響較大。在對20名國家級名老中醫的調查中發現,選擇影響較大的受教育方式中,院校教育占80%,師承教育占85%。結合他們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他們的初學中醫的形式95%是院校教育,但是,他們中85%都有過跟師經歷?梢,在院校教育的沖擊下,師承教育依然是名醫成才的重要途徑。此外名老中醫認為培養真正的中醫人才需要采用的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的結合是最適合中醫藥發展需要的教育方式。
在座談會和個別訪談中,名醫都一致認可師承教育,認為師承教育對繼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有重要的意義。劉柏齡教授通過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帶徒的事例說明師承教育在中醫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楊宗孟教授認為這種培養方式應該繼續下去,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師承教育可以早臨床、早實踐,避免了重理論輕實踐院校教育弊端。中醫藥臨床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學習。中醫院校畢業的學生,往往出現有較高的醫學理論,但臨床機會少,缺乏實踐經驗。師承教育通過跟師臨診,提前接觸臨床,把理論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領會和掌握。
2. 2名老中醫高徒時師承教育的認識與建議
在對78名國家級名老中醫高徒的調查中發現,他們認為師承教育最好模式是“一帶一”。最佳時間是從院校畢業后從事段時間臨床再進行師承教育。師承教育是‘對一的傳承,這樣有利于完整地收集名師臨床經驗。在問及“您認為師承教育最好的模式”時,66.67%受試者選擇“一帶一”,可見高徒都希望能完整地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但這種“師徒授受,獨立傳承”的模式將導致新的情況,即可對繼承名老中醫經驗和學術思想發揮積極的作用,但存在局限,不利于學術交流和融合。在座談時也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所以與院校教育的結合和跟師時機也是師承制有效開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問及“您認為師承教育入師學習的最佳時間”時,有53. 85%受試者選擇了“院校畢業從事一段時間臨床”。
在對民間師承的認可方面,有53. 85%的高徒對師承范圍的理解是“不僅局限在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應該普遍實行師承教育,包括民間中醫師承”。民間存在一大批優秀中醫人才,而民間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是師承。如果沒有很好地繼承,對中醫的發展是很大的損失。據鄧鐵濤在2003年香山科學會議上保守估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全國有5萬個民間的真正中醫師雖然行醫已經十多年二十年,但也不能再開業坐診看病。幾千年中,中醫的傳承教育模式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醫人才,如20世紀初我國就有中醫80萬人,遠遠超過現在以院校教育為主培養的27萬中醫師人數”。
2. 3省級名老中醫對師承教育的認識與建議
省級名中醫共調查了48人,他們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年齡集中在50歲到70歲之間,是在文革前后經歷院校教育,有較高的學歷,也是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下的成功典范。中醫師承教育,應該遵守立足臨床、精熟經典、名師指點、教研相長等中醫成才特有規律的原則,在學習名師具體診療經驗的同時,還要繼承名師運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學術思想與學術作風。這些觀點得了省名醫的認同,在問及“您認為師承教育的最好方式”時,57. 14%的省名中醫選擇隨師臨床,21. 43%的選擇“研習經典”?梢娕R床磨練與經典研修的配套與互動是師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同樣體現著中醫的繼承。
完善的實施規范是師承教育的重要保障。在調查“您認為目前師承教育需要完善的是什么”時,有78. 57%的省名醫選擇“實施規范”。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好的機制和制度保障,師承教育容易走向形式化。在座談中一些人提出新型的中醫師承應該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中醫辨證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為宗旨,堅持理論和實踐能力雙重考核標準,增強他們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促使他們有能力從個別病案的診療思維和效果中總結經驗和方法。
2. 4中醫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對師承教育的評價
我們對中醫醫療機構中有經過高徒培養的中醫師的10家醫院進行了調查,共調查了30個管理者,包括院長、主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和醫務科長。此調查主要圍繞對比的方式展開。調查顯示,經過師承教育的人員,其科研能力、門診量都與沒有相關經歷的人有提高,與其中本人未經過師承教育之前有提高,知識結構也更為合理。同時,師承教育提高的不僅是醫療技能,還有師承者的整體文化水平。如人文底蘊和醫德醫風,人文底蘊是指具有深厚的中國古代哲學、文學、易學、天文歷法、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促進了他們的“悟性”,跟師的耳濡目染,也不斷提高了他們的人文底蘊,并且逐步形成了醫家德高的風范。人文底蘊和醫德醫風在調查數據中都顯示有明顯提高。
2. 5中醫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對中醫師承教育的認識
此次調查選取66家二甲級以上中醫院,共發放調查問卷322份,內容分成對中醫學的認識、中醫臨床狀態和師承教育三個部分。在“什么是中醫特色”的三個問題中,對特色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少部分認同”或“不認同”的占14. 29 %,對特色是辨證論治“少部分認同”或“不認同”的占8.28%,說明在中醫從業人員中,還有一部分人是在不信任中醫的前提下從事中醫的。鄧鐵濤說,要繼承和發展中醫,就一定要培養“鐵桿中醫”,即立足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上,既善于繼承又勇于創新的人才。
在有關中醫臨床狀態的調查中顯示,西醫的診斷方法、臨床用藥在中醫從業人員的臨床中占有著一定的比例。對在臨床診治疾病時,是否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治療,是否按中醫辨證思維處方用藥,是否用實驗室檢測結果代替中醫四診,是否先西藥后中藥治療,是否只用西藥方法治療或只用中醫方法治療,還是用中醫和西醫兩種方法治療等問題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對問題的回答比較分散。對西醫診療的部分依賴,反應出部分中醫從業人員對中醫學臨床技能上的不足。
在有關教育方式的調查中,對“您認為按目前的中醫教育體系培養的中醫師合格嗎”的回答,認為“完全合格”的占14. 29%。絕大部分合格占14. 29%,基本合格的占28. 57 %,少部分合格的占28. 57 %,根本不合格的占14. 29 %。說明作為已有5年醫療工作經歷的中醫臨床人員,已從自身臨床上的不足意識到與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方式有關系,并表現出對師承教育的期盼。在對“您認為哪種教育方式更適應當今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的回答中,有64. 29%選答了和師承教育有關的選項。
3基本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師承教育是是培養高級中醫臨床型人才的重要形式,需完善師承機制與健全法制并重。
(2)師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補充,需師承教育與學院教育并舉。
(3)師承教育是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到選擇適當的從師時機和充足的跟師時間的有機結合。
(4)師承教育是中醫特色與優勢的體現,需學臨床與讀經典并重。
(5)師承教育是繼承和搶救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重要手段,需醫德醫風與人文素養齊抓。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中醫師承教育狀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中醫師承教育知識觀分析論文03-17
淺談現代中醫美容的發展狀況11-17
中醫教育論文11-29
中醫傳承模式下的當代中醫教育論文03-19
中醫教育論文 15篇11-30
論中醫藥進社區與中醫藥教育11-16
中醫藥教育的美學觀念11-16
淺談病證結合中醫教育05-06
試論獨立學院學生狀況及教育對策1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