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聯”行事—對聯與言語行為理論
論文關鍵詞:對聯 言語行為 以“聯”行事
論文摘要:歷來時聯被定性為文字筆墨游戲、文學樣式、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等,這些觀點大都是從丈學、美學、民俗學等角度進行審視。對聯是一種對稱、簡短、詩性的言語行為模式,對聯的使用實質上是:以“聯”行事,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和執行特定的施事行為。對聯的使用遵循了“言語求美策略”,是形式美和實用美的統一。
在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言行一致”,實際上是把“言”與“行”當成兩個對立的范疇,而在語言學界則是把二者統一成“言語行為”。它源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Austin )的言語行為理論,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說話就是做事” ( to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即認為說話人就是通過說話來做事。同時,說話人實施了三個言語行為:言事行為(1o-cutionary act ),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 ),成事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施事行為是奧斯汀理論構建的核心,即說話人旨在通過話語實施某個交際目的或者執行某個特定功能的行為。
對聯指的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它由上下兩部分字數相等、內容相連、相互對仗、結構相同、平仄相協、語意相關的句子組成。對聯可以分為春聯、喜慶聯、行業聯、挽聯、勸勉聯等,其功能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出歌頌、揭露、諷喻、褒貶、勸勉、哀挽、慶賀等強大的社會語用功能。筆者認為對聯的使用實質上是:以“聯”行事,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和執行特定的施事行為。比如許多學校的教室里可以看到這樣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以“聯”行事,老師用對聯作為交際的媒介來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國家大事”。
一、以“聯”行事的理解
在以“聯”行事的言語交際過程中,聯語往往表示兩個語義層面:一是句法機構明確表示出來的句法意義(即字面意義);二是隱藏在字面意義后面的隱含意義(即言外之意)。
1.字面意義。例如: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在1955年金秋時節,路過蘭州時,聽取政法部門匯報完一個案件之后,認為此案處理不當,建議重新調查,并揮毫題了一副對聯:“提高警惕,肅清一切特務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個好人”。此聯按字面意義就可以理解,即實施了一個表達命令或建議功能的言語行為。
2.上下文語境對意義的明朗。比如:“庭前花未發;閣下李先生”。如果把后一句單獨地抽出來,那么,它所表示的命題就是不確定的,既可以表達“尊稱為閣下的李先生”,也可以表達“樓閣下的李樹先開了花”,由此產生了歧義,但如果聯系上下文,放在“庭前花未發”一句之后,它自然就只有一種解釋:表示“樓閣下的李樹先開了花”。
3.社會語境下才能確定意義。例如:1940年夏秋之際,陳毅率新四軍一部挺進蘇北,在黃橋、姜堰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為了團結各界人士抗日,他拜訪了當地愛國老人韓國鈞。韓曾兩任江蘇省長,并一度兼領督軍,對軍閥混戰深惡痛絕,但對共產黨能否真正捐棄前嫌與國某黨真誠合作尚存疑慮。韓出于試探,誦一上聯(帶有明顯交際目的的言語活動,讓陳毅對出下聯):“陳韓陳韓,分二層含二心!标愋χ鴮Φ:“誰說我們分二層含二心?請聽下聯:國共國共,同一國共一天”。陳毅知道這是一語雙關,“層”關“陳”,“含”關“韓”,這是從字面上理解的第一步,馬上,他聯系到上面提到的當時的形勢和語境,從而推斷出韓國鈞是在有意試探國共合作的可能性。這就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語境及其說話人雙方的背景知識由話語的表層含義推導出其深層含義。
二、以“聯”行事遵循了“言語求美策略”
“言語求美策略”,指的是為實現美化言語活動的需要,說話人主動或被動使用某種手段和策略。人們在一切言語行為和言語活動中,總要從實用和審美雙重價值選擇某個言語表達實體。審美和實用即言語美的兩個基本品性:一方面說話人在恰當的語境中選擇了恰當的話語,即話語的安排既適合社會背景又適合語篇背景(上下語、上下文);另一方面說話人在語言形式上選擇了優美的音韻和適當的節奏,選擇了符合形式法則的言語表達實體。由于對聯短小精悍的形制,音韻和諧的節律,整齊對稱的美感,集欣賞性、實用性于一體,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以“聯”行事正是“言語求美律”的體現,是言語美和語言美的統一。關于對聯形式美的討論比比皆是,為節省篇幅,本文不再贅述。
如何遵循對聯的實用美呢?在婚慶、壽辰、喪葬和開業等各種情境場合中恰當地使用聯語來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就是遵循這一原則。例如春聯最忌諱用哀傷悲慘的語句;壽聯的撰寫應根據壽者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經歷、事跡等行文;喪葬對聯應注意逝者的性別、職業、年齡等;廣告聯應揣摩顧客心理,同時使之通俗易懂,簡練,朗朗上口。例如,1982年春節期間,時任河北省省長的李爾重贈給清潔工一副對聯:“清潔人,清潔心,清清潔潔新世界;光明地,光明路,光光明明光新天”。李爾重就考慮到了清潔工的職業特色、文化水平等相關因素,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他的贊美之情。
我們也經?吹秸Z用失誤的例子,例如某銀行和某保險公司聯合印制并準備向群眾派送這樣的廣告春聯:“存款有備無患:保險轉危為安”。一個“患”和一個“!弊郑迷谶^春節時是很不吉利的,語境下不符合人們心理,恐怕沒有哪一戶人家愿領取甚至掛在大門上。
再如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卷也有這樣一道試題,給出上聯,要求對出下聯:“掃千年舊習”,據說有一個學生對出這樣的下聯:“樹火化新風”,“火化”很明顯不符合過年喜慶、吉祥的語境,該生違反了“言語求美策略”中的“實用美”,即在適當的時間、場合說了不適當的話語。使用“樹一代新風”或“奏一曲新歌”等就比較恰當。
三、結語
將對聯定性為文字筆墨游戲、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等,這樣的定義不夠準確,也不夠全面。筆者認為,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審視對聯,即以“聯”行事,更能揭示出對聯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強大的交際和實用功能。對聯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體現了國人獨特的言語行為模式,是“言”與“行”的統一,往往傳達出特定的交際意圖和語用功能。對聯的使用是“言語求美策略”的體現。本文的發現只是研究的一個起點,在今后的對聯研究中,更應注重從文化和語用的角度去補充和豐富對聯的理論和實踐發展。
【以“聯”行事—對聯與言語行為理論】相關文章:
談追溯言語行為理論08-03
初探間接言語行為理論08-03
談言語行為理論新認識08-02
從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看08-03
論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創新08-03
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08-03
論言語行為理論對會話語篇中“沉默”的解釋08-03
語言哲學視閾談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