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態文明的論文
論文摘要: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工業文明導致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觀,我國嚴重的生態危機需要生態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和諧發展中。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論文論文關鍵詞:生態文明;人與自然關系;生態倫理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工業文明導致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觀,它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和諧發展中。它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構建和諧社會不僅僅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還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
一、基于生態危機的反思要求人類做出新的文明選擇
。ㄒ唬┤伺c自然的關系反映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v觀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征服自然的變化,相應地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諸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是人類歷經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類文明形態。反思人類發展史,雖然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文明的腳步卻是以自然為人類工具進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
在遠古時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須匍匐在蒼穹之下,在自然的風雨中尋找最起碼的生活條件。人對自然物的圖騰崇拜,是對不可戰勝的大自然的頂禮膜拜。在農耕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上是和諧的。雖然人類也不斷向自然索取,但在整個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在總體上還沒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調節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沒有發生紊亂,生態環境也沒有失去平衡。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標志著人類步入工業文明時代。在這個時代,工業文明極大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是,工業文明人們所崇尚的世界觀與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兒提出的“人要駕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機械論思想。其誤導人類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應運用各門科學去發現、認識、研究以至征服它們,以期向它們無限索取來滿足人類日益擴大的物欲。于是,人類大量地毫無顧忌地開采資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質,以追求利潤而不考慮后果和長遠影響。在工業社會,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活動范圍已擴張到全球的各個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層,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層空間,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并極大地提高了認識自然和改變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劇膨脹,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和諧。當前大規模的、無序的人類活動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結構,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地球生態系統的演變路徑和方向,對人類生存安全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梢,傳統的工業文明是一種物質至上、經濟活動高于一切的文明。
。ǘ┤蚧纳鷳B危機要求人類做出新的文明?選擇?
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大規模的征服自然的時代,對自然認識的深化,在加快了人類對自然索取的同時,也使人類產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為哲學,人類儼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誠然,工業文明的興起,使整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僅僅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生產力水平遠遠超過了以往社會生產力的總和,但是,工業化在給世界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物種每日都在減少,許多城市的空氣質量惡化,保護地球的臭氧層變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整個地球的大氣層形成溫室效應……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從中世紀末期起,全世界各先進國家的歷史是追求物質財富的歷史,它的價值觀念及美學意識和倫理觀念都是和增加物質財富聯在一起的!痹谶@樣的背景下,一些先哲們開始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省,20世紀6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興起與蓬勃發展,可以說是人類發展觀的一次質的飛躍,它既是劃時代的發展觀,又是嶄新的世界觀、文明觀和自然觀,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社會繁榮背后的人與自然沖突,對傳統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續發展觀提出了挑戰。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102位國家首腦出席了這次“地球高峰會議”,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它標志可持續發展觀被全球持不同發展理念的各類規矩所普遍認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人類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同時,生態倫理也應運而生了。
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而生態倫理強調的卻是自然與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權利,強調人在地球這樣一個巨大的有機生態系統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傳統道德相比,這是一種全新的道德觀念,利奧波德在其《沙鄉年鑒》中提出,必須重新確定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人類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統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194自然是包孕萬有、化生萬物的無限存在,人類永遠都是一種有限的存在者,盡管人類追求無限,也就是說有限性是人類的本體論特征,而追求無限是人類的價值論特征。在本體論上有限的存在者卻想凌駕于本體論上無限的自然之上,這是人類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類的生存家園,但大自然才是人類的生存之根。本體論上有限的人類必須重回大自然的懷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園。人類雖是地球生物共同體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劍永遠高懸于人類的頭頂之上!盀樽叱錾鷳B危機,人類必須根本改變文明的發展方向,即改變資本主義方向和工業主義方向。資本主義物欲的無止境膨脹推動著人們無止境的追求經濟增長,無止境的經濟增長要求無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貪欲是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人類不應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應追求正確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比缃,環境惡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顯地表明了工業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類做出新的文明選擇。
二、我國嚴重的生態危機需要生態文明的化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經濟總量的快速增加,滿足人們必要的物質要求,便成了當時最緊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務。我國改革開放29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相對過剩的經濟替代了過去的短缺經濟,全國人民總體上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為此,基于物質短缺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相對減少,而由其他因素引發的社會問題則相對較多,特別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尤為突出。我們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較高、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維系人們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還是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都相對短缺,如人均礦物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資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據記載,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由于長江兩岸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1998年,我國長江中下游洪水泛濫,損失巨大。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沙塵暴天氣,幾十年來愈演愈烈,20世紀60年代出現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從2000年春天起,我國西北東部、東北西南部、華北北部多次出現大風揚塵和沙塵暴天氣。 2011年1月至4月,我國共出現11次沙塵天氣過程,涉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江淮和長江中下游共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給農業生產、交通運輸、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這些都源于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北方一些地區過度開墾荒地,草原地帶過度放牧,農灌區過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導致大面積的草場沙化,大量的農田被沙漠吞蝕,防風林帶枯萎死亡而失去涵養水分、保護表土的功能。在資源方面,我國的過度消耗是驚人的。2003年,中國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鋼鐵,30%的煤炭,25%的鋁。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國的 4.3倍,是日本的11.5倍。
同時,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還在加劇,每年沙漠化土地達到3460平方公里,相當于每年損失掉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大江大河輸沙量增加,河水變渾,河床抬高,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我國生態建設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這一矛盾在今后一個時期將會更加突出。無數事實證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更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不能繼續走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而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而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文明,就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基礎和首要任務。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寧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直接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問題,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有助于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認識社會的發展水平,認識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因此,xx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是當代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相結合的理念,使我們更明確了人類的現實困境和擺脫困境的出路,以彌合并化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三、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ㄒ唬┛茖W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在地球上耕耘勞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饒養育了人類文明。然而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人類社會開始了惡性發展。從18世紀初到20世紀末,工業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飛猛進中已經達到了它的頂點,工農業的發展早已突破了增長的極限,科技的進步也基本上達到了極大放飛人類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沒有始終給人類社會帶來福音,它如同一柄“達摩克利斯利劍”正高懸在人類的頭頂。人類一方面竭盡全力地攫取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人類在拼命地制造種類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復雜的各種廢棄物。人類的活動已經破壞了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使整個地球陷入了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危機。F?卡特在《表土與人類文明》中寫道:“文明之所以會在孕育這些文明的故鄉衰落,主要是由于人們糟;蛘邭牧藥椭祟惏l展文明的環境”。根據著名的“羅馬俱樂部”預測,如果人類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現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將會在21世紀中后期的某一天,耗盡最后一滴石油,經濟增長將戛然而止,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馬克思、恩格斯是較早反思并科學認識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圣者,他們一方面歡呼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另一方面又把批判這個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會和新的文明形態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恩格斯毫不客氣地抨擊人類的幼稚和狂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人類發展到今天,應該而且已有能力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從深層次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看到,雖然現代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但人始終是自然環境的產物,人的生存、繁衍、發展,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與能量。人與自然應始終保持共存共榮關系。
。ǘ┤祟惻c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
人是生命的存在體,自然生態也是作為“生命存在體”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態具有自身不斷進化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人作為客觀現實世界的一員,其生命狀態與自然生態的生命狀態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生態的死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的衰竭。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應當是一種生命維系的關系。基于這種認識,著名學者施韋茲和萊昂波特創立了“生態倫理學”,他們認為生命是自然界的偉大創造,對人類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給予極大尊重,那種“將生命分為價值高的(人的生命價值)和價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價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應該將“善”的觀念加以擴展,應當從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類來認知人們行為的正誤,把善的觀念擴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維護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穩定性的行為,就應是正當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種倫理理論如果不包括人影響自然的行為規范,不確認人和生態是一種特別親密、生死攸關的關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倫理理論。因此,應當用生命的紐帶把人與自然有機聯系起來,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運轉視做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要求。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人類應該成為這個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類的奴隸,不是為人類而誕生的,它們理應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只注意人類自然利益而關心生態平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確立一種新型的倫理體系,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堅持反對“人類沙文主義”。不僅承認人的價值,而且要承認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價值;不僅承認人類的權利,而且要承認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權利?此茮]有感覺的樹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權利。它們的價值和權利不是根據對人類有用無用確定的,而是作為一種自然界的平衡鏈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類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氣和營養,因此,人類決不應凌駕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互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統治”自然,勢必人為破壞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瓦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人類與生態都將遭受滅頂之災。
。ㄈ┥鷳B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自然是人類之本、人類之根,是人類的起點與歸宿。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的發展相和諧的思想,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的本原性和諧的向往和追求。15生態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觀念是全球生態環境系統整體觀念和系統中諸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因此,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然的角度說,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平等,即人與自然的平等、當代人之間的平等、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人與自然的平等意味著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不僅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還要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因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約束和反作用。所以人類必須摒棄過去那種“人類在自然之上”、“人類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觀念,保護好大自然,使人與自然平等相處。當代人之間的平等、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資源和環境是屬于全人類的,當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資源和環境。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為代價維持其經濟發展。并且當代人也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子孫后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也就是說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應該既關心人,又關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攜手,生物與非生物的共進,過去與現在的統一,現在與未來的對話,時間與空間的協調。在維護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又維護自然的平衡,確保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所以,生態文明是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議文明生態校園規劃與校園綠化的生態論文11-17
生態文明素養畢業論文提綱03-17
生態經濟專業論文提綱02-20
生態學大學論文03-23
生態學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11-20
生態經濟專業論文提綱模板10-05
生態學教學模式論文02-28
高等林業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02-19
河道治理生態護坡技術分析論文11-23
- 生態文明建設的議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