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幾點教學嘗試
“新課標”的制訂和實施,是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新起點,是由傳統課程體系向現代課程體系轉化的標志。在內容結構、課程目標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更是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解讀“新課標”結合“新教材”,教師的教學任務就一目了然:“將素質教育慣穿于教學之中,使學生學到對終生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對新課程的不斷探索與學習,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作為新課程實施的實踐者?偨Y以下幾點教學嘗試方法以便和大家探討。一、做好教學準備
做好教學準備是獲得課堂最佳效果的關鍵。最關鍵的是備學生、備方法。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環境,為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做好準備。其次要備學生現有的地理基礎知識,知己知彼方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而恰當的教學方法又是提高地理課堂效果的途徑。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挑戰欲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刺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
二、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根本。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開放”與“封閉”、“創新”與“保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地理教師與其它各學科教師一樣,首先應樹立新時期的地理教育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思考的時間。不僅要傳授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及與當今社會聯系比較密切的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教育。
三、構建學習新摸式
傳統教學中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方式逐漸由被動接受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轉變。因此,教師必須在充分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會貫通,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及時轉變思想,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發展,作為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構建“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合作競爭”的學習新模式。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喚起學生深層需要的教學方式,是在學習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它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及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了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處理好兩個關系
這兩個關系就是: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之間、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之間的關系。過去的課程“過于注重地理知識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成為課程唯一追求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養成,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的第一任務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使課程在“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積極主動的情感態度”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三方面,均衡地發揮作用。其功能在于“培養人”、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結合”,簡而言之,更加注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所以對于地理能力的理解其實就是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和發現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而地理技能是學習地理知識與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地圖運用技能、地圖分析技能、地理圖表的繪制技能、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地理觀察儀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學具的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因而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教支配學,學無條件的服從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就走向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五、把課堂“還給”學生
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開展“研究型”教學是把課堂還于學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為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整節課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新課標下的幾點教學嘗試】相關文章:
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教學嘗試03-27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嘗試11-19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幾點嘗試12-01
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幾點嘗試02-26
我在作文訓練中的幾點嘗試03-10
淺談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物理教學12-04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02-20
實施《新課標英語》后的幾點體會論文01-11
新課程下初中美術情境教學的嘗試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