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梁實秋文學批評思想淵源初探
論文摘要:粱實秋文學批評的思想淵源是以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為主導,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響。同時,他的文學批評思想又與西方古典主義思想相契合,尤其是白璧德思想的影響。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粱實秋;文學批評;思想淵源
梁實秋文學批評思想的形成和成熟經歷了一個特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其分界點是清華畢業留美學習。學術界很多人認為其文學批評思想的形成應該是以在美留學師從白璧德的影響為主,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個表象,其思想淵源應該上溯其留美求學之前,即傳統思想的形成是其思想內涵中的主導。
一、以中為軸
梁實秋作為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身上有著濃郁的傳統氣息,對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始終抱著頗為欣賞的態度,對于舊有傳統的尊重和現有秩序的肯定,構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個基本特點。他對于儒學思想和程朱理學思想有獨特的情懷,這從他一直留戀緬懷黃塵漫天、灰暗陳舊的文化古城北京,而對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十里洋場上海始終懷著一種格格不入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到了晚年,梁實秋沉溺在佛理之中,遁跡空門,但他卻不象一般人那樣借助佛理消極對待人生,而是更加熱情地執著人生,滯戀人生。他讀經談禪,更多的是作為對自己人生哲學的一項補充。他試圖應用禪理的氛圍而在自己的心境中造成一片適應自然、恬淡清靜的世界。在梁實秋的觀念世界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據著主導,使梁實秋在文學觀念上也深受其影響。
(一)儒家思想的影響
梁實秋曾說:“儒家的倫理學說,我認為至今仍是大致不錯的,可惜我們民族還沒有能充分發揮儒家的倫理。”…儒家的傳統思想在很早以前其實就已經對梁實秋產生了影響,他出生于傳統的中國家庭,父輩和周圍社會對他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后來梁實秋才會發出如此的感概。在梁實秋的思想里除了受到儒家固守道德思想影響外,儒家“心”的思想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孟子提出了他的人性觀——“仁,人心也。人皆有心,失卻本心,求其放心,推廣此心”。孟子所提倡的“心”,實際上包含了四層意思:第一,任何一個人都有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道德精神的主體,具有普遍性;第二,人人都有心,而本心則是指仁、義、禮、智、信之心,如果失去了這些,那么人就會出現差別,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倫理道德;第三,每個人都要有開闊之心,這是固定的善良之心;第四,人人都有善良道德之心,所以人們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而彼此相通,具有永恒性。孟子的人性論突顯了人心的普遍性、固定性和永恒性,這些觀點都被梁實秋巧妙地吸收到了他的文學批評體系中,成為其文學批評體系的主軸。
梁實秋在《文學批評辯》一文中就指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偉大作品的基礎,所以文學作品的偉大,無論其屬于什么時代或什么國土,完全可以在一個固定的標準之下衡量起來。這種‘固定的標準’就是‘常態的人性與常態的經驗’,便是文學批評的最后標準”。梁實秋對于文學批評的態度從儒家“心”的思想中得到了啟發并最終接受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觀點。因此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梁實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古典主義學者。
梁實秋在接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同時,還吸收了理學思想的精華。“性即理也,在心喚作性,在事喚作理”。朱熹將“性”與“理”結合在一起進行討論,即人性是隱跡在人的心中,而理則是隱藏在事物之中。所以,有的學者在研究朱熹思想時認為朱熹所論之理似乎帶有某種虛幻,實質上這是一種誤解。
理學思想強調和顯現“永恒的觀點”,所以他提出“蓋白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主義禮智之性矣”。這個觀點與儒家思想中所提出的人人皆有本心是一致的,只不過它更加強調其永恒性。梁實秋的文學批評思想可以說與上述理學思想是相一致的,他在文學批評觀里追求一種永恒的固定的人性,用這種永恒的觀念來建構他的批評體系。
另外,理學的代表程顥、程頤則提出“理是天下萬物要遵循而不可違反的,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也是社會的最高原則”。這種觀點為自然和社會制定了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人性,任何社會中人都不能突破這個規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理學家們非常注重對理性原則的研究和討論,試圖用它來統領一切。梁實秋曾在《文學的紀律》中說:“文學的力量,不在于開擴,而在于集中;不在于放縱,而在于節制。所謂節制的力量,就是以理性駕馭情感,以理性節制想象。”…梁實秋認為文學就要用一定的理性進行約束,用一定的規則來駕馭,這樣才不會背離它本身的軌道。理學思想在他的文學世界觀里起到了一種指引的作用,這種契合決不是偶然,而是梁實秋在他人生世界里所融人的主體思想,成為了后來他論戰、翻譯和學術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道家思想的影響
梁實秋的文學批評思想不僅吸收了儒家的主要思想,同時也從道家吸取了不少寶貴的東西。道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從表面上看似乎毫無任何牽連,但從深層卻能透視其本質內涵。這種思想被梁實秋吸收進他的思想體系中,使其思想更為深邃。
“西洋文學”有“古典的”與“浪漫的”兩大潮流,中國文學也有儒道兩大潮流。梁實秋認為中國文學應該是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共同作用,而且道家思想還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他的這種認識無疑提高了道家思想的地位,同時也看出道家思想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盡管他后來提出中國新文學運動第一件事情不是攻打“孔家店”,不是反對駢儷,而是嚴正的批評老莊思想,要使這種思想不要全盤占據了中國文學的領域,但是道家思想卻深深地植入了梁實秋的文學批評思想體系之中。
粱實秋的《雅舍雜文》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日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徑。”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梁實秋雖然沒有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而只是以一個淺顯的例子說明了要多行“無為”之舉才終會“無不為”,這種文學批評思想應用在雜文的寫作中,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展示了他的觀點主張。
梁實秋在進行文學批評時,他的思維方式與魯迅等人有鮮明的區別,他喜用婉轉卻能說明問題的具體事例來分析。他的散文中經常有流露出對生活飲食男女問題的看法,表面上是關心生活細節的體現,實質上其背后潛存著他對人生的看法。這種批評方式實際上就是受到了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重大影響,他借鑒這種思想來進行文學批評活動。當梁實秋吸收這種思想進入自己的批評體系時,他的文學批評變得可伸可屈,儒道相融讓他在自己的文學批評世界里有更堅實的基礎。
但是這種影響長期以來被學界忽視,大部分人將目光投向了梁實秋的老師白璧德對他的影響上,認為那才是他人生之中的轉折點。我個人認為:梁實秋在吸收白璧德的思想之前就已經深深奠定了古典的基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為了他文學批評的主軸;后來,又與西方古典主義思想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思想相契合形成了他最終的思想體系。
二、融西入體
梁實秋對于西方古典主義思想發生濃厚興趣是在他去美留學之后所產生的,在哈佛大學師從白璧德后,深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而這正與多年影響他的中國古典思想相契合。“我受他的影響不小,他使我踏上平實穩健的道路,我讀了他的書,上了他的課,突然感到他的見解平正通達,而且切中時弊。”從他的創作可以看出五四之前的梁實秋是一個浪漫主義者,而留美之后卻開始對古典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古典主義思想的影響
古典主義是在法國興起的一種文學思潮,它的悠久歷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柏拉圖時期,在歷史上,布瓦洛、高乃依和阿諾德等都是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的代表人物。古典主義思潮倡導以下幾種思想:一是追求理性,二是追求傳統,三是追求規則。因此,古典主義者大部分都有模仿的傾向,他們強調適當穩定而不過度,就象追捧中國古代中庸思想一樣講究分寸。其實,古典主義思潮在古希臘就已經有深刻的體現,亞里斯多德便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粱實秋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一文中曾講到:“亞里斯多德的文學批評是始終一貫的,因為他有固定的批評標準,其批評標準之所以能固定,因為他有哲學依據,并且他認定人性是普遍的,是有中心的。”梁實秋從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中找到了很多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契合的點,因為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是一個理論體系,于是梁實秋很容易借助其來構造自己的文學批評觀。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曾說:“詩傾向于帶普遍的事,而歷史則傾向于記載具體事件,所謂的‘帶普遍的事’指根據可然或必然的原則某一類人可能會說的話或會做的事。”亞里斯多德認為文學與歷史是有區別的,文學更具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帶有一定哲學意味的,他用可然律和必然律來建立他的體系,進一步來引出文學的本質。而他的這種思維方式被梁實秋借鑒過來構筑他的文學批評體系——帶有普遍性的人性體系。梁實秋在評價《詩學》時就有下列的說法:“所謂文學之模仿者,其對象乃普遍的永久的自然與人生,乃超于現象的真實;其方法乃創造的,想象的,默含的;一方面不同于寫實主義因其所模仿者乃理想而非現實,乃普遍之真理而非特殊之事跡;一方面又不同于浪漫主義,因其想象乃重理智的而非情感的,乃有約束的而非擴展的。”
《詩學》中所主張的追求普遍和理性規則都是后來梁實秋在自己文學批評觀中的主要觀點,這些與他的主軸思想不謀而合,尤其是哲學的體系規范使得梁實秋掌握了系統理論武器。然而對梁實秋影響最為直接的還應算是美國新人文主義思想主張者白璧德教授,他從體系上影響了年輕的梁實秋。
(二)白璧德思想的影響
梁實秋在美留學時開始接觸到白璧德,白璧德是美國的文學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批評家與美國生活》、《盧梭與浪漫主義》、《法國現代批評師》等,主要思想是新人文主義,主張“人的法則”,強調理性和道德等作用。白璧德深通梵文和中國古典文學,他用傳統文學的精義與西方體系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理論體系,造就了著名的文學批評大師艾略特等。在中國,梁實秋就是受他影響的一個代表。白璧德思想主要包含兩個理念:理性與道德。
白璧德認為通過文學的象征,可以透視“更高之意志”,對浪漫情感的宣泄,應有“內在的節制”,這種節制實際上就是用一種理性來控制情感的過度泛濫。梁實秋在后來寫的一篇文章《關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中這樣寫道:“我從此了解了什么叫做‘歷史的透視’,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價值之衡量需要顧到他在整個歷史上的地位,也還要注意到文藝之高度的嚴肅性。”梁實秋通過向白璧德先生求學并吸收了他關于節制的觀點,主張文學作品也應有理性的標準。在白璧德論述盧梭與浪漫主義的問題時提出了著名的人性二元論,即人性本身應該包含欲念和理智,并且理智應該控制一定的欲念,這與古典主義所倡導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處,但更多的是深刻和智慧。
另一方面,白璧德特別強調倫理道德。白璧德將自己正在謀略發展的觀點稱為亞里斯多德主義,而亞里斯多德一勞永逸地確立了應該指導道德實證主義者的原理。白璧德認為道德行動中的真理只有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判斷,用道德來衡量其價值,所以他在吸收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時尤其注重挖掘潛存在那些古典主義思想背后的傳統道德精華。梁實秋在文學批評標準的主張上提出:“我對文學的態度是道德的,不但反對‘唯美主義’,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甚至感覺到所謂‘藝術學’或‘美學’在一個文學批評家的修養上不是重要的。”…梁實秋的觀點很明確,重善輕美,道德是最重要的,而這觀點就是受到了白璧德思想觀念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影響是根本性的轉折,我個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梁實秋在美國西化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契合的表現,真正的本質還是隱藏在中國傳統中的那些思想內涵。
梁實秋就是在中、西思想影響之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批評理念和體系,這位被人稱為“不合時宜的文學批評家”在眾多觀點的指責下依然堅持自己獨特的原則和立場,令人敬佩。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梁實秋文學批評思想淵源初探】相關文章: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初探11-17
弗洛姆科技倫理思想初探11-16
孔子教育思想與知識管理初探論文03-31
初探《資本論》商品倫理思想02-20
衛視開辦“思想道德建設類”欄目初探12-02
從文學批評到文化研究12-12
關于文學批評對作者的影響03-27
新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11-19
中藥前胡的功效及應用淵源探析03-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