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學理論設計練習\組織教學
論文關鍵詞:自然分材教學 練習設計 分層
論文摘 要:利用自然分材教學理論組織教學,在教學的練習設計中注意層層遞進,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將“補讀生”和部分“小導師”以及“普讀生”與剩下的“小導師”組成另一種學習小組的優化分組方式,讓學生順勢而學,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自然分材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介紹
“自然分材教學”的理論是熊川武等教授提出的,即學習內容隨學生學力差異自然分化并指導學生研究和解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根據自然分材教學理論與相關實踐成果介紹,進行學生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有梯度;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隨機分成“補讀生”“普讀生”和“小導師”,他們通過對三類習題(下文提到的基礎性、發展性、拓展性題目)掌握的程度,自然分化,如果無法解決基礎性習題,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掌握的學生為“補讀生”;如果學生能靠自己的能力解決“發展性習題”,則為“普讀生”;“小導師”則是能順利解決三類題目,并能幫助其他學生學習的學生。這三者不是一成不變的,角色隨時會發生改變,如果補讀生在“小導師”的協助下,挑戰發展性練習成功的話,可以提升為本堂課的“普讀生”,而“普讀生”在“小導師”的指導下,解決拓展性習題的話,則躍升為“小導師”。
簡言之,教師提供學生“順勢為學”的學習氛圍。其旨在弱生上進、優生更優、全體學生齊發展。
從教學方法看,“自然分材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讓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這意味著學習任務由學生的學力等因素決定而不是人為分配,表現為誰學得快,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內容,知者先行;從教學形式看,突破了原有的講授模式,教學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從過去的“講師”變為循循善誘的“導師”,學生的學習形式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
二、利用自然分材教學,練習設計要滿足各類學生的發展需要
利用自然分材教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差異的存在,在設計練習時,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有層次、梯度,分層遞進。把設計的練習分成基礎練習、發展性練習和拓展性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獨立學習的要求。
1.基礎性練習,主要解決“補讀生”的學習問題
基礎性練習是指在例題、基本概念或基本方法講解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一些基礎的、單項的,與教學內容雷同的習題。這種習題,一般只是根據例題,通過改變數字、情境等,用同樣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想解決相關的問題,除了學習困難的補讀生學生外,大多學生只需依葫蘆畫瓢,答案便信手可得,這類題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簡單的,但卻是一切訓練的起點,只有將這類題目作為訓練的基礎,學生才能自然順利地過渡到接下來的發展性練習與拓展性中來。然而看似簡單的題目,一些學習相對薄弱的“補讀生”解答時并不非常順利,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因此,要留給補讀生足夠的思考及改正錯誤的空間,從而解決基礎性習題,必要時調動小導師幫助他們克服問題?傊,基礎性練習夯實全體學生學習基礎,教學手段的運用側重于解決“補讀生”層面的學習問題。
例如,在《三角形、梯形中位線定理的綜合運用》的教學設計中的基礎練習:
(1)證明:順次連結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若順次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 。
(3)若順次連結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 。
(4)若順次連結對角線 的四邊形各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練一練:
(1)順次連結矩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 。
(2)順次連結平行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 。
(3)順次連結等腰梯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 。
(4)順次連結菱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 。
(5)順次連結正方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 。
例題是證明任意四邊形的中點連成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通過問題得到了一些特殊的中點四邊形,然后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它的優點是能幫助一部分“補讀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補讀生”的學習成績,激發“補讀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檢測出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
2.發展性練習,解決“普讀生”及部分“補讀生”的發展需要
發展性練習能夠解決一些在具體情境下的問題或穿插些舊知的應用,是為了拓展性練習的鋪墊,主要提供“普讀生”能積極參與問題探索的練習需要。
3.拓展性練習,滿足全體小導師及部分普讀生的學習需要
拓展性練習建立在發展性練習的基礎上,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建構新的知識網絡,培養新舊知識整合能力,并能綜合運用新舊知識解答一些較難的實際問題。是幫助一部分普讀生躍升為小導師行列及全體小導師學習需要。它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學生對新舊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激起部分普讀生及小導師的學習熱情,并最終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提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利用自然分材教學,讓學生“順勢而學”
那么如何組織三類不同學習能力水平的學生均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能力提高呢?“有疑必問、有錯必改、有問必答、有困必扶”是自然分材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對學生的分組,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通過對分層練習的學習,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各自層面都有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下面是給出的一些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
1.“最優化”的學生分組
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學習內容的情況,依托有梯度的課堂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學生根據實際學習狀況隨機分成“小導師(完成任務很快,可以幫助補讀生的學生)”“普讀生(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課堂學習任務的學生)”和“補讀生(沒有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學生)”進行學習。但為了課堂的有序進行,在分組的時候還要根據教師對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把教師認為的補讀生和部分小導師作為一個學習小組;“普讀生”與剩下的小導師組成另一個學習小組,這兩組與傳統的好生幫差生,普通學生則無人幫助的分組方式相比,兼顧到了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是最優化的學生分組方式,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2.自然分材的練習實施
學生自然分組之后,開始進入練習實施階段。課堂中,通過幾個簡單的填空題練習后,根據填空中用到的數學定理由“補讀生”敘述定理內容后,全體學生共同開始學習基礎練習部分,當“普讀生”和“小導師”們完成基礎練習部分后,利用一定的時間,通過互相批閱,教師很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互講解題錯誤原因,“補讀生”知道了該如何解決基礎練習部分,此時,“補讀生”就開始訂正基礎練習,而“普讀生”和“小導師”開始進行發展性練習,如果“補讀生”也完成了基礎練習部分,也可和其他學生共同進入發展性練習的學習階段,依此類推。
不難看出,“補讀生”“普讀生”和“小導師”在課堂中沒有明顯的區分,只要完成了前一階段的學習,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很大意義上通過這種無痕的自然分材,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但也帶來課堂管理上的一些問題,在“普讀生”和“小導師”做發展性練習或“小導師”做拓展性練習時,“補讀生”或“普讀生”在做題時處在無人管理的狀態,自然會出現管理上的盲點,該如何解決?
3.“兵教兵”的練習管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自然分材的教學實踐中,分析和訓練、“兵教兵”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
通過對練習的分析,學生學會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基礎練習的訓練鞏固知識點。在發展性練習學習時,通過“普讀生”的分析,老師的講解,要求所有的學生參與聽課,目的是為了讓“補讀生”在完成基礎練習后,也能夠參與發展性練習的學習;同理,在拓展性練習中,“普讀生”必需參與聽課。通過這樣的環環相扣,學生在完成低一層次練習后參與到深層次的學習,不至于做完了練習后,無事可干,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練習中,貫穿始終的是“兵教兵”管理,當學生完成特定的練習后,教師應該安排學生互批練習,相互之間交流一下錯誤的原因,訂正之后再互相檢查一次。當普讀生和小導師在做下一階段的練習時,也應該在練習之余安排一定的時間給旁邊的學生指導和檢查,教師也要在講解完練習后,走到這部分學生前,及時了解對題目的學習進度,督促“小導師”的檢查,提醒可以完成更高要求練習,適時的給“補讀生”一些鼓勵?傊毩曉O計分層以后的“補讀”活動應體現“教師啟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和“低起點、多反饋、段段清”的原則。
綜上所述,利用自然分材教學理論,進行課堂練習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課堂練習設計要有梯度,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在練習過程中,要將補讀生和部分“小導師”以及“普讀生”與剩下的“小導師”組成另一種學習小組的優化分組方式,讓學生“順勢而學”,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熊川武.課程教材教法,2009.
[2]崗嶺桃李.淺談數學課堂中“層次練習”的設計,2009.
上一頁 [1] [2]
【淺析利用自然分材教學理論設計練習\組織教學】相關文章:
淺析影響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的比對研究11-17
淺析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03-27
淺析體校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3-27
淺析現代廣告設計的新理論12-10
《課程理論》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文獻12-07
試論體驗教學理論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