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對農業經濟影響機理分析論文
農業標準化生產方式與工業、企業標準化原理一致,是這些原理在農業領域內的具體應用。農產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有市場必然有競爭,沒有產品標準則難以衡量質量的高低,農業標準化實施后,也會極大的降低交易成本、強化規模效應。因而,提高國家農產品競爭力就必須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本文重點介紹了標準化農業經濟效應評價范圍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后又介紹了農業標準化對農業、企業、農產品和社會整體效益的經濟影響。
引言
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國農村和農業經濟體制和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目前已經逐步成為農副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規模結構等正在不斷提高。目前影響農業向前發展的不僅是資源約束,還增加了市場需求等因素,為了適應農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需加快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提高標準化水平及農業標準化的建設。目前國際產品進出口標準不斷提高,為了擴展國際市場及不斷提高的國際化標準水平,需盡快提高我國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加快推進我國的農業標準化進程。
一、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評價范圍
農業標準化的特點有:1)由整個農業標準化管理系統來實現農業標準化功能。2)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生態、社會、最佳技術等效果。3)直接受益人員為農業、農村、農名,但縱觀全局,受益的是全社會人員。
標準化評價指標常分為三類,即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指標。1)經濟效益指標,這指標用來反映農業標準化帶來的經濟效果時,指標有農產品質量的增高而引起的農民收入增加幅度,勞動生產率的大小,單位耕地勞動力數量及節約的成本額度等。這些指標通過未采用農業標準化時的經濟效益與采用農業標準化后的經濟效益計算得出。2)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常用勞動力供養的人數、勞動者素質提高程度、農產品的商品化率等能夠反映農業標準化帶來的社會效果的指標。3)生態效益評價指標一般使用植物光能利用率、農藥利用率或化肥投入量等指標評價農業標準化的生態效果。
農業標準化促進了農業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對經濟的影響。因此,對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的評價方法及內容類似科技進步的提高對經濟影響的評價。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的評價主要有標準化程度的'評價,即特定環境下標準的適合程度評價及農業標準化過程中的科技成分;農業標準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評價,即農業標準化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增加程度等。
農業標準化生產方式并非像工業標準化生產方式一樣可以為企業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農業標準只有在具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增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的標準無疑為經濟效益的增加。因此,評價農業標準化生產方式帶來的經濟效應不僅可以從技術標準的提高對市場競爭力、經濟增長等外,社會效應評價還可以從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就業量及未就業量、社會總體進步、科技水平提高及等方面評價。比如農業科技水平標準對農業技術水平進步的作用及影響評價;農業技術標準的廣泛推廣應用是否能夠促進和提高農業技術創新水平,是否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否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改善就業率,或改善生態環境等效應。
二、衡量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主要影響因素
農業生產的實際過程中,農業標準化過程中所包含的產業范圍很多,標準化內容廣泛,大量影響因素及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等因素使得評價結果很難達成,評價準確率也很難保證。
首先,為農業標準化影響的綜合經濟效應。農業標準化的經濟效是各項農業技術標準綜合實施和影響的結果。各項技術標準也許相互促進,也許相互抑制,即可能綜合實施后引起的經濟效應的總體提高優于單個技術標準實施引起的經濟效益的簡單加總,使得綜合影響效果低于單項標準影響效果。因此,評價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的時候,必須知道評價對象是綜合技術標準實施帶來的總體經濟效應還是單項技術標準所帶來的經濟效應。
其次,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具有不穩定性。農業生產中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受自然條件和環境的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故農業標準化帶來的經濟效應常表現出不穩定性。沒有絕對的效果良好的實施方案,因為最優的方案只能在一定環境下得出,換個環境或者環境發生變化便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才能很好的評價經濟效應。
另外,農業標準經濟效應具有連續性。選擇和培育新品種時,選擇當前作物中特性最好、最優良、技術標準或者質量標準達標的品種作為候選新品種。只有當有其他品種的質量指標如產量、抗蟲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特性超過目前的候選新品種才能通過審批成為新品種,繼而淘汰舊品種。因此,候選新品種的質量直接影響了新品種的質量要求,其他指標如有機肥、土壤改良等都有技術持續效應。同時,作用時期也需明確。
最后,標準化經濟效應較多。按技術標準的特性,可以分為產品質量標準化和生產技術標準化的經濟效應。產品質量標準的實施通過貫徹生產標準間接產生經濟效應而不直接產生經濟效應。按其范圍劃分為不同層次的標準,即區域、企業和國家各級別的農業標準。評價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時,要準確界定評價標準化效應的類型。
三、對農業、企業、農產品和社會整體效益的經濟影響
對于對農業投入品需求大的農戶來說,一方面企業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投入品市場價格應該有相應的降低,使得農戶獲取農資的生產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有了農業生產資料的技術標準,方便農戶對農資產品的選擇和購買可以節約農戶搜尋農資產品的成本,使得農戶購買農資產品交易成本降低,質量得到保證。因此,通過農業標準化,可以加速農業科學技術有效轉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標準化提高了農戶、企業之間市場信息透明性。企業從農戶手中購買農產品后,按照市場需要層次,可以對農產品進行商品化處理后,以最低質量標準和其他等級標準滿足不同市場需求,銷售到終端市場。因此,由于以技術標準為載體,連結企業、消費者、農戶利益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避免了市場信息不透明性,提高市場交易效率。
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標準是一種外生的貿易限制措施,出口國常因進口國制定或修改新的標準而遭遇出口受阻。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出口國的農產品達到目標市場新技術標準的要求, 進口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信任將大大提高, 產品將很容易進入目標市場。這充分說明了技術標準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具有雙重作用。進口國或發達國家制定新的農產品安全標準,從長期和短期看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不同的經濟效應
規范投入品,避免投入品過度濫用,使得生產成本得以控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規范化生產,提高市場流通效率,保證市場中流通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交易力;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農業標準化的過程也是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一個良性循環過程。因此,農業標準化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產生巨大社會效益。
四、總結
農業標準化原理表明了農業標準制定和實施的理論依據。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研究,重點介紹了農業標準化經濟效應評價內容及方法。農業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農業技術進步,因此,本文衡量了農業技術進步方法來評價農業技術標準的經濟效應,最后介紹了農業標準化對農業、企業、農產品和社會整體效益的經濟影響。
【農業標準化對農業經濟影響機理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