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教育中審美主體性的人文關懷藝術論文
音樂作為一種動態性的歷史產物,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也就必然決定其精神的審美價值取向,它是人類文化中的全部內容。雖然,它與美術、道德、哲學等其他門類雖各有自己的領地,從根本上來說,它們不過是人類文化里面的不同反映罷了,正是由于它們這種關系的特殊性,才使得人們主體的精神生活才得以豐富而生動。反過來,音樂教育的目的無疑不是在此,就是為了讓人們通過音樂精神審美價值的熏陶和感染,使主體性對于自然的了解、人生的感悟、疏導消極情感、不斷擴大人的世界視野,尋找到人們的精神家園。一句話,音樂教育的精神價值不是別的,而是使人們的審美主體性得以積極的精神休憩。
在筆者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是人們通過音樂的鑒賞,從真與善的角度,帶領我們去獲得一種美的思考,進而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情感表達、理想追求等心理特性,從倫理的審美價值上讓我們過上一種道德的精神生活。在這種程度上來說,音樂教育它是審美主體一種心靈表達的形式和情感表達形式,真正的音樂教育,其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不是刻意設計的產物,而是通過音樂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的藝術效果,使審美主體獲得一種對于生活終極價值意義的思考和認同。在種種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或許有些實踐活動可以不問其終極的價值意義,可是,音樂和教育卻由不得我們不問,原因就在于音樂教育的直接精神主題就關系著“審美主體的人”,教育沒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可以避開審美主體本身而去抽象的探討教育問題。音樂和教育就像一對孿生的姐妹,代表著終極價值意義增值的文化事業,它們正是從此處接受了直接的精神使命,使得教育的終極目的可以回歸到審美主體的精神價值上來。
事實上,“教育,這個本來是人來叫人來學的整個過程,原本是最符合人本的,即以人作為起點、中介,更要以人作為歸宿。”①以審美主體的人作為音樂教育精神的終極價值取向,就教育學的本質來說,它是人學,它的審美主體對象是人,主要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由此,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不管是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還是接受音樂教育的學生,他們都可以構成音樂教育里面不可或缺的主體成分,如果我們撇開了音樂教育主體性的人來言談音樂教育,那么,音樂教育的本身也就失去教育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從這一審美角度來思考和分析當下音樂教育的審美主體性就可以顯示出它的必要性和內在的價值屬性之所在,這種價值屬性也即是審美主體的人在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其教育的審美價值方位。所以,在任何的音樂教育里都應該確立起了一種教育審美主體的人,而對音樂教育的高度則是把人作為審美主體來看待。
所以,在強調音樂教育的審美主體性上面,音樂教育老師必須擔待其為音樂教育的學生在知覺、情感、理智等一切的方面創造必要條件。那么,必要條件我們有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創造呢?首先,我們必須區分兩種不同含義的藝術教育,一是滲透在所有教育行為中的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可稱為藝術化的教育;而是以審美教育為基本任務的藝術課程教育,例如在初級階段開設的美術課、音樂課,或在中高級教育階段(包括高中和大學階段)開設的藝術素質教育課,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藝術教育。②不論是那一種意義上的音樂教育,其主體性的精神價值應該是凸顯的,因為用音樂教育的情感表達方式,人們會成功的進入到馬克思說的從“必然王國”之“自由王國”的審美精神世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將“樂教”和“詩教”作為教育發揮的重要途徑?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就是說,詩可以沁人心脾,凈化人的主體精神;禮,是現實世界倫理道德價值教育得以維持的保證;在此基礎上,樂則是是倫理道德價值教育最終上升為主體的精神價值,從而將這種現實外在的約束引向審美主體的需求上來,并且成為一種內在的主體自覺,這體現了教育的價值無疑不可以用音樂的手段這樣的表達,用儒家自己的話說,就是“禮樂相濟”。所以,音樂教育的發揮途徑而言,“樂教”或者說“寓教于樂”才是審美主體的全部內容,它不是板著面孔的一味訓誡,也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方式,在這里,沒有誰會把誰當做倫理道德價值的導師,也沒有任何的其他外在壓力束縛他們,聲言厲色的教導,音樂發揮教育功能的方式必然帶有情感潤澤人之主體的性質和特點。換一句話說,音樂教育的接受者一定是在情感熏染的自由諧和的環境中,使他們不自覺的收到教育,經歷了一種有道德價值的不自覺到自覺的教育實踐過程。
對于藝術在現實生活的審美價值方位,美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格式塔心理學在視覺美學上的發言人阿恩海姆做過這樣富有啟發的理解:“生活的唯一意義便是對生活本身最充實、最純粹的體驗……一旦明確了這一點,那么同樣顯而易見的是,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完善、純潔、真摯的召喚。因此,藝術是我們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③在此,可以確認的是阿恩海姆為我們無疑為我們標出了藝術生活的精神價值方位,而作為藝術領域中的音樂有何嘗不是如此,它以富有熱誠情感的教育方式,讓我們進入到對生活價值最純粹的生命召喚,教育我們不要被眼前的世俗利益所屏蔽了雙眼和心靈以及狹隘只是所無法逃離的固有之見,恢復主體性審美心理的價值平衡。
如果說美國20世紀的人文學者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一書中開首段為伊麗莎白.亨特的獻詞那樣:“一切藝術,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即恪盡厥職,為最高的藝術——生活的藝術,做出自身的貢獻。”④標出了藝術存在的審美價值方位,那么音樂教育的精神價值方位無疑不是以審美主體的的人文表達為己任,使人活的更有審美價值存在,更純粹,更真實,更完善,更美好。
注釋:
張詩亞主編.北川橫流[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②黃宗賢主編.《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③魯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曜燦、熊蕾譯《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芊魁堉.衣成信譯《人類的藝術》[M].
【淺談音樂教育中審美主體性的人文關懷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加強對高校學子的人文關懷02-22
淺談人文關懷下的古詩詞作業設計12-06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11-19
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能力培養研究論文03-27
人文關懷護理的體會03-29
儒家審美理念藝術論文范文03-08
淺談中小學英語教學中銜接的藝術論文11-25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通用8篇)06-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