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法院系統學術論文寫作
剖析典型案例是開展應用法學研究的良好起點,但應用法學研究應該要做更多的工作,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法院系統學術論文寫作思考,供大家閱讀參考。
一、法院系統學術論文的創新
要在每年一屆的學術論文研討會脫穎而出,就兩個字“創新”,即用盡量簡潔明了的話寫出有新意的東西。那怎樣寫出讓評委老師“耳目一新”的文章呢?
1、創新的概念。
人文科學領域創新的核心在于當前的理論、學說對某個問題缺乏有力度、有深度的解釋,而你的研究在視角、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出了一個更好的解釋力、更有說服力的觀點見解。這就是我理解的人文領域的創新。法院系統學術論文的創新就在于你提出了更加有解釋力、說服力的觀點見解。
2、創新的類型。
這需要一定的悟性,需要發現真問題的敏銳性!叭藷o我有,人有我優”說的是創新的特點。創新的類型主要有提高型、整合型及補白型,前兩種為“人有我優”,后者為“人無我有”。法院系統應用法學研究創新也有這三種類型:
。1)提高型。你在同一個方面比別人認識進步了不少,有新知新見;
。2)整合型。把不同的東西整合為一個比較新的東西,實現1+1大于2的功效。比如民法中的一些理論借鑒運用到行政法領域研究;
。3)補白型。別人沒有研究這個領域,你第一個進入。
2009年以來,每一屆學術論文研討會我都參加了,發現我們創新的主要形式是整合型、提高型兩種。簡單從題目看,如26屆,《民事二審裁判方式的缺陷與重構——從不完全歸納向類型化演繹轉型》《債務性質未定前提下執行夫妻財產的實踐亂象與出路——基于對三種差異規定與四類判決思路的研究》明顯就是整合型的。26屆,《人民法院民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之探索——以統一法秩序的司法立場為視角》,這是一等獎第一名的文章,這篇就是提高型的。民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方面的文章數以百計,這篇文章選擇新的角度進行剖析,有了新的觀點見解。再如27屆中,南通中院《我國合議庭議事規則完善之探究——以“羅伯特議事規則”為鏡鑒》也是一等獎文章,合議庭議事規則方面的文章也是很多的,但作者選擇新的理論視角,有了新的觀點見解。補白型的我見過,有一年有一篇談法院建筑中的司法文化問題的文章《中國司法文化遞嬗之建筑學關照》,我從前沒有見過,可能是補白型的。
創新主要是方法、視角的推新,方法、視角決定素材的選擇和運用。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創新主要不在于素材的多寡,而在于看問題的“眼力”,好比一塊美玉,放在你的手上和放在玉雕大師的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
3、創新的源泉。
我們的司法實踐和法院管理實踐是我們創新的源泉。法官是怎樣把這些案子判出去的,怎樣執行的,基層法院采取什么方法對法院人員進行管理的。大家交流后就發現,大家的做法和遇到的問題都差不多,但總感覺效果不太好,有的還亂象叢生,當事人意見比較大,干警經常吐槽。問題就來了,這說明不少問題具有普遍性。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才可能是真問題。比如早在幾年前法院系統對網絡涉訴負面輿情不太注重,瞧不起這些發帖的人,刪帖或不回應是普遍做法。法院這樣做對不對,有沒有改進的辦法。我對我院涉訴負面發帖情況進行整理,發現了不少問題,接著我瀏覽了內地所有高院的網站,它們對這些問題是如何反應的,2012年就這個問題做成一篇全國法院系統研討會論文,得了全國二等獎,一等獎提名。實踐表明,司法中蘊含大量的真問題,世事洞明皆學問,有些問題,別人只是說說,你多琢磨琢磨,動筆寫寫,并堅持寫完,你就比別人認識深刻地多了。寫文章就是研究問題,如果不需要研究就明白的那是日常生活的常識。針對真問題寫出來的高質量論文(法院系統學術論文應導向實踐,為領導決策提供具有一定理論意味的參考方案)就是我們的真正貢獻。
我們的不足是理論水平有限,但我們有獨特的優勢:第一,大部分基層法院有人民法庭,人民法庭的司法有其獨特之處,這點是上級法院法官難以體會的,在人民法庭的歷練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第二,基層法院審理的案件多,類型豐富,能夠在短短幾年迅速成為業務骨干,積累豐富的辦案經驗和人生閱歷;第三,司法中的大部分問題在基層法院最先出現,反映的最為集中。
二、法院系統學術論文中的真問題
1、尋找真問題。
我覺得可采取排除法,看哪些問題不是我們要找的真問題:第一,苗頭性問題。這個問題有些苗頭,不知道它的發展方向,這種情況你想去深入研究,也很難得出什么有益的結論。用哲學的話叫做,矛盾要暴露到一定程度,才能看清楚何謂矛盾主要方面,何謂矛盾的次要方面,它的發展趨向如何。第二,個別性問題。這個問題存在于局部、少數地方,不具有普遍性。第三,不存在的偽命題。第四,重大的法哲學命題。這種題目我也見到別人寫,獲過獎,但大部分人寫不出什么新知新見來。第五,理解偏誤的問題。現行法律、司法解釋早解決了,實踐中也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個人理解出了問題。總之,我說得這個排除法只有借鑒價值,大家也不需要反駁我。從正面講,真問題主要是那些在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的,運用現有的理論和通說及常用的視角、方法對其解釋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結論的問題。
2、真問題的品格。
真問題要有一定的理論品格,指向基本原則、理念和基本制度。我針對這么多年看到的大量獲獎或沒有獲獎的學術論文談一下這個問題。大家會問,我看很多獲獎的文章,運行大量的數據統計、案例分析、學科外的理論,我的文章就是模仿這些獲獎文章的,我就沒有獲獎,怪不怪?其實,這一點也不怪,你只是模仿人家的外表。如何提煉一個真問題,簡單而言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論品格。我再從排除法的角度分析:
第一,真問題不能從簡單的統計分析得來。如對100個案例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這樣做可能發現一些問題,但沒有什么理論品格。這些年,我見到過一些獲獎論文,滿紙是圖文表格的,這些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論品格,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并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否則就是一個統計分析報告。如24屆,《司法與公眾良性互動:司法公信力重塑之道——從網絡涉訴負面信息傳播實證分析入手》,我也進行了實證分析,但本文的亮點在于最后一部分即如何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第二,真問題不能從多個案例分析的拼盤得來。如26屆,《人民法院民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之探索——以統一法秩序的司法立場為視角》,選用了實踐中發現的多個典型案例,從其中抽象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子問題,而不是做簡單的案例分析。再如26屆,《論民事訴訟中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不當運用問題》,也是如此。
第三,真問題不能從某個或某些理論的簡單演繹得來。我見過一些文章,連續借鑒了好幾個理論,文章近三分之一強的篇幅都在介紹這些理論,接著就是如何做結合文章。而實踐中,作者往往會陷入這些半生不熟的理論叢林中而迷失方向。然而作者不管理解的對不對,結合的好不好,認為這樣子的文章很有理論。這是開始“開悟”的作者常常遇到的問題。這樣子的文章往往沒有提出真問題,既然提不出真問題,就談不上分析問題,更不解決問題。
三、如何做好法院系統學術論文寫作
1、宏觀:“兩不要”、“兩要”。
不要按照注釋法學(教科書)研究的路子走
當前學術研究的思路整體上已經發生了巨變。法學研究的重點已經從立法論轉移到解釋論了。法學家都伸手到司法實踐領域,搞案例研究、基層司法實證研究了。如果我們還在生吞活剝那些艱深晦澀、半文半白、半洋半古的注釋法學作品,埋首故紙堆,恐怕會被人笑話!這類文章主要是在2010年以前,言必稱英美德日法、臺灣地區,師必呼王澤鑒、史尚寬、拉倫茨等。法院系統的獲獎的學術論文中這種文章基本絕跡了,這是個好事。
不能按照案例分析的路子走(前面談過)
剖析典型案例是開展應用法學研究的良好起點,但應用法學研究應該要做更多的工作。前者好比一棵樹,后者好比一片森林,運用的不是一個層面的思維和方法。我基本上是從我自己審理或參與審理的案件、編報的案例展開學術思考的,大致是“個案——類案——類型化分析——經驗升華——理論提煉”。我強調基層法院案例多,一些司法問題反映最集中、最突出,是從全國角度看。隨著你的研究不斷“入道”,你的視野應立足全國法院尤其是全國的基層法院,那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司法經驗和智慧,F在不是談“互聯網+”、大數據嘛,我們的學術研究也應與時俱進。
要采取不同的分析視角
眼光決定方向,視角影響高度。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寫不出好文章,往往是因為思維太僵死了,眼睛老往一個方向看(這個方向主要是注釋法學作品的方向),不懂得轉換視角。2013年我提交了一篇關于行政訴訟協調現象分析的文章,這個題目都寫濫了,我研究發現,當時大家都是從法院如何做工作角度展開,我就反著來,從原告的角度看問題。視角一換天地寬,通過大量的卷宗分析,我發現原告是個理性人,會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態度。當時我挺興奮的,國內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后來在全國也獲了獎。
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我喜歡用類型化分析方法。2012年至今,我執筆的幾篇獲獎論文都是采取這種類型化分析方法。采取這種方法的好處就在于全國可能僅此一份,沒有人從你的角度切入。寫好了,會讓人耳目一新。并且,問題部分寫好了,其他都是水到渠成。整個文章也是完整的、清晰流暢的。
如何做類型化分析,我的經驗是要借鑒好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
第一,在遇到具體問題,可能涉及到某個領域的問題,在網上查一下這個領域有什么專著或經典教材;虻街袊W查查有沒有比較好的論文、往屆獲獎論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論文。這樣我對當前學術前沿和法院系統對此問題的研究狀況有所了解,對其他學科可資借鑒的學術資源有所把握。比如,今年28屆選題中,參考選題中的大部分選題,往年都有大量的獲獎文章,你超越它們、填補它們,就可能獲獎。不一定要找個別人都想不到的問題。
第二,下一步我會采用一定的邏輯,對現象進行類型化整理,并用理論、事例、數據證明這種歸納整理的可行性及其現實意義。我認為應用法學研究不是做數學題,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甚至“天馬行空”,需要“從經驗到理論”的飛越。
舉例如下:
論民事訴訟中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不當運用問題
一、現象掃描: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不當運用的表現
。ㄒ唬┮庾R自覺階段:怠于運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
。ǘ⿲ふ曳▌t階段:識別或篩選錯誤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
1、識別錯誤型
一是將不存在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當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加以運用。
二是本該適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A卻適用了實際上不存在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B。
2、篩選不當型
一是選擇適用與案件事實相沖突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導致事實認定偏誤。
二是置具體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不顧,選擇適用概括性的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導致日常生活經驗法則適用虛化甚至教條化。
。ㄈ┻\用法則推理階段: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小前提錯誤或不當連續推理
1、小前提錯誤型
一是已知事實尚未明確、條件尚未滿足,法官誤認為已經明確、滿足,未查證相關事實,錯誤適用日常生活經驗法則。
二是相關證據確實充分,案件事實已經清楚,卻選擇運用某日常生活經驗法則。
2、不當連續推理型
2、中觀:如何選擇研究問題的層面
概括而言,研究問題有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宏觀主要是重大機制體制問題,如28屆中,四級法院職能定位這個選題,是個宏觀的問題,這種題目要寫好,要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否則會把文章搞成一對素材的簡單堆砌,只見素材,不見觀點。中觀主要是指某項具體制度、具體的工作機制。微觀主要是指某項具體制度、具體的工作機制的某個點。如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關于配偶舉證責任問題,再如,貪腐罪中“情節嚴重、特別嚴重”認定問題,等等。這三個方面的文章都有獲獎的,其中中觀的最多。這樣寫容易把握住,有些中觀題目還是明顯大了,可以適當限縮,這就是不少題目有副標題的原因。微觀的有增多的趨勢,說明法院系統的研究正深入發展,這是好事,甚或說這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宏觀、中觀、微觀的視角可以通過擴張、限縮的方法進行切換。
3、微觀:幾點技巧
(1)主攻某個領域,這種做容易出成績。廣州番禺區法院行政庭的卜曉紅法官長期堅持寫行政審判領域的文章,在全國獲獎十來次,就有七八次是寫行政法方面的。她的這些文章涉及行政審判多個方面,質量也高,簡單編輯一下可以出書。
(2)對真問題保持跟蹤關注。如2014年獲獎論文涉及的主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在審判中的不當運用”。我就這個領域先后寫過三篇小論文。
(3)多向資深法官請教,多調閱卷宗。我的每一篇獲獎文章都凝聚了我院資深法官的司法經驗和智慧。對資深法官訪談就是非常重要的實證方法?赡苣愕臅局R比他們多,但是你的辦案經驗和人生閱歷比他們差遠了。新老法官之間在經驗智慧方面存在傳承,遇到疑惑多向資深法官請教,你的認識水平、分析問題的能力會突飛猛進。我經常向各業務庭庭長、資深法官請教。寫文章主要是有思想、有見解,而非文采。另外,調閱卷宗是一條捷徑,不是做笨功夫。
。4)學習模仿獲獎文章的寫作技巧。這次獲獎的論文我就是模仿鹽城中院李硯法官在亭湖區法院時候寫的那篇一等獎文章《論民事訴訟中不當釋明問題》。主題不一樣,但兩者在類型化分析、成因分析、對策建議方面均有很大的相似性。具體怎么模仿,我真是說不清。我覺得主要是要考察分析工具和文章謀篇布局兩個方面。
。5)解決問題部分一定要提出富有創建的解決方案。既然發現了問題,深入分析了問題,水到渠成的就是提出解決對策,這個對策是系統性的,要有理念原則上的認識升華,但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模式化的方案(詳見獲獎論文24、26)。
。6)加強學術切磋。積極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如省法學會的年會,省法院組織的學術交流等。這些活動,有利于我們了解學術前沿,了解法院存在的但我們還沒有發現的真問題,還為我們遇見法院系統“學術大咖”創造機會。
【法院系統學術論文寫作】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寫作11-20
學術論文寫作的格式03-19
學術論文寫作要求03-06
學術論文寫作流程12-06
學術論文寫作的要點03-18
學術論文寫作指導03-20
學術論文寫作心得03-20
關于學術論文的寫作03-05
學術論文的寫作要領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