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思考論文
一、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一)機械行業的發展為本專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發電、輸變電、石化、煤化工、薄板連軋、煤綜采、造船、鐵路與軌道交通、環保、工程機械、自控和精密儀器、數控機床、紡機、農機、IT設備、飛機作為重點發展16大領域。這一舉措為裝備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明確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也為機械行業帶來更新、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機械行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行業,是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未來5年將是中國機械行業發展的最佳時期。從區域產業經濟看,鄭東新區及中牟產業帶的開發和建設為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步入更高領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還帶動了新的科技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中牟汽車城及中牟產業園區的建設,將帶動裝備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將為本專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進程的推進和新技術的不斷采用,特別是一些重點工程項目的改造和開工,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制造類專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一種“旺盛”的態勢,不管是中牟汽車城等國家大型項目,還是富士康等大型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都表現出強大的需求態勢。隨著鄭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大量裝備制造類企業將對技能型高職畢業生產生大量的需求,將有效擴大機械(機電)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專業發展提供機遇
中原經濟區建設于2011年上升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建設中原經濟區是新時期河南省加快發展的總體戰略,對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目標意義重大。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承擔起培養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機械制造專業人才的責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1-22年)》將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定立為主要目標,并將實施培養創新人才政策、推進創新人才計劃納為重點。筆者所在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積極探索與周邊企業的合作模式,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先后與鄭州日產、河南紅宇、海馬(鄭州)汽車、奇瑞(開封)汽車、東工實業、開封聯順等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長效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成立了由機械行業專家、企業人士、兄弟高校骨干教師、本校教師、教學管理部門領導組成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企業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合作關系,及時了解用人單位人才的需求情況,并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辦學堅持以職業崗位行為技能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走工學結合道路;按照職業崗位任務需求建設“學習領域”體系,采用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加強實踐環節訓練,積極推進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規范教學管理,強化質量意識,把學生需求、社會需求與學生素質及技能培養有機融合。在這種背景下,學院還積極建設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重點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群,培養和輸送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順應了河南省鄭東新區地區經濟發展的形勢,并為該地區機械制造領域的持久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專業建設思路與目標
(一)建設思路
學院以教育部《關于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16號文為指導,根據河南省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及支柱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的用人要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全面實施多層次、全過程的融合。建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擴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規模,建設省級以至國家級示范實訓基地,開發生產性實訓項目;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大力開展教學模式改革,著力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按照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要求,建成優質教學資源豐富、社會服務能力強、具備較強專業核心競爭力的省級品牌專業,使本專業達到高職院校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專業建設目標。
(二)建設目標
通過國家骨干專業建設,學院應創新專業建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運行機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制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長久運行保障機制;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開發出與當地企業生產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構建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完善多元化動態教學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和完善校外實訓基地,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將實訓實習基地建成產學相融、示范推廣的平臺,以增強社會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最終實現全面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專業教學的優勢和特色,使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達到區域內同類院校領先水平。
三、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一)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企業生產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途徑,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培養為核心,本著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學過程開放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原則,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改革不適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實施企業參與課程開發與教學的訂單培養計劃,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依托河南省及鄭州新東區產業帶的規劃與發展,緊跟市場需求變化,校企共建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要重新修訂一次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主動調整專業結構,科學設置課程體系,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學院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課程體系,深入開展“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課程體系的理論研究,根據合作企業的實際需要成立企業冠名班,其課程設置將依據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而建,培養切實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專業高素質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式人才培養新模式。教學采用工學結合的辦法,由學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授課,以實驗、實訓、生產為載體,突出學生關鍵職業能力培養,最后半年由校企雙方合作開展頂崗實習,以提高學生就業率。
(二)探索和實施“2+.5+.5”的課程教學運行機制
“2”就是前2年。學生主要是在學校接受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技能教育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為1:1,基于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學校可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訓與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般在校內實訓室或實訓中心完成。第一個“.5”就是第五學期。本學期在學生完成大部分主干課程的基礎上,由任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在校內實訓中心或實習車間完成設備基本操作與檢修的技能培訓并模擬企業工作情景等,為頂崗實習做準備。第二個“.5”即是最后一學期。這學期,學生在完成所有教學、實踐課程的基礎上,由用人企業挑選到企業生產一線頂崗實習。最后再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考核學生實習成績。
(三)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學院根據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崗位要求,通過對職業崗位(群)從業人員和與職業崗位(群)專家及有關的人員進行調查,對在職業崗位上工作的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整理、綜合,并參考相關職業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以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突破口,整體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和理論教學體系,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根據對機械行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分析,結合企業用人的實際情況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必需、夠用”的原則,以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為目標,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主線,以真實的生產工作任務為載體,校企雙方共同參與設計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并實施,重新組合課程內容,重點建設一些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專項技能課程。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學院要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將素質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從入學軍訓到頂崗實習,構建素質教育體系,包括職業道德、心理素質、文化藝術修養和溝通交流能力等,達到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培養與素質培養相協調。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等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把學做人、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實現教學工作的整體優化。依托中牟汽車產業園區的優勢,學院應深化課程體系改革,不斷提高本專業的辦學特色,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模式,帶動和加快當地產業化項目的升級換>文秘站-中國最強免費!<代。努力將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專業核心課程及教學資源等建設成果與其他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相關專業資源共享,以促進區域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論文08-12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論文09-20
機械制造自動化的研究論文05-24
自動化系統機械制造論文05-27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的畢業論文06-13
關于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的論文08-25
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論文09-30
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制造的運用論文05-15
機械制造自動化方式研討論文09-01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應用研究論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