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儒法思想比較之我見

        時間:2024-10-09 16:51:36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儒法思想比較之我見

          摘要:縱觀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兩漢時期的思想世界無疑給后人留下了獨特的漢代特征的印象。我認為這種特征是由董仲舒塑造的,徐復觀先生也剛好這樣認為。這一時期的儒家政治哲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不僅將原本得到了發揮,一時期發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轉變。我認為,儒學在漢代時期的發展以及它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產生的影響是與董仲舒的努力改造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政治需要;道德原則;比較;積極入世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改造雖然巨大,但深入其研究,會發現董仲舒的政治哲學并沒有放棄先秦儒家所堅持的人文主義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說,儒學之所以力壓百家成為中國傳統主流的政治哲學,不僅僅在于它更能迎合現實政治的需要,更在于儒學自身內在的人文主義精神的最終指向是追求社會與政治生活中的良善,它在這一點上最根本地符合了整個社會的心理需要。例如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就認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董仲舒為了論證專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拋棄了孟子的"民貴君輕"論,荀子的"從道不從君"論,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論取而代之。由法家"三順"之說,演化為儒家"三綱"之說,將儒家對等之倫理主義,改變而為絕對之倫理主義。這樣的改變對儒家思想影響很大。三綱之說由于迎合了專制統治的現實需要,也無不為歷代帝王所鐘愛,極力發揮董仲舒"三綱"之說的政治統治作用。在這一點上,我的感受是經董仲舒政治化后的儒家思想更像是一種"應帝王之學"。

          在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制度中,皇帝是核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在儒家看來,這一政治系統穩定的關鍵就是要保證君主的權威。"尊君卑臣"是維系以皇帝為核心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這種絕對的君臣觀念首先是由法家提出的。先秦儒家雖然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但"道"高于"政"卻是儒家堅持的基本政治性格。"內圣外王"既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君臣關系在先秦儒家看來是一種對等性的關系。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互相都有責任和義務。并且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對于事君之道,孟子的主張更為激進,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

          先秦儒家雖然強調秩序,但這種秩序并不是絕對的,其所主張的倫常關系是雙向的,即秩序的維持需要有對應關系的雙方共同承擔,這是先秦儒學基本道德原則和規范。法家則是主張不能相容,所以必然是落空的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董仲舒思想的內部矛盾。政治哲學是每一歷史時期的思想家在關注政治現實的基礎上對政治生活做出的價值判斷。它之所以是價值判斷,是因為它不是對現實政治的白描,而是建立在對現實批判基礎上的價值追求。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以積極入世的精神保持對現實政治的批判和審視,董仲舒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哲學體現了對西漢初期政治生活的關注和批判。作為一個思想家而不僅僅是一個傳經之儒,董仲舒在融合陰陽、道、法等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引據儒家經典和構建本體論的天,不僅論證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合理性,而且希望為大一統的中央帝國提供了一套能夠維持其長治久安的理論體系。因此,董仲舒是一個思想家而不是一個公孫弘式的"文法吏",他的政治哲學既是基于對現實政治的考慮,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疏離。而這種疏離不僅表現出他對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理想向往和對君主權力的限制,也表現了一個思想家在專制制度已經確立的前提下所表現出的批判現實的勇氣和精神。

          下面我們來談談儒法兩家法律思想的比較。

          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神權和宗法思想受到了極大沖擊。禮崩樂壞,諸侯異政,百家異說。諸子百家關于國家和法的各種觀點和理論蓬勃興起,學術思想領域"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其思想均涉及法律思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儒法兩家的法律思想。

          1、先秦儒家與法家思想的不同點:

          1.1法家與儒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儒家代表了封建新貴族的利益,因而其法律思想的基本點是為統治者建立統一的貴族政體出謀劃策,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教育百姓要安分守己。儒家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法律觀點;法家是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治"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具有為君主專制統治服務的明顯特征。與儒家"禮,德,人治"結合不同的法家模式是"以法為本","法,勢,術"結合。

          1.2儒法兩家對法律作用的認識不同:儒家主張"先禮后刑,以刑輔德",主張道德教化,以德去刑。儒家認為刑罰是教化的輔助手段,即"德主刑輔",教化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法家認為法是衡量事物的標準的尺度,法律的第一個作用是定紛止爭,《管子七臣七主》說:"律者,所以定紛止爭也。"第二個是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

          2、先秦儒家與法家思想的相同點:

          2.1在法律本質問題上:儒家的觀點和法家相當接近,都認為法律只是君主的統治工具,都是為了國家富強,為統治階級服務。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目的是維護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是法的社會作用的核心。儒法兩家在對待法的本質上是一致的。

          2.2對待刑罰的態度上:儒家雖然重教化,輕刑罰,但并不不否定刑罰的必要性,當教化不起作用時,仍然主張訴諸暴力,使用刑罰?鬃蛹粗鲝埵褂"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兩手并用的統治方式。在這一點上,儒法兩家都肯定了刑法,刑罰的強制作用。

          作為傳統法律思想的表現形態,"法治"的形式和發展以"禮治"文化的存在為前提,這也可以說是儒家法律思想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新發展.表現為從"禮治"到"法治"的轉化。以"法治"為主體的法律文化,開辟了中國古代的成文法時代,建構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2]華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3]周桂鈿:《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李威雄:《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

        【儒法思想比較之我見】相關文章:

        墨子倫理思想的“民本”精神-試論儒、墨比較談起11-21

        定額法與標準本錢法之比較02-27

        追溯調整法與追溯重述法的差異比較12-08

        企業價值評估-DCF法與EVA法的比較研究03-18

        比較法視野下的英美證據法03-05

        儒、道思想與中國山水畫之審美精神的初探02-27

        在“跨越”問題上馬克思思想與恩格斯思想的比較01-10

        VisualC 與Delphi/C Builder之比較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之我見03-18

        關于高中化學教學的中思想教育之我見03-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