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
醫學教育是指按著社會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醫藥衛生人才的教育活動,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醫學教育狀況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 篇1
【摘要】醫學教育關系著民眾的身體健康。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醫學教育也在不斷的變化著,本文從我國醫學教育的概況、知識結構、教育實踐和管理模式對我國的醫學教育做出一個全方位的評價,以期給從事醫學教育方面的人士給予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醫學教育;知識結構;教育實踐;管理模式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醫學大學林立而起,那么如何培養好德、智、體全方面的醫學人才以及如何培養掌握全面專業的醫學知識和醫學實踐過關的人才,成為現代大學越來越關注的話題。本文以我國醫學教育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實踐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對現代的醫學教育給出一個評價。
1、醫學教育的概況
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著社會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醫藥衛生人才的教育活動。一般多指大學水平的醫學院校教育。1992 年以來中國教育界共發生了275起高等院校合并, 在此過程中, 震動最大的當屬醫科院校。到2002 年止, 全國已有近50 余所醫科院校并入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2003 年7 月, 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發展問題研討會暨首屆綜合性大學醫學院院長聯席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如何完善高等醫學教育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2、醫學教育的知識結構
2.1目前醫學知識
21 世紀我們面對的醫學知識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龐然大物, 盡管醫學教育學制之長
已居本科學制的首位, 并提出了終身教育的觀念, 但很明顯即使一個人不吃不喝24 小時不停地學習一輩子, 仍無法全面了解所有醫學知識, 更談不上掌握它們了, 實際上甚至連通讀不斷涌現的雜志文章都辦不到。目前不僅無人可全面掌握醫學知識, 僅就醫學基礎的10%也非凡人可熟記于腦的.
2.2新的知識結構
21 世紀高等教育的醫學知識結構應立足于其自身的特點與發展需求, 其恰當的知識體系結構應貼近當代醫學知識的增長點, 兼顧繼承與發展。高效的教育需不斷打破舊的知識結構, 轉變知識平臺, 以適應科技發展。
3、醫學教育與教學實踐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代的醫學教育也應該跟醫學實踐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教育理論常常被用來對醫學教育的實踐和革新提供支持,其含義是被證明合理的教育實踐是否有理論上的依據,那怕這種理論是不明確的或這種理論本身不是以證據為基礎。醫學教育中常用的教育理論和原則有三個主要來源:構成主義、成人學習理論和認知科學。認知科學通常被當作醫學教育的基礎學科,而認知理論則被用以論證教育實踐的合理性。然而,認知科學領域是非常宏觀的,它涉及到許多學科,很難對它作出詳細的評論。認知理論也極難概括,因為微觀理論,即從屬于某一具體問題的理論集合在一起總是要超過成為該理論核心的某個單一理論的影響力。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與醫學教育的理論相結合的教學實踐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建立起這樣相適合的實踐體系,才可使醫學專業的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使得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的發展的醫學人才。
4、醫學教育的管理模式
20世紀90 年代以來, 為適應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 促進學科交叉與滲透, 獨立設置的高等醫學教育辦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醫學院校與綜合性( 多科性) 大學合并或合作辦學, 形成了醫學教育辦學模式多元化的新格局。目前在我國存在的管理模式大概有7中模式:
4.1大學- 醫學部/ 附屬醫院型
醫科大學在與綜合性大學合并后, 改為某大學醫學部, 醫學部主任擔任大學副校長, 管理功能基本保留, 原有各專業學院和管理機構大部分也被保留, 附屬醫院由大學委托醫學部具體管理。
4.2大學- 醫學中心- 各二級學院型
醫科大學合并后被分成基礎醫學院、臨床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若干個二級學院, 大學對各學院進行管理和協調.
4.3大學- 醫學院/ 附屬醫院型
醫科大學經過重組成新學院, 原行政管理機構、專業及除附屬醫院之外的附設機構大部分被保留。醫學院與附屬醫院都相互間沒有隸屬關系。
4.4大學- 二級學院/ 附屬醫院型
醫學教育的整體結構被分解, 醫學院與原下屬的基礎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口腔醫學院、臨床學院等均為二級單位, 相互間不存在隸屬關系。
4.5與綜合性大學緊密合作型
一部分醫學院校積極探索與國內外綜合性大學或科研院所聯合辦學, 共同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如采用理醫結合方式培養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人才。近年來這種合作關系更加密切, 簽署了完整協議文件。
4.6獨立辦學與合作辦學結合型
一部分醫學院校與一些綜合性大學建立了有限的合作關系, 共享某些教學資源和教學基地, 但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約定。
4.7獨立辦學型
一部分醫學院校由于地理位置或自身條件的限制, 沿用原單獨設置醫學院校的辦學模式, 但著力于探索改革。
我國正在進行的高等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應當允許并鼓勵各高等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科發展需要, 進行多種模式的管理和辦學體制的改革探索。沒有隸屬關系的緊密型合作型辦學管理模式, 在現行中國國情、歷史文化、法律基礎的辦學環境之中, 不失為是一種爭取雙贏的有益嘗試。
總體來說,我國的醫學教育的教育實踐體系還不是很健全,而且醫學教育的管理模式還是很單一,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實踐體系和多種管理模式的醫學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顧鳴敏, 胡涵錦. 21 世紀初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探索與研究[M] . 上海: 上?萍嘉墨I出版社, 2003.
[2] 盧捷湘, 胡盛明, 陶立堅. 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討[J] .醫學教育, 2003, ( 1) : 1- 4.
[3] 郭永松, 李佳, 周建軍. 關于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 . 醫學與哲學, 2003, 24(10) : 47- 49.
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 篇2
一、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概況
。ㄒ唬┱n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基礎教學課程圍繞過窄過細的專業進 行課程設置,缺乏專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整合,課程內容重 復,學科之間脫節,知識銜接不夠,不能發揮各學科之間的協 同效應,不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展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ǘ┙虒W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重點不夠突出。教師為了使講課內容 系統完整,常常費時講授相關學科內容,結果本學科主題被 淡化,重點內容沒時間講深講透,難點內容也突破不了。結 果造成創新教學理念缺少,前沿理論知識和臨床醫學新進展 傳授不夠。
(三)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床。
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普遍認為枯燥難學,有些教 學內容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而臨床課教師則反映學生對 應該掌握的許多基礎醫學知識掌握得不好,使臨床教學受到 一定影響。這是由于基礎醫學教師成為專職教師后不再從 事臨床醫療服務,臨床知識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缺乏和老化現 象,從而使基礎醫學教學不能很好地聯系臨床。加之有些教 師是非醫學專業畢業的,對臨床知識比較陌生甚至缺乏,而學校沒有形成有效制度來針對非醫學專業教師的醫學課程培訓。
(四)教師教法單一學生學法被動。
目前醫學基礎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講授式,學生學習 方式基本上是接受式。聚精會神聽課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 習方法,把教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 就算完成學習任務。這讓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雖 然也有一些啟發式的問題,但在分科教學前體下,教師多半 是圍繞本學科設計問題,而且多屬于記憶性的。因此無法為 學生提供深層次思考的空間,更談不上將所學基礎醫學知識 應用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
。ㄎ澹┗A醫學教師的臨床知識儲備受限影響了教學改革。
近年備受關注的PBL教學,是經過廣泛論證和認可的一 種成功教學方法。教師圍繞臨床病例展開的教學是以一個 實際的臨床問題為起點,由此引出一系列相關的基礎知識問 題,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的興趣和熱情,收到良好 的教學效果。PBL教學要求基礎課教師有豐富的臨床知識。 然而,由于基礎醫學教師對臨床知識及其進展不夠熟悉,影 響了 PBL教學在基礎階段的推廣。
二、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情況
。ㄒ唬┱n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
北大醫學部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率先開展模塊化教學。 組建的六個模塊分別為:
。1)人文素質與職業態度模塊;
(2) 自然科學模塊;
(3)基礎醫學模塊;
。4)臨床醫學模塊;
。5)生 態環境與群體保徤模塊;
。6)科研與思維訓練模塊。
在基礎 醫學模塊教學中,進行了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在進行課程 整合的同時,將節約出來的時間為學生新開了如分子生物學 基礎、分子免疫學、分子病毒學、高級神經生理、細胞生物學 研究方法等新課程,使學生得到比較前沿的學科新知識。
。ǘ┙虒W內容和手段的改革。
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各校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和手段 改革。體現在減少單純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自主設計 性實驗。如形態學實驗課程通過實習課和理論課結合,讓學 生進入實驗室,運用組織切片、組織化學及免疫組織化學等 實驗技術進行綜合性實驗。細胞生物與遺傳學綜合實驗則 以細胞培養為基礎技末進行染色體制備,原位雜交,細胞的 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的綜合性實驗等,使實驗教學的內容 適應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
。ㄈ┡囵B學生創新能力。
近年來許多院校都對本科生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進行 科研思維和科研技能訓練,使部分本科生發表綜述或論文。 如北大醫學部在2001年投入100萬,立項課題48項,參與學年又投入50萬,立項課題40項。年均吸收100名學生進入 課題組,參加科研技能訓練。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通過 開展以‘探究為基礎” (Research Based Leamirg RBL)的教學 手段,以探究未知問題為基礎,以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為載體, 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中山大學基礎醫學院為學生開設的基 礎醫學拓展性課程是在經典基礎醫學課程基礎上,結合現代 醫學發展及學科進展的跨學科課程,它使各學科知識相互滲 透,各種思維優勢互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服務1 3。
三、對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針對目前我國基礎醫學教學和改革的現狀,立足于我國 國情和軍隊院;A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前期構建 高等醫學院校綜合化課程體系基礎上,提出系列基礎醫學綜 合改革思考并進行了初步實踐。
。ㄒ唬└陆逃^念,強化創新思想和質量意識。
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應該是 教育觀念的轉變。因此我校組織基礎課教師開展了創新教 育思想大討論,要求基礎課教師面對飛速發展的現代醫學理 論,加強教學研究,更新課程內容,教給學生更多的思路和方 法,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ǘ﹥灮n程體系,強調學科融合。
在哈佛大學“新途徑”醫學課程影響下,我校在1999年 提出構建基礎醫學綜合化課程體系。將基礎醫學課程組合 為五個模塊并新增兩門醫學前沿課程組織實施教學。在綜 合課程實施中,通過讓學生融合基礎與臨床學科知識,以臨 床問題為基礎的方式有效地學習基礎醫學知識。為了拓展 學生視野,下一步擬開設基礎醫學前沿課程,組織不同專業 的教師,從不同角度引入學科中更多的前沿知識進行教學。
(三)構建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
基礎醫學原有的實驗教學體系是附屬于各自學科,以驗 證知識為主,疏于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了培 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我們開設了 6門綜合實驗課程。 分別是:
。1)實驗動物學;
。2)醫學機能實驗學,是融生理、病 生和藥理的綜合實驗;
(3)現代分子生物實驗學,是融細胞生 物、分子遺傳、生物化學、免疫學的綜合實驗;
(4)病原體檢 測,是融寄生蟲、微生物的綜合實驗;
。5)形態技能學,含正常 與疾病的組織學系列技能;
。6)創新實驗課程,含生命科學與 醫學實驗導論等。
這些實驗課程涵蓋科研思維訓練、基本技 能訓練、立項論證和實驗實施四個部分,改變了傳統實驗教 學只局限于結果的驗證,為學生提供了課外科技活動和創新 實踐的平臺。
(四)拓展課外學習空間。
針對傳統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我們通過組 織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提供創新實踐平臺等措施,達到 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目的。具體做法是設立本科生創 新基金,通過學生團隊申請立項、實驗實施、結題答辯和撰寫 論文等科研全過程,使學生盡早接觸學科前沿。迄今,每年 平均有20余個項目獲準立項資助。
。ㄎ澹┰缙诮佑|臨床,構建為兵服務的思想。
現行的基礎醫學教育體系與臨床嚴重脫節,學生到大學 三年級還沒有接觸醫院,沒有接觸病人,更不會看病識病。 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以下改革措施:一是在和臨床聯 系緊密的基礎學科中,邀請臨床大夫講授某些章節。二是組 織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暑期下連當兵活動,使學員 早期接觸部隊的醫療需求,融入士兵的生活氛圍,建立與戰 士溝通的技巧,早期進入姓軍為兵的角色。再回到基礎醫學 課堂后,他們的學習目標會更加明確,學習動力會更加提升。
。┩ㄟ^促進優秀教師群體成長來提高基礎醫學的教 學質量。
為了促進優秀教師群體成長,發揮名師效應,激發廣大 教員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實行了 主講教員負責制、精品授課比賽和名師講壇等制度和活動, 以促進優秀教師群體的成長。
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 篇3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一、充分認識就業形勢的極端嚴峻性
眾所周知,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但是嚴峻到什么程度,對個人會有什么影響,不少學生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據統計,最近幾年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分別為: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2008年是559萬?梢钥闯,2002年以來,每年的畢業生數量都大幅度增加,2008年則幾乎達到2002年的4倍。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可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卻增長緩慢,隨著機構精簡與結構調整,某些領域、某些行業甚至出現了工作崗位的縮減。在這樣的形勢下,職場競爭的慘烈可想而知,每一位畢業生必然強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對于醫學類畢業生來說,就業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一)在校醫學生人數迅速增加,社會需求卻明顯減少
前些年,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人才缺乏,醫學類畢業生就業狀況良好,大部分醫院效益不錯,醫務人員社會地位較高,導致醫學專業報考人數急劇增加,高考錄取分數線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時,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與學校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醫學院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在校生人數與畢業生隊伍迅速膨脹。但是,最近幾年各醫院對畢業生的需求已經接近飽和,醫院的發展重點不再以擴大規模為主,而是以加強內涵發展作為基本特征,控制醫護員工數量,提高服務質量,吸納畢業生主要限于急需的專業人才。因此,各醫院已經不可能大規模接收畢業生,醫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許多學校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臨床醫學等以前熱門專業的在校生人數一度占學?側藬档80%以上,在就業市場上明顯呈現出供大于求的態勢,就業難現象更加突出。
(二)部分學生擇業觀念陳舊,不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部分醫學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存在不少問題。相當一部分人缺乏競爭意識與緊迫感,“缺乏開闊的行業視野,缺乏遠大理想,更缺乏創業觀念與創業意識”[1],把就業范圍僅僅定位于發達地區待遇較好的大醫院,向往輕輕松松地做一名醫務工作者。據調查,絕大多數畢業生不愿意到條件艱苦、待遇較低的.西部地區與基層就業,也沒有自主創業的打算和準備[2]。他們從事臨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對于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相關專業,如醫藥推銷、保健行業、社區醫療等工作缺乏興趣,態度消極。事實上,大城市與發達地區傳統行業的醫療衛生人才需求日趨飽和,就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如果不能轉變擇業觀念,一味地追求進大城市,進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大家普遍向往的大型企業,必然會四處碰壁。不但原有的擇業目標難以實現,還會白白喪失許多機會。就像臺灣學者柏楊講過的撿麥穗的故事:有些人開始撿麥穗時,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大的,對眼前能夠得到的不珍惜,可是到后來,連小一些的也沒有了,悔之晚矣。
二、醫學生擇業需要轉變的幾種觀念
(一)從精英學子至普通員工的轉變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接受教育的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培養目標是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階層普通一員。但是,不少學生依然抱有“精英學子”的優越感,認為畢業后理所當然地應該有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而不考慮擇業期望值是否符合實際。放棄“精英意識”,低姿態進入社會,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尋求發展機會,同樣可以實現個人理想。醫學生到醫院、社區、企業做一名普通員工,甚至從合同工、臨時工做起,既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與就業形勢的需要,同時也可以作出較大貢獻,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較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二)從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的轉變
一般地說,勞動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社會職業。但是,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大學生就業就是根據所學專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勞永逸,衣食無憂。今天,這種擇業觀念已經落伍。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只要在一定工作崗位上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取得一定經濟收入即是就業,其中包括個人自主創業。隨著機關事業單位機構精簡,大中型企業結構調整,難以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如果把擇業目標只瞄準端“鐵飯碗”的單位,畢業后就難免陷入失業,自主創業逐漸成為一條重要的就業途徑。對于醫學類畢業生來說,抱著學習的目的先到醫院、診所、藥店等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具備一定經驗后自己開設門診、藥店,應該是一部分同學的理想選擇。還有的同學具備其他特長或優勢,也可以從事其他形式的創業活動。總之,利用自身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等條件自主創業,必將成為包括醫學類畢業生在內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
(三)從到國有單位就業向到民營單位就業轉變
從就業取向看,大部分醫學類畢業生仍然傾向于選擇機關、事業單位,青睞公辦醫療部門,民營單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認為在國有單位工作更有發展前途,飯碗比較可靠。事實上,我國民營企業與民營單位的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私營經濟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有醫療單位相比,民辦醫院以及其他相關單位更加渴望醫學人才,更歡迎醫學類畢業生加盟,提供的待遇更加優惠,發展空間更大。而且,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健全,單位都為職工繳納“五險一金”以及提供其他保障措施,在民營單位工作不再有后顧之憂?梢钥隙,今后民營單位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之一。誰先去發展,誰就占主動,擁有更多的發展機遇,更能早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四)從到大城市與發達地區就業到向小城鎮、農村與欠發達地區就業轉變
在大城市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匯集了我國絕大部分各級各類人才,包括醫學生在內的高校畢業生相對過剩,發展空間狹小,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個人成就一番事業的難度越來越大。相反,在小城鎮、農村與欠發達地區,人口眾多卻經濟文化落后,缺醫少藥,“看病難”現象極其普遍。據國家統計資料,我國每1000人中城市醫生數為2.31人,農村醫生數為1.17人,而且農村醫療技術人員大部分僅具有中專學歷[3]。因而,在農村醫學專業畢業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容易實現個人價值。尤其是實施新農村醫療合作以來,“基層醫療機構的經營狀況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以后,不再愁沒有患者,收入也相應提高;新農合的實施,也進一步加大了基層對人才需求的缺口,為了發展,很多基層醫療機構開始花大力氣引進和培養人才,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比較好的發展前景!盵4]到小城鎮、農村與欠發達地區就業,應該是實現個人職業理想的一條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
三、轉變擇業觀念并不是簡單降格以求,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路
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并不是簡單地降低職業理想標準,降格以求,而是要適應當前極端嚴峻的就業形勢,機動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又切合實際的具體就業途徑,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基于這一原則,醫學生可以選擇這樣幾種就業途徑:
1.到醫院去。盡管目前大醫院存在較大困難,但是醫學專業技術技能是醫學生在職場競爭和將來成就事業、服務社會的最大優勢所在,同學們應該盡可能到醫療衛生行業一顯身手,哪怕醫院小一些,收入暫時低一些,目前困難多一些,但是只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就應該把那里作為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的平臺。
2.到可以發揮專業特長的相關行業去。在這些領域,醫學生的專業特長同樣大有用武之地。例如,保險公司。近幾年我國機動車迅速增多,意外人身傷害險的投保人數與交通事故發生率大大增加,在理賠過程中,保險公司需要準確了解投保人受傷害程度,據此決定賠付金額,這就為醫學生提供了用武之地。而且,一般情況下保險行業的員工待遇都達到本地中等水平,福利、社會保障措施完備,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此外,還有藥品生產與銷售、醫療器械推銷等行業,也是醫學類畢業生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
3.選擇合適的領域自主創業。當然,首先要考慮盡可能發揮專業優勢實現自主創業。除此之外,還要看到,創業與所學專業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并非只有依靠所學專業才會取得成功。比爾蓋茨在大學里所學專業是法律,泡泡網的創立者與首席執行官李想則根本沒有上過大學,沒有系統地學過什么專業。在我們身邊,放棄了所學專業、成功開辟嶄新領域的典范也比比皆是。因此,醫學生充分發揮專業以外的其他特長,自主創業,也完全會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4.到企業去。長期以來,進入機關與事業單位工作是廣大畢業生的夢想,事實上到企業去更容易得到鍛煉,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對于醫學類畢業生更是如此。因為,醫務人員的工作對象是人,哪里人群集中,哪里就擁有充分利用醫學專業特長的廣闊空間。企業人口眾多,一般擁有上千到幾千名職工,大中型企業則擁有上萬甚至幾萬名職工。到企業去,為群眾解除疾病之苦,自己也會得到豐厚的匯報,何樂而不為呢?
5.進社區。社區是我國城鎮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是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最基層。由于社區醫院規模較小,醫療設備不如大醫院先進,往往被醫學畢業生忽視。其實,社區醫院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首先,社區醫院人才相對缺乏,工作不像大醫院里那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反而擁有更多發展機會。其次,從經濟收入角度看,只要經營有道,社區醫院收入也很可觀。這里醫藥費比大醫院便宜得多,而且在群眾居住區附近,人民群眾一般頭疼腦熱、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理所當然地優先光顧,給社區醫院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6.去西部。西部常常被看成經濟文化落后的代名詞,很少有人把去西部就業作為理想選擇。其實,西部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落后,許多地區人民群眾收入并不低于東部,城市生活跟東部沒有太大差別,反而由于人口稀少,競爭不如東部激烈,工作生活環境相對寬松。近年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更是為西部發展和到西部就業、創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那里非常缺乏醫療衛生人才,醫學類畢業生受到普遍歡迎,到縣鄉一級醫療衛生部門就業,或者自己開設門診、藥店,以及從事醫藥生產、醫療保健等職業,發展前景比較廣闊。去西部發展應該成為一部分畢業生的理想選擇。大批的畢業生涌向社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失衡,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必然導致有些地區和行業人才過剩,有些地區和行業卻人才奇缺。廣大畢業生只有解放思想,開拓視野,轉變就業觀念,適應目前的就業形勢,才能夠順利就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
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 篇4
一、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學制概況
建國后,我國的醫學教育制度演變體現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
1.1949-1988
這個時期,國內絕大部分醫學教育培養其實都是短學制形式,通常在3-5年之間,6年制醫學本科院校也在,不過很少。5年制本科是這個階段發展的主流。不過,3年制大中專醫學院校比例也相當可觀。
2.1988年至今
隨著國家整體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國內形勢變化,醫學教育培養體制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轉變。雖然5年制依然是主流,不過,臨床醫學的長學制開始進入發展行列之中,并獲得了相應的發展,原來的教育部曾在國內相當一些有著較高醫學教育水準的高校試行7年制臨床醫學本碩連讀,而更有極少數教學水平更好的大學實行了8年制本碩博連讀培育體系。截止目前,全國實行7年制醫學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超過50所(實際達到54所),而試行8年制醫學教育培養的高校也達到12所之多。可見,我國的醫學教育學制正在逐步向國際主流方向發展。這也符合當前國內的現實發展及國際醫學培養教育需求。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隨著國家整體發展水平提升以及國民對于衛生醫療的需求增加,3年以下學制的醫學人才培養體制會日益走進歷史。國內相應的學制將會向高端醫學人才培養方向發展。
二、先進國家高等醫學教育制度的參考與啟示
5年以上的醫學教育學制的好處在于,學生可以學到更多更扎實的理論。畢竟對于醫學而言,屬于高精尖科技領域,而且其所包含的學術內容眾多,沒有一定的時間積累,學生很難學到更多更實用的醫學知識,這對于學生本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利,對于國家整體醫療事業的發展而言也沒有好處?v觀當今諸如美國、德國、英國等這些經濟發達國家,它們對于醫療技術人員的培養教育極為重視,所以,他們的高等教育對于醫療人才的培養歷史至為悠久,也正因此,這些國家的醫療水平才與其政治、經濟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相適應。而且這些國家的國內醫學教育培養在學制方面在全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美國目前國內有醫學院校141所,該國高等醫學教育必需在4年本科獲取學士學位后才可以進行。且其醫學學位只有博士一級。在這個國家,如果想成為一名執業醫生,以下過程是必需的經歷:文理學院(4年)+醫學院(4年)+?漆t師和住院醫師培訓(3-年),也就是說,最少必需要有11年,才能從事這個行業,最多則達到16年。其之所以實行如此嚴格的行業準入,意在強化技術能力及職業素養。因為,人的健康是根本,作為公眾健康的守護神的一名醫療從業人員,不具備過硬的職業技術與職業素養,是很難完成行業要求及公眾健康需求期待的。事實上,有些國家對于醫生的準入門檻相當的高,比如法國,沒有博士學歷,根本不可能從事醫生這個行業,而且,法國根本就不設醫學學士或者醫學碩士這些學位,目的很明確想當醫生必需是博士。
三、總結
對醫學發達國家的醫學教育學制及培育分析發現,各國對于醫學教育的行業準入極為嚴格。首先會從入學制度上把關,嚴控招生規模,其次,他們的醫學生招生手段通常是復合型的,以此實現優中選優,所有報名學生必需要面臨嚴格的層層篩選。這與我國存在明顯不同,我國只要參加了高招考試,如果分數達到醫學院校分數線哪怕其高中以前沒有任何一點醫學功底,也可以進行醫學培養。而且,學生就讀期間,除了學校的學業考試,國家層面的統一考試根本不存在,再者,因為擴招,公眾對于高水準醫療人才的需求量大,等等,以至我們在醫療人才的入門把握上不夠嚴謹。同時,我國醫學學制眾多,目前依然存在3年制的專科教育,而專科學生根本連學位也沒有,這導致醫學人才培訓質量難以保證。這種狀況亟待改變。把好醫學人才的入門關,強化醫學教育基礎知識學習等都要求3年制醫學教育體制必需盡快退出現實舞臺。大力發展5年以上的長期醫學學制教育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淺談我國的醫學教育狀況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醫學教育課程改革思路論文06-16
淺談我國保險行業會計特點的論文11-23
淺談我國傳統藝術線性特征研究論文10-07
繼續醫學教育論文10-02
淺談商務秘書部門的設置狀況09-30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03-25
關于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論文12-10
關于我國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論文12-11
淺談OA廠家渠道建設狀況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