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論文
“非遺”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統一,對于從根本上實現教學進步、增進教學課堂與現實社會直接、有效的結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在根本上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取重要的文化內容,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和載體,從而更加深入地把握課程教學發展規律,這對于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有效性有無比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非遺”保護及發展現狀
“非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文明和歷史印記,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從目前我國“非遺”保護現狀來看,其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口頭文化、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等等都屬于“非遺”的范疇。隨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逐漸消亡以及工業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從根本上關系到我國社會文明發展進程。從目前的文化保護現狀來看,國家及社會都加大了對于非遺保護的重視度,強化了文化保護意識,并在短期內取得了有效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工作力度不夠、保護觀念滯后、缺乏資金支持、法律援助、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從根本上降低了非遺文化的保護效果,不利于推進文化傳承。
二、目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指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審美教育的一種形式,它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的培養和熏陶,使之掌握人類的藝術審美經驗,受到美的感染,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1.發展曲折,有待完善。從整體上來說,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呈現出在曲折中發展的態勢。由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歷史曲折漫長,經歷了停滯—發展—退潮一再發展的階段,致使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不足,而使之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對其重視度不夠。雖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機構,開設了藝術教育課程和公共選修課,但其職責劃分、發展定位、相應政策實施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是制約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根本障礙。
2.師資薄弱,有待提高。師資隊伍自身的綜合素質及專業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大多從藝術院;驇煼对盒.厴I,本身在校期間受專業藝術教育培養模式單一的.影響,造成知識面單一、人文知識淺薄等缺陷。同時,學校也很少為教師成長、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培訓機會和學習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本身的發展和成長,不利于從根本上提升個人素質,很難發揮教學價值。
3.教材單一,有待修訂。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教師使用教材的隨意性比較大,存在專業藝術院校的教材“壓縮”使用和按專業教學設置課程情況,缺少對公共藝術教育本身的教學規律的研究。地方高校沒有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地方院校特色,弘揚民族文化的教材。此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材更新速度十分緩慢,教材中的內容都是很多年前的舊資料,無法帶給學生最新穎的材料和知識,不利于突出時代化的教學特征,這就很難從根本上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綜合專業能力的提升和進步。
4.認識不足,有待加強。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也制約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大學生認為藝術教育可有可無,與專業教育無法相提并論,忽視了公共藝術教育對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在進行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時,不注重提升個人的文化品位和藝術鑒賞力,而是將過多的精力放到了對于書本趣味性的關注上,從而在根本上降低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十分不利。
5.機制缺陷,有待健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的評價機制還不夠健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還處在摸索階段,組織管理、制度保障、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及教學設施等還都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之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在進行課程開設、教學目標等方面無法形成統一共識,這極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鑒賞力,對于個人的發展和進步十分不利,影響了高校人才的培養速度。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創新改革
1.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將“非遺”文化與公共藝術教學課程有效結合起來。公共藝術教育不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過于注重對學生藝術技能的培養,同時也不能借用其他學科那種固定的標準衡量普通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它是在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規律和藝術教育本身的規律的前提下,以培養大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基本能力為目的,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藝術知識水平的提高為己任的素質教育。因此,應該積極明確教學目標,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培育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個人的進步與成長,為他們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2.構建科學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較為系統的、特色鮮明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推進非遺文化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統一,以此來不斷強化教學效果。由藝術素養選修課程、實訓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三類型”課程體系。根據院校具體情況和教育部關于限定選修課程和任意性選修課的指導意見,確定課程內容。確立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從而來完成課程的有效設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價值需求來選擇合理的課程,以此來不斷地提升個人的藝術鑒賞力和文化素質,促進他們價值觀的培育和提升,這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都有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
3.找準地域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的契合點,找準地域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的契合點,是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所在,也是增進人才培養的核心保證。將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有機結合,充分關注地域文化藝術的傳統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性民間藝術資源,積極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把民間文學、美術、音樂等文化素材轉化為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有計劃地開展以地方文化藝術為主題的系列課程群建設。與此同時,更要充分地挖掘本校教育中的核心優勢來完成教學設計,從而提升教學的對應性和高效性,這對于提升教學效果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4.培養公共藝術教育教師能力,不斷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能力,對于增進教學效果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積極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模式的靈活度和高效性。派教師向當地文化館、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教學習;同時利用“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契機,邀請民間藝人到院校進行現場演示或開辦講座,讓學生能多方位體會民間藝術;構建“雙師型”的高校教師隊伍,即要提升教師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同時還要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應用精神,對非遺文化進行深入研討。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促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
5.整合學院各部門、分院資源,發揮本院義烏地方文化研究所這個平臺的優勢,結合公共教學部、團委、義烏地方文化研究所、建筑與藝術分院,開展別開生面、類型多樣的教學活動。從“大公共”出發,推廣普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針對不同學院的學生,來制定富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以此來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效果,促進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有效的資源共享,同時保留課程之間的差異性,求同存異,打造高效的公共藝術教育平臺,為社會發展培育多維、立體化的人才。
6.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積極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是不斷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的關鍵,從而促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和融合。依托學院各藝術社團、藝術節、文化節等載體,踴躍開展活動,注重公共藝術的實踐。學院目前設立合唱團、舞蹈隊、古箏隊、戲曲協會、書法協會等24個院級社團,覆蓋學院50%以上的學生。各類藝術社團、藝術節、文化節、暑期社會實踐,均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藝術活動,保證了藝術活動的高參與度、高覆蓋面。老師應該積極帶領學生走訪民間,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提升文化鑒賞力。
四、結語
“非遺”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統一,對于傳承地域文化、促進文化進步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意義,同時也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順利實現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并創造了條件。具體到實踐過程中,應該明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構建科學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找準地域文化與公共藝術教育的契合點、培養公共藝術教育教師能力、共享學院各部門資源、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促進高校教學資源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從而更加深入地挖掘高校教學本質,為人才發展和進步助力。
【非遺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