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視聽語言分析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視聽語言分析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導演陳可辛在影片《中國合伙人》中取得的成功,一方面是源于導演對片中細節的把握、嚴密的敘事邏輯、深厚的導演功底,另一方面則源于導演對影片主題的表達以及對中國大陸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在一個大眾消費的語境下,陳可辛在影片中對中國大陸故事的講述,體現了導演文化生成邏輯的一次轉變。文中將從影片中的鏡頭、畫面表現以及聲音的運用來分析影片中的視聽語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以期對我國電影的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國合伙人》;文化認同;陳可辛;視聽語言
近些年來,有不少導演轉向了中國大陸,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不僅斬獲5億多的票房還獲得年度“金雞獎”,表現了觀眾對劇中故事情節的共鳴。影片講述的是三個年輕人的青春史、奮斗史,以三個中國人在中國實現了美國式的夢想為線索,以一代人的回憶為背景,以成冬青、孟曉俊三人故事為核心,很好地印證了影片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陳可辛導演的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和他以企業領導人為素材的題材選擇有關外,更主要的是其通過鏡頭、畫面、聲音、蒙太奇等手法對人物的細膩刻畫和對主題的深入表達。
一、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
。1)鏡頭的運用的多樣性。李·R波布克在《電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電影的質量,歸根到底取決于影像各方面的質量。鏡頭是看見影像的眼睛,是攝影機的焦點。要產生符合要求的精確影像就需要選擇精確的鏡頭。決定選擇什么鏡頭,是把影像轉移到膠片上的關鍵因素。”[1]陳可辛在影片中,運用了很多生活化的鏡頭為觀眾表現出了更多的細節內容,不僅使觀眾獲取到了更多的畫面信息,還使得影片展現出了故事生活的真實性,這也更有利于拉近觀眾的心理距離。正如約翰·費斯克所言,一種商品要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須包含大眾的利益[2]。在鏡頭的運用方面,陳可辛用了大量的搖鏡頭,以及其他一些鏡頭,使得電影語言具豐富的視覺效果。搖鏡頭的運用是陳可辛電影的一大特色,可使影片畫面顯得更加真實,并且使觀眾能夠在與攝像機移動的時候,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中的另一個特色鏡頭就是重復鏡頭,片中成冬青對孟曉俊一直都說“Yes”,這樣的鏡頭反復的出現只為給成冬青的一句“這一次我要說No”做鋪墊,這就使得影片情節跌宕起伏。片中成冬青被拒簽的鏡頭出現過四次,每一次的出現都襯托出了陳冬青的最后一次美國之行,也反襯出了那些向往美國、渴望獲得簽證的人,更是很好地表達了成冬青在中國而不是在美國實現了中國人的美國式夢想。
(2)畫面色彩及構建的隱喻性。陳可辛亦承認:“集體回憶可能是我最擅長的題材,我一直在苦苦地等,等集體回憶能成為潮流的這一天。”[3]《中國合伙人》在畫面色彩的運用中,具有很好的巧妙性,并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從而以一種視覺的享受感將觀眾帶回到上世紀80年代。前后色彩的運用形成了鮮明對比,影片后半部分以明快光亮色彩為主,這也很好地突出了時代的進步。“在各種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的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我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對某種特殊的現實之感情的表現!盵4]在對成冬青追蘇梅時,陳可辛很好地運用了畫面色彩來進行二人情感關系變化的隱喻,此時陳可辛賦予了色彩更深層次的意義。
陳可辛在這部影片的畫面構建中,運用了很多鏡頭畫面進行隱喻,從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畫面中出現了兩次成冬青為和孟曉俊剪發的畫面,隱喻了對新生活的改變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我的80年代死于今天”、隱喻了孟曉俊回國后新的生活狀態;片中出現的兩次電視,一次是成冬青準備與所帶家教孩子的家長談薪水時出現的德國與中國企業就德國大眾汽車簽署協議的畫面,另一次是在美國的孟曉俊和良琴躺在床上時,電視機里的畫面是《英雄本色》中豪哥對小馬哥說的:“你寫給我的信息不是那樣說的”,赤裸裸地告訴了觀眾孟曉俊的現狀。還有對玻璃的運用、對樓梯的運用等方面,隱喻被陳可辛用到了極致,這不僅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現狀,還使得故事的表現具有多樣性,畫面也更加的豐富。
(3)蒙太奇的敘事手法。影片中,陳可辛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敘事手法來展現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刻畫人物形象。他將劇中的故事置于在很遠的非線性時空關系中,以線性的結構講述故事。影片以成冬青、孟曉俊、三人的簽證開頭,而當成冬青說偶像是孟曉俊被拒簽時畫面卻是孟曉俊通過簽證,這無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緊接著,對孟曉俊家庭背景表現完后卻又是現在的成冬青站在巨大舞臺上面對無數觀眾的演講,而孟曉俊內心的獨白“20年前演講的那個人通常是我”,此時再次形成了對比。連續的對比不免會對觀眾形成一定的沖擊性,這種蒙太奇敘事手法的運用,使得影片的展現方式呈現了更多的趣味性。蒙太奇敘事手法在該片中的充分運用,不僅更加深入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更是加深了觀眾對片中故事以及主題的理解。例如一個鏡頭中:首先畫面是孟曉俊與處在低谷的張曦見面,之后就切到了成冬青給小孩補習英語,然后畫面就一直在成冬青與孟曉俊之間來回的切換,這種敘事手法的充分運用不僅很好地為我們展現了導演所要展現的人物現狀,而且還能形成對比,以便于對主題線索進行把握。
二、相得益彰的聲音
《中國合伙人》中對于聲音的運用恰到好處,幾首具有時代感的經典音樂讓觀眾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些音樂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也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氛圍。在影片的人物語言中,聲音不僅彰顯了人物性格特征,還把人物的內心真實地展現給了觀眾。聲音是現代電影和電視藝術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視覺畫面一起構筑銀幕空間,推動敘事,完成藝術形象塑造[5]。因此,聲音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而陳可辛對于聲音在此片中運用尤為細膩,也是影片的靈魂所在,這些對于影片的敘事是功不可沒的。
。1)背景音樂與畫面內容的對應性!懊總時代的音樂,無論從社會內容、樂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還是流行的樂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恰當的時代音樂遠遠勝過視覺方面的時代布景、道具、服裝、發式”[6]。影片中選取的音樂都具有很強的時代代表性,例如齊秦的《外面的世界》,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花房姑娘》,以及主題曲《光陰的故事》等,這些歌曲影響了一代人,也代表了在那個時代中人物的激情歲月,讓觀眾在汗水和淚水中尋找記憶。這些歌曲的成功運用,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聽覺的.享受、心理的共鳴,更是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隔閡。影片中在KTV中演唱的《海闊天空》,很好地詮釋了的人生歷程,這樣的場面讓觀眾為之震撼,將影片帶向了第一個高潮。陳可辛在歌曲的細節處理上也很到位,通過音樂給觀眾一種勝過千言萬語的感覺,使得音樂與畫面內容完美的契合。
陳可辛用音樂的反復來表達敘事,在影片中無數次響起的齊秦的《外面的世界》,每一處都顯得相當的和諧,在引起傷感懷舊的同時表達了敘事。當最后一幕主題曲《光陰的故事》響起時,“再次見面的我們,又歷經了多少路程……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不但表現了對青春歲月的追憶,還深深地感動著一代人。
。2)影片中人物語言的意味性。影片中人物的語言安排具有特色,不但可以凸顯出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可以增強故事的敘事性。例如在成冬青和送別孟曉俊時,孟曉俊說:“我不回來了”,說:“你牛逼,牛逼就別回來了,永遠別再回來”,這預示著孟曉俊會回來;在孟曉俊和管理人員理論時,成冬青對管理人員說他剛從美國回來,而飛揚跋扈的管理人員說:“從美國回來了不起啊,有本事別回來”,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刺進了孟曉俊的心里;孟曉俊在和同學們談論時說:“只有在一個地方才能改變世界,就是美國”,在他和教授談論美國時,孟曉俊說:“所謂的美國夢,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這一點”,這些語言都為他后來的回國以及兩次去美國的談判做了深厚鋪墊,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孟曉俊從過去到現在的改變。陳可辛對聽覺語言的運用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也對人物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尤其是的一句“永遠別和最好的朋友合伙開公司”,更是在人內心久久回響。
三、總結
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中,以中國人在美國實現美國式的夢想為主線,以成冬青和孟曉俊以及的改變為輔線,這樣一部青春奮斗史的影片展現出導演陳可辛對中國大陸文化的理解。影片中的視覺語言非常的豐富和細膩,聽覺語言也更是運用到了極致。導演陳可辛借片中人物之口:“在歷經歲月之后,希望即使改變不了世界,但也不要被世界改變”,還有“如果我們改變自己,我們就能改變世界”,這是香港導演用好萊塢的語言來為中國大陸觀眾所編制的中國夢,也是一部專為大陸市場所打造的影片,彰顯了今日中國的影響力,也蘊含著陳可辛導演對大陸文化的認同。影片《中國合伙人》中視聽語言的巧妙運用一方面為影片的敘事和主題表達增色,另一方面也為華語電影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李·R波布克克.電影元素[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157.
[2]鄭大圣,蒲劍.<危城>四人談[J].當代電影,2013(1).
[3]王曉晶.<中國合伙人>成功學的勝利[J].精品購物指南,2013(20).
[4]高鑫.電視藝術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281.
[5]茹惠.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分類及作用[J].電影評介,2008.21.
[6]巴拉茲·貝拉.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141.
【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視聽語言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5.編導視聽語言知識